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法推算中的誤差思想空缺課件_第1頁
中國古代歷法推算中的誤差思想空缺課件_第2頁
中國古代歷法推算中的誤差思想空缺課件_第3頁
中國古代歷法推算中的誤差思想空缺課件_第4頁
中國古代歷法推算中的誤差思想空缺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歷法推算中的誤差思想空缺The Vacancy of Error Ideas about the Calculationof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alendar北京天文館王玉民 Beijing Planetarium WANG Yu-min第1頁,共31頁。在科學研究中,對精度的追求是一項系統活動,具體在對天體運行規律的把握中,需要觀測精度、模型精度、計算精度的高度統一才能達到理想狀態。 第2頁,共31頁。古代歷法家由于缺少誤差思想的指導,在對觀測精度遠遠沒有達到、對天體運行的規律掌握尚有限的情況下,單純追求計算的高精度,以求修成的歷法“止于至善”。古人在

2、這方面付出的巨大努力多是徒勞無功的,因為計算結果比計算本身更重要,沒有意義的數字位數參與運算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第3頁,共31頁。主要論述3點:1 中歷是一種探索活動,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都在追求對“完美”天行的把握2 中歷一直對觀測精度、模型精度、計算精度的不統一認識不足3 古代不掌握近似計算的規律,使中歷的高精度僅流于表面和一廂情愿第4頁,共31頁。1 中歷是一種探索活動,很長的歷史時期內都在追求對“完美”天行的把握第5頁,共31頁。戰國秦漢時代的“四分歷”,認為一回歸年為365又1/4天,閏周為19年7閏,于是現代人根據這兩個數值替古人推出他們的一朔望月為29又499/940天,其實那時的歷

3、法家不可能測量出這么精確的朔望月平均數值,古人只是通過當時盡可能精密的觀測認為陰陽合歷有19年7閏的關系而已,這是古人對天體運行整除關系的一種良好設想。以這種設想為前提,實際上回歸年與朔望月長度是不能各自獨立確定的。第6頁,共31頁。上元積年的使用是古人追求對完美天行把握的最典型體現。上元是古代歷法家尋找的一個理想推算起點,他們相信,按照他們觀測獲知的日、月、五星的運行周期,疊加回推,最后總能找到一個理想時刻:這一刻是一個甲子日的夜半,又是日月合朔的時刻,又恰是太陽過冬至點,同時在冬至點發生罕見的“五星聯珠”(即五大行星在視線聚集于冬至點)。第7頁,共31頁。在對中國古代歷法的研究中,推算上元

4、積年的方法因為涉及解一次同余式,是數學史上的一大貢獻,被大加贊賞,但因其推算的思想不甚“科學”而經常被忽略或淡化。實際上,推算上元積年從方法和思想上都是古代歷法最核心的內容,今人研究發現,古人設定上元時并不完全是客觀運作的。 第8頁,共31頁。曲安京經過研究證實,古代推導上元積年時只用60干支周期、朔望月和回歸年長度進行推導。如果布列的同余式組無解,或求出的上元積年超過1億年,說明取的朔望月和回歸年長度“不合用”,需要用何承天調日法“設計”新的朔望月和回歸年長度,再重新計算,若所得結果小于1億年,說明該上元符合要求,于是定出上元和上元積年。至于恒星年、近點月、交點月、五行星會合周期等數值,按這

5、億年數量級的尺度作出調整,總是能找到一個既滿足上元起點、又非常符合今日位置的長度周期的。且不說取朔望月和回歸年長度也靠改換數字、閉門造車來遷就理想上元,就說恒星年、近點月、交點月、五行星會合周期等數據在上億年的漫漫歷史長河中一分配,雖然得到一個與當時觀測長度相近的值,但有沒有誤差,誤差究竟是多少,根本不去考慮,結果這些參數僅符合了當時和較近的過去,行用日久必然會不合天。第9頁,共31頁。上元積年本來是一種良好設想,但后來人們過分沉溺于這種設想,它就成了一種對理想的病態偏執和對精度的虛妄追求了,在這種追求過程中,歷法家不惜削足適履,將那些本該完全靠實測求出的天體運行周期人為改動。歸根到底這是古人

6、不懂得誤差出現的必然性和使用近似計算的必要性造成的,追求完美的結果是極度不完美歷法幾十年一換。第10頁,共31頁。2 中歷一直對觀測精度、模型精度、計算精度的不統一認識不足第11頁,共31頁。從科學的角度講,只有做到觀測精度、模型精度、計算精度的統一,才能編制出一部好的歷法來。按現代誤差理論,在科學研究中,定量的誤差主要有3種:1.觀測誤差。2.模型誤差。3.截斷和舍入誤差。 第12頁,共31頁。渾儀 的精度:唐和唐以前的儀器都以“度”為最小單位,觀測時僅可精確到半度,北宋期間才出現了度以下的單位“少”(1/4度)、“半”( 1/2度)、“太”(3/4度),元代郭守敬的簡儀,刻度刻到1/10度

7、,可以估量到1/20度。 大多數朝代,觀測精度還是停留在“一度少弱,一度少強”的水平 。第13頁,共31頁。今人研究有時得出的古人觀測精度也是虛假的。唐梁令瓚在公元732年測的黃赤交角為24度,只精確到“度”。但被今人換算成現代度數,就成了233957,仿佛精確到了秒。然后與現代推算的當時黃赤交角理論值233620比,只差330,于是虛假的精度就出來了。第14頁,共31頁。隋代劉焯設立的太陽不均勻運動的模型 第15頁,共31頁。與此相比,古人在歷法的計算過程上一開始就追求高精度,而且越古,這種追求高精度的欲望就越強。唐及唐以前,天文歷算一直使用分數,今天的歷法史家經常把這些分數展成小數,然后把

8、古人追求的精度隨心所欲地定位在小數點后4位或7位上。實際上今人這樣做還是低估了古人的“志向”,古人對天體推算的目標是“絕對精確”,所以才使用分數,因為分數是實現這一目地的最好手段用今天的術語說,分數的有效數字是無窮多位,有真正理想的精確度。 第16頁,共31頁?,F代科學技術在誤差和近似理論的指導下,測量、模型和計算三者的精度可以在很高的水平上合理匹配?,F在,衛星導航的時間準確度要求在10納秒之內,而原子鐘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對天體軌道的確定需要天文觀測的精度達到10的3次方角秒,現代大型的專業望遠鏡也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當然,現代的巨型電子計算機的運算可以達到極高的精確度,比如可以把圓周率計算

9、到小數點后超過2.7萬億位(法國科學家2010年結果),但天文學家不可能用這樣的圓周率去進行天體軌道的計算,因為就現有的觀測、模型精確度來說,圓周率超出小數點后十幾位的計算,對精度的提高已經沒有任何幫助了。 第17頁,共31頁。3 古代不掌握近似計算的規律,使中歷的高精度僅流于表面和一廂情愿第18頁,共31頁。授時歷不用積年,一憑實測,故自元迄明,承用三四百年無大差,以視漢、晉、唐、宋之屢差屢改,不啻霄壤。故曰:授時集諸家之大成,蓋自西歷以前,未有精于授時歷者也。 梅文鼎 第19頁,共31頁。授時歷元、明共用382年,是歷代歷法中使用時間最長的一部。 但是,即使是在這樣一部優秀、自覺擯棄了完美

10、主義的上元積年觀念的歷法中,對誤差思想和近似計算也是相當忽視的。 第20頁,共31頁。授時歷以365.2425日為回歸年以365.2575度為周天(相當于恒星年)精度都是萬分之一日 朔望月(朔策)29.530593日,精度提高成百萬分之一日交點月(交終)27.212224日,精度也是百萬分之一日近點月(轉終)27.5546日,又降回萬分之一日 第21頁,共31頁。授時歷節氣長的確定:氣策歲實/24=15.2184375日,精度居然高到千萬分之一日,這是在回歸年(歲實)365.2425000日的假設下得出的,而那時對回歸年的測定不可能會到這樣高的精度,所以氣策這樣的高精度只有“數值至上”的意義而

11、沒有任何實際意義。 第22頁,共31頁?!安饺挣稹敝杏羞@樣的算式:每日定行度四正后每日行度日差計算時,原有的基數(行積度)取小數點后4位,“每日行度”取小數點后6位,“日差”則取小數后7位,精度不一,前后差了1000倍,相加時后者的高精度完全被前面的低精度吞沒。 第23頁,共31頁。再看“弧矢割圓術 ”:一周天度數為365.2575度,周天半徑為60.875度 “60.875度”的來歷:取圓周率為3,這樣365.25753=121.7525,原文為“徑121度七十五分少”,將“少”略去,成了121.75,取其半就成了60.875度。 第24頁,共31頁。在隨后的演算中,取黃赤大距為24度,與周

12、天半徑為60.875度相比,精度又陡降為“度”,按這極不準確的周天半徑和精度極低的黃赤大距推算,求出黃赤大股q56.0268度,黃赤大勾p23.8070度。 郭守敬實測的黃赤大距本為23.90度,如利用此值,同時求周天半徑時取3.1416,經計算可得q53.2880度,p23.2328度 第25頁,共31頁。在和白道有關的常數中,郭守敬又取黃白交角為6度,精度也降到了“度”。當白道降交點與春分點重合時,得出“半交”(最低點)在黃道外6度,在赤道內18度郭守敬甚至不顧實測的數,無意中又把前人“通約”的理想搬到了黃赤、黃白交角上。 第26頁,共31頁。有學者認為,郭守敬弧矢割圓術中的3不是圓周率,

13、是“會圓術” 里獨特的比率。因為弧矢割圓術、會圓術都是近似公式,公式中使用3代替圓周率,其最后結果與用現代三角學方法求出的相近,在特殊點甚至與現代值完全相等。第27頁,共31頁。那么,是否那些近似公式包含了的修正值?近似公式抵消了3為“圓周率”的部分誤差?但據筆者使用部分值驗算,如果用現代三角法算,即使圓周率用3,其結果仍比授時歷的方法精度高;另一方向,弧矢割圓術近似公式如果用更精確的值時,得到的值比用3精度更高,可見古率3并沒有起到修正作用。第28頁,共31頁。授時歷中推算過程的缺憾,都不是“瑕不掩瑜”所能開脫的,本來是孜孜以求精密的天文歷法計算上居然率意使用3為圓周率,不顧實測的數據把天體運行軌道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