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四則教學課件(共22張)_第1頁
《論語》四則教學課件(共22張)_第2頁
《論語》四則教學課件(共22張)_第3頁
《論語》四則教學課件(共22張)_第4頁
《論語》四則教學課件(共22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論語四則 第1頁,共23頁。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一生培養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被尊稱為圣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第一文化偉人。孔 子第2頁,共23頁。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論語的語言簡潔精練,含義深刻,其中有許多言論至今仍被世人視為至理。南宋時,朱熹把它和大學中庸孟子合為四書。論語第3頁,共23頁。一、初讀:找出文中易錯

2、的讀音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四則第4頁,共23頁。正音:yn hu焉 誨誨女(“女”同“汝”,應讀“r”)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 “知”通“智”,應讀“zh”)也。第5頁,共23頁。二、再讀課文: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女:同“汝” 知:同“智” 通假字,是中國古書的用字現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讀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有人認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寫的白字(別字)。事實上,第一

3、個寫通假字的人可以說是寫的白字,但是后人紛紛效仿,也就積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書之中,是造成中國古書難讀的原因之一。第6頁,共23頁。三讀:讀課文,給下列句子劃分停頓節奏。 擇 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第7頁,共23頁。 四讀:讀課文,解釋劃橫線字的意思。 1、擇其善者而從之 2、誨女知之乎 3、好古 4、溫故而知新: 第8頁,共23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yn)。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幾個人,古代漢語里的“三”往往不是具體的數字,而是泛指多數。焉:表示肯定的語氣詞。之:前一個“之

4、”指“善者”,即優點。后一個“之”指“不善者”,即缺點。第9頁,共23頁。五讀:讀課文,疏通文意第一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說:“幾個人一同走路,其中一定有我的老師。我要選擇他們的長處來學習,他們的短處就要改正。”第10頁,共23頁。子曰:“由,誨(hu)女(r)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為:是。是:這(就是)。知之:知道事情的道理。第11頁,共23頁。第二則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孔子說:“仲由,教給你知與不知的態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這才是明智的。”第12頁,共23頁。子曰:“我非

5、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喜歡,愛好。求:探求。敏:敏捷。第13頁,共23頁。第三則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懂知識明事理,只不過是愛好古代文化勤奮敏捷地去探求它罷了。”第14頁,共23頁。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溫:溫習。故:舊的。可以:在古代漢語中是兩個詞,“可”相當于現代漢語中的“可以”,“以”是個介詞,這里表示動作行為直接涉及的對象。知新:有得到新的體會和感悟新的內容兩重意思。為:作為,當作。第15頁,共23頁。第四則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孔子說:“溫習舊的知識能有新體會、新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把他當做老師

6、了。”第16頁,共23頁。細讀課文,思考:課文哪幾則是談學習態度的,哪幾則是談學習方法的?想一想:第17頁,共23頁。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溫故知新22論語四則談學習態度:三人行,必有我師談學習方法:敏以求之第18頁,共23頁。練一練:將下面的句子與其含義用線連起來。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勤奮好學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實事求是虛心求教加強復習第19頁,共23頁。練一練:1、背誦課文。2、用自己的話說說下列句子的意思。 a、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b、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C、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第20頁,共23頁。 有人說,若

7、中國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論語,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國人。請課后廣泛地搜集資料,了解更多有關論語的內容。相信一定會讓你受益匪淺。 拓展延伸第21頁,共23頁。 春秋時期,孔子到東方游歷,看見兩個小孩在一起爭辯。他就走過去問他們爭辯什么。一個小孩認為太陽剛出來時距離人近,中午時就距離人遠了。另一個小孩則認為正好相反。第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上的傘蓋,到了中午就只有盤子和飯缽那樣大了,這不正是遠的顯得小,近的顯得大嗎?”第二個小孩則說:“太陽剛出來時清清涼涼的,到了中午,熱得像把手伸在熱水中一樣,這不是近的就覺得熱,遠的就覺得涼嗎?”對這個問題,孔

8、子沒有“強不知以為知”,而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實事求是地說不知道。 知之為知之 不知為不知兩小兒辯日第22頁,共23頁。1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周易 譯:作為君子,應該有堅強的意志,永不止息的奮斗精神,努力加強自我修養,完成并發展自己的學業或事業,能這樣做才體現了天的意志,不辜負宇宙給予君子的職責和才能。 2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三國志劉備語 譯:對任何一件事,不要因為它是很小的、不顯眼的壞事就去做;相反,對于一些微小的。卻有益于別人的好事,不要因為它意義不大就不去做它。 3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探湯。 論語 譯:見到好的人,生怕來不及向他學習,見到好的事,生怕遲了就做

9、不了。看到了惡人、壞事,就像是接觸到熱得發燙的水一樣,要立刻離開,避得遠遠的。 4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 論語 譯:干活搶重的,有過失主動承擔主要責任是“躬自厚”,對別人多諒解多寬容,是“薄責于人”,這樣的話,就不會互相怨恨。 5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論語 譯:君子總是從善良的或有利于他人的愿望出發,全心全意促使別人實現良好的意愿和正當的要求,不會用冷酷的眼光看世界。或是唯恐天下不亂,不會在別人有失敗、錯誤或痛苦時推波助瀾。小人卻相反,總是“成人之惡,不成人之美”。 6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論語 譯:見到有人在某一方面有超過自己的長處和優點,就虛心請教,認真學習

10、,想辦法趕上他,和他達到同一水平;見有人存在某種缺點或不足,就要冷靜反省,看自己是不是也有他那樣的缺點或不足。 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 譯:自己不想要的(痛苦、災難、禍事),就不要把它強加到別人身上去。 8當仁,不讓于師。 論語 譯:遇到應該做的好事,不能猶豫不決,即使老師在一旁,也應該搶著去做。后發展為成語“當仁不讓”。 9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 論語 譯:君子不會夸夸其談,做起事來卻敏捷靈巧。 10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 周易 譯:同心協力的人,他們的力量足以把堅硬的金屬弄斷;同心同德的人發表一致的意見,說服力強,人們就像嗅到芬芳的蘭花香味,容易接受。 11君子藏器

11、于身,待時而動。 周易 譯:君子就算有卓越的才能超群的技藝,也不會到處炫耀、賣弄。而是在必要的時刻把才能或技藝施展出來。 12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 譯:自滿于已獲得的成績,將會招來損失和災害;謙遜并時時感到了自己的不足,就能因此而得益。 13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譯:如果我有了某些成就,別人并不理解,可我決不會感到氣憤、委屈。這不也是一種君子風度的表現嗎?知緣齋主人 14言必信 ,行必果。 論語 譯:說了的話,一定要守信用;確定了要干的事,就一定要堅決果敢地干下去。 15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論語 譯:講事實,不憑空猜測;遇事不專斷,不任性,可行則行;行事要靈活,不死板;凡事不以“我”為中心,不自以為是,與周圍的人群策群力,共同完成任務。 1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 譯:三個人在一起,其中必有某人在某方面是值得我學習的,那他就可當我的老師。我選取他的優點來學習,對他的缺點和不足,我會引以為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