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藝術設計史主講:南京藝術學院 夏燕靖 教授 課程編輯與制作 徐樂 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頁,共302頁。課程講題 遠古:設計的萌芽與奠基 夏、商、周及春秋戰國:設計的發展與成熟 秦漢:設計的自在與成熟 魏晉南北朝:設計的延傳與疾進 隋唐五代:設計的詩意與華章 宋遼金西夏:設計的紛繁與林立 元代:設計的多元與交融 明代:設計的規制與變革 清代:設計的交替與衰落 近現代:設計的轉變與更新第2頁,共302頁。 一、突出設計與技術、發明與創造的史實挖掘; 二、概括描述影響設計發展進程的歷史背景; 三、揭示設計與藝術的 “巧思”與“審美”價值觀念; 四、連接貫穿古今的設計史料,突出“通史
2、”意味; 五、增加各章節的“導讀”及“深入探索” 等輔助項目課程特點第3頁,共302頁。第一章遠古設計的萌芽與奠基第4頁,共302頁。上古傳說與圣人造物從揀取生產生活資料到制作工具陶器制作與器型設計衣飾的產生蠶繅絲與制造工藝第5頁,共302頁。章節導讀 本章內容以“遠古設計的萌芽與奠基”為主題,著重梳理中國設計藝術史最初行程的歷史脈絡。比如,從遠古時代的石器工具中揭示出石器與礦物巖石構成、原始開采技術、原始農耕工具與作物播種形成的關系,以及工具中包含的天人相應觀念等。又比如,遠古建筑中的巢居和桿欄式建筑、母系氏族社會中晚期建筑與聚落規劃、父系氏族社會的聚落布局與建筑技術的發展等,從中探明人類早
3、期造物意識與造物觀念的形成。第6頁,共302頁。 一、 上古傳說與圣人造物有巢氏和燧人氏的造物發明黃帝開創飲食文明嫘祖開創養蠶織絲歷史黃帝、堯、舜時期形成服飾制度軒轅氏制造貨幣、舟船莊子所言的“造物主”儒家思想中的造物觀: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第7頁,共302頁。 二、從揀取生產生活資料到制作工具元謀人 學會用火,制造骨器和使用簡單工具,撿取石器加工為捕獵工具,原始造物萌芽出現。河套人 石器經過錘擊法加工,體積極小,便于使用,人類早期造物產生。山頂洞人 已具備意識上的揀取生產生活資料、生活用品及工具制作的能力。第8頁,共302頁。 新石器時期的裝飾用品原始服飾第9頁,共302頁。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
4、遺址的石錛第10頁,共302頁。新石器時期良渚文化石鉞鉆孔局部圖第11頁,共302頁。新石器時代陶豬雕塑第12頁,共302頁。新石器時期河姆渡遺址出土石斧第13頁,共302頁。遠古設計的萌芽與奠基經歷的三個階段:其一,采集和揀取中出現的設計意識;其二,石器打制過程中形成的設計行為;其三,從事陶器、青銅等生產制作過程中逐步完善 的設計意識。第14頁,共302頁。 三、陶器制作與器型設計彩陶 在打磨光滑的橙紅色陶胎上,用天然的礦物質顏料進行描繪,著上黑色、紅色的裝飾紋樣,然后入窯燒制,之后在橙紅色陶胎上出現出褚紅、黑、白諸多顏色的圖案,達到對陶器的裝飾效果。代表品種有,仰韶文化彩陶、馬家窯文化彩陶
5、、馬廠文化彩陶等。黑陶 燒制溫度達1000攝氏度左右。此時期的黑陶以素面磨光的最多,帶紋飾的較少,有弦紋、劃紋、鏤孔等幾種。印紋陶 趁陶坯還未干前用印模將所刻花紋捺印到陶坯的設計部位上,待捺印工序完成后進行燒制。第15頁,共302頁。新石器時期馬家窯文化舞蹈人紋彩陶盆第16頁,共302頁。 新石器時期帶蓋高柄陶杯第17頁,共302頁。新石器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印紋硬陶甕第18頁,共302頁。 四、衣飾的產生 根據史考,我國原始社會時期被稱之為衣服的大概算是貫頭衣,后又出現披褂服等,并逐漸形成以貫頭衣和披褂服為典型的衣著,飾物也伴隨著服飾的豐富而日趨繁復,并對服裝制度的形成產生重大的影響。 到了漁
6、獵、畜牧與農業時期,美化的要求和審美的觀念越發明顯,人們不僅尋求服飾式樣的適度,還對服飾本身的各類附屬飾件加以美化。第19頁,共302頁。 五、蠶繅絲與織造工藝 養蠶繅絲 是我們祖先的一大發明,關于絲綢起源有兩種說法:一是伏羲氏開始把蠶絲用于先民的生活;二是黃帝始有養蠶。并且,黃帝命人將絲織成絹,以絹縫衣。 織造工藝 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織物面料有麻布、葛布、蠶絲及毛織品,說明織造工藝已產生。新石器時期的紡織器具,最具代表的是紡輪,而原始腰機是世界上最古老、構造最簡單的織機之一。由于有紡織和織造技術,新石器時期已有平紋、斜紋、絞扭、纏繞等織法。新石器時期的織造工藝已表明我們祖先的一種設計意識的產
7、生,并朝著使用與審美為一體的設計方向發展。 第20頁,共302頁。甲骨文中的“絲”字新石器時期河姆渡遺址出土陶紡輪第21頁,共302頁。小結 本章通過對上古傳說與圣人造物、從揀取成產生活資料到制作工具、陶器制作與器型設計、衣飾的產生、蠶繅絲與制造工藝這五個方面的闡述,并依據出土文物中的大量實物加以論證,表明了遠古時期我們祖先的藝術設計萌芽已經產生,并奠基了藝術設計的許多基本形態。第22頁,共302頁。第二章夏、商、周及春秋戰國設計的發展與成熟第23頁,共302頁。青銅鐵器的制作工藝與形制設計陶器與原始瓷器的形成及實用設計冠冕服制與深衣華飾諸子百家思想中的造物觀念考工記的成書背景及設計思想第24
8、頁,共302頁。章節導讀 本章內容著重對中國設計藝術史中自夏商周至春秋戰國,這段長達2000余年重要歷史脈絡進行梳理。這一歷史時期,設計領域不僅開創了青銅工藝的偉大成就,而且在社會生活和農業生產中也創造了無比豐富的生產和生活資料,如鐵質農具、車船制造、紡織服飾、陶瓷器具,以及宮殿、寺廟建筑等。本章內容以青銅器設計為開篇,逐次涉及此時期各類設計的代表性成就。第25頁,共302頁。一. 青銅鐵器的制作工藝與形制設計青銅器:先秦時期用銅錫合金制作的器物。青銅器的出現,標志著我國石器時代的終結。據目前的考古發現,夏朝開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物精美多樣,器型渾厚
9、凝重。隨后,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至戰國,由于鐵器的推廣使用,銅制工具越來越少。青銅器的兩種基本功能或用途:一為納入,即盛裝物品;二為設,即陳設布列。商周時期又被當作封建禮制“示身份、名貴賤”的器物,成為特定歷史時期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文化的象征。第26頁,共302頁。青銅器的制作工藝:冷煉法熔鑄法(1)渾鑄法:將器物用范塊組合一次鑄成。(2)分鑄法:青銅制造工藝的突出進步,為適應復雜的青銅器形的塑造而出現的。(3)失蠟法:又成熔模法,是一種青銅等金屬器物的精密鑄造方法。青銅器玲瓏剔透,精細的花紋鑄造具有鏤空的藝術效果。第27頁,共302頁。失蠟法的西域傳入與本土既有
10、技術的爭辯 目前,學界對于失蠟法究竟是西域傳入還是植根于本土,存在著兩種相對的看法。認為失蠟法是源于西域的理由是:其一,從失蠟法出現的時間推算,失蠟法最早使用是古埃及。文物發掘證明,早在公元前3 000年左右古埃及已出現采用失蠟法鑄造的金屬飾物。相比較而言,我國直至春秋戰國時期才出現。其二,從考古學、歷史學和人類文化學多角度考察表明,我國在商前期就與西域存在著較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和文化交流,并且出現有一條“青銅之路”。所謂“青銅之路”,是與“絲綢之路”形成的一對相輔相成的概念。青銅之路活躍于夏商周三代,幾乎沒有文字記載,主要是由西向東傳播青銅與游牧文化。絲綢之路興盛于漢唐宋元時期,文獻史料記載不
11、絕,主要是由東向西傳播絲綢與定居農業文化。兩者先后相繼而方向相反,可以說是青銅之路誘發了絲綢之路。而后,絲綢之路取代了青銅之路。論證的依據是,在上古時期青銅技術屬于“高技術”,其出現或者說傳播并不是孤立的現象,是與羊、羊毛、牛、牛奶、馬、馬車等技術的傳播密切相關。青銅之路將西域和東亞納入了以西亞為中心的古代世界體系,絲綢之路又加強了東亞與西域,乃至歐洲的聯系。只有將“青銅之路”與“絲綢之路”相結合才能全面深入地理解和解釋歐亞大陸文化的形成及其相互交流的歷程。其三,從人類學和社會學考察看,吐火羅人被認為是中國境內最早的游牧民,包括后來史書中常見的哈薩克族祖先古塞人,他們很早就活躍于中原,且不局限
12、于西域。第28頁,共302頁。 公元前2000年左右,西亞、中亞、東亞之間存在一條由西往東的青銅之路。最初導源于西亞的青銅器和鐵器,首先影響到新疆地區,然后到達黃河流域,這標志著新疆處于金屬東傳的中心環節。而這種東西交流的居間者,最可能就是說印歐語的吐火羅人。據此三點判斷,青銅冶煉和鑄造既然是高度復雜的技術活動,就不可能只局限于某時某地封閉性完成,其中必然有一個不斷完善和改進的過程。況且,在相連的大區域里是不大可能存在兩個獨立而毫無聯系的青銅文明。也就是說,中原地區的青銅器是從西向東傳入的。這在西北,特別是新疆地區青銅時代遺址的發掘,可以證明青銅冶鑄技術由西(小亞西亞)向東傳播的事實。具體來說
13、,古墓溝文化遺址的發掘和研究表明大約在距今4000年前的新疆部分地區已進入青銅時代,并與中亞、西亞、中原均有聯系。由此而論,失蠟法既然是古埃及創造為先,又有證據可推論是從西亞傳入中原,那么此法就不是中原的創造技術(有關“青銅之路”的考據內容,引自易華在東亞古物上的文章青銅之路:上古西東文化交流概說,文物出版社,2005年)。 第29頁,共302頁。 然而,新近考古發掘又證明我國春秋時期采用的失蠟法,還是中原的古老技術。證據依次為:1977年湖北隨縣出土的戰國初期的曾侯乙尊、盤透空附飾;1979年河南淅川出土的春秋晚期銅盞部件和銅禁、楚共王熊審盂等均為失蠟法鑄造。而這些青銅器結構繁復齊整,鑄造精
14、致,其獨具的技術特點和藝術風格,并非西域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具特征,表明鑄造這些青銅器的失蠟法是中原古代工匠的獨立創造。首先是采用渾鑄法將器具用范塊組合一次鑄成,這是中原本土技術;其次是青銅器的花紋清晰、表面光滑、層次豐富,能夠設計出如此復雜的青銅器鏤空裝飾效果,是中原自古老琢玉就具有的工藝手段。另外,證明春秋戰國之前,我國就已掌握失蠟法技術,有學者提出是源于焚失法,而焚失法最早見于商代中晚期,這種技術是在失蠟法出現之后才逐漸消亡的,這說明失蠟法是延續而來的創新技術(關于焚失法與失蠟法存在延續關系的敘述內容,引自譚德睿中國早期失蠟鑄造問題的考察與思考一文,載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4年第2期)。
15、 第30頁,共302頁。 吐火羅人,遠古就生活在中亞地區,并有古吐火羅國。吐火羅原本是民族名,中世紀轉為地名。指烏滸水(今阿姆河)上游,以今昆都士為中心的阿富汗北部地區。相傳,吐火羅人早在先秦時期就遷徙到中原西部的河西走廊地區生活,在文獻中將其生活的區域稱為敦薨或敦煌,這亦可視為吐火羅人在這一帶活動產生影響的遺存。山海經北山經有關于敦薨記載,“出于昆侖之東北隅,實惟河原?!睋甲C,所及昆侖當為今之祁連山與敦煌區域。這一帶曾發現有大量新石器時代末期、戰國至秦漢時期的文物,可能與同期吐火羅人從在河西走廊生活有關。公元前2世紀中葉,吐火羅滅掉以巴里黑(今阿富汗境內)為都城的大夏,于這一區域建國,是為
16、貴霜王朝。公元629年(或630)玄奘行經該地,記吐火羅故國領域:東起帕米爾,西接波斯,北靠鐵門(今烏茲別克斯坦南部布茲嘎拉山口),南至大雪山(今阿富汗興都庫什山),相當于今阿富汗北部地區。此地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原與伊朗,以及印度等地交通往來的必經之處。 第31頁,共302頁。商周青銅器獸面紋第32頁,共302頁。 西周時期獸形觥蓋首(信陽市浉河港出土,河南省博物院藏)商代龍紋青銅方觚第33頁,共302頁。2. 青銅器制作工藝的分期特點:(1)形成期:大約距今40004500年龍山文化期。紅銅與青銅制器并存,還出現有黃銅器;青銅器品種出現生活用具或勞動工具;青銅器制作工藝呈現樸實無飾的特點。(2
17、)鼎盛期:夏商周三代及春秋和戰國早期。青銅器主要分為禮樂器、兵器及雜器;工藝精美,紋飾繁多,顯出出古代工匠巧奪天工的創造才能;出現鑲嵌工藝以增加美觀;用人面形作為青銅裝飾品;數以萬計的青銅銘文(金文),刀法圓熟。(3)轉變期:戰國末年至秦漢末年。仍保持精美的制作技巧,但青銅器在社會生活中的地位逐漸下降,器物由以禮器為主變為以日用化為主。第34頁,共302頁。商代綠松石鑲嵌的獸面紋青銅牌飾戰國銀首青銅人形燈第35頁,共302頁。秦始皇陵銅車馬第36頁,共302頁。青銅器的品種及形制設計:(1)青銅禮器:食器;酒器;水器;樂 器;儀仗器。(2)青銅工具:斧、斤、鑿、鋸、耒、耜、鏟、 錛、鍤,鋤,鐮
18、等。(3)青銅雜器:車飾;馬飾。第37頁,共302頁。青銅酒器線描圖戰國秦王卑命鐘第38頁,共302頁。河南浙川嶺春秋楚墓出土的車軸部件第39頁,共302頁。4. 具備多樣性設計功能的青銅器具:(1)商代婦好墓三聯銅甗:商代宮廷祭祀用的一種蒸食器具,稀世珍品,不可多得。 第40頁,共302頁。(2)戰國青銅冰鑒:戰國時期的青銅酒器。功能多樣,裝飾講究,設計巧妙,鑄作精細,形體壯偉。第41頁,共302頁。二. 陶器與原始瓷器的形成及實用設計夏商周時期的陶器: 夏代的陶器是在新石器陶器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具有較高的實用和藝術價值。燒制陶器方面,不僅使用了快輪制造技術,還采用陶器出窯前的施水法,使其
19、色澤沉著、質地堅硬。陶器表面也多施裝飾。當時制陶工匠們的改進意識已逐步成熟。 商代制陶業作坊的內部已有明確且固定的分工,而且商王室的制陶作坊規模宏大。商周時期除制造大量日用陶器之外,還有制造建筑用陶。第42頁,共302頁。商中期 云雷紋十弄篦白陶罍第43頁,共302頁。2. 商代的原始瓷器: 我國乃瓷器的故鄉,素有“瓷器之國”之稱。商代的瓷器較為原始,氣孔較大,胎料中雜質較多,胎體多有裂紋,釉色不夠穩定。3. 春秋戰國時期的陶、瓷器: 春秋戰國時期,陶器已從日常生活器具擴大到生產工具,以及作為禮器、葬品的陶塑等。燒陶的窯也有了很大改進。春秋時期,官私制陶作坊遍布各個城鎮。這一時期的陶器以印紋硬
20、陶、暗紋陶、彩繪陶為代表。 第44頁,共302頁。戰國水波紋陶瓿第45頁,共302頁。戰國原始瓷單柄三足罐第46頁,共302頁。三. 冠冕服制與深衣華飾1. 冠冕服制:夏至商代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確立與發展的時期,等級觀念的服飾制度已初步形成。周代是冠服制服逐步完善的重要時期,嚴格區分天子、官僚及貴族的等級差別。春秋戰國時期,墨家提倡“節用”,主張衣冠服飾等“尚用”,不必過分繁華。2. 深衣華飾:“深衣”,就是在“上衣下裳”的基礎上將上衣和圍裙連接起來,這種形式成為我國歷代服裝的基本形制,也是區分等級的上衣下裳和冠服制度以及服章制度逐步確立的開端。“深衣”,應為曲裾,春秋戰國時期,深衣普及是服飾方
21、面的一個最重要的變化。3. 春秋戰國服飾:禮崩樂壞,各種禮儀制度逐漸廢除,但思想上“百家爭鳴”的局面,對服飾文化產生的影響是造成了一派絢麗多彩的景象。隨著地區間交流的頻繁,服飾有開放性的一面,也有自抑的一面。 第47頁,共302頁。商代的冠飾玉人第48頁,共302頁。楚國貴婦直裾單衣(復制圖)第49頁,共302頁。西周玉束發器第50頁,共302頁。四. 諸子百家思想中的造物觀念 在諸子百家中,對造物觀念的闡述大多體現在“用與美”、“文與質”、“美的客觀性”、“美的社會性”等。管仲:管子,“廢棄雕飾”;老子:老子,“天人合一”、“和諧共生”、“以和為美”、“虛無觀”的設計思想;孔子:論語,“文”
22、與“質”是對立統一美學思想的集中代表,“文質彬彬”、“文質兼備”,美具有社會性;墨翟:墨子,對設計的評價是視其效益是否滿足人的需求,否則再精巧的技藝也是“拙”;設計重功能反對無謂的裝飾,以追求“器完而不飾”為評判標準以及“質真而素樸”的設計審美意趣;莊子:莊子,“以天合天”的設計觀、“忘適之適”的功用觀,擔心人類會失去感性天性而淪為機械的附庸;荀子:“萬物之美可以養樂”,認為美的內質和美的外形都是重要的。 第51頁,共302頁。五. 考工記的成書背景及設計思想成書背景:考工記是齊國官書,作者為齊稷下學宮的學者??脊び浭菍R國官府手工藝技術的全面總結的著述,是齊國冠服制定的一套指導、監督和評價官
23、府手工業生產制作技術的規范。設計思想:考工記蘊含著豐富的工藝技術和工藝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對各種器物制作規范的記載,概括總結出器物的工藝觀、審美觀、設計藝術思想與基本原則。它是我國最早提出關于工藝制作的原則,如“天時、地氣、材美、工巧”。 第52頁,共302頁。小結 本章介紹了夏商周三代工藝技術的進步,是促進我國早期設計藝術發展的重要動力;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設計藝術史產生劃時代意義的歷史轉折時期。先秦諸子的許多修身、治國、平天下的道理,也是通過舉技藝的例子來加以說明。因此,中國設計藝術史注重的不僅是青銅時代的技藝進步,而且關注設計對時代進步所起到的促進作用。第53頁,共302頁。第三章秦漢設計
24、的自在與成熟第54頁,共302頁。秦始皇陵的銅車結構與設計食器、文具的種類與設計服飾與織物紋樣設計家具、陳設物與木作業設計銅燈、銅爐與銅鏡的設計形制漆器業的興盛與漆藝設計農用工具的使用與設計第55頁,共302頁。章節導讀 秦漢時期是我國設計藝術史發展的重要奠基與轉折時期,此時期的設計與生活密切相關,諸如各類飲食器、文具的設計,以及銅燈、銅爐與銅鏡的設計,還有漆工藝的成熟,均達到了設計史上的高峰。第56頁,共302頁。一. 秦始皇陵的銅車結構與設計 秦始皇陵銅車馬制作工藝復雜,結構合理,比例準確,鑄造精致,綜合使用了鑄造、焊接、嵌鑄、鑲嵌,以及多種多樣的機械連接等工藝技術,凝聚了兩千多年前金屬制
25、造工藝方面的輝煌成就,被譽為世界“青銅之冠”。一號銅車馬:“高車”。二號銅車馬:“安車”。第57頁,共302頁。二. 食器、文具的種類與設計秦漢食器:飲食品種多元化,為適應飲食貯藏、烹飪和盛食之用,就出現了食器品種多樣化,功能多樣化,是的秦漢時期成為我國傳統食器多品類的重要形成期。(1)貯藏食器:主要用于藏住食物原料與食物成品的器具,這類器具構成較復雜,包括甕、罐、倉、瓶、壺等。(2)烹飪食器:器皿造型多以圓腹、雙耳、三足的鼎為主,還包括炊具,如灶、斧等。(3)盛食用器:進餐時盛裝食品的器具,包括盤、盆、碗、盂、豆等。第58頁,共302頁。西漢彩繪陶甗第59頁,共302頁。 漢代綠釉陶灶第60
26、頁,共302頁。彩繪變形鳥紋漆盂第61頁,共302頁。2. 秦漢文具: 刀具:從秦代文官所帶的文具分析,隨身攜帶的書寫工具作用相當于現代的筆,當時是一種具備多種功能的“刀具”,既可以隨時方便修改簡牘上書寫的錯字,又可作急需的切削工具。這是秦代文具設計一器多用的典范。 砥石:秦代書寫工具中不可缺少的“磨刀之石”,是“文官傭”的書寫工具。 漢代的文具比較豐富,如修治竹簡的工具、帛書書寫的工具筆、墨、硯臺、尺牘等。第62頁,共302頁。湖北云夢縣睡虎地秦墓出土筆及筆套第63頁,共302頁。漆黛硯第64頁,共302頁。三. 服飾與織物紋樣設計 秦漢時期的服飾與紡織、印染業在戰國基礎上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27、織物紋樣設計,由于受到織造機器和絲、麻、毛、棉織工藝制造的改進,在紋樣設計上出現多樣式、多花色的面貌,形成這一時期的特色。服飾設計:秦代服裝面料重絹繡,對顏色制定有統一規定,即尚黑色。秦漢時期服裝以袍為重,樣式以大袖為多,袖口則做得很小。這種袍服一直被當作禮服。朝廷官員平時多穿單衣,其樣式與袍服略同,只是不用里襯。 衣裝形制:男女服飾均是交領、右衽、衣袖窄小,衣緣及腰帶多為彩織裝飾,花紋精美。 漢代服飾與前朝有許多相似之處。隨著各民族與各國之間貿易和文化交流的日趨活躍,人們對服飾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穿著打扮,日趨新穎。如裾袍、禪衣、深衣、襦裙、冠、佩綬等。第65頁,共302頁。 秦始皇陵兵馬俑士
28、 兵著裝樣式及發式第66頁,共302頁。西漢彩繪儀衛俑西漢“長信宮燈”人物造型身著第67頁,共302頁。2. 織物紋樣設計: 秦漢時期的織物紋樣設計,一是離不開織造工藝的改進,這是織物紋樣設計依據的技術基礎;二是離不開社會文化的影響,這是織物紋樣設計的精神養料。(1)織造工藝的改進:各地廣泛使用腳踏提綜斜織機,效率提高,紋樣更清晰。絲、麻、毛、棉織工藝技術的改進,使得絲織物從紡、織、染、繡到花紋處理,都有了空前的提高和發展。東漢時蜀錦開始采用加金技術,色彩效果更趨富麗。(2)中外文化交流:統一與同樣化的有機結合。如云氣紋與文字圖案、鳥獸紋與幾何行紋、人物騎獵紋等。第68頁,共302頁。西漢木緯
29、刀及工字形木器等紡織工具第69頁,共302頁。東漢“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第70頁,共302頁。馬王堆西漢墓中的素紗禪衣第71頁,共302頁。四. 家具、陳設物與木作業設計1.家具:秦漢時期是我國古典家具定型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的矮型家具的基本形制及特點成為我國古典家具設計的重要依據。 秦代家具的造型樣式既有商周形制的繼承,又有自身獨特的創制,表現出非凡的氣勢,如幾案、憑幾、矮榻等。 漢代的床體積較大,具有臥具和坐具的雙重功能,榻則體積較小而輕便,有獨坐和連坐之分。漢代的家具多為木質,其最大的特點是涂飾油漆。第72頁,共302頁。2. 陳設物:屏風,作為秦漢時期比較多見的室內陳設物,隨處可見
30、;床屏,置于床或榻后的屏風。古時屏風不僅是室內陳設物,同時還賦予更多的人文氣息。3. 木作業:秦漢時期是我國木作業獲得空前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建筑木結構體系已初步形成,當時廣泛使用的斗拱、硬山、懸山、歇山及廡殿頂等集中形式的屋頂均已出現,板門、交欞窗十分廣泛。漢代后期從北方傳入的胡床,工藝細致,成為細木作的前兆。第73頁,共302頁。漢代墓葬壁畫中描繪的帷幔第74頁,共302頁。西漢墓葬中的陶制莊園第75頁,共302頁。西漢油彩漆幾第76頁,共302頁。漢代彩繪透雕漆座屏第77頁,共302頁。五. 銅燈、銅爐與銅鏡的設計形制銅燈:銅燈最早在戰國出現,秦漢時銅燈廣為流行。秦代銅燈實物較小,秦始皇
31、在大修宮殿時,安裝了重種銅燈,構成蔚為壯觀的景象。 漢代時燈的形狀、種類、質地都比秦代豐富,且更加注重實用性和技術性,使燈具進入到新的階段,如筒燈、行燈、吊燈、盤燈與虹管燈,其主體部分仍以動物、人物的雕塑為主。漢代的銅燈造型豐富多彩,燈體優美,設計既實用又符合科學原理,既可照明又可作為室內陳設。表達了燈具的多功能的特點,達到使用和美觀的統一,藝術與技術的統一,為其后各朝代燈具的演變奠定了基礎。第78頁,共302頁。東漢綠釉抱子陶燈漢代銅牛燈第79頁,共302頁。2. 銅爐:銅爐是秦漢時興起的新品種,主要有燒香料的薰爐、取暖用的溫手爐,以及保溫用的溫酒爐等。3. 銅鏡:銅鏡的引人之處是制作精巧,
32、紋飾精細,形制小巧。漢代銅鏡的特點是:體薄輕巧、平邊細滑、圓鈕巧飾,表現出程式化的特點。銅鏡在漢代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即西漢時期,西漢末至王莽時期和東漢時期。第80頁,共302頁。西漢錯金云紋青銅博山爐西漢“見日之光”透光鏡第81頁,共302頁。六. 漆器業的興盛與漆藝設計 秦漢時期的漆器工藝達到了早期的昌盛水平,主要表現為:(1)漆器的制作有冠服的專門機構加以管理;(2)漆器的使用趨于世俗化,漆器的髹飾帶有強烈的裝飾性; 漢代漆器的裝飾工藝手法主要有漆繪、油彩、針刻和金銀箔制成的圖樣貼在漆面上。第82頁,共302頁。漢代彩繪云氣紋雙層九子漆奩漢代銀扣貼金薄云虡紋漆奩第83頁,共302頁。
33、七. 農用工具的使用與設計 秦漢時期的農具使用和設計隨著這時期農業的發展而興起。秦漢時期已廣泛使用牛耕和鐵制工具,如翻土農具犁、曲面犁壁、古代鏵式犁等。 秦漢時代對農業影響最大的是耕犁和耬車,這是促進秦漢時期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耦犁、耬車等新農具的推廣,使我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力的發展上了一個新的臺階。第84頁,共302頁。秦始皇陵內出土的犁鏵第85頁,共302頁。耬車第86頁,共302頁。漢代畫像石刻畫的耦犁形制第87頁,共302頁。淮南子設計思想的體現 淮南子是漢高祖之孫、淮南王劉安與其門客,于漢景帝和漢武帝交替年間集體編寫的一部文論集。淮南子又名淮南鴻烈,據漢書藝文志云:“淮南內二十一篇,
34、外三十三篇”,隋唐歷史學家顏師古注曰:“內篇論道,外篇雜說”,現僅存有二十一篇,大多是原說的內篇所遺。據東漢經學家高誘序言,“鴻”是廣大的意思,“烈”是光明的意思,即此文論集包括了廣大而光明的通理。全書內容十分龐雜,將道、陰陽、墨、法和儒家思想糅合起來,但主要的宗旨傾向于道家。漢書藝文志則將它列入雜家。雖說淮南子論述范圍廣闊,但從中仍能讀出與我國古代設計思想有關的論述。 諸如,淮南子齊俗訓中有曰:“治國之道,上無苛令,官無煩治,士無偽行,工無淫巧,其事經而不擾,其器完而不飾。”是說治理國家的方法,國君沒有苛刻的法令,官吏沒有繁瑣的管理,士人沒有虛偽的行為,工匠沒有奇巧之事。他們的事情條理清楚而
35、不紛擾,他們的器具堅固而不加修飾。將治國之事與工匠造物方式進行聯系,可謂比喻切實而有意義。我們僅從“器完而不飾”來看設計思想的體現,揭示出來的是我國古代造物活動的基本原則,即“器”與“飾”的關系。第88頁,共302頁。 造物活動遵循實用價值的體現,是我國古代設計思想中貫徹始終的準則。早在先秦時期,墨子就造物活動的基本原則而提出的功利性的理據,主張“尚用”和“尚賢”,其核心要義是“先質而后文”;具體表現為“非樂”、“文以害用”等。所謂“先質而后文”,乃有“衣必常暖,然后求麗;居必常安,然后求樂”。這就是實用價值第一的思想,進而更有以實用作為設計評價的基礎,“功利于人謂之巧,不利于人謂之拙”(墨子
36、魯問)。此外,墨經的“兼相愛,交相利”,闡述的是義利的關系,應是對立統一,是相輔相成、互為依存、互為條件的辯證關系。遷移到對造物活動的認識是來,即注重的是功能性設計,反對的是無謂的裝飾,這與“器完而不飾”的實用機能是相吻合的。 其實,重功用的設計思想,始終貫穿于我國古代設計史的全過程。如東漢思想家王符在潛夫論箋中說“百工者,以致用為本,以巧飾為末”;宋代歐陽修曰:“于物用有宜,不計丑與妍”(歐陽文忠公文集四部從刊本卷52古瓦石見);王安石曰:“誠使適用,也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雕鏤繪畫為之容而已。不適用,非所以為器也”(上人書);清代李漁云:“使適用美觀均收其利而后可”(閑情偶寄)。這
37、些言論反映的設計思想,既具有荀子所謂的“美善相樂”(荀子樂論)的美學觀點,但更多主張的則是將實用功利價值充分而完整地體現出來。第89頁,共302頁。 又如,淮南子天文訓引申為:“堪,天道也;輿,地道也”?!翱拜洝币辉~,始見于周禮春官。常見于秦漢文論,似為“天上一星,地上一穴”之意解說地理。魏晉以后,多稱此術為“風水”。郭璞葬書有道:“葬者,乘生氣也。經曰: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謂之風水?!比缃瘢谝巹澓徒ㄖO計領域中將“堪輿”與生態設計關聯起來作認識,名曰“生態堪輿設計思想”。有道是,天地人的和諧統一的規劃與建筑設計的體現。正像景觀是一個天、地、人相互作用的世界,
38、在這個世界里各種自然和生物、歷史和文化、社會和精神的發展過程,都具備相互作用與融合。第90頁,共302頁。小結 秦漢時期是封建社會第一個高峰期。先秦依賴創造的文明碩果,為秦漢時期的設計藝術發展奠定了堅實而穩固的基礎。秦漢時期的設計概括起來有四個特點:(1)統一與多樣化的有機結合形成秦漢設計藝術風格的特色;(2)與西域文化交流空前頻繁,使得這一時期設計藝術吸納西域文化具有廣泛的社會基礎;(3)工藝與技術獲得較大的發展,居于世界領先地位;(4)秦漢文化氣度不凡,氣勢恢宏,形成奮發向上的精神,為設計藝術提供了大制作與大手筆的表現空間,尤其表現在器具設計和建筑設計上。第91頁,共302頁。第四章魏晉南
39、北朝設計的延傳與疾進第92頁,共302頁。瓷器時代與瓷器設計曠世奇服機械制造與設計漆器及木作業設計寺院、佛塔與建筑上的紋飾設計六朝陵墓與墓前石刻及墓室壁面設計第93頁,共302頁。章節導讀 魏晉南北朝既是我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為頻繁的時期,又是諸多新文化融入的時期。其突出表現有玄學興起、佛教輸入、道教勃興,以及西域波斯和遠自希臘文化的融入,如此諸多的新文化因素互相影響,交相滲透,使這一時期的設計面貌趨于復雜,其表現形態是延傳與疾進的同時并舉。第94頁,共302頁。一. 瓷器時代與瓷器設計 魏晉南北朝時期已進入了瓷器時代。當時的瓷器不但堅固耐用,而且質量較高,耐酸堿,盛食不變味,易洗滌。瓷器表面細
40、膩光滑,滋潤似玉,呈半透明色,極富美感。青瓷:這一時期出現最早的瓷器品種。集中在越 窯、甌窯和德清窯。南方青瓷秀麗輕巧,北方青瓷渾樸厚重。黑瓷:始創于漢代,到晉代更趨成熟。浙江德清黑瓷最負盛名,日用品中尤以“茶盞”最為著名。白瓷:南青瓷,北白瓷。北齊發明的白瓷,胎料細膩,釉薄而滋潤,呈乳白色,釉厚處則泛青。第95頁,共302頁。黑釉瓷盤口壺青釉瓷雞首瓶第96頁,共302頁。青釉瓷羊形燭臺青釉瓷刻蓮瓣紋托盞第97頁,共302頁。二. 曠世奇服 魏晉南北朝時期,寬衣博帶成為上至王公貴族下至平民百姓的流行服飾。就具體服制而言,一方面此時期的服飾大體上仍承襲秦漢舊制;另一方面,此時期大量胡人來到中原,
41、胡服便成了當時一種時髦的服裝。男子服飾:一為漢族服飾,承襲秦漢遺制;一為少數民族服飾,襲北方習俗。女子服飾:婦女衫裙承襲秦漢的遺俗,并吸收少數民族的服飾特點,一般上身穿衫、襖、襦,下身穿裙子。朝廷服飾:朝廷禮服在北周時期的漢化特征較明顯,服色制度根據周禮而定。第98頁,共302頁。唐孫位高逸圖中所繪魏晉時期竹林七賢的形象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圖中男子服裝第99頁,共302頁。東晉顧愷之列女圖(局部)中穿雜裾垂髾服的婦女北朝馬頭鹿角形金飾件第100頁,共302頁。三. 機械制造與設計記里鼓車的發明:相傳由漢代科學家張衡發明。其構造原理是利用車輪在地面的轉動帶動齒輪的轉動,變換為凸輪杠桿作用使木人抬手擊
42、鼓。從其內部構造來說,所應用的減速齒輪系統相當復雜,是現代車輛上計程儀的先驅。賈思勰齊民要術記載的農業機械:古代農學家賈思勰撰寫的齊民要術是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經驗結合一起的農書。書中提到了耕、耙、耱等重要農具,總結了這些農具的一整套保墑防旱技術,并對它們的機械性能做了系統歸納。祖沖之的機械發明:南北朝時期的著名數學家、天文學家和機械發明家祖沖之,重新制造出指南車,創造了水轉連磨,還設計制造了千里船、漏壺等。第101頁,共302頁。四. 漆器及木作業設計1.漆工藝漆器品種:漆器明顯減少。(1)推光漆器:陜西平遙古老髹飾技藝的代表。推光漆器外觀古樸雅致、構造精細、漆面光潔,手感細膩滑潤,耐熱防潮,經
43、久耐用,是漆器中的精品。(2)夾纻漆器:其技藝有兩種,脫胎與木胎或其他料胎。夾纻漆器制作工藝復雜,須經數十道工序。(3)斑漆:帶有斑紋的漆飾,最早是魏晉南北朝的一種漆飾技法,當時主要用于車乘的裝飾。(4)綠沉漆:一種漆器品種,其制作方法是采用暗綠色漆髹涂漆器,猶如暗綠色物體沉入水中,深沉而含蓄。第102頁,共302頁。魏晉時期彩斑黑釉蓋罐第103頁,共302頁。早期漢代“夾纻法”漆藝制作的“彩繪出行圖”漆奩第104頁,共302頁。北齊楊子華繪校書圖中床榻的“壺門結構”樣式 第105頁,共302頁。2. 木作業設計: 魏晉南北朝是民族大融合的時期,木作業在家具上發生的變化主要體現在由低矮型家具向
44、高型家具的過度。由于受到各民族間生活方式的影響,以及房屋的增高和擴大,開始出現了我國古代家具史上極具特色的標志,即上承秦漢,下啟隋唐,由少數民族傳入的高型坐具。此時期為高式家具和矮式家具并存,新出現的家具有扶手椅、束腰圓凳、方登等。再次,木作業在建筑結構上也有更多的使用。第106頁,共302頁。五. 寺院、佛塔與建筑上的紋飾設計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傳入引起了佛教建筑的發展,出現了興修或興建寺院和佛塔的熱潮,并帶來了印度、中亞一帶的雕刻藝術,不僅使我國的石窟、佛像、壁畫等有了巨大發展,而且也影響到佛教建筑的形制設計,使漢代較質樸的佛教建筑風格,變得更為成熟而圓淳。寺院:向宮室定型化轉變。如南京
45、棲霞寺。佛塔:興盛之勢。我國歷史上最高大的佛塔:北魏洛陽永 寧寺塔。石窟:指在山崖上開砸出的窟洞型佛寺。如敦煌莫高窟、云岡石窟等。建筑磚雕:魏晉時期,寺院建筑中大量使用各類條形磚是當時的建筑特色。磚雕是我國一種古老的建筑裝飾藝術,是在滿足人們樸素的精神需求、信仰追求和審美要求等社會生活的需要下而創造的獨特藝術形式。第107頁,共302頁。南京棲霞寺舍利塔南京棲霞寺山門第108頁,共302頁。北魏永寧寺九層木塔北魏洛陽永寧寺出土的瓦當第109頁,共302頁。山西大同云岡石窟第十六窟第110頁,共302頁。梁武帝蕭衍 蕭衍(公元464年一549年),梁武帝,南朝梁開國皇帝。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里
46、人(現江蘇武進縣)。他原是南朝齊的官員,南齊末年,出為雍州刺史,鎮守襄陽,乘機打造兵器,整治舟船,靜等天下大變。齊永元二年(公元500年),以討伐東昏侯蕭寶卷為名,舉兵攻入建康城,掌握南齊王朝的實權。齊中興二年(公元502年)迫使齊和帝禪位于己,正式稱帝。蕭衍在位48年,國家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都有發展。他頒布法令,禁止向官吏獻禮行賄,積極倡導納諫,對官吏進行監督。注重興修水利,獎勵農耕,減免賦稅,減輕勞役,百姓安居樂業。建國學,開五經館,修孔廟,親自為太學生講課,著述孝經義、周易六十卦等二百余卷。梁武帝統治時期,是南朝歷史上最為穩定富足的幾十年。第111頁,共302頁。 梁武帝尊儒
47、崇佛,立佛教為國教,大建寺廟。他不但廣建佛寺,而且為了替建康的僧人募化,三次舍身同泰寺,讓臣下以數億錢贖回。梁武帝博學多通,文武兼備。長于文學,善音律,工書法。梁書劉孝綽傳稱其“雅好蟲篆”。唐代張懷瓘書斷稱:“帝好草書,狀貌亦古,乏于筋力,既無奇姿異態,有減于齊高矣?!笔捬芪┲冂婔怼⑼醌I之,對鐘繇、王羲之書法藝術成就,頗有精到之見。他把“殆同機神”作為書學批評標準,不僅開唐人、王羲之之先聲,更重要的是為品評書法確立了一項重神韻的審美法則,從而也確立了他自己在書法史上的地位。著有觀鍾繇書法十二意、草書狀、古今書人優劣評、書評等書論四篇。傳世書跡有異趣帖近于章草,此帖清時入于內府。對其作者,向有蕭
48、衍和王獻之兩說,以傾向前者為多,明董其昌斷為蕭衍作品。 第112頁,共302頁。六. 六朝陵墓與墓前石刻及墓室壁面設計六朝陵墓:六朝時期建都建康(今南京)的六個帝王的陵墓。這種制度又直接影響到唐、宋、元、明各代的葬制。六朝墓葬為磚室結構,其特點一是墓門砌好后再填土封實,二是墓前均有長長的排水溝。六朝陵墓石刻:石刻距陵墓約千米左右,一般包括鎮墓神獸、神道石柱、神道碑等。石刻造型上承秦漢,下啟隋唐,雕刻形態體現出南方的韻味和情調。南朝墓室壁面設計:南朝陵墓中的墓室壁面上有使用花紋磚和嵌砌大幅磚畫的習慣,這是在東漢畫像磚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第113頁,共302頁。南京仙鶴門張家庫村梁臨川王蕭宏墓前的
49、辟邪石刻南京南朝墓室中出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畫像磚第114頁,共302頁。小結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社會大動蕩的時期,各族人民在受到戰爭壓迫的同時,也增加了相互交融的機會,各民族間的交流,促進了設計藝術的發展,也使生活用品和藝術品既展現了本民族的特色,又融合了其他民族的風格。魏晉南北朝時期在我國藝術設計發展史上,長承兩漢,下啟隋唐,是一個重要的過渡時期。第115頁,共302頁。第五章隋唐五代設計的詩意與華章第116頁,共302頁。倉儲設施與大運河的工程設計隋唐長安的城市布局設計瓷器具的工藝設計唐三彩的釉彩工藝冠服形制與女子妝飾織錦織綾紋樣設計與“凌陽公樣”唐代書籍裝幀設計金屬制品的奇巧設計漆器與家
50、具設計第117頁,共302頁。本章導讀 隋唐兩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在我國歷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一是結束了西晉末年以來豪強割據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全國疆域的統一;二是隋唐時期統治者采取了有利于發展農業生產力的政治和經濟措施,使封建社會經濟發展到頂峰;三是隋唐時期在經濟和文化方面與域外的交流日益加強,并形成從未間斷的影響。這些都使得隋唐五代設計藝術表現出舒展博大的精神氣質、精巧圓婉的設計意匠和富麗豐滿的形態特征。第118頁,共302頁。一. 倉儲設施與大運河的工程設計倉儲設施:(1)含嘉倉:既是隋唐東都洛陽的糧倉,也是當時漕運沿線的大型官倉之一。糧窖的建筑構造和儲糧方法都體現了建造工匠們
51、的高度智慧和技術水平。(2)子羅倉:洛陽城內的一座大型儲食鹽和粳米的糧倉。(3)回洛倉:具體位置不明。此批倉窖數量眾多,排列有序,形制較大,應屬國家糧庫。2. 南北大運河:南北大運河的開通與隋唐時期漕運沿線糧倉密布有關。運河水系建成后,大大改進了運輸狀況。改進了南北交通,客觀上對當時全國經濟的聯系和政治的統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第119頁,共302頁。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已經成為我國2014年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項目。這條全長1700多公里的大運河,縱貫我國南北,留下豐富的文化遺產。除運河河道外,各類碼頭、船閘、橋梁等水工設施,以及沿線與運河有著密切文化聯系的古建筑、傳統民居、歷史街區、村鎮等各類
52、遺產數量巨大,形成了大運河遺產構成龐雜、類型多樣的特點。以大運河沿線城市的開發來看,相繼形成了無錫清明橋、揚州東關街、杭州小河直街等歷史街區的保護修復和河道整治項目。其中,作為大運河無錫段重要聚落的清名橋歷史文化街區沿河保護性開發,就修復了中國絲業博物館、古窯群博物館、古運河博物館等眾多工業遺產和民居建筑,多種元素架構出鮮活的“清明上河圖”,被譽為“江南水弄堂,運河絕版地”。目前,大運河在山東濟寧以南還能通航,因此,南方城市對修整大運河比較重視,成效也明顯。第120頁,共302頁。二. 隋唐長安的城市布局設計隋代大興城:隋代大興城是在漢長安城東南所筑的新城。大興城充分利用地形優勢,增大了立體空
53、間,顯得更加雄偉壯觀。居民住宅區大幅擴大是大興城建筑總體設計的一大特點,由此成就了一座規模宏大、設計周詳、制度嚴謹、布局井然的大都市。唐長安城:大興城是長安城發展的基礎,但主要宮殿向東北移至大明宮,朝臣和權貴集中到東城,城市的重心偏于一邊。唐長安是一個近百個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布局嚴整的、高度組織的小城鎮群。第121頁,共302頁。唐長安城布局第122頁,共302頁。唐長安城遺址第123頁,共302頁。三. 瓷器具的工藝設計 在隋唐茶文化的影響下,作飲茶之用的各色瓷器具的設計與制作進入到一個璀璨生輝的年代。 隋朝瓷器主要分為青瓷和白瓷。隋代白瓷設計突破了傳統青瓷的格調,為唐代白瓷進一步發展打下
54、了堅實的基礎。隋代瓷器的裝飾手法有印花、刻花、劃花、貼花等。 唐代南方越窯青瓷與北方邢窯白瓷相媲美,形成與隋朝基本相同的總體格局,即呈現“南青北白”的鼎盛格局,標志著我國瓷器設計與制作真正進入青瓷、白瓷并駕齊驅的新階段。 五代青瓷主要有黑胎青瓷和白胎青瓷兩種,黑胎青瓷釉的玻璃質感好,白胎青瓷釉的透明度好。其中五代越窯青瓷蓮花盞托設計最為精彩。第124頁,共302頁。四. 唐三彩的釉彩工藝 唐三彩是一種低溫釉陶器,經過焙燒后顏色多以黃、褐、綠為主。唐三彩器物體形圓潤、飽滿,造型豐富多彩,一般可分為動物、生活用具和人物三大類,人和動物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唐三彩的燒制采用的是二次
55、燒成法,其制作工藝中尤以釉色為講究。唐三彩在唐代興起的歷史原因為,其一,伴隨著唐代陶瓷業、雕塑、建筑藝術的發展,促使它們之間不斷融合發展;其二,唐代貞觀之治后,國力強盛、百業具興,同時導致了厚葬之風日盛。第125頁,共302頁。唐三彩駱駝載樂俑 唐三彩文官俑第126頁,共302頁。唐代黃釉陶馬第127頁,共302頁。五. 冠服形制與女子妝飾 冠服形制發展至隋唐時期已成為封建社會權利等級的象征。“法服”具有很強的保守性和封閉性;“武德令”推行后,冠服制度不斷修改完善,上承周漢傳統,從服裝配套、服裝質料、紋飾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對后世冠服產生了深遠影響。另一方面,唐朝服裝兼容并蓄,廣采博收
56、,大放異彩。 唐朝女子冠服是我國封建社會鼎盛時期的標志,解開了我國古代女子服飾最為燦爛奪目的篇章。唐代女子服飾花樣繁多,裙子尤受鐘愛,服飾圖案更趨向于表現自由、豐滿的藝術風格。唐代女子的面部裝飾特別講究。唐代女子追求時尚,服裝大膽而開放,服飾顏色豐富,圖案回歸自然。第128頁,共302頁。唐五代盛裝女子第129頁,共302頁。唐周昉簪花仕女圖第130頁,共302頁。唐代婦女化妝順序圖解第131頁,共302頁。 由于石榴裙經久不衰,于是俗語中說男人被美色所征服,稱之為“拜倒在石榴裙下”。這句俗語的產生與唐明皇和楊貴妃有關。相傳楊貴妃非常喜愛石榴花,唐天寶年間,唐明皇投其所好,在華清池西繡嶺、王母
57、祠等地廣泛栽種石榴,每當榴花競放之際,這位風流天子便設酒宴于“熾紅火熱”的石榴花叢中。而楊貴妃每次飲酒后,雙腮緋紅,唐明皇十分喜愛欣賞寵妃的這副嫵媚醉態,常將貴妃被酒染之粉頸紅云與石榴花相比,比誰紅得艷麗?因唐明皇過分寵愛楊貴妃,不理朝政,大臣們不敢指責皇上,則遷怒于楊貴妃,對她拒不使禮。一天唐明皇設宴召群臣共飲,并邀楊玉環獻舞助興。可貴妃端起酒杯送到明皇唇邊,向皇上耳語道:“這些臣子大多對臣妾側目而視,不使禮,不恭敬,我不愿為他們獻舞?!碧泼骰事勚械綄欏芰宋?,立即下令,所有文官武將,見了貴妃一律使禮,拒不跪拜者,以欺君之罪嚴懲。眾臣無奈,凡見到楊玉環身著石榴裙走來,無不紛紛下跪使禮。
58、于是“拜倒在石榴裙下”的典故流傳千年,以至成了俗語。第132頁,共302頁。六. 織錦織綾紋樣設計與“陵陽公樣” 唐代的織錦與織綾,是我國古代絲織品中最為精美也最為貴重的品種。織錦是以提花織成各種花紋的多色多重織物;織綾是以斜紋或變形斜紋為地斜紋花而織成的細薄而有花紋的絲織品,類似緞子。唐代織錦與織綾紋樣多以各種花草禽獸、幾何圖案及文字題材,可分為聯珠紋、團花紋、對稱紋、散花、幾何紋等。 唐太宗初年,竇師綸被派往益州任大行臺檢校修造,被封為陵陽公。所以他在四川制作的各色“章裁奇麗”的“瑞錦”或“宮綾”均被稱為“陵陽公樣”?!傲觋柟珮印贝砹藢m廷的紋樣設計。第133頁,共302頁。唐代花鳥紋錦第
59、134頁,共302頁。簪花仕女圖中描繪女子襦裙上的“團窠”織錦紋樣第135頁,共302頁。七. 唐代書籍裝幀設計 隨著雕版印刷術的推廣及普及,也促成了隋唐以降書籍裝幀的形成,并延續到近現代。裝幀形式基本固定為以下幾種:卷軸裝:使文字與版式更加規范化,行列有序。經折裝:“折本”。以長卷改作折疊,成為書本形式,前后粘以書面。旋風裝:翻閱方便,又稱“龍鱗裝”。蝴蝶裝:“粘頁”,一種冊頁裝,由經折裝演化而來。線裝:是我國古代書籍裝幀的最后一種形式,流傳至今。最具代表性、廣為流傳的裝幀樣式。第136頁,共302頁。卷軸裝(唐代寫經紙卷)第137頁,共302頁。旋風裝第138頁,共302頁。第139頁,共
60、302頁。第140頁,共302頁。八. 金屬制品的奇巧設計 唐代金屬制品制造業發達,數量較大,品類繁多,其制造業的中心是當時的都城長安。唐代金屬制品十分多樣,最多的是各種飾品,如釵、指環等,其次為各種酒器及飲食器,如瓶、甕、碗等。唐代金銀器各種制品爭奇斗盛,技術精深,設計奇巧。 唐代皇家設有金銀作坊院,所產物品成為“官作”,而民間工匠所制金銀器則稱為“行作”,“官作”因有朝廷經濟支持,其工藝水平和生產規模明顯高于“行作”。 五代的金銀首飾造型設計簡練明快,各部分之間渾然一體,線型結構整體完美和諧,并表現出獨特的風土人情和審美趣味。第141頁,共302頁。唐代葡萄花鳥紋銀香囊第142頁,共30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中小企業開庭授權委托書范文
- 二年級數學復習計劃與知識點梳理
- 服裝生產工藝改進與質量控制措施
- 數字教材在企業內部培訓中的心得體會
- 班級活動組織的管理措施
- 蘇教版六年級上冊數學教學計劃
- 兒科護士職業素養提升計劃
- 信息技術行業PPP項目管理創新措施
- 2025年鄉村醫生考試題庫(農村居民健康素養提升):案例分析試題集
- 辦公室租賃合同標準范文
- (人教PEP版2025新教材)英語三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 泳池裝修承包協議書
- 人教版(2024)七年級下冊英語期中質量檢測試卷(含答案)
- 司法雇員考試題目及答案
- 山東濰坊工程職業學院招聘考試真題2024
- 熱泵基礎知識培訓課件
- 2023-2029年中國熱浸鍍鋅行業市場發展監測及投資潛力預測報告
- 第 5 單元分數加法和減法評估檢測題(單元測試)無答案五年級下冊數學蘇教版
- 2025-2030全球及中國低噪聲塊(LNBs)行業市場現狀供需分析及市場深度研究發展前景及規劃可行性分析研究報告
- 2025年湖北省荊楚聯盟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一)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建設單位工程項目管理辦法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