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ii武漢理工大學高性能增強材料課程論文PBO纖維的性能及其改性研究學院(系):材料學院專業班級:材研A1101班學號:學生姓名:萬光兵任課教師:梅啟林教授2012年05月10日 摘要聚對苯撐苯并二噁唑(PBO)纖維是由PBO聚合物通過液晶紡絲制得的一種高性能纖維。與其它高性能纖維相比,PBO纖維具有更高的比強度、比模量和耐熱阻燃性能,被譽為“21世紀的超級纖維”,可以用來制作高性能復合材料應用于未來的航天、航空和國防等高新技術領域。但PB0纖維表面光滑,且呈化學惰性,與樹脂基體間的界面粘結性能很差,這極大影響了纖維力學性能的充分發揮,嚴重制約了PBO纖維在高性能復合材料領域中的應用。因此,改
2、善PBO纖維的表面性能、提高它與樹脂基體間的界面粘結性能是PBO纖維得以在高性能復合材料領域中廣泛應用的關鍵。本文介紹了PBO纖維的各種優異的性能及其相應的纖維的結構,同時列舉了各種PBO纖維的改性處理方法,對PBO纖維的性能做了比較綜合的論述。關鍵詞:PB0結構性能改性AbstractPoly-phenylenebenzooxazole(PBO)fiberisahigh-performanceliquidcrystalspinningofPBOPolymerfibers.Comparedwithotherhigh-performancefiber,PBOfiberhasahigherspec
3、ificstrength,specificmodulusandheat-resistantflame-retardantproperties,knownasthe21stcenturysuperfibercanbeusedtoproducehigh-performancecompositematerialsusedinthefuturehigh-techfieldssuchasaerospace,aviationanddefense.PBOfibersurfaceissmooth,andtherewasachemicallyinert,andtheinterfacialbondingprope
4、rtiesbetweentheresinmatrixispoor,whichgreatlyaffectedthefibermechanicalpropertiesintofullplay,severelyrestrictedtheapplicationofPBOfiberinthefieldofhighperformancecomposites.Therefore,toimprovethesurfacepropertiesofPBOfiber,improveitwiththeresinmatrixinterfacialbondingpropertiesbetweenPBOfibercanbew
5、idelyusedinthefieldofhighperformancecompositematerials.ThisarticledescribesthesuperiorperformanceofthePBOfiberanditscorrespondingfiberstructure,andcitedavarietyofPBOfibermodifiedapproach,amorecomprehensivediscussionoftheperformanceofthePBOfiber.Keywords:PBOstructurepropertymodified1PBO定義PBO是聚對苯撐苯并二噁
6、唑Poly(p-phenylene-2,6-benzoxazole)的簡稱,它是一種直線型聚芳雜環液晶聚合物分子,其分子化學結構1為下式如下:2.PBO纖維的發展歷史國外情況20世紀70年代,美國空軍材料實驗室為發展航空航天事業而開發復合材料,PBO作為一種耐高溫性能的材料被開發,美國斯坦福大學研究所(SRI)擁有基本專利。但是由于一直受到合成工藝的限制,不能合成大分子量的PB0聚合物,其優越的性能也難以體現出來。直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由陶氏化學公司開發出了一種新的PBO單體合成、聚合及紡絲技術,對PBO進行了工業化開發,并取得其全世界實施權。新工藝同時改進了原來單體合成的方法,合成過程幾
7、乎沒有同分異構體副產物生成,提高了合成單體的收率,打下了產業化的基礎。此外,荷蘭阿克蘇諾貝爾公司纖維研究所和DELF大學于1997年合作開發了商品名為M-5的新型PBO纖維,但目前仍處在開發階段2。1991年陶氏公司和日本東洋紡(TOYOBO)公司合作,共同開發PBO的紡絲技術,使PBO纖維的強度和模量大幅度上升,達到PPTA纖維的兩倍。1990年日本東洋紡公司從美國陶氏化學公司購買了PBO專利技術。1991年由陶氏一巴迪許化纖公司在日本東洋紡公司的設備上開發出PBO纖維。1994年,得到陶氏公司的授權后,東洋紡公司出巨資30億日元建成了年產400tPBO單體和1801紡絲生產線,并于1995
8、年春開始投入部分工業化生產。1998年10月年產2001的生產裝置正式投產開始商業化生產,注冊商標為Zylon(柴隆)。根據東洋紡對Zylon的發展計劃,2000年的生產能力將達到3801,2003年達到5001,2008年達到10001。至今日本東洋紡公司仍然是世界上唯一一家可以進行商業化生產PBO纖維的公司。目前世界上只有日本具有PBO單體DAR的工業生產能力,但同樣存在原料有限、價格高、硝化過程廢酸處理難、三廢處理易產生劇毒物質等問題,日本許多大公司都在尋找取代其現行工藝路線的工業化方法。國內情況國內最早于20世紀90年代開始進行過PBO聚合方面的研究,但僅僅是在實驗室得到了少量PBO聚
9、合物。由于合成PBO的原料DAR國內沒有生產,進口試劑價格昂貴,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對PBO的研究。0世紀90年代后期,該項工作基本上處于停滯狀態。直到90年代末,日本東洋紡宣布獲得高性能Zylon時,國內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和相關單位相繼開始重視這一課題。華東理工大學、浙江工業大學對合成PBO的原料DAR進行了研究。東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同濟大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四院四十三所和哈爾濱玻璃鋼研究所等則對PBO的合成工藝、PBO纖維的制備與性能、PBO纖維增強復合材料的性能和應用進行了研究3。東華大學自1999年起開始PBO纖維的研究,在其前期實驗室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中
10、石化上海石化公司與東華大學合作于2001年進行PBO聚合、纖維成形的研究,目前研究水平居于全國前列。在小試研究的基礎上,成功進行了PBO中試聚合研究工作,開發了PBO的合成擠出-液晶紡絲的一體化工藝,制得了高相對分子量的PBO聚合物,并在國內首次成功紡制出性能優良的PBO纖維。經測試,未經熱處理的PBO初生纖維的主要性能指標已非常接近日本東洋紡Zylon產品。長期以來,國外公司對其關鍵中間體DAR一直實行壟斷和禁售。國內有些科研院所采用間苯二酚的合成路線,但收率低、成本高,且硝化過程同樣存在大量的廢液處理問題。2006年2月8日大連化工研究設計院宣布,該院開發成功DAR合成新工藝,與現有工藝相
11、比,該院自主研發的全新DAR合成工藝路線具有原料易得、工藝簡單、收率高、污染小、產品純度高等明顯優點,所使用的原料可回收循環利用,既降低了成本,又保護了環境。這一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技術目前已經得到國家科技部的立項支持,該技術既填補了我國在該中間體方面的空白,也為研制高性能的PBO制品提供了可靠的原料保障。此外,華東理工大學也成功合成了高純度的DAR單體,并建成了一套試驗裝置,可以提供一定量的DAR單體。2005年8月27日,北京特斯頓新材料技術發展有限公司的PBO纖維制備技術項目的小試成果通過上海市科委組織的技術鑒定。目前已啟動了PBO項目中試前的試驗線項目,技術合作方為上海交通大學、東華大學
12、。經過多年探索研發后,目前公司已經初步形成較為成熟的工藝路線,已在小試基礎上建立中試線,生產出了中試產品,并已取得多項技術成果。在優化洗酸和聚合等關鍵工藝完成后,即具備進行PBO纖維工業化生產的技術條件4。3PB0的結構及其性能PB0的結構PB0纖維是由二氨基間苯二酚鹽酸鹽與對苯二甲酸以多磷酸為溶劑進行溶液縮聚制得光學各向異性的液晶溶液,經干噴濕紡法制成標準型(AS)纖維,進一步在600C以上高溫熱處理,便得到高模(HM)型纖維,其中多磷酸既是溶劑,也是縮聚催化劑。PBO纖維中分子排列狀態和聚集狀態對纖維的宏觀力學性能有重要的影響。以下介紹從原子水平的小尺寸到數百納米大小的分子集合狀態的PBO
13、纖維的結構特征。缺乏三維側序性的結晶結構PBO纖維的廣角X-射線衍射和電子射線衍射圖顯示在纖維軸垂直方向(赤道方向)清晰的點狀衍射點,反映了分子高度排列的狀態。另一方面,平行于纖維軸方向(子午線方向)的衍射,沒有分離成點狀,在纖維軸向延伸形成條紋狀衍射。這是PBO結晶的一個特征。原因是結晶中分子軸方向原子位置參差不齊。這種分子軸方向參差不齊的情況,在其他聚吡咯類剛性高分子的結晶中也可以觀察到。根據精密X-射線衍射測量及計算機模擬,得出結晶結構模量,在PBO分子軸方向有四分之一單體單元長度無規地導入結晶結構中。大分子高取向PBO大分子在纖維軸方向高度取向,用透射電子顯微鏡所謂晶格圖像的攝影方法可
14、觀測得到。用晶格圖像法觀察PBO纖維內部結構,觀察到平行于纖維軸的多根條狀花紋,這些條狀花紋是PBO結晶(200)晶面的晶格條紋。(200)晶面是平行于PBO大分子的晶面。可以直接判斷出,在PBO纖維中大分子幾乎平行于纖維軸方向排列。纖維中的分子取向方向平行于纖維軸的程度越高,便越能取得高的力學性能。根據結晶旋轉和結晶自身變形解說模型來說明纖維的變形。根據這一模型求出纖維模量與結晶取向的關系,向全取向狀態外推可求取結晶模量,用這一方法求得的PBO纖維結晶模量與廣角X-射線衍射實測的結晶模量不一致,推測是由于PBO纖維中不均一結構(例如大量含有大分子末端等缺陷的非晶區)的存在引起的。因此,利用晶
15、區和非晶區排成一列結構模型,根據應力施加于纖維上的拉曼譜帶位移量,成功給出了解釋。周期不均一結構觀察了PBO纖維的小角X-射線散射的花紋,也觀察到了在纖維軸傾斜位置出現的四點干涉花紋。這四點干涉花紋說明,在PBO纖維中有數十納米級密度不均結構的存在。密度的不均一,說明完全高結晶部分與包含任何缺陷在內的略微不夠完全的部分有密度差存在。在PBO纖維紡絲時,可根據凝固條件改變,制得沒有四點干涉花紋的纖維。消除四點干涉花紋的纖維明確顯示出具有高模量。不僅是分子取向,而且分子聚集狀態也對力學性能有影響,這是一條證據。選擇取向PBO纖維結晶的分子軸(C軸)在纖維軸方向高度取向,結晶的a軸在纖維橫截面上半徑
16、方向會擇優取向。從PBO纖維上切下厚度70nm的超薄切片,用電子射線衍射研究纖維內部的結構方位。最近,比PBO纖維直徑(12口m)還細的喉部可變形的X-射線(0.5口m)可以做到平行于纖維軸入射,使在纖維截面內的結晶選擇取向測量更加精確。以上在PBO纖維中,分子聚集狀態具有各種特征,其狀態對纖維物性有很大影響。除上述以外,微原纖和微孔的存在也可觀測到5。3.2PBO的性能PBO纖維具有四大特殊性能,即耐熱性、阻燃性、比強度和比模量。其主要性能缺陷是表面粘結性能、抗壓性能、耐光色牢度和染色性能較差。耐熱和阻燃性能PBO纖維沒有熔點,其分解溫度高達650C,可在300C下長期使用,是迄今為止耐熱性
17、最高的有機纖維。同時其阻燃性能優異,極限氧指數(LOI)為68%,在有機纖維中僅次于聚四氟乙烯纖維(LOI為95%)。分子鏈的共軛芳雜環結構賦予了PBO纖維優異的耐熱性能,其熱分解溫度高達670C,比芳綸的分解溫度高約100C7。它的工作溫度為300-350C,即便在400C還能保持在室溫時強度的40%,模量的75%,同時其密度僅為1.56g/cm3,熱膨脹系數為3X10-6m/(mk),主要性能指標均屬目前有機和無機纖維之最。PBO的極限氧指數(LOI)為68,燃燒過程中幾乎不產生有毒氣體。強度、模量、耐沖擊和耐磨性PBO纖維的拉伸強度為5.8GPa,拉伸模量最高可達280380GPa。PB
18、O纖維在受沖擊時纖維可原纖化從而吸收大量的沖擊能,是十分優異的耐沖擊材料。PBO纖維復合材料的最大沖擊載荷可達到3.5kN,能量吸收為20J。PBO纖維的耐磨性也很優良。PBO纖維具有十分優異的力學性能,PBO纖維的強度不僅超過鋼纖維強度,是鋼絲的10倍以上,而且可凌駕于碳纖維之上,其強力、模量為Kevlar(凱夫拉)纖維的2倍,一根直徑為lmm的PBO細絲就可吊起450千克的重量。其拉伸強度為5.8GPa,拉伸模量最高可達280.380GPa;PBO纖維在受沖擊的纖維可原纖而吸收大量的沖擊能,是一種優異的耐沖擊材料,PBO纖維復合材料的最大沖擊載荷可達3.5KN,能量吸收為20J;PBO的耐
19、磨性良好,磨斷循環周期為5000次。在超過300C高溫下,更能體現PBO纖維的耐磨性,在300C的空氣中處理100小時之后的強度保持率為45%左右。但是PBO纖維的抗壓強度只有0.20.4GPa,相比較其拉伸強度相差甚遠6。PBO纖維與其它纖維性能的比較見表4表四PBO與其它高性能纖維的性能比較、性能指針纖維品種拉伸強度(Gpa)拉伸模量(Gpa)壓縮強度(Gpa)密度(g/cm)PBO5.82800.201.56PBT4.13250.260.411.58“M5”4.03301.001.70Kevlar493.51250.350.451.45T3003.22302.703.201.80鋁纖維1
20、.73506.903.70E玻璃纖維3.4764.22.58化學穩定性PBO纖維具有優異的耐化學介質性,除了能溶解于100%的濃硫酸、甲基磺酸、氯磺酸、多聚磷酸外,在絕大部分的有機溶劑及堿中都是穩定的。此外,PBO在次氯酸中也有很好的穩定性,芳綸在漂白劑中幾十小時內就完全分解,而PBO在漂白劑中300h后仍保持90%以上的強度,因此洗滌時即使采用漂白劑也不會損傷PBO的特性7。表面粘接性能、耐光色牢度和染色性盡管PBO纖維有上述優越的性能,但因其大分子規則有序的取向結構使得纖維表面非常光滑,大分子鏈之間缺少橫向連接,且分子鏈上的極性雜原子絕大部分包裹在纖維內部,纖維表面極性也很小。纖維表面光滑
21、且活性低,不易與樹脂浸潤,致使纖維與樹脂基體結合的界面性能差,界面剪切強度低。為使其能很好的用作復合材料的增強材料,可以對其采取化學法、共聚法、輻射法、低溫等離子體法進行表面改性oPBO纖維耐光色牢度較差,暴露在紫外線中的時間越長,強度下降越多。經過40h的日曬實驗,芳綸的斷裂強度值還可以穩定在原值的80%左右,而PBO纖維的斷裂強度值僅為原來的37%。PBO纖維分子非常剛直且密實性高,染料難以向纖維內部擴散,所以染色性能差,一般只可用顏料印花著色8。4.PBO纖維的改性纖維的表面性能主要取決于表面形態結構、比表面積、表面能、表面官能團和表面粗糙度等因素。PBO纖維因其表面光滑且化學惰性,與樹
22、脂基體的粘結性能很差,一般比Kevlar還低,在復合材料體系中纖維與基體的粘結性能是影響從基體到增強纖維應力傳遞效應的最主要因素。因此,這一缺點極大限制了PBO纖維作為先進結構復合材料的增強材料的應用,因此需要對PBO纖維表面進行處理,改善其表面光滑性和化學惰性,提高其與樹脂基體的界面粘結性能,使PBO纖維能夠用于先進結構復合材料。PBO纖維表面改性方法概況,PBO纖維表面處理技術目前主要有:表面化學處理、共聚改性、偶聯劑處理、等離子體處理、電暈處理和輻射處理等方法9。4.1化學處理4.1.1酸處理方法化學處理主要是利用氧化性酸、堿等化學物質處理惰性高聚物或某些增強纖維。高聚物或纖維表面與反應
23、介質接觸后,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發生化學反應,使表面的化學組成或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聚合物的表面經強酸浸泡處理后可起到酸蝕、除去弱邊界層、氧化和增加粗糙度的作用,但同時也會侵蝕高聚物本體結構,破壞纖維表面的結晶結構,導致其強度下降。采用強質子酸如甲基磺酸(MSA)和硝酸處理纖維樣品,使用動態接觸角分析樣品表面自由能。結果表明:MSA(60%,36h)處理PBO纖維,其表面自由能提高35%;硝酸(60%,36h)處理PBO纖維,表面自由能提高14%;且處理后纖維表面N/C比與O/C比均有明顯提高。黃玉東用苯磺酸處理PBO表面,發現處理后纖維保持了其原拉伸強度的95%98%,接觸角顯著降低從而在復合
24、過程中可獲得更好的粘結性,總表面自由能增加了60-62J/m2,纖維的層間剪切強度值增加到40MPa。東華大學的金俊弘和江建明采用通過在聚合過程中添加少量5-磺酸鈉-間苯二甲酸代替部分對苯二甲酸于4,6-二氨基間苯二酚鹽酸鹽進行共聚直接聚合得到大分子鏈上含有極性基團的纖維和采用化學處理方法將磺化基團引入PBO纖維表面。G.M.Wu等人采用強氧化性的MSA處理PBO纖維,在纖維表面引入了極性基團并使纖維表面變粗糙,增加了纖維與樹脂接觸面積。結果表明,其表面自由能提高35%。但經酸氧化處理方法有其局限性,它通過溶解腐蝕氧化纖維表面來改善纖維的界面性能,該方法雖能改善界面粘接,但由于纖維皮層結構受到
25、破壞,使纖維拉伸強度損失較大,且此方法處理工藝復雜,處理程度不容易控制10。4.1.2堿處理方法Wu等采用氫氧化鈉溶液研究了PBO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的表面化學處理效果,并對AS型和HM型兩種PBO纖維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經表面處理后PBO纖維的拉伸強度下降至最低(即幾乎可以達到忽略不計的程度);纖維與幾種液體媒介的接觸角明顯降低,而表面自由能(58J/m2)增加了17%;PBO纖維和EP之間的界面剪切強度(38MPa)與同等的處理工藝相比增加了11%。未處理之前,PBO纖維表面非常清潔,幾乎沒有EP粘附在纖維表面;對纖維表面進行處理后,AS型和HM型體系的PBO纖維表面都粘附著大量的EP。復合
26、材料的失效模式也從纖維/基體的界面粘接破壞轉變為局部內聚破壞;AS型和HM型PBO纖維表現出相似的趨勢11。4.2等離子體處理方法等離子體處理的優點在于:反應容易控制在纖維表面,對纖維本體材料損傷不大,對表面極端惰性的高聚物有明顯的改性效果12。等離子體改性技術作為一種新興的處理手段,具有以下幾個優點:1)可以在低溫下進行,避免了高溫對纖維的損傷;2)處理時間短,效率高,幾秒鐘就能獲得所需要的效果;3)經改性的表面厚度薄,深度僅涉及離表面的幾十到數千埃范圍內,界面物性可以得到顯著改善而材料體相不受影響;4)省能源,無公害等優點,能夠滿足環境保護的需要。因此等離子體改性技術近年來已成為纖維復合材
27、料改性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等離子體表面改性主要是通過在纖維表面引入極性基團,增加纖維表面的粗糙程度來增加纖維的表面極性,改善纖維的浸潤性能,使纖維復合材料的界面粘結性能大幅度提高。等離子體是物質在外電場作用下,由電化學放電、高頻電磁振蕩而產生的發光的電中性電離氣體。電離氣體是離子、電子、自由基、激發態的分子、原子的混合體;等離子體對纖維表面有清洗和刻蝕作用,也可引發表面聚合、接枝。通過活化纖維表面來提高PBO纖維與樹脂基體的粘結性。低溫等離子體處理是一種處理效果比較明顯的方法。它是一種氣固相反應,所需能量遠比熱化學反應低,改性僅僅發生在表面層,因而不影響基材的性能。此方法對ILSS有較大提
28、高,還具有處理時間短、效率高等優點。這種方法的缺點就是處理時需要較高真空度,因而難以實現工業化,另外處理效果的規律性和穩定性不好,并且處理效果存在嚴重的退化問題。由于退化效應的存在,如何改善退化和有效的保留等離子體處理的效果是等離子處理法要解決的關鍵13。Zhang等研究了氧等離子體改性PBO纖維表面對其表面性能和老化效果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經氧等離子體處理后,PBO纖維表面引進了一些極性基團,通過等離子腐蝕和氧化反應增加了表面的粗糙度,并且改變了纖維的表面形態;經過氧等離子體處理后,纖維的表面自由能增加,從而明顯改善了纖維的表面潤濕性能;經氧等離子體處理后,PBO纖維在處理前期表面潤濕性能
29、降低,而當老化處理時間超過30d時,表面潤濕性能變化不大14。Wu研究了用氧等離子體對PBO纖維進行表面改性,并用凱夫拉纖維和碳纖維進行對比實驗。采用Cahn動力接觸角分析系統對表面自由能的變化進行評估。結果表明:用70W氧等離子體處理5min后,PBO纖維的總表面自由能從43.3J/m2增加到61.1J/m2(即增加了41%);經表面處理過的PBO纖維的拉伸強度(平均為5.55GPa)僅比未經表面處理過的PBO纖維的拉伸強度(5.72GPa)減少3%,PBO纖維的界面剪切強度從未處理前的34.7MPa增加到44.7MPa(氧等離子體處理5min),說明氧等離子體處理是一種有效的表面處理工藝。
30、另外,該研究小組26還分別采用氧氣、氮氣、氬氣和氨氣作為入口氣體,對PBO纖維進行氣體等離子體處理。結果表明:纖維的總表面自由能分別增加了35.3%、32.4%、28.8%和28.6%;其中經氧等離子體處理后的纖維,其表面自由能增幅最大,從47.6mJ/m2增加到64.4mJ/m215。劉丹丹等將偶聯劑涂覆與氬氣等離子體處理兩種方法結合,對PBO纖維進行表面處理。實驗結果表明,PBO纖維經改性后,其表面親水性和與環氧樹脂的界面剪切強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J.M.Park等人36和E.Mder等人分別采用等離子處理PBO纖維表面改善PBO纖維與環氧樹脂基體的界面粘結性,這種處理方法使其界面剪切強度
31、(IFSS)提高,處理效果比較明顯。但是這種方法的缺點就是處理時需要較高真空度,另外處理效果存在嚴重的退化問題16。經等離子體處理后,雖然PBO纖維與樹脂的界面剪切強度有所提高,但是PBO纖維的強度略有下降?;瘜W偶聯方法化學偶聯法是在纖維表面涂覆一層偶聯劑,增大纖維表面極性,或由于偶聯劑分子中含有與基體樹脂結構相似的基團,從而增強纖維與樹脂基體之間的作用力來獲得良好的界面結合。偶聯劑處理的優點在于不損傷纖維本身的力學性能且有較好的界面改性效果。但由于PBO纖維常被應用于高溫領域,對偶聯劑的耐熱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7。西北交通大學使用偶聯劑KH550、KH560、KH570、KH590對PBO
32、纖維進行表面處理,發現KH560對界面性能改善最明顯。硅烷偶聯劑可以提高PBO纖維單絲拔出強度,對此丘哲明等38初步分析其作用機理:(l)PBO纖維分子一端帶有羧基,偶聯劑分子RSiX3中的X基經水解后能生成羥基,可與羧基發生縮合反應,偶聯劑另一端R基與環氧樹脂中的環氧基反應,這樣偶聯劑把纖維與樹脂通過化學鍵連接起來,提高了單絲拔出強度;(2)從表面能與浸潤的觀點看,經偶聯劑處理后,纖維表面自由能和浸潤活化能下降,特別是浸潤活化能下降尤為顯著。纖維表面極性較強的基團與偶聯劑中的羥基縮合形成了極性較低的醚鍵,纖維表面被偶聯劑中的R基覆蓋,從而使得纖維表面的極性下降,導致纖維表面能的降低,這樣可以
33、減少纖維界面區的缺陷18。華南理工大學的周雪松采用氬氣等離子體結合偶聯劑技術和多聚磷酸/乙酸體系并結合偶聯劑處理方法對PBO纖維進行了表面改性研究。結果表明,PBO纖維經改性后,其表面親水性和與環氧樹脂的界面剪切強度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改性后PBO纖維與環氧樹脂的界面剪切強度的衰減效應不明顯。偶聯劑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兩者界面相的結合力,但是應用于高溫下的PBO纖維對偶聯劑的耐熱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電暈處理方法電暈處理是一種電擊處理,它使承印物的表面具有更高的附著性。其原理是利用高頻率高電壓在被處理的物體表面電暈放電(高頻交流電壓高達5000-15000V/m2),而產生低溫等離子體,
34、使物體表面產生游離基反應而使聚合物發牛交聯。電暈處理時,在高能粒子的轟擊下,纖維表面高分子鍵斷裂,在材料表面產生了許多不同的自由基及不飽和中心,這些淺表面的自由基和不飽和中心與表面吸附的空氣中的水發生反應,從而在纖維表面形成胺基、酰胺基、羰基及羥基等極性基團,使纖維表面活化。電暈處理后,PBO纖維表面引入了活性極性基團,這對提高纖維的表面浸潤性和界面粘接強度起到了重要作用。金志浩等采用電暈法對PBO纖維表面進行了改性,在處理電壓為15kV,處理速度為6-8m/s時,纖維與環氧樹脂的層間剪切強度可提高25.6%20。電暈處理方法對樹脂基體與PBO纖維之間界面性能的改善不明顯。共聚改性Dow化學公
35、司通過在PBO纖維溶液中加入主鏈中含有能與樹脂分子反應的官能團的PBO共聚物,或加入少量功能PBO分子(如末端含有BCB基團的PBO)使其與PBO共聚21。共聚方法有很多缺點,雖然共聚方法提高了IFSS,但同時纖維力學性能大大降低。這是因為共聚體分子量低不能形成高度取向的硬棒狀結構,致使纖維綜合力學性能降低,此外由于絕大多數骨架上的官能團不在纖維表面,故不能與基體發生反應,所以共聚改性使IFSS只提高了33.4%。東華大學G.Li等人扌報道了力口入5sulfoisopht-halicacidmonosodium或sulfoterephthalicacidmonopotassium與PBO進行共
36、聚,從而將磺酸基引入到PBO纖維中,使PBO纖維的表面自由能和界面剪切強度分別提高了9.6%和23%22。4.6輻射處理Y射線能量高、穿透力強,輻射處理PBO纖維不但可以激活纖維皮層聚合物,還可以激活接枝體化合物,產生各種能級的活性中間體,這些活性中間體接枝到纖維表面,與纖維表面實現化學聯接。由于接枝鏈分子上含有可與環氧樹脂進行交聯反應的官能團,有利于樹脂的浸潤和交聯。輻射處理的優點在于可實現批量處理,但可能對于纖維本身的物化性能造成較大的影響。輻照接枝共聚與傳統接枝方法相比具有自己的特點,可以完成化學法難以進行的接枝反應。如對固態纖維進行接枝改性時,化學引發要在固態纖維中形成均勻的引發點是困
37、難的,而電離輻射,特別是穿透力強的Y-射線輻射,可以在整個固態纖維中均勻地形成自由基,便于接枝反應的進行;輻射可被物質非選擇性吸收,因此比紫外線引發反應更為廣泛;輻射接枝操作簡便易行,室溫甚至低溫下也可完成。同時可以通過調整劑量、劑量率、單體性能和向基材溶脹的深度來控制反應;輻射接枝反應是由射線引發的,不需引發劑,可以得到純凈的接枝共聚物23。4.6.1共輻照接枝法這種輻照接枝共聚的方法是將聚合物A與單體B置于同一體系,保持直接接觸情況下同時進行輻照,單體可以是氣相、液相或溶于某溶劑中。對交聯型聚合物發生如下接枝共聚反應:ABnABBn對降解型聚合物則發生如下接枝共聚反應:IB1Bl共輻照接枝
38、法的優點是:(1)輻射與接枝過程一步完成,操作簡便易行;(2)聚合物輻射生成的自由基,一經生成可立即引發接枝反應,活性點或輻射能利用率高;(3)在多數接枝體系中,單體B可以作聚合物A的保護劑,這對輻射穩定性較差的聚合物尤為重要。這一方法的缺點是單體易發生均聚反應,影響接枝效率。通過降低接枝單體的濃度可以減少單體的均聚24。4.6.2預輻照接枝法有兩種預輻照接枝方法。一種是陷落自由基引發,即在室溫下處于玻璃態或結晶聚合物在高度真空或氮氣保護下輻照處理后產生的陷落自由基引發接枝單體聚合;一種是過氧化法,將聚合物在有氧條件下進行輻照,生成過氧化物,過氧化物在室溫下比較穩定,可用加熱、紫外光照或加還原
39、劑等方法分解過氧化物,給出含氧自由基,含氧自由基可以有效地引發單體接枝反應,因此接枝反應可在輻射場外進行。這里應該指出的是有氧進行預輻照過程中,雖然有過氧化物生成,但聚合物中同時也生成陷落自由基。在接枝反應溫度較低時,是陷落自由基引發接枝反應而不是含氧自由基25。這種方法的主要特點是輻照與接枝反應分步進行,單體不直接接受輻射能,最大限度地減少了均聚反應。預輻照接枝方法的缺點是聚合物自由基的利用率低,基材的輻射損傷也比共輻照接枝法嚴重。黃玉東等通過在PBO纖維表面涂敷反應性單體,利用高能射線輻射技術對PBO纖維表面進行接枝處理,以改善PBO纖維與環氧樹脂基體的界面粘結性能。實驗結果表明:PBO纖
40、維經輻照后結晶結構有序化程度降低,使得纖維與樹脂的作用面積增大,物理吸附作用增強,并可在纖維表面引入活性基團。改性后復合材料的界面粘結性能提高40%以上。張春華、欒世林等通過纖維浸潤試驗、NOL環層間剪切試驗和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分析發現,PBO纖維經Y-射線輻照后,對纖維浸潤性能及纖維/環氧樹脂界面性能均有一定的影響,將試驗結果與化學交聯和等離子氧處理的結果進行了比較。結果表明:Y-射線輻照對PBO纖維表面的改性效果最好。經過輻照接枝改性的PBO纖維與環氧基體的NOL環層間剪切強度(ILSS)從10.2MPa提高到23.1MPa,提高幅度達130%。一般認為,Y-射線輻照改性PBO纖維表
41、面,主要發生兩方面變化:(1)輻照使纖維表面產生了新的化學結構,如環氧基、羥基、羧基等,致使纖維表面O/C比明顯增大,當纖維與環氧樹脂基體制成復合材料時,接枝到纖維表面的環氧樹脂分子使兩相形成了較好的界面層,極大地改善界面粘結狀況;(2)輻照處理改變了纖維的表面形貌,使原本光滑的纖維表面變得凹凸不平,在形成界面時,有較大的機械連接作用力。所以兩方面共同作用結果使界面粘結狀況得到改善26。4.7酶處理酶表面處理為纖維表面改性提供了新的方法,目前酶處理主要用于天然聚合物和纖維的表面改性(如該方法在毛織品工業中被廣泛采用)。等離子體技術有望與生物處理方法結合起來,改善纖維表面的化學粘接和化學性能。但
42、是,目前有關采用酶催化劑改性合成纖維表面的研究報道較少。Wang等采用酶(指存在于山葵中的一種過氧化酶)處理法,以過氧化氫為氧化劑對PBO纖維表面進行改性。結果顯示,PBO纖維與乙二醇的接觸角減?。徽粚嶒瀮炦x的最佳反應參數是:反應溫度為30C,反應時間為4h,反應酶溶液的質量分數為24%,溶劑為1,4-二氧雜環己烷;這種對PBO表面進行改性的方法具有很大的研究潛力。未處理過的PBO纖維表面光滑,幾乎沒有粘附其他物質,而酶催化處理過的PBO纖維表面粘附了大量的物質,而且改性纖維表面的粗糙度高于未改性的纖維表面27。生物酶拋光整理的效果具有持久性,這一點和其他化學整理不同?;瘜W整理也可以改善纖維
43、的柔軟性和起毛起球性能,但隨著使用和洗滌,化學制劑會逐漸減少,處理效果就會逐漸消失。而生物拋光整理的纖維卻能經受洗滌,從而使織物保持持久的光潔表面。一般常用來處理大分子纖維。西北工業大學的G.Z.Liang等報到了一種采用山葵過氧化生物酶處理PBO纖維表面的新方法,通過拔出實驗發現該處理方法使PBO纖維的IFSS最高提高21.7%28。5.發展展望PBO纖維已被世界各國所重視,被稱為是21世紀的換代產品,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國內外的工作主要集中于高性能PBO纖維的制備及其結構與性能間的關系的研究,基本上都還處于實驗室階段。今后須完善聚合工藝、縮短反應時間、提高聚合物相對分子質量、提高PB
44、O纖維的性能成本比,并使其工業化,同時應進行該纖維應用的經驗積累。另外,在PBO纖維的改性研究中,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方法,使得壓縮強度和界面粘結性能得到提高的同時,材料的其他性能不會有負面影響。只有提高PBO纖維復合材料的層間剪切強度,才能擴大PBO纖維的工程應用,因此PBO纖維的表面改性是這一領域的重點研究方向。參考文獻1黃玉東.PBO超級纖維研究進展及其表面處理J.高科技纖維與應用,2001,26(1):12-16.吳國梅.21世紀超高性能之PBO高分子纖維材料J.高科技纖維與應用,2002,27(3):15-18.西鵬,高晶,李文剛,等.高技術纖維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274
45、-284.劉丹丹,王宜,胡鍵,等.PBO纖維表面等離子體改性及界面能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4(6):10-14.喬詠梅,陳立新,吳大云,等.PBO纖維表面改性方法的研究J.玻璃鋼/復合材料,2006(6):20-24.王斌,金志浩,丘哲明,等.PBO纖維的基本性能實驗研究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02,36(9):1189-1192.劉新東,丘哲明,王斌,等.PBO纖維表面分析與表面偶聯劑處理J.固體火箭技術,2002,25(2):70-73.WuGM,ShyngYT.SurfacemodificationandinterfacialadhesionofrigidrodPBOfiberbymethanesulfonicacidtreatmentJ.Composites:PartA,2004,35(11):1291-1300.LeeCYC,SanthoshU.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