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參考資料開國元勛及結局_第1頁
秦國參考資料開國元勛及結局_第2頁
秦國參考資料開國元勛及結局_第3頁
秦國參考資料開國元勛及結局_第4頁
秦國參考資料開國元勛及結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秦國開國元勛一、【武安君白起】雖然不是秦國的開國元勛,但是,他的功勞非常重大, 正是因為他消滅了六國的眾多有生力量,王翦也不可能那么順利幫助秦王消滅 六國。 白起的戰功: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 蹶不振。伊闕之戰又殲滅韓魏 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長平一戰一 舉殲滅趙軍 45萬人,開創了我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敵戰先例。大 小70余戰,沒有敗績,從最低級的武官一直升到封武安君,六國聞白起膽寒。長平之戰共殺人四十五萬,連同以前攻韓、魏于伊闕斬首二十四萬,攻楚 于鄢決水灌城淹死數十萬,攻魏于華陽斬首十三萬,與趙將賈偃戰沉卒二萬, 攻韓于陘

2、城斬首五萬,共一百余萬,這是白起的一張極不完全的殺人賬單。據 梁啟超考證,整個戰國期間共戰死兩百萬人,白起據二分之一,后因和秦昭襄 王在是否再次攻趙的問題上發生分歧,被王龁取而代之,從此退出歷史舞臺。45白起的作戰指揮藝術,代表了戰國時期戰爭發展的水平。白起用兵,善于 分析敵我形勢,然后采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方針對敵人發起進攻。如伊闕之戰 中集中兵力,各個擊破;鄢郢之戰中的掏心戰術,并附以水攻;華陽之戰長途 奔襲。長平之戰以佯敗誘敵,使其脫離既設陣地,爾后分割包圍戰術,殲敵 萬,創造了先秦戰史上最大的殲滅戰戰例,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早、規模最大、 最徹底的圍殲戰。其規模之大、戰果之輝煌,在世界戰爭史

3、上也是罕見的。長 平之戰也反映了戰爭自身發展概貌。白起之死:長平之戰,白起大破趙軍,坑殺趙軍降卒四十余萬。戰后,白起準備乘勝 進軍,一鼓作氣攻破趙國。可是從秦國傳來的卻是退兵的命令。原來秦昭王聽 從了范雎的話,以秦兵暴師日久,應當讓士卒休整為由,允許韓、趙割地求和。 范雎本是一個心胸狹窄的說客,長平大勝使他心生嫉妒,怕滅趙之后,白起威 重功高,使自己無法擅權便以巧言斷送了白起宏偉的軍事圖謀。白起因此與范 雎有隙。可是秦國罷兵后,趙國不但不愿意獻城反而展開了連齊抗秦的活動。秦昭 王遂又命白起統兵攻趙,但遭到白起的拒絕。白起認為秦國已經失去了有利的 戰機,不宜再次出兵。暴怒的秦昭王卻不懂得戰機稍縱

4、即逝的道理,于秦昭王 四十九年(公元前 258), 派五大夫王陵率兵攻打邯鄲,結果秦軍攻勢受阻,將 卒多有傷亡。秦昭王再次任命白起統兵,但白起認為此次必難成功,遂托病不 行。范雎此時用私黨鄭安平代替白起,不出所料傷亡慘重且主將鄭安平率兩萬 軍隊降趙。孤注一擲的秦昭王親臨白府對白起說:“你就是躺在擔架上也要為 寡人出戰。”熟知兵家之道的白起已看出殘局無法收拾,坦誠勸秦昭王撤兵, 等待新戰機。昭王不聽,反認為白起有意刁難,加之范雎乘機進讒。于是下令 削去白起所有封號爵位,貶為士伍,并強令他遷出咸陽。白起由于病體不便,白起并未立即啟程。三月后,秦軍戰敗消息不斷從邯 鄲傳來,昭王更遷怒白起,命他即刻動

5、身不得逗留。白起只得帶病上路,行至 杜郵(今陜西咸陽東北處) ,秦昭王與范雎商議,以為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 意怏怏不服,有余言”,派使者賜劍命其自刎。白起引劍自殺。時為秦昭王五 十年(公元前 257年)十一月。另有一說白起抗命不遵原因是:白起深知自己如 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后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王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帥的人選二、【武成侯王翦】戰國七雄,除了韓國之外的五國之所以能滅,王翦功不 可沒。尤其是秦楚最后一戰,王翦六十萬大軍中與消滅了六國殘存的最后一點 實力。王翦的戰功: 最早記載王翦的戰役是發生秦王政十一年(前 236),當時, 王翦率軍攻

6、打趙的閼與,王翦領軍只十八天,便令軍中不滿百石的校尉回家,并從原軍隊的十人中 選出兩人留在軍中,結果所留下來的都是軍中精銳。王翦就用這支士氣很高的 精銳部隊攻下了閼與,同時一并攻取了趙的九座城邑。秦王政十八年(前229),王翦從郡上發兵,下井陘,與楊端和軍兩軍呼應。準備一舉攻滅趙國。結果遇 上了趙國的名將李牧,相持一年多的時間,一直無法得勝,情況很不樂觀。于 是秦軍用反間計,使趙王殺了李牧。李牧死后,王翦勢如破竹前行,大敗趙軍, 并殺了趙軍主將趙蔥,攻下趙國的東陽,俘虜趙王遷,趙國原來的各處土地入 為秦地,成為秦郡。秦王政十二年(前 235),發生了歷史上著名的荊軻刺秦王事件,荊軻失敗 后。秦

7、王政利用這個機會,派王翦領軍攻燕國。燕王喜和代王嘉聯合抵抗秦軍, 燕代聯軍由燕國的太子丹統領,最后在送別荊軻的易水河邊兵敗。王翦乘勢攻 取了燕都城薊,取了太子丹的首級。 燕王喜逃到了遼東, 燕國也名存實亡了。 秦 王政二十二年(前 225),秦王派王翦兒子王賁攻楚,大敗楚兵。然后王賁軍迅 速北上,進攻魏國,最后用黃河、大溝水淹大梁城,城盡毀。魏王投降。接著 王賁又平定了魏國各地,設魏地東面為碭郡。秦王政二十一年,建議以 60萬大軍攻楚,未被秦王采納。后因秦軍失利, 秦王政請王翦復出。二十三年,王翦率 60萬秦軍攻楚,進軍至平輿 (今屆河南 ), 大敗楚軍。二十四年,滅亡楚國。在滅楚后第二年,王

8、翦軍繼續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 置為會稽郡。而此時,王翦之子王賁,他與李信也攻取了遼東,俘虜燕王喜, 燕亡。又攻代,俘虜代王嘉。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賁攻入齊都臨淄,虜齊王建,六國中最后的齊國也滅亡。齊亡后,秦統一了中國。這當中除了韓 之外其他五國全是他們父子倆搞定的。這樣的功勞在中國歷史的千百年中也屬 難得的。后人對王翦的評價:王翦給人的映象是一員智將,在伐楚之時,用請求賞賜田地來消除秦王的 疑心,并成為一個典故,王翦請田由此而來。王翦請田也就成了明哲保身的代 名詞。從王翦率六十萬秦軍伐楚攻百越直到班師回朝,秦王都不曾表示過懷疑。 實屬難得。王翦的安逸終老與白起的不得

9、善終成了鮮明的對比。 王翦雖然 足智多謀,但不能助秦建德。是一生中最大的敗筆。太史公曾說王翦雖被秦王 尊為師,但是不能輔佐秦的統治者建立德政,以鞏固國家的統治。他辛辛苦苦 幫秦打回來的江山僅歷二世就煙消云散,這和秦的暴虐是分不開的,王翦被尊 為帝師,可以說沒有負起自己應盡的責任,他死后不久,農民起義的烈火就燃 遍大江南北。而最后其孫王離兵敗被殺,也和王翦的過錯的是不能分隔的。這 也印證了一句老話,打江山易守江山難,也正是因為這樣,王翦也只能作為一 名杰出的軍事家留芳后世,而稱不上是一位合格的政治家。三、【名將李信】漢代“飛將軍”李廣的祖先李信的戰功: 秦王政命王翦統帥伐燕。二十一年(前 226

10、),李信率領先遣 部隊最先抵達易水河畔,輕騎突進大敗燕太子丹,迫使丹逃入薊城堅守,不久 王翦率大軍抵達并攻克燕都薊,燕王和太子丹退保遼東,秦將李信緊追不舍。 代王嘉致信燕王喜,說道:“秦軍之所以追得這么緊,是想得到太子丹。如果 大王能殺了太子丹獻給秦王,燕國就能保住。”太子丹逃到衍水(今遼寧太子 河)上,燕王派人斬了太子丹的頭顱獻給秦,李信、王賁并沒有停止進攻。二 十五年(前 222),李信隨秦將王賁攻取遼東,俘燕王喜,燕國滅亡。李信領功。最大的敗筆: 秦國橫掃六國,勢如破竹,滅韓、趙、魏三國,數破楚軍, 燕王逃亡被滅。秦始皇欲滅楚,傾心于年少壯勇的秦將李信,認為他賢能果敢。 李信曾領兵數千,

11、追擊燕太子丹至衍水,終破燕軍虜獲太子丹。秦始皇曾問李 信欲破楚, 須多少人馬?李信表示二十萬即可。 秦始皇又問王翦,王翦道:“非 六十萬不可。”始皇說:“王將軍老矣,何怯也!李將軍果勢壯勇,其言是 也。” ( 史記王翦白起列傳 ) 于是派李信及蒙武將兵二十萬南伐楚。王翦 因秦王不用其話,就托病辭官,歸頻陽養老。這時的秦軍在李信的率領下攻平 與(今河南平與北 ) ,蒙武攻寢丘 (今安徽臨泉 ) ,大破楚軍。李信又乘勝攻鄢、 郢,均破之。于是引兵向西與蒙武軍會師城父 (今河南平頂山市北 ) 。項燕率領 的楚軍乘機積蓄力量,尾隨秦軍三天三夜,終于大破李信軍隊,攻下兩個營壘, 殺死七名都尉,秦兵敗逃。

12、后王翦率 60萬大兵破楚。失敗的原因: 此次李信攻楚,大敗而歸,被世人詬病,說是年輕氣盛,輕 敵妄為等等。其實其中另有內情。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他的行軍路線。先是向 南攻平與,在河南今河南駐馬店市平輿縣,然后向北攻鄢,在河南許昌鄢陵縣, 然后向東南攻郢,指郢陳,在今河南周口市淮陽縣,最后向西到城父,在河南 省平頂山市。而此時,鄢、郢、城父,都是秦國的地盤,并非楚國的屬地。其 中原因,田余慶先生曾經分析過,最后結論是,正當李信和蒙武所統領的秦軍 在郢陳的南部和東南部大敗楚軍,準備乘勝進攻楚國的首都壽春,一舉攻滅楚 國的時候,身在郢陳的昌平君起兵反秦,攻占了郢陳,切斷了李信軍的后路, 使攻楚的秦軍陷

13、于前后受敵的苦境。于是,李信軍不得不停止攻楚,回師進攻 郢陳,結果被楚軍前后夾擊,大敗而歸。 1975年,湖北云夢縣睡虎考古發掘出 的兩封秦軍士兵的家書竹簡,只證明了昌平君在那一年叛亂,但并沒有任何實 質證據證明田余慶先生的推測。從史記正文來看,如果主要責任不在于李信, 秦王自然沒必要更換統帥,更不必親自去請當時已經告老還鄉的王翦。四、【蒙氏家族】將軍蒙驁、蒙武、蒙恬、蒙毅。蒙驁是后來有名的將領蒙恬的祖父,蒙武是蒙恬的父親,倆人都戰死沙場。蒙驁的戰功: 秦昭王時自齊入秦。秦莊襄王元年 (前249年) ,蒙驁為秦將, 率師伐韓,奪取中原要地成皋、滎陽,置三川郡。三年,攻趙榆次、新城,狼 孟等地,

14、取三十七城;又攻占趙重鎮晉陽,合置太原郡。秦王政三年,領兵攻 韓,取十三城。前 247年,蒙驁率軍東向攻魏。屢敗魏兵,后被魏公子信陵君率 聯軍擊敗。五年,秦聞魏公子死,使蒙驁攻魏,取二十城,置東郡,使秦國土 與齊相接,對韓、魏形成三面包圍之勢。因屢立戰功,官至上卿。秦王政七年, 蒙驁卒。其子蒙武、孫蒙恬均為秦國名將。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公元前 249年(秦莊襄王元年 )蒙驁奉秦莊襄王命 進攻韓國,韓國割讓成皋和鞏給秦國,秦國設立三川郡,秦國的疆界到達了魏 國的都城大梁。另據史記蒙恬列傳記載此戰之后,秦國獲得成皋和滎陽。 秦國在此建立了三川郡。據史記秦本紀記載,公元前 248年率軍進攻趙國,平定太

15、原。 公元前247年(秦莊襄王三年 )帶兵攻打魏國,攻克了高都和汲。 同年,率軍進攻趙國,攻占榆次、新城、狼孟等三十七城。而根據史記蒙 恬列傳記載 (“二年,蒙驁攻趙,取三十七城” ) ,此役發生在公元前 248年(秦 莊襄王二年 )。公元前246年(秦莊襄王四年 )在河外和信陵君率領的燕、趙、韓、楚、魏五 國聯軍作戰失利,被迫退回秦國。據記載,當時秦國不斷的進攻魏國,魏國赦 免并召回因竊符救趙事件而流亡在趙國的信陵君,信陵君因此組織了五國聯軍 對抗秦軍。顯然在此之前蒙驁應該在率領軍隊進攻魏國。蒙武的戰功:史記 秦始皇本紀中滅楚過程則為:公元前 224王翦、蒙 武帶兵攻擊楚國,擊破楚軍俘虜楚王

16、負芻 ,占領了從陳到平輿的廣大地區,短 暫滅楚。秦始皇到郢、陳一帶視察。蒙武然后的事跡就很少了,相對于父輩和子輩,蒙武的名氣的確小了很多。 最大的功績也就是幫助王翦攻破荊楚。【大將蒙恬】 蒙恬的戰功:大一統的中國剛剛締造的時候,蒙恬沒有機會去享受一個開 國功臣應得的榮華,而是肩負著更艱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軍攻破齊都,實現了秦始皇夢寐以求的全國統一。正當咸陽城里歡慶勝 利的時候,秦國北部邊境傳來匈奴頻繁騷擾并大舉南侵的消息。匈奴軍隊殺人 放火,搶劫牲畜財物,邊疆人民苦不堪言。這時,秦國剛剛統一,人心思定, 軍民厭戰。蒙恬不顧連年征戰的辛勞,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復河套一帶

17、。面對匈奴的挑釁,秦始皇選擇了蒙恬領兵出征。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 一,青年時代的蒙恬長年在北方邊境守衛,對匈奴的戰法極其熟悉,這是那些 長年征戰中原的老將們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軍里最富有進攻精神和野 戰能力的將領,秦朝其他將領打的多是中原地區的攻堅戰,對于塞北草原上與 匈奴的野戰并無多少經驗。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領 30萬能征善戰的大軍,日夜兼程趕赴邊關。扎下大 營后,他一邊派人偵察敵情,一邊親自翻山越嶺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戰,就殺 得匈奴人仰馬翻,潰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發了最具決定性的戰爭。 蒙恬跟匈奴人在黃河以北,進行了幾場戰爭,匈奴主力受重創。最后匈奴人被 徹底打敗

18、,向無限的北邊逃竄。史書上記載:匈奴人向北 (逃竄)七百多余里。 1 蒙恬并沒有辜負眾望,一戰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飛魄散。賈誼也曾形 容說“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這正是對河套戰役功業的稱贊。后來中原再次 大亂時,匈奴卻不敢深入漢境,這不能不說與此戰有很大關系。蒙恬的影響:三軍將士得知將軍死后,都感其賢達明良,懷憤含淚。他們 用戰袍撩土將其葬于綏德城西大理河川,遂形成現在的小山丘,與扶蘇墓遙遙 相望。朝霜墓塵,默默傳神,猶似當年將帥精誠團結,共同御敵,寧死不屈之 狀。有詩贊云:“春草離離墓道浸,千年塞下此冤沉。生前造就筆干枝,難寫 孤臣一片心。”蒙恬之死,直接導致了一個結局,就是 30萬秦軍徹底潰

19、敗, 30萬秦軍潰敗 了之后,秦帝國的滅亡事實也就注定了。所以這就是蒙恬作為一個將領,其不 可或缺地位的體現。他死了之后,帝國事實上就少了一個很大的依靠,少了一 根很大的支柱。大將蒙恬,“大”字首先來自大謀大略。當時的“蒙恬”二字,可以令狂 放不羈的匈奴聞風喪膽,乃至于只要有蒙恬在,“胡人不敢南下牧馬,士不敢 彎弓抱怨”。這是何等的神氣,何等的威風。其次,大將蒙恬,“大”字也來自大武大勇。 史記蒙恬列傳中記載: 蒙恬在臨終前曾說:“吾先人及子孫積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將兵三十余萬, 雖囚擊其勢足以背叛,自知必死而守義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忘先主也。”從 這段并不難懂的古文中我們可以明白,蒙恬甘心一

20、死,既不是因為無能怯懦, 也不是因為昏昏噩噩、忠奸善惡不分,而是來自他的俠肝義膽、坦蕩胸襟,讀 來令人肅然起敬。所以,大將蒙恬的“大”字還來自非凡的品質。大將蒙恬,“大”字是一 種大氣、豪氣、勇氣,是中華民族的一種可貴品質。上卿蒙毅: 蒙毅是蒙恬的弟弟,蒙氏三代都是秦國的大將,而蒙毅卻是文 官,位至上卿。秦始皇十分信任蒙氏兄弟,常以蒙毅內謀。朝中的大臣都不敢 與蒙氏兄弟爭寵。當年趙高還是中車府令的時候,犯了大罪,秦始皇讓蒙毅審 理。蒙毅依法判趙高死罪,但秦始皇卻以趙高為人機敏的原因僥恕了他。此后, 趙高便記恨于蒙毅。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到會稽巡游時,在瑯邪路上病倒。 于是便派蒙毅回咸陽向山川之

21、神祈禱。但去后不久,秦始皇便在沙丘病死了。 當蒙毅返回時,趙高慫恿胡亥把正在代州的蒙毅捉起。子嬰進諫,胡亥不聽, 派人到代州把蒙毅殺死。同年,其兄蒙恬亦被殺。丞相李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 李斯的功績: 廢封建 秦統一以后,丞相王綰首先提出全國地方太大,難以管理,要求像周 代那樣,封秦始皇諸子為王。秦始皇召開群臣會議討論,群臣都贊同王綰的意 見,只有李斯提出不同的意見。他說:周文王、周武王封的子弟很多,后來一 個個都疏遠了,互相視為仇敵,經常發生戰爭,周天子也不能禁止。現在天下 一統,應實行郡縣,天下才得以安寧。秦始皇也認為,天下已經統一了,再立 許多國,不利于統一,安寧也沒有保障

22、,所以支持李斯的意見。于是,他把全 國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為縣。郡縣制比之分封制是一個進步,有利于國家的 統一。 這一整套中央集權制度, 從根本上鏟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 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統一文字公元前 221年,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書同文字”的建議,命令全國禁 用各諸侯國留下的古文字,一律以秦篆為統一書體。在此之前,中國的文字從 新石器時代彩陶刻畫文字的萌芽,經過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金文,成長到春 秋戰國時期, 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和發展過程。 戰國時代由于群雄割據, “諸 侯力政,不統于王,惡禮樂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因而出現了“言語異聲, 文字異形”的現象

23、,使這一時期的漢字形體產生了地域性的差異。原本只有一 種寫法的字,到了這時,往往齊秦有異,燕趙不同。因此,統一后的中國急需 一種統一的官方文字。李斯便奉秦始皇之命制作這種標準字樣,這便是小篆。 而關于小篆的由來,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李斯等人在奉秦始皇之命 制作標準字樣時,“皆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所謂小篆者也”。而小篆的名稱 也是為了尊崇大篆而卑稱其“小”的。緊接著,為了推廣統一的文字,李斯親 作倉頡篇七章,每四字為句,作為學習課本,供人臨摹。不久,李斯又采 用秦代一個叫程邈的小官吏創造的一種書體,打破了篆書曲屈回環的形體結構, 形成新的書體隸書。從此,隸書便作為官方正式書體,始于秦,盛于漢,

24、 直到魏晉楷書流行才漸被取而代之。但作為書法藝術,篆書、隸書因其獨具一 格,深受后人喜愛。中國書法四大書體真、草、隸、篆,隸、篆占其半壁江山, 李斯之功,功及千秋。統一度量衡秦統一之前,中國的度量衡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各國諸侯按照自己 的喜好,制定了不同的計算單位和不同的計算進制。大一統的秦王朝建立后, 為了不使其影響王朝的經濟交流和發展,李斯上奏皇帝,建議廢除六國舊制, 把度量衡從混亂不清的狀況下明確統一起來,得到了秦始皇的允許。于是,在 李斯的親自指揮下,把度制以寸、尺、丈引為單位,采用十進制計數;量制則 以合、升、斗、桶為單位,也采用十進制計算;衡制則以銖、兩、斤、鈞、石 為單位,二十四

25、銖為一兩,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固定下 來。為了有效地統一制式、劃一器具,李斯又從制度上和法律上采取措施,以 保證度量衡的精確實施。這是秦王統一中國,李斯位居丞相之后的又一驚世之 作。而它的影響不言而喻。幾千年來,無論朝代更迭,這種計量方法從無更改。 甚至時至今日,我們的生活當中依然還有它的身影。修馳道、車同軌公元前 220年,統一中國一年有余的秦始皇漸感隱憂,龐大的中央集權 要想在遼闊的疆域上政令暢通,物資交流便利,就必須改變以往的交通條件。 此時,深諳皇上心思的李斯又立刻建議讓全國的車軌統一,并在全國范圍內修 筑馳道。就這樣,一場大規模的統一車軌、修筑馳道的運動在全國展開。

26、李斯 以京師咸陽為中心, 陸續修建了兩條馳道, 一條向東通到過去的燕、 齊地區 (今 河北、山東一帶),一條向南,直達吳楚舊地 (今湖北、 湖南、江蘇、浙江等地)。 這種馳道路基堅固,寬 50步,道旁每隔三丈種青松一株。后又修筑“直道”, 由九原郡直達咸陽,全長 1800余里。又在今云南、貴州地區修筑“五尺道”, 以便利中原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在湖南、江西一帶,修筑攀越五嶺的“新道”, 便利通向兩個地區的交通。就這樣,一個以咸陽為中心的四通八達的交通網把 全國各地聯系在一起。同時,為與道路配套,李斯還規定車軌的統一寬度為六 尺,以此保證車輛的暢行無阻。統一貨幣公元前 210年,即秦始皇三十七年,

27、在秦始皇最后一次出游,也就是命喪沙 丘之前,李斯向秦始皇上了最后一道重要的奏折:廢除原來秦以外通行的六國 貨幣,在全國范圍內統一貨幣。這一行動被司馬遷的史記稱作“始皇三十 七年,復行錢”。此舉雖然對秦王朝的經濟發展已無大用,但對后世的影響可 謂大矣。當初,秦統一中國后雖大部改頭換面,天下一統,但惟獨貨幣依然沿 襲過去的形式。市面上使用的貨幣包括布幣、刀幣、貝錢和圓錢等形式,使用 起來十分不便。因此,統一貨幣及結算制度、統一貨幣鑄造便成了當務之急。 在李斯的主持下,貨幣規定了以黃金為上幣,以鎰為單位,每鎰重二十四兩, 以銅半兩錢為下幣,一萬銅錢折合一鎰黃金。并嚴令珠玉、龜、貝、銀、錫之 類作為裝

28、飾品和寶藏,不得當作貨幣流通。同時,規定貨幣的鑄造權歸國家所 有,私人不得鑄幣,違者定罪等。李斯此舉被后人認為是經濟史上的一個創舉。 而當初他所主持鑄造的圓形方孔的半兩錢(俗稱秦半兩)因其造型設計合理、 使用攜帶方便,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至此,李斯在他輔佐秦始皇匡扶天下的過程當中,完成了他最后一個使命。 縱觀李斯這些作為,可以這樣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當中,名相重臣比比皆是, 累世之功不乏其主,但大多不過功在當朝,時過則境遷。而李斯幾乎每干一件 大事都能產生影響千年的效果,并蔭及后代。司馬遷在史記中評價李斯時 說:李斯作為一個普通平民事秦,利用機遇和能力輔佐秦始皇終成霸業。如果 不是因為種種無法

29、讓人容忍的惡行(殺韓非、焚書、篡改圣旨)毀壞了他的聲 譽,那么他的功績可與周公、召公媲美了。李斯的惡名: 妒殺韓非正當李斯步步高升的時候,秦王卻十分喜愛韓非的才華。韓非和李斯 是同學,他繼承了荀子的學說, 并在此基礎上,把慎到的“勢”, 商鞅的“法”, 申不害的“術”結合起來,并加以豐富和發展,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君主專制理 論。韓非是戰國末期的一位大思想家,學問比李斯大得多。韓非因說話口吃, 不善辯說,但善于著述。韓非回到韓國以后,看到韓國太弱,多次上書獻策, 但都未能被采納。于是,韓非發憤著書,先后寫出孤憤 、五蠹、說難 等。他的書傳到秦國,由于講的都是“尊主安國”的理論,秦王非常贊賞韓非 的

30、才華,并說:“我要是能見到此人,和他交往,死而無恨。”不久,因秦國 攻韓,韓王不得不起用韓非,并派他出使秦國。秦王很喜歡韓非,但還沒有決 定是否留用。李斯知道韓非的本事比自己大,害怕秦王重用他,對自己的前途 不利,就向秦王講韓非的壞話。他說:“韓非是韓王的同族,大王要消滅各國, 韓非愛韓不愛秦,這是人之常情。如果大王決定不用韓非,把他放走,對我們 不利,不如把他殺掉。”秦王輕信李斯的話,把韓非抓起來。根據秦國法令的 規定,獄中的囚犯無權上書申辯。韓非到秦國以后,又得罪了姚賈。姚賈為秦 國立過功,深得秦王的重用,被任命為上卿。韓非卻向秦王說,姚賈出身不高 貴,當過大盜,在趙國做官時被趕跑了,認為

31、用這樣的人是很不應該的,使得 秦王很掃興。事后秦王又向姚賈問起韓非,姚賈當然不會講韓非的好話。在李 斯和姚賈的串通下,韓非沒有辦法,只好吃了李斯送來的毒藥,自殺而死。從 此以后,李斯沒有對手,更可以施展自己的才能,為秦王統一六國出謀劃策了。 郡縣制與焚書秦王政二十六年(前 221年),秦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割據局面, 統一了中國,建立了一個東到大海,南達嶺南,西至甘青高原,北至今內蒙古、 遼東的空前的大一統國家。秦王,這時已稱為秦始皇了。為了鞏固這個統一的 國家,李斯也是做了一定貢獻的。 (另有一說,李斯一直想將韓非留在秦國, 等秦滅韓之后再為秦國所用。但由于韓非之書韓非子對于帝王之術、統治 之

32、術的分析過于透徹,導致秦王趙政對其才華感到恐懼,加上韓非的三條不利 于秦國發展的建議、姚賈的陷害,使秦王政將韓非下獄拷打。李斯實心欲救韓 非,曾幫韓非呈韓非絕筆之作初見秦于秦王政,無奈秦王政鐵心欲除韓非。 后秦王政以韓非書中八經之三中除“陰奸”之術施于韓非:令李斯去處理 韓非一案(結合之前所言即讓李斯殺死韓非) ,嫁禍于李斯,從而不背罵名。李 斯無奈,只得從命而下毒于韓非飲食,使韓非暴斃而亡。 ) 焚書坑儒秦始皇三十四年(前 213年),群臣聚集在咸陽宮稱頌秦始皇時,博士 淳于越很不知趣,向秦始皇說:殷周之所以存在千年,是因為它把天下分封給 子弟和功臣。現在天下如此之大,宗室子弟沒有封地,和百

33、姓一樣,萬一發生 了齊國陳恒、晉國六卿之變,又有誰來相救呢?凡是不以古為師而天下能長久 的,沒有聽說過。淳于越是以儒家的立場來看待秦朝的政治,同秦始皇的思想 和行動是格格不入的,使得秦始皇大為不滿,把淳于越交給丞相李斯處理。李 斯不贊同淳于越的看法,他向秦始皇闡述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由于時代的 變化,五帝三代的治國辦法也不同。三代時期的做法,也并不值得效法。那時 候諸侯并列,互相爭奪,現在天下統一,情況完全不同,不必效法古代。現在 的一些儒生總講古代如何如何好,這是以古非今,攪亂民心。對于造謠惑眾, 不利于統一天下的言行必須禁止,否則將會影響政局的穩定,有損于皇帝的權 威。最后,他又把這一切都歸罪為讀書的緣故,建議秦始皇下令焚書。按照李斯制定的法令,那是相當殘苛的。凡是秦記以外的史書,不是博士 (指掌管古今文史典籍的官)所藏的詩、書、百家語都要燒掉,只準留下醫藥、 卜筮、種樹之書。此后,如果有敢再談論詩書者“棄市”(指在鬧市區執行死 刑,并將尸體暴露街頭,稱為棄市) ;“以古非今者族, (指一人有罪,父母兄 弟妻子皆受刑,稱為族)”;官吏如果知道而不檢舉者,與之同罪;令下后三 十日仍不燒者,黥 (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