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市實驗初中重點名校2021-2022學年中考適應性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1頁
江蘇省泰興市實驗初中重點名校2021-2022學年中考適應性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2頁
江蘇省泰興市實驗初中重點名校2021-2022學年中考適應性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3頁
江蘇省泰興市實驗初中重點名校2021-2022學年中考適應性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4頁
江蘇省泰興市實驗初中重點名校2021-2022學年中考適應性考試語文試題含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1-2022學年中考語文模擬試卷考生請注意:1答題前請將考場、試室號、座位號、考生號、姓名寫在試卷密封線內,不得在試卷上作任何標記。2第一部分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需將答案寫在試卷指定的括號內,第二部分非選擇題答案寫在試卷題目指定的位置上。3考生必須保證答題卡的整潔。考試結束后,請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一、積累1下列有關文學、文化常識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在我國古代作品中,常用“汗青”“桑梓”“嬋娟”“裰褓”來指代史書、家鄉、月亮和不滿周歲的要孩。B蒹葭關雎均選自詩經。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收錄了從西周到春秋時期的詩歌305篇,又稱“詩三百”。C“特別想念那東坡的月光,

2、夢想跟隨在放翁的身旁。就算我沒有稼軒同一般的才華,挑燈看劍咱有的是擔當”,歌詞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蘇軾、陸游、范仲淹。D“達于漢陰”中的“漢陰”是指“漢水南面”;“岱宗夫如何”中“岱宗”指泰山,為五岳之首;“千里共嬋娟”中“嬋娟”指月亮。2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的一項是( )A由于團省委的一系列關愛活動,使留守兒童感受到了人家庭的溫暖。B我們只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才能保護好我們賴以生存的家園。C青年人應當把自己的夢想與民族的夢想緊密相連,刻苦學習,在追逐夢想的過程中為中國夢的實現而貢獻力量。D在旅游旺季到來之際,我市推廣并通過了“美麗鄉村游”的休閑旅游政策。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恰當的一項是

3、( )A如果我們一直恪守過去的行為模式與習慣,不尋求改變,未來我們必將深受其苦。B漂流道兩邊的怪石嶙峋,地勢險要,流泉飛瀑比比皆是。C為了完成在全國的市場布局,我們三年前就行動了,特別是在營銷策略的制訂上可謂處心積慮。D像你這種偷梁換柱、李代桃僵的做法,遲早會被明眼人識破。4下列各句標點符號使用不規范的一項是( )A一些干部為什么熱衷于群眾給的“好名聲”?一則這是貼近群眾的表現;二則這是干事兒的表現;三則群眾的反映是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B作者用一種“分段函數”思維,表述了這種觀點:在基本需求得到滿足前,收入提高會增進幸福;在滿足后,收入對幸福的影響減弱,直到忽略不計。C4年前,習近平總書記捧起

4、駱俊誠小朋友的小臉,給了他輕輕一吻。這一舉動今天仍然讓人眼眶濕潤平常人家遇到事情,長輩不就是這樣安撫晚輩的嗎?D每到春節,有副傳統對聯是很多人家的選擇:“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風吹日曬,字跡或會模糊,但好家風卻會如化雨春風,護著家、護著國。5古詩文名句默寫。李商隱的無題中常被后人用來形容“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精神的詩句是:_,_。同為送別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表現了王勃樂的八個因素觀豁達的胸襟和對友人的真摯情誼,而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詩中用:“_,_”的詩句表達了作者對友人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描寫戰斗場面激烈,表現義軍所向披靡的句子是:_,_。

5、在春望中,春天的花開鳥鳴反而使詩人杜甫生出憂國和思親之情,即所謂_,_。6名著閱讀。(任選一題作答)(1)魯迅先生說“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請在西游記中任選一個“神魔精魅”,結合具體情節簡析其人性特點。_(2)好的封面畫,或傳遞書的整體內容,或呈現代表人物,或展示主題情感或兼而有之。結合你的閱讀思考,為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選擇一幅最合適的封面畫,并簡述理由。二、閱讀7文言文閱讀。一謝生應鸞,客其叔文濤先生臨淄縣署,繼為費縣令借司筆札。一日,坐轎拜客,書片紙付下役李升喚輿伺侯。及出視,乃騾車也。生怒叱之。李曰:“適奉明諭,止言備輿,未言備轎。”生曰:“汝真鈍漢,輿即是轎。因轎字不典,故通稱輿

6、字。”李笑曰:“昔淮南王諫擊閩越書,曾有輿轎逾嶺一語,何言不典?”生愕然曰:“不意若輩中有此通品。”遂解騾乘之,令李步隨于后,曰:“汝既腹有書笥,亦知此間武城之事乎?”曰:“此小人桑梓之地,何得不知?”生曰:“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澹臺滅明,武城人。而記曾子所居武城,獨別之曰南,是魯當日有兩武城矣!然乎?否耶?”李曰:“俗傳澹臺滅明所居為費縣之武城,而曾子之南武城在今之嘉祥縣。此說謬妄。”生曰:“汝何所見而云然?”李曰:“春秋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取邾師,獲鉏弱地。哀公八年:吳師伐武城,克之。孟子載:曾子居武城,有越寇。夫與邾接壤,而當吳越之路,即今費縣之武城也。齊乘亦謂子游弦歌舊邑,在費西、滕東兩

7、縣之間。而從無兩武城之說。”生曰:“果爾,則史記所載,何獨有南武城之名?”李曰:“以鄙見揣之,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此云南者,別于兩地而言。如平原君傳中封于東武城,亦其例也。”生大嘆賞。歸述于費令,亦奇之。除其役,拔充禮書。不一年,致千金產,稱里中富戶。后文濤先生修臨淄縣志,招生去。生以李可備顧問,挈之俱往。而所談臨淄舊典,皆屬淄川縣事。生怪問之。李曰:“小人篋中秘書,只有淄川,并無臨淄。”生大疑,急索秘冊以觀。蓋說鈴兩本,破碎不全,僅山東考古錄十余頁,及閩小記四五頁。而當日輿轎之論,武城之考,偶然于數頁中道著耳!生乃嘆曰:“文人命運所到,享重名而邀厚福,皆此類也。”其叔聞之亦大笑賞以資斧遣

8、之回費。鐸曰:“儉腹子挾芝麻通鑒,翩翩然置身臺省,亦趁著十年好運耳!”(取材于沈起鳳諧鐸騾后談書)二昔有一僧人,與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談闊論,僧畏懾,拳足而寢。僧人聽其語有破綻,乃曰:“請問相公,澹臺滅明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是兩個人。僧曰:“這等堯舜是一個人、兩個人?”士子曰:“自然是一個人!”僧乃笑曰:“這等說起來,且待小僧伸伸腳。”(節選自張岱夜航船)(注)澹臺滅明:復姓澹臺,名滅明,與后文的曾子、子游同為孔子弟子。舊邑: 指武城。子游曾任武城令,并發現澹臺滅明是當地的人才。儉腹子:腹中空空的人。芝麻通鑒:吳地人好食芝麻茶點,有商家用殘缺的通鑒包裝茶點,一位多次買過這種茶點的人

9、從包裝紙上學了點零碎知識,到處賣弄時被識破,其人被戲稱為芝麻通鑒。臺省: 唐代朝廷諸省的并稱,后泛指顯官要職。1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斷三處)其 叔 聞 之 亦 大 笑 賞 以 資 斧 遣 之 回 費。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字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及出視,乃騾車也 僧乃笑曰B令李步隨于后 別于兩地而言C即今費縣之武城也 而當日輿轎之論D享重名而邀厚福 僧畏懾,拳足而寢3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代漢語。歸述于費令,亦奇之。4李升與士子的故事有相似之處,但作者們借以表達的意圖卻有所不同,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說明其不同之處。8閱讀下面文段,完成后面小題魚我所欲也孟子魚,我所欲也;熊掌,亦

10、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

11、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字詞。(1)蹴爾而與之(_)(2)所識窮乏者得我歟(_)(3)此之謂失其本心(_)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2)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3下面對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本文開篇把生命比作魚,把義比作熊掌,認為義比生命更珍貴,就像熊掌比魚更珍貴一樣,這樣就很自然地引出了“舍生取義”的主張。B連無人認識的路人和貧困低賤的乞丐都能這樣做的這一事例,生動地說明了人們生來把義看得

12、比生更為珍貴。C賢者與普通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們不僅懂得“舍生取義”的思想,還能始終以這種思想來規范自己的言行,嚴于律己,終有成就。D文中大量運用了對比的手法,如把重義輕生的人和貪利忘義的人對比,把“鄉為”與“今為”對比,把道理說得更加清楚,加強了文章的說服力。9 (一)文言文閱讀(一)曹劌論戰左傳十年春,齊師伐我。公將戰,曹劌請見。其鄉人日:“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問:“何以戰?”公日:“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日:“小惠未徜,民弗從也。”公曰:“犧牲玉帛,弟敢加也,必以信。”對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

13、”對曰:“忠之屬也。可以一戰。戰則請從。”公與之乘,戰于長勺。公將鼓之。劌曰:“未可。”齊人三鼓。劌日:“可矣。”齊師敗績。公將馳之。劌日:“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日:“可矣。”遂逐齊師。既克,公問其故。對日:“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1)又何間焉(_)(2)小信未孚,神弗福也(_)(3)望其旗靡,故逐之(_)2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衣食所安,弗敢專也,必以分人。(2)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3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項是(

14、)A曹劌堅持要拜見魯莊公,最主要的是因為他很自信,有智謀,又得到了同鄉人的鼓勵和支持。B本文結構嚴謹,詳略得當。先寫戰前對話,談戰略思想,再寫戰中指揮,最后寫戰后議論,談勝敗原因。C從文中可以看出,魯莊公知人善用,但又是一位政治上缺乏遠見,戰術上急躁冒進的君主,是“肉食者”的代表之一。D本文運用了對比、襯托的寫法,通過對魯莊公、“鄉人”的描寫,突出了曹劌從容鎮定、深謀遠慮的性格和強烈的愛國心與責任心。10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題為何價格的尾數常為9一瓶洗手液價格11.9元、一雙鞋子標價499元、一件外套售價599元走進一些商場和超市,無論是生活日用品還是衣帽鞋褲,很多商品價格都有零頭,個位

15、數通常是一個“9”,而尾數上差一個“1”就能湊成整數,究其原因,你會不會在心里打一個小小的問號?事實上,商家們在制定商品零售價格時,通常會實行尾數定價策略,即以一個非零的數字作為價格的尾數。以數字9而非其他更小的數字作為價格的尾數,若這是一種有效的尾數定價策略,則隱藏著的一個前提是,商品銷量不會由此而受到很大的負面影響。如果這樣定價還能刺激人們的消費意愿,擴大商品銷量,自然屬于錦上添花了。既然以數字9作為價格的尾數如此常見,必定有其合理性。由于記憶容量有限,人們很難完全準確地認知位數較多的數字,進而會對這些數字進行截斷處理。有天,你買了一件衣服而朋友問及價格,你會順口回答“二百多”。事實上,衣

16、服的準確價格是299元,只是被你截斷處理為“二百多”。雖然299元與301元僅相差2元,但若人們將后者截斷處理為“三百多”,則會無意識地夸大兩種價格的差異,會讓顧客感覺商品便宜得多,結果購買意愿顯著增加。若一個數字的尾數不為0,則該數字被稱為精確數。托馬斯等學者在2010年的研究中發現,用精確數定價會讓消費者對商家產生信任感,認為商品經過了準確的成本核算,其價格比較“靠譜”,故議價空間不大。有學者將該結論應用于美國房地產市場時發現,當房屋定價為精確數364578美元而不是與之相差無幾的整數365000美元時,前者的成交率更高。精確數字假說表明,商家將一件衣服的價格由300元調整為299元,既可

17、能因消費者的信任感增加而擴大銷量,還會減少討價還價的麻煩。即使消費者議價,也更可能出一個好價錢。商家還會通過定價傳遞商品質量信號。斯蒂文與維勒兩位學者在1997年的研究中發現,若商品價格以數字0結尾,則消費者會聯想該商品具有較高的質量;若商品價格以數字9結尾,則消費者會聯想該商品具有較低的質量。那些高端品牌會將商品價格尾數設為0,而經濟品牌會將商品價格尾數設為9,從而對市場進行分割。當比較兩個數字的大小時,人們會從左至右逐位對這兩個數字進行比較。例如,給定8.9元和7.5元這一組價格以及9.3元和7.9元這一組價格,大多數人會覺得7.9元在第二組中顯得更便宜,但實際上兩組價格中的價差都是1.4

18、元。為何存在這樣的感覺呢?原來,消費者對價格進行從左至右的逐位比較第一組價格最左端數字的差為1(即8-7=1),而第二組價格最左端數字的差為2(即9-7=2)。只要價格最左端的數字保持不變而不發生向上的跳躍,即使末尾數字從0變成9,人們感覺到的價格變化也是偏小的,故購買意愿不會出現明顯下降。而對于中國人來說,很喜歡數字“9”,是因為“9”有多種意思,譬如“直上重霄九”“一言九鼎”“九九歸一”等,都是好的寓意,因此商家喜歡把商品價格尾數定為“9”也就不足為奇了。任何商業行為的背后都有一定的商業邏輯。商家選擇數字9作為價格尾數,隱藏著的套路還真不少。1閱讀文章,用簡潔的語言回答“為何價格的尾數常為

19、9”。2閱讀第段,分析下面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表達作用。事實上,商家們在制定商品零售價格時,通常會實行尾數定價策略,即以一個非零的數字作為價格的尾數。3從說明方法的角度,簡要分析第段中畫線句的表達作用。有天,你買了一件衣服而朋友問及價格,你會順口回答“二百多”。事實上,衣服的準確價格是299元,只是被你截斷處理為“二百多”。11春在行走“莫辜負了大好春光。”妻一邊拉著我往屋外走,一邊說著。雖然我更向往構筑內心的春天,因為它比自然的春天要長久,且沒有零落蕭瑟的時候,但感受春時、沐浴春光也確實是一件爽快的事。于是揣上相機,騎上電瓶車,在鄉村公路上飛馳。春光就像一幅幅畫卷在身旁展開。我在行走,春也在行走

20、。走進一片桃林。桃花開得恣意,一串串結在枝身梢頭,直而不奇崛,瘦而無疲態,讓人想起如柳條倒豎。只不過柳條細葉似刀剪,桃枝帶花如帶妝,一綠一紅,一妖嬈,一嫵媚,各自扮演著春的角色。有的花別出心裁,竟直接開在粗枝上,孤獨成春,也是別有風景。在桃林中流連,四處張望著大好春色。野雉的“咕咕”聲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循聲移步,竟在草叢中發現了蹤跡。我端起相機靠近,再靠近,三米、兩米、一米,一張、兩張、三張我小心翼翼,生怕野雉察覺,可還是驚飛一樹桃花,留下一窩雉蛋。我默默離去,希望小野雉早點破殼窺春,并在春天里留些歌聲。走出桃林,天高地闊,滿目蒼翠,一派勃勃生機。妻子坐在石上小憩遠眺,我卻發現旁邊的巖石上的一

21、洞春景。一米見方的巖石中間,竟風化出一個斗大的窟窿,如缽斜放,石底可見,可竟有一株植物就在少得可憐的土中,長出了枝蔓,伸出了“缽”外。種子也許是飛鳥銜落在這里,也許是風從別處刮來,但落到這個絕境之中,確實是它的不幸。可想而知,它不知歷盡了多少孤單和艱辛,在等飛揚的塵土,等雨水,等陽光,等春天,最后等來了這“一蔓綠”,終于成了這塊巖石的希望。這讓人不能不感嘆堅守的意義。活著不只是生存,活著必須有陽光,有春色。我不由得牽掛起在外打工的親朋,為了生計,他們背井離鄉,每年只有春天到來時才有機會與家人團聚。夏天的燥熱,秋天的孤寂,冬天的寒冷,這些也許他們都不放在心上,可對老人照顧不周,對子女教育缺乏,是

22、他們心中深深的痛。我還想起了戰爭和自然災害給人類帶來的種種痛苦,那些痛苦常常像巨大的冰山覆壓在人們身上。可他們還得忍耐,因為他們都在等待春天的到來。一朵黃花和蒲公英并立,我抓住機會按下快門,因為蒲公英隨時會乘風飄去,將春的訊息帶往各處。這不,剛攝入鏡頭,蒲公英就無影無蹤了。此時我更加篤信春是會行走的。人在行走,欣賞著不同春色;春在行走,走過了不同時節。我往春天走去,將一切蓬勃盡收眼底,讓春光透進日漸頹靡的心房。春向春深走去,丟下一路零落,卻是為了下一個更好的春光。我不知道春行走的路徑有多少條,但有一條是肯定的,那就是從一粒種,到一棵芽、一根莖、一片葉、一叢花,爾后零落成泥,循環往復地堅實地走著

23、,走進炎炎夏日,走進縷縷秋風,走進皚皚冬雪,再走出桎梏,走向陽光,走向自由。春在行走,終會走出頭。1“春”行走在不同的景物中,請結合全文內容填空。春行走在2按要求完成練習。賞析第段中的畫線句。可想而知,它不知歷盡了多少孤單和艱辛,在等飛揚的塵土,等雨水,等陽光,等春天,最后等來了這“一蔓綠”,終于成了這塊巖石的希望。寫出第段中兩個加點的“春天”的不同意思。3結合自身經歷或課外閱讀體驗,說說你對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4這篇文章蘊含著作者的哪些情感?請簡要概括。三、應用124月23日“世界讀書日”當天,實驗中學擬舉行“經典誦讀”主題活動,請你參加。校學生會準備舉行“我讀書,我成長”演講比賽,請你以學

24、生會的名義向后勤處借音響2只,話筒4個。請擬寫一則借條。_下面是某同學演講稿的部分內容,請你按要求完善。文學名著是人類文化和思想的精華。他陶冶著我們的性情,砥礪著我們的意志,(A) 。(B)讀三國演義,我們領略到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風采讀水滸,我們感受到什么是義薄云天讀格列佛游記,我們了解了當時英國統治階級的腐朽與罪惡。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學生沉迷于網絡,遠離經典,這種現象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擔憂。請在(A)處續寫一個句子,使之與前文構成一組排比句。_劃線句(B)中的兩處應該填上相同的標點:_。一位同學提供了A、B兩段文字,設計了兩個問題,請你回答。A此后我就更其搜集繪圖的書,于是有了石印的爾雅音圖和毛

25、詩品物圖考,又有了點石齋叢畫和詩畫舫。(阿長與山海經)B這樣的書,我現在只記得前四句,別的都忘卻了;那時所強記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齊忘卻在里面了。(五猖會)A、B兩段文字分別是哪兩件事產生的影響,請簡要概括。答:A_B_分別說說這兩件事對作者產生不同影響的原因。答:A_B_四、綜合性學習與寫作13給材料作文一片樹葉從樹枝向下跌落。“我想落到大地上。”樹葉說。西風刮起并改變了樹葉的方向,樹葉說:“其實我正想向東飛翔。”轉眼東風刮起,把西風壓倒,樹葉說:“向西飛行其實更妙。”接著是勢均力敵,西風對抗東風,樹葉說:“理智告訴我懸浮在空中。”東風和西風都停了,樹葉猝然跌落。樹葉說:“我已決定徑直走向地

26、球。”這則材料至少給了我們兩方面不同的啟示:做人不能沒有主見,隨波逐流;當我們不能改變世界的時候,要學會改變自己,樂觀地生存。請根據以上材料,自選角度,寫一篇文章。要求:所寫文章主旨必須從所給材料中提煉,但不要對材料擴寫、續寫和改寫,不要套作,不得抄襲。立意自定,題目自擬,文體自選(詩歌、戲劇除外)。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校名、班級、人名。參考答案一、積累1、C【解析】C項有誤,歌詞中涉及到的古人依次是:蘇軾、陸游、辛棄疾。“稼軒”指“辛棄疾”。2、C【解析】A.缺少主語,可刪去“由于”;B.“只要才能”關聯詞錯用,應為“只有才能”;D.“推廣并通過”語序不當,應調換;故選C。3、

27、C【解析】C句子中加點的詞語使用不恰當。“處心積慮”一般作狀語,含貶義,指費盡心思做壞事。可改為“費盡心力”等。4、D【解析】本題考查學生正確運用標點符號的能力。解答此題時,首先要牢固掌握常用的標點符號及使用方法,其次要善于仔細分析題中語段的語境,最后運用平時積累的標點符號的作用去解答題目。D項中“忠厚傳家久,詩書濟世長”是完全引用,引號后的逗號改為句號。5、(1)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 (2)山回路轉不見君, 雪上空留馬行處 (3)馬作的盧飛快, 弓如霹靂弦驚 (4)感時花濺淚 恨別鳥驚心 【解析】默寫常見的名句名篇。首先要選準詩句,生僻字平時要多寫幾遍。這類試題是通過書寫的方式

28、考背誦,關鍵是不能錯字、別字、形似字。近幾年總出理解性默寫題目,這種題目的難度比根據上下文默寫要難,首先要根據詩歌內容選準詩句,然后不要出現錯別字。此題要注意“蠟炬、的盧、霹靂、弦”等字詞的書寫。6、(1)示例一: 鐵扇公主是紅孩兒之母。因惱恨孫悟空請菩薩收伏紅孩兒,使她們母子不得相見,與孫悟空結下冤仇。孫悟空初借芭蕉扇,鐵扇公主不容分說,抽出雙劍與悟空斗在一處,并取出芭蕉扇將悟空扇得無影無形。從中可以看出鐵扇公主舐犢情深,重視親情,心胸狹隘。示例二:東海龍王與孫悟空剛結識,孫悟空借走了定海神針,當他知道定海神針是件寶物便要反悔,百般刁難孫悟室。從中可以看出東海龍王為人的虛偽,同時也顯現出他的

29、吝嗇。(2)示例一:我選擇圖A。圖A以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主人公保爾的頭像為主體,色彩鮮明,采用特寫鏡頭,凸顯靈魂人物的精神。挺直的鼻梁、堅毅的表情、深邃的目光,刻畫出保爾的形象特點:倔強,熱情,愛憎分明,具有強烈的抗爭意識。示例二:我選擇圖B。圖B表現的是煉鋼爐倒出鋼水,鋼花飛濺的場景,給人熾烈、明亮、滾燙、火熱的感受,直觀的反映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書名,寓意“青春在奮斗中閃光,意志在拼搏中磨礪”。保爾等一大批為革命而不屈奮斗的青年,他們堅貞、倔強、強烈的抗爭精神、無比的戰斗熱情值得我們去學習。【解析】(1)西游記刻畫的眾多神魔精魅都具有人的情感。東海龍王與孫悟空剛結識,孫悟空借走了定海神

30、針,當知道定海神針是寶是又反悔,百般刁難他,可以看出龍王為人的虛偽,同時也顯現出他的吝嗇。通天河老龜為了報答孫悟空,馱著唐僧師徒渡通天河。當聽到唐僧忘了替他向佛祖詢問自己何時能脫本殼修成人身,就將唐僧師徒甩入河中。從中可以看出通天河老龜雖有知恩圖報之心,但自己私利未得到滿足時也會徇私報復。(2)選擇一幅你認為最合適的封面畫,闡述其理由即可。如,我選擇圖C。圖C選擇“保爾奮不顧身地從匪兵手中救出朱赫來”這個重要情節為內容,表現出保爾英勇頑強的斗爭精神。小說主要人物保爾在黨的教育與培養下,經過長期學習和戰斗,逐漸成為有著鋼鐵般意志的革命戰士。如果我們也能像保爾那樣頑強拼搏,不懈努力,不達目的決不罷

31、休,就一定能夠把在前進道路上遇到的所有困難踩在腳下,在人生的旅途中寫下壯麗的篇章。二、閱讀7、1其叔聞之亦大笑賞以資斧遣之回費2C3(謝生)回(到費縣)后向費縣縣令敘述了(這件事),縣令也認為(李升)不同尋常。4從騾后談書的“儉腹子挾芝麻通鑒,翩然置身臺省,亦趁著十年好運耳”可看出作者借李升的故事表達了對有些人沒有真本事、靠運氣得到高位的現象的批判。從“僧乃笑曰”看,這里的“笑”是嘲笑的意思,結合文中士人的言談,可以看出張岱借士人的故事表達了對那些不懂裝懂的人的嘲諷。【解析】1本題考查文言斷句的能力。文言文斷句的前提是對文意的領會。首先通讀全文,了解文意,依據語境斷句。可借助標志性詞語斷開比較

32、明顯的地方,分清謂語動詞的界限,注意對稱句式,常見虛詞的位置及詞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斷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對話詞“曰”、“云”等。本句是一個主謂句,要注意連續謂語動詞“大笑”“賞”“遣”,另外虛詞“亦”應用于句首,所以應在“亦”“賞”和“遣”前斷開。2本題考查辨析文言虛詞的能力。文言虛詞是文言文學習的基本內容,要特別注意重點虛詞的用法。作答本題時,首先要把握“乃”“于”“之”“而”四個虛詞的基本用法,然后結合語境來分析。A乃:竟然/于是,就B于:在/與,跟C之:的/的D而:表示并列關系/表示修飾關系3本題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一定要先回到語境中,根據語境讀懂句子的整體

33、意思,然后思考命題者可能確定的賦分點,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殊句式,運用“留”“刪”“調”“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代漢語的規范,將翻譯過來的內容進行適當調整,達到詞達句順此句中重點的詞有:歸,回去;述,敘述;令,縣令;亦,也;奇,以為奇,認為不同尋常。4本題考查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作者一般在文章最后點明主旨。第一篇,最后一段“儉腹子挾芝麻通鑒,翩然置身臺省,亦趁著十年好運耳”,結合文中人物對此事的感嘆“文人命運所到,享重名而邀厚福,皆此類也”可知,作者表現的是對那些沒有真本事、靠運氣得到高位的人和現象的批判;第二篇,最后的“僧乃笑曰”與上文“僧畏懾,拳足而寢”

34、形成鮮明對比,“僧”的嘲笑其實也是表明了作者的態度,即借士人的故事來嘲諷那些不懂裝懂的人。參考譯文:一謝應鸞,在他叔叔文濤先生任職的臨淄縣署做幕僚。后來又被費縣縣令借用擔任管理文書的工作。一天,謝生要坐轎訪客,寫了一張紙條交給下役李升,讓他備輿伺候。等謝生出門一看,發現竟然是一輛騾車。謝生大怒,斥責李升。李升說:“剛才奉您的指示,只是說備輿,沒有說備轎。”謝生說:“你真是個蠢夫,輿就是轎。因為轎字沒有典故出處,所以通稱為輿。”李升笑著說:“昔日淮南王諫擊閩越書中就有輿轎逾嶺一句,怎么能說沒有典故出處呢?”謝生愕然,說:“沒想到你們這類人中竟然有這樣學問淵博的人。”于是謝生(命人)把騾子解下來,

35、自己騎在騾子上,讓李升在后面步行跟從,說:“你既然腹有詩書,也知道費縣這里關于武城的事嗎?”李升說:“這里是我的家鄉,怎么能不知道?”謝生問到:“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載,澹臺滅明是武城人,而記載曾子居住的武城時,卻叫南武城以區別,這是說魯國當時有兩個武城啊!是不是這樣呢?”李升回答:“一般都認為澹臺滅明所住的是費縣的武城,而曾子所住的南武城在現在的嘉祥縣。這種說法是錯的。”謝生問:“你根據什么這樣說呢?”李升回答:“春秋記載,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消滅邾師,并將鉏弱地占為己有。哀公八年:吳國軍隊攻打下了武城。孟子中記載:曾子住在武城的時候,有越人入侵。因此,和邾國接壤,并且正處在通往吳越的道路上

36、的,就是現在費縣的武城啊。齊乘也說子游擔任武城邑令,武城在費西、滕東兩縣之間。從來就沒有兩個武城的說法。”謝生說:“如果真是這樣,那么史記記載的為何獨有個南武城這個名字呢?”李升回答:“以我淺見揣度,是因為定襄有武城,清河有武城,(這兩個武城都在曾子所住的武城的北邊)。所以史記里說南武城,是為了與這兩個武城區分而說的。如平原君傳中封于東武城,也是這種情況。”謝生聽后大為嘆賞。回(到費縣)后向費縣縣令敘述了(這件事),(縣令)也認為(李升)不同尋常,免除了李升的差役,提拔為禮儀文書。不到一年,李升的家產就增至千金,成為鄰里間的富戶。后來文濤先生編修臨淄縣志,招謝生前去。謝生認為李升可以充當顧問,

37、于是帶他一同前往。然而李升談及的臨淄舊事,都是(臨淄下轄的)淄川縣的事情。謝生奇怪,問李升緣故。李升說:“小人書箱中私藏之書,只有關于淄川的內容,并沒有關于臨淄的內容。”謝生十分疑惑,急忙要李升私藏的書來看。原來是兩本說鈴,破碎不全,只有十多頁山東考古錄(注:山東考古錄是說鈴中一卷的卷名),另外還有四五頁閩小記。當時李升與謝生所談到的輿轎之論和關于兩座武城的考證,都恰巧是在這幾頁書中談到的!謝生于是感嘆道:“那些憑借運氣享受了重名厚祿的文人,都是屬于這一類的。”文濤先生聽了,也大笑,賞給李升一些盤纏,讓他回到費縣去。諧鐸論曰:“那些腹中空空無學問的人憑借著殘缺支離的通鑒,輕而易舉地置身朝廷高位

38、,也不過就是借著十年好運氣罷了。”二過去,有一個僧人,和一個讀書人一同住宿在夜航船上。讀書人的高談闊論,(使)僧人既敬畏又害怕,縮著腳睡了。僧人聽他的話中有疏漏的地方,于是就說:“ 請問你,澹臺滅明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讀書人說:“是兩個人。”僧人又問:“這樣的話,堯舜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讀書人答:“當然是一個人了。”僧人笑了笑說道:“這樣說起來的話,還是讓小僧伸伸腳吧。”8、1 (1)用腳踢 (2)通“德”,恩慧,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3)天性,天良 2(1)采用某種手段就可以求得生存有的人卻不愿采用,通過某種方法就可以躲避禍患有的人卻不愿意這么做。(2)高官厚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

39、就接受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益處呢?3C【解析】1考查文言實詞。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此題多古今異義詞,如“得”:通“德”,恩慧,這里是“感激”的意思。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而“蹴”作為生僻詞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內容是作答的關鍵。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生”:

40、求得生存。“萬鐘”:高官厚祿。“辯”:通“辨”,辨別。“于”:對于。“加”:好處。3C對原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確。普通人也懂得這種思想;且賢者不一定都“終有成就 ”。【點睛】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

41、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道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

42、”);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只不過有賢能的人不喪失罷了。一碗飯,一碗湯,得到它就能活下去,不得到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呼喝著給人吃,饑餓的行人也不愿接受;用腳踢給別人吃,乞丐也因輕視而不肯接受。高官厚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它。這樣,高官厚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卻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卻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它;以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在(有人)為了認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它。這種做法不

43、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本性。9、1 參與 賜福,保佑 倒下 2(1)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2)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誠心裁決(根據實情合理裁決)。3A【解析】1考查文言實詞。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內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據句意和對文言常用詞的掌握來判斷字詞義。解釋時要注意辨析詞義和用法的變化,根據語境判斷字詞義。此題都是古今異義詞,如“間”:參與。所以千萬不要以今釋古。理解好上下文內容是作答的關鍵。2本題考查學生對文言句子的翻譯能力。翻譯文言語句是文言文閱讀的必考題。直譯講究字字落實,特別是關鍵詞語的意

44、思必須要呈現出來。文言語句的翻譯首先要知道文言詞語的意思,把詞語放到語境中,根據上下文推斷也不失是一種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詞的翻譯,如“且”:況且。“安”:養生。“專”:獨自專有。“獄”:案件。“雖”:即使。“以”:按照。3A“又得到了同鄉人的鼓勵和支持”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確。原文是“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點睛】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文言文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

45、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譯文:魯莊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們魯國。魯莊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拜見魯莊公。他的同鄉說:“當權的人自會謀劃這件事,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當權的人目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于是入朝去見魯莊公。曹劌問:“您憑借什么作戰?”魯莊公說:“衣食(這一類)養生的東西,我從來不敢獨自專有,一定把它們分給身邊的大臣。”曹劌回答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順從您的。”魯莊公說:“祭祀用的豬牛羊和玉器、絲織品等祭品,我從來不敢虛報夸大數目,一定對上天說實話。”曹劌說:“小小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

46、保佑您的。”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根據實情(合理裁決)。”曹劌回答說:“這才盡了本職一類的事,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如果作戰,請允許我跟隨您一同去。”到了那一天,魯莊公和曹劌同坐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魯莊公將要下令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等到齊軍三次擊鼓之后。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齊軍大敗。魯莊公又要下令駕車馬追逐齊軍。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了戰車,察看齊軍車輪碾出的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遠望齊軍的隊形,這才說:“可以追擊了。”于是追擊齊軍。打了勝仗后,魯莊公問他取勝的原因。曹劌回答說:“作戰,靠的是士氣。第一次擊鼓能

47、夠振作士兵們的士氣。第二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開始低落了,第三次擊鼓士兵們的士氣就耗盡了。他們的士氣已經消失而我軍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才戰勝了他們。像齊國這樣的大國,他們的情況是難以推測的,怕他們在那里設有伏兵。后來我看到他們的車輪的痕跡混亂了,望見他們的旗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擊他們。”10、1(1)尾數為9可以讓利潤最大化;(2)會讓顧客感覺商品便宜得多;(3)可能因消費者的信任感增加而擴大銷量;(4)通過定價傳遞商品質量信號;(5)人們更關注價格最左端的數字,而忽略右側的數字;(6)對中國人來說9有很好的寓意。2通常是經常(一般情況下,多數情況,限制頻率),商家在制定價格時經常會實行尾數定價策

48、略,而非所有情況下都采用這種策略,這個詞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3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舉了平時買衣服會將價錢做截斷處理的例子,準確具體地說明了人們很難完全準確地認知位數較多的數字,進而會對這些數字進行截斷處理,使說明更有說服力。【解析】1試題分析:考查對文章內容梳理和分析概括能力。閱讀文章,在整體感知文章內容的基礎上,梳理文章的說明層次,結合題目要求,篩選相關的語句概括作答。本題可結合“能刺激人們的消費意愿,擴大商品銷量”“會讓顧客感覺商品便宜得多,結果購買意愿顯著增加”“既可能因消費者的信任感增加而擴大銷量,還會減少討價還價的麻煩。即使消費者議價,也更可能出一個好價錢”“只要價格最左端的數

49、字保持不變而不發生向上的跳躍,即使末尾數字從0變成9,人們感覺到的價格變化也是偏小的,故購買意愿不會出現明顯下降”“對于中國人來說,很喜歡數字9”等語句概括作答。2試題分析:考查說明文語言的特點。抓住說明文語言準確這一特點答題。答題格式:說明詞語的意思,說明用了該詞句子的意思,準確/生動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xx詞體現了語言的準確性。語句“事實上,商家們在制定商品零售價格時,通常會實行尾數定價策略,即以一個非零的數字作為價格的尾數”中的“通常”是指在一般情況下,多數情況下的意思,是說商家在制定價格時,經常會實行尾數定價策略,并不是說所有情況下都采用這種策略,與實際情況相符,“通常”這

50、個詞的使用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3試題分析:考查說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分類別、下定義、摹狀貌、作詮釋、打比方、列數字、列圖表、引用說明等。各種說明方法的目的都是為更準確、更形象地說明事物的特點。語句“有天,你買了一件衣服而朋友問及價格,你會順口回答二百多。事實上,衣服的準確價格是299元,只是被你截斷處理為二百多”,運用了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列舉了買衣服會將價錢做截斷處理的例子,具體準確地說明了人們很難完全準確地“由于記憶容量有限,人們很難完全準確地認知位數較多的數字,進而會對這些數字進行截斷處理”這一特點,使說明更有說服力。11、1(1)生息繁衍的野雉中 (2)頑強生長

51、的枝蔓中2(1)運用了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這株枝蔓生長的不易,表現了它頑強堅守的精神,表達了作者對它的敬佩和贊美之情。(2)第一個“春天”表示季節;第二個“春天”指美好的未來。3春天不斷向前,歷經時節,終會迎來下一個春天,人也應當像春天一樣,無論遇到怎樣的坎坷,都要堅定地前行,這樣才能獲得光明的未來。4對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喜愛;對自然界中頑強生長的生命的贊美;對始終充滿希望、堅強的人們的關愛和贊美;對美好未來的希望。【解析】1試題分析:考查對文章內容概括的能力。仔細閱讀全文,根據題中“春行走在不同的景物”的提示,梳理有關內容,先找到所示兩項描寫內容,根據內容的相關性,搜索語句,

52、概括填答。2試題分析:考查對重點句子的賞析。要根據句子的內容和語言表達從寫作手法、表現的情境(景物特點)、表達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幾個方面來分析,點評生動的字詞,指出其精彩巧妙之處。要用評價語“形象生動”“突出”等。本題所引句子是描寫景物的,其使用的修辭手法是擬人和排比,結合具體語境分析作答。點睛:擬人修辭手法作用答題方法是賦予事物以人的特點,使事物人格化,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事物的特點,表達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排比修辭手法的作用是增強文章氣勢,使語言更有表現力,更有氣魄。3試題分析:考查對重點句子的理解。閱讀全文,了解作者所寫春天中那些事物以及它們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從內容和結構兩個方面來理解

53、“春在行走,終會走出頭”。可從春天的生命力和人要像春天那樣不斷追求這些方面來理解作答。4試題分析: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閱讀全文,了解任務是如何描寫春天之物的,從字里行間體會作者對春天的喜愛與贊美,同時思考作者對人們生活的希望,從這些方面來理解作者的情感。三、應用12、借條今借到后勤處音響貳只,話筒肆個,用于“我讀書,我成長”演講比賽,活動結束后歸還。此據。學生會2019年4月22日 示例:豐富著我們的情感。 分號(;) A阿長送我繪圖的山海經 B在我要去看五猖會時,父親強迫我背誦鑒略這本書 A讓作者感受到了阿長偉大的愛, B讓作者感受到了家長的霸道及對兒童天性的摧殘。(意思對即可) 【解析】(1)寫借條時,第一行居中寫借條二字。第二行空兩格寫正文。要寫清楚借的物品的名稱和數量(音響貳只,話筒肆個),還需要注明歸還的日期(活動結束后歸還)。最后右對齊寫署名(學生會)與日期(2019年4月22日)。(2)仿句,要求有三:一是所述事物屬于同類事物,二是句子的結構要相同,三是句式和語氣要一致。有的還要求寫作手法相同,比如修辭方法相同。抓住前例句“陶冶著我們的性情”或“砥礪著我們的意志”。句式結構為“著我們的”。內容要與前兩句相諧,寫出文學名著對我們的意義。一定要符合神形兼備的要求。“讀三國演義,我們領略到諸葛亮舌戰群儒的風采”與“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