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習題_第1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習題_第2頁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習題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習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選文橫線上應填的文字正確的一項是()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堅利也。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堅利也。2、下列句子中加線詞語理

2、解有誤的一項是()A、環而攻之而不勝(環:包圍)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這里是“限制”的意思)對下面句子翻譯有誤的一項是()故君子有不戰,戰必勝矣(所以君子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圓三里那樣的小城和方圓七里的大城)委而去之(棄城而逃)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強大來震懾天下)下面判斷有誤的一項是()孟子相傳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文章采用了“總一一分一一總”的結構模式。文章第(四)段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和舉例論證的方法。本文駢散結合,讀來瑯瑯上口,朗讀時要注意節奏正確。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戰

3、,戰/必勝矣”。對文章內容理解有誤的一項是()文中與“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個詞是“君子”。作者在論述戰爭的三個要素時,著重強調了“人和”。文章的中心論點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下列句子朗讀停頓標示正確的一項是(天時/不如地/利必有/得天時/者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從上文看,得“人和”的實質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8、文中的“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論證的觀點是:。文中最能表達“人和”意思的一句話是:。9、對“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在軍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樣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1

4、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項是()A?固國不以山溪之險B?以天下之所順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D?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11、請用“/”標出下面語句的朗讀節奏。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翻譯下列句子。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譯文: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譯文:13、“人和”在文中的含義是什么?請你結合歷史或現實,再舉出一個相關的事例。含義:事例:參考答案CBB、CDC7、得道;天下順之。8、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10、D(D項“以”連詞,表目的,相當于“來”;其余各項“以”字均為介詞)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2、譯文:城墻并不是不高啊,護城河并不是不深啊(關鍵詞“非”,不是;“池”,護城河。譯文: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就會歸順他。13、含義:人心所向、內部團結。相關事例如:抗日戰爭時期,全國人民緊密團結,經過八年的艱苦奮戰,終于取得抗戰勝利。1998年我國軍民團結,取得抗洪救災的勝利。2003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