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史學理論與方法筆記基本內容:歷史與歷史學歷史學的學科結構歷史學和其他學科的關系歷史學的發展歷程和現狀歷史學的功能和史學工作者的使命歷史研究的方法歷史論著的寫作第一章歷史和歷史學第一節何謂歷史基本概念辭海:廣義的歷史泛指一切事物的發展過程,包括自然史和人類史,但通常僅指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這種解釋只涉及了客觀歷史發展過程,一次性,不可逆。但根據歷史遺存與記錄,歷史被后人所知。歷史的記錄歷史1和歷史2,即客觀進程和歷史記錄。歷史1的首要特點:客觀性歷史2的首要特點:主觀性歷史記錄核心手段:語言、文字是人類主觀意識的結果恩格斯認為,歷史1與歷史2是兩條平行線。歷史工作者則努力使二者最大限度接近。客
2、觀歷史是由人記錄,闡發,創造的歷史。舉例:李白和杜甫,孫中山與黃興,汀泗橋與賀勝橋。有些人認為,分為原生態歷史、有記錄的歷史、被激活的歷史三個方面有些人認為,分為真實的歷史、記錄的歷史、解讀的歷史、接受的歷史四方面。老師傾向于:歷史是人類的集體記憶。第二節何謂歷史學基本概念溯源歷史學是對客觀進程的認識“歷史”“歷史學”是外來語。歷史學的三個層次與本性層次:歷史的敘述(史實),歷史的解釋(史學),歷史的詮釋學。現代史學工作重點是歷史詮釋學,事實上是再闡釋過程。歷史學本性:介于科學與藝術之間,有二重性。19世紀法國實證主義,認為一切現象都可以用科學解釋,因而出現了“歷史科學”這一概念,但如果歷史學
3、是科學,則所有人的研究結果應是一致的。與科學:1歷史的研究對象是人非物,是精神層面的人而非物化的人科學的方法、手段、經驗積累都可以用于歷史學,而且歷史學的努力方向也是科學的精密準確。二者不能等同的重要因素:學科載體與媒介。歷史學以語言文字為載體,有民族性、模糊性、歧義性。與藝術:1將久遠的歷史碎片串聯是需要想象力的。2藝術核心是虛構和想像,歷史不是。歷史只可構建不可再現。第二章歷史學的學科結構及與其他學科的關系第一節歷史學的學科結構下設一級學科:中國史、世界史、考古學三個層面:以客觀歷史為研究對象以歷史資料為研究對象以歷史學本身為研究對象一以客觀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各學科是主要部分按空間劃分:世界
4、史、國別史、地區史按時間劃分:通史、斷代史按人類活動領域分:專門史(1)世界史:總體上研究世界上不同國家民族相互聯系和總體趨勢的學科(嚴格來說是近代以后的產物)(2)國別史:以特定國家的歷史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嚴格來說是國家出現以后的歷史),各國都以本國史作為國別史的核心(約三分之二學者研究本國史)。跟本國歷史聯系最緊密,對本國影響最大的國家最受重視。對中國來說美日俄最受重視,近幾十年研究韓國史激增。(3)區域史(屬于國別史):大國間有許多具體區域,不同地區有不同的歷史情況。最近城市史受重視。(4)地區史:以歷史聯系較為密切,或具有較多歷史共性的包含若干民族和國家某一地區的歷史作為研究對象。如
5、亞洲史、歐洲史(5)專門史:歷史學教學、研究的核心。(6)歷史地理學較特殊,是人類社會和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關系的歷史,即研究歷史上地理環境的變遷。二以歷史資料為研究對象的各個學科史料可分成四種:文字、口碑、實物、風俗習慣。目錄學:研究文獻圖書注錄的學科目:書名、篇名錄:說明錄是對目的說明和編次目錄學是“學問中第一要緊事”漢書藝文志中七略是最早的目錄(劉向、劉歆)七略:集略、六藝、諸子、詩賦、兵書、術數、方技。隋書經籍志分成四部:經史子集四庫全書總目,八萬種收錄,九萬種未收錄。版本學:通過研究版本的淵源、優劣、行款版式情況來確定其價值高低的學科。宋版、元版都稱“善本”明代書中前期較好,中后期
6、商品經濟發展,刻印成為市民文化的重要方面,且明科舉,書商多印四書五經和選家(八股范文),故多而不精清代書比明代稍好,分為殿本(皇家的,武英殿中刻)、局本(各地政府刻,王夫之船山全書刻得好)、仿刻(民間的,水準參差不齊),自刻(達官貴人或學者,質量一般較高)中國近代最早的印書館:商務印書館。校勘學:選擇原本或善本作為底本,參照其他版本勘正其中的錯誤,恢復書的原始面貌常見的錯誤:錯(錯字)、脫(丟字句)、衍(多出來)、亂(次序亂)乾嘉年間達到校勘的頂峰。陳垣元典章校補釋例總結出勘校四法:對校法(對著讀)、本校法(前后互證)、他校法(用別書)、理校法(據理校)。辨偽學:鑒別史料真偽,揭示偽史料的作者
7、、成書年代及史料價值,目的是為歷史研究提供真實的史料。為何有偽?1尊古鑒今,以廣傳播2為了獻給地方以邀寵3戰勝自己的對手4為謀利集佚學:收集整理古代佚書的方法和原則的學問劉向劉歆開始做起,最大貢獻在乾嘉時期。訓詁學:用現在的語言解釋過去的語言嚴格來講,翻譯也屬于訓詁學。訓詁學是“小學”的一種,是作為讀懂文獻的工具。考據學:在廣泛搜集史料基礎上,對史料與史實真偽的鑒別。是涵蓋前六者的學問。歷史文獻學:研究范圍只限于(能典藏下來的)歷史文獻(不同于史料價值,)不含書信日記。考古學:提供實物史料的學科,研究各種遺址和遺物。但從學科角度來看,考古學是與歷史學平等的學科,是二十世紀初期興起的學科。以歷史
8、學本身為研究對象的學科史學史:研究歷史學發展及其規律的學科,從歷史發展角度描述歷史學領域的各種現象包括五個內容:1研究歷史意識、歷史思想發生、發展的歷史對史學認識論和方法論的縱向考察對史學家及其著作的研究對史學思潮和流派的研究研究歷史知識的傳播和史學功能演變的歷史。史學理論:對歷史學的理論與方法進行反省與認識的產物包括本體論、認識論、方法論史學本體論:關于人類社會歷史本身性質和特點的理論,核心問題是社會歷史觀研究以下問題:比如(1)“歷史是不是客觀存在的”;(2)“歷史發展演變有沒有規律”;(3)“什么是歷史發展的動力”;(4)“怎樣看待歷史發展過程中的因果關系”;(5)“怎樣評價經濟、政治、
9、思想、文化等因素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的作用”;(6)“怎么看待人民群眾和個人以及不同階層在歷史發展中的作用”;(7)“怎樣看待自然環境對歷史進程的影響”;(8)“怎么看待歷史的統一性和多樣性、前進和曲折”。史學認識論:人們對歷史認識、歷史知識的性質和特點等進行的理論探討,中心問題是歷史研究者的主體性如何體現在歷史認識中,它和客體的關系怎么樣。研究以下問題:(1)“歷史認識是如何成為可能的”,(2)“歷史認識是怎樣形成的”;“歷史認識的特殊性是什么”;(3)“歷史認識主體和客體的關系怎樣”;(4)“歷史認識獲得的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如何”;(5)“歷史認識和時代的關系”;(6)“歷史認識有沒有檢驗的
10、標準”;(7)“歷史著述有什么樣的社會影響”。史學方法論:關于史學研究方法的理論探討(從整體出發,對比各種史學方法的優缺點),弄清各種方法間的內在聯系,為史學研究提供方法論的指導)。比如:(1)“怎樣認識史學方法的特性和史學方法與其他科學方法的關系”;(2)“怎樣理解各種史學方法的適用范圍、局限及其相互關系”;(3)“歷史寫作的方法或體裁體例和研究成果內容的關系”第二節歷史學和其他學科的關系一歷史學與自然科學的關系由于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都統一于世界的物質性,所以自然科學和史學具有統一性。(二者的結合點是哲學)歷史學和自然科學間有巨大的差異性(例如生物進化論不能生搬硬套于社會)歷史學和自然科學間有
11、交叉,交叉在自然科學史。存在著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關系(自然科學對歷史學影響更大,如古天文學、古氣候學、古人類學。自然科學的方法可以指導史學。考古學要借助現代技術。計算機對歷史學的作用)二歷史學與哲學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關系歷史學與哲學的關系歷史從客觀事實出發,研究人類社會發展,實證性強。哲學重理論性、抽象性、概括性思辨色彩。歷史學與哲學是指導與被指導、一般與個別、思辨性理論與實證性基礎的關系。歷史學為哲學提供理論素材。兩學科的交叉:哲學史、歷史哲學(歷史哲學:從總體上對人類歷史進程進行總體把握探討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歷史學與其他人文社會科學的關系歷史學具有綜合性色彩,研究人類社會一切領域的活
12、動過程。其它人文科學研究某個特定領域。歷史學研究這些領域的過去,側重從關聯的角度對其進行總體性、關聯性的研究。其他人文社會科學注重研究歷史現實狀況。1歷史學總體性、綜合性的特點決定了它在研究對象上的交叉重疊。2歷史學與其它人文科學之間是一種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關系。3相互依存的關系決定了他們在理論和方法上可以相互借鑒。第三章歷史學的發展歷程與現狀第一節中國古代史學一史學的萌芽文字產生之前已有萌芽原始社會便開始思考經歷過的事通過結繩、刻木、繪畫、口口相傳。二史學的產生文字與歷法的出現促進了史學的產生產生在人類進入文明社會之后中國系統的歷史記錄是從西周開始。戰國秦漢的史學戰國時代史書更多更豐富,出
13、現記言體。戰國時代歷史觀念更加豐富,已經開始崇古、引經據典。產生了歷史進化論(韓非),歷史退化論(儒家),歷史循環論(鄒衍)西漢重視對秦亡的思考。賈誼過秦論,司馬遷史記(開創紀傳體通史,記、表、書、世家、列傳),董仲舒天人感應+讖緯之學。東漢班固漢書(斷代紀傳體,體例上取消世家,“書”改成“志”。將紀傳體作為史書典范并固定下來),荀悅漢紀(第一部編年斷代史)魏晉南北朝的史學思想束縛減弱及紙張的發展特點:1修史者眾,史書數量、種類、體例都比以往多。(殷商到兩漢200多部史書,曹魏到隋1200多部)(種類上比原來的紀傳、編年增加了史注、史評、實錄、起居注、地理、方志)紀傳體:三國志后漢書編年體:袁
14、宏后漢紀,裴松之三國志注,酈道元水經注2史學逐漸發展成一門獨立的學問,學術領域里逐漸取得僅次于經學的地位。后趙石勒設“史學祭酒”,“史學”一次正式產生。這一時期,一些王朝設立傳授史學知識的學館。反映士族門閥制度的譜牒之學與人物傳記盛行譜牒之學:研究家族、家庭譜系的學問。最早的家譜用來區別士庶,以便選官。各個民族史學蓬勃發展爭正統是各民族史學的共同特點。“夷夏之辨”與“夷夏之變”唐宋元的史學特點:注重典章制度的變化影響:通史類著作大量涌現。杜佑通典(典章制度的通史),鄭樵通志(紀傳體通史),馬端臨文獻通考(繼承通典),司馬光資治通鑒其他特點:1修史數量超過以往(24史中唐宋元15部,唐8部)2種
15、類和體例上有創新(增加了會要體、綱目體、紀事本末體)歷史文獻的整理和考證上有新突破在史學思想方面有深化。(王霸論、封建論、興亡論、民族論出現)明清的史學李贄:六經皆史顧、黃、王:從歷史研究中總結明朝滅亡的歷史教訓,總結清朝興盛的原因。經世致用。清朝考史發達,著史不發達(文字獄盛行)有名的:錢大昕廿二史考異,趙翼廿二史札記,王鳴盛十七史商榷,章學誠文史通義晚清龔自珍、魏源繼承章學誠第二節中國近現代史學近代史學(帶有西方因素,同時也結合了中國古典理論)一般認為開端于甲午戰爭后,結束于五四新文化運動前后代表人物:嚴復:1895年嚴復翻譯了天演論,提出了“進化”的觀念,提出“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過程
16、中并不嚴格按原文翻譯,而是加入了主管內容(對中國歷史了解)。提出了翻譯原則“信,達,雅”。他開啟了進化史觀,但并不是史學家。梁啟超(真正開創了中國近代史學)。提出了“史界革命”(中國史敘論新史學),批判中國的舊史學,建立中國的新史學。寫“民史”反對“君史”,認為中國古代史學有“四弊二病”(知有朝廷而不知有國家,知有個體而不知有群體,知有陳跡而不知有今物,知有事實而不知有理想;能鋪敘而不能別裁,能因襲而不能創作。)建立新史學探究人間全體的進步及其相互關系,敘述人群進化的現象而求得公理公例。通過這樣的研究,指導我們按這個規律向前走。強調“地理環境決定論”(中華民族的奴性心理與陰暗的大陸性國家有關)
17、;著重指出“文化”的作用(西方人主張“文化決定歷史”,梁吸收了這種思想)夏曾佑(將梁啟超的理論付諸歷史寫作的實踐)創作了中國古代史。核心在于:1詳寫皇室中涉及一代興亡的糾紛,而不是一家一姓之事。2照顧到各民族3側重寫宗教風俗4體裁體例創新章節體。王國維(突破了傳統書面文獻的局限)近代史學“二重證據法”地下新材料與紙上之遺文相互印證近代文學人間詞話近代哲學對康德、叔本華理論的研究終其一生追求三者的統一。章太炎(第一個提出按章節體寫一部中國通史)極端的民主主義者,極力主張革命,“排滿建國”“中華民國”國名由章太炎所起。中國近代史學的特點:1反對古代的天命、循環、退化史官,提倡歷史進化2反對寫歷史是
18、給統治者立傳。主張寫民眾的歷史、民族的歷史、國家的歷史。3體裁上開創了章節體。現代史學(五四新文化運動至今)(一)概況19世紀上半葉,近代大學(德國柏林大學)建立,設立了歷史學科。19世紀末,歷史學科進入中國。北京大學在蔡元培任校長期間確立了歷史學科。(二)階段:1民國時期:1919-1949年中國史學研究深入發展原因:史學家的學術訓練有素,學術成果經得起檢驗,形成了許多學派21949-1978年學術成就較少。政治因素的影響,歷史學發展受阻(五朵金花:古史分期問題,農民戰爭問題,土地問題,民族關系問題,資本主義萌芽問題)。考古成就:馬王堆,兵馬俑31979-今迅猛發展開展社會史的研究普通人的歷
19、史。成果的數量較多但質量一般追求名利,學術氣氛浮躁。(三)代表人物和流派1顧頡剛與“古史辯”派受章太炎和康有為兩種相對立的觀點的影響。又受到胡適的影響(胡適在北大開設中國哲學史,改革原先的課程,從周代講起,主張重新考證史籍)。留校后與錢玄同共事。1926古史辯在北平出版,討論“禹”是否真實存在。1930年第二冊出版,討論孔子與孔學的問題。至1941年共出版了七冊,收錄了3350篇文章。“層累地造成中國的古史”1時代愈后,傳說中的古史期越長2時代愈后,傳說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3無法知道某一事件的真實狀況,但可以知道其在歷史傳說中最早的情況。如何看待:理念上榜樣,懷疑理性批判精神。超越了以服從經典
20、為前提而懷疑的乾嘉,并在方法上有突破。“破壞有余,建設不足”2陳寅恪的史學1890-1969,江西修水人生在官宦之家,祖父是陳寶箴,父親是陳三立(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尊崇戴震的話“讀書須先識字(正解)”13歲時就被送到國外,先到日本,后輾轉到歐洲、美國,共在國外生活了23年。學習了西方廣博的歷史、社會、語言。受到了歐洲正統的東方學的熏陶和影響(東方學極為看重語言研究,通過語言入手研究東方地區的文化,看重語言之間的比較),確切的說是歷史比較語言學。校勘金剛經當時人存在的錯誤:我們沒有真正研究文化的本源一方面我們要固守自己的優勢,同時吸收外來思想。1925年被聘回國,清華國學院。30年代學
21、術方向轉到魏晉隋唐史的研究,原因是:他認為先秦兩漢文獻少,史不足證,而明清文獻太多,特別是清代歷史與他的家族有很大關系。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研究中古歷史要注意三點:要注重統治階級的變化和遷移;種族和文化因素的結合是研究中古史的關鍵;在史料拓展方面有很多建樹,主張詩史互證。元白詩箋證稿柳如是別傳。開拓敦煌文獻(預流:以新材料研究新學問)。陳垣的史學1880-1971字援庵出生在廣東新會曾中秀才因父親身體不好立志學醫,創立光華醫學院。1913年被選為國會議員,搬到北京。1916年后徹底走上學術道路。1925年當輔仁大學校長,至1952年。輔仁大學與北京師范大學合并后當北師大校長,直至
22、1971去世。在宗教史和元史方面,在年代學、校勘學、史諱學方面,在傳統文獻方面有很大貢獻宗教史的研究:1917發表第一篇史學論文元也里可溫考“古教四考”關于中國古代四種外來宗教的四篇考證性專論文章側重研究宗教產生發展過程,側重研究宗教典籍,不從教義角度考慮。特別關注當時大家注意得比較少的宗教。對于現實還在流行的宗教,關注以往中國人不關注的宗教。元史的研究:元典章校勘,著元典章校補釋例元西域人華化考歷史文獻的整理方面:年代學,史諱學。年代學:花四年時間中國回史日歷二十史朔閏表史諱學:史諱舉例抗戰后重新研究宗教史通鑒胡注表微明季滇黔佛教考第三節西方史學古代、中世紀的史學(一)古希臘的史學一般公認史
23、學源于古希臘。神話傳說體現了最早的歷史因素(人類的起源,人類對時間的觀念)公元前9-8世紀的荷馬史詩。其中出現的英雄人物與神話傳說有區別。有些人是半神半人。公元前5、6世紀西方有了歷史學,愛奧尼亞人有一些人專門記事。求真、求實公元前5世紀希羅多德歷史。功績在于:(1)基本上把神話傳說的東西去除,基本上靠人解釋歷史。(2)創造了一種記敘體裁。(實際上是現在章節體的先驅)。(3)已經開始注意到對史料進行考辯。修昔底德伯羅奔尼撒戰爭史,他本人是軍事家。被后人重視的原因:(1)是戰爭的親歷者,搜集史料細致,文獻材料和口述材料精密。(2)體裁和寫作上了得。把一個歷史事件從頭到尾的描述非常完整,運用的語言
24、非常流暢。一般認為修昔底德的著作代表了古希臘史學的高峰(二)古羅馬的史學羅馬軍事上征服了希臘,希臘文化上征服了羅馬。古希臘記載歷史的傳統由羅馬繼承。羅馬也有羅馬的特點,希臘和羅馬社會情況差別很大(希臘數十個城邦,小國寡民,主要從事海外貿易。羅馬以農業為主),羅馬重視家庭的紐帶,講究紀律、次序,講求整齊劃一,這使羅馬史學家強調道德訓誡作用,把史學當成道德教科書,通過史學強化家族、集體的利益。古希臘完全是求真求實,不講求道德。羅馬史學經歷了一些發展階段,最繁榮是在羅馬帝國前期。最有名的史學家是李維(前79-17)和塔西佗(55-120)。李維受到奧古斯都重視,寫作羅馬史,特別重視道德的訓誡作用,主
25、要講羅馬從建成到他的時代700多年的歷史,特別強調歌頌古羅馬祖先的業績。羅馬史在求真方面也做得非常好。塔西佗寫作歷史、編年史,比李維更重視道德訓誡。他是個貴族,希望恢復貴族時代統治,通過寫歷史讓大家回憶往昔羅馬共和國道德如何高尚。塔西佗也如實直書,求真求實。公元三世紀基督教已經開始在羅馬占有統治地位。公元五世紀羅馬分裂。(三)中世紀史學有人認為古希臘羅馬的史學傳統在中世紀中斷了(古希臘羅馬是人本主義,以人事解釋歷史發展,中世紀史神學至高無上)。當時認為,人有原罪,要得到上帝救贖。人間是上帝的安排。所以這個時期史書寫作的重點不在人間,在上帝(神本主義占上風)。不是對歷史的經驗研究,而是靠感悟來寫
26、,靠直覺體現來寫。中世紀史學家的貢獻:(1)形成歷史進化觀念,他們認為基督教的國家是上帝的信徒,處于歷史發展鏈條的前端,異教徒的國家是落后的。(2)出現了歷史斷代的概念,比如上古、中古的概念。(3)創立了公元紀年法,使得線性歷史觀得以流行奧古斯丁上帝之城,對歷史也進行階段性的描述,但認為這是上帝安排的。人類的發展是在幾重矛盾下展開的:世俗之城之間的矛盾,世俗之城和上帝之城的矛盾。有一點很可貴人類未來一定能達到上帝之城。體現人類是進步的。奧古斯丁懺悔錄西方史學從古代到中世紀不是一脈相承的,與中國不同。西方近代史學占有重要地位,跨越幾個世紀,奠定當今史學發展。一般認為是從文藝復興開始,20世紀以后
27、進入現當代。傳統觀念是把17世紀當做近代(蘇聯認為),現在比較流行的是從文藝復興開始。(一)人文主義史學文藝復興,更多的是廣泛的復興,實際上是文化的復興。目的是從中世紀的神學統治中走出來。史學走向新道路復興古希臘羅馬的觀念,建立人文主義史學發源于14-16世紀的意大利,特別是佛羅倫薩。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馬基雅維利佛羅倫薩史羅倫佐瓦拉。代表人文主義史學兩個流派,一個是政治修辭學派,認為寫歷史是為帝王服務的,繼承了李維和塔西佗的傳統;一個是博學派,更講究求真求實,重視史料的收集、整理、鑒別。瓦拉寫作君士坦丁的贈禮(二)理性主義史學出現在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進一步打擊基督教統治。理性主義是啟蒙思
28、潮的產物。合乎自然合乎人性的事物理性。提倡理性主義史觀,認為人的理性是歷史發展的動力。認為哲學是抽象的,史學是以事實為訓的哲學。不贊同博學派的繁瑣考證,不重視對個別史實的考證和探究,重視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性。認為最好的歷史著作是有哲學意味的歷史著作。伏爾泰是最主要的代表。寫作路易十四時代。孟德斯鳩提倡地理環境學,認為從地理環境的發展變化看出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德國康德、萊辛。英國休謨、吉本、羅伯遜。吉本羅馬帝國衰亡史,對羅馬帝國歷史做了細致精神的研究,對基督教促使羅馬帝國走向衰亡進行批判。認為認為人類理性的發展是羅馬帝國衰亡的原因。還強調寫人民大眾的歷史。認為理性人人都有,所以要寫普通人的歷史
29、,讓普通人理性的光輝呈現出來。(三)浪漫主義史學(19世紀的西方是歷史學的時代,經歷了三個浪潮。)19世紀上半葉。“浪漫”針對“理性”。19世紀是復辟、革命輪換的時代,是動蕩的時代,人們重新考慮理性主義能不能站住腳。新的潮流出現浪漫主義史學浪漫主義史學強調個性、個體,強調歷史發展的連續性。理性主義由于過于強調規律性,所以有很多以理性為標準的判斷,這使得很多歷史的中斷。理性主義多是宏觀的思路,不看重歷史的個體性獨特性。內部還分成三派:(1)貴族和大資產階級的保守派。對當時的革命反感,希望回到中世紀。他們美化中世紀主張復辟,堅決支持貴族和波旁王朝。(2)小資產階級激進派。站在人民大眾的立場上,認為
30、當時社會的發展之所以出現一定的混亂主要來自于理性主義。理性主義時代過分強調人類的理性。他們強調應反對這樣的資產階級的統治,恢復中世紀。代表人物:德國的戚梅爾曼偉大的農民戰爭,英國的卡萊爾英雄與英雄崇拜(3)資產階級自由派。是浪漫主義主導派別。這一派比較中和。一方面對理性主義史學繼承和發展,同時也糾正理性主義史學的片面性。他們承認歷史有連續性繼承性,承認中世紀的歷史地位。最終目的是為了證明資產階級的統治是合理的(法國大革命、拿破侖的統治是合理的)代表人物有:梯也里,基佐,米涅(四)客觀主義史學(蘭克史學)史學成為專業是從19世紀德國。蘭克是貴族,在柏林大學做了四十多年教授。他的教學和研究有獨特之
31、處。提出客觀主義。史學家要有客觀的立場來看待史料和事實,不偏不倚,如實直書。認為研究歷史的主要任務在于訓練學生怎樣考證史料,將歷史的面貌呈現出來。傅斯年“史學便是史料學”教皇史德意志帝國史普魯士國王史。他研究的對象都是帝王將相。信仰新教,使他的史觀帶有宗教性(英雄史觀),本身沒有辦法做到不偏不倚。主張對史料進行考證(形式和內容兩方面考證),分辨出很多偽史料。發明“習明納爾”(seminar)的方法。培養了大量弟子。如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授蘭克學派在19世紀中后期在西方占據主導。(五)實證主義史學19世紀中后期形成,由孔德開創。孔德實證主義。他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能通過科學的精確的方法得到證明。實證
32、主義認為人文學科,社會科學經過一些方法的講求可以達到像自然科學那樣精確。強調要把歷史學按照自然科學的模式建立。使歷史學變成追求一般法則的科學。明確指出歷史學的主要目的是探索歷史發展的規律性。按照自然科學的研究程序設定選題,然后確定史實和史料的精確性。分析和總結史實之間的規律性。強調共性而非特殊性。不研究個別的歷史現象,個別的歷史的事實,宏觀的論述比較多。代表人物:英國的巴克爾西方文明史,主張文明史觀。德國的蘭普雷希特現當代史學最大的特點是走出了19世紀占主導地位的蘭克史學(一)對蘭克史學的質疑蘭克史學主要研究領域是政治、外交、軍事。20世紀初西方迎來第一次世界大戰,使人們開始懷疑人類的理性還發
33、不發揮作用,人類發明的科學對人類發展起著什么作用。一戰后帝國解體,代表著權威解體。使人認識到蘭克史學存在問題(蘭克認為帝國是不朽的)。人們開始認識到怎樣看待歷史發展。德國蘭普雷希特(研究歷史從最一般的最基本的史實出發,探討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還認為歷史學應該更多的關注普通人的命運。受18世紀理性主義影響。重視研究社會文化史。法國亨利貝爾(提倡歷史綜合研究)美國魯濱遜(對中國影響更大,寫新史學核心思想是史學平民化,認為史學研究不能離開現實)(二)年鑒學派的崛起、發展1929年,法國歷史學者費弗爾和布洛赫(斯特拉斯堡大學教授),合作辦經濟與社會史年鑒雜志。(斯特拉斯堡在德法邊境,一戰后屬于法國。)
34、,目的是從蘭克史學中走出來。費弗爾:腓力二世和和弗朗什孔泰土地與人類演進布洛赫:法國農村史的基本特征封建社會歷史學家的技藝反對蘭克史學對史料和史實的迷信費弗爾:不是“過去”產生歷史學家,而是歷史學家產生歷史。史實是通過歷史學家構造出來的。強調歷史學家主體因素。反對把文獻資料當做唯一根據問題史學,強調問題意識通過經濟社會思想文化等各個方面總體研究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歷史學應該是從下往上看的史學”,也就是說歷史學者應該有一種大眾情懷。1946年雜志改名為經濟、社會、文明年鑒。1956年雜志換了主編:布羅代爾。腓力二世時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15至18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和資本主義。他提出了著名的
35、長中短時段理論,認為過去的歷史現象按照時間持續的長度和節奏可以分成不同時段。長時段(結構):時間延續很長變化極為緩慢的歷史現象,具體來講是地理和自然的變遷。中時段:變化比較慢,但能維持周期性的變化,主要是經濟和人口的變化。短時段:時間較短節奏變化快稍縱即逝的歷史現象,主要是政治事件、軍事征戰。他認為人類歷史的發展是三個階段的互動。也認為他的史學可以叫“結構史學”(三)當代史學的新發展年鑒學派第三代學者互相看法不一致,自稱自己為“新史學”。80年代至今又有了新趨勢,人們更多地運用比較史學、計量史學、口述史學、心理史學等。研究領域和內容越來越寬。比如新經濟史,新政治史,新社會史,新心智史學。家庭史
36、、歷史人口學、性別史、兒童史現在都非常流行。現在流派的分化越來越多。年鑒學派第三代學者勒華拉杜里蒙塔尤,是微觀史學的代表。本體論層面,西方大多學者都主張非決定論,強調歷史的偶然性,否定歷史的必然性和規律性;認識論上當代西方史學家絕大多數都摒棄了蘭克的這種“排除自我”,倡導歷史認識的主體作用;方法論層面,強調吸取其他學科的方法、長處。第四章歷史學的功能和史學工作者的責任第一節歷史學的功能歷史學有什么用?有兩種極端的答案:歷史學把握著人類命運的線索;歷史學是胡言亂語的廢話基督教史觀:歷史是天意的體現,從創世紀到末日審判,對過去的沉思揭示著某種上帝的意旨,歷史發展的動力是神、是上帝。馬克思主義史觀:
37、人類歷史是從較低級生產方式到較高級生產方式的進步。目前最高級的生產方式是工業資本主義,但是它注定要讓位于社會主義。歷史的動力是人類社會為了滿足他們的物質需求而進行的斗爭。思考:上述兩種歷史觀對人類命運線索的看法有何異同?異:所揭示的歷史發展的途徑不同,歷史發展的動力不同。同:相信歷史能揭示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為人類的發展指明方向。認為歷史完全不可信:政治家為達到某種目的篡改歷史,利用歷史作政治斗爭的工具,科學性喪失殆盡。把現代和過去對立起來:如果一個人專注于新事物思考:為什么對一個問題會有如此不同的答案?歷史學的主要功能認識功能幫助人們認識人類的現實孔子:“殷因于夏禮,所損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禮
38、,所損益可知也。其或繼周者,雖百世,可知也。”毛澤東:“要懂得今天的中國是昨天和前天的中國的繼續,要從中國昨天和前天歷史的發展中,認清當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經濟、政治和文化等國國情,并據此確定黨的政策,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基辛格:“如果我們不能通曉歷史背景,那么對外交事務的研究,就不可能得出有意義的結論。因為社會與其說存在于空間,倒不如說存在于時間。”幫助人們認清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什么是規律?規律,亦稱法則,指事物在其發展過程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帶有普遍性和重復性等特點(人類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辯證統一的規律;五種社會形態的更替)認識歷史規律有什么用?作為行動
39、的理論依據;預測未來,堅定信心借鑒功能鑒,古代的一種盆樣的青銅器,盛水后可以像鏡子以照人影。后來,又引申作敬戒借鑒,拿歷史的人物或時間,以之為鏡,照出自己的得失,然后汲取其經驗、教訓,以規范自己的行為,避免重蹈前任的失誤。司馬遷撰寫史記的目的之一:“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王跡所興,原始察終,見盛觀衰”司馬光寫通志的目的:“舉撮機要,專取關國家興衰,系民休戚,善可為法,惡可為戒者,為編年一書”宋神宗認為其書能夠“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遂賜名資治通鑒。李維:“研究過去的事可以得到非常有用的教益。在歷史真相的光芒下,你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各種各樣的事例,你應當把這些事例作為借鑒:如果那是好的,那么你就模
40、仿著去做;如果那是罪惡昭彰而最后身敗名裂的,那么你就要引為大戒,竭力避免。”西周初年:“我不可不鑒于有夏,亦不可不鑒于有殷”詩經大雅蕩秦朝子嬰:“趙王遷殺李牧而用顏聚,齊王建殺其故世忠臣而用后勝,卒皆亡國。蒙氏,秦之大臣謀士也,而陛下欲一旦棄去之。誅殺忠臣而立無節行之人,是內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離也。”資治通鑒卷7,秦始皇三十七年。唐太宗:“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發揮史學借鑒功能的典范毛澤東經典案例:“圍魏救趙”在抗日戰爭中的應用;“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評資治通鑒教育功能易經:“君子多識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古羅馬史學家塔西
41、佗:“歷史之最高的職能就在賞善罰惡,不要讓任何一項嘉言懿行埋沒不彰。”榜樣的力量:“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歸納:歷史的教育功能有哪些?道德品質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國際主義教育第二節史學工作者的責任與素養毛佩琦:史學家的宗旨就是實事求是;職責就是記載歷史真相一史學工作者的責任闡明歷史真相過去發生了什么?過去究竟是怎樣的?總結歷史經驗怎樣總結歷史經驗?要在占有大量詳實史料的基礎上,要用一定的哲學觀點,才能得出正確的經驗教訓。深入研究歷史與現實的區別;研究歷史經驗的適用范圍;避免簡單類比,生搬硬套。探索歷史規律人類社會將走向何方
42、?馬克思主義的觀點:發展趨勢:社會主義發展動力:為滿足物質需求而進行的斗爭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結果:工業化、城市化、物質生活舒適附帶品:環境污染、資源稀缺;人情冷漠、精神疾病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提供咨詢服務治理黃河-歷史學家岑仲勉河道的變遷;歷代治河的經驗與利弊治理沙漠-歷史地理學家侯仁之沙漠的形成與變遷;歷代的治沙經驗普及歷史知識普及歷史知識是史學工作者的責任嗎種教授專家編寫歷史讀物二十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中國歷史小叢書150余種外國歷史小叢書近60種二史學工作者的基本素養(一)唐代著名史學家劉知幾史通中提出治史要有三種
43、長處:史才,史學,史識史才:是指搜集、鑒別和組織史料,并駕馭這些史料用以敘述歷史事實和撰寫文章的能力。史學:是指掌握豐富史料、歷史知識和與歷史有關的各種知識史識:既包括見解和觀點,又包括秉筆直書、忠于史實的高尚品質和勇敢精神等等。(二)當代史學工作者的基本素養科學的理論素養英國歷史學家赫勒:反對利用指導性原則的歷史學家猶如一個水手,決定不用地圖、羅盤,甚至不聽聽別的水手有關海上經歷的敘述,便揚帆起航。理論素養方面,歷史觀處于主導地位,它對史學工作者的歷史研究活動具有決定性影響。唯物史觀使我們迄今所知的最具科學性的歷史觀歷史觀辨析:文明史觀:海洋文明大都具有民主特征,大陸文明大都具有專制特征反證
44、:地中海的東岸和南岸的古巴比倫、古埃及以及中世紀阿拉伯豐富的知識積累歷史學知識;歷史學之外的人文社會科學學科知識和自然科學知識;當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時間方面的知識。投身實踐,增強對歷史的洞察力布洛赫:“通過過去來理解現在,通過現在來理解過去”歷史學家的工作創新:一是新的重要事實的發現、梳理。二是對重要問題新的、有說服力的解釋。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必備的能力:邏輯思維能力:清晰的思路,明確的概念,嚴謹的表述聯想能力:發現紛紜復雜的事物之間的相似性與相異性,發現它們之間的因果關系,產生靈感批判精神:在學問方面,沒有絕對的權威、絕對的正確,真理永遠是相對的。歷史學家對任何已有的學術
45、結論,在吸收其正確合理的成分的同時,還永遠應該抱批判精神,去尋找他們的不足之處。創新意識:學術研究的性質、目的就是創新;為什么現在存在著大量重復勞動的學術產品?信息獲取能力:良好的學風第五章歷史研究的方法搜集和辨識史料的方法分析史料的方法一史料的種類史跡遺存歷史遺址:陜西西安半坡村遺址,河南安陽的殷墟遺址,北京元明清三朝的宮殿、圓苑、居住宅院等的遺址。埃及尼羅河下游的金字塔群和獅身人面像,古希臘邁錫尼文化的王宮獅子門遺址,雅典衛城遺址,法國的凡爾賽宮,等等。歷史文物:歷史上遺留的實物,如生產勞動使用的工具(石器、銅器、鐵器等)、生活用品(陶瓷、衣物、飾品等)、武器(青銅的、鐵制的)、貨幣等等歷
46、史文獻白壽彝:一切具有歷史意義的文字記錄。敘事和回憶錄;官方文件和報紙;文字作品;檔案資料(備忘錄、會議記錄、官方信函、契約、賬簿、財產清冊等等);私人信件和日記口碑史料歷史事件、歷史進程的親歷者、目擊者或者歷史人物的親朋故友,對當時歷史的事實情景的口頭追憶與傳述。民族調查資料對于仍然處于社會歷史發展比較落后階段的民族的調查資料美國民族學家摩爾根古代社會(調查并記錄了大量的處于原始社會歷史階段的印第安人的材料)二史料搜集的方法利用文史工具書(1)目錄:目和錄的合稱目:書名或一書中的篇、卷的名稱錄:對目的說明介紹(書的內容,作者事跡、書的評價和存佚、流傳情況以及校勘經過等)把一批書名或篇卷名與說
47、明介紹編在一起就稱為目錄,也稱書目。目錄的意義:清代學者王鳴盛:凡讀書最切要者,目錄之學。目錄明,方可讀書;不明,終是亂讀。幾種經常使用的目錄書:四庫全書總目,又名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由四庫全書館總篡官紀昀實際主持修撰,成書于乾隆年間。按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進行編排。大量收入了清代乾隆以前中國古代著作的書目,是我們研讀古代數據的重要檢索工具之一。四庫提要辯證,余嘉錫著書目答問(張之洞編寫),書目答問補證(范希曾,1931出版,糾正了原書中的書名、作者、卷數、版本、內容等方面出現的一些訛誤,補收了答問問世后“五十年間所著新雕未及收入”)販書偶記(孫殿起在數十年古書販賣事業中所目睹經手古籍的記錄,初刊
48、于1936年,1959年由中華書局排版重印,這本書“基本上是一部清代以來的著作總目)販書偶記續編(于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圖書館編,1959-1962年中華書局出版)中國地方志綜錄(1935年出版,1958年商務印書館又出版了增訂本,本書根據全國41所圖書館收藏的地方志編成。70年代中期該書又修訂,增補改名為中國地方志聯合目錄,收錄地方志增至8500多種,反映館藏單位180多個,本書是我國現有地方志目錄書中比較完善的一種。)(2)索引索引,又名引得,舊稱“通檢”。是將書刊中的編目、語詞、主題、人名、地名、事件及其他事物的名稱,分類編次,并注明出處的一種檢索工具書。索引
49、的種類:書籍索引:如尚書通檢、二十五史人名索引等。報刊索引:如光明日報索引、歷史研究索引、全國報刊索引等。論文索引:如中國史學論文索引等索引的功能:得到所需要的專題研究文章篇目與出處分類搜集根據研究的課題,分類搜集史料確定研究的大方向后,廣泛收集史料追蹤搜尋調查采訪尋訪古代遺跡、歷史文物搜集世人提供的口碑資料史料辨偽的方法辨偽,即辨別古書的真偽。偽書通考(所列舉的偽書,經部有73部,史部有93部、子部有317部,集部有129部之多)為什么會出現偽書(1)受到“尊古卑今”觀念的影響,借托古人之名,以使自己的作品受到世人的重視(2)為牟利炫名作偽。漢初,先秦文獻典籍尚書殘缺不全,只流傳28篇。漢成
50、帝時,曾詔求天下遺書。山東東萊的張霸便趁機偽造尚書102篇,獻于朝廷。(3)出于學派之爭的需要作偽(4)出于政治斗爭的需要作偽辨偽的方法梁啟超“辨偽十二法”如何對待偽書?偽造的類型:偽造年代的;偽造作者的;偽造史實的史料校勘的方法校勘,又稱校訂,校對。是指用古書的原本或定本及有關資料進行核對,比較文字篇章的異同,訂正其錯誤。為什么要校勘?古籍中文字的脫、衍、訛、倒十分嚴重校勘的意義清末學者葉德輝:書不校勘,不如不讀陳垣“校法四則”:對校法:以同書之祖本或別本對讀,遇不同之處,則注于其旁本校法:以本書前后互證,而決摘其異同,則知其中之謬誤他校法:以他書校本書;此等校法,范圍較廣,用力較勞,而有時
51、非此不能證明其訛誤。理校法:遇無古本可據,或數本互異,而無所適從之時,則需用此法;此法須通識為之,否則鹵莽滅裂,以不誤為誤,而糾紛愈甚矣。故最高妙者此法,最危險者亦此法。史事的考證考證,又稱考據。是研究歷史文獻或歷史問題時,依據資料對其進行考核、證實和說明,考訂所記載史事的真假對錯考證的方法:(1)本證。又稱內證,即是指利用某書內部的資料發現問題,求得證據,以達到考訂史事的目的。(2)旁證。又稱他證或補證。即是指用本書以外的資料作為證據,考訂本書的問題。書證,用圖書文獻資料作為證據。物證,用實物、遺跡作為證據。王國維的二重證據法:用考古材料去證明古書文獻中的材料。(3)理證:即是指在找不到任何
52、證據或現有證據不足以說明問題的情況下,以義理作為判定是非的依據從而達到考訂史事的目的。進一步的工作:在歷史研究中,我們提倡在辨明史料的真假對錯以后,用理論為直到,對史料進行深入的分析,以揭示歷史的本質及其規律。第二節分析與解釋歷史過程的方法傳統史學與現代史學傳統史學注重史料的整理與歷史過程的敘述:現代史學注重對歷史過程的分析與解釋,強調歷史認識的意義。怎樣比較歷史過程:一階級分析法什么是階級分析法?承認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劃分為階級并由此產生階級斗爭。從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的角度分析社會歷史現象的方法。階級斗爭不是馬克思的發明“無論是發現現代社會中有階級存在或發現各階級間的斗爭,都不是我的功勞
53、”。階級分析法有什么作用:“到目前為止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找到個人因素背后的社會根源以及決定個人活動的社會歷史規律;解釋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的各個層面,抓住各種社會關系的本質要素階級分析的典范:毛澤東著中國社會各階級分析1926;中國資產階級分層:買辦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社會地位,政治態度分析運用階級分析方法應注意的問題只適用于研究階級社會;不能將其絕對化、簡單化(絕對化、簡單化的表現:皇帝-地主階級總頭目;封建官吏-地主階級的總代表;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封建文人);不能用它解釋一切階級分析無法解釋的現象:玄武門之變;農民起義內部的矛盾斗爭;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
54、矛盾。歷史比較分析法是指對不同時間、不同空間條件下的各種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分析異同,探索歷史發展的一般規律或特殊性的一種史學分析方法。歷史比較方法的作用:(1)有助于揭示和認識各種歷史現象及各個民族、國家和地區發展中的共性以及各自的特殊性。(2)有助于促進各個民族、各個國家和地區人民之間的了解和理解。(3)有助于促進史學本身的理論和方法的發展歷史比較的類型:前蘇聯學者的劃分:歷史類型性比較,即具有同類特征歷史現象之間的比較(如古希臘和古羅馬之間的比較;東西方封建制度的比較;中日近代文化及近代化進程比較等);歷史“淵源”上的比較,即具有親緣關系的歷史現象之間的比較。(如英國人與美洲英裔移民之間的
55、比較;香港人與臺灣人的比較等。)我國學者的劃分:第一,橫向比較。即主要是從空間角度出發,對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國家的歷史進行比較。(如周谷城先生的中外歷史的比較研究)第二,縱向比較。即主要是從時間角度出發,對同一民族,同一地域,同一國家的不同時期、不同歷史階段、不同發展層次的歷史現象進行比較(如恩格斯對德國1825年農民起義和1848年革命所做的比較研究。)第三,宏觀比較,即站在歷史整體角度,對不同歷史現象進行貫通的或者高度概括性的比較。(如摩爾根的古代社會一書)。第四,微觀比較。即不論從時間角度或者空間角度出發,都是站在歷史特定角度,對各種特殊的歷史現象或局部的個體的歷史問題進行具體的比
56、較。(如對兩個具體歷史人物的比較;對兩項制度或措施的比較)歷史比較的步驟:第一步,確定可比性主題;第二步,研究可比項各方面的特點、過程和根本屬性;第三步,綜合研究材料,比較異同;第四步,提出命題假設,揭示歷史的本質與規律;第五步,驗證理論。運用歷史比較方法時應注意的幾個問題(1)歷史比較方法要在事物之間具有可比性的條件下才能運用(如商鞅變法和王安石變法,漢武帝和唐太宗)(2)在運用歷史比較方法時,不能將其絕對化和孤立化。(史學研究方法之一,不是唯一方法)三歷史計量分析法什么是歷史計量分析法歷史計量分析方法,又稱計量史學或歷史定量分析方法。是指運用數學方法、統計學方法和電子計算機技術,通過各種數
57、據關系,揭示和認識歷史的一種方法。梁方仲中國歷代戶口、天地、田賦統計,收錄了對我國歷史上戶口、田地、田賦這些重要內容的原始記載。在此基礎上,進行了考訂、統計分析、數據生成、制作圖表等工作。為研究我國古代的人口、土地和賦稅提供了較為系統的基礎資料。計量分析方法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1)可以迅速地處理和利用在過去歷史研究中,用傳統方法和手段無法處理的大量史料。(2)可以使一些模糊不清、不夠確定的問題,得到較為可靠的數據證明。如1960年,美國學者R.P.麥考密克,通過對1824年美國18個州的投票選舉資料進行詳細統計后發現,過去公認的“大普選”只是一個“神話”(3)開拓了歷史研究的一些新領域人口史、
58、社會結構史、心態史、家庭史、地方史、城市史、婦女史、種族史、以及工廠、監獄、城鎮、醫院等社會組織的歷史。運用歷史計量分析方法時應注意到的問題(1)要以正確的價值觀和理論做指導。(2)要處理好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的關系(。歷史的定性分析往往是以定量分析為前提條件。(3)與其他歷史研究方法配合使用(歷史上各階層的狀況研究:階級分析方法、社會學方法、定量分析、比較分析)歷史系統分析法什么是歷史系統分析方法:歷史系統分析方法,又稱歷史整體系統分析方法。它是運用現代科學系統論原理,將歷史作為一個整體的系統加以分析研究的方法。現代系統論又稱普通系統論,它的奠基人是美籍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系統的定義:貝塔
59、朗菲:“處于一定相互聯系中的與環境發生關系的各組成部分的總體”英國牛津詞典:“由互相連接,或互相依存的成組事物或集聚的事物所形成的復雜統一體。”日本世界大百科年鑒:“系統通常是指作用與共同目的的兩個以上要素的集合體”。歷史系統分析方法就是要求從歷史整體觀念出發,通過揭示整體與局部的各種方面復雜關系,認識歷史運動的整體過程。歷史系統分析方法的具體內容:第一,歷史整體分析(把歷史看做是一個整體過程加以考察)第二,歷史層次分析。(通過對歷史整體過程中的不同層次的次遞研究和對這些層次之間的內在聯系的考察,以達到解釋歷史整體過程本質和規律的目的。)第三,歷史結構分析。通過對歷史上任何一個社會結構即生產力
60、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社會文化與社會心理的關系和作用的探討,深刻認識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宗教、藝術等方面的交互作用,以及這種作用與歷史過程的關系。第四,歷史環境分析。(通過分析歷史系統在環境中所維持的作用平衡,以及平衡被破壞和被恢復的多次反復過程,考察歷史過程的多變性和方向性,以及社會的決策和運動的總趨勢。)第五,歷史動態分析。(歷史是一個動態開放系統。我們只有用動態、開放的方法去研究分析歷史過程、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才能深刻地認識歷史,揭示歷史運動的本質和規律。運用歷史系統分析方法應注意的問題歷史系統分析方法必須與其他方法相結合。歷史心理分析法什么是歷史心理分析方法歷史心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4-2025學年浙江省湖州市南潯區重點名校初三期中考試英語試題(A卷)試題含答案
- 環境友好型納米復合材料-全面剖析
- 生物酶催化研究-全面剖析
- 社交媒體在教育傳播中的作用-全面剖析
- 泉州市皮膚病防治院招聘真題2024
- 應急響應機制構建-全面剖析
- 廣西海事局招聘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真題2024
- 2025年人力資源管理師專業技能考核試卷:人力資源信息系統集成與應用試題
- 2025年小學英語畢業考試模擬卷(英語繪本閱讀):故事背景知識考察與運用
- 2025年營養師基礎知識考核試卷:冬季保健食譜編制與試題
-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所屬單位招聘真題2024
- 保定雄安新區容城縣招聘事業單位真題2024
- 2025年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青秀區中考一模英語試題(含答案)
- 2025-2030中國手術包行業市場發展分析及投資前景預測研究報告
- 2024年上海市《輔警招聘考試必刷500題》考試題庫(典優)
- AI技術在舞蹈實訓空間設計中的創新應用
- 《中國傳統民居建筑特點》課件
- 頂板管理知識培訓課件
- 盤扣式支架現澆箱梁安全專項施工方案
- 2025年合肥市建投集團春季招聘89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上海兼職勞動條件和福利待遇協議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