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人教版語文二級上冊古詩二首教案_第1頁
2022年人教版語文二級上冊古詩二首教案_第2頁
2022年人教版語文二級上冊古詩二首教案_第3頁
2022年人教版語文二級上冊古詩二首教案_第4頁
2022年人教版語文二級上冊古詩二首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8 古詩二首【教學要求】 1. 認識 12 個生字,會寫 9 個生字 , 認讀生字組成的詞語。 2. 圖文結合, 在反復品讀中聯系生活體驗,展開想象, 探究詩歌的豐富意蘊。3. 理解“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蘊含的哲理,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 4. 通過讀讀比比,初步領會在句子中恰當地加上一些詞語,可以把話說得更加具體、明確、有力。【教學重點】識字、寫字,正確、流利地朗讀古詩,圖文結合,在反復品讀中聯系生活經驗將詩歌描繪的景象變得更為豐富。【教學難點】深入淺出地理解詩文蘊涵的哲理。【課時安排】二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標 1. 認識 6 個生字,會寫 4 個生字 , 認讀生字組

2、成的詞語。 2 圖文結合,在反復品讀中聯系生活體驗,展開想象,探究詩歌的豐富意蘊。 3. 理解“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其蘊含的哲理,學習詩人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教具準備教學課件教學過程一、談話導入,理解題意。 1. 小朋友,喜歡背古詩嗎?誰來背兩首聽聽。 2. 今天我們還要來學一首古詩,看老師寫課題。(師板書課題 : 登鸛雀樓) 3. 小朋友,課題上哪個字你已經認識了?(結合學生回答教學生寫“ 樓“ ,并指導書寫) 4.課題還有不理解的嗎?(課件出示1):鸛雀樓名稱由來:鸛雀,是 5.結合學生的疑問,教師講述一種鳥,形狀像鶴。 在山西永濟縣的黃河邊上, 有一座樓經常有鸛雀停在上面

3、休 息,所以人們給它取了個很好聽的名字叫鸛雀樓。大家看,這就是鸛雀樓。(師 貼圖)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現在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首詩,讀之前,我們先來看看要求。(課件出示 2)要求:借助拼音自由讀讀這首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看看從這首里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你沒有讀懂?數一數這首詩有幾句。1. 指名讀古詩,檢查讀的效果。 (教師點評) 2. 領讀、齊讀。三、圖文結合,細讀品味。過渡:(師貼上王之渙人物圖)有一天,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看到了很多美麗的風景,他看到了什么呢?咱們一起去看看。(貼上小朋友人物圖) 1. 請小朋友打開書,自由地讀讀詩,看看圖,想一想:詩人王之渙登上樓以后看到了什么?

4、2. 交流:你和王之渙在鸛雀樓上看到了什么呢?在交流過程中相機地送一些詞語幫助他們積累。(課件出示 3)如:連綿起伏的群山、奔流不息的黃河等。 (板書:群山 黃河) 3. 作畫:假如老師想把你們看到的畫下來,你能幫幫我嗎?(1) 在師生共同的作畫中達成一致:太陽要和山靠得近些,并且在一點一點往下落,最后太陽躲在大山背后不見了。(板書:夕陽)結合詩句猜一猜哪個字是太陽和群山靠得近的意思,們太陽不見了。(盡)(板書:依 盡)(依)再猜猜哪個字告訴我引導學生聯系生活發揮想象: 小朋友,見過夕陽西下的景象嗎? (學生描繪)看到這么美的情景你會情不自禁地說些什么呢?教師動情地以描繪作結: (課件出示 4

5、: 夕陽落山圖) 太陽漸漸收起刺眼的光 芒,連綿起伏的群山披著夕陽的余暉,顯得十分壯麗!(指導學生朗讀) 4. 繼續作畫: 我們在樓上還看到了黃河, 黃河是怎樣的一條河呢? (學生自由談,把他們搜集到的資料和大家分享。 )(課件出示 5)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源于青海巴顏喀拉山,干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全長 5464 公里, 流域面積 75 萬平方公里,年徑流量 574 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 79 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 條主要支流 , 較大的支流在上游 , 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

6、河。兩岸缺乏湖泊,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黃河的入海口河寬 1500 米,一般為 500 米,較窄處只有 300 米,水深一般為 2.5 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 1.2 1.3 米。 (1) 想象黃河流向大海的景象,并指導朗讀詩句二:黃河入海流。(2)小朋友,站在鸛雀樓上,你還能看到什么?插圖。(看看文中的圖,想象一下)(課件出示 6):出示文中如:歸舟、小島等,教師用畫筆將畫面變得更為豐富。(3)詩人王之渙登上鸛雀樓,又想到了什么呢?(課件出示:詩人登樓圖7)出示: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話是什么意思呢?你有沒有登高的經歷呢?學生暢談:自己站在高處能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的

7、經歷。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是什么呢?這兩句詩告訴我們: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板書:站得高看得遠)我們在學習上應該怎么樣呢?知道了要想取得更大的進步,還要不斷努力。四、感情朗讀、背誦古詩 1. 過渡語:我們把整首詩有感情的讀一讀。 2. 指導朗讀(1)注意詩句的節奏,作者的心情。(2)朗讀。先試讀,在指名讀,讀后評議。(3)感情朗讀。登鸛雀樓這首詩雖然只有短暫的四行,卻向我們展示了一幅美麗的風景,讓我們再美美地讀一讀(交流讀后的感受) 3. 當堂背誦 4. 教師小結: 學習了這首詩, 我們明白了只有站得高, 才能看得遠的道理。五、分析字形,指導寫字聽到同學們動聽的讀書聲,課文里的生

8、字很想跟我們交朋友。看,它們是誰? 1. 交流識記字形。加一加:樓:“ 木 +米+女” ; “ 依” 是“ 亻 +衣” ;“ 盡” 是“ 尺” 加兩點。“ 層” 是“ 尸” 加“ 云”。 2. 教師指導書寫。“ 樓” 的“ 木” 的捺變成點,和“ 依” 一樣,都是左右結構,但是左窄右寬。教師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 并讓學生伸出手指, 跟老師一起比劃書寫。提醒學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寫勻稱。 3. 學生練習寫字。學生練習。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糾正寫字姿勢。個別作業展評。【板書設計】登鸛雀樓群山 黃河夕陽依盡站得高 看得遠課外作業新設計 1. 讀讀背背,把學到的古詩背下來。 2. 用自己的話

9、把登鸛雀樓的意思說一說。 3. 把本課學到的生字每個寫四個。答案: 1. 略。 2. 太陽漸漸收起刺眼的光芒,連綿起伏的群山披著夕陽的余暉,顯得十分壯麗!滔滔的黃河水奔向大海。要想看到更遠的地方,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層樓。 3. 略。第二課時課時目標 1. 認識 6 個生字,會寫 5 個生字 , 認讀生字組成的詞語。 2. 圖文結合,在反復品讀中聯系生活體驗,展開想象,探究詩歌的豐富意蘊。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一、激發興趣 正確讀詩(課件出示 8:廬山風光圖)師:廬山美嗎?誰能用自己的話說說廬山的美?生:煙霧縹緲、綠意盎然、生機勃勃、山清水秀 師:是呀!廬山的美是說不盡的, 喜歡畫畫的人來到

10、廬山會情不自禁地拿起畫筆;喜歡作詩的人來到廬山更會脫口而出吟誦詩歌。1300 多年前,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第二次上廬山時,被廬山瀑布的壯美深深陶醉了, 想讀讀這首膾炙人口的不朽名作嗎?(板書:望廬山瀑布)生:想!(學生翻書,迫不及待地小聲讀起古詩來)師:請同學們翻開書,大聲朗讀這首詩,把每個字讀正確,每行詩讀流利。二、初讀古詩,整體感知 1. 借助拼音自由讀古詩,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 邊讀邊想,看自己能讀懂哪些,還有什么不懂的? 3. 開火車讀。 4. 點撥評價。三、再讀古詩,理解詩意(一)品析“ 日照香爐生紫煙”。 1. 引導:同學們,看圖, (課件出示 9:香爐峰圖):日照香爐

11、生紫煙 這是什么地方?(香爐峰)你還看到了香爐峰上有什么?(板書:香爐峰)我們還看到在陽光的照射下,香爐峰的晨霧變成了紫色,裊裊浮游,非常動 人。 2.這一句詩中哪一個字寫出了紫煙的美?(生)能說說你的體會嗎? (板書:生)“ 生” 紫煙的“ 生” 把紫煙寫活了,好象源源不斷地產生著。“ 生” 紫煙的“ 生” 讓我感到廬山好象媽媽,紫煙就是她的寶寶,這些紫 煙寶寶調皮地不停掙脫出廬山香爐峰的懷抱。(你的想象真是別具一格) ,你還能從這個“ 生” 字里感受到什么?太陽出來了, 紫煙把廬山喚醒了, 鳥兒也開始婉轉啼叫, 一切都充滿了生 機,充滿了鮮活的生命力。你能讀出生機勃勃的“ 紫煙” 嗎?(二

12、)品析“ 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 1. 引導:這是一個怎樣的瀑布?(課件出示 10:廬山瀑布圖):飛流直下三 千尺。從“ 飛流直下” 看出瀑布快、急、猛。從“ 三千尺” 看出瀑布太長了。 2.瀑布的快、急、猛、長帶給你們什么樣的感受?(板書:快猛 長)這瀑布簡直太雄偉太壯觀了。(三)品析“ 疑是銀河落九天”。(課件出示 11:銀河圖,仙境圖):疑是銀河落九天。 1. 老師和你們一樣, 被這奔騰飛瀉的瀑布深深吸引。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他應該陶醉不已。他也許覺得自己到了仙境。站在這瀑布下的李白又他被這壯美的瀑布迷住了,好象不知道究竟是在人間還是在天上。 2.(說得太妙了! 老師覺得你的

13、思維火花真燦爛)你從哪個字能體會到李白的這種心境? (板書:疑)從“ 疑” 字可以讓我體會到。 3. 那這句話應該怎么讀呢?(學生自由練習讀,努力讀出如夢似幻的飄渺感。) 4. 李白在廬山的瀑布中陶醉了, 我們在李白的詩歌中陶醉了, 想跟著老師來 讀這首望廬山瀑布嗎?(課件出示 12):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指導朗讀,注重節奏韻律,重點把握“ 生、掛、飛流直下、疑、落九天”)(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自由吟誦。在反復讀的過程中背下這首古詩)四、指導背誦古詩。 1. 誰會背這首古詩?(指名吟誦,評價朗誦)2. 你能從這首詩中體會作者怎樣的思想感

14、情?詩人贊美了瀑布的壯美。 3.詩人也抒發了對秀美山川的熱愛。 (板書:熱愛贊美)帶有感情地背誦古詩。五、識記生字,指導書寫。(一)交流識記字形。(課件出示 13)出示生字課件:田字格:照 爐 煙 掛 川 有什么辦法記住它們?1. 加一加:“ 火+戶” 是“ 爐” ,“ 火 +因” 為“ 煙” ,“ 扌 +圭” 是“ 掛” 。2. 數筆畫:川(二)指導書寫。教師在黑板上板演, 并讓學生伸出手指, 跟老師一起比劃書寫。(提醒學生 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寫勻稱)5. 學生練寫。教師巡視,個別指導,糾正寫字姿勢。個別作業 課外作業新設計 1. 解釋詞語生:遙:三千尺:。2. 把這首詩帶動作背給爸

15、爸媽媽聽一聽。 3. 用自己的話說說“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的意思。參考答案:1. 生:煙霧冉冉升起的樣子。遙:遠遠地。三千尺:形容瀑布很長。2. 略。 3. 那奔流直下的水柱從峭壁上一瀉千尺,恍惚間好像銀河從云端墜落。【板書設計】望廬山瀑布香爐峰生快 猛長 疑熱愛 贊美【教學反思】低年級兒童的語言特點就是形象具體,如何將抽象簡練的語言變成學生可以理解的生活語言, 如何使抽象概括的文字所代表的客觀事物的圖像在學生腦海中 留下明晰的印象,這是我在進行教學設計時一直在思索的一個問題。在教學中,我通過以下幾點來落實。讀詩看圖,感受詩意。課文插圖能夠幫助學生明像入境, 在教學中我首先讓學

16、生自由地讀讀詩看看圖,說說這首詩描寫了哪些景物。描寫的景物。畫一畫詩,解讀詩意。有了課文插圖的提示, 學生一下就知道了詩句從現有的插圖感受詩意,這是淺層次的理解,是感受,不是感知。要想讓學 生深切地體會“ 白日依山盡” 這種落日冉冉而降,依依不舍的情態,光憑課文插圖是不夠的。 我讓學生指導我把詩人看到的畫下來,學生在指導的過程中強調了太陽是靠著山很近的, 一點一點落下去的。 在作畫的過程中, 學生輕而易舉地就 感悟到了“ 依” 感悟到了“ 盡”。讀一讀詩,理解作者的詩情。在抓重點詞理解這句古詩,感悟這句詩的非凡意境后,再讓學生從“ 疑” 字 著重體會詩人的如癡如醉,更能讓學生從側面感受到瀑布的

17、形態美。還是這個“ 疑” 字,讓學生真正溶進古詩中,溶進意境中,感受到詩人激越的創作情緒。這種激情因為詩的魅力而流傳千年,學生在激情中吟誦古詩, 進而產生了要背誦古詩的高層次需要, 教師這時指導朗誦, 重點把握讀 “ 生” 、“ 掛” 字的舒緩生動、“ 飛流直下” 的輕快充沛、 “ 疑” 的柔和飄渺、“ 落九天” 的穩重綿長,讓學生在 自發讀與感悟讀的層次遞進中掌握詩歌節奏韻律和情感脈動,最后發展到激情吟 誦,達到熟讀成誦的傳統要求,用“ 誦” 這種亙古不變的藝術形式再現詩人若干 年前的“ 情” 。同課異構創新教案登鸛雀樓教學設計【教學設想】 利用多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營造輕松愉快的學

18、習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 趣” 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成為孩子主動學習的內驅力。扎 實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熏陶。【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生字卡片【教學過程】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 創設情境談話。小朋友喜歡旅游嗎?你去過哪些地方?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山西的永濟縣 去玩一玩。看,這里有一座樓,多高呀,數一數,有幾層樓?今天我們就到這座 樓上去玩一玩。聽導游介紹,這座樓上常有一種叫鸛雀的鳥兒停留在上面休息,所以他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誰來讀一讀。 (學生讀“ 鸛雀樓” ,讀正確) 設計意圖:利用媒體,創設生動有趣的教學情境

19、,營造輕松愉快的學習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 數一數,有幾層樓?” 為下文登高望遠作好鋪墊。 2. 看老師在黑板上寫 “ 鸛雀樓” ,學生書空。(樓是左右結構的字, 左面是木,右上是米,右下是女) 。學生在語文書上把“ 樓” 描一遍。3以前,鸛雀樓不是很有名氣的, 但在唐代有一位大詩人王之渙來到這里,登上鸛雀樓,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寫了下來,取名為登鸛雀樓,學生讀 題目。今天,我們就跟隨王之渙登鸛雀樓,去看看,去玩玩。二、初讀課文 , 整體感知。1. 但王之渙說,在登樓之前,要把他寫的古詩讀正確、讀流利。請大家打開 語文書,翻到第 45 頁,借助拼音自讀古詩:做到讀準字音,讀通詩句。 2.檢

20、查讀詩。古詩一共有兩句四行詩句,誰來讀一讀第一句詩句?(個別讀、齊讀)誰來讀一讀第二句詩句?(個別讀、齊讀)(更、層正音。)誰能把整首詩連起來讀一讀?(個別讀、齊讀)過渡:我們把登鸛雀樓讀得這么正確、這么流利,王之渙請我們一起登 樓了。三、品讀詩句,悟意明理。(一)品讀第一、二行詩句。 1啊,我們現在登上二樓了,讓我們一起去欣賞一下美景吧。(看動畫) 2.你看到了什么?預設:(1)山 a 這是怎樣的山?(青山,評價:對,因為山上種滿了樹。 )這是高大的山(對,山又高又大) b山怎么樣呢? (一座挨著一座。)老師送給大家一個詞語: 連綿起伏連綿起伏的群山(2)日 這是怎樣的太陽呢?紅紅的(像紅氣

21、球,像紅燈籠) ,你說了太陽的顏色。圓圓的(形狀)發出了亮光,(但一點兒也不刺眼) ,古詩中,有一個詞語就寫了這美美的,紅紅的、亮亮的太陽,誰找出來了。讀一讀“ 白日”。傍晚的太陽怎么樣了呢?(落下去了)怎樣落下去的呢?(慢慢的,靠著群山) ,書上哪個字是表示“ 靠著、挨著”的意思?(依),誰來做一做“ 依” 的動作。呀,紅紅的太陽,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失了,看不 見了,第一行詩中,哪個字表示“ 完了,消失了” ?(盡) 3指導朗讀“ 白日依山盡”(1)啊,看到了紅紅的夕陽,挨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下去,最后消 失了,看不見了,我們忍不住吟頌到: “ 白日依山盡”(2)

22、個別讀。評價:通過你朗讀的白日,讓我仿佛看到了一輪圓圓的、亮亮的紅日,多美呀。從你讀的“ 依山” 讓我感受到了太陽靠著山頭,多么可愛啊!聽了你讀的“ 盡” ,讓我感覺到太陽怎么一下子掉下去的,他可是慢慢地落下去 的呀。你讀得真好,那是因為你一邊讀,一邊想象畫面。我們學著他的樣子來讀一 讀。 4. 學習第二行詩句(1)詩人站在鸛雀樓上還看到什么?黃河水是怎樣的呢?(河水流得很急,很快,不停地流著)是呀,黃河水不停地向前流著,老師送給大家一個詞語(奔騰不息、) 黃河 水的氣勢多大啊,再送你一個“ 浩浩蕩蕩”。黃河水浩浩蕩蕩,奔騰不息地向前流著,要流到哪里去呢?(大海)你是從哪里知道的?詩句中,哪里

23、告訴我們的?(入海流)哦,海” 呀。(2)指導朗讀:誰來讀讀第二行詩句?“ 入海流” 就是“ 流入評價:從你讀的“ 黃河” 聽出來了, 這是浩浩蕩蕩的黃河。 從你讀的“ 入海” ,聽出來了,黃河是流進大海的。 “ 流” 不停地,流著。雄渾的氣勢。 5. 小結:讓我感受到了黃河入海的小朋友,我們登上鸛雀樓。看到了一輪紅日靠著連綿起伏的群山,慢慢的落山。奔騰呼嘯的黃河,流入大海,你覺得怎么樣呢?(美。高興)那么,我們再把兩 行詩句連起來讀一讀,再去好好地欣賞一番。(二)品讀第三、四行詩句。 1(情境)看了這么多的美景,我們還想看更多的景物,看到更遠的地方,那該怎么辦呢? (再登上一層樓) 好,讓我

24、們再登上一層樓, 我們到了第三層了,此時我們站得更高了,就能看得更遠了,看到更多的景物了。詩人和你們的想法一樣,就寫下了第三、四行詩句。讀一讀第三、四行詩句,找找哪個字表示看?“ 目”睛的意思,在這里是指用眼睛看。 )(是呀,“ 目” 原來是眼哪個詞表示“ 很遠很遠的地方”,“ 千里” (練讀)千里目,就是目千里。哪個字表示想要?(欲)是呀,要想看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就要再登上一層樓。哪個字表示再? “ 更” 。(只要再登一層就足夠了嗎?一層并不是真的一層,而是還要往上的意思。 ) 3學生練讀第三、四行詩句。評價:“ 欲” ,你的心情非常迫切。“ 千里” 多遠啊,誰讀得比他更遠。“ 更” 聽出來

25、了,你在不斷地登樓,不斷地攀登。 4. 小結今天,我們跟著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登上了鸛雀樓, 看到了夕陽挨著群山慢慢地落下去,看到了黃河水滾滾地流向大海,想到了要看得遠,就要站得高。這就是名揚天下的古詩“ 登鸛雀樓”,我們非常喜歡,讓我們再連起來讀一讀。同時,我們在游玩的過程中, 我們又學會了一種讀懂古詩的方法,看圖畫,讀懂意。資料包精彩片段 師:大家都見過瀑布(出示瀑布) ,李白是怎么描寫廬山瀑布的呢?請同學 拿出自學提綱。(課件出示)誰來讀一讀。生讀自學提綱。自學提綱:1讀一讀這首詩,想一想廬山瀑布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2借助字典或聯系詩句理解詞語的意思,如“ 生”說說詩句的意思。3記下不懂

26、的問題。“ 遙” “ 川” “ 疑” 等,并師:打開書,按照自學提綱一步一步地學,學完一道題再學一道題。(學生自學,老師巡視指導。 )(學生又讀,有了進步,群體練讀。 )師:就這樣邊說邊讀,還有讀懂的內容嗎?生:我把整首詩都讀懂了。師:可以說印象最深的那句。生:“ 飛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銀河落九天。” 是說瀑布從三千尺那么高的地方 飛快地流下來,是從天的最高處落下來的。師:他有一個詞理解得非常準確,知道是哪個詞嗎? 啟發學生注意聽,及時發現同伴的長處。同時,不追求統一的答案,注重 詞匯的積累和運用。生: “ 飛” ,他說的是飛快的意思。師:不錯,對剛才那位同學的解釋有不同的想法嗎?生:“ 三千

27、尺” 并不是真有三千尺那么高,它是夸張。師:那你想怎么說?生:瀑布飛快地流下來, 大約有三千尺那么高, 就像銀河從天的最高處落了 下來。師:他也有一個詞補充得好 生:“ 好像” !師:對。就是這個“ 疑” 字,還有不同的說法嗎?生:“ 好似” 。生:“ 可能是” 。生:“ 如同” 。生:“ 就像是” 。師:都可以。這瀑布就像是銀河從天上落下來,多么壯觀!自己讀一讀這兩 句,想象一下瀑布奔騰而下的氣勢。(學生自由練讀,指名讀,老師范讀,學生再次練讀。)師:誰再試試。生:“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師:讀得好!再現了瀑布宏偉的氣勢。齊讀這兩句。師:不錯,銀河從九天上落下來, 何等壯觀。

28、 這里,詩人為什么用上了 “ 疑”字呢?(板書:疑)生:不是真有銀河從九天上落下來, 而是詩人想象出來的, 所以用上了個“ 疑”字。師:對,這不禁使我們想到了李白的另一首詩,靜夜思中,好像也有這樣的筆墨。“ 床前明月光 ” 。(溫故而知新。這里不但扎實地解決了“ 疑” 字,而且通過運用,使學生感悟到李白詩詞的風格,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生:(一起接背)“ 疑是地上霜。”師:這神話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詩詞特有的風格。想象這景象,自己帶著感 情讀一讀這首詩。(學生自己有感情地讀)師:剛才同學們交流了讀懂的內容,還有什么不懂的嗎?生:為什么這里說“ 疑是銀河落九天”,而不說“ 像是銀河落九天”。

29、師:誰幫他解決。生:因為“ 疑” 就是像的意思。師:(轉向提問的學生)你比較一下,同一個意思,用哪個字好呢可以讀一 讀,體會一下詩人的想象力。生:用“ 疑” 更好。生:為什么“ 生紫煙” 的“ 生” 不用升起的“ 升”這兩個問題提得多好! 質疑環節得到落實。 值得稱贊的是, 對學生的提問,老師發動全班同學思考,解答,不包辦代替。師: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大家怎么想(板書:生)?生:因為這里還有產生的意思,所以用學生的“ 生”。師:對,可以綜合著理解,先產生而后升起。明白了嗎?(學生會意點頭)師:隨著大家的想象, 我們眼前就出現了這樣的景象,千丈青山襯著一道銀 白的瀑布,這瀑布飛騰奔涌, 傾瀉直下。這么壯觀的景象只有遠望才能一覽無余。那么該怎樣讀這首詩呢請你們想象這景象,自己放開聲音讀一讀。(學生自由練談,指名讀。 )師:你們想不想親眼看一看這景象?生:(齊喊)想!(放錄像,同時點出畫面中的“ 生紫煙”、“ 掛前川” 。)師:現在,你們面前就是廬山瀑布,你們想不想做一回詩人,也來吟誦一下 這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