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與法同行萬人宣講活動講稿_第1頁
法院與法同行萬人宣講活動講稿_第2頁
法院與法同行萬人宣講活動講稿_第3頁
法院與法同行萬人宣講活動講稿_第4頁
法院與法同行萬人宣講活動講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法院”與法同行萬人宣講活動“講稿各位同志們:新疆自古都是統一的多民族地區,各個民族之間團結友愛、和睦共處。現在我們首先講講新疆這一名稱的由來。新疆,漢稱西域,意思是中國西部的疆域,其地理范圍主要指玉門關以西、巴爾喀什湖以南、里海以東的廣大地區。這一名稱自漢代出現于我國史籍,一直沿用到清朝統一新疆。清朝初年,仍沿用“西域”稱謂。清軍入關以前,它所統轄的疆域僅限于我國東北地區。入關后,它迅速統一了中國大部。但在個別地區,它的統治也是經過了多年反復之后才最終確立的。清朝前期的幾代皇帝,都視統一全中國為己任。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清政府在中國的控制區域不斷擴大和鞏固。到了乾隆皇帝(公元17361796年)

2、時,清政府的政令終于可以施行于全中國的每一個角落。乾隆皇帝為此十分自負,他將最后由自己所確立的清政府統治的地區稱為“新疆”,即“故土新歸”之意。當時,被清政府稱為新疆的地區有:改土新疆(云南烏蒙地區)、上游新疆(貴州安順與鈦寧附近)、下游新疆(貴州黔東南古州一帶)、金川新疆(四川大渡河上游的大、小金川地區)等。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之后,將古稱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也稱為新疆。新疆這個名稱的出現,還有另外一層意思。繼公元1878年左宗棠自阿古柏手中收復了新疆之后,1882年沙俄侵略者也被迫歸還了我伊犁地區。于是,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他在給清朝皇帝的奏折中稱新疆是“他族逼處,故土新歸”。于是

3、以新疆為省名就有了一層新的意義。即新疆自古是中國固有的領土,但因為是新從阿古柏和沙俄手中收復的失地,故以新疆定為省名,有“故土新歸”之意。這個新的名稱,飽含著收復失地的愛國將士對這片土地的感情。歷史上,沙俄和英帝國主義者曾對我新疆垂涎已久。他們對新疆進行的多次侵略顛覆活動終未得逞,于是就不斷進行一些惡意的宣傳。對于新疆這一名稱的歪曲即為一例。他們說什么:“東突厥斯坦(即新疆)自古以來一直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自從清朝占領新疆以后,才變成了清朝的殖民地”,“因為是清朝新占領的地方,所以才被稱為新疆”等。他們制造這類謠言,并非由于對歷史的無知,而完全是出于挑撥我國民族關系,破壞我國統一之目的。大家對于

4、新疆的由來有個一個大概的了解,那新疆這片土地上的多個民族聚居是如何形成的,新疆人種起源是具有多元性的,新疆地處亞洲中心,與八個國家接壤,是古代世界四大文明西方文化、古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和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唯一匯合點。所以他的人種和文化起源都是多元的,不是單一哪個種族和文化產生的,而是多種族、多文化融合而成的。近代新疆各地考古資料表明,最晚在六七千年以前,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疆地區已有人類活動。在目前已發掘并作過科學鑒定的人類遺骨來看,新疆人種起源是多元性的。東疆哈密出土人類遺骨中,蒙古利亞人種(簡稱黃種人)約占70%,歐羅巴人種(簡稱白種人)約占30%;而在南疆焉耆發現的古人類遺骨則正好相反。

5、從時間分布上,越早期的遺骨,歐羅巴人種特征越多,越晚期的遺骨,黃種人特征越多。這說明古代新疆是東西兩大人種交匯之地,越往東,黃種人成分越多;越往西,則白種人成分越多。遺骨年代越晚,則黃種人成分越大。這說明東方人種是從哈密逐漸向西延伸,而西方人種則是從伊犁河谷逐步向塔里木盆地周圍甚至更東邊滲透。根據歷史學家研究,新疆不僅是多種族起源的地區,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地區。民族的起源,包含了共同的區域、共同的語言、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經濟生活等四個方面的要素。人們將有文字記錄之前的歷史通稱史前時期,因為這一時期缺少準確的歷史文獻記載,歷史面貌往往主要倚賴考古文物。新疆迄今還未發現公元前2世紀以前的有文字的遺

6、物和相關記錄,故學術界一般將漢朝之前的新疆歷史都稱為“史前時期”。 新疆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始于張騫。史學家稱張騫之前為西域的“史前時期”。西漢司馬遷所著史記中記載有西域36國,東漢時36國變成50國,其中包含了今天新疆各民族的祖先。現代新疆13個世居民族共同聚居的格局,是從清代末期逐漸形成的。在古代歷史上,曾有許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屬,從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開始才有明確的記載,當時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烏孫、羌、匈奴和漢人。 塞人,原游牧于東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錫爾河地區。因被月氏排擠而西遷,一部分退至錫爾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爾,散居各地。月氏人,戰

7、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時期活動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廣大地區,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漢之際最為強盛。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擊,被迫向伊犁河流域遷徙,驅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烏孫,最初活動于河西走廊。秦末漢初,受月氏人的攻擊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襲擊月氏人,并將其逐出伊犁河流域。 羌人,最初活動于黃河中上游地區。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戰國時期,一部分羌人經河西走廊,沿祁連山、昆侖山向西遷徙,從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跡。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進入新疆的。匈奴的起源,按史記的說法,匈奴人的先祖是夏王朝遺民,西遷過程中融合了月氏、樓蘭、烏

8、孫、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國的白種人。而王國維則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后世所謂的匈奴。 中國的匈奴是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大部分生活在戈壁大漠,最初在蒙古建立國家。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時期,被逐出黃河河套地區。東漢時分裂,南匈奴進入中原內附,逐漸融入中原民族。北匈奴從漠北西遷,中間經歷了約三百年,在歐洲建立強大的匈奴帝國,占據了歐洲三分之一的領土,與東、西羅馬帝國成“三足鼎立”之勢。但很快瓦解,不知所終。今天大多數匈牙利人認為自己是匈奴帝國后裔。五胡十六國時期,內遷中原的南匈奴建立前趙、北涼和夏等國家;北匈奴西遷康居。自漢武帝元光六年(

9、公元前129年)起開始受到漢朝軍隊的攻擊,漢武帝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匈奴將主力撤回漠北地區,至漢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匈奴國已經完全退出漠南地區。漢元帝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匈奴王呼韓邪向漢求親,王昭君出塞嫁與匈奴單于后,匈奴人又重新回到漠南,雙方依漢元帝永光元年(公元前43年)的約定以長城為界;在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公元46年)匈奴人受到烏桓人的攻擊北遷前的80年間,匈奴人一直居住在漠南。匈奴人的最親近的后裔是哈薩克族。匈奴的直接后裔是突厥人。而漢人是較早進入新疆地區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漢朝軍隊開始在輪臺、渠犁等地屯田,后來擴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點成為漢人進入新

10、疆后最初的分布區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設立以后,或為官、或從軍、或經商,進入新疆的漢人連續不斷。魏晉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時期,是中國民族大融合時期,各民族遷徙往來頻繁,又有許多古代民族進入新疆,如柔然、高車、噠、吐谷(音:玉)渾等。公元840年,大批回鶻人進入新疆。當時,回鶻汗國因自然災害侵襲、統治集團內訌及黠戛斯(中國古族名)的進攻等原因而崩潰,其部眾大部分向西遷徙。其中一支遷往今吉木薩爾和吐魯番地區,后建立高昌回鶻王國;還有一支遷往中亞草原,分布在中亞至喀什一帶,與葛邏祿、樣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圍地區受高昌回鶻王國和喀喇汗王朝統治,當地的居民和

11、西遷后的回鶻互相融合,這就為后來維吾爾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契丹和蒙古族是1124年,遼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眾西遷,征服新疆地區,建立西遼政權,一批契丹人(中國古族名)由此進入新疆。十三世紀初,成吉思汗率軍進入新疆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給其子孫。回鶻人進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瓦拉是明代(1368年1644年)對漠西蒙古的總稱,初分布于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后不斷向額爾齊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擴展。十七世紀初,逐漸形成了準噶爾、杜爾伯特、和碩特、土爾扈特四部。十七世紀七十年代,準噶爾占據伊犁河流域,成為四部之主,并統治南疆。十八世紀六十年代以后,清朝(1644年191

12、1年)政府為進一步加強新疆邊防,從東北陸續抽調滿、錫伯、索倫(達斡爾)等族官兵駐防新疆,他們成為新疆少數民族中的新成員。以后,又有俄羅斯、塔塔爾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紀末,新疆已有維吾爾、漢、哈薩克、蒙古、回、柯爾克孜、滿、錫伯、塔吉克、達斡爾、烏孜別克、塔塔爾、俄羅斯共13個民族,以維吾爾族為主體,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新疆人種和民族的起源都是多元化的,沒有哪一個民族可以宣稱新疆是他們自己的,當時西域36國中,居住著包括漢族在內的許多不同的民族;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回鶻是在公元9世紀以后才進入西域的;所謂“漢人殖民新疆” 是無稽之談。一直到清朝末期,新疆依然是個統一的多民族聚居的地區

13、,維吾爾、漢、哈薩克、回、蒙古、柯爾克孜、塔吉克、滿、錫伯、達斡爾、烏茲別克、塔塔爾族以及在清末遷入新疆的俄羅斯族合稱為新疆的13個世居民族。維吾爾人的居住地主要在新疆的南疆和北疆的部分地區。清朝平定準格爾部叛亂后,維吾爾族總共只有40萬人口。早在公元前60年,中央政府就已經在西域行使了有效的管轄權。漢族作為一個族群,比維吾爾族更早地參與開發和保衛了西域和新疆。歷史上的維吾爾族是非常開放自由的民族。它在自己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不斷地吸收、融合和同化了許多其他的民族、人口和文化,甚至連文字都發生過很大的變化,因此它才能成為今天新疆的主體民族。而今天如果放棄了這種開放性,片面強調保持自己的民族純潔

14、性而拒絕與其它民族交往,拒絕“四個認同”,那就會在時代潮流中逐漸落伍。自新疆解放至今,回首65年的滄桑歲月,既是一部新疆的發展史,也是新疆法治的建設史,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 從有法必依到執法必嚴, 法治建設無疑貫穿著新疆發展的脈絡。法治建設65年, 我們欣喜地看到,法治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依法治疆也成為新疆自上至下社會各個層面所擁有的共識。自治區黨委八屆八次全委 (擴大) 會議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疆建設法治新疆, 讓新疆法治建設迎來了一個新的里程碑。1949年9月25日,新疆和平解放,法治成為治理建國初期新疆問題的重要途徑。1950年,新疆省級以下各級人民政權先后召開了各族各界人民代表會議; 1

15、953年,全疆第一次選舉產生了鄉縣(市)省各級第一屆人民大表大會代表,并召開了各級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這標志著新疆的立法機關組織架構基本完成。1955年9月20日, 新疆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 通過了 關于擁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議,選舉產生了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并制定了自治區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至此,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新疆全面建立。隨后,自治區首次明確了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機關的職權,建立了法院和檢察院的組織體系,行政執法機構、行政檢查制度、律師制度、公證制度、勞動改造制度等也相繼建立起來。當時的新疆,已經初步具備了依法治疆的基本框架, 社會秩序也

16、逐步開始好轉。從1957年開始,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逐漸走入低谷。文革開始后, 1966年12月9日,公檢法施行軍事管制, 1968年底, 自治區公、檢、 法三機關聯合成立公安機關軍管會,原來的法院和檢察機關不復存在。這種軍事管制直至1973年初,陸續開始撤銷,新疆的各級法院、檢察院、公安局陸續重建。 但當時這些司法部門的工作人員絕大多數都是從機關、企事業單位抽調而來,專業性不是很高。后期, 法官、檢察官都要經過地方統一考試,再后來門檻提高到自治區統一考試,至今,有國家統一考試來甄選司法人員,法律從業人員逐步走向了職業化、專業化。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作出了 “加強社會主義民主、 健全社

17、會主義法治的決定,這個決定使得法治建設出現了根本性的轉機。1979年11月29日, 自治區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 關于邊境管理安全保衛工作的通知 , 這成為自治區歷史上第一部地方性法規, 也是全國省級人大最早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之一。此后, 為了適應新疆政治、 經濟發展的需要, 自治區人大常委會以經濟立法為重點, 加快了地方立法工作的步伐, 同時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特點, 通過地方立法解決了少數民族地區存在的特殊問題。1979年以來,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共制定、審查批準地方性法規及規定、決議、決定合計324件,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規章近280件, 這些法規內容涉及法治建設、經濟建設、資源管理、環境

18、保護、教科文衛、社會治安、公民民事權益保障、民族宗教管理等諸多領域。世紀交替之際, 中國迎來了西部大開發戰略, 緊接著, 中國加入了世貿組織, 新的形勢下, 經濟發展成為社會發展的重點。因為加入世貿組織和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啟動,新疆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然而隨著經濟活動的倍增, 法律支持明顯不夠。此后, 自治區加大了對經濟、 環境、 生態、 資源方面的立法,目的就是為了給經濟活動提供法律保障。新法待立,舊法猶存,此時已有部分法律法規因為時代久遠,不符合當下形勢,從2000年至2002年,自治區先后清理了地方性法規83件,廢止了與世貿規則和行政許可法不相符合的 5 件法律。西部大開發不僅是對包括新疆

19、在內的西部地區經濟的大力發展, 也是對新疆法治的發展和建設。這種變化不僅僅體現在審理的經濟活動案件增多, 還有一個直觀的表現,就是服裝的變化。 在此前,法官服和軍警服類似,這類服裝被統一稱為 “干部服” ,我們穿著制服出去辦案,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我們是干什么的,經常誤以為是警察或工商部門。從2000年開始,全國法官庭審陸續統一穿著法袍、 敲法槌,我國的法官服首次與國際接軌。統一法官服不僅能夠便于對法官的管理, 也在一定程度上彰顯了法官的自我認同和責任感。2010年5月17日, 第一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的召開, 使得新疆迎來了高速發展時期,與此同時,新疆的法治建設也進入了歷史的 “快車道” 。為了

20、使地方性法律法規進一步適應新疆發展的需要,自2010年開始,自治區組織清理了地方性法規87件、政府規章112件, 并且將清理工作延伸到了地州及縣市。與此同時,自治區也在不斷改進、完善政府立法,從2010年至今, 自治區人民政府提請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的地方性法規共有36件; 制定政府規章 24件;發布維護社會穩定等社會普遍關注的重點問題政府 通告 2件。 在司法方面,公、檢、法堅持公正司法,并逐步推進司法公開,自2012年起,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推行裁判文書上網,制定和完善裁判文書上網的具體程序規則,確定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裁判文書上網發布工作,要求各級法院在法院門戶網站上設立便于檢索的裁判文

21、書公布欄,方便群眾查詢。今年10月1日起,新疆各級檢察機關全面部署運行人民檢察院案件信息公開系統,通過互聯網向相關人員提供案件程序性查詢服務,向社會公開重要案件信息和法律文書, 保障各族群眾對檢察工作的知情權和監督權。為了使行政執法落到實處, 全區各級行政復議機關受理行政復議申請3452 件, 決定予以維持的占67%, 撤銷、 變更、確認違法及責令履行職責的占12%, 按照法定程序和解、 調解、 撤回申請終止復議的占13%; 另外對非行政復議調整事項, 向申請人作出書面答復273件。同時,自治區人民政府加強行政復議應訴工作,與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 人民檢察院建立了聯席會議制度,自2010年以來

22、,全區各級行政機關行政應訴案件 3331件。 現在民告官的案件已經屢見不鮮,無論雙方是什么身份,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以法律為基準,公平公正地解決糾紛案件。法治推進的同時,普法工作也向日常化發展。今年是全國 “七五” 普法的開局之年,全疆的普法工作也已持續了近30年,近30年來,法治觀念已經深入人心。作為我們基層法院, 要以化解矛盾,定紛止爭為目標,充分發揮審判職能,在提高群眾滿意度和司法公信力上下功夫。一是搞好刑事審判。堅持“嚴打”方針,從嚴、從重、從快懲處、打擊盜竊、搶劫、搶奪、詐騙等當前群眾反映強烈的多發性侵財性犯罪,保護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社會安全穩定;二是加大民商事案件和行政案件調解力度。堅持判決與調解結合,將調解貫穿于審判的各階段、各環節,全面推行“三調聯動”工作,有效促進社會和諧發展。三是努力破解“執行難”問題。積極探索構建執行聯動機制等破解執行難的長效機制,加大執行力度,想方設法縮短執行期限、提高案件執結率,窮盡所有執行手段,最大限度地實現勝訴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四是妥善處理涉訴信訪難題。堅持“院長接待日”制度,暢通投訴渠道,積極、主動接受群眾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