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親社會行為 “愛能拯救人-不論是施與愛的人還是得到愛的人” 精神病學家卡爾.梅寧格問題什么是親社會行為?人們為什么、什么時候會做親社會行為?誰會做出親社會行為?怎樣才能減少冷漠而增加親社會行為?outline親社會行為的概念親社會行為的理論闡釋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品德教育與親社會行為第一節 親社會行為的概念幫助他人 符號社會期望 自覺自愿親社會行為的界定親社會行為(prosocial behavior)指符號社會期望并對行為者本身并無明顯好處,而行為者卻自覺自愿給行為的受體帶來利益的一類行為。親社會行為的界定利他行為與助人行為自發的親社會行為與常規性的親社會行為(羅森漢等人) 柯萊波斯的理論羅
2、森漢理論羅森漢等人認為可把親社會行為區分為兩類:一種是自發的親社會行為,即動機是關心他人的親社會行為;另一種是常規性的親社會行為,即期望得到對自身有利的好處如避免懲罰等。/news/2008/5/085221315165080.shtml柯萊波斯的理論柯萊波斯(Krebs,1994)等人整合不同研究者的觀點,提出可把親社會行為設想成是一個行為的連續體,一端是最大限度增加自我利益的行為朝向,另一端是最大限度增加他人利益的行為朝向。在這個連續體中,行為的利他成分的量由兩個標準來決定:(1)行為的方向性是直接朝向有利于他人而背離自我利益的方向;(2)在行為中包含的利益總量。在上述定義中,我們認為利他
3、行為和親社會行為是同義的,利他行為在連續體上是朝向最大限度增加他人利益的。柯萊波斯的理論親社會行為包括某一范圍的行為以及這一范圍內的典型行為克服了非此即彼,自私利他的兩分法親社會行為是根據直接引發行為的動機,而不是只依據行為的后果來定義的親社會行為并不必然與付出高代價相聯系 我和他人并不一定是截然分離的心理學實體理想的親社會行為是一種最大限度地對他人有利的行為/xwzx/csxw/ly/t20100325_1770104.htm親社會行為發展的研究社會認知學派 最基本的觀點是強調個體的認知發展是親社會行為發展的直接動力,不同年齡階段的認知能力由性質不同的思維模式構成,而且不同的思維模式是以不變
4、的順序發展的,個體只有在認知水平達到相應的程度時,才有可能表現出相當的親社會行為。其中社會認知能力的發展與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尤為密切。嬰幼兒親社會行為的研究 812個月的嬰兒已具有同情行為、利他行為和分享傾向。1歲后,嬰兒開始安慰他人,而且幫助行為發生的頻率隨年齡增多。14個月的嬰兒能對其兄妹表示關心,并知道如何使他們高興,使他們喜歡自己,并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向他們提供注意、同情、關心、分享和幫助幼兒期 幼兒區分自我和他人的認知能力是較低的,他們還不能很好地區分“自我他人”維度幼兒的親社會行為大多表現出順從,極少的親社會行為是自發的,而且母親在幼兒的親社會行為的發生中起著重要作用學齡兒童 親社會行
5、為與觀念的一致性逐漸提高自我取向和獎勵取向降低,他人取向動機逐漸增多 成人期 成人期各方面的發展已趨于成熟、穩定,社會化過程基本完成,同時也掌握了比較完整的社會認知技能,親社會行為的表現形式更為多樣,也更高級。親社會行為的中介過程認知發展學派的社會認知結構:加工社會信息解釋社會事件理解社會事件理解人際關系解決人際關系社會認知結構對PB的產生的兩種作用方式:提供PB必須的信息 (認知過程)導致情感和動機傾向的產生(情感過程)注意過程 認知過程:注意他人的需要,對幫助時機的知覺PB發生的必要條件 不同認知發展階段對他人需求的敏感性有個體差異不同年齡的個體對不同類型需求的敏感性不同 對滿足自己需要、
6、討好權威人物的時機敏感對人際關系敏感 關注社會公正、 觀點采擇能力增加、可理解大范圍內人們的深層需要觀點采擇(perspective-taking),經常被形象地比喻為“從他人的眼中看世界”或者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 注意過程情感中介:與認知過程相互聯系相互作用,隨認知能力發展而獲得處理復雜情感的能力對目標喚起的認知和解釋影響PB把喚起歸為合理需求 積極情感狀態(移情) 對PB產生有積極引導作用;不合理需求,反之同時,當個體的自我概念越來越整合到對于他人概念中去時,對他人痛苦就越來越敏感。評價過程評價過程:個體主要通過3類標準評價可能采取的行為 代價和利益:不同認知發展階段對不同類型的利益
7、取向不同會導致個體以不同方式權衡代價利益低:對物質和身體的高:關注心理成長,自我和他人的整合以及與社會系統整合的功能,對代價和利益的評價更精確、更深刻評價過程評價過程:個體主要通過3類標準評價可能采取的行為 此評價中必須伴隨情感反應:考慮等到的利益積極情感趨向PB考慮付出的代價消極情感回避PB評價過程評價過程:個體主要通過3類標準評價可能采取的行為 道德準則如何從眾多準則中選擇引導行為的準則?為何不同的人會采用不同的準則?道德準則的運用與道德推理能力和認知發展結構的水平相關評價過程評價過程:個體主要通過3類標準評價可能采取的行為 自我強調自我是利他主義的,對PB發生有積極作用個體自我對利他主義
8、的認同程度越高,越有可能選擇趨向他人利益方向的PB評價過程評價過程:個體主要通過3類標準評價可能采取的行為 計劃過程:形成目標,實施行動計劃認知結構發展問題解決能力采取有效的幫助形式社會技能利他行為理論決策理論對緊急事態的注意對緊急事態的判斷個人責任程度的決定介入方式的決定利他行為的實行第二節 親社會行為的理論闡釋利他行為與親社會行為利他行為是一種不期望任何形式報答的、自覺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為。一、利他行為的目的是有益于他人。二、利他行為是一種自覺自愿的行為。三、利他行為是不期望任何形式的報答或獎勵的行為。四、利他行為具有自我犧牲性。 1.陌生人陷于危難(火災、空難、車禍),義不容辭的給予
9、幫助,且不留任何姓名便離開。2.幫陌生人指路或提供金錢。利他行為與親社會行為助人行為是指帶有一定個人目的和利益傾向的,同時也有易于他人和社會的行為大筆捐款,為了節稅;幫助路人,為了贏得心儀女子好印象親社會行為研究的理論模型社會學習理論艾森伯格的親社會行為理論其他的理論模型社會學習理論學習理論在看待人們的助人與利他行為時,認為兒童在成長的過程中有關助人行為的規范的掌握是學習的結果。在學習過程中強化和模仿很重要,兒童會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助人行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孩子助人行為也有較大的影響。艾森伯格的親社會行為理論親社會行為的初始階段對他人需要的注意 親社會行為
10、意圖的確定階段 意圖和行為建立聯系的階段 艾森伯格的親社會行為理論水平大致的年齡段簡要的描述和典型反應快樂主義學前、小學低年級 只關注自己的需要。是否提供幫助主要根據是否會對自己有利。如“我不能幫助她,否則宴會我會遲到的” 需要定向小學和少數學前兒童 把他人的需要作為提供幫助的合理根據,但很少表現出移情,不能幫助時也不會產生內疚感。如“我幫助她是因為她需要幫助” 艾森伯格的親社會行為理論水平大致的年齡段簡要的描述和典型反應模式化的贊許定向小學和一些中學生 關注外界的贊許,對好與壞的刻板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個體的思維。如“如果我幫助了別人,媽媽會表揚我” 移情定向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生 開始根據移
11、情做出判斷,有時候也會根據責任和價值觀做出判斷。如“因為她很痛苦,能夠幫助她我很高興” 艾森伯格的親社會行為理論水平大致的年齡段簡要的描述和典型反應模式化的贊許內化的價值觀定向少數中學生、小學以上 根據內化的價值觀、規范、信念和責任來判斷是否提供幫助;違背這些原則會削弱個體的自尊。如“我拒絕捐款是因為慈善機構浪費了太多的籌款,很少把它給予真正需要幫助的人” 三親社會行為發生與發展的理論闡釋親社會行為的發生本能論親社會行為是由遺傳決定的,是一種為保護物種的生存而犧牲個體的內部機制。本能論在蜘蛛和螳螂的婚禮上存在著一種極端自私和極端利他的行為。雌蜘蛛和雌螳螂僅僅為了獲得一頓美餐,在“新婚之夜”就殘
12、忍地將自己的“夫君”吃掉,而雄蜘蛛和雄螳螂明知道等待自己的是極端悲慘的命運,卻依然“義無反顧”。或許這是它們期待已久的一次機會,因為它們遇到雌性的概率很小,錯過了也許就終生不能交配。因此為了“新婚夫人”有更好的營養將自己的后代培養長大,這樣的犧牲在它們看來也是值得的。 本能論魑幅是一種以吸食其他動物的血為生的蝙蝠,如果連續三夜吃不到血就會餓死。但是并非每只魑幅每夜都能吸到血,然而沒有吸到血的魑幅并不會因此而餓死。威爾金森在哥斯達黎加觀察了魑幅的血液反哺行為。一只吸到血的魑幅把血吐給另外一只正在挨餓的魑蝠,而兩只魑幅并不僅僅限于親代與子代的關系。這種行為可與自然界普遍存在的愛相媲美,讓人深為感動
13、 本能論鳥類中杜鵑可謂是“臭名遠揚”。杜鵑自己不會筑巢,更不會花費大量的精力哺育雛鳥。它們為后代所做的事情就是去尋找其他鳥類的巢以及養父母,即寄主。比如沼澤地里的蘆營或者是森林里的大山雀。杜鵑利用它的卵與寄主的卵極其相似而將寄主蒙騙過去。而更令人感到可恨的是,剛出生的小杜鵑就大開殺戒,將自己的“義弟妹”寄主的卵一個不剩地推出巢外,寄主似乎“既往不咎”,仍然將小杜鵑當作自己的孩子精心照料直到長大。在這個事件中蘆營和大山雀樹立了利他的榜樣。 Who Do We Help?806020040% HelpingHighMediumLowNoneGenetic Relatedness三親社會行為發生與發
14、展的理論闡釋親社會行為的發生習得論親社會行為是在后天環境中不斷學習而形成的,研究表明,親社會行為與年齡有關,剛出生的嬰兒是沒有利他行為的,要到一定的年齡才可能發展起來。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兒童期四種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特點(之幫助)起源于嬰兒期(Rheingold,1982) 觀察三組嬰幼兒(年齡為18 ,24 ,30 個月) 在家里幫助父母做家務(如整理散亂的雜志、疊衣服、掃地和整理床鋪) 的情況,發現65 %的18個月的嬰兒和所有的30 個月的幼兒能夠,也愿意幫助成人做這些家務。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兒童期四種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特點(之幫助)發展趨勢:從幼兒到小學中期,兒童的助人行為呈增長趨勢并且逐漸達到
15、最高峰;到了青少年早期,則呈下降趨勢,;成年早期開始又有所增加緊急情境下的助人行為則在個體身上發生得較晚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兒童期四種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特點(之合作)起源于出生后第二年發展趨勢:絕大多數1824 個月的兒童可進行合作游戲。同時,他們也表現出更多的與成人合作的傾向。隨著年齡的增長, 合作的目的性、穩定性逐漸增強, 合作范圍不斷擴大,逐漸由兩人間的合作發展到三、四人之間乃至更多的人之間的合作。合作及合作解決問題的策略隨年齡不斷提高,并且日趨多樣、復雜和有效。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兒童期四種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特點(之合作)發展趨勢:觀點一:合作行為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加(張麗玲,2004)。觀點二:學
16、齡期以后的兒童的合作傾向隨年齡增長逐漸減弱;但從初二開始一直到高一,兒童的合作傾向卻又出現了轉折, 又出現了合作的高峰(Shepherd,1982)。整合:兒童期的合作行為發展是分階段的,逐漸從低水平的意向性合作階段發展到較高水平的組織化協作階段;目的是被同伴接納。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兒童期四種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特點(之分享)萌芽于出生后約12個月時發展趨勢:1224 個月嬰兒的分享行為隨年齡增加很快;2436 個月嬰兒的分享行為則隨年齡增長而下降;學齡兒童的分享行為又開始增多,710 歲兒童中有77 %愿意和人分享,1116 歲的兒童100 %愿意和人分享小學低年級兒童的物品分享和游戲分享最重要,
17、學習分享次之,心理分享最少;到了高年級,物品分享和游戲分享逐漸讓位于學習分享和心理分享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兒童期四種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特點(之分享)發展趨勢:分享行為的發生和發展與其分享觀念密切相關。,416 歲兒童分享觀念的發展中, “吝嗇”傾向在46 歲達到高峰,之后隨著年齡增長逐漸減弱;“慷慨”傾向在56 歲時出現飛躍并逐年增加至78 歲;“公平分享”傾向緩緩漸進,至1112 歲達到高峰,8 歲以后這一傾向占主導地位兒童對物品私有權的意識越強烈,分享行為就越少,兒童對重新擁有物品支配權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分享行為就越多。親社會行為的發展兒童期四種親社會行為的發展特點(之安慰)安慰行為指個體覺察到
18、他人的消極情緒狀態,如煩惱、哭泣等,并試圖通過語言或行動使他人消除消極情緒狀態,變得高興起來的親社會行為。萌芽于出生后第二年初發展趨勢:個體的安慰行為在一般情況下都是隨著個體的理解力水平的發展而發展的。也有研究者發現,安慰行為隨年齡的增長呈下降趨勢,甚至與年齡無關第三節 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旁觀者效應冷漠行為指在緊急、危險的情況下,個人明知他人受到了生命和財產的威脅而需要得到自己幫助時,卻持坐視不救,袖手旁觀的態度。/b/20590315-1588335181.html/v_show/id_XMTM5Mzg5Mzcy.html旁觀者效應旁觀者效應指的是,個體對于緊急事態的反應,在單個人時與同其
19、他人在一起時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場個體會抑制利他行為。The Process of Helping1、房間充煙實驗中將一些大學生被試領到實驗室,讓他們參加討論有關城市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在“等待實驗開始的時候”,要求被試填一張“預備問卷”。當他們填完兩張紙的時候,實驗者開始通過墻上的通風孔向被試的“等待室”釋放無害的但很恐怖的白色煙霧。在整個6分鐘的實驗中,一直釋放這種煙霧。這個研究分為三種實驗條件:(1)等待室只有一個被試;(2)等待室里有三個被試,這三個被試互不相識;(3)等待室里有三個被試,但其中兩個實驗者的助手裝扮的,他們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即看到煙霧什么也不說。研究發現,第一種情況下的2
20、4個被始有18人(75%)在26分鐘內出室報告比其他兩種情況下的被試報告(38%和10%)要多、要快。在兩個三人小組中的被試中,三個互不相識的真被試中的被試筆另一組中的被試報告地快。010203040506070800123456Minutes Passed Since Smoke Started% Reporting Smoke AloneThree Person GroupSmoke Filled Room遭難女士 被試也是單獨或和其他人一起在房間里填寫調查表。這次要測量的是他們使否去救助一個受傷的女士。被試處于四種條件下:單獨一人;與一個朋友在一起;與一個陌生的學生在一起;與實驗者的一個
21、表現消極的同伙在一起。女實驗者向被試說明如何填調查表,并送他們到隔壁的房間里,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間。被試在填表時可以聽到隔壁房間里女實驗者活動的響聲。幾分鐘以后,突然一聲巨響從隔壁房間傳來,伴隨著的是女人的尖叫和呻吟:“哎呦!天呢!我的腳!我的腳不能動了。-實際上是錄音。”誰去幫助呢?結果表明,70%單獨一人的被試跑去幫助;70%與朋友在一起的被試跑去幫助;40%與陌生人一起的被試跑去幫助;而與實驗者消極的同伙在一起的被試中只有7%的人跑去幫助了。 罪行作證 安排男大學生被試單獨活與兩名其他(實際上是實驗者同伙)被試等待會見。接待人員解釋說,由于會見要推遲幾分鐘,為了節省時間,她先把酬金付給他們
22、。他從放在桌上的信封里取出幾張大面額和小面額的鈔票,給每位被試2美元,并問在場的人能否有人換開20美元的大鈔。然后,她將30到50美元放回信封內。電話鈴響,她離開房間去接電話。片刻,一個“小偷”(實驗者的一名同伙)去偷竊信封中的錢,他故意做出企圖掩飾自己行為的樣子,而實際上又讓在場的被試清楚地看到他確偷了錢。在偷竊發生后約一分鐘,接待員返回。結果,與小偷單獨在房間的被試比有旁觀者在場的被試,報告發生了偷竊的人數更多。冷漠行為的旁觀者效應觀眾榜樣責任分散情景的模糊性情景的模糊程度會影響利他行為的產生。任何增加情景模糊性的因素都會起著抑制旁觀者采取有效的利他行為。 其他因素物理環境社區大小噪音強弱被幫助人的特點性別因素二影響親社會行為的內部因素認知因素的影響個體的心理狀態個體的人個特征個體的心理狀態心情也會影響人們的助人行為。不少證據顯示,當一個人心情很好時,他較樂于幫助他人 然而正性情緒所產生的效果有時候要受到限制。首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南京視覺藝術職業學院《智能科學數學基礎》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高考沖刺倒計時100天主題班會
- 湖北省鄂州市吳都中學2024-2025學年高考生物試題命題比賽模擬試卷(23)含解析
- 商丘學院《臨床寄生蟲學與檢驗》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湘潭市岳塘區2024-2025學年數學五年級第二學期期末綜合測試試題含答案
- 上海應用技術大學《虛擬儀器技術》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工科數學分析(下)》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江蘇醫藥職業學院《中級法語I》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中醫藥高等專科學校《醫學數據挖掘課程設計》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石油化工學院《智慧建造與物聯網》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2019年遼寧省普通高考志愿填報表(一)
- x-y數控工作臺機電系統設計
- 北京中醫藥大學個人自薦信
- 工程交付使用表
- 電子物證專業考試復習題庫(含答案)
- 公司清算報告計劃工商局版
- 欣賞 牧童短笛
- (完整版)BrownBear繪本附配音課件
- T∕CADERM 3035-2020 嚴重創傷院內救治流程和規范
- 臍血分血及CIK細胞培養流程
- LNG站、槽車事故案例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