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九單元第27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2022歷 史內容索引基礎落實必備知識全過關重難探究能力素養全提升課標要求1.了解20世紀50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和偉大成就,認識“文化大革命”的錯誤及教訓2.理解政治、經濟、外交、國防等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3.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基礎落實必備知識全過關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中共八大(1956年)(1)主要內容主要矛盾: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主要
2、任務:集中力量解決主要矛盾,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2)意義:這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2.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1)內容:1957年春,毛澤東提出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作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2)影響為認識中國基本國情奠定了理論基礎。全黨整風運動和全國反右派斗爭開展起來,但反右派斗爭被嚴重擴大化了。3.探索中的失誤(1)表現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在全國掀起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生產關系與生產力水平不適應(2)原因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
3、律。對社會主義建設經驗不足。自然災害。(3)影響:19591961年,我國經濟發生了嚴重困難。4.政策調整(1)目的:克服困難,恢復經濟發展。(2)概況1961年1月,中共八屆九中全會決定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調整國民經濟各方面的比例關系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1962年初召開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地總結了經驗。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3)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旁
4、欄邊角 練一練閱讀教材第一子目“歷史縱橫”,這一方針對我國的思想文化領域有何影響?提示 成為我國促進藝術發展和科學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的指導方針。歷史概念 判一判二、“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1.原因: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著資本主義復辟的現實危險,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2.目的: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3.過程(1)發動:1966年夏全面發動起來,陳伯達、江青、康生、張春橋等組成的中央文革小組趁機煽動“打倒一切”和“踢開黨委鬧革命”。(2)奪權:1967年初,“全面奪權”的“一月風暴”發生。學校停課,工廠停工,黨政機關受到沖擊,大批領
5、導干部和知識分子遭到批判和揪斗,社會和生產秩序陷于混亂。(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團: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團策動武裝政變,陰謀奪取最高權力。毛澤東、周恩來粉碎了這次政變。(4)全面調整1972年,周恩來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批判極左思潮,使各項工作出現轉機。1975年,鄧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領導進行了各方面的整頓,經濟形勢有了明顯好轉。(5)1976年9月,毛澤東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團加緊奪取黨和國家最高領導權的陰謀活動。(6)1976年10月,中央政治局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結束了“文化大革命”。4.性質: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旁欄邊角
6、練一練閱讀教材第二子目“史料閱讀”,這些“錯誤”的主要表現有哪些?實質是什么?提示 表現:“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實質:屬于“左”傾錯誤,經濟上違反客觀經濟規律,片面追求高速度和高指標;政治上把階級斗爭擴大化。結論要語 辨一辨(1)“文化大革命”期間全國各方面工作陷入嚴重混亂狀態,未取得任何成就。()提示 “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仍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主要有兩大領域的成就:一是外交領域,二是科技領域)。(2)周恩來、鄧小平和廣大黨員、干部、群眾對動亂的抵制和抗爭,減輕了動亂的破壞程度,并最終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團。()(3)“文化大革命”對經濟建設造成極大的破壞,工農業遭受巨
7、大損失,使中國失去寶貴的發展機會,進一步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三、偉大的建設成就1.主要成就(1)工業逐步建成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2)國防科技: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彈道導彈和人造衛星。中國成為第五個發射人造衛星的國家 (3)農業: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我國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4)社會生活: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高,教育事業
8、取得長足進步,醫療衛生事業蓬勃發展,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5)外交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又一次高潮。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 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根本原因是符合中日雙方的國家利益2.歷史意義(1)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如王進喜、焦裕祿、雷鋒、李四光、錢學森、鄧稼先、華羅庚等。(2)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上都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寶貴經驗、理論準備
9、、物質基礎。旁欄邊角 練一練閱讀教材第三子目“歷史縱橫”,我國堅持實施“三線建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國際局勢嚴峻,我國的工業、國防工業等絕大部分都分布在東北、華北一帶。結論要語 辨一辨(1)社會主義建設在曲折探索中仍取得偉大成就,具有開創性、奠基性意義。()(2)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聯合國,極大改善了中國的國際環境。()提示 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而不是加入聯合國。(3)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為中國中西部地區工業化作出了極大貢獻。()重難探究能力素養全提升主題一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情境探究視角1社會主義的成功探索材料調
10、整發展我國的生產力也必須估計到當前經濟上、財政上、技術上和力量上的客觀限制,估計到保持后備力量的必要,而不應當脫離經濟發展的正確比例就是要隨時注意防止和糾正右傾保守的或“左”傾冒險的傾向,積極地而又穩妥可靠地推進國民經濟的發展。摘編自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思考 根據材料歸納,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樣的經濟發展主張?有何意義?提示 主張:防止和糾正右傾保守或“左”傾冒險的傾向,堅持實事求是,積極穩妥地發展國民經濟。意義:為我國經濟建設指明了正確方向。視角2社會主義建設中的失誤與調整材料下表反映的是19531965年我國資金流動情況。時段19531957年19581962年19631965年流
11、入重工業的資金(%)38.754.948.0流入農業的資金(%)7.611.418.4流入其他部門的資金(%)53.733.733.6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說明與前一個階段相比,19631965年我國資金在重工業和農業領域流動的變化及其原因。提示 變化:流入重工業的資金減少,流入農業的資金增加。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以及當時的自然災害等因素造成三年經濟困難;黨和政府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對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投入比例進行調整,適當減少對重工業的投資,加強發展農業。方法突破 19561978年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應用體驗【例1】(2021山西太原高一期末)我國
12、1957年、1960年經濟發展概況數據如下表所示。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B)A.中蘇關系破裂B.經濟建設急于求成C.自然災害嚴重D.“文化大革命”的破壞項目1957年1960年減少(百分比)糧食3 901億斤2 870億斤26.4%棉花3 280萬擔2 126萬擔35.2%油料419.6萬噸194.1萬噸53.7%解析 1960年我國的農業生產出現一定程度的下滑,主要是因為當時在經濟建設中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急于求成,犯了“左”傾錯誤,故選B項;中蘇關系破裂并不會直接影響農業產量,排除A項;自然災害是導致當時農業經濟發展指標下降的客觀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文化大革命”到1966年
13、才爆發,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考題點睛 針對訓練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一次大會對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分析是正確的,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它確定的路線并未能堅持下來。這里的“大會”是指(C)A.中共七大B.中共七屆二中全會C.中共八大D.中共八大二次會議2.1961年,我國政府將全國基本建設項目由1960年的8萬多個調整為3萬多個。調整的目的是(B)A.優先發展重工業B.恢復發展國民經濟C.推進三大改造D.徹底糾正“左”傾錯誤解析 材料反映八字方針的調整,調整的目的是恢復發展國民經濟,故B項正確,A、C、D三項不符合題意,排除。主題二偉大的建設成就情境探究
14、視角120世紀5070年代經濟建設的偉大成就材料1952年、1978年我國國民經濟主要指標統計表年份1952年1978年原煤產量0.66億噸4.18億噸鋼產量135萬噸3 178萬噸糧食產量16 392萬噸30 477萬噸高等學校在校學生數19.1萬人85.6萬人貨物周轉量762億噸公里9 829億噸公里思考 分析上表中從1952年到1978年,國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及意義。提示 原因: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黨和政府經濟建設經驗的積累;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高漲;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外交環境的改善。(中共八大、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思想、八字方針、七千人大會、“文化大革命”中人民群眾的抵
15、制和周恩來、鄧小平的整頓亦可)意義: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近代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推動了社會主義工業化進程,改善了民生;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視角220世紀70年代的外交新局面材料國際上,中國的核國家地位得到了越來越多的承認,日本崛起為美國經濟的競爭者。在國內,自由派政治家和學者普遍呼吁重新評估對華政策,商界人士強烈渴望開展對華貿易尼克松結束了遏制政策,轉而采取一項新政策,讓中國在國際政治中發揮積極的作用以便更容易地遏制蘇聯。在這樣一種“新穎”的外交格局中,美國將獨占鰲頭,扮演世界領導者的角色。摘編自美徐中約中國近代史思考 根據材料,說明尼克松政府
16、主動改善與中國關系的主要原因,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美關系的緩和的影響。提示 原因:中國國際地位提高;日本成為美國經濟的競爭者;美國國內的呼聲;利用中國遏制蘇聯;維護美國霸主地位。影響:有利于改善中美關系;聯美對抗蘇聯;推動中日關系的改善;有利于解決臺灣問題。方法突破中美關系的改善應用體驗【例2】(2022山東濰坊高二素養測評)1969年7月,陳毅等將對戰爭形勢的初步估計的研究報告送交中央。在報告中指出在中、美、蘇“大三角”關系中,中蘇矛盾大于中美矛盾,美蘇矛盾大于中蘇矛盾。這一報告結論的得出主要是基于(D)A.中蘇關系的惡化B.中美關系的緩和C.多極化趨勢出現D.國際形勢的變動解析 報告認為蘇聯威脅我國的安全,故中蘇矛盾大于中美矛盾,20世紀70年代,在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守勢,開始積極謀求同中國的友好關系,故以上結論的得出是基于當時國際形勢的變動,故選D項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國方形鏈條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2025年中國數控螺紋鋼軋輥月牙槽銑床市場調查研究報告
- 新疆哈密石油高中2025屆高三第二次調查研究考試化學試題含解析
- 小兒維斯科特-奧爾德里奇綜合征預防和措施課件
- 肇慶市實驗中學高中歷史一:第課世界多極化趨勢教案
- 新疆能源職業技術學院《高級細胞生物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25-2030年中國PVAC乳液境外融資報告
- 新疆職業大學《Hadoop綜合實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邢臺市臨西縣2025屆三下數學期末達標檢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六年級數學上冊《化簡比和求比值專項訓練》
- 安全運輸醫療垃圾的要點
- 關于員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 刑事案件模擬法庭劇本完整版五篇
- 2022年高考全國I卷數學高考真題(原卷版)
- 《商務英語閱讀》教學大綱
- 會計學畢業論文8000字-會計學論文范文8000字
- 小學教育畢業論文6000字范文
- 《愛心樹》-經典繪本省名師優質課賽課獲獎課件市賽課一等獎課件
- 初級家政服務員培訓烹飪篇課件
- 西游記搞笑劇本【五篇】
- 初中物理-第十二章簡單機械復習課教學課件設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