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合_第1頁
2022年人教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合_第2頁
2022年人教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合_第3頁
2022年人教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合_第4頁
2022年人教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夏朝前2070 前1600 年三國兩晉南北朝220589 年商朝前1600 前1046 年三國220280 年周朝前1046 前221 (256 )年西周前1046 前771 年兩晉266420 年東周前770 前256 年南北朝420589 年春秋前770 前476 年隋朝561618 年戰國前475 前221 年唐朝618907 年秦朝前221 年 前207 年中國歷史歲月進展次序漢朝前202220 年五代十國907979 年年西漢前2029 年宋朝北宋9601127 新朝923 年南宋11271279 年東漢25220 年元朝12711368 年明朝13681644 年第 1 頁,共 6

2、9 頁歷史必修第一冊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 中國早期政治制度(奴隸社會)2070BC476B CC 夏商周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封建社會)221BC1912A D秦清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一)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1 ,神權與王權結合 2 ,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 3 ,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二)夏商政治形式1 ,夏(2070BC1600BC )(1 )建立禹2070BC (2 )政治形式:A. 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B. 宗族關系成為基本政治關系2 ,商(1600BC1046BC )(1 )建立湯1600BC (2 )政治形式:A.實行宗法制 B.神權與王權親

3、熱結合為什么布滿神權顏色?根本:表達當時人們對自然戰勝的有限直接:信仰祖先,神比動物圖騰更能戰勝其它部落(三)西周分封制含義:西周周武王將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為各領一方的諸侯1 ,建立周武王1046BC 2 ,分封制:(1 )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2 )主要諸侯國:魯晉燕(姬姓),陳楚宋(先朝貴族)齊,魏(3 )諸侯權益: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得到人民,土地,世襲制)諸侯義務:對周天子定期朝貢并供應軍賦力役(4 )作用及影響:積極作用:有利于穩固當時的政治秩序有利于擴大統治區域周的文化形式也因此掩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消極影響:西周后期顯現了強國兼并弱國的形勢,周天子的權威逐步減弱

4、(四)西周的宗法制1 ,含義:宗法制依據血緣宗族關系支配政治權力,愛惜政治聯系2 ,特點:a.嫡長子繼承制(核心)b.大宗小宗有相對性c.形成森嚴社會等級(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d.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3 ,影響:第 2 頁,共 69 頁(1 )對古代社會:保證貴族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位置 愛惜貴族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固與團結成為我國數千年封建社會統治者享受特權的憑借(2 )對今日社會 積極:有利于民族團結,社會安定和國家統一(尊宗敬祖,認祖歸宗)消極:易形成地方分裂勢力和宗派勢力等(認人唯宗,宗派主義)劃分遠近尊卑,個人自想法識和公正權益消逝與現代社會強調的公正與法制意識背離二,走向“大一統”的

5、秦漢政治(221BC207BC 220 )(一)走向“大一統” 1 ,過程(1 )六王畢(230BC221BC )(2 )四海一A.北方:奪河套,修長城+ 筑直道B.南 方:爭嶺南,修靈渠,置郡縣C.西南:開創“五尺道” ,納入中心管轄2 ,影響:終止了春秋戰國以來連續數百年的戰亂擴大了統一帝國的規模推動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二)秦漢政治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的形成專制主義:中心的決策方式(皇帝個人專斷獨裁,具獨斷性,任憑性)中心集權:針對地方分權(地方政府在政,經,軍等方面沒有獨立性,確定聽從中心)1 ,基礎:春秋戰國(顯現但不完善)顯現郡縣等地方行政區劃 2 ,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心

6、集權制度(完善,建立)(1 )郡地方:郡縣制 A. 背景:分封制戰亂 B.特點:a.郡是直屬于中心的地方行政設置 b.郡縣長官一概由皇帝任免調動,不得世襲C.影響:形成了中心垂直治理地方的形式 郡縣制的建立,是中心集權制形成過程中的重要環節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貴族政治的重要標志(2 )中心:A.創立皇帝制度:特點:皇權 至上,皇位世襲B.建立中心官制:三公九卿三公:丞相(幫忙皇帝政事),太尉(軍事),御史大夫(監督)特點:a.皇帝任免,不得世襲 b.分權而設,分工明確,行政效率提高c.丞相位高權重(3 )影響:鞏固國家統一 奠定中國2022 多年封建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局限:易產生暴政,激化沖突

7、3 ,漢朝大體沿襲了秦王朝的官僚制度(漢承秦制)漢武帝時設置十三部刺史和司隸校尉,加強了朝廷對地方的把握;這對國家的政權穩固,防止地方分裂勢力的進展,有著重大的意義;三,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第 3 頁,共 69 頁君主專制政體: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漢 元)(一)君權加強,相權減弱 1 ,西漢(漢武帝)頻繁換相,中朝制度(丞相權益剝奪變執行機構)2 ,唐朝:三省六部制內容:皇中書省決策吏部門下省審議戶部帝禮部尚書省執行兵部刑部 工部特點:相權一分為三(或更多)各部門分工,合作,監督,牽制 保證君權獨尊,皇權下的民主制 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制造 3 ,宋朝:(1)設中書門下為行政機構,長

8、官職務相當于宰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2)增設副相分行政權參知政事(3)設樞密院分君權樞密使(4)設三司分財權三司使(二)君主強化對地方的統治 1 ,完善監察制度(1 )郡國并行制(漢)(2)漢朝州刺史的設置:漢武帝設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心對地方的把握 2 ,完善地方行政制度,加強中心集權 A.秦:郡,縣東漢:州,郡,縣 B.唐:道,州,縣 C.宋:路,州,縣 D.元:行省,路,府,州,縣 行省制度:(1 )十大行政區域(2 )兩個單列區劃(中書省直轄腹里,宣政院管轄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區)(3 )行省與中心關系:a.行省成為最高地方行政區劃的名稱 b.行使權力時受

9、到中心的節制 c.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務必需呈報中書省 軍政要務就需呈報樞密院 d.沒有來自中心的詔旨,行省官員既不能更換賦稅征收制度,也不得調動軍隊 e.行省官員定期覲見皇帝,向皇帝述職 f.中心以監察機構進行監督 實行省官互遷等形式加以把握(4 )影響:加強中心集權 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第 4 頁,共 69 頁是中國省制的開端,影響深遠(三)秦漢到元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專制主義中心集權制度)演化特點 1 ,皇權加強,相權減弱 2 ,中心權力加強,地方權力減弱 四,專制時代晚期的政治外形專制時代:專制主義中心集權 專制時代晚期:明清 政治外形: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一)

10、明朝君主專制強化1 ,廢丞相(1 )人:朱元璋(2 )內容:a.廢丞相職位:丞相制度阻礙皇權的高度集中 b. 設六部等分理國家軍政,行政大權c.各部 門相互監督和牽制,最終集權于皇帝(3 )影響:君主專制制度走向頂峰 2 ,設內閣(1 )人:明成祖朱棣(2 )性質:皇帝為加強專制而建立的政治結構(3 )評判:其職權范疇始終不明朗,不能正式統率六部百司司禮監的太監予以牽制,導致明朝政治黑暗(二)清朝前期君主專制強化措施1 ,加強皇權設軍機處(雍正帝)清:軍機處皇明:廢丞相設內閣(1 )緣由:為用兵西北,防止泄露軍事隱秘而設置(2 )職能:幫忙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唐宋:分散相權權(3 )

11、特點:簡,精,速,密漢:中朝,外朝(4 )評判:提高行政效率秦:三公標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三)君主專制制度加強對中國社會進展的影響 1 ,積極:有利于多民族國家的統一,鞏固,社會安定,封建經濟文化(宋三大制造,造紙術)進展和富強(康乾盛世)2 ,消極:莊重扼殺社會制造力,又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重要因素歷代加強中心集權的方式和共同點歸納:起用身邊親信近臣,以成決策核心 多人共行宰相之職,形成相互牽制專題二近代中國愛惜國家主權的斗爭(1840 1949 )1894 1895 1900 1931 1937 1945 年 1840 1842 1856 1860 1883 1885 鴉片戰爭其次次鴉片

12、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抗日戰爭侵華戰爭三元里抗英左宗棠收復新疆黃反義和團抗日救亡 全民族抗戰海割反帝運動海臺一,列強入侵與民族危機戰斗 爭 (近代前期列強入侵)(近代后期列強入侵)1840 近代前期1919 近代后期1949 舊民主主義時期資產階級新民主主義時期無產階級領導的反帝反封建領導的反帝反封建第 5 頁,共 69 頁(一)列強侵華緣由(為何在這一時期反復侵華)1 ,西方國家:19 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完成,需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 2 ,中國:a.封建社會末期,國力衰弱,危機四伏 b.地廣人多,資源豐富落后的是制度(根本),經濟(主要),思想(深層)(二)1840 1900 年列強發

13、動的侵華戰爭簡表 1 ,1840 1842 年英國發動鴉片戰爭南京條約2 ,1856 1860 年英法發動其次次鴉片戰爭 3 ,1894 1895 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馬關條約4 ,1900 1901 年英法德俄美日意奧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奧”即奧匈帝國(三)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危害 1,南京條約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公正條約(1 )主要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 賠款2100 萬銀元 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通商口岸 英國商人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最能表達入侵意圖)(2 )危害:割地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賠款開創了列強勒索賠款的惡例,

14、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 五口通商使中國東南沿海門戶洞開,便利了資本主義勢力的侵入 協定關稅莊重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便利了列強向中國傾銷商品和掠奪原料 中國開頭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馬關條約(1 )主要內容:割遼東半島(后因俄國等干涉未能得逞),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 賠償日本軍費白銀二億兩 開放沙市(湖北),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 答應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資本輸出,危害最大,表達日本進入侵華新階段:資本輸出階段)(2 )危害:割地進一步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巨額賠款加劇中國人民的負擔;清政府舉借外債,列強進一步把握中國經濟命脈 列強入侵勢力深化

15、中國內地 資本輸出,阻礙中國民族工業的進展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3,辛丑條約(1 )主要內容:向侵華各國賠款白銀 4.5 億兩,分39 年仍清,本息共計億兩 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 ,答應各國派兵愛惜第 6 頁,共 69 頁嚴禁中國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拆除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臺,答應各國派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2 )危害:加劇人民貧困和經濟凋敝列強占據中國都城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列強把握京津地區,便于入侵者直接派兵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斗爭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三)列強入侵的影響1 ,中國國家主權遭莊重踐踏:(1 )列強無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

16、權,瘋狂掠奪中國人民的財產和國家財寶(2 )破壞了中國領土,領海和司法,貿易,關稅等方面的主權完整(3 )把握中國的經濟命脈,使中國失去獨立位置二,中國軍民愛惜國家主權的斗爭(一)背景:列強入侵,中華民族危機莊重(二)典型表現:1 ,人民大眾自發的抗擊運動(1 )三元里人民抗英 1841 (2 )臺灣人民的反割臺斗爭 A. 背景:清政府賣國簽馬關條約割讓臺灣給日本 b.日本派軍隊侵占臺灣 c.臺灣人民不愿做亡國奴 B.各界人士態度:a.全國人民堅決反對割地議和,怒斥清政府投降賣國 b.臺灣人民“鳴鑼罷市” ,發布檄文,“愿人人戰死而失臺,絕不愿拱手而讓臺” c清政府不賜予支持C.主要抗日英雄:

17、邱逢甲,徐驤義軍,劉永福黑旗軍 D.意義:a.繁重打擊日本入侵氣焰 b.表達愛惜祖國領土完整和愛國主義的精神(3 )義和團反帝運動 A. 緣由:a.根本:帝國主義入侵加深導致中華民族危機 b.直接:反洋教斗爭的進展(文化沖突:基督教思想與儒家思想)B.過程:1898 年秋興起(山東冠縣)1900 年春入京津地區1900 年夏,慈禧西逃,頒布“剿匪”上諭 C.意義:顯示中國人民反帝的巨大力氣粉碎帝國主義瓜分中國方案打擊清政府反動統治(三)共同特點:1 ,表現中國人民愛國精神,不怕犧牲的獻身精神 2 ,取得確定成就,但未能完全愛惜國家主權 3 ,斗爭中既同入侵者又同腐敗的清政府斗爭 4 ,是列強未

18、能把中國變成其殖民地的主要緣由三,宏大的抗日戰爭(1931 1945 )第 7 頁,共 69 頁(一)日本侵華緣由1 ,根本:擺脫資本主義進展困難(市場,原料),既定國策2 ,世界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影響(1929 1933 年)3 ,中國內戰(攘外必先安內蔣介石)4 ,國際社會的綏靖政策(二)侵華日軍罪行1 ,侵華事變:1931 九一八事變,1931 一二八事變(侵占上海失敗)1935 華北事變(民族沖突上升為主要沖突),1937 盧溝橋事變(攻占北京)1937 八一三事變(攻上海)2 ,暴行: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南京大屠殺等慘案,細菌戰,毒氣戰3 ,血腥殖民統治:政治(以華治華),經濟(掠奪

19、資本,勞動力,資源),文化(奴化訓練)(三)中華民族的宏大抗戰1 ,關內關外抗日救亡運動局部抗戰 1931 1937 關:山海關,關內關外:華北東北(1 )中國共產黨: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發表宣言,號召中國工農紅軍和人民“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 1935 年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樣抗日12 月中共中心在陜北瓦窯堡召開會議,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2 )東北人民:1936 年中共滿洲省委將各路抗日武裝組成抗日聯軍,成為東北抗日武裝力氣的核心(3 )國民黨軍隊:1932 一二八事變爆發后,駐守淞滬的國民黨第十九路軍(蔡廷鍇,蔣光鼐)奮起抗擊,迫使日軍三易主帥193

20、3 安宋馮吉長城抗戰山海關東北軍安德馨全營力戰殉國承德二十九軍宋哲元等部英勇抗戰,喜峰口失而復得多倫國民黨愛國將領馮玉祥聯合共產黨員吉鴻昌收復多倫(察哈爾省)(4 )愛國民眾:工人罷工,募捐,愛國工商業者抵制日貨1935 年12 月9 日北平數千名同學為反對華北自治舉辦游行示威(一二九運動)2 ,全面的全民族抗戰(1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九一八事變1931 和華北事變1935 中日民族沖突上升為主要沖突中共瓦窯堡會議1935 確定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一二九同學運動1935 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變1936 掀開國共從分裂相持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其次次國共合作初步形成盧

21、溝橋事變1937 標志日本全面侵華開頭,中華民族全面抗戰開頭八一三事變1937 國民政府表示防衛抗戰第 8 頁,共 69 頁八一三事變1937 紅軍接受改編,國共兩黨第一實現軍事合作國民黨公布中共中心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承認共產黨合法位置,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2 )全民族的抗戰兩個戰場協同作戰 A. 正面戰場(國民黨):a.淞滬會戰:打破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方案 1937.8.3 后b.太原會戰(平型關大捷):抗戰以來首次大捷 淞滬會戰時c.徐州會戰(臺兒莊戰爭):抗戰以來最大勝利 1938 春 d.武漢會戰:抗日戰爭進入了戰略相持階段e.棗宜會戰:國民黨張自忠壯烈殉國 B.敵后戰場(共產

22、黨):a.路線:1937.8 洛川會議,全面抗戰路線 b.戰術:建立敵后抗日依據地,開展各種形式游擊戰 c.指揮中樞和總后方:1937.9 陜甘寧邊區(延安)d.軍事行動:百團大戰 1940 下半年華北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一百多個團殲敵四萬多人,繁重打擊了日軍的入侵氣焰(四)抗日戰爭的宏大勝利 1 ,時間:1945 年8 月15 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 月2 日日本簽署投降書 10 月25 日臺灣光復(被占據50 年,1895 1945 )2 ,勝利緣由:(1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領導下的全民族抗戰 A. 中共敵后戰場B.國民黨 正面戰場C.全國人民和海外華僑支持(2 )世界人民的支援 A. 世界

23、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 B.蘇聯的出兵C.美國的原子彈(五)抗戰勝利的歷史位置1 ,中國近代史上最宏大的愛惜國家主權的斗爭,是中國反入侵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 2 ,是中華民族由衰弱走向重新振興的轉折點 轉變屈辱歷史光復失地廢止一系列不公正條約奠定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基礎國際位置提高,人民覺醒 3 ,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為此做出巨大貢獻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的緣由:掀開反法西斯序幕,開創東方戰場長期戰使中國成為抗擊日本的主戰場是亞太地區盟軍的戰略支柱,后方基地做出巨大犧牲和貢獻第 9 頁,共 69 頁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一,太平天國運動二,辛亥革

24、命辛亥革命:狹義 1911 ,廣義 1894 1912 (一)背景:1 ,民族危機莊重和清政府反動賣國 2 ,民族資本主義經濟進展,資產階級力氣壯大(二)經過1 ,醞釀階段:思想預備和組織預備(1894 1905 )(1 )民族民主革命思想廣泛傳播(2 )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建立興中會 1894 (夏威夷檀香山)(3 )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建立中國同盟會 1905 2 ,進展階段:發動武裝起義(1905 1911 武昌起義前)3 ,高潮階段:(1911 武昌起義1912 中華民國成立)(1 )武昌起義 條件:A.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傳播B.一系列革命 武裝加速革命進程的進展C.有利時 機:保路運動D.文學

25、社,共進會深化新軍大力宣揚第 10 頁,共 69 頁E.湖北新軍革命首創精神 爆發:湖北新軍熊秉坤 結果:A.成立湖北軍政府 B.武漢三鎮全部解放 個省區響應獨立(2 )中華民國的成立概況 時間:1912 年1 月1 日 總統:孫中山 國旗:五色旗 國都:南京 紀元:改用公歷(1912 年:民國1 年)措施:移風易俗和愛惜資本主義進展的措施 性質:以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革命政府中華民國臨時約法A. 內容:a.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 b.關于國民權益的規定 c.確立了三權分立的共和政體 i.參議院行使立法權,有權選舉臨時大總統,彈劾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 ii.臨時大總統及國務員行使行政權,實行

26、責任內閣制 iii. 司法權由法院獨立行使 B.性質: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憲法 C.意義:a.從法律上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民主共和政體的確立 b.是近代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座豐碑 4 ,妥協,失敗階段袁世凱篡奪革命果實(1 )緣由:帝國主義的支持(袁世凱統治北洋軍閥)革命黨人的妥協退讓袁世凱的權術和陰謀(2 )篡奪:孫中山辭職,袁世凱任臨時大總統 袁世凱在北京就職,臨時政府遷至北京(1912 )(三)歷史功績 1 ,中國近代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 ,功績:(1)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統治,終止了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2)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統治(3)建立了資產階級

27、共和國(4)民主共和的觀念逐步深化人心(5)是中國社會近代化進程中顯著的里程碑孫中山具有如此崇高位置的緣由 A.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B.一生為民族解放,獨立,民主自由奮斗 三,新民主主義革命(一)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五四運動(1919 )1 ,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的失敗 2 ,經過:1919.5.4 6 月初 運動中心:北京上海第 11 頁,共 69 頁運動主力:青年同學工人階級斗爭方式:罷課“三罷”斗爭3 ,主要成果:a.北洋軍閥政府被迫釋放被捕同學 b.罷免親日賣國賊的職務 c.中國外交代表團也拒絕在和約上簽字4 ,意義:宏大的反帝反封建革命運動標志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二)無產階

28、級政黨成立中國共產黨成立(1921 )1 ,中共成立中共“一大”召開(1 )時,地,人:上海嘉興南湖(2 )會議主要內容:a.規定黨的任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 b.確定黨的中心任務是領導工人運動2 ,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中共“二大”召開(1922 )(1 )內容:a.黨的最高綱領是實現共產主義b. 黨的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是打倒軍閥,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2 )意義:是中國近代以來第一個完全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1921 1949 )1 ,國民革命運動(1924 1927 )(1 )國共第一次合作實現,革命統一戰線建立緣由:a.國共兩黨反帝反封

29、建達成共識,以爭取民族獨立,實現民主共和為目標 b. 標志:1924 年國民黨一大召開(2 )北伐戰爭1927 (3 )失敗:1927 年 緣由:i.國民黨右派背叛革命 ii. 共產黨右傾機會主義錯誤 標志:i.蔣介石制造“四一二”政變ii. 汪精衛制造“七一五”政變(4 )意義:性質: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作用:動搖北洋軍閥的統治,打擊帝國主義入侵勢力2,“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開創(1 )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第一槍(1927 年)秋收起義:轉向農村進展(1927 年秋)(2 )土地革命:地主全部制農夫全部制(私有)作用:為革命供應大量人力物力(3 )依據地建設建立:井岡山革命依據地點燃“星

30、星之火” 建設:政權建設,經濟建設“工農武裝割據”理論,核心內容:在中共領導下,把武裝起義,土地革命,依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3 ,紅軍長征(1934 1936 )(1 )緣由:黨內“左”傾冒險主義錯誤泛濫,第五次“反圍剿”失敗(2 )遵義會議1935 年意義:終止了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中心的統治第 12 頁,共 69 頁確定了毛澤東為首的正確主見 事實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心的正確領導 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稚嫩走向成熟(3 )勝利標志:1935.10. 中心紅軍與陜北紅軍勝利會師 1936.10. 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4 )意義:為中國革命錘煉和

31、儲存了一大批是骨干長征精神永存(樂觀主義,集體主義)4 ,全民族的抗日戰爭(1937 1945 )5 ,解放戰爭(1945 1949 )(1 )背景:1946 年夏,國民黨挑起全面內戰(2 )粉碎國民黨的軍事攻擊 A. 戰略反攻序幕: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 B.戰略決戰:三大戰爭:遼沈戰爭(東北),淮海,平津戰爭(同時)作用:基本毀滅國民黨主力C.渡江戰爭:1949 年4 月解放了南京解放南京的意義:終止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新民主主義革命在軍事上不宏大(四)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意義 1 ,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 2 ,終止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3 ,為實現國家富強

32、富強制造了必要的前提 4 ,推動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爭取爭取解放的斗爭第 13 頁,共 69 頁專題四現代中國的政治建設與祖國統一一,新中國初期的政治建設(一)根本前提: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 ,預備:(1 )中共七屆二中全會 A. 時間:1949 年3 月B.地點:西柏坡 C.內容:a.黨的工作從農村轉移到城市 b.中國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從新民主主義社會轉變到社會主義社會D.意義:a.指明道路: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 b.為新中國成立做了政治,思想,理論上的預備(2 )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A. 背景:政治上國民政府在大陸的統治覆滅軍事上解放戰爭在全國取得基本勝利理論上中共

33、七屆二中全會做了理論,方針政策預備 B.時間:1949 年9 月C.地點:北平(1928 1949.9 叫北平)D.具體內容:a.確定國名,國旗,國徽,國歌等 b.通過共同綱領等c.選舉中心人民政府委員會2 ,開國大典 3 ,歷史意義: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1 )終止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使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成為真正具有獨立主權的國家(2 )產生了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主權第 14 頁,共 69 頁(3 )為國家政治建設的逐步開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石(二)政治建設成就:構成新中國政治體系基本框架1 ,確立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1 )確立標志:

34、第一屆全國人大(1954 北京)(2 )背景:a.共同綱領作臨時憲法b. 土地改革完成,國民經濟復原c.抗美援朝與美國打平 d. 中心人民政府頒布選舉法,實行普選制(3 )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A.兩個規定:規定實行民主集中制,規定了公民的基本權益和義務 B.兩個原就:人民民主原就,社會主義原就C.性質:表達了兩 個原就,是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D.意義:開創了中國人民民主的全新階段2 ,確立國家基本政治制度(1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A. 初步確立:1949 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B.方針:“長期共存,相互監督” (1956 年)C.特點:中國共產黨是執政黨

35、,民主黨派是參政黨(2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1947 年成立內蒙古自治區,到1958 年先后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1965 年成立西藏自治區 A. 背景:大雜居,小聚居 B.確立:(五個省級民族區域自治區)共同綱領確定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區實行民族區域自治1954 年憲法確認民族區域自治是新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C.意義:a.實現了少數民族自己當家做主的愿望b.保證了祖國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c.促進了民族地區的經濟進展和社會進步(3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 ,三大政治制度建立的意義(1 )構成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內容(2 )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愿望(3 )保證祖國統

36、一和人民團結(4 )促進社會主義事業的進展和社會進步二,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折(1956 )(一)1956 中共八大政治建設的良好開端:提出民族團結,多黨合作,健全法制,發揚民主(二)“文化大革命”政治建設的重大挫折:表現:1,破壞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破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3,莊重踐踏法律重大挫折的啟示:決策民主化,科學化堅持民主集中制,反對個人崇拜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三)1978 年十一屆三中全會政治建設的宏大轉折第 15 頁,共 69 頁1 ,內容:(1)重新確立黨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動身,理論聯系實際(2)重新確立黨的政治路線 黨的工作重

37、心:階級斗爭為綱經濟建設為中心(3)重新確立黨的組織路線 民主集中制(形成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共中心其次代領導集體)(4)宏大決策:改革開放 2 ,意義:(1)開創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2)中國從今進入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國家的政治建設從今進入一個新時代(四)依法治國方略政治建設進展完善1 ,1980 年,鄧小平發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講話,標志著中國共產黨人對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初步構想2 ,1982 年,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審議并通過了經全面修改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82 年憲法成為中國在歷史新時期治國安邦的總章程3 ,1997 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

38、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史任務4 ,1999 年,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把“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寫進憲法,把這一治國方略以國家根 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下來, 標志著一個以憲法為核心的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框架基本形成三,“一國兩制”的宏大構想及其實踐(一)“一國兩制”的構想(理論)1,1979:告臺灣同胞書宣布和平統一祖國的方針告臺灣同胞書:宣布接受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并建議海峽兩岸實行通航,通郵,通商和探親旅行2 ,1981 :葉劍英關于臺灣回來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3 ,80s 初: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宏大構想一國兩制:在統一的中

39、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4 ,1984 :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闡述這一宏大構想(二)實踐1 ,香港回來(1 )香港問題的由來(鴉片戰爭后)(2 )回來過程:中英會談(1982 )聯合聲明(1984 )勝利回來()2 ,澳門回來(1 )澳門問題的由來(2 )回來過程:1987 中葡聯合聲明 1999.12.20 澳門回來 3 ,回來的歷史意義a.是中華民族進展史上的重大大事,也是 20 世紀世界歷史上的重大大事 b. 標志著在中國國土上完全終止了外國列強的占據,開創了香港,澳門和祖國內地共同進展的新紀元 c.標志著中國在完成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

40、重要一步d. 為國際社會間以和平方式解決國家間的歷史遺留問題供應了新的范例香港,澳門能夠勝利回來的緣由:國力強大(前提條件);一國兩制的構想(關鍵因素);聯合聲明以及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法律依據);第 16 頁,共 69 頁期望回來(群眾基礎)(三)海峽兩岸關系的進展表現:1 ,1979 年元旦,在全國人大常委會告臺灣同胞書發表當天,國防部長徐向前宣布停止炮擊大,小金門等國民黨軍據守的島嶼,從 而實現利兩岸30 年來的真正停火 2 ,1980 年后,從臺灣到祖國內地定居,探親訪友,采訪觀光及經商投資的人員不斷增加,兩岸溝通日益頻繁 3 ,1992 年10 月大陸海峽兩岸關系協會與臺灣海峽溝通基金

41、會就雙方在事務性商談中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就”達成“九二共識” 4 ,1994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同胞投資愛惜法推動了兩岸的經濟溝通與合作 5 ,1995 年1 月江澤民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連續奮斗的重要講話,是解決臺灣問題的綱領性文件 專題五現代中國的對外關系 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政策,方針 1 ,外交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 ,外交依據:國家利益,國際環境,國家性質,國家實力 3,外交方針:“另起爐灶”,“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A. 另起爐灶:新中國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

42、上同各國另行新的公正的外交關系B.一邊倒: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 C.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以鞏固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在此基礎 上,再與一些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二)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成就(19491956 )1 ,建國第一年:同蘇聯等 17 國建交 意義:打破帝國主義的封鎖 2 ,1953 :和平共處五項原就:相互敬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害,互不干涉內政,公正互利,和平共處意義:標志中國外交政策成熟(1 )首次提出:1953 年周恩來會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2 )進一步闡釋:1954 年周恩來拜望印度和緬甸, “公正互惠”改為“公正互利

43、” ,亞非會議上,“相互敬重領土主權”改為“相互 敬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3 )作用: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就 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3 ,1954 :參加日內瓦會議旨在和平解決印度支那問題的外長會議 意義: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身份參加 4 ,1955 :亞非萬隆會議萬隆精神:亞非人民團結一樣,反對殖民主義,爭取和愛惜民族獨立,增進各國人民間友好合作的精神同:共同的遭受(殖民主義的入侵),共同的愿望與要求(民族獨立,民族經濟,愛惜和平)異:政治體制,意識外形不同意義:提出求同存異方針 二,外交關系的突破(一)突破什么?美國對中國的遏制之局(二)突破表現:1 ,核心:中美緩和(1 )背

44、景:a.美國在美蘇爭霸中處于不利位置 b. 美國陷入越戰泥潭第 17 頁,共 69 頁c.中蘇關系破裂 d. 中國解決臺灣問題的需要 e.新中國國力增強,國際位置提高(兩彈一星)(2 )中美交往的開頭 美乒乓隊訪華,打開中美兩國交往的大門基辛格隱秘訪華,為尼克松訪華做預備(3 )中美關系走向正常化(4 )中美關系實現正常化1978.12 中美發表建交公報正式建交2 ,重返聯合國(1 )緣由:a.中國本就是聯合國創始成員國 b. 新中國國力增強,國際位置提高 c.亞非拉進展中國家的支持 d. 中美緩和對西方陣營的影響(2 )復原:1971 年10 月25 日,26 屆聯大(3 )意義:a.中國外

45、交戰線上的一個重大勝利 b. 美國孤立中國政策失敗 c.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3 ,中日建交(1)關鍵:中美關系緩和(2)緣由:a.日,美特別同盟關系 b. 尼克松訪華沖擊促使日本政府轉變對華政策(3 )根本緣由:日本國家利益(三)突破的意義:1 ,有利于中國新時期的現代化建設2 ,有利于促進祖國統一大業 3 ,有利于中國在反對霸權主義,推動國際關系民主化時發揮更大作用三,新時期的外交政策與成就(1978 )(一)外交關系的調整1 ,依據(1 )國內: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2 )國際:形式的進展 2 ,鄧小平提出和平與進展是當代世界兩大主題 1985 3 ,調整表現不結盟政策 內容

46、:A.中國堅決地站在世界和平力氣一邊B.反對霸權主義,反對發動戰爭 C.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就的基礎上進展同一切國家的正常關系 D.反對對別國主權和內政進行干涉(二)新時期的外交成就1 ,活躍的多邊外交(1 )全面參加聯合國各項事務(維和,裁軍,人權)(2 )聯合國千年首腦會議 2022 年(3 )2022 年12 月11 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獨立經濟組織)第 18 頁,共 69 頁2 ,推行新型區域合作(1 )積極參加亞太經合組織(APEC)活動A.1993 年,江澤民在美國西雅圖出席 APEC 領導人非正式會議B.2022 年,中國第一次舉辦高級別大型國際會議 (2 )上海合作組織A. 過程:

47、 1996 “上海五國機制”(軍事領域)APEC 第9 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2022 改名“上海合作組織” (政經文科多領域)B.意義:積極進展與周邊國家睦鄰友好關系 豐富了以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的新型國家關系供應了以大小國家共同提倡,安全先行,互利協作作為特點的新興區域合作模式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專題六古代希臘,羅馬的政治文明一,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一)產生條件1 ,特別的自然地理環境:限制了糧食的生產,而冬季多雨,夏季干熱的地中海氣候有利于葡萄和橄欖(經濟作物)的生長 2 ,寬松自由的社會環境,公正互利的觀念,敢于冒險追求自由的性格3 ,城邦(1 )概念:以一個城市為中心,

48、包括四周的一些村落(2 )特點:政治:獨立自治,沒有任何一個城邦具有戰勝其他城邦的確定實力小國寡民,公民有較多機會直接參加城邦的公共事務(直接民主)公民位置公正,君主專制始終沒有進展起來經濟:上平經濟發達自由公正文化:富強民主,科學4 ,公民城邦政治的核心力氣(1 )概念:公民通常由除婦女,奴隸,外邦移民之外的本城邦成年男子組成(2 )權益:有資格參加各種公共活動,有權益參加城邦行政與司法事務(3 )位置:主體階層,核心力氣(4 )特點:重視公民參政素養的培養珍視個人自由善于從事政治和文化藝術活動具有猛烈的集體榮譽感二,卓爾不群的雅典雅典民主政治(一)進展歷程1 ,初步確立:梭倫改革(594B

49、C )(1 )背景:A.政:平民與貴族反復斗爭的結果 B.經:工商業進展造就了雅典新興工商業奴隸主星期(2 )內容:經:A.頒布“解負令”等法令 B.鼓勵進展農工商業 政:A.按財產多寡將公民分為四個等級作用:a.打破貴族政治專權的局面 b.以財產資格取代血緣資格,根本瓦解貴族世襲政權B.重組國家權力機構a.復原公民大會的權益(職權:最高權力機關)b.建立“四百人會議” (職權:公民大會常設機構)第 19 頁,共 69 頁c.公民陪審法庭(職權:最高司法機關)(3 )意義:轉變了貴族專政局面,緩和沖突奠定城邦民主政治的基礎促進雅典的富強,進展2 ,確立:克里斯提尼改革(506BC )(1 )內

50、容:a.地域部落取代血緣部落b. 五百人會議 c.十將軍委員會 d. “陶片放逐法” (2 )影響:以新的行政選區制度打破了部落貴族勢力對政權的把握雅典國家由此最終形成使雅典全部公民都有機會參加國家政治事務標志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3,黃金時代:伯里克利改革(443BC429BC)(最終確立)(1 )背景:希波戰爭(500BC449BC )開啟古典時代(2 )內容:A.除十將軍外,一切官職向公民開放,抽簽產生(擴大公民參政范疇)B.國家最高權力機關,公民都可參加并有發言權和表決權(改革公民大會)C.每個成員有機會擔當公民大會輪值主席,掌國家最高權力(改革五百人會議的權限)D.國家最高司法和監察機關

51、(提高陪審法庭的權益與位置)E.為參政公民發放津貼(制定“公職津貼”制度)(二)特點:直接民主,人民主權,法律至上,輪番而治(三)評判1 ,存在的缺陷:愛惜社會不公的一種暴力機器(1 )范疇:在廣大奴隸專政基礎上,奴隸,婦女,外邦人被排除(2 )性質:原始的直接民主,只適用小國寡民的城邦(3 )方式:抽簽選舉和輪番坐莊,可能導致國家權力濫用和誤用(4 )后果:淪為個人爭奪權力的工具(成也民主,敗也民主)2 ,積極方面:是宏大文明的催化劑(1 )開西方民主政治之先河,在專制的古代世界領先建立較為健全的民主制度(2 )在國家政治原就,國家權益組成形式,國家決策方式和公職選舉,任期等方面對近代西方民

52、主政治產生深刻的積極影響(3 )確立在法律面前人人公正,國家主權在民原就,不僅制造了輝煌的希臘,且對今日的社會進展,文明建設有借鑒三,羅馬人的法律 753BC 509BC 27BC 395 476 1453 氏族制度國家共和國時期分裂羅查士丁尼一世編成民法大全馬帝國時代(一)概況1 ,概念:前6 世紀末至7 世紀古羅馬奴隸制國家法律的總稱2 ,分類:A.形式:習慣法,成文法第 20 頁,共 69 頁B.構成:公民法,萬民法,自然法(掛念)3 ,核心:私有財產神圣不行侵害 4 ,實質:愛惜奴隸主階級的利益(二)起源與進展1 ,習慣法(753BC 羅馬建城509BC 共和國建立初)2 ,成文法世界

53、第一部成文法:漢謨拉比法典(1)十二銅表法(449BC,公元前5世紀中期)A. 背景:平民與貴族的沖突B.頒布:449BC ,立法委員會 C.內容:涉及法律訴訟的程序,債務,家庭關系,財產繼承,宗教以及犯罪和刑罰等方面 D.評判:局限性:保留某些愛惜貴族特權的不合理法規進步性:古羅馬第一部有章可循的成文法限制了貴族的專橫,打破了他們對法律學問的壟斷,愛惜了平民的利益十二銅表法是羅馬成文法進展史的起點(2)公民法(509BC前3c中葉)(包含習慣法,十二銅表法等一切)A. 概念:509BC 前3c 中葉羅馬產生的法律統稱 B.特點:a.范疇:專適于羅馬公民的法律 b.操作:留意形式,程序繁瑣,缺

54、乏靈敏與變通c.內容:側重于國家事務和法律程序等方面涉及個人財產關系等的司法規范不夠完善C.意義:a.提高平民的政治,經濟和社會位置 b.激發和調動平民愛國熱忱與參政的積極性(3 )萬民法(前3c 中葉3 世紀)A. 背景:a.共和國向帝國擴張 羅馬社會發生了很大變化各種新的社會沖突日益凸顯需要部分承認被戰勝地區的其他民族的利益,給那些沒有羅馬公民權的外邦人以必要的法律愛惜 b.設外事裁判官來處理外邦人之間及羅馬與外邦人之間的訴訟案件B.特點:a.范疇:適用于羅馬境內各族人民(公民,非奴隸)b.不觸動原有公民體系,借鑒外邦人法規 c.突破公民法局限:簡潔靈敏,有用有效;留意調解貿易及財產等經濟

55、和民事糾紛 C.意義:以廣泛的適用性和有用性理順了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 鞏固了羅馬政權促進了社會穩固和帝國境內各民族的共同進展 3 ,自然法(共和國晚期)A.概念:不是具體 B.提出:西塞羅(“自然法之父”)C.內容:自然法是整個法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 就,它高于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力(公民)人人生而公正D.意義:是對羅馬法律實踐的理論概括與升華 標志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三)歷史作用和影響羅馬法在人類文明進展中的價值1 ,維系帝國第 21 頁,共 69 頁(1 )公民法激發(2 )萬民法促進(3 )有利于羅馬帝國的長治久安與富強進步 2 ,澤被后世(1 )羅馬法在世界法制史

56、上占有特別重要的位置(2 )直接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法學的淵源和近現代法律的先驅(3 )所包蘊的人人公正,公正至上的法律觀念,具有超越時間,地域與民族的永恒價值 習慣法成文法十二銅表法753BC 前6c 末449BC 前3c 末67c 公民法萬民法專題七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確立與進展(15 ,16c19c 末20c 初)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含日本)西方民主政治:代議制英: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美:總統制共和制 法:議會制共和制半總統制共和制(現代)德:二元制君主立憲制(皇帝+ 議會,皇權較大)議會制君主立憲制(現代)(總理權較大)一,英國代議制的確立和完善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和完善 威廉三世喬治一世沃波

57、爾內閣完善小皮特內閣,議會國王國王,議會內閣,議會責任內閣制形成,完善內閣制形成奠定基礎(一)背景:光榮革命(16401688 )結果:資產階級和新貴族把握政權(二)過程 1 ,初步確立:頒布限制王權的法案(1)權益法案1689 A. 內容:國王無權廢止法律不得侵害一會的征稅權 不經議會同意,國王不得組織常備軍 國王不得干涉議會的言論自由 未按法律程序,不得拘捕臣民 必需定期召開議會 B.意義(政治,經濟,思想)(2)王位繼承法1701 結果:議會權力高于王權 奠定了君主立憲制的法律基礎 君主權力受法律限制(3 )結果:權力從國王轉移到議會,奠定了君主立憲制基礎 2 ,正式確立:責任內閣制的形

58、成(18 世紀中)英國成為典型的資產階級代議制國家 內閣形式任命君主(國家象征,統而不治)第 22 頁,共 69 頁(行政權)負責多數黨監督議會任 命組合(權力中心立法權)下院上院(三)英國君主立憲制的特點和作用 1 ,特點:a.君主統而不治b.議會,內閣居權力中心 c.內閣與議會相互制衡 2 ,作用:(1)君主權力減弱,議會逐步把握權力(2)終止英國封建專制制度,有利于資本主義進展(3)對其他國家資產階級建立新制度產生巨大影響 二,美國1787 年憲法(“民有,民治,民享”三民主義)(一)制定的背景:松散的“邦聯制”無法愛惜國家的安全與統一A.經濟:無權制定統一關稅,無力愛惜本國工業和美國商

59、人的海外利益 各州的關稅壁壘以及紙幣的濫發,使國內的商品流通及其不暢美國欠下了大量債務(與英爭霸向法借債)B.政治:邊疆面臨威逼 無權愛惜常備軍鎮壓人民抗擊(二)制約權力,平穩利益的憲法核心:要有政府,但不能賜予大量權力1 ,內容(1 )確立聯邦體制 聯邦政府是各州的中心政府,權力大大加強各州在行政上仍保持確定的獨立性三權分立原就(2 )三權分立行政權屬于總統,總統兼武裝部隊總司令,由選舉產生,每屆任期四年;總統對憲法負責,對立法有拒絕權最高立法機構是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員每州兩名,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其中的 1/3 眾議員依據各州人口比例選出,任期兩年司法權屬于各級法院;最高法院

60、大法官由總統任命,參議院批準,終身任職,他們擁有最高司法權 總統(行政權)以2/3 宣 任 布 命 總 最 統 高 行 法 為官 違規議以案上否多決數權再次通過國會總統任命法官需經參議院通過最高法院第 23 頁,共 69 頁2 ,特點(基本原就)最大特點:突出表達了所謂“制約與平穩”的原就(1 )中心集權原就:聯邦政府擁有政治,經濟,軍事和外交大權(2 )分權制衡原就: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相互制約(3 )民主原就:總統,議會議員由民選產生(民主,總統對選民負責)3 ,評判(1 )進步性:a.近代世界第一部成文憲法 b.加強了美國中心權力,成為一個真正的聯邦制國家 c.確立三權分立,防止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