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體制的創新_第1頁
經濟體制的創新_第2頁
經濟體制的創新_第3頁
經濟體制的創新_第4頁
經濟體制的創新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知識的整合與命題角度的探究1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19世紀末19世紀六七十年代一戰期間(19141918)國民政府前期(19271936)抗戰時期(19371945)抗戰勝利后(19461949)夾縫產生初步發展短暫春天發展較快沉重打擊日益萎縮清政府北洋政府國民政府2 一、近代中國的幾種主要經濟結構形式的發展演變及相互關系 1、發展演變所占比重1840 60 80 1900 20 40 60 14 27 49 52 56(年) 注:封建自然經濟 洋務經濟 外國資本主義 民族資本主義 官僚資本主義疑難突破32、相互關系自然經濟(主導)(封建主義)外國資本主義民族資本主義官僚資本主義勾結壓制反抗妥

2、協壓制反抗妥協勾結沖擊勾結沖擊沖擊4 “案例研究”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有效途徑,一個典型的“案例”能夠折射出一段完整的歷史畫面。榮氏家族企業的興衰史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全過程。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相應的問題。限 時 訓 練5材料一 1896年,榮氏兄弟決定籌辦面粉廠。在辦廠審批時因為沒有送禮遭到當地士紳的反對,幸好兩江總督劉坤一是倡導辦實業的官員,一連下了八道批示要求地方官支持實業。最終才導致保興面粉廠、振興紗廠等企業的創辦。(1)根據材料一指出榮氏企業在創辦初期的有利和不利因素?(2分)地方士紳的阻撓和反對;地方實力派官員倡導辦實業。 材料二 1914年“一戰

3、”爆發。西方列強忙于戰爭,中國市場進口棉紗減少,還紛紛向中國大量訂購面粉,榮氏企業便大力擴充規模榮氏企業在每個袋裝面粉中塞入一個銅板,以博取顧客的中彩心理,引發了大家競相購買機制面粉價廉物美,并毫無毒素,很快便在面粉業立足、發展起來。 (2)概括材料二中榮氏企業得以發展的因素。(4分)列強暫時放松對華經濟侵略;榮氏企業搶抓機遇;善用促銷手段;產品質量好。(任答三點給4分)6(3)假如你是1916年某報的記者,請為榮氏企業的面粉寫一句廣告詞(不超過20字)。(2分)(略)。廣告詞中必須含有“愛國”“抵制洋貨”“價廉物美”“中彩頭”等類的主題,否則即為不正確。 材料三 抗戰時期,榮氏工廠慘遭浩劫。

4、抗戰后,榮氏企業試圖東山再起。但繼之而來的是同根相煎,再加上美國產品的涌入,以及通貨膨脹,榮氏企業終難恢復戰前的輝煌。(4)材料三中的“同根相煎”是何意?(1分)國民黨發動內戰,社會政局動蕩。(1分) (5)為什么有人認為“中國民族工業的真正春天是1956年”?(1分)1956年人民政府成功地實現了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分)7(6)下圖為榮德生1943年書寫的對聯,從中可以看出榮氏企業的經營理念。這種理念在今天仍值得我們弘揚、借鑒的精神是什么?(2分)誠信經營、誠實守信等。 8(13分)中國是在淪為半殖民地的同時開始近代化歷程的,其發展步履艱難、一波三折。回答下列問題:(1)請列

5、舉出近代前期(鴉片戰爭后至五四運動前)中國出現的三次工業化高潮。(3分) 三次高潮:洋務運動:19世紀末中國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一戰期間民族工業出現“短暫的春天”。(3分(2)造成近代民族工業“發展步履艱難、一波三折”的原因是什么?(2分)原因:成長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受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2分)(3)結合史實說明第二次工業化高潮對近代中國政治民主化進程產生什么影響?(6分)9(4)第三次工業化高潮對中國民主革命產生的深遠影響是什么?(2分)民族資產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歷史舞臺。(2分)資產階級維新派掀起了維新變法運動,資產階級革命派發動了辛亥革命。(2

6、分)辛亥革命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利。(2分)使無產階級力量壯大,為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向新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階級基礎。(2分)10背景:兩次工業革命后,人類進入工業社會。傳統經濟體制不能適應生產力發展需要,各國進行了經濟體制的調整和創新。創新: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在蘇聯的創立和發展(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資本主義經濟體制從自由放任(純市場)階段到國家干預階段調整:資本主義各國戰后經濟的調整,蘇聯的經濟改革。調整就是資本主義內部的自我調節和改善,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單元概要第三單元各國經濟體制的

7、創新和調整11課程標準要求1.了解俄國國內戰爭后蘇維埃政權面臨的形勢, 認識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轉變的必要性。2.列舉“斯大林模式”主要表現,認識其在實踐中的經驗教訓。重點: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向新經濟政策的轉變難點:斯大林模式及其評價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12一場悲壯的實驗蘇聯探索社會主義的三大實驗第一次:追隨理想的實驗 按馬克思設想進行的實驗第二次:面對現實的實驗 列寧從國情出發進行的實驗第三次:回歸理想的實驗 斯大林模式建立的實驗13一、追隨“理想”的實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馬克思對未來社會的構想 在生產力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基礎上建立的社會主義 實行公有制、計劃經濟和按勞分配,取消

8、商品生產和貨幣。社會主義=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142、列寧的實驗一、追隨“理想”的實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在一個遭受帝國主義戰爭破壞的國家里,實行余糧征集制,禁止自由貿易,嚴格地計算和平均分配每一磅糧食,不僅是為了維持生存和戰爭,而且已經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務,是共產主義的任務,是推進社會主義的“真正的主要的門徑”。 列寧起草的俄共八大通過的黨綱(1919) 閱讀材料回答:根據黨綱,列寧在俄國實行了什么經濟政策?背景?目的?內容?特點?如何評價?15材料一:我們當時不這樣做就不能在一個經濟遭到破壞的小農國家里戰勝地主和資本家。我們取得了勝利應當說我們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是一種功勞。 請思

9、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的功勞是什么?請思考:這種現象誰是最大的受害者?材料二:1919年,俄國一普特糧食的價格為國家征購價:6盧布國家零售價:30盧布黑市價格:200盧布材料三:用無產階級國家直接下命令的辦法在一個小農國家里按共產主義原則來調整國家的產品生產和分配的做法脫離了實際,“現實生活說明我們錯了”。請思考:戰時共產主義政策“錯”在哪里? 脫離了俄國小農經濟占優勢(即生產力落后)的這一實際國情。幻想以此直接過渡到純粹的社會主義。16一、追隨“理想”的實驗:戰時共產主義政策3、實驗失敗后的反思 目前已很清楚,我們用沖擊的辦法,即用簡捷、迅速、直接的辦法實現社會主義生產和分配的原則的嘗試已經失

10、敗了政治形勢向我們表明,在許多問題上,必修退回到國家資本主義上去,從沖擊轉到圍攻的方法上去。” 轉引自王斯德蘇聯興亡史17對話一:列寧與農民 在俄國小農占了人口的絕大多數,我們必須遷就農民,必然以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這樣農民才會得到鼓勵。 列寧請思考:列寧準備采取什么措施,這項措施的直接出發點和根本出發點分別是什么?18對話二:列寧與美國資本家 1921年,23歲的美國青年阿曼德哈默走進了克里姆林宮,他為蘇俄帶來了大批急需的醫療設備。但列寧告訴他:“我們真正需要的是美國的資本和技術。這樣就可以讓我們的車輪再次轉動起來。”請思考:列寧此時的態度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有何不同?“讓我們的車輪再次

11、轉動起來”是什么意思?19對話三:列寧與馬克思 我們在奪取政權后就知道,不存在將資本主義制度具體改造成社會主義制度的現成方法,我們必須根據實驗做出判斷。 列寧的憂慮請思考:列寧的困難是什么?20對話三:列寧與馬克思 社會主義現在已經不是個遙遠的將來新經濟政策的俄國將變成社會主義的俄國。 列寧的宣言 請思考:列寧引導俄國走上社會主義的途徑是什么?21二、面對現實的實驗:新經濟政策1921-19281、現實的困境(經濟困難、政治危機)2、勇敢的調整 我們還不能實現從小生產到社會主義的直接過渡所以我們應該利用資本主義作為小生產和社會主義的中間環節,作為提高生產力的手段、途徑、方法和方式1921年列寧

12、論糧食稅根據列寧的構想,蘇俄實施了什么政策?背景?目的?內容?新在何處?評價?22新經濟政策: 背景:1、經濟困難:國內戰爭勝利,蘇維埃亟待恢復戰爭破壞的經濟 國家沒有能力直接領導和組織所有企業的生產。2、政治危機:農民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不滿,暴動頻發。3、列寧對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有新的認識。目的:解決國內的經濟困難和政治危機;探索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途徑。23領域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農業余糧征集制固定的糧食稅工業工業國有化有區別地對待大、中、小企業商業取消商品貿易產品交換轉為自由貿易分配強制勞動按勞分配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是在生活中排斥商品貨幣關系,用軍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會運轉,進而直接進入

13、社會主義;新經濟政策 在國家掌握經濟命脈的前提下,通過在一定限度內發展資本主義,利用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來擴大生產,改善工農聯盟,逐步過渡到社會主義。內容:24意義 現實意義:生產積極性,經濟恢復發展,工農支持政權鞏固理論意義:找到了一條使落后的俄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正確途徑。 杰爾諾沃村“伊里奇之燈” 在我們的家里裝上這么美妙的燈,這是過去任何一個政權都沒有替我們做到的。但是蘇維埃卻做到了。為煤油和松明操心的日子已經過去了,現在可以安靜的等待黃昏時刻的到來,看燈光閃爍起來,照亮我們的農舍。心里是如此歡樂和愉快,禁不住要高喊叫:蘇維埃政權,你干得多么出色!25對話三:列寧與馬克思 在列寧登上歷史舞

14、臺之前,一位俄國共產主義者給馬克思寫了一封信問道:與大工業、工人階級緊密聯系的社會主義,是否可以在俄羅斯實現?馬克思回答說,應該首先在歐洲發達國家實現。請思考:馬克思上述觀點的依據是什么?26對話三:列寧與馬克思 我們決不把馬克思的理論當作某種一成不變和不可侵犯的東西,恰恰相反,我們深信,他只是給一種科學奠定了基礎。 列寧的氣魄 請思考:列寧對馬克思主義所持的態度是什么?他對馬克思主義作出的重要貢獻是什么?27 如果撇開內部和外部的環境抽象地來講,我們當然可以用比較緩慢的速度進行工作。正是這個環境促使我們迅速發展我國的工業我們是在一個技術非常落后的國家內取得了政權的假如我們的工業和技術像德國那

15、樣發達,那么高速度發展工業的問題在我們這里就不會像現在這樣迫切了假如我們不是唯一的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而是無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之一,那么高速度發展工業的問題就不會這樣迫切了。 摘自斯大林論國家工業化和聯共(布)黨內的右傾(1928年11)28三、回歸“理想”的實驗:斯大林模式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建立斯大林的選擇 1928年,蘇聯的工業產值還不到德國的一半,美國的1/8,全國99的耕種要靠畜力和人力來完成。對此斯大林指出:沒有重工業,就不會有一切現代化國防武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我們。請分析:斯大林建設社會主義的側重點是什么?這樣選擇的依據是什么?29(一)原因: 外部帝國主義包圍和戰爭威脅威

16、脅,國內經濟文化落后,蘇聯要優先發展重工業;沒有建設社會主義的經驗可供借鑒;俄國社會政治傳統;斯大林個人因素。 (一)確立:斯大林領導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過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施國民經濟五年計劃,取消新經濟政策,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確立。(二)斯大林模式的表現(特征)1、所有制形式:實行單一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2、管理體制: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3、調節手段: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4、管理手段: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核心特點:高度集中30評價:(1)有過突出成就:迅速實現了工業化,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為后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開創了一條不同于

17、資本主義發展模式的嶄新道路給資本主義國家提供借鑒經驗。(2)存在嚴重弊端(超越生產力發展水平,日益阻礙蘇聯的進一步發展)1、片面發展重工業,農、輕長期落后2、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提高緩慢3、傷農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4、長期指令壓抑了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專家觀點:蘇聯傳統的計劃經濟體制雖然在某個特定的歷史時期起過積極作用,但從根本上講,它不符合當代社會政治與經濟發展的要求,遠非一個理想和成熟的模式。陸南泉、姜長武蘇聯劇變深層次原因研究31一條獨特的發展道路(1)重工業為先導(2)高速度為靈魂材料1:我們比先進國家落后了五十年至一百年。我們應當在十年內跑完這一段距離。或者我們做到這一點,或者

18、我們被人打到。斯大林1931年材料2:為把我國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工業國總共用了約13年的時間。斯大林1946年(3)國家計劃為指令 32一個永恒的話題:農業國工業國。19281937,兩個5年計劃完成后,蘇聯工業產值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工人工資19281940年下降了43% 西方文明簡史772頁。最大犧牲者是農業和農民 33第三只眼看斯大林時期的蘇聯:(印度)泰戈爾的:這種療法不能持久 俄羅斯書簡1930年(法)羅曼.羅蘭:兩個不吻合的斯大林 莫斯科日記1935年(法)紀德:生蟲的紅蘋果 從蘇聯歸來1936年34一個讓人深思的現象:五年計劃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 “計劃”成了最時髦的詞。

19、 美國新聞記者林肯斯蒂芬斯從蘇聯歸來后說:“我看到了未來,它行得通。”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產值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蘇聯巨大的工業能力壓倒了納粹德國,成為制勝的利劍。一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到斯大林逝世的時候,人均糧食產量、人均肉類產量還沒有達到沙皇時代的水平一個讓人嗟嘆的結局:1991年,克里姆林宮的紅旗悄然落下,紅色的年輪在大國興起的舞臺上刻寫了74圈。眾說紛紜“斯大林模式”35斯大林模式的經驗和教訓:經驗: 通過政府的力量、利用計劃手段,調動一切人力、物 力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努力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提高綜合國力。教訓: 片面發展重工業,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失

20、調。 忽視消費品生產,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緩慢。 從農民身上取走的東西太多,農民生產積極性不高。 執行計劃指令,挫傷地方和企業的積極性。 應發揚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斯大林模式直接過渡逐步過渡完全確立社會主義體制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過程中經濟政策的調整:36斯大林模式的弊端從生產力的角度看超越生產力水平; 經濟上:四點政治上:權力高度集中,干部職務終身制,個人崇拜盛行,缺乏社會主義民主。思想上:壓制思想文化自由發展 。對外關系上:推行大國沙文主義。(粗暴干涉別國內政)37合作探究:蘇聯的經濟政策在探究中 不斷的調整,在我國的改革中,我們應該怎樣去吸取這些經驗教訓

21、?(1)從國情出發,按規律辦事 (2)調整經濟政策和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水平;(3)農業、重工業、輕工業要協調發展 (4)經濟建設必須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38概述從赫魯曉夫改革到戈爾巴喬夫改革的基本歷程,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 課標要求:重點:赫魯曉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爾巴喬夫改革難點:認識社會主義改革的復雜性、艱巨性和曲折性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的改革39二戰后,蘇聯雖然被公認為是一流的政治和軍事強國,然而它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弊端日益顯露,導致蘇聯經濟發展極其緩慢。從赫魯曉夫到勃列日涅夫的改革,都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的認識,無法從根本上突破這一模式,

22、均以失敗告終。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也未能取得預期的效果,轉向政治改革,導致蘇聯形勢惡化直至解體。 蘇聯經濟改革模式的失敗,說明了改革需要正確的理論指導和堅強的領導核心。其改革過程的艱巨性和曲折性,對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宏觀把握4019531964198519911958年度人物赫魯曉夫1973年度人物勃列日涅夫1988年度人物戈爾巴喬夫信心滿懷的后繼者舉步維艱的改革路198241一、赫魯曉夫改革(1953-1964)斯大林體制弊端暴露;農業問題嚴重。農業:收購制,一定的自留地、牲畜; 開荒增產; 種植玉米運動; 農機賣給農莊。工業:權力下放; 物質利益原則

23、成就;一定程度上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 取得一定成效;結果:但造成經濟混亂。沒有突破斯大林體制;脫離實際;盲目性; 赫氏的個人作風。1、背景:2、內容:3、評價:側重點在農業4、失敗原因:(根本原因)42赫魯曉夫改革光榮與混亂并行 赫魯曉夫黑白參半的墓碑暗喻了他毀譽參半的一生,毀譽參半的改革。陰謀家、改革家、策略家、蠻干家43 “有學者指出,從一定意義上說,赫魯曉夫是斯大林的掘墓人,但最終還是扮演了守墓人的角色”?怎樣理解?提示:(掘墓)敢于向舊的政治、經濟模式挑戰的改革家。(守墓)沒有從根本上突破舊體制。44二、勃列日涅夫改革(1964-1982年執政)1、內容:2、評價:3、失敗原因:側重點

24、在工業農業:擴大自主權; 提高農產品價格; 降低農產品收購計劃指標; 放松對個人副業的限制工業:推行新經濟體制,擴大企業自主權成就:前期軍事和綜合國力增強。結果:后期經濟全面滑坡,以失敗告終。與美國軍備競賽消耗過大,經濟滑坡。 執政后期趨于保守,改革陷于停滯。沒有突破斯大林體制(根本原因)45三、戈爾巴喬夫(19851991)改革指導思想:蘇聯必須進行根本上的變革和改造,才能挽救危機。改革的側重點:經濟體制改革,而且是從根本上改變原有經濟體制,46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放棄共產黨領導,背離社會主義方向國內局面混亂,最終蘇聯解體。取消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實行多黨制政治體制改革加速發展戰略,重點發展重工業

25、,加劇經濟結構畸形;宏觀決策缺乏具體可行的配套措施。失敗打破單一公有制,允許個體經濟存在。用經濟的方法管理經濟。經濟體制改革失敗的原因結果措施47思考:蘇聯經濟改革的目的就是要打破斯大林模式,為什么戈爾巴喬夫打破了斯大林模式,其改革卻仍然遭到了失敗? “他擺弄這個國家,就像家庭主婦擺弄卷心菜一樣。他以為只要把外面的爛葉子剝掉,就會有里邊的好心子,他不停地剝下去,一直到剝光為止。” 一位前蘇聯雜志主編這樣諷刺戈爾巴喬夫有人曾形象地說:戈改革的手術刀不是揮向黨身上的腫瘤,而是揮向了黨的脖子。戈改革不是去革除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而是走上了否定共產黨的領導、否定社會主義的道路。48 有人說:赫魯曉

26、夫的改革把蘇聯改病了,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把蘇聯改殘了,戈爾巴喬夫的改革把蘇聯改死了。你認為正確嗎?你覺得他們的改革有何異同? 各抒己見49相同點:1、背景:都面臨斯大林體制的弊端。2、內容:改革重點都在經濟領域;3、結果:都以失敗而告終。不同點:1、內容:赫改革重點在農業;勃重點在工業,而且在重工業領域;戈重點在經濟體制上。2、結果:赫勃都取得了一定成效;戈在經濟改革未見成效的情況下進行政治改革。3、失敗根本原因: 赫、勃沒有改變原有體制, 戈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方向。蘇聯三次改革的比較50失敗根原結果改革側重點改革的原因背離社會主義方向沒有改變原有體制沒有改變原有體制失敗最終蘇聯解體失敗但有一定

27、成效失敗但有一定成效經濟體制改革軍事工業農業斯大林體制的弊端戈爾巴喬夫勃列日涅夫赫魯曉夫三次改革的比較51 蘇聯經濟改革給我國留下什么啟示?4、改革必須從根本上解決經濟體制的弊端。 1、社會主義制度需要在發展的道路上不斷的自我調整和自我完善。2、改革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走適合本國國情的發展道路。 3、改革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可能一帆風順,必然具有復雜性、曲折性和艱巨性。5、改革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道路。52回顧:蘇聯經濟體制建立與改革的歷程勃列日涅夫改革(趨于停滯)赫魯曉夫改革(探索開始)斯大林經濟體制(確立)新經濟政策(新的探索)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探索)十月革命確立政權斯大

28、林模式社會主義經濟體制確立階段社會主義經濟改革階段戈爾巴喬夫改革(深化、失敗)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必須不斷的探索改革實踐。課 堂 小 結53【探究1】中蘇兩國在建設社會主義過程中,有許多相似之處:一、都面臨由農業國過渡到工業國的任務;二、都對斯大林模式進行過改革。(1)中蘇兩國工業化方針各是什么時候提出的?其指導思想和相關政策有哪些相似性?方針提出:中國是1953年的過渡時期總路線;蘇聯是1925年的聯共十四大。指導思想和相關政策相似性:優先發展重工業實施五年計劃改革農村生產關系 (2)中蘇兩國各在什么時候對斯大林模式進行過改革?中國是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蘇聯是1956年

29、蘇共二十大以后。 54(3)中蘇兩國對斯大林模式進行改革的結果有什么不同?導致這一差異的原因何在?不同結果:中國成功,形成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蘇聯幾位領導人改革相繼失敗,蘇聯解體。原因:指導思想不同:中國有鄧小平理論的正確思想作指導;蘇聯缺乏科學的思想指導; 具體做法不同:中國經濟改革力度比較大,完全突破了斯大林模式;蘇聯經濟改革是小修小補,政治改革背離社會主義,引起思想混亂;對待“和平演變” 的態度不同:中國堅持四項基本原則;蘇聯混淆社會主義民主與資產階級自由化界限; 對改革認識不同:中國把改革當作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改革成就突出;蘇聯把改革當作緩和國內矛盾、對外爭霸的工具,經濟改革的

30、一點點成果也化為烏有;55世界資本主義經濟政策的調整一、調整的背景1、經濟危機(原因、特點、影響)2、借鑒社會主義計劃經濟的經驗二、調整的先行者羅斯福新政1、背景2、內容3、特點4、影響三、二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1、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 2、企業自身的調整 3、福利國家的出現 4、新經濟的出現 5、第三產業的興起561825年英國發生了世界首次經濟危機;1857年后,世界性經濟危機時有發生;1929年1933年由美國爆發的經濟危機席卷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主要是因為A資本主義制度基本矛盾的存在B“自由放任”政策不適應資本主義的新發展C各國之間國際貿易沖突加劇

31、D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的確立D57大蕭條(經濟危機1929-1933)材料1: 到1929年,在美國占人口2%的富人的收入幾乎占全部國民收入的60,而貧困戶家庭占總數的60%。材料2: 1920年到1929年,美國工廠中生產率增長55%,而工人的工資增長僅為2%。農業工人的工資還不到非農業工人的40%。根據材料歸納1929年時期美國的經濟現象?反應的實質問題是什么?危害?現象:貧富分化嚴重;生產力發展迅速,工人工資增長有限。實質:生產增長遠遠高于消費增長。危害:導致生產過剩,加劇供求矛盾。58材料3:1928年8月底,美國股票市場的平均價格相當于5年前的四倍。1929年夏季的三個月中,通用汽車

32、公司的股票由268美元上升到391美元,美國鋼鐵公司的股票從165美元上升到258美元。一般市民把本來可用于購買生活必需品的錢瘋狂地投入股市;資本家甚至把利潤大多轉到股市;連銀行等金融機構都卷入了股市的投機。大蕭條(經濟危機1929-1933)股票暴漲,股票投機活動過度。以上材料反映美國經濟的什么問題?59大蕭條(經濟危機1929-1933)原因: 主要:生產和銷售(供求)的矛盾。 直接:股票投機過度(黑色星期四)。表現:時間長范圍廣(全世界)破壞性大:股市崩潰,銀行倒閉,企業破產,工人失業,社會混亂特點:影響:1、經濟:極大破壞生產力。2、政治:加深了資本主義各國嚴重的社會危機;資本主義民主

33、制度遭受威脅,法西斯勢力抬頭。3、國際關系:各國轉嫁危機,加劇了世界局勢的緊張。60羅斯福新政羅斯福(18821945) 1932年當選美國第32任總統,任期12年零39天,是美國歷史上唯一連任4屆,任職時間最長的總統。 The only thing we have to fear is fear itself. 我們唯一值得恐懼的就是恐懼本身。61在羅斯福首次履任總統的1933年初,正值經濟大蕭條的風暴席卷美國的時候,到處是失業、破產、倒閉、暴跌,到處可見美國的痛苦、恐懼和絕望。羅斯福卻表現出一種壓倒一切的自信,他在宣誓就職時發表了一篇富有激情的演說,告訴人們:我們惟一害怕的就是害怕本身。在

34、1933年3月4日那個陰冷的下午,新總統的決心和輕松愉快的樂觀態度,“點燃了舉國同心同德的新精神之火”。羅斯福是20世紀最受愛戴的美國總統。他受人愛戴的是因為,雖然他出身貴族,但他相信平凡人的價值,并且為維護百姓的權利而戰,另一個原因是,他有著懾人的魅力。他愉快地工作,對未來充滿信心。他帶領美國走出經濟困境,改變了美國人的生活方式。然后為了捍衛民主政體,幫助世界實現了安全。新生國家蘇聯卻是風景那邊獨好。他們創造了一種新的經濟社會管理模式,人們稱之為計劃經濟。從1928年到1932年,也就是西方資本主義世界大蕭條的那幾年,蘇聯實施了第一個五年建設計劃,從農業國一躍成為工業國,整個社會一派欣欣向榮

35、。大國崛起62 1、背景:19291933年經濟危機。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無力解決危機。蘇聯的計劃經濟取得巨大成就。羅斯福新政2、內容金融、工業、農業、社會救濟3、影響經濟、政治、深遠63領域 措施 作用金融(前提)工業(中心)農業救濟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社會保險法緩和矛盾、穩定社會直接救濟以工代賑解決就業,刺激消費緩和社會矛盾恢復銀行信貸和信譽整頓銀行、改革銀行體系、統制貨幣頒布法制定公平競爭法規保障勞工權利防止盲目生產,解決供求矛盾,調節勞資矛盾減少耕地面積和產量政府收購剩余農產品解決產品剩余和供求矛盾,穩定物價642、“新政”的哪些措施是為了解決了供求矛盾? 工業:制定公平競爭法規,防止生產

36、過剩;最低工資 農業:減少耕地面積和產量,收購剩余產品; 救濟:社會救濟、興辦公共工程,擴大就業,4、“新政” 最能體現借鑒社會主義經濟模式的措施是什么?1、“新政”的核心內容(主要目的)是什么?用國家力量擴大消費,解決供求矛盾,緩和社會矛盾。 調整工業生產。工業復興法3、“新政”在哪些方面保障了下層民眾的利益? 規定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承認勞動者與雇主 談判的權利;實行社會救濟和以工代賑。知識強化65特點:有“新”意1、新的經濟理論和政策:國家干預經濟理論(凱恩斯主義)。2、新的模式: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模式4、新的起點:對生產關系進行局部調整,資本主義制度獲得新生,成為繼續向前發展的新

37、起點。3、新的特點:最大特點是國家全面干預經濟,但沒有廢除自由競爭運行機制。(市場的自我調控和國家宏觀調控結合)5、新的生活:社會保障法奠定了美國福利制度的基礎。66實質:羅斯福新政深度探討1經濟:使美國擺脫了經濟危機并推動了經濟的發展。2政治:緩解了社會矛盾,遏制了法西斯勢力,挽救了美國的自由民主制度。深遠:創立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對資本主義國家產生深遠影響。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 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通過法律形式。影響:67橫向聯系蘇俄:新經濟政策美國:羅斯福新政以上比較說明了什么問題?20世紀20和30年代,世界上兩個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為恢復經濟都進行了經濟改革,請問是哪兩個國

38、家?進行了怎樣的改革?請對照著兩個大國經濟改革的內容,思考各有什么本質特征?在維護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適當發展市場經濟,恢復和發展經濟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下,適當發展計劃經濟,恢復和發展經濟說明:社會主義經濟與資本主義經濟并不是根本對立的,社會主義可以發展市場經濟,資本主義同樣可以發展計劃經濟,兩者可以相互借鑒68幾種經濟發展模式的比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共領導下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蘇維埃體制(高度集權)、一黨制、終身制。君主立憲制、內閣制、兩黨制。政治制度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市場經濟體制經濟體制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集體化農莊資本主義大農場農業制度農、輕、重協調

39、發展優先發展重工業先輕工業后重工業工業化道路以公有制為主導,多種所有制成分并存。生產資料公有制生產資料私有制所有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 斯大林模式西方模式(英)69羅斯福新政對我們的啟示綜合探究3羅斯福新政對我們的啟示要大膽吸收資本主義先進文明成果;必須根據生產力的發展適時調整經濟的運行機制;將市場機制和政府干預有機統一,防患于未然;強化金融監管力度,實施正確的貨幣政策,防止金融風險。重視農業,強本固基。健全法律法規,保證各項改革的順利進行。要關注弱勢群體利益,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以工代賑,啟動市場。注重保護和發展民族工業。注意化解社會矛盾,努力建設和諧社會。 充分利用人才資源,大力促進再就

40、業工程。建立下崗職工的基本生活保障制度。70我國目前面臨許多經濟問題,溫總理總在政府工作報告中說:這是經濟非常困難的一年。或許我們可以在羅斯福新政中找到一些方法,當然很多都是我們現行政府正在進行的,當然有很多我們還需要繼續加強。1、強化金融監管力度2、以工代賑 , 啟動市場,積極增創就業機會3、注重保護和發展民族工業。4、重視農業,強本固基,提高農民消費,擴大內需。減小城鄉差距5、完善社會福利制度,關注民生,促進社會和諧6 、完善民主法制建設。 7 、切實轉變政府職能。71凱恩斯主義(1936年在就業、利息與貨幣通論中提出)1.背景:1)資本主義制度確立后,自由放任的經濟政策占據主導地位;2)

41、經濟大危機爆發,自由放任經濟理論開始受質疑 2.凱恩斯主義主要內容:政府干預經濟,成為“看得見的手”3.評價: 積極:二戰后成為西方各國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推動了經濟發展,但不能消除經濟危機局限:20C70年代以后,其經濟學中的主流地位被其他學派取代從自由主義到凱恩斯主義的經濟理論變化自由主義凱恩斯主義創始人及代表作亞當.斯密國富論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主要觀點管得最少的政府就是管的最好的政府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政府職能充當社會“守夜人”對市場運行進行干預解決危機方式自由放任政府干預,擴大需求,充分就業72三、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1、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生產社會化,是指生產過程本身的社

42、會化,即由分散的小生產者轉化為大規模社會生產的過程。生產社會化包括三個相互聯系的方面第一,生產資料使用的社會化,即生產資料從單個人分散使用變為大批人共同使用。第二,生產過程的社會化,即生產過程從一系列的個人行動變為一系列的社會行動。第三,產品的社會化,即生產出的產品通過交換供應整個社會。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有制之間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也是經濟危機爆發的根本原因。73戰后各國調整之源1、時間概念:二戰后到70年代初2、背景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了生產力發展歷史教訓:經濟危機的慘痛教訓呼喚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調節實踐基礎:美國羅斯福新政的成功示范理論基礎:凱恩斯主義現實需要:二戰后初

43、期各國面臨戰后的重建任務。741、經濟體制的變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2、資本結構的變化人民資本主義3、經營結構的變化經營者革命4、社會再分配的變化福利國家的出現5、產業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的興起戰后各國調整之策75二戰后,發達國家在經濟調整中,普遍做法是什么?1、經濟體制的變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發展理論:放棄自由放任,接受凱恩斯主義。政策:國家干預經濟。762、國家干預經濟的主要方式有哪些?有何影響?方式實行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制定經濟計劃。用擴大開支、政府采購等政策調節生產(哪些行業?哪些國家?)(有何好處?是指令性還是指導性? )英、法、德日本 美77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影響積極:1、避

44、免了生產的盲目性,保證了生產的社會性。2、一定程度上緩和了生產和消費的矛盾,使得生產得到較快發展。消極:1、國有企業經營不善、效率低下、增長緩慢。2、國家財政開支過渡膨脹,赤字增長過快,國債負擔過重。782.資本結構變化人民資本主義人民資本主義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和企業規模的擴大。含義:股票分散化,企業的產權結構變化。意義:擴大消費、緩和社會矛盾、擴大融資渠道,企業的產權結構變化但不能改變決定權。79經營者革命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得企業生產科技含量增加和生產過程日益復雜。含義: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經營方式變革意義:提高了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提高了生產效率。新中間階層擴大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

45、擴大消費。3、經營結構的變化經營者革命80影響:17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積極:緩解矛盾、擴大消費消極:財政赤字、降低工作積極性背景:國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種形式,分配領域社會化的表現。公民的社會權利,立法和制度保證。覆蓋面廣緩和社會矛盾、構建社會和諧實質:特點:內容:資金來源、福利種類4、福利國家出現社會分配的調整基礎:生產力發達811934年,一位英國牛津大學的教授,創造了福利國家的概念。到1948年,英國宣布全面實現了社會保障,建成福利國家。問題:(7分) (1)英國“福利國家”可能借鑒了哪些國家的實踐經驗?(2分)(2)英國“福利國家”的內容和特征是什么?(3分)(3)你如何評價英國“

46、福利國家”的政策?(2分)821) 美國羅斯福新政時期的社會保障法(2)內容:在教育、醫療、失業、養老等方面全面實行社會保障(或答人人享有免于貧困、疾病、愚昧、污染和失業的自由權利);特征:覆蓋面廣;得到立法和制度的保證(3) 從正面看:福利國家政策的實施,對英國保持社會的長期穩定起到了積極作用;英國在世界上第一個建成“福利國家”,具有重大的意義,為以后其他國家實行社會保障政策提供借鑒和模式,消滅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從負面看:加重國家的負擔,影響了經濟發展。8317課 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1、調整的效果2、新的挑戰:經濟飛速發展社會穩定和諧黃金時代3、繼續調整減少干預、削減社會福利197

47、3年經濟危機、經濟“滯脹”實質:在維護資本主義制度的前提,生產關系的自我局部調整。(聯系羅斯福新政)5070年代經濟調整的效果和實質84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調整國家對經濟的大力干預(國家政策的調整理論:凱恩斯主義措施:國有化、建立國營企業;制定經濟計劃;擴大政府開支、政府直接采購等政策調節生產。人民資本主義和經營者革命(企業經營的調整)福利國家的出現(社會分配的調整)人民資本主義:股票分散化經營者革命:企業所有權和經營權的分離85總結:戰后資本主義的新變化1、生產力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知識經濟發展 2、生產關系:資本主義主動地尋求自我調節和調整。(國家政策、企業調整、社會分配)3、階級關系:資

48、本主義國家利用充足的物質條件改善各個階層關系(中間階層、工人與資本家)4、產業結構:適應科技進步和需求結構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和升級,特別是第三產業、高科技產業部門發展迅速。5、經濟全球化加速: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為國際壟斷資本主義。86深度思考:如何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二戰后,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這些新變化是資本主義的自我揚棄,是資本主義內部的自我完善,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自我調整。對于這些變化,我們應該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當代資本主義出現的新變化是資本主義主動尋求自我調節和調整的結果。資本主義之所以要主動地變化,既是利潤最大化的需要,也是在與社會主義制度較量的過程中

49、,不得不采取的一些改善措施,包括借鑒社會主義的一些良好經驗;當代資本主義出現的新變化是科技進步,特別是高科技產業部門迅速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社會財富的巨大增長,為資本主義國家改善各個階層的關系提供了充足的物質條件;資本主義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調節,使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趨于緩和。87綜合探究: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比較1.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和戰后資本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相同點所有制方面: 都是“混合經濟”,私有經濟、國有經濟并存;管理方式: 市場和計劃(行政干預)手段都有;分配方式: 個人所得和福利分配等同在;882.新經濟政策、羅斯福新政和戰后現代資本主義的

50、區別根本目的:前者是向社會主義過渡、發展社會主義;后者是發展完善資本主義;前提:前者是堅持公有制和社會主義原則;后者是堅持私有制和資本主義市場競爭制度;所有制:前者是公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后者是私有制經濟占主導地位;管理方式:前者以計劃和干預為主,以市場為輔;后者以市場為主,以計劃為輔;結果:前者恢復經濟,鞏固蘇維埃工農聯盟,是有利于蘇聯向社會主義過渡;后者發展了經濟,穩定了資本主義制度,鞏固了資產階級統治。891.在世界現代化進程中,不同的國家,經濟發展模式也不盡相同。以英、美為代表的“自由放任”模式和以蘇聯、中國為代表的“計劃經濟”模式,都可能使一個國家完成工業化,實現經濟轉型,但這兩種模

51、式走向極端和僵化后,也會造成嚴重弊病。請回答下列問題:(1)請以英國和蘇聯為例,說明“自由放任”模式和“計劃經濟”模式產生的消極影響。(2)以美國羅斯福新政為起點,西方國家通過何種方式突破“自由放任”模式?這標志著資本主義經濟制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3)為修正“計劃經濟”模式的弊端,蘇、中兩國先后進行了改革。蘇聯的赫魯曉夫改革以失敗而告終,原因何在?20世紀90年代初,中國從思想和實踐上全面突破“計劃經濟”模式,其表現是什么(4)美、中兩國對各自經濟發展模式成功突破的手段有何共同之處?縱觀經濟發展模式的調整過程,你能得出什么啟示?(1)英國: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發生。蘇聯:農業、輕工業、重工業比例失調,生產積極性受到壓制。(2)國家加強對經濟的干預;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3)對斯大林模式的弊端缺乏科學認識,未能從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1992年春鄧小平南方談話;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4)自由放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