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連續性文本新世紀詩歌的現實感問題閱讀練習及答案_第1頁
非連續性文本新世紀詩歌的現實感問題閱讀練習及答案_第2頁
非連續性文本新世紀詩歌的現實感問題閱讀練習及答案_第3頁
非連續性文本新世紀詩歌的現實感問題閱讀練習及答案_第4頁
非連續性文本新世紀詩歌的現實感問題閱讀練習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現代文閱讀I (本題共5小題,1 9分)材料一:新世紀詩歌的現實感問題程身詩歌的肌體內似乎并無感應世紀變遷的神經末梢,新世紀詩歌仍是上世 紀詩歌的延續。當代詩人仍普遍面臨著來自現實的壓力不是不現實,而 是現實得不夠。所謂“現實得不夠”未必是作者的自覺,更是外界的判斷, 這與詩歌的持續被冷落存在著因果關系。就此而言,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系 仍是緊張的,但我并不傾向于讓作者一味迎合讀者,畢竟寫作首要的是獨立 性。對作者來說,為自己寫總比為他人寫更有說服力。事實上,新世紀詩歌對現實的書寫不再像過去那樣直接集中,流于表象 了,而是以分散深入的形式融入字里行間。這種寫作技術的進步不免讓某些 守舊的讀

2、者陷入失察的窘境,以至于以為這些詩不現實。更重要的是,他們 對現實持一種狹隘的理解并因此不能深入捕捉詩中的現實感。在我看來,現 實感是溝通作者和讀者的橋梁。如果說創作是詩人從現實中獲得現實感并把 它轉換成詞語的過程,那么閱讀就是讀者通過詞語把握詩人的現實感,從而 認識詩中現實的過程。嚴格地說,任何一個讀者都不可能在詞語中看到現實, 但他可以覺察其中的現實感,即詩人對特定現實的具體感受、復雜態度和觀 念遷移,以及由此形成的贊美、諷刺、批判等不同風格。顯而易見,現實感與現實的不同之處在于現實是客觀的,現實感則是詩 人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也就是說,現實感固然有其主觀性,但它是由客 觀事物引發的。不

3、同的事物自然會引發不同的現實感,就是同一個事物在不 同的詩人中間也會引發不同的現實感,甚至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時刻也會引 發同一個詩人不同的現實感。就此而言,現實感并非單純的主觀之物,而是 主觀與客觀的綜合體。如果說現實世界豐富多彩,那就可以說詩人的現實感 變化無窮,因為有限的現實可以觸發詩人無限的現實感。這正是詩多于物的 一個原因。相應地,“現實化”即“現實感”的實現方式。具體地說,“現實化” 就是詩人將“現實”轉化為詞語的過程。這應該比單純地說詩歌寫作更準確。關于“現實化,孫文波在2 013年底的一次詩歌討論會上提出,許多當代詩看上去都是草稿,未完成的半成品。我對這個提法深有同感。當代詩給人

4、 一種草稿感,我想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從詩的形體來看,古詩體制嚴整、 韻律流暢,并形成了一套可驗證的基本規則,諸如整齊、對仗、平仄等。作 品是否已經完成,從形式上就可以判斷出來;而當代詩就不行,在形體上毫 無體制可言:詩行忽長忽短,隨意跨行分行,詩行可合并可拆分,而且多一 行少一行似乎都無關緊要。從詞語運用來看,古詩中的詞語既服從特定的形 體,又呼應全詩的韻律,而且驚人的凝練,一首詩就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美麗 整體;而當代詩中的詞語大多是松散的,幾乎沒有組織,也無章可尋。這樣 的東西看上去怎么都覺得是半成品。要改變草稿寫作的現狀,必須加強詩的 形體建設,一方面可以注重分節,二行一節、三行一節、四行

5、一節,如此等 等;另一方面要注意節奏,在保證內在韻律的基礎上盡量讓詩行彼此均衡。(詩選刊 2021年6期)材料二:真詩的現代性:朱光潛與魯迅關于“曲終人不見”的爭論及其余響胡曉明現代性的另一個特征是歷史主義。歷史主義是現代理性求真的產物,是 將神意的歷史觀顛覆之后,客觀性原則照亮歷史領域的勝利。歷史主義不承 認什么抽象的美,絕對的美,一切思想與精神的表現,都應該還原為歷史中 的具體場景。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史,其實正是在科學、理性和客觀 原則的不斷自覺之下,漸漸顛覆了傳統辭章之學鑒賞批評的求美求善取向, 而漸漸走向求真求實路線的過程。魯迅是其中的代表,他對朱光潛的批評, 也正是這一進程中

6、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具體而言,魯迅的歷史主義體現在他將朱光潛辛苦建立的靜穆美學,化 為文學與社會歷史中的一個美麗的誤讀。究其實,詩人錢起根本沒有在那首 省試詩中,表達什么真實的(更談不上神秘而高貴的)情感,他所寫的,一 切不過是應試的話語操作而已。再來分析省試湘靈鼓瑟:末二句其實不 過是點題:“曲終”點明了 “鼓瑟”,“人不見”點出“靈”字,“江上” 點出了 “湘”字,說白了,這一切不過是試貼詩的格套:點題。他挖苦說: 假使屈原不和椒蘭吵架,卻上京求取功名,我想,他大約也不至于在考卷上 大發牢騷的,他首先要防落第。這就表明,省試詩是不會有什么真情實感的。同時也就表明,朱光潛所 做的解釋,并不符合

7、文學史的真相。倒 是錢起下第后,寫下第題長安客舍 “不遂青云望,愁看黃鳥飛”,有了真實感情,因為,這是真實生活中的牢 騷。(摘自江海學刊,2 006年3期)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材料一的作者說“讀者與作者之間的關系仍是緊張的”,是從讀者 對詩的評價同詩作者的自我感覺不同的角度上說的。作詩和讀詩是不同的過程,作詩是詩人將從現實中獲得現實感換成 詞語,讀詩則是讀者通過詞語把握詩人的現實感。材料一的作者之所以認為許多現代詩看上去都是草稿,主要是因為 現代詩的形體毫無體制,現代詩的詞語大多松散。傳統的辭章之學在對詩的鑒賞批評上取向于求美求善,而真詩的現 代性則走的是以魯迅為

8、代表的求真求實的路線。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新世紀詩歌之持續被冷落,在于讀者認為現實得不夠,而作者卻并 沒這種自覺。新世紀詩歌的作者應該讓讀者通過詩歌覺察到自己對特定現實的具 體感受和態度。為了增強現實感,新世紀詩歌必須注重分節,既保證內在韻律,又 盡量讓詩行均衡。作者認為,錢起的省試湘靈鼓瑟一詩,并沒有表達一種“神秘 而高貴”的情感。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能支持“現實感是溝通作者和讀者的這個觀點的一項是(當代詩人普遍面臨著來自現實的壓力,“現實得不夠”不一定是作 者的自覺。寫作首要的是獨立性,讀者與作者之間雖然緊張,但作者不能一味 迎合讀者。詩人從現實中獲得現實感并把它轉

9、換成詞語,讀者再通過詞語把握 詩人的現實感。材料一的作者認為詩人的現實感變化之所以能無窮,是因為現實世 界是豐富多彩的。請簡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論證思路。文藝復興時期英國著名劇作家莎士比亞曾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1. D2. B3. C.材料一的論證思路:從當代詩人在創作詩歌時所面臨的壓力引出詩 歌如何表現現實的話題,間接提出論點,解決“論點是什么”的問題。從 新世紀詩歌對現實書寫的形式出發,站在詩歌作者和讀者的不同角度分析現 實感在作者和讀者中產生不同感受的原因,初步解決“為什么這樣說”的問 題。分析現實感同現實的不同,進一步論證論點。從現

10、實化同現實感的 關系的角度分析,照應開頭所談的的“壓力”問題,完成對論題的論證。材料二的論證思路:先簡扼指出歷史主義作為現代性的另一特征的內 涵是:一切思想與精神的表現,都應該還原為歷史中的具體場景。并以20 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史為證,引出魯迅對朱光潛的批評。然后以省 試湘靈鼓瑟的結尾為例具體分析魯迅同朱光潛的分歧,證明自己的觀 點。.“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意思是說,每個人對同一部 作品的解讀、賞析和看法都可能不一樣,因為每個人都回有自己的不同觀點。 對于同一部作品來說,讀者的閱讀則是通過詞語把握詩人的現實感,從而 認識詩中現實的過程,任何一個讀者都不可能在詞語中看到現實,只可

11、以覺 察其中的現實感。作者的創作過程是將自己從現實中所獲得的現實感轉換 成詞語,現實感雖然是作者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但現實感并非單純的主 觀之物,而是主觀與客觀的綜合體?,F實世界是豐富多彩的,作者的現實感 則變化無窮,因此有限的現實可以觸發詩人無限的現實感。因此讀者所感 受到現實感也是變化無窮的。所以莎士比亞說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 雷特”?!?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D.材料二第一段是說“20世紀中國古典文學的閱讀史,其實正是在科學、 理性和客觀原則的不斷自覺之下,漸漸顛覆了傳統辭章之學鑒賞批評的求美 求善取向,而漸漸走向求真求實路線的過程”,說的是“20

12、世紀中國古典文 學的閱讀史”,并不是說真詩的現代性“走的是以魯迅為代表的求真求實的 路線”。故選Do【2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A.表述犯了絕對化錯誤,材料一第一段是說“所謂現實得不夠未必 是作者的自覺”,用的是“未必是”,此項卻絕對地說“作者卻并沒這種自 覺”;C.表述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材料一第四段是說“要改變草稿寫作的現 狀,必須加強詩的形體建設”,而不是說“為了增強現實感” “新世紀詩歌 必須注重分節,既保證內在韻律,又盡量讓詩行均衡”;D.表述犯了張冠李戴的錯誤,材料二第二段開頭第一句就講“魯迅的歷 史主義體現在他將朱光潛辛苦建立的靜穆美學,化為文學與

13、社會歷史中的一 個美麗的誤讀”,下文講的都是魯迅對朱光潛先生的批評,并不是作者的看 法。故選Bo【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A.是由詩人在創作詩歌時所面臨的壓力引出詩歌如何表現現實的話題, 并沒有指出現實感對溝通讀者和作者所起的作用;B.闡述的是“寫作首要的是獨立性”的觀點,并沒有指出現實感對溝通 讀者和作者所起的作用;D.闡述的是“詩人的現實感變化之所以能無窮”的原因,并沒有指出現 實感對溝通讀者和作者所起的作用。故選Co【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材料一的論證思路:第一段先提出論點,即“當代詩人仍普遍面臨著來自現實的壓力不是不現實,而是

14、現實得不夠”,提出了要解決的問題;第二段從詩歌的作者和讀者的不同角度,分析指出“現實感是溝通作者 和讀者的橋梁”,進一步強調詩歌的“現實感”的重要性,指出解決這一問 題的必要性;第三段分析指出“現實感并非單純的主觀之物,而是主觀與客觀的綜合 體”“現實感變化無窮”,進一步論證了論點新世紀詩歌“現實得不夠”;第四段從“現實化”和“現實感”的關系的角度分析,指出解決問題的 途徑“必須加強詩的形體建設”,回答了怎么做的問題,完成了對論題 的論證。材料二的論證思路:第一段先提出論點“歷史主義是現代理性求真的產物” “一切思想 與精神的表現,都應該還原為歷史中的具體場景“;并 以20世紀中國古典文 學的

15、閱讀史為證,引出魯迅對朱光潛的批評魯迅對朱光潛的批評,“也正是這一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的標志”;第二段指出魯迅對朱光潛的批評觀點“魯迅的歷史主義體現在他將 朱光潛辛苦建立的靜穆美學,化為文學與社會歷史中的一個美麗的誤讀”, 并具體分析論證;第三段以省試湘靈鼓瑟的結尾為例具體分析魯迅同朱光潛的分歧, 證明自己的觀點“朱光潛所做的解釋,并不符合文學史的真相”?!?題詳解】本題考查學生根據文本內容進行判斷、推理的能力??忌紫纫忉尅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的含義,即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對同一部作品的鑒賞理解都可能不一樣。然后 結合材料加以闡述。從材料一 “任何一個讀者都不可能在詞語中看到現實,但他可以覺察其 中的現實感,即詩人對特定現實的具體感受、復雜態度和觀念遷移,以及由 此形成的贊美、諷刺、批判等不同風格”可知,對于同一部作品來說,讀者 的閱讀則是通過詞語把握詩人的現實感,從而認識詩中現實的過程,任何一 個讀者都不可能在詞語中看到現實,只可以覺察其中的現實感;從“創作是詩人從現實中獲得現實感并把它轉換成詞語的過程” “現實 感并非單純的主觀之物,而是主觀與客觀的綜合體。如果說現實世界豐富多 彩,那就可以說詩人的現實感變化無窮,因為有限的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