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安徽鄉土地理劉瑜一、基本概況:安徽位于華東腹地,是我國東部襟江近海的內陸省份,跨長江、淮河中下游,東連江蘇、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鄰江西,北靠山東。安徽清初(康熙6年:公元1667年)建省時,取當時安慶、徽州兩府首字得名。境內有皖山、皖水,即現今的天柱山和皖河,春秋時稱為皖國,故安徽簡稱皖。安徽位于東經11454一11937與北緯29413438之間,全省東西寬約450公里,南北長約570公里,東界距海洋最近處不到200公里,西界距海最遠處約600余公里,總面積萬平方公里,約占全國總面積的,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全省共有17個地級市,44個市轄區,5個縣級市,56個縣。省會為合肥市。二
2、、人口:安徽省是全國人口較多,人口較密的省份之一。2009年末,全省戶籍人口6700多萬人,常住人口6120多萬人,流動人口較多,常年在外打工的人口有近800萬人,城鎮化率約40%。受自然環境、社會歷史和經濟條件的影響,全省人口分布、密度差異較為顯著。淮北平原、沿江平原、江淮丘陵人口分布較為密集,皖南山區、大別山區人口較少。沿江河、礦區、交通線人口密集,反之人口較少。安徽省勞動力資源豐富,但人多地少的矛盾突出,人口平均受教育的文化水平較低,城市化水平較低。安徽基本屬于漢族聚集區,少數民族不到全省人口的1%,主要有回族、壯族、滿族、畬族、蒙古族、苗族、彝族等,主要分布在阜陽市、亳州市、滁州市和六
3、安市。三、河流、氣候:安徽省地跨淮河、長江、錢塘江三大流域,河湖眾多。全省共有河流2000多條,湖泊110多個,著名的有長江、淮河、新安江(錢塘江正源)和全國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長江在南、淮河在北橫貫省境,分別流經我省長達416公里和43O公里。沿江、沿淮湖泊眾多,為水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由于受太陽輻射、季風環流、地理位置和地形等因素的綜合影響,形成了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氣候類型(在中國氣候區劃中,安徽淮河以北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淮河以南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具有雨熱同期,四季分明,春暖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季寒冷的氣候特點。典型的天氣和氣候現象有梅雨、伏旱、寒潮等。安徽各地年
4、平均氣溫在14C-17C。淮北平原、大別山區在15C以下,沿江和皖南南部在16C以上,南北相差2C左右。一月平均氣溫在一1C至4C,七月平均氣溫在28C至29C,全省年平均無霜期200-250天,除少數年份外,嚴寒期和酷熱期較為短促。日平均氣溫低于0C的天數僅20?至50?天,有利于農作物的正常生長和喜溫作物的安全越冬。年平均降水量800-1800毫米,有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丘陵少的特點。夏季雨水豐沛,沿江和江南雨季偏早,春夏雨量相當;江淮之間夏雨占年降水量的40至50,淮北大部份地區占50以上。淮北正常年份降水偏少,以種植耐旱作物為主。因山區日照少,云霧多,濕度大,宜種植茶、林等作物。由于
5、安徽省屬暖溫帶向亞熱帶的過渡氣候類型,冷暖氣團活動頻繁,天氣多變,降水年際變化大,常造成旱澇、暴雨、臺風、寒潮、冰雹、霜凍、連陰雨、干熱風等自然災害。旱澇為安徽省自然災害中范圍最廣、危害最大的災害性天氣,沿淮和淮北南部是全省旱澇最嚴重的地區。本省山區由于降水的突發性和集中性,以及大面積砍伐森林,導致山洪暴發,水土流失嚴重,易引起水災,有時還會誘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臺風影響程度南部重于北部、東部重于西部、山區重于平原。冰雹分布淮北多于淮南,常伴有狂風暴雨甚至龍卷風,危害極大。宿州市是安徽多冰雹區。干熱風多發于淮北和沿淮一帶,大多在5、6月,對小麥豐歉影響很大。連陰雨多出現在春秋兩季,容易造
6、成低溫凍害和漬澇,無論春季或秋季出現,都是由南向北遞減。皖南出現最多,江淮之間次之,淮北地區最少。四、地形地勢:安徽省位于我國地勢的第三級階梯,全省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異,復雜多樣。自北向南,地形上是平原與山地丘陵相間發布。全省劃分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皖西大別山、沿江平原和皖南山區五大自然區域。淮河以北,地勢坦蕩遼闊,為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江淮之間西聳崇山,東綿丘陵,山地崗丘逶迤曲折;長江兩岸地勢低平,河湖交錯,平疇沃野,屬于長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區層巒疊峰,峰奇嶺峻,以山地丘陵為主。境內主要山峰有黃山、九華山、齊云山、天柱山、白馬尖、瑯琊山等,最高峰黃山蓮花峰海拔1864米。許
7、界城十A川峰S1-1-1安徴年平均宅溫分布圖0C)五、自然資源(1)土地資源:安徽省土地資源類型復雜多樣,全省耕地面積約408萬公頃。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為農、林、牧、漁業的全面發展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條件,適宜各種農作物生長。其特點為:土地的適宜性較大。區域差異性較大,利用不平衡,平原地區集中了70%的耕地,丘陵地區集中了21%的耕地,其余9%散布于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后備土地資源不足。山地丘陵區水土流失嚴重。淮北平原低產田面積較大,山地丘陵區貧瘠的紅壤分布較廣。(2)水資源:安徽省地處淮河中游、長江下游、錢塘江流域上游,全省水資源總量約680億立方米。大氣降水是水資源的主要補給水源,全省重要
8、的水利工程為淠史杭灌溉工程,駟馬山引江灌溉工程。安徽省水資源分布不均:南多北少,山區多,平原、丘陵少,夏多冬少。全省水能約為398萬千瓦,居全國第20位。(3)生物資源:安徽省地處我國南北交界的過渡地帶,地貌類型多樣,因此生物種類十分豐富,共有生物資源10917種,其中國家重點保護的木本植物有30種,珍稀野生動物54種,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分別有18種和368種。珍稀植物有五針松、醉翁楡、瑯琊楡、安徽石斛等,動物以揚子鱷、白鰭豚最為珍貴。安徽省省樹為黃山松,省花為皖杜鵑,省鳥為灰喜鵲。皖南歙縣為枇杷之鄉、寧國為山核桃之鄉、廣德為竹子之鄉、祁門為紅茶之鄉,大別山金寨為板栗之鄉,淮北阜南為杞柳之鄉
9、。(4)礦產資源。安徽省是礦產資源大省,礦產種類較全,儲量豐富,分布集中,地理位置優越。全省已發現有用礦種130余種,保有儲量居全國前10位的礦產有38種,已探明儲量的有67種。其中煤、鐵、銅、硫、明礬石為五大優勢礦產。安徽南部形成以鐵、銅等金屬礦床為優勢礦種,北部以能源為優勢礦種,非金屬礦散布全省各地的分布特征。淮南、淮北的煤礦、馬鞍山的鐵礦、銅陵的銅礦全國有名。但也有部分重要礦產品位低,多是伴生礦。(5)旅游資源:安徽山河壯麗,古跡甚多,是中國旅游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現有5個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黃山、九華山、天柱山、瑯琊山、齊云山。南方以山水著名,北方以文物古跡見長。黃山以“奇松、怪石
10、、云海、溫泉”堪稱四絕,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名錄,同時還被列為世界地質公園,令世人矚目;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景色清幽,香火鼎盛,以佛教殿堂與皖南民居相結合而獨樹一幟;巢湖為中國五大淡水湖之一,江、湖、山、泉并存,以水見長,“湖光、溫泉、山色”是巢湖風景三絕;著名的道教圣地齊云山(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摩崖石刻、道教遺存和別具一格的丹霞地貌令人矚目;曾被漢武帝封為“南岳”的天柱山,雄奇靈秀兼備;瑯琊山以宋代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它以茂林、幽洞、碧湖、流泉為特色。除國家級景區外,還有19處省級風景名勝區。安徽文化遺存豐富而別具特色,亳州、壽縣、安慶、績溪、歙縣為國
11、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其中歙縣是歷史上的徽州府所在地,新安畫派、新安醫學、歙派篆刻、徽派版畫、徽派園林建筑、徽菜和徽劇的發祥地就在于此。集中在歙縣、黟縣境內的明清民居、祠堂和石舫,數以千計,歷經滄桑而古貌猶存,其數量之多,構思之奇巧,石、木、磚雕之精美,舉國罕見,是民間建筑的杰作,成為安徽民俗旅游的必游之地。安徽還有牯牛降、揚子鱷、鷂落坪3處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3個國家森林公園、7個國家地質公園(如黃山、八公山等)、9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鳳陽中都城和明皇陵遺址、“和縣猿人”遺址、歙縣許國石坊、亳州花戲樓等)。六:農業生產:安徽是中國主要糧食產區之一,糧食作物以水稻、小麥為主,玉米、豆類、高粱
12、次之。經濟作物有棉花、油菜籽、烤煙、茶葉、紅麻、黃麻,其中茶葉產量常居全國第三位。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安徽省農業生產的地區差別較大:(1)淮北平原農業區,是我省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一個農業區。該區地處暖溫帶的南緣,光熱水等條件較好,適于農業的綜合發展。作物布局以旱作為主,耕作制度多為兩年三熟,也有較大部分一年二熟和三年五熟,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甘薯、棉花、大豆、烤煙、高梁、芝麻、花生等。本區是我省重要的糧、棉、油、煙、麻、果產區,但目前中低產面積還很大,低產土壤約占耕地面積的60,其中又以砂姜黑土面積最大,還有部分鹽堿地。該區發展多種經營的條件較好,是我省重點水果區(碭山酥梨、蕭縣葡萄、太和
13、櫻桃、懷遠石榴等)。區內飼草、飼料資源較好,可以用來發展畜牧業。沿淮河湖水面可以發展水產業。該區農業豐欠的主要氣象災害是春旱以及夏秋季節的旱澇,其發生機率大、危害重。其次夏收時的“爛場雨”,干熱風和晚霜凍害也常有發生,造成產量低而不穩。(2)江淮丘陵農業區,水熱等自然條件比較優越,利于發展農林牧生產。江淮分水嶺以北農作物以小麥、大豆、甘薯、煙草等為主,水稻占總耕地面積的20-40,耕作制度以一年兩熟和兩年三熟為主。江淮分水嶺以南農作物以水稻、油菜為主,水稻占耕地面積的70-80,雙季稻和較耐寒的亞熱帶經濟林木,如油桐、茶樹、毛竹等可以種植,耕作制度以一年兩熟為主,也有部分一年三熟。主要氣象災害
14、是夏季的丘崗、河湖平原的旱澇,以及春季低溫陰雨和秋季低溫冷害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3)皖西大別山地林茶區,位于大別山東段,是大別山地的主體部分,是我省耕地最少,林茶生產具有重要地位的一個農業區。該區地處北亞熱帶,水熱條件也較優越,但地貌類型復雜,垂直分異明顯,耕作業的發展受到限制。氣候條件適合松、杉、竹及茶樹等亞熱帶經濟林木及蠶桑等發展,農業生產以林茶為主,是我省僅次于皖南山區的第二個林茶基地。經濟林中以油茶、栓皮櫟、漆樹、板栗、油桐、烏桕在省內占重要地位。茶葉中以“六安瓜片”、“舒綠”、“齊山云霧”、“霍山黃芽”等馳名海內外,蠶桑生產也是省內重要的土特產區之一。本區有六大水庫養魚,水產養殖業
15、也發達。該區多暴雨,常引起山洪爆發,誘發地質災害,帶來巨大損失以及伏旱和夾秋旱造成大秋作物減產。春季低溫陰雨和秋季低溫(秋分寒)常造成早稻爛秧,晚稻不實造成減產。冬季強寒潮侵襲,茶樹、油茶造成嚴重凍害。(4)沿江平原農業區:本區地跨長江兩岸,是全省五個農業區中人口密度最大,人均耕地較少的一個農業區。該區水熱條件優越,加之以平原為主的地貌,適宜發展耕作業。農業生產以種植業為主,農作物結構以糧油(菜)棉為主,是稻油(菜)棉的生態適宜區,適合以雙季稻為主的多熟高產,是全省重要的糧棉油產區。境內各縣還有一定面積的閑置土地,如荒丘、荒崗以及荒灘等可供發展用材林、經濟林、防護林、種植牧草等。沿江平原河湖眾
16、多,水源充足,是我省著名的“魚米之鄉”。本區由于降雨變率較大,春夏水澇、夏秋干旱都較突出。(5)皖南山地林茶糧區:本區位于沿江平原以南,氣候溫暖濕潤,屬于亞熱帶濕潤地區,農業生產以林茶為主,是全省最重要的林茶基地和全國著名的茶區。休寧的“徽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并擁有楠木、樟木以及華東黃杉等珍貴樹種,其它經濟林以及山區土特產在全省也占重要地位。皖南茶葉生產的經營歷史悠久,目前已成為全國最主要的外銷茶區。“祁紅”、“屯綠”、“黃山毛峰”、“太平猴魁”等都頗負盛名,享譽國內外。糧食生產具有一定基礎,以水稻種植為主,農作物可以一年兩熟或三熟,全區多數縣自給有余或基本自給,但由于氣候條件季節變化大,
17、水資源分布不均,春秋多連陰雨,夏半年多暴雨,常易發生水土流失、洪澇和低溫凍害,7、8月常有伏旱天氣,對農業生產危害較大。七、工業、交通:安徽已逐步形成以煤炭、電力、冶金、機械制造、汽車、石油化工、紡織、食品等為主體,門類較為齊全的現代工業生產體系。安徽襟江帶淮,吳頭楚尾,承東啟西,是長江三角洲地區無縫對接的縱深腹地。安徽交通便捷,公路密度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高速公路通車里程突破1300公里;銅陵長江大橋、蕪湖長江大橋、安慶長江大橋連接南北,公路和內河運輸能力分別居中部地區第2位和第3位;京滬、京九、亞歐大陸橋等鐵路縱貫境內,全省鐵路通車里程已達2326公里,居華東首位;空中交通擁有合肥、黃山
18、、蕪湖、安慶、蚌埠、阜陽等6大機場。安徽郵電通訊發達,是全國第三個實現所有市縣通訊數字化的省份。八、地理界線:秦嶺-淮河線是劃分我國南北方的地理界線,從安徽北部通過。在其南北氣溫、降水有較大不同,“橘生于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就是這個道理。秦嶺-淮河線還是我國冬季0C等溫線、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暖溫帶與亞熱帶)分界線、我國水稻和小麥種植(水田區與旱作區)分界線、800毫米等降水線、溫帶落葉闊葉林與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的分界線、我國南方地區與北方地區分界線等等。正因為如此,安徽的很多地理現象才具有南北過渡性的特點。九、皖江開發:國務院于2010年1月21日正式批復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
19、移示范區規劃。作為首個獲批復的國家級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是國家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又一重大舉措,對于探索中西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新途徑和新模式、深入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具有重要意義。(1)規劃要點:規劃明確將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定位為合作發展的先行區、科學發展的試驗區、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增長極、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服務業基地。在產業結構方面,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將明確把裝備制造業、原材料產業、輕紡產業、高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和現代農業作為重點發展的六大支柱產業,并以現有的產業園區為基礎,推動園區的規范、集約、特色化發展,突破行政區劃制約,在皖江
20、沿岸適宜開發地區高水平地規劃建設承接產業轉移的集中區,以適應產業大規模、集群式轉移的趨勢。根據規劃,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將依托現有的產業基礎,繼續發揮區位和資源優勢,在空間布局上以沿長江一線為發展軸,以合肥和蕪湖兩市為“雙核”,以滁州和宣城兩市為“雙翼”,構筑“一軸雙核兩翼”產業分布的新格局。規劃還提出,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還將加快技術創新升級,強化技術創新要素支撐,構建企業主體、市場導向、政府推動、產學研結合的開放型區域創新體系,促進產業承接與自主創新相融合。根據規劃,皖江城市帶包括合肥、蕪湖、馬鞍山、銅陵、安慶、池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區和舒城縣,共59個
21、縣(市、區)。由于緊鄰我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地區,主要城市都在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半徑內,因此,皖江城市帶又被稱為承接長三角產業轉移的“橋頭堡”。(2)區域優勢:地理位置優越。皖江城市帶的主要城市都在長三角經濟區的輻射半徑內,是長三角向中部地區轉移產業的最近區域。水陸交通便利。隨著皖江城市帶交通網絡的完善,實現與長三角交通的網絡化對接,讓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的綜合交通樞紐地位更加突出,物流成本進一步降低,承接產業轉移的區位優勢更加凸現。沿江鐵礦、銅礦等礦產資源豐富。皖江城市帶勞動力資源豐富、成本相對較低。又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一批大學和國家級科研院所密集于此,安徽全
22、省70%的科教資源在這里集中,年高校畢業生達到15萬人以上,能夠為產業轉移和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撐。皖江城市帶還具有良好的產業基礎和綜合配套能力。目前,皖江城市帶已經形成冶金、汽車及零部件、建材、家電、化工等產業集群,擁有馬鋼、奇瑞、安慶石化、海螺水泥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現代農業、物流服務業、金融業等產業綜合配套能力不斷進步。在與長三角經濟圈的長期融合中,形成了產業發展的共生圈,皖江城市帶加工產品的50%以上為長三角配套,汽車、家電等產業所需零部件70%左右來自長三角。與此同時,皖江城市帶的產業承接平臺也更趨完善,共擁有5個國家級開發區(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蕪湖經濟
23、技術開發區、馬鞍山經濟技術開發區、安慶經濟技術開發區),65個省級開發區,每個縣都有自己的特色工業園區,支持政策也日趨完善。合肥、蕪湖自主創新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建設深入推進,承接國內外高技術項目的優勢更加凸顯。皖江城市帶在內需拉動方面也具有優勢,是國家啟動內需的重點區域。無論是國內生產總值還是社會消費額,安徽及周邊地區在全國占很大比重,是拓展國內市場、啟動內需的關鍵區域。皖江城市帶還將對吸納勞動者就業起到巨大的帶動作用。皖江城市帶開發空間大,承接產業的能力強,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廣闊。加之區位居中,便于縮短勞動力來回遷徙的距離,是解決就業的重要載體。皖江城市帶還擁有較強的環境承載能力。(3)皖
24、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主要原因:皖江城市帶是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支點。1、泛長三角的重要組成部分。理由如下:一是皖江城市帶與長三角地區山水相連、人緣相親、文化相近,經濟聯系非常緊密;二是經濟互補性強,是長三角的優質農產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旅游休閑基地和高素質勞動力供應基地;三是安徽有著強烈的加入泛長三角的愿望;四是長三角向泛長三角腹地擴展,第一站就是向安徽拓展,皖江城市帶是長三角向外拓展的重點之重點。2、東中西協調發展的重要紐帶。皖江城市帶承東啟西、連南接北,既是長三角產業發展共生圈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長三角城鎮體系的延伸和補充,也是沿長江經濟帶中發達地區進一
25、步擴張延伸與帶動發展的紐帶。加快皖江城市帶的發展,進一步做強汽車、冶金、化工、家電等優勢產業,培育電子信息、生物、公共安全等高技術產業,發展物流、金融、文化、旅游等現代服務業,不僅可以增強長三角腹地的支撐作用,促進長三角加快發展,也能帶動沿長江經濟帶協調發展,在全國范圍內建立更加合理的區域產業分工體系,形成東中西優勢互補、產業錯位、合理分工、聯動發展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3、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增長極。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干意見提出,要形成支撐經濟發展和人口集聚的城市群,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皖江城市帶就是其中的重點城市群之一,是實施中部崛起戰略的重要區域。在中部地區幾大城市群中,
26、皖江城市帶不僅緊臨長三角,發展基礎良好,而且具有水資源、岸線資源和環境容量等方面的組合優勢。在這一輪經濟調整中,皖江城市帶依托相對優勢,在政策、資金、重大項目布局等方面得到國家更多的支持,正集聚國內外發展要素,加速規模擴張和工業化、城市化進程,推進結構升級,提升發展水平和綜合實力,進一步增強產業輻射能力,實現跨越式發展,在推動安徽又好又快發展和中部加快崛起中發揮著引擎和強力帶動作用。皖江城市帶是國家啟動內需的重點區域。1、皖江城市帶及周邊區域消費市場廣闊。皖江城市帶處于我國人口密集、消費需求較大的最靠近東部的中部地區,以合肥為中心,半徑500公里覆蓋上海、江蘇、浙江、河南、江西、湖北、山東七省
27、一市,這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高,消費潛力巨大。2、皖江城市帶投資需求潛力巨大。3、皖江城市帶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大。就業問題涉及民生問題,是國家必須解決的大問題。隨著東部地區加快產業轉型與升級,特別是以上海為中心的長三角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國際航運中心,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技術產業,對普通勞動者特別是外來勞動力的需求將大大減少,一大批產業工人將離開長三角,迫切需要尋找新的就業場所。皖江城市帶開發空間廣,承接產業的能力強,吸納勞動力就業的空間大,而且區位居中,便于縮短勞動力來回遷移的距離,是國家擴大內需、解決就業的重要載體。皖江城市帶有良好的創新發展傳統和基礎等優勢。1、具有創新發展的傳統和基
28、礎。安徽人素有敢想敢干、改革創新的決心和勇氣,具有先行先試、創新發展的良好傳統和實踐經驗。從30年前,安徽人以“大包干”揭開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序幕到今天,安徽人從未停下改革創新的步伐。安徽在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方面開全國之先河,在全國較早探索了國有企業的股份制改革,較早培育了一批上市公司,并對大量國有地方工業小企業實行了“九個一批”改革。近年來,皖江城市帶在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中,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創新舉措,取得了明顯成效,在省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形成了濃厚的改革創新氛圍。2、肩負科學承接產業轉移的使命。皖江城市帶是安徽東向發展、融入長三角的橋頭堡和第一站,基礎設施建設、思想觀念更新率先對接長三角,是中西部地區開放程度較高、吸納外資較多的地區,理應成為科學承接產業轉移的先行區。3、是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示范區。實踐科學承接產業轉移,必須解決當前中部地區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存在的無序、低效、重復等突出問題,推進承接產業創新提升,強化區域發展分工與合作,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經濟社會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等關系,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皖江城市帶是我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基地,是沿海發達地區轉移產業的首選地,是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調整的領頭羊,對中西部地區科學承接產業轉移、促進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帶頭和示范效應。同時,皖江城市帶在自主創新、產業集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武漢學院《城鄉空間分析與規劃新技術》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上海健康醫學院《城市經濟分析方法(雙語)》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濰坊學院《創意文化產業》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泰山學院《幼兒保健學》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南陽職業學院《景觀設計快題表達》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石屏縣2024-2025學年三下數學期末調研模擬試題含解析
- 確山縣2025年數學三下期末監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江西水利職業學院《燃氣與蒸汽聯合循環》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二零二五版家具買賣合同樣式
- 酒店投資協議書范例二零二五年
- 2024年全國初中數學競賽試題含答案
- 任務花式噴泉PLC控制任務課件
- 手術室轉運工人培訓
- 醫療機構執業校驗匯報
- MOOC 電子線路分析基礎-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中國大學慕課答案
- 15j403-1樓梯欄桿標準
- CATIA CAA二次開發開發教材
- 2024年03月湖南省韶山思政教育實踐中心2024年招考5名合同聘用制教師筆試歷年高頻考題(難、易錯點薈萃)答案帶詳解附后
- 2024-2025年全國初中化學競賽試卷及答案
- 電力各種材料重量表總
- 2024年山西焦煤西山煤電集團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