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1頁
第四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2頁
第四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3頁
第四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4頁
第四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中古時期的亞洲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帝國笈多/蘇丹國日本高麗王朝/朝鮮創建時間建立者都城擴張最高統治者及政治統治宗教文化622年穆罕默德巴格達8世紀中期,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哈里發:中央集權伊斯蘭教阿拉伯商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1453年伊斯坦布爾16世紀后期,地跨歐亞非的大帝國蘇丹:中央集權伊斯蘭教伊斯坦布爾是東西方文化交流中心4世紀初13世紀初國王:政令不統一蘇丹:中央集權印度教伊斯蘭教10世紀初14世紀末王建李成桂漢城仿照中國推行中央集權制度效仿、學習中國文化(1)宗教創立:伊斯蘭教 7 世紀初,由穆罕默德創立。(2)帝國擴張: 8世紀中期,第五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

2、(3)阿拉伯商人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 阿拉伯帝國中古時期的亞洲阿拉伯人通過擴張建立的帝國在東西方交流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巴格達城的碼頭,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運來的香料;從中亞細亞運來的紅寶石;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從波斯運來香水和蔬菜,城里竟然還有專賣中國貨的市場。據說,長安城里也有類似的專賣阿拉伯商品的市場。 阿拉伯帝國崛起之時正是中國唐朝興盛之際。751年,阿拉伯帝國軍隊與唐軍在中亞城市怛(da)邏斯交手,是役唐軍雖敗,但阿拉伯軍亦遭重創。從此阿拉伯軍未再東進,唐軍也未西征,兩國遣使交好,互訪頻繁。中國古籍中常稱阿拉伯帝國為“大食”,留

3、下了大食使臣多次訪唐的記載。 菲利普 希提阿拉伯通史 印度的數學、稻米、棉花、食糖;中國的造紙術、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通過阿拉伯傳入西方,豐富了歐洲人的經濟文化生活,促進了歐洲社會的發展。中古時期的亞洲中古時期的亞洲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末古代世界的帝國馬其頓王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公元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13世紀,興起于小亞細亞14世紀,征服巴爾干和東南歐部分地區15世紀中期,滅拜占庭帝國,將君士坦丁堡改名為伊斯坦布爾16世紀后期,建立地跨亞非歐三洲的大帝國 奧斯曼帝國中古時期的亞洲中古時期西亞地區阿拉伯帝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地跨亞歐非都對外征服擴張給人民帶來了

4、災難;都對于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貢獻 奧斯曼帝國中古時期的亞洲中古時期的亞洲波斯帝國公元前6世紀公元前4世紀末公元前27年公元4世紀末古代世界的帝國馬其頓王國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公元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公元16世紀后期奧斯曼帝國 4 世紀初,恒河中游興起的笈多帝國經過多年征戰,幾乎征服了北印度。政局穩定,經濟繁榮,但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主要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令不夠統一。笈多帝國時期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得到統治階級支持,逐漸發展為印度的主要宗教。 古印度笈多帝國和德里蘇丹中古時期的亞洲 11 世紀,突厥人入侵印度, 13世紀,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蘇丹國家,以伊

5、斯蘭教為國教。 古代日本中古時期的亞洲 秦漢之際,中國移民遷入,帶去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推動日本發展。 3世紀中期,大和民族興起。 646年孝德天皇頒行改革“ ”效仿中國建立 制度的國家。 12世紀末,進入 統治時期。 17世紀建立的 面對世界變局意圖鎖國加強統治,抵御外敵。大化改新中央集權幕府德川幕府中古時期的亞洲 古代日本 事實證明,大化改新沒有讓日本變成中國,明治維新沒有讓日本變成歐洲,該學的一樣也不少,該保留的一樣也沒少保留,日本還是日本,日本還因此跳了龍門。 涅槃與文化進步 Q:根據材料分析日本學習外來文化的特點。 特點:不照搬外國文化,而是學習與保留本民族特點相結合。 日本天皇離一個高度中央集權制國家的首腦當然相差甚遠他們(幕府)實際統治國家,為天皇選擇皇后,擔任行政和軍事的高級職務。而天皇則過著奢侈的隱居生活,既不治理朝政,也不與民眾接觸他們(幕府)的權力始終只限于京都及其近郊。在日本其他地區,地方封建主為控制盡可能多的土地而你爭我奪。結果,是大地主即“大名”的興起。 全球通史Q: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日本幕府統治的特點。藩國掌握實際的地方權力,造成封建分裂割據天皇是名義的中央首腦,沒有實權;幕府掌握實際的中央權力。 古代日本中古時期的亞洲中古時期的亞洲C 古代朝鮮中古時期的亞洲 古代朝鮮受中國文化影響,參照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