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坑監測方案Word版(共19頁)_第1頁
基坑監測方案Word版(共19頁)_第2頁
基坑監測方案Word版(共19頁)_第3頁
基坑監測方案Word版(共19頁)_第4頁
基坑監測方案Word版(共19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佳兆業科技金融中心項目基坑支護工程 基坑變形監測方案 深圳市勘察測繪院有限公司 第 頁 目錄 TOC o 1-2 h z u HYPERLINK l _Toc465345036 1、概況 PAGEREF _Toc465345036 h 1 HYPERLINK l _Toc465345037 1.1、工程概況 PAGEREF _Toc465345037 h 1 HYPERLINK l _Toc465345038 1.2、工程地質條件 PAGEREF _Toc465345038 h 1 HYPERLINK l _Toc465345039 1.3、水文地質條件 PAGEREF _Toc4653450

2、39 h 2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0 1.4、監測目的 PAGEREF _Toc465345040 h 2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1 1.5、監測范圍及內容 PAGEREF _Toc465345041 h 3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2 2、技術依據 PAGEREF _Toc465345042 h 3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3 3、基坑監測實施方案 PAGEREF _Toc465345043 h 3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4 3.1、基坑監測控制網 PAGEREF

3、_Toc465345044 h 3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5 3.2、支護樁測斜 PAGEREF _Toc465345045 h 6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6 3.3、支護樁樁頂水平位移監測 PAGEREF _Toc465345046 h 7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7 3.4、支撐軸力監測 PAGEREF _Toc465345047 h 8 HYPERLINK l _Toc465345048 3.5、立柱樁豎向位移監測 PAGEREF _Toc465345048 h 9 HYPERLINK l _Toc4653450

4、49 3.6、管線沉降監測 PAGEREF _Toc465345049 h 11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0 3.7、水位監測 PAGEREF _Toc465345050 h 11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1 3.8、建筑物沉降監測 PAGEREF _Toc465345051 h 12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2 3.9、巡視檢查 PAGEREF _Toc465345052 h 13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3 4、監測頻率、周期及報警制度 PAGEREF _Toc465345053 h 14 HY

5、PERLINK l _Toc465345054 4.1 監測頻率 PAGEREF _Toc465345054 h 14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5 4.2監測報警制度 PAGEREF _Toc465345055 h 14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6 5、信息化監測及成果反饋 PAGEREF _Toc465345056 h 16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7 5.1、數據采集與傳輸 PAGEREF _Toc465345057 h 16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8 5.2、數據處理 PAGEREF _To

6、c465345058 h 16 HYPERLINK l _Toc465345059 5.3、數據分析 PAGEREF _Toc465345059 h 16 HYPERLINK l _Toc465345060 5.4、 安全預報和反饋 PAGEREF _Toc465345060 h 17 HYPERLINK l _Toc465345061 6、監測人員 PAGEREF _Toc465345061 h 17 HYPERLINK l _Toc465345062 7、成果資料提供 PAGEREF _Toc465345062 h 17 HYPERLINK l _Toc465345063 8、質量、環境保

7、護、職業健康和安全措施 PAGEREF _Toc465345063 h 17附圖:佳兆業科技金融中心基坑支護工程基坑變形監測布點示意圖佳兆業科技金融中心項目基坑支護工程基坑變形監測方案1、概況1.1、工程概況佳兆業科技金融中心項目位于深南中路和上步南路交叉口西南部,松嶺路以東。擬建4層地下室,基坑開挖面積約為12000平方米,基坑深度約22米,基坑周長約510m,基坑支護方案采用三道鋼筋混凝土內支撐+地下連續墻。基坑北側為深南中路,地鐵出入口風井已占用紅線場地約2.0m,南側為上步大廈和南園新村6層居民樓,西側靠近松嶺路,東側臨地鐵科學館二層地下商場。其中北側相鄰地鐵1號線科學館站主體結構約2

8、9m,左線中心線約33.1m;西北角地鐵科學館站3號出入口和風井已進入用地紅線范圍內2.0m,北側開挖線在軌道交通設施保護范圍之內。根據深度、周邊環境等因素綜合判定基坑支護安全等級為一級。為反映施工期間基坑支護結構和周邊環境的變形情況,有效預防險情的發生。受豐隆集團有限公司委托,深圳市勘察測繪院有限公司承接了佳兆業科技金融中心項目基坑支護工程的第三方監測工作。1.2、工程地質條件基坑開挖影響深度范圍內土層分別為:人工填土層、粉質粘土層、礫質粉質粘土層、花崗巖層,各層情況如下:(1)人工填土(Qml)人工填土 = 1 * GB3 :褐紅、褐黃色,以粘性土為主,不均勻混少量碎石、細砂等,稍濕,松散

9、稍密狀態。層厚0.407.00m,場區內均有分布。(2)第四系坡洪積層(Qdl+pl )粉質粘土:褐紅、褐黃色,不均勻含有少量碎石,可塑狀態。層厚1.507.30m,場區內均有分布。(3)第四系殘積層(Qel)礫質粉質粘土:褐灰、灰白、褐黃、褐紅等色,系燕山晚期花崗巖風化殘積而成,原巖結構較清晰,殘留少量石英顆粒,可塑硬塑狀態。層厚6.2027.80m,場區內均有分布。(4)燕山晚期花崗巖(53)擬建場地下伏基巖為燕山晚期(53)花崗巖,青灰色,風化后呈紅褐、黃褐、肉紅、灰白等色,主要礦物成分為石英、長石及黑云母,含少量其它暗色礦物及蝕變礦物。似斑狀結構,致密塊狀構造。全風化花崗巖():褐灰、

10、紅褐、黃褐色,大部分礦物已風化變質,其中鉀長石風化后多呈粉末狀,手捻有砂感,無塑性,雙管合金鉆具易鉆進,巖芯呈土柱狀。層厚0.7016.80m,場區內均有分布。強風化花崗巖():褐紅、褐黃、紫紅色,大部分礦物已風化變質,其中鉀長石風化后呈砂狀及顆粒狀,風化裂隙極發育,巖塊用手可折斷,雙管鉆具易鉆進,局部地段分布有硬夾層,巖芯呈土柱狀、砂礫狀。局部有輕微變質現象,屬極破碎極軟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層厚1.506.80m,場區內均有分布。中風化花崗巖():褐黃、灰褐、灰白、灰綠色,部分礦物已風化變質,節理裂隙發育,節理面多被鐵質氧化物浸染呈暗褐色,并可見綠泥石化現象,巖塊用手難折斷,敲擊聲較脆

11、。合金鉆具可鉆進,巖芯呈塊狀及短柱狀。 微風化花崗巖():青灰、肉紅、灰綠色,節理裂隙稍發育,沿節理面偶見暗褐色鐵質氧化物浸染及綠泥石化現象,巖石堅硬,屬較完整的較硬巖,巖體基本質量等級為級,金剛石鉆具可鉆進,巖芯呈長柱狀。1.3、水文地質條件場地內人工填土由于混有碎石,透水性較強,第四系坡洪積粉質粘土層、第四系殘積礫質粉質粘土層及全風化、微風化花崗巖均為相對隔水層或弱透水層,其含水性及透水性較差。強風化、中風化花崗巖中賦存有少量基巖裂隙水。場地地下水主要受大氣降水的垂向滲入補給。勘察期間測得穩定水位埋深主要在1.207.50m,標高4.6410.89m。場地內不存在強透水地層,地下水對混凝土

12、具弱腐蝕性;對混凝土中鋼筋具微腐蝕性。1.4、監測目的1)確保基坑工程的質量和安全,對基坑工程實施第三方監測。根據監測數據為信息化施工和優化設計提供依據。做到成果可靠、技術先進、經濟合理。2)保證基坑周邊環境及建構筑物安全,避免事故的發生,滿足國家及地方相關法律法規之要求。3)積累工程監測數據,為以后類似工程的設計和施工積累資料。1.5、監測范圍及內容基坑監測包括但不限于基坑監測控制網、墻頂位移,支護樁測斜、水位監測、立柱沉降、管線沉降、支撐軸力及周邊建筑物沉降等監測工作。2、技術依據(1)深圳市基坑支護技術規范(SJG05-2011)(2) HYPERLINK http:/action.ut

13、ops.cc/click.jsp?adsId=50&adsLeagueId=5&adsUserId=132&siteId=573&siteLeagueId=5&siteUserId=204&scId=1&adsType=2&prices=1.1&checkCode=3e6b909961&click=1&url=http%3A/&v=0&keyword=%u5EFA%u7B51&s=http%3A/qk/83548X/200901/30027035.html&rn=245559 o t _blank 建筑 HYPERLINK http:/action.utops.cc/click.jsp?ads

14、Id=164&adsLeagueId=5&adsUserId=1&siteId=573&siteLeagueId=5&siteUserId=204&scId=1&adsType=7&prices=1.3&checkCode=8f18866d97&click=1&url=http%3A/&v=0&keyword=%u53D8%u5F62&s=http%3A/qk/83548X/200901/30027035.html&rn=100853 o t _blank 變形測量規范(JGJ/T8-2007)(3)工程測量規范(GB50026-2007)(4)建筑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范(GB50497-200

15、9)(5)深圳市地鐵有限公司城市軌道交通安全保護區施工管理辦法(暫行);3、基坑監測實施方案3.1、基坑監測控制網3.1.1、沉降監測控制網、基準點的埋設基準點應埋設在基坑開挖影響范圍以外的穩定區域內,基準點的埋設應牢固可靠,便于引測,本工程擬分別布設三個沉降監測基準點于基坑南側的上田大廈、上步大廈及鼎昌大廈主體結構墻角,并定期進行基準點聯測(一個月),以保持精度的可靠性和穩定性,基準點的造埋規格如下圖所示: (圖1:沉降基準點埋設示意圖)、基準點測量(1)測量使用儀器沉降觀測采用常規幾何水準測量的方法,儀器采用美國產Trimble Dini03電子水準儀進行觀測,記錄采用水準儀自帶自動記錄程

16、序。 沉降觀測儀器及其主要精度指標 表1儀器型號標稱精度儀器照片Trimble Dini03(水準尺采用條形碼LD12銦鋼尺)每公里偶然中誤差0.3mm (2)測量技術要求沉降基準點聯測:采用假定高程系統,首先假定其中一基準點的高程,以該點為起算點,以閉合水準的觀測方式聯測其余2點的高程,作為各點高程的初始值。觀測按工程測量規范沉降監測基準網二等精度要求進行,按“后-前-前-后”的觀測順序實施,沉降觀測主要技術要求詳見下表 水準觀測主要技術要求 表2等級視線長度前后視距離較差前后視距離累計差視線離地面最低高度測站兩次觀測的高差較差二等30(m)0.5(m)1.5(m)0.5(m)0.4(mm)

17、3.1.2、水平位移控制網、基準點的埋設水平位移監測基準點應設置在變形區域以外、位置穩定、易于長期保存的位置且互相通視,便于引測。本工程擬分別布設3個水平位移基準點于基坑南側的上田大廈、基坑東側的上步南路及基坑西側的松嶺路上。基準點根據實地情況可選用水泥地面標志及三角鋼標等形式的標志。水泥地面標志:水泥地面采用30cm長的不銹鋼螺紋桿埋設銅質標志頭。設置時用沖擊鉆鉆好預留洞,安置好螺紋管與標志頭,標志頭與地面相齊,再用水泥加固好,水泥地面刻30cm30cm框。 (圖2:水泥地面基準點)三腳鋼標:鋼標高1.2m,頂部裝有強制對準器,形式規格見下圖。由于使用強制對中基座,可消除儀器的對中誤差。安裝

18、采用8mm的膨脹螺絲將鋼標固定。(圖3:三腳鋼標)、基準點的測量(1)測量使用儀器水平位移監測基準點采用極坐標法測量,儀器采用Leica TS30智能型全站儀。 水平位移觀測儀器及其主要精度指標 表3儀器型號標稱精度儀器照片瑞士徠卡制造的Leica TS30標稱精度為:測角0.5秒、測距0.6mm+1ppm(2)測量技術要求本項目的水平位移監測控制網擬采用獨立坐標系統,布點時應充分顧及網的精度、可靠性和靈敏度等指標。根據本項目工程情況,基準網按工程測量規范二等的精度要求進行。 水平位移控制網技術要求 表4等級相鄰基準點的點位中誤差(mm)平均邊長L(m)測角中誤差測邊相對中誤差水平角觀測測回數

19、(1級儀器)二等3.02001.81/1000006監測基準網盡量布設為近似等邊三角形,三角形內角不得小于30;當受場地限制,個別角可放寬,但不得小于25。監測基準網的檢查方法根據實地情況采用導線測量方法進行檢測。導線測量法:對于監測區域周邊建構筑物密集的監測基準點,則采用導線測量的方法對工作基點進行檢測。根據實地情況,各水平位移基準點組成閉合導線。具體觀測技術要求與水平位移監測基準網導線測量的技術要求相同。3.2、支護樁測斜3.2.1、測點(孔)布置原則 支護樁測斜監測孔設置于支護樁內,共19個。深度為25米,深度方向上每1米布置1個測點。3.2.2、測斜管埋設支護樁測斜監測,采用測斜儀進行

20、測量。測斜儀器由測斜管(軟質)、測斜探頭、數字式測讀儀三部份組成。埋設測斜孔時將測斜管在現場組裝后綁扎固定在樁鋼筋籠上,并注意測斜管的一對凹槽與欲測量的位移方向一致,管底與鋼筋籠底部持平或略低于鋼筋底部,頂部到達地面,管身每1.5m綁扎1次。測斜管隨鋼筋籠一起下到孔槽內,并將其澆筑在混凝土中,澆筑之前應封好管底底蓋并在測斜管內注滿清水,防止測斜管在澆筑混凝土時浮起,并防止水泥漿滲入管內。埋設過程中要避免管身的縱向旋轉,在管節連接時必須將上、下管節的滑槽嚴格對準,以免導槽不暢通。由于測斜儀的探頭是貴重儀器,在未確認導槽暢通可用時,先用探頭模型放入測斜管內,沿導槽上下滑行一遍,待檢查導槽是正常可用

21、時,放可用實際探頭進行測試。埋設好測斜管后,需測量測斜管十字導槽的方位、管口坐標及高程,要及時做好保護工作,如測斜管外局部設置金屬套管保護,測斜管管口處砌筑窨井,并加蓋。測斜管內有四條+字型對稱分布的凹型導槽,作為測斜儀滑輪上下滑行軌道,測量時,使測斜探頭的導向滾輪卡在測斜管內壁的導槽中,沿槽滾動將測斜探頭放入測斜管,并由引出的導線將測斜管的傾斜角值顯示在測讀儀上。測斜管長度管底超過基坑開挖深度13m,遇軟土時取大值,硬土時取小值,管頂應超出地面1050cm。 (圖4:測斜管安裝)3.2.3、監測方法將測斜探頭插入測斜管,使滾輪卡在導槽上,緩導下至孔底,測量自孔底開始,自下而上沿導槽全長每隔0

22、.5m測讀一次,每次測量時,應將測頭穩定在某一位置上。測量完畢后,將測頭旋轉180插入同一對導槽,按以上方法重復測量。兩次測量的各測點應在同一位置上,此時各測點的兩個讀數應是數值接近、符號相反的值。如果測量數據有疑問,應及時復測。基坑工程中通常只需監測垂直于基坑邊線方向的水平位移。但對于基坑陽角的部位,就有必要測量兩個方向的水平位移,此時,可用同樣的方法測另一對導槽的水平位移。水平位移的初始值應是基坑開挖之前連續3次測量無明顯差異讀數的平均值,或取開挖前最后一次的測量值作為初始值。測斜管孔口需布設地表水平位移測點,以便必要時根據孔口水平位移量對深層水平位移量進行校正。3.2.4、內業數據處理及

23、分析數據處理時,將觀測的兩組讀數(A+、A-)相結合(用一組數據減去另一組數據),以此來消除傾角傳感器零飄的影響。將測斜管每次的觀測數據與原始觀測數據進行比較,可求出測斜管的傾斜變化量和相應的位置變化。傾斜量變化分析的最好方式是通過計算上部滑輪相對于下部滑輪組所產生的傾角()與觀測讀數間距(L)的水平偏移。在測斜儀各位置處,兩組讀數(A+、A-),相減就可得出sin,把這個值乘以讀數間距(L)和相應的系數,就得到一個以工程單位輸出的水平偏移。3.3、支護樁樁頂水平位移監測3.3.1、觀測點埋設水平位移監測點布設在支護樁頂,間距約25m,共設置26點(同樁面沉降監測共點)。3.3.2、使用儀器瑞

24、士徠卡制造的Leica TS30(標稱精度為:測角0.5秒、測距0.6mm+1ppm) (圖5: Leica TS30 )3.3.3、觀測方法水平位移按極坐標法計算坐標確定其位移量和位移方向。按本工程的實際情況和設計文件,位移監測按二等精度要求進行,其主要技術要求見下表: 水平位移監測精度指標 表5等級變形觀測點的點位中誤差(mm)平均邊長(m)測角中誤差()測邊相對中誤差水平角觀測測回數(1級儀器)適用范圍二等32001.81/1000006一般性的高層建筑、深基坑等。外業觀測時溫度、氣壓實時現場量測,并及時輸入到儀器。儀器電腦自動錄入,將各觀測限差預編在記錄程序里,超限處重測。3.3.4、

25、內業數據處理及分析采用極坐標法觀測的水平位移監測點坐標計算公式如下:xi=x0+sicosi; yi=y0+sisini式中:xi 、yi 為變形監測點的坐標;i為由觀測的角值計算的坐標方位角; Si為基準點至測點的距離;i=1n。 第i次水平位移量:Si=。3.4、支撐軸力監測3.4.1、測點布置在每層混凝土支撐內的上、下兩層鋼筋處布置鋼筋應力計,每道支撐各15組,共45組。 鋼筋應力計與鋼筋的主筋相連接。支撐軸力監測點埋設見下圖。(圖6:應力計埋設示意圖)3.4.2、監測儀器 鋼弦式鋼筋應力計及頻率儀(規格型號:JTM-609,測頻精度:0.1Hz)3.4.3、實施方法(1)調零與標定。在

26、鋼筋計安設之前校核,讀各儀器的原始讀數;(2)結構內安設完畢后,進行初始讀數;(3)根據每道工序,定時量測。(4)測量測記錄、計算及分析,分別繪制鋼筋計測點頻率、受力及換算后的結構受力曲線,及時記錄施工工序,形成一整套合理的變形、受力規律。3.4.4、計算方法:每個鋼筋計在出廠時均有一張率定表,表中給出了相應傳感器的標定系數K,若實測傳感器的頻率值為f,傳感器的初頻率為f0,則該傳感器實際受到的應力或應變為: 以上實測數據經預處理后,以測點為中心匯總在一張或若干張(視該點測試數據的多少)表格中,表格中需包含測點的編號或傳感器號、布點位置、測試時間等信息,根據該表格再進行資料分析和反饋。3.5、

27、立柱樁豎向位移監測3.5.1、測點(沉降點)埋設及布置根據設計要求布設立柱樁沉降監測點,共13點。沉降測點的埋設時,先用沖擊電鉆在立柱樁頂上鉆孔,然后放入沉降測點,測點采用M14的強制對中桿(如下圖所示)或者直接采用鋼筋,測點的四周用水泥砂漿填實。(圖7:沉降觀測點)3.5.2、使用儀器沉降監測采用由美國天寶公司生產的Dini03型電子水準儀,其每公里水準測量偶然中誤差為0.3mm;標尺采用銦瓦標尺。3.5.3、觀測方法沉降監測按照工程測量規范變形監測三等的精度要求進行監測,應符合下表中規定的技術要求 沉降觀測點的精度要求和觀測方法 表6等級相鄰基準點高差中誤差(mm)每站高差中誤差(mm)往

28、返高差或環線閉合差(mm)檢測已測高差較差(mm)三等1.00.300.600.8測量的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視線高度的要求 表7等級儀器類型視線長度前后視距差任一測站上前后視距差累積測站兩次觀測的高差較差三等DS05型電子水準儀50m2.0m3.0m0.7mm沉降觀測:采用閉合水準的觀測方式,從其中一個基準點經待測點閉合至同一基準點,閉合差滿足規范精度要求后視為合格,首次觀測時,必須觀測兩次,取其平均值為初始值。各監測點的高程通過各測點與基準點進行水準聯測得到。3.5.4、內業數據處理及分析數據采集:外業采集的數據采用電子水準儀自動記錄,外業觀測結束后,將觀測數據通過數據線及傳輸軟件傳輸至計

29、算機內形成原始記錄表格(見下圖),經檢查合格后,采用變形監測數據處理軟件按測站進行平差計算,得出各監測點高程。通過觀測平差計算監測點各期高程值可得到各階段的沉降量、變形速率及累積沉降量等數據。沉降觀測原始記錄文件如下圖。(圖8:沉降觀測原始記錄文件)數據分析:通過測得各測點與水準點(基點)的高程差H,把第一次觀測的測點高程作為起始值,以后每次測得高程與前一次進行比較,可得到各監測點的標準高程ht,然后與上次測得高程進行比較,差值h即為該測點沉降值。即:Ht(1, 2)=ht(2)-ht(1)對于同一監測點不同期次的觀測和平差計算應以相同的基準點為起算點;= 2 * GB3對于相鄰兩期監測點變動

30、分析應根據相鄰兩期最大變形量剔除測量誤差后比較進行;= 3 * GB3即使同一監測點多期觀測成果顯示相鄰周期變形量較小,但變化趨勢較明顯時,仍應視為變動。一般分析結合沉降變形曲線圖。3.6、管線沉降監測3.6.1、布置原則監測點布置與基坑西側松嶺路上,依據設計要求,共設置5處管線沉降點。3.6.2、管線點埋設根據地下管線的特點,監測點布設在檢查井內,如檢查井內無法進行測量,可采用間接法埋設。埋設方法與地表道路監測點安置方法相同。但點位必須采用管線探測的方法確定其位置,保證點位埋設在管線的正上方。本項目主要采用此方法布設,具體見下圖。(圖9:間接法監測點布置)3.6.3、監測方法及數據處理管線沉

31、降監測方法采用水準測量方法進行,觀測技術要求及數據處理方法和“立柱樁豎向位移監測”相同。3.7、水位監測根據設計要求布設水位監測井,共布設5個。3.7.1、觀測點埋設可采用鉆機在土體內鉆孔至基坑底以下3米(約25米),然后將帶有進水孔的水位管(采用PVC管)放入孔內,再于管外回填中粗砂至進水段上方30厘米,管口設必要的保護裝置,見下圖。(圖10:埋設及保護井樣式規格)3.7.2、使用儀器電測水位計(規格型號:JTM-9000,測頻精度:2.0mm)包括一個卷線盤、一根帶有尺度刻劃的電纜、一個測試控制板和一個探頭。測試時,當探頭觸及到水面時,會同時發出可視信號和聲音信號。(圖11:鋼尺水位計)3

32、.7.3、觀測方法降水前測得各水位孔孔口高程及各孔水位面到孔口高度,再計算求得各水位孔水位標高,初始水位為連續兩次均值。每次水位與初始水位標高比較即為水位累計變化量。監測過程中要求定期測量孔口標高,以糾正孔被壓而使孔口標高變化。3.8、建筑物沉降監測3.8.1、建筑物沉降監測點埋設沉降觀測點應能控制建筑物沉降與傾斜的位置,以及較長建筑物形體變化的位置,根據設計要求共布設監測點55個。對于混凝土結構墻體上的監測點,采用在結構上鉆孔后埋設“L”型點位的方法;測點采用20不銹鋼,先用沖擊鉆在墻柱上成孔,在孔中裝入20不銹鋼測點,然后在孔內灌注混凝土或錨固劑進行固定(測點固定部位做成螺紋)。建筑物的沉

33、降監測點布置如下圖所示。(圖12:建筑物沉降點)3.8.2、沉降監測點觀測建筑物沉降監測采用水準測量的方法進行,觀測技術要求及數據處理方法和“立柱樁豎向位移監測”相同。3.9、巡視檢查本基坑工程施工及使用期內,每天應由專業工程師進行巡視檢查,巡視檢查內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項目:(1)支護體系各支護結構的成型質量、支護樁、內支撐、立柱等支護結構有無裂縫出現、支護樁、內支撐、立柱等支護結構有無較大變形、止水帷幕有無開裂、滲漏等質量問題、墻后土體有無裂縫、沉陷及滑移、基坑有無涌土、流沙、管涌。(2)施工工況開挖后暴露的土質情況與巖土勘察報告有無差異、基坑開挖分段長度、分層厚內支撐等設置是否與設計一致、

34、場地地表水、地下水排放狀況是否正常,基坑降水、回灌等是否運轉正常、基坑周邊堆載是否能夠滿足設計要求。(3)周邊環境周邊各類市政管線是否有無破損、泄露等情況、周邊建構筑物是否有無新增裂縫出現、周邊市政道是否出現裂縫、沉陷、臨近基坑及建構筑物的施工變化情況。(4)監測設施基準點、監測點完好狀況、監測元件的完好及保護情況、有無影響觀測工作的障礙物、對自然條件、支護結構、施工工況、周邊環境、監測設施的巡視檢查情況應做好記錄。檢查記錄應及時整理,并與一志監測數據進行綜合分析。巡視檢查如發現異常和危險情況,應及時通知建設方及其他相關單位。4、監測頻率、周期及報警制度4.1 監測頻率 基坑監測頻率 表8工程

35、階段鋼筋內力、支撐軸力位移、測斜、墻頂位移、立柱沉降、水位變化周邊道路、管線、建筑變形備注地連墻施工測初始值測初始值遇到大、暴雨天氣或變形超過警戒值時,應加強監測頻率基坑開挖8.0m1次/2天1次/3天8.0基坑開挖15.0m1次/1天1次/2天15.0m基坑開挖2次/1天1次/1天底板澆筑后17天2次/1天1次/1天底板澆筑后728天1次/1天1次/2天底板澆筑28天后拆撐前1次/3天1次/5天開始拆撐再上一層底板澆筑后7天內2次/1天1次/1天基坑回填測終值 當監測數據變化較大或者速率過快;基坑及周邊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暴雨、市政管線出現泄露;基坑附近地面荷載豁然增大或超過設計限值;支護結

36、構出現開裂;周邊地面突發較大沉降或出現嚴重開裂;鄰近建筑突發較大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出現嚴重開裂;基坑底部、側壁出現管涌、滲漏或流沙等現象時應加密監測。 4.2監測報警制度首先,編制專項報警應急預案,針對監測值出現預警值、設計限值等不同情況編制標準報告程序,并報送建設方、監理單位、設計單位備案。當監測值達到預警值時,在日報表中注明,以引起有關各方注意。當監測值達到設計限值時,除在日報表中注明外,專門發文通知有關各方。項目技術負責人參加出現險情的排險應急會議,積極協同有關各方出謀劃策,提出有益的建議,以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基坑及周圍環境的安全。 基坑監測控制值一覽表 表9項目名稱控制值警戒值備注鋼筋應

37、力0.9fy0.7fyfy為鋼筋設計強度支撐軸力0.9fcA0.8fcAfc為砼設計強度墻頂位移30mm24mmH為基坑深度測斜30mm24mmH為基坑深度地面沉降50mm40mmH為基坑深度立柱沉降10mm8mm水位變化5m4m地鐵水平位移和沉降10mm8mm建筑物傾斜0.2%0.16%供電電纜管道,綜合電纜溝 局部傾斜中低壓縮性土0.002高壓縮性土0.0035mm/d供排水管道,局部傾斜承接式接口管道焊接接口管道0.00150.00255mm/d燃氣管道鋼管(剛性管)變形10mm20mm40mm60mm2mm/d通信管道水泥管塊變形塑料管道變形20mm100mm10mm/d人工巡查每天專

38、人在基坑周邊巡查23次,觀察基坑周邊和支護結構有異常裂縫。注:變形差值為兩節管道的接頭處的沉降或水平位移差值;局部傾斜為相鄰兩根管道610m內接頭處兩點的變形值(沉降水平位移)與其距離之比;L為管節長度。5、信息化監測及成果反饋信息化監測和成果反饋包括多個環節,從監測儀器的快速數據采集、監測數據的快速處理到監測成果的及時傳達,進而迅速采取措施等。信息化監測和成果反饋的方法和內容通常包括監測資料的采集傳輸、處理、分析、反饋及評判決策等方面。5.1、數據采集與傳輸數據采集采用全站儀、電子水準儀等,儀器自動記錄儲存,內業通過數據線傳輸到計算機中,避免了人為的誤差。5.2、數據處理由于各種可預見或不可預見的原因,現場監測所得的原始數據具有一定的離散性,必須進行誤差分析、回歸分析和歸納整理等去粗存精的分析處理后,才能充分利用監測分析的成果。每次觀測后立即對原始觀測數據進行校核和整理,包括原始觀測值的檢驗、物理量的計算、填表制圖,異常值的剔除、初步分析和整編等,并將檢驗過的數據輸入計算機。5.3、數據分析采用比較法、作圖法和數學、物理模型,分析各監測物理量值大小、變化規律、發展趨勢,以便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