中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道路上尋求新突破_第1頁
中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道路上尋求新突破_第2頁
中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道路上尋求新突破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道路上尋求新突破徐東躍、吳晶晶、白瀛創新精神,創新中國。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以世界矚目的發展速度,創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自主創新戰略成為創造中國奇跡的不竭動力,推動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能力不斷躍升。追趕世界,超越夢想。多方面指標表明,我國具備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基礎和能力當中國改革開放進入 30年之際,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的發展令人振奮。10年前,外國品牌的工程機械占據國內絕大部分市場,國內企業只能望 洋”興嘆;如今,徐工、柳工、三一 等一批民族品牌不僅馳騁國內市場,即便在美、日等工程機械強國的市場上,也能夠見到這些 中國制造”的名牌產品。數據顯示,2007年中國工程機械行業

2、銷售收入突破2100億元,僅次于美國,市場總量占世界市場近六分之一。近5年,中國工程機械出口以每年63%的速度增長。工程機械行業在激烈競爭的環境下培育和壯大了自主品牌,從根本上說,得益于它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自主創新道路。從1978年迎來科學的春天”,到1995年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從2006年提出加強自 主創新、建設創新型國家,到今天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改革開放為建設創新型國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國政協副主席、科技部部長萬鋼是上世紀 80年代我國擴大派遣留學生政策的受益者, 1985年赴德國攻讀博士。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改革開放30年來,在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下,我國科技教育事業發展

3、取得了輝煌成就,自主創新能力不斷提升,自主創新戰略有力支撐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顯著增強了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多項指標表明,我國已經具備建設創新型國家的一定基礎和能力。全社會科技投入大幅度提高。 2007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達 3710億元,是 1991年的26倍,年均增長22.6%;占國內生產總值1.49%,比1991年增加0.84個百分點。 我國已成為世界第六研發投入大國。科技創新能力不斷提升。2006年,我國發明專利申請總量達21萬件,居世界第4位,其中來自國內的發明專利申請12.2萬件。從2000年到2006年,我國國際科學論文總數從世界第8位提升到第2位,被引

4、用次數從第19位上升到第13位,其中納米領域的論文引用 數居世界前列。科技支撐能力明顯提高。在載人航天、通信、高性能計算機、芯片設計、核心軟件等一 些重大和關鍵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要進展;一批重大關鍵技術的攻克,有力地支撐了三峽工程、西電東送、西氣東輸、南水北調、青藏鐵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設;超級雜交稻、雜交玉米、 轉基因抗蟲棉等一批重大農業技術成果的突破,為農業增產增收和糧食安全奠定了基礎。科技創新人才隊伍加快形成。創新人才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核心競爭力所在,也是我國最可倚重的戰略性資源。2006年從事研究開發工作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達 122萬人,僅次于 美國。我國科技人力資源已達 4000萬左右。2

5、007年,普通高等學校在校學生 1885萬人, 比1978年增加1799萬人。30年累計畢業普通本專科畢業生 3009萬人,研究生176萬人。激勵自主創新的環境不斷優化。新修訂的科技進步法于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為建設創新型國家提供了重要的法制和政策保障;以建設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為突破口,全面推進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全社會關心創新、支持創新、參與創新的熱情不斷高漲,科技教育發展進入重要躍升期。支撐發展,引領未來。多方面探索表明,我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全國人大代表、中星微電子有限公司董事長鄧中翰今年1月22日在中南海參加了政府工作報告修改稿的座談會,他提出了5點修改

6、建議。有兩點被吸納了,一個是關于原始創新的建議,一個是關于吸引人才的建議。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電子在美國納斯達克成功上市,這是中國電子信息產業中 首家擁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IT企業在美國上市。 鄧中翰說: 依靠自主創新,我們這幾年發展得非常快,在國際上特別是在計算機、筆記本電腦領域百分之百地打入了所有的 品牌,包括像惠普、索尼、戴爾這些國際名牌產品,并且在全球計算機圖像輸入領域占領了 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市場份額。”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為了緊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大勢,黨中央、國務院于2006年制訂完

7、成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2006-2020),并發布了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提出了自主創新、重點跨越、支撐發展、引領未來”的指導方針和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奮斗目標。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強調了科技進步與創新的重要性,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建設創新型國家作為國家發展戰略的核心和提高綜合國力的關鍵。經過長期的努力,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進展良好,自主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在戰略領域超前部署, 通過自主創新突破關鍵技術來帶動產業崛起,已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形式。十五”初期,我國以攻克計算機芯片設計技術為突破信息技術瓶頸的戰略主線,

8、以龍芯”為代表的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芯片研發成功,結束了中國計算機有機無 芯”的歷史;以銀河麒麟”計算機服務器操作系統為代表的基礎軟件等重大科技成果相繼 取得,為國防信息化建設及國家信息安全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芯片技術、基礎軟件技術在經濟領域的廣泛擴散、滲透,多媒體領域的 星光中國芯”信芯”等研制成功并得到廣泛應用, 大大提高了我國多媒體產業和無線通訊領域的國際競爭力。在確保重大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和關鍵技術攻關的基礎上,鼓勵并調動大批科技力量進入經濟建設主戰場,推動科技成果的商品化、 產業化和國際化,有效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隨著芯片、軟件技術的自主創新, 我國機床領域的核心部件 數

9、控中心的質 量得到大幅提升,中高端數控機床進口增速由40%下降到10%左右,數控機床自給率大幅提升,并逐漸成為出口大國。隨著信息技術的滲透、擴散,工業化與信息化將緊密融合,我 國工業將由大變強,現代服務業將又好又快發展,更好、更多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需要。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斷孕育新的產業方向和經濟增長點,引領經濟社會發展方向。當前, 由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引領的生物經濟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經濟領域。十五”初期,我國把生物科技作為未來高技術產業迎頭趕上的重點,逐年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到目前生物技術產業總產值已達4600億元,基因工程藥物、疫苗、診斷試劑等生物技術研究成果,引發了 醫藥工業的重大變革。

10、抓住機遇,再創奇跡。多方面挑戰表明,我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道路上亟待新的突破誰來養活未來中國? ”幾年前,美國學者布朗提出這一疑問”,并斷言沒有人能擔此重任。事實卻是:中國創造了以不足世界10%的耕地養活世界 22%的人口的奇跡。改革開放30年來,僅超級雜交水稻的研發和推廣,就解決了近5000萬人口的吃糧問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攻克一系列難關,使超級雜交稻畝產達到800公斤。目前,正在向畝產 900公斤的目標邁進。糧食豐產科技工程使我國主要農作物良種覆蓋率達到95%以上,糧食單產水平顯著提高,創下了一系列高產紀錄。中國的雜交水稻研究將世界各國遠遠留在身后。科技創新與進步,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

11、越來越高。我國經濟社會已經連續30年保持高速增長,但持久永續發展面臨著人口、資源和環境的壓力。 我國長期依靠出口和投資來拉動經濟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白春禮說:我國人均淡水資源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弱,且時空分布極不均勻;我國占有的煤、油、 天然氣人均資源只及世界人均水平的55%、11%和4%。我們是在國民教育水平較低、科技創新能力處于發展中國家水平的條 件下建設小康社會,是在人均資源相對短缺的條件下建設小康社會,未來社會可持續發展必須依賴于科技教育高度發展所形成的巨大力量。科技部提供的數據表明,未來 20年,即使我國繼續保持占國內生產總值40%左右的投資率,

12、如果沒有科技創新能力的大幅度提升,也不可能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再翻兩番的目標, 更談不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翻兩番的目標。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為加快科技發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也對加強自主創新提出了迫切需求。萬鋼介紹,隨著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的各項戰略任務貫徹落實,16個科技重大專項組織實施工作取得重要進展,這些重大專項涉及我國信息、生物等戰略產業領域,能源資源環境和人口健康等領域的重大緊迫問題,是落實規劃綱要的重中之重。在國務院的統一領導下,已制定了規劃綱要的 60條配套政策和70多個實施細則。當前面對國際金 融海嘯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利影響,黨中央、國務院積極應對,出臺了更加有力的擴大國內需求措施。我們要進一步促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提升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我國在建設創新型國家道路上面臨新的突破:一是把培育新興產業發展和新的經濟增長點,作為擴大內需的一條重要途徑,重點支持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照明、太陽能光伏、低成 本計算機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二是積極推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大力推進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