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天氣學系列專題講座中緯度天氣系統第六講溫帶氣旋的形成與爆發性發展_第1頁
高等天氣學系列專題講座中緯度天氣系統第六講溫帶氣旋的形成與爆發性發展_第2頁
高等天氣學系列專題講座中緯度天氣系統第六講溫帶氣旋的形成與爆發性發展_第3頁
高等天氣學系列專題講座中緯度天氣系統第六講溫帶氣旋的形成與爆發性發展_第4頁
高等天氣學系列專題講座中緯度天氣系統第六講溫帶氣旋的形成與爆發性發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六講 溫帶氣旋的形成與爆發性發展高等天氣學系列專題講座中緯度天氣系統 中緯度地面氣壓系統最主要的兩類是溫帶氣旋和反氣旋。人們更關注地面氣旋。因為這種系統發展迅速、激烈,經常帶來破壞性大風、暴雨、對流等,成為所謂溫帶風暴。但地面反氣旋也不能忽略,如冬季冷高壓可以帶來寒潮與冷空氣活動,入海后可以產生偏東風回流天氣或切變線。在大多數中國暴雨過程中都有冷空氣活動參與,它們也常以冷高壓形式表現出來。地面氣旋與反氣旋是密切相關的。但由于時間所限,我們這里只討論地面氣旋問題,包括陸地氣旋與海洋氣旋。6.1 溫帶氣旋的發生發展與大尺度結構 根據氣旋發生發展時的環流和天氣形勢,可以把氣旋的發生發展分為三種類型

2、。第一類是經典的鋒面波動發展成氣旋的過程。關于這類氣旋發生發展的問題已經討論得很多,總的特征可概括為以下幾點:(1)鋒區或最大斜壓區位于近于平直的高空氣流下(沒有明顯的渦度平流)開始發展;(2)最初沒有高空冷槽存在,但當地面氣旋發展時,槽加強。在氣旋未達到最大強度之前,高空槽和低層氣旋間的距離明顯保持不變;(3)高空渦度平流數值最初很小,并且在整個發展過程中一直保持較小,氣旋加強的主要作用是溫度平流;(4)對流層下部的斜壓性開始時大,錮囚時小;(5)發展的最終結果是達到經典的錮囚氣旋;一般認為這類氣旋的發展由斜壓不穩定使擾動增幅引起。發展是從低層開始的,在發展中具有明顯的鋒區和斜壓性。溫度平流

3、在此類氣旋發展中起著主要作用。第二類氣旋發生發展的啟動機制主要在高空。氣旋發生發展時具有如下幾個特點:(1)當高空槽(其前部有強渦度平流)在低層暖平流區(或近于沒有冷平流)上擴展時,氣旋開始發展,這時低層可以有也可以沒有鋒面存在;(2)當氣旋加強時,高空槽與低層系統之間的距離迅速減小,氣旋發展最盛時軸線近于垂直;(3)高空渦度平流量最初很大,接近氣旋最強時,平流量減少。開始時溫度平流量小,隨低層氣旋的加強而增強;(4)對流層下部斜壓性開始較小,隨風暴加強而增加;(5)發展的最終結果達到與經典錮囚相類似的熱力結構。這類氣旋與第一類經典氣旋的發展模式不同,在發展時,低層不一定有鋒面存在,高空渦度平

4、流是氣旋發展的主要因子。Petterssen和Smebye曾對這類氣旋的發展作過詳細分析,并從能量收支上研究了動能的來源和維持。衛星云圖的分析也證實了這類氣旋的存在。圖是Petterssen等總結的這類氣旋的發展模式,這是地面有鋒面的情況。這種氣旋主要發生在高空槽前正渦度平流區趕上并迭加在地面冷鋒或靜止鋒上的時候和地方。在迭加區,云帶中的云量變稠密、加寬,并向冷空氣一側凸起。 第三類是中間尺度溫帶氣旋的發展。這類氣旋的水平尺度一般在10002000km,比上述氣旋的尺度小。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1)在擾動形成的階段,擾動與對流層上部高空槽沒有關系。高空經常是緯向氣流,擾動的振幅只在對流層下部明

5、顯,而第一類有明顯的長波槽;(2)這類氣旋通常形成在一條延續的鋒面上,能接連發生,形成一系列氣旋族。這種鋒面不但地面明顯,在850hPa上也有等溫線密集區;(3)這類氣旋主要出現在較低緯度,與濕潤大氣中的空氣運動有密切關系。具有明顯的對流不穩定區,因而常發生在雨季(如梅雨季節,華南和日本東南海上、美國東南海面上)。關于這類氣旋的發展機制目前還不清楚。 圖6.1 氣旋發展的幾個階段。當高空槽向前推進,高空有明顯的渦度平流區(斜壓區)擴展到鋒區上的時候,所引起的不平衡就使低層產生輻合 應該指出,上述三類氣旋是主要氣旋類型。在實際天氣與預報中,氣旋生成的環流與天氣形勢以及動力條件不限于此。例如有些氣

6、旋由熱帶氣旋北上在西風帶影響下可以變性為溫帶氣旋;在山脈的背風一側在一定的氣流條件下可以形成背風氣旋;在大陸東部的臨近海區,還可觀測到“瞬時錮囚”的氣旋發展等。因而對于一個溫帶氣旋的發生發展應根據它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與預報,這樣才能做出成功的預報。另外還應指出氣旋與高空波動(Rossby波)密切相關,它們形成了三維的氣旋波系統,任何氣旋的預報都必須考慮高空波動的預報。 下面我們重點考察第一類與第二類氣旋發生發展的環流與天氣條件。第一類溫帶氣旋的發展過程 圖是相應于第一類氣旋演變過程中的次級環流分布。在氣旋的初生階段(圖),地面有一個弱的環流,它是在一條極鋒的斜壓區中發展起來的。冷鋒后地面是北風

7、,但在對流層中層以上是西南風。冷鋒的取向近于東西向。氣旋性切變變形的作用是破壞正交于鋒面的溫度梯度。通過鋒面的垂直剖面圖(圖)表明,在沿鋒面氣流有氣旋性切變 情況下,與鋒面正交的地轉風分量隨高度增加,即 ,所造成的伸長變形在鋒面之上推動一熱力間接環流,鋒上是下沉運動,鋒下是上升運動。地面邊界層中的過程引起了為維持鋒前緣鋒面結構所必需的上升和輻合。圖6.2 (a)具有下沉冷鋒的一個初生氣旋的概略圖。實線是地面等壓線。虛線是地面等溫線。粗實箭頭代表對流層中部等高線和氣流方向。白短箭頭代表地面地轉氣流。(b)沿正交于鋒面的AA線的剖面。虛線代表沿鋒面的地轉風分量U。細實線代表正交于鋒面的地轉風分量V

8、。白箭頭代表V的方向。粗實線代表地轉切變變形( )強迫的次級環流。點箭頭是鋒面前沿的邊界層輻合和垂直運動圖6.3 (a)同圖(a)但是對向成熟發展的氣旋,具有冷暖鋒;(b)通過圖(a)中冷鋒沿AA線的剖面圖;其它同圖(b)。但對次級環流有 ;(c)通過圖(a)中暖鋒沿BB線的剖面圖 高空斜壓波的增幅和地面氣旋的加深產生了地轉變形,這有利于冷暖鋒的尺度縮小及有關的次級環流發展。在氣旋的發展期(圖),冷鋒具有南北取向,并受切變變形強迫,這時沿鋒面的溫度梯度為負 ,正交于鋒面有氣旋性切變 。這種地轉強迫產生一熱力直接環流,上升運動在前緣及鋒上方。與下沉冷鋒不同,這種熱力直接發展的冷鋒具有隨高度減小的

9、正交于鋒面的地轉分量 ,這意味著高空強西風位于地面鋒后弱西風之上(圖)。在這個階段,暖鋒的演變表現為在氣旋的東北象限,鋒兩側疏散的伸長變形 強迫一熱力直接環流(圖)。圖6.4 (a)成熟氣旋階段,其它同圖(a);(b)通過圖(a)中冷鋒和暖舌沿AA線的剖面圖,細實線是位溫線,點線是溫度波波軸。其它同圖(b);(c)對應圖(b)的次級環流( ),其它同圖(b) 在氣旋的成熟階段(圖),出現一狹窄的暖舌,它沿冷鋒的前緣一直向北伸展。冷鋒的切變變形與發展階段相同。但一個新的特征是在暖舌軸以東出現東西方向的溫度梯度 ,這與冷鋒前的低空急流有關。在氣旋暖區中這種溫度梯度的方向是使近地面的偏南急流隨高度減

10、弱。過去許多觀測分析都表明冷鋒前可出現低空急流。地面冷鋒前的暖舌和低空急流也由許多人從理論上證明是成熟氣旋的一種明顯特征。通過冷鋒的剖面表明(圖),暖舌軸在鋒前隨高度向東傾斜,低空急流在其下方。圖給出 和 地轉分量的垂直剖面圖。向東傾斜的溫度波及有關的低空急流強迫的共同作用強迫出一種次級環流,其地面的非地轉氣流從冷暖空氣側都流向鋒面,在鋒面前緣垂直地引起鋒面上升氣流。這種環流可以導致狹窄的深對流云系的發展。這是成熟冷鋒的特征。如果冷鋒前的低空急流的變形是主要的環流強迫項,則低空急流環流的上升支位于冷鋒之前,這時可產生鋒前云雨帶。 如前所述,它表現為向東移動的短波槽槽前正渦度平流區迭加在地面強水

11、平溫度梯度區(鋒面)之上。這時它可在地面高空槽抵近鋒區的位置誘生出低壓。由于三維空間中系統隨高度向西傾斜,則地面氣旋之上存在著暖平流和正渦度平流(隨高度增加),這可由準地轉- 方程進行診斷分析。圖是發展的(a)與不發展的(b)氣旋三維氣流結構圖。在圖6.5(a)中,溫度場(厚度場)落后于500hPa風場四分之一波長。由于初期地面氣旋尺度不大,可忽略地球渦度平流。靜力穩定度也不太大。則氣旋的加強主要表現為上升運動的加強或低空輻合加強。這主要由500hPa槽前暖平流和正渦度平流隨高度增加造成。第二類溫帶氣旋的發展過程在地面氣旋以東或東北的暖區中有上升運動,而在地面氣旋以西的冷區中有下沉運動,這可導

12、致位能向動能之轉換,因而風速迅速加強,氣旋發展。同時氣旋下游低層暖平流與上游冷平流可使地面氣旋近于沿對流層中部風向移動(向東或東北)。由于地面有冷平流,且在高空槽上游渦度平流隨高度更為反氣旋性,也會使反氣旋生成和發展。圖6.5(b)是不發展的地面氣旋和斜壓波。這時系統隨高度向東傾斜。溫度場(厚度場)超前于500hPa高度場。這使地面低壓以東的低層暖平流導致500hPa槽的高度上升;地面低壓以西的低層冷平流使500hPa脊高度下降。因而在地面低壓區出現下沉運動,低層輻合和氣壓上升,不利于其發展。圖6.5 中緯斜壓波溫度與風場的三維結構示意圖。(a)發展的斜壓波和地面氣旋。500hPa溫度槽(CT

13、T)落后于氣壓槽四分之一波長。低層地轉風方向隨高度順時針旋轉位于暖平流區,而反時針旋轉位于冷平流區。渦度平流隨高度表現為正(負)渦度平流更明顯區。以及上升( 0)區也給出在圖中(取自Bluestein, 1993)我們用圖說明的一個氣旋生命史及物理過程的作用。由于地面低壓以東和東北,低層暖空氣向北平流,而在低壓以西和西南,低層冷空氣向南平流(但在快速加深的氣旋中,地面以上的垂直運動可很強,由它造成的局地變溫大于平流溫度變化),高空槽底的冷平流導致高空槽加深,而低壓以東與東北的暖平流使下游脊加強。下游脊的加強也造成了下游槽的加強。同時在原來發展系統的后部,暖平流變得越來越位于氣旋之北,而冷平流變

14、得越來越位于氣旋之南。因為氣旋在很大程度上趨于從冷平流區移向暖平流區,所以經典的中緯氣旋緯向移動變小,而經向移動更快。位于地面氣旋西南和南方的冷鋒尾部東移比氣旋整體東移要快。因而冷鋒與暖鋒之間的暖區減小(圖6.6(c))。現在高空槽的東移比地面氣旋的東移分量要快得多,最終高空槽趕上并迭加在地面氣旋之上。地面冷鋒也趕上了暖鋒,地面暖區被切斷,即被“錮囚”。氣旋附近的暖脊相應于錮囚區(圖6.6(d))。這時高空槽趨于切斷,成為閉合的低壓中心,而暖空氣完全擠向地面氣旋的上方(圖6.6(e))。由于熱成風對高空渦度的平流消失,發展過程停止。另外,由于高空氣流成為近于園對稱形式,渦度平流大大減少,使高空

15、系統運動也停止。因為溫度平流減弱,地面氣旋也變為準靜止,其最后結果可導致北高南低的阻塞形勢。由于邊界層中摩擦輻合的作用,氣旋在摩擦層中可維持相當的時間,但在摩擦層以上,由于摩擦層中上升氣流產生的輻散可使氣旋渦度減少,而使氣旋破壞。圖6.6 一個氣旋生命史概略圖。L是地面低壓,虛線是1000-500hPa等厚度線(dam),實線是500hPa等高線。(a)與(b)中箭頭代表地面風場(取自Bluestein,1993)圖6.7 說明暖心的熱帶氣旋登陸之后如何與冷鋒相結合變成冷心的系統。這是北美的一個例子。颶風Agnes于1972年6月20日12GMT登陸美國佛羅里達州。可以看到(圖6.7(a)),

16、500hPa環流強度隨高度減弱,200hPa只表現為西風帶中的一個弱槽。由于摩擦作用,地面環流是弱的,各層溫度梯度也較弱。注意一條地面冷鋒抵近颶風殘余環流(圖6.7(b))并于6月22日00GMT趕上地面弱颶風環流。在地面低壓以西和西南,有冷平流,北-東北有暖平流,這使地面氣旋加深(圖6.7(c)),并且冷暖平流加強。到6月23日12GMT,系統錮囚,并變性成冷心,環流的強度現在隨高度增加。冷空氣位于氣旋附近及其以西與西南。由熱帶氣旋變性形成的溫帶氣旋從6月20-21日,非絕熱加熱造成了中低層上升運動,到6月22日00GMT,低層渦度平流和溫度平流變得更重要。在低壓西南,由冷平流在6月22日1

17、2GMT造成了強下沉運動,以后繼續增加。低壓以西由渦度平流差異一直造成了上升運動。我國這樣的例子很多,我們將在下一單元熱帶天氣系統中說明。圖6.7 暖心熱帶氣旋Agnes變性為冷心系統的過程,虛線是等溫線,實線是等高線(dam)。海平面等壓線省略了百位與千位數“10”(取自DiMego與Bosart,1982)6.2 氣旋的不穩定理論和爆發性發展 溫帶氣旋在有利的條件下,可以迅速的或爆發性發展,形成非常強大的風暴。這種情況常常發生在海洋上,一般稱海洋爆發性發展氣旋,或“氣象炸彈”。在陸地上也會出現爆發性發展的氣旋。朱彤與丁一匯曾從動力學上診斷過一個發生在中國北方爆發性發展的陸地氣旋。圖是早年海

18、洋爆發性氣旋的統計結果。圖6.8 19761982年所有24小時氣象炸彈最大加深時的位置 圖是大西洋上一個天氣尺度爆發性氣旋的發展情況。在2月4日00GMT(圖)地面中心氣壓為1004hPa,12小時之后(圖)中心氣壓降為968hPa,24小時后(圖)低達952hPa,達到了強臺風的強度。Bosart和Gyakum的云圖和天氣分析表明,強烈的氣旋其風力可達颶風的強度,并有清晰的眼區。這個例子可代表天氣尺度氣旋的爆發性發展。圖6.9 地面圖分析。海平面等壓線間隔:8hPa。(a)1975年2月4日00GMT;(b)2月4日12GMT;(c)2月5日00GMT。(c)中給出風暴每隔6小時的路徑(虛

19、線)圖是東海和日本南部一個次天氣尺度海洋氣旋迅速反展的過程。在1975年2月13日,一個與大陸極地氣團有關的反氣旋移出中國到達西太平洋。沿這個高壓后部的黑潮暖流區,暖濕的副熱帶海洋空氣向北輸送。13日1200GMT(圖),在暖濕空氣區850hPa上有短波槽,地面有低壓槽發展。這個擾動是很淺薄的。在其發展的初期,沒有跡象表明有天氣尺度系統移近促使其發展;緯向風的分布也表明,對流層下部無正壓或斜壓不穩定存在。到14日0000GMT,在地面形成閉合環流,這時可以看到地面擾動和天氣尺度槽有一定耦合。在以后24小時氣旋迅速加深。到14日1200GMT,整個系統表現出清楚的向西傾斜,在500hPa槽前有暖

20、脊出現,也就是說系統具有典型的發展斜壓系統的特征。這可能是潛熱的非絕熱加熱的作用。此時氣旋具有暖心結構,因而CISK機制對這種氣旋的發展有重要作用。到15日0000GMT,已經達到強氣旋的強度。從14日0000GMT到15日0000GMT的24小時內氣旋的中心氣壓下降了20hPa,閉合環流區急劇擴大。 圖6.10 海平面氣壓分布(hPa)。(a)1975年2月13日1200GMT;(b)2月14日0000GMT;(c)2月14日1200GMT;(d)2月15日0000GMT 近年來,許多人研究了爆發性海洋氣旋發生的物理原因,概括起來有:渦度平流、溫度平流、潛熱加熱、海氣交換(潛熱和感熱輸送),

21、與急流有關的非地轉加速,摩擦作用以及斜壓部穩定等。但至今還沒有確定哪一個或哪幾個物理因子一般起著主要的作用。 根據動力不穩定理論,天氣尺度擾動的發生是緯向氣流對小擾動切變不穩定的結果,這或者由水平切變造成的正壓不穩定引起,或者由垂直切變造成的斜壓不穩定引起,或由兩者的組合引起。在中緯度,正壓過程在啟動水平尺度為1000km或更大一些的擾動中一般認為是次要的,因而這個機制常常被排除,因為氣旋常起源于緯向氣流的反氣旋切變一側,對流層下部的水平切變很小。 下面我們分別討論與溫帶氣旋發展有關的不穩定性。斜壓和正壓不穩定 當氣壓系統加強時,水平氣壓梯度加大。這引起風速加強,動能增加。這個過程包括了有效位

22、能向動能的轉換,這是通過暖空氣上升,冷空氣下沉實現的。這種不穩定性稱作斜壓不穩定。正壓不穩定表示平均氣流的動能向一增長的擾動的轉換。緯向氣流中正壓不穩定的必要條件是緯向氣流的絕對渦度梯度為0。這個條件在急流附近經常滿足(圖)。圖說明在急流附近,正壓不穩定可以滿足的示意圖。f:科氏參數, :相對渦度, :絕對渦度(Bluestein,1993) 由于大氣是一種連續層結流體(不是一種簡單的分層流體),且具有旋轉(科氏力),實際的基本氣流(不是緯向基流,而是波狀,與局部集中的(如急流)是復雜的,所以決定正壓與斜壓不穩定的充要條件是無法得到的,因而斜壓不穩定的分析在很大程度上是根據觀測得到的。有三種高

23、空槽值得我們注意,它們與斜壓不穩定有關。一種是疏散槽(圖6.12(a))。在這種槽下方中緯地面氣旋經常發展。其原因可能是疏散槽比匯合槽(圖6.12(b))有更大的氣旋性渦度平流。疏散槽上游風較強,而匯合槽下游風較強。疏散槽應移向南,而匯合槽應向北指(見圖)。槽的這種運動(相對于地面氣旋)應可改變 方程中的強迫函數,因而影響地面氣壓傾向。 第三種高空槽稱傾斜槽或倒“V”形槽。波的傾斜可影響斜壓不穩定,槽有正傾斜與負傾斜之分。前者的槽線是西南-東北向,它可向極地輸送西風渦動動量以維持熱帶東風帶。負斜壓槽使西風角動量向赤道輸送,即從西風急流輸出西風動量而通過正壓不穩定使擾動增長。觀測分析表明,負傾斜

24、高空槽可更容易導致對流活動大范圍發生。我國北方多次持續性大暴雨是發生在這種負傾斜槽形勢下(1998年松嫩江大洪水)。圖6.12 (a) 500hPa圖上疏散槽的例子,(b)匯合槽的例子(例子取自Bluestein,1993)圖6.13 (a) 最大風速位于槽線上游的短波槽的渦度平流。,最大氣旋性切變位于槽線上游。槽線取等高線最大曲率處。這時地轉渦度最大值也在上游。低轉渦度相對最大值位于最大氣旋性曲率區與最大氣旋性切變區之間,因而最大正渦度平流與高度下降區處于槽底附近,而不是在其以東,因而槽向南延伸。(b)最大風速位于槽線下游的短波槽的渦度平流。情況與(a)相反,槽向北指。因這時最大正渦度平流和

25、高度下降在下游,且位于槽底以北。(Bluestein, 1993) 除了正壓和斜壓不穩定外,第二類條件不穩定(CISK)對于氣旋的發展也起重要作用,這將在下一單元中講解。在第二講關于準地轉理論中的位勢傾向方程不能用于計算與解釋地面氣旋的氣壓變化與發生發展。因為地面高度傾向是位勢傾向方程的一個下邊界條件。它是求解方程所必需給定的。為確定地面高度傾向,可用地面以上的 方程及地面渦度方程。 前面已經指出,溫帶氣旋的一種主要發展機制是斜壓不穩定,即有效位能向動能的轉換。因而涉及到氣旋的能量學問題。我們將簡略的說明這一問題。 首先討論溫帶氣旋的平均或氣候動能收支。Kung和Baker計算了5年期間780

26、個氣旋的動能收支,其結果見表。由于樣本數很大,所以這個結果是很可靠的。平均而言,氣旋比半球的大氣環流有更集中的動能,但差別并不大。這表明氣旋尺度的動能水平與平均半球的動能相近。這與波數域的動能分析是一致的,即半球尺度動能大部分包括在行星尺度波中,而比氣旋尺度小的波動能量很少。氣旋動能收支本身是近于平衡的,這是由于由GK制造的動能近于被水平輸出和消耗項所平衡。無論在氣旋和大氣環流動能收支中,GK和D是主要的過程,但在氣旋中能量過程更為顯著。 氣旋的活動和能量過程主要集中在行星邊界層和對流層上部(表)。由于高層動能的梯度較大,故動能水平輸送的四分之三出現在350150hPa層中。在邊界層和對流層上

27、部,風和風切變較強,另外摩擦作用和跨等高線氣流也很顯著,這使動能制造和摩擦消耗在這兩層都達到最大值。垂直通量散度對整層積分為零,故在表和中沒有給出,但其輸送方向是從低層向高層,在350150hPa層有0.5 的盈得。 溫帶氣旋的平均動能收支雖然很有助于了解氣旋的動能過程,但不能說明個別氣旋的能量收支特點,這常常會夸大或縮小實際氣旋演變的過程。因而在分析平均能量學的同時也應研究個別氣旋的能量收支情況。表是北美氣旋動能收支個例分析一覽表。頭三個例子計算時段較長,包括了一個波動氣旋的發展和衰減階段,故值很小。其它五個個例的較大,其中第四、六、七、八是加強的,第五個是減弱的。動能制造GK的值取決于高度

28、梯度和風速值。對于Petterssen和Smebye,Smith,Chen和Bosart,Vincent和Schlatter以及Robentson和Smith(1974年個例)的個例,GK是制造動能的,這意味著氣旋中高度梯度增加,以此強迫風吹向高度低值區從而重建新的梯度平衡。 在Petterssen和Smebye以及Chen和Bosart的研究中,高度梯度的增加顯著,而同時A和D項產生明顯的動能匯,結果次梯度流增強,出現較大的GK值。在Ward和Smith的研究中,A和D的影響正好相反,兩者形成動能源。因為高度梯度整個增加甚小,故A與D的動能源產生超梯度風和負的GK值。Robertson和Sm

29、ith的個例(1965年)具有類似的情況。由上可見,從個例的研究得到的動能收支相互差別甚大,這說明各氣旋增長和衰減的動力學機制很不相同。 綜上所述,海洋溫帶氣旋爆發性發展的原因是復雜的,它常常是多種熱力因子和動力因子相互作用的結果。渦度平流和溫度平均常常是氣旋爆發性發展的一種啟動因子,潛熱加熱總是重要的,斜壓不穩定對某些類爆發性氣旋是非常重要的,海面的感熱和潛熱輸送雖然一般不是主要因子,但它可以促進氣旋的迅速發展或形成有利于氣旋發展的環境。由于天氣型式的多變性,實際上每個海洋氣旋在其生命史中所處的環境場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其發展過程的主要物理機制和能量來源不會盡同。 根據近年來溫帶氣旋大尺度氣流的研究,揭示出最重要的現象是暖輸送帶和冷輸送帶。圖是一個成熟氣旋中主要氣流分布的模式圖。根據這個模式,天氣尺度的云雨區主要決定于兩支主要的氣流,它們都起源于邊界層中,具有很高的比濕值。其中之一是暖輸送帶。它在暖區中由邊界層吸入暖濕空氣,以后暖濕空氣沿冷鋒爬升,其中大部分到達對流層上部,產生高云。當暖輸送帶空氣移至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