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學必背考點_第1頁
民俗學必背考點_第2頁
民俗學必背考點_第3頁
民俗學必背考點_第4頁
民俗學必背考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一)國外民俗學的發展年英國學者湯姆斯創立folklore 學科(民俗學)德國格林兄弟搜集民間故事,出版著名的格林童話 (兒童和家庭故事集 )格林雅各布 .docx芬蘭的國學,一流的民俗檔案館、民俗村世紀年代以后,美國多所大學開設民俗學課,所大學有博士學位,成為世界民俗學中心。AT 分類法(阿爾奈 湯普遜民間故事類型索引日本民俗學創始人柳田國男韓國文化部:有形文化財與無形文化財(二)中國民俗學的產生和發展古代民俗典籍,中國民俗史籍舉要 700 多部。宣統二年,張亮采中國風俗史 ,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風俗史著作。中國現代民俗學1、北大時期2、中大時期3、杭州時期4、抗戰時期5、民間文學時期6、1

2、997 年以后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第二節民俗的定義和范圍(一 )中國古代的風與俗風:地方性如 “國風 ”“陳詩以觀民風 ”.doc俗: 1、習,鳥的飛行練習,指仿效、傳習,有延續、習染之義,后來延伸為民群的習性、習慣。禮記 “入國而問俗 ”2、欲,與娛通用。風俗:荀子 “入境觀其風俗 ”,風俗通義應劭 “百里不同風,十里不同俗”。(二)對 “民”的理解民族古人(指未開化野蠻人)農民(和文盲、其他無產者)勞動人民某一社會群體全民(任何一個人)(三)民俗的定義狹義的理解 1、文化遺留物說 2、精神文化說 3、民間文學說 4、傳統文化說一切民俗屬于民間文化,并非一切民間文化都是民俗對民俗廣義

3、理解的四個前提:1、傳承性。民俗事項是世代傳承下來的,同時繼續在現實生活中有影響的事項。2、模式性。是已經形成了許多類型的事項。3、集體性。約定俗成的共同遵守的事項。4、反復出現的深層文化現象。民俗的定義民俗是民間文化中帶有集體性、傳承性、模式性的現象,是人類在社會生活中產生的,約定俗成的風尚、禮節和習慣,是一個國家或民族性格特色及其文化傳統的反映。意義:以最廣泛的民眾為中心先進民族、后進民族兼顧世代性、現代性兼顧以研究傳承規律為重點(四)民俗的分類(四分法)經濟或物質民俗(生產、商貿、飲食、服飾、居住、交通、醫藥保健等)社會民俗(社會組織、人生儀禮、歲時節日、民間娛樂)信仰或精神習俗(民間宗

4、教與信仰、巫術、禁忌、迷信、民間舞蹈和美術工藝)語言民俗(民俗語言和民間文學)四大部類之間不是截然分開,互相關聯互相影響、互相促進的有機聯系。 中國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doc第三節民俗學學科性與方法一民俗學和其他學科的關系民俗學與民間文學民俗學與語言學民俗學與歷史學民俗學與民族學民俗學與社會學民俗學與文化人類學語言與民俗的關系語言與民俗都是社會文化現象,關系密切,雖然隸屬兩門不同的學科,但有一定的聯系和交叉。西方神話學家曾以語言學為工具進行民俗學的深入研究。語言是民俗的載體,生活中有大量的民俗事項是以口頭的形式傳播和交流的。語言本身也是民俗現象。某一地區的方言或民族語言本身體現這一地區

5、和民族的民俗特點。民俗語言是民俗中一類,包括熟語、口彩與口頭文學,語言的研究有助于民俗事項的理解。同時,民俗也反映著語言的變遷,民俗研究對語言學特別是方言學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兩者都使用田野調查法等。二 研究方法(一 )調查法,也叫田野作業法。實地考察,采錄民俗,深入調查,以獲取第一手民俗資料,使民俗學研究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 20 世紀初期,馬林諾夫斯基開創的民俗學研究新方法 田野調查法,是民俗學非常重要的方法。只有通過田野調查,才能獲取第一手資料。通過實地生活經歷,掌握各種民俗事項的背景、存在和使用的場合、環境、態度等。(二)文獻學法:查找研究古代文獻中的民俗資料,是前人的直接記錄,具有不可

6、替代的歷史價值,是對調查法的補充。(三)比較研究法:1 縱向比較也叫歷史比較法,把歷史上有關聯的民俗事項相比較,找出某一民俗事項的歷史聯系和不同歷史時期產生的變異和原因。 2 橫向比較,也叫類型比較,歷史上沒有關聯的民俗事項做橫向的排列比較,探討它們之間的交流和影響。第二章民俗的特征第一節民俗的形成不是憑空產生或天才的杜撰,而是“民 ”集體生活和智慧的結晶。從形成原因看,主要受以下五種因素影響。1、 經濟基礎2、 政治思想3、 地緣4、 宗教5、社會心理第三節民俗的基本特征一 民族性指民族的區別,同一民俗事項在不同的民族中具有不同特點, 不同民族中有不同的民俗事項并世代傳承。二 共通性各民族的

7、民俗在形成過程中都有許多相近的因素,也是人類文化發展的結果。三 集體性群體或集體是指具有共通點的由個體組成的文化整體,民俗的創造和傳承是一種社會性群體性的活動。四 傳承性是指民俗文化在時間上的延續,是民俗歷時的縱向上的延伸。民俗的傳承過程是在不知不覺潛移默化中進行的。傳承性是民俗保守性的思想特征。五 變異性民俗事項在流傳過程中,由于受社會的政治的生活中的種種因素影響而產生的內容和形式上的變化。(一)變異性是民俗形成和發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口頭和行為的傳承方式決定民俗處于變化中 ,決定民俗向前發展,成了民俗變革的驅動力。(二)產生變異性的原因受地域、環境、生產和生活方式的影響。受社會發展和時代變

8、革的影響人為的有意識的改革中國傳統習俗在當代的演變(三)傳承性與變異性的關系1 變異是在傳承中的變異,傳承是有變異的傳承。 傳承性與變異性二者是對立統一的。移風易俗主要是變異性在起作用,影響民俗變異的因素是多樣的,如自然條件、社會變革、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等等。傳承性與變異性的相互作用導致對民俗的 “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 ”的積極走向。但也會產生一定的消極影響。國家利用傳承性與變異性的辨證關系制定相應的文化政策,一些傳統的民俗事項重新煥發活力,一些落后愚昧的民俗受到抑止。傳播性也叫擴布性,指民俗文化在空間平面上的伸展。民俗在某地區某民族中形成后,向其他民族地區滲透、傳遞。發生時間早、社會功能廣泛

9、的民俗傳播性強,擴布的地域大。在傳播中對異地異族文化的取向判斷、吸收或拒絕、消化或加工。傳承性和傳播性研究對探討民俗起源和發展規律,具有重要意義。七 規范性與服務性民俗文化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準則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和生活。民俗文化時時服務于社會,滿足民眾生產和生活的需要,調節心理,滿足民眾審美需要。本節思考題:1、民俗都有哪些基本特征?就其中一個特征舉例說明。2、試論傳承性與變異性兩者的辯證關系。第四節中國民俗的主要特征一 源遠流長的延續性農耕文化為主體的國家,民俗的演變十分緩慢。二 濃重鮮明的地域性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南北差異,東西差異。方言、飲食的差異最為直接明顯。三 豐富多樣的民族性

10、中國有56 個民族, 55 個少數民族,聚居在邊疆地區。四 注重功利的實用性(三)圖騰1、定義: totem,源于北美印第安語,是親屬 標識的意思,認為人與某種動物、植物之間有一種特殊的血緣關系。2、產生:圖騰是原始社會氏族時代的產物。隨著氏族的分化含義有所變化。認作血緣,作為祖先,看做保護神3、圖騰物的種類,動物最多,鳥類,魚類,哺乳動物類,昆蟲類,植物,氣象,人造物,半人半獸等。4、圖騰崇拜的內容1)相信氏族群體起源于圖騰或與圖騰結合的祖先2)氏族成員相信與圖騰存在血緣親屬關系,因而崇敬圖騰,完全或部分地禁止給圖騰物帶來災難,禁止殺食圖騰。3)相信圖騰群體成員能夠化身為圖騰或圖騰化身為人。

11、4)圖騰群體成員要共同舉行與圖騰有關的重要儀式。5)同一圖騰群體成員之間禁止通婚。第四章飲食習俗孔子的飲食觀肯定是人之大欲, “有盛饌,必變色而作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可勝其氣。惟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姜食。不多食。 論語 鄉黨食不語,寢不言,席不正不坐。一要清潔,二要美觀,三要適度,四要保健養生。唐代燒尾宴古典筵席在唐代進入鼎盛時期,最具標志性的便是風靡當時的燒尾宴。緣何 “燒尾 ”有很多說法。一說新羊入群,群羊欺生,惟將新羊之尾燒斷,才得以安生。二說老虎變人,其尾猶在,

12、燒掉其尾,方可完成蛻變。此外,還有鯉魚躍龍門,非天火(閃電)燒掉其尾而不得過的傳說。凡此種種,難有定論。但燒尾宴在唐代已形成制度,則是不爭之事實。 “唐自中宗朝,大臣初拜官。例獻食于天子,取名燒尾。 ”(辯物小志)后來又演化為一種協調官場人際關系的重要方式,以取其魚躍龍門,官運亨通之意。燒尾宴食單 據韋巨源食譜(部份) :飯食點心:巨勝奴(蜜制散子) ,婆羅門輕高面(蒸面) ,貴妃紅(紅酥皮) ,漢宮棋(煮印花圓面片) ,長生粥(食療食品) ,甜雪(蜜餞面),單籠金乳酥(蒸制酥點),曼陀樣夾餅(爐烤餅)等。菜肴羹湯:通花軟牛腸(羊油烹制) ,光明蝦炙(活是烤制) ,白龍曜(用反復捶打的里脊肉制

13、成),羊皮花絲(炒羊肉絲,切一尺長) ,雪嬰兒(豆苗貼田雞),小天酥(鹿雞同炒),箸頭春(烤鵪鶉),過門香(各種肉相配炸熟)等。三、 飲食結構和飲食方式(一)飲食結構:以糧食為主,以蔬菜為副的飲食結構。以糧食為主食。南方與北方,平原與山地等不同。副食中蔬菜為主,食肉少。原因 1、畜牧業不發達。 2、宗教的戒忌肉食。(二)飲食方式:秦漢以前一日兩餐,早飯為饔 yong,晚飯為飧 sun,或餔 bu,漢以后三餐(或四餐)。共餐制。源于原始人 “圍火聚食 ”,周代 “共飯不飽 ”,“共飯不擇手 ”。座位有高低尊卑之分。餐具筷子,最早叫 “箸 ”,發明時間很難確定,不晚于西周。隋唐改箸為快子。宋代以后

14、加竹字頭。三谷、五谷、六谷、九谷之名與來源三谷者,粱稻菽是也。或言黍稷稻。五谷者,麻黍稷麥菽是也。六谷者,稻黍稷粱麥菰是也。九谷者,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麥是也。粱(小米):有黃、白、青、赤,黃粱最上品,赤粱最下。與稻和稱稻粱,認為美食。即黍與稷:一類二種,粘者為黍(黃米) ,不黏者為稷(高粱)。菰:茭草,茭米。國外傳入我國的食物原料(部分)胡豆 :漢代 “張騫使外國得胡豆種歸 ”。豌豆 蠶豆 扁豆蒜,荽:張騫使西域始得大蒜,胡荽。胡荽也叫芫荽,香菜。黃瓜:張騫使西域得種,故名胡瓜。后因避皇帝諱,改名黃瓜。花生:原產巴西,清康熙時傳入。玉米,玉蜀黍,原產北美,明代傳入。菠菜,原產伊朗,唐太宗傳入我

15、國。洋蔥,原產中亞, 20 世紀初傳入我國。茄子:落蘇,伽,原產印度,六朝引入。西紅柿:番茄,原產秘魯,20 世紀傳入。八仙桌的排座次順序方桌八人12四 中國菜的烹調原則(一)原料:七大原料肉 、魚 、禽蛋、蔬菜、瓜果、調味、油脂(二)關鍵環節:選料、配料、刀工、火候、調料。(三)烹調方法:炒、炸、溜、燴、爆、煸、熗、燒、煎、蒸、燉、熬、燜、烤、汆、焅、扒、攤、醉、拌五 地方風味(八大菜系)川 :擅長調味,講究七滋八味:甜、酸、苦、辣、咸、香、麻為七滋,魚香、酸辣、紅油、椒麻、怪味、麻辣、姜汁、家常為八味。用三椒,品種達4000 個以上。魯:宮廷菜的主流。烹制河鮮海鮮,善用蔥調味,烹制方法上注

16、重爆、炒、燒,精于制湯。拔絲是其特殊技法。 (油爆大哈)粵:選料廣博,以雜著稱,調料也奇特,吸收外來技法,清鮮脆嫩的特點,菜品5000 之多。(龍虎鳳,烤乳豬)蘇(淮揚):揚州、淮安、蘇州、無錫等地的地方菜發展而成。特點是原汁原味,口味清淡,甜咸適中,重視刀工,擅長烹制魚蝦等水產菜肴。 (松鼠桂魚)湘:擅長香酸辣,具有濃郁的山鄉風味,煨功夫更勝一籌。浙:以杭菜為主,分京幫、徽幫、本幫菜三派,多江南名菜。 (叫化雞、西湖醋魚)徽:徽州菜。烹制山珍野味,擅長燒、燉、蒸,重油、重色,重火功。閩:以海鮮和山珍為主,刀工巧妙,湯菜考究,喜用糖醋。(佛跳墻)辣椒食文化辣椒原產于南美洲熱帶地區, 1493

17、年率先傳入歐洲。 明末傳入中國 ,本草綱目未見記載。先在長江上游以及西南地區種植和食用。黔、湘、鄂、蜀、滇人喜食辣椒。第五章居住習俗主要講民居一居住樣式原始社會人類的居住樣式:穴居和巢居居住樣式與自然環境有密切關系。地形、地勢和氣候條件不僅決定住宅樣式,也影響房屋材料的選擇。1、 移動型:氈房、蒙古包、坐家船。2、 固定型:分為上棟下宇式、干欄式。上棟下宇式按屋頂樣式分為平頂、一面坡型、兩流水型。平頂房屋流行于西藏、西北地區,干燥少雨,兼作曬臺。一面坡型是一面傾斜的,適宜降雨不多的地區,如陜西部分地區、山西北部。兩流水也叫 “人字型, 東部和南部廣大地區, 雨量越多的地區, 屋頂的傾斜度就越大

18、,目的是為了方便排水。干欄式南方亞熱帶地區,高溫潮濕多雨、地多蟲蛇,所以住房即隔濕防潮,又通風、安全,上層住人,下層放東西。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傣族竹樓、貴州布依族、苗族的吊腳樓,依山而建, “廠 “字形土臺,下面懸空用木柱支撐。干欄式住房內部各民族不完全一樣,有兩點相同,一是中柱,代表祖宗的靈位,不能依靠和掛任何東西。二是房屋中間設有火塘,火塘是全家活動的中心,火神棲身的所在,不能跨越等禁忌。鳳凰古城吊腳樓第三節服飾民俗一 什么是服飾?服飾除了服裝之外還應該包括佩飾。服飾的構成要素有:質,形、飾、色、畫。二 中國傳統服飾的特點1、與時代結合十分緊密,樣式上變異性較強,近現代變化顯著。2、反映一定

19、人際關系和等級制度。如喪服中的五服,官與官的區分。3、圖案、色彩與民族心理,傳承性較強。夏代尚黑,商尚白,周尚赤,秦尚黑,漢尚赤,唐代尚黃,宋元尚黃,明尚赤,清亦復尚黃。三 歷代服飾舉要(一)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上下連屬,右衽,腰間束帶。先秦時已經奠定。(二)春秋戰國女子深衣,襦裙,男子袍服。(三)魏晉南北朝,男子大袖衫,女子有衫、襦裙、深衣。(四)唐代胡服影響,上衣圓領,高領窄袖,帽,褲子和靴子。(五)五代始有纏足陋習。(六)宋代男子穿襕衫和直綴。女裝流行“褙子 ”(直領對襟)纏足(七)明代服飾明代官服等級規定嚴格,體現在補子上,文官繡禽,武官繡獸。女子著裝淡雅樸素,比甲和長裙以修長為美。(

20、八)清代變化較大,男子梳辮子,穿長袍馬褂;女子梳兩把頭,穿旗袍和花盆底鞋,無論男子服飾還是女子服飾都有多種飾物。第五章人生禮儀人的一生中, 在不同的生活和年齡段所舉行的不同的儀式和禮節。 也叫通過禮儀。禮儀的功能(一)標記功能如結發夫妻,納西族13 歲穿裙子禮(二)社會功能服喪習俗中 “五服 ”斬衰( cui)、齊衰、大功、小功、緦麻。表明親屬關系區分親疏貴賤的界限。(三)心理功能如哭嫁習俗實現角色心理轉換,感恩、擔憂、恐懼等。第一節誕生儀禮第二節成年禮古代男子 19 或 20 歲舉行加冠禮 ,賜字,稱為弱冠。女十四、五歲舉行笄禮,盤髻,用簪子插住,表示成年,可以結婚。某些地區流行第一個本命年

21、過大生日。少數民族的穿褲、換裙,文身,染齒等。新風俗: 18 歲成人禮。第二節婚禮一婚姻制度的流變(一)雜婚(亂婚)。狂歡節是這個史前時代的依存。(二)血緣婚,排斥父輩、母輩和子女輩,一群兄弟與一群姐妹之間互為共夫或共妻。宙斯和赫拉,伏羲和女媧。新娘蒙面的故事等。姑表親舅表親亞血緣婚的殘余。(三)族外婚一群兄弟和不是自己姐妹的一群女子通婚。A 氏族男人集團與 B 氏族女人集團A 氏族女人集團與 B 氏族男人集團(四)對偶婚個體婚姻的初級階段。納西族摩梭人的 “阿注婚 ”,嚴格實行族外婚,沒有獨占的配偶。以女方為主,子女隨女方,男人供養自己姐妹的孩子。 男阿注對子女不承擔義務。 女子猶較多的、較

22、經常的男伴偶,男人也可以。這種婚制,一切財產傳給外甥,兒子從父親那里什么也得不到。(五)專偶婚 是在對偶婚產生了父權及父權觀念以后形成的。拿破侖法典上規定:凡是在結婚后懷胎的嬰兒,以該夫為父。男子對生物學父親身份的需要。女子從父親的家族中轉移到丈夫的家族,失去了父方的權利,從夫方也得不到權利的補償,這既然突出了父權。(二)婚禮風俗(形式)作用:隆重喜慶熱鬧中國古代 “六禮 ”,禮記昏禮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親迎納采:男方派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如果同意,帶一只大雁正式求婚。問名:男方通過媒人進一步詢問女方情況,包括女方的生辰八字等。納吉:男方用占卜的方法確定結合是否吉祥,然后把結果告訴女方

23、。納征:也叫納幣,是男方向女方贈送彩禮的一種儀式。請期:男方家定好迎娶的日期后,帶著禮物去女方家征求對方的同意。親迎:指新郎去女方家迎娶新娘,是整個婚禮程序中最繁瑣也最熱鬧的儀式。當日婚禮主要有催妝,送嫁妝,鋪床,哭嫁,迎親,拜堂,入洞房,挑蓋頭,撒帳,鬧洞房。婚后禮有回門的禮俗。服喪禮俗第五章民間文學第一節 民間文學的定義、特征和價值主要指民間口頭文學,與作家文學、俗文學相區別。以集體性,口頭性,變異性,傳承性為基本本體特征。民間文學的意義:民間文學是民族的文化傳統,是民間教育和娛樂的資源,是民眾狂歡的形式。第二節神話:神圣的敘事一 神話的產生和定義一是指神秘的不可企及的事物,一是指遠古產生

24、的關于神的故事文本。神話的產生有特定的物質基礎 (畏懼自然力) 和思想基礎(萬物有靈論),因此決定它的興旺時期只能是人類的童年。馬克思的神話定義:神話 “是在民眾幻想中經過不自覺的藝術方式所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 ”任何神話都用想象并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取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隨著這些自然力之實際上被支配,神話也就消失了。二 神話的思想內容神話反映了原始人類的認識和愿望(一 )對自然界現象的解釋(二 )征服自然的愿望(三)社會生活的反映三 中國神話的特點(一)歷史化了的古史傳說系統。(二)農耕民族色彩濃郁(三)怪異神人眾多(四)多為自然神、氏族神和英雄勇士,與希臘神話多概

25、念神明顯不同。二 史詩 :民族的口述史以民間韻文的形式敘述民族的 歷史。產生于氏族部落時期, 是一個民族的百科全書。史詩和神話是一對孿生姐妹,大部分史詩現在仍在口頭流傳。多在重大活動或隆重儀式祭典的場合演唱。史詩分為創世史詩和英雄史詩兩大類。中國三大英雄史詩:格薩爾、江格爾、瑪納斯具有口頭與書面相結合的特點。三 民間傳說:歷史的故事廣義的民間傳說是神話史詩和傳說故事的總和。狹義的民間傳說是是民眾創作的與一定的歷史人物、 歷史事件和地方古跡、 風物、自然風物、社會習俗有關的故事。傳說具有傳奇性的特征。類型:人物傳說、風物傳說 1、地方傳說 2、物產傳說 3、風俗傳說 4、新聞傳說四 民間故事 :

26、娛樂的敘事(一)定義:狹義的民間故事是指神話、傳說以外的富有幻想色彩或現實性較強的口頭創作故事。(二)幻想故事(童話)具有豐富的想象成分,出現的人物、情節、事物等,大都帶有超自然的性質。1、動物故事以動物為主體演繹人間百態。烏鴉與狐貍2、魔法故事通常有一個寶貝起決定性的作用,3、精靈故事以精靈和神怪為主角,是超自然力的化身4、在幻想故事里, 保存著原始社會的許多古老觀念、 習俗和制度以及原始信仰和心理。(三)生活故事:長工斗地主、巧媳婦呆女婿、工匠故事、機智人物故事等。(四)民間寓言,由動物故事發展而來,包括成語故事,先秦寓言,教訓意義明顯。(五)民間笑話:是產生比較晚的、幻想因素比較少的民間故事。傳統相聲里有許多是源于民間笑話。民間故事類型:將情節(或母題)相同或相似的故事文本群,稱為一個故事的類型。相同的類型有不同的異文。結構定型化:三段式結構情節反復三次或多次。第三章信仰民俗第一節民間信仰習俗產生及范圍一 民間信仰是宗教信仰以外的信仰民間信仰習俗產生原因1、靈魂信仰2、萬物有靈論二民間信仰的對象和范圍(一)自然神1、天地2、日月星3、氣象 4、山川水火5 動植物 6、龍(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