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中醫學哲學基礎2_第1頁
第一章 中醫學哲學基礎2_第2頁
第一章 中醫學哲學基礎2_第3頁
第一章 中醫學哲學基礎2_第4頁
第一章 中醫學哲學基礎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章 中醫學哲學基礎2第二節 陰陽學說陰陽的概念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陰陽的基本概念陰陽的含義:是對自然界相互關聯的事物 或現象對立雙方屬性的概括。(一)陰陽的概念陰陽的基本特征(屬性歸類):關聯性:指陰陽所分析的事物或現象,必須是在 同一范疇,同一層次或同一交點,即相 互關聯的基礎上。普遍性:凡屬相互關聯的事物或現象,或同一事 物的內部,都可以用陰陽來概括,分析 其各自的屬性,劃分陰陽。相對性:陰陽的屬性是通過與自己的對立面比較 而確定的,(1)在一定的條件下,二 者可相互轉化;(2)無限可分性,陰 陽中復有陰陽。 (二)陰陽的特性(三)劃分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標準(三

2、)劃分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標準(三)劃分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標準(三)劃分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標準(三)劃分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標準(三)劃分事物或現象陰陽屬性的標準劃分陰陽屬性的標準: 屬于陽的范疇:凡屬于運動的、外向的、上升的、溫熱的、明亮的、功能的; 屬于陰的范疇:靜止的、內在的、下降的、寒涼的、晦暗的、物質的。(四)氣與陰陽(四)氣與陰陽(四)氣與陰陽 氣是世界的本原物質,也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氣一物兩體,分為陰氣和陽氣。人體之氣按陰陽特性可分為陰陽兩類: 陽氣:對人體具有溫煦推動作用的氣。 陰氣:對人體具有營養滋潤作用的氣。陰陽學說的基本內容對立制約互根互用交感與

3、互藏陰陽消長陰陽轉化自和與平衡 對立制約 對立即統一體中陰陽兩個方面的屬 性相反,互相排斥、互相斗爭。 制約陰陽雙方在一定限度內相互牽 制,互為勝負。 最終對立與制約達到動態平衡,即所謂“陰平陽秘”。 互根互用 互根 陰陽相互依存、互為根本。雙方各 以對方為自己存在的前提。 互用 在陰陽相互依存的基礎上,部分范 疇的陰陽雙方體現出相互資生、相 互為用的特點。1陰陽互根是確定事物屬性的依據;2陰陽互根是事物發展變化的條件;3陰陽互根是陰陽相互轉化的內在根據。含義:消,減少;長,增加。陰陽對立雙方的增減、盛衰、進退的運動變化,是一個量變的過程。形式: 此長彼消 此消彼長 此長彼亦長 此消彼亦消陰陽

4、消長 與制約相關與互用相連 相互轉化含義:事物的總體屬性在一定條件下,可 以向其相反方向轉化。內在因素:互根互用是轉化的內在根據。 消長平衡是轉化得以發生的前提。條件:事物發展變化的物極階段,即“物 極必反”, “重陰必陽,重陽必陰”, “寒極生熱,熱極生寒”。交感與互藏 交感陰陽二氣在運動中相互感應而交合, 亦即相互發生作用。是宇宙萬物賴 以生成和變化的根源。 陰陽交感表現為陰陽的對立、互根、 消長和轉化。 互藏相互對立的陰陽雙方中的任何一方 都包含著另一方,即陰中有陽,陽 中有陰。 自和與平衡 自和 陰陽雙方自動維持和自動恢復其協調 平衡狀態的能力和趨勢。 是生命體內的陰陽二氣在生理狀態下

5、的自我協調和在病理狀態下的自我恢復平衡能力。平衡 陰陽雙方在相互斗爭、相互作用中處 于大體均勢狀態,即陰陽協調相對穩 定的狀態。 維持其 動態的常閾平衡狀態的機制,則是建立在對立制約與互根互用基礎上的陰陽雙方在一定限度內的消長和轉化運動。 陰陽運動的相互聯系: 陰陽對立 陰陽學說最根本的原理 陰陽互根 陰陽消長 陰陽運動的形式 陰陽轉化達到相對的動態平衡。陰陽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闡釋人體的病理變化用于疾病的診斷用于疾病的防治說明人體的組織結構概括人體的生理功能 物質與功能的矛盾運動 : 陽氣(功能)生理活動促進物質的新陳代謝。 陰精(物質)營養物質是功能活動

6、的物質基礎。 生命活動的基本形式: 升、出(陽) 降、入(陰) 陰陽對立、互根、消長、轉化。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就是陰陽保持協調平衡的結果。升降相因,相反相成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飲食居處,情志失調(陰)1分析病因的陰陽屬性: 六淫陽邪:風邪、暑邪、火(熱) 陰邪:寒邪、濕邪2分析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1)陰陽偏盛(2)陰陽偏衰(3)陰陽互損(4)陰陽轉化分析病理變化的基本規律 陽勝則熱 實熱證陰陽偏盛 “邪氣盛則實” 陰勝則寒 實寒證 陽虛則寒 虛寒證陰陽偏衰 “精氣奪則虛” 陰虛則熱 虛熱證 陽損及陰陰陽互損 陰陽兩虛 陰損及陽用于疾病的診斷 總之,表實熱屬陽,里虛寒屬陰 用于疾病的防治指導養

7、生: 春夏養陽, 秋冬養陰確定治療原則: 陰陽偏盛 損其有余(實者瀉之) 實熱證 熱者寒之 實寒證 寒者熱之 陰陽偏衰 補其不足(虛者補之) 虛熱證 壯水之主以制陽光(陽病治陰) 虛寒證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陰病治陽) 陽損及陰補陽配陰陰損及陽補陰配陽陰陽俱損陰陽俱補歸納藥物性能 以藥物之性糾正機體陰陽之偏四氣 溫、熱 陽 寒、涼 陰五味:辛、甘、淡 陽 酸、苦、咸 陰作用方向 升、浮 陽 沉、降 陰第三節 五行學說五行的概念五行的調節機制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五行的概念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及其運動變化。不是表示五種特殊的物質形態,而是代表五種功能屬性。木曰曲直火曰炎上

8、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五行各自的特性木曰曲直 木具有生長、能曲能伸、升發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或現象,均歸屬于木; 火曰炎上火具有發熱、溫暖、向上的特性。引申為凡具有溫熱、向上等性質或作用的事物或現象,均歸屬于火; 土爰稼穡土具有載物、生化的特性。引申 為凡具有生化、承載、受納等性質或作用的事 物或現象,均歸屬于土;金曰從革 金具有能柔能剛、變革、肅殺的 特性。引申為凡具有沉降、肅殺、收斂等性質 或作用的事物或現象,均歸屬于金;水曰潤下水具有滋潤、就下、閉藏的特性。 引申為凡具有滋潤、下行、寒涼、閉藏等性質 或作用的事物或現象,均歸屬于水。 事物五行屬性

9、的推演和分類依據:五行屬性方法:取象比類法、推演絡繹法 五行學說的歸類和推演的思維方法是:觀物取象比類運數(五行)求道(規律),即應象以盡意。意義:把自然界千變萬化的事物歸結為五行系統;將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功能歸結為以五臟為中心的五個生理病理系統;說明人體與自然界的統一性。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表 事物屬性的五行歸類表 五行的調節機制1五行的正常調節機制五行的相生、相克與制化規律2五行的異常調節機制五行的母子相及 五行的相乘、相侮與勝復規律 (1)相生規律含義: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另一行具有促進、助長 和滋生作用。規律:意義:是事物發生和成長的根由。 難經把相生關系比喻為母子關系,“生我”者為母,“我生

10、”者為子。 比如木為火之母,土為火之子。 (2)相克規律含義: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另一行具有抑制和制約 作用。規律:意義:維持事物發展變化中的平衡協調。內經把相克關系稱為“所勝”、“所不勝”關系,“克我”者為我“所不勝”,“我克”者為我“所勝”。 比如水為火之“所不勝”,金為火之“所勝”。 (3)制化規律 含義:制,制約;化,化生。制化是生克關系 的結合,事物生中有克(化中有制) , 克中有生(制中有化) ,相反相成,維 持和促進事物相對平衡協調和發展變化。 內容: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結合,維持 平衡。如: 以相生言之,木能生火,是“母來顧子”之意,但是木之本身又受水之所生,這種“生我”、“我

11、生”的關系是平衡的。另一方面,水與火之間,又是相克的關系,所以相生之中,又寓有相克的關系,而不是絕對的相生,這樣就保證了生克之間的動態平衡。 以相克言之,木能克土,金又能克木(我克、克我),而土與金之間,又是相生的關系,所以就形成了木克土、土生金、金又克木(子復母仇)。這說明五行相克不是絕對的,相克之中,必須寓有相生,才能維持平衡。 相生相克的過程,也就是事物消長發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一定會出現太過和不及的情況。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調節。子母相及:異常的相生現象含義: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累及其子行,導致母 子兩行皆異常。 規律:母行虛弱,引起子行亦不足,終致母子兩行皆不 足。母及于

12、子與相生次序一致。含義: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異常,累及其母行,導致母 子兩行皆異常。子及于母則與相生的次序相反。 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規律:子行虛弱,上累母行,引起母行亦不足,終致子母俱不足,一般稱為“子盜母氣”。子行亢盛,引起母行亦亢盛,結果是子母兩行皆亢盛,一般稱為“子病犯母”。相乘規律含義:五行中的某一行對其所勝一行的過度克制。 相乘的次序與相克同,但被克者更加虛弱。規律:引起相乘的原因:分兩個方面 (1)太過 克者太過 如:木旺乘土 (2)不及 被克者太弱 如:土虛木乘相克與相乘的異同: 同:次序一致 異:相克 正常、生理 相乘 異常、病理相侮規律含義:五行中的任何一行本身太過,使原來克它的

13、一行,不僅不能去制約它,反而被它所克制,即反克,又稱“反侮”。規律:引起相侮的原因:分兩個方面 (1)太過 被克者太過 如:木旺侮金 (2)不及 克者太弱 如:金虛木侮相侮與相乘的異同:同:均為五行生克制化關系遭到破壞后出現的異 常相克現象,兩者皆因“太過”或“不及” 引起。異:相侮與相克次序相反 相乘與相克次序一致 相乘與相侮密切相關,往往同時發生。 “乘”為相克之有余,而危害于被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對其“所勝”過度克制。 “侮”為被克者有余,而反侮其克者,也就是某一行對其“所不勝”的反克。 勝復規律 含義: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勝氣),則引起其所不勝即復氣)的報復性制約,從而使五行之間復歸于

14、協調和穩定。 規律:調節規律是:先有勝,后必有復,以報其勝。“勝氣”重,“復氣”也重;“勝氣”輕,“復氣”也輕。“有勝則復”。 次序:五行勝復,又稱“子復母仇”。 如:木行亢盛為勝氣,金行旺盛為復氣;土為木之所勝,而土之子金能克木,使木行亢盛得以平復,則為子復母仇。 五行學說在中醫學中的應用說明五臟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 指導疾病的診斷 指導疾病的治療 說明五臟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關系 說明五臟的生理特點 構建天人一體的五臟關系 說明五臟的相互關系肝屬木:木曰曲直,升發條達, 肝性條達,有疏泄之功心屬火:火曰炎上,有溫熱之性, 心居膈上,有溫煦之功說明五臟的生理特點脾屬

15、土:土性敦厚,生化萬物 脾居中焦,化生氣血肺屬金:金性清肅,收斂肅殺 肺性清肅,以降為順腎屬水:水性滋潤,下行閉藏 腎有藏精,主水之功說明五臟的相互關系相生:以五行相生說明五臟間相互滋生的關系。 肝藏血以濟心 木生火 心之陽以溫脾 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 土生金 肺肅降以助腎 金生水 腎藏精以養肝 水生木相克:以五行相克說明五臟間相互制約的關系。 肝木條達以疏泄脾土之壅塞 木克土 心之陽熱以制肺金之肅降太過 火克金 脾土運化以制約腎水之泛濫 土克水 肺氣肅降以克制肝陽之上亢 金克木 腎水上承以制約心火之亢烈 水克火 以五行制約說明五臟之間的協調平衡 五臟中每一臟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的關系

16、。五臟之間的生克制化,說明每一臟在功能上有他臟的資助,不致于虛損,又能克制另外的臟器,使其不致過亢。 本臟之氣太盛,則有他臟之氣制約 本臟之氣虛損,則有他臟之氣補之 說明五臟病變的相互影響相生關系傳變: 母病及子又稱“母虛累子”。疾病的傳變從 母臟傳及子臟,如:腎病及肝。 子病犯母又稱“子盜母氣”。疾病的傳變從 子臟傳及母臟,如:心病及肝。相克關系傳變: 相乘 相克太過而為病。 如“木旺乘土”和“土虛木乘”。 相侮 反向克制而為病。 如“木火刑金”和“土虛水侮”。 按相生規律傳變,其病輕淺,稱為“順傳”。按乘侮規律傳變,其病深重,稱為“逆傳”。 脾虛病人,而面見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臟病人,而面

17、見黑色,是腎水凌心 主色勝客色,其病為逆五色 客色勝主色,其病為順 得相生之脈為順色脈合參 得相克之脈為逆 輕重順逆推斷病情的預后 色味脈確定五臟的 病變部位 指導疾病的診斷 面見青色,喜食酸味,脈弦,為肝病面見赤色,口味苦,脈洪,為心病 他臟所主之色推測病的傳變指導疾病的治療 1.控制疾病的傳變 掌握疾病發展傳變的生克乘侮規律,來調整其太過與不及,及早控制傳變,防患于未然。2.確定治則和治法以相生規律確定 治則: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補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以相克規律確定 治則:抑強(相克太過), 扶弱(相克不及)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瀉南補北3.指導臟腑用藥 中藥以色味為基礎,以歸經和性能為依據。藥物的色味按照五行歸屬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