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3_T 2158-2021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與管理規范(可復制)_第1頁
DB33_T 2158-2021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與管理規范(可復制)_第2頁
DB33_T 2158-2021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與管理規范(可復制)_第3頁
DB33_T 2158-2021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與管理規范(可復制)_第4頁
DB33_T 2158-2021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與管理規范(可復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ICS 03.080.01CCS A 20DB33浙江省地方標準DB33/T 21582021代替 DB33/T 2158-2018、DB33/T 2159-2018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與管理規范Use of regulations for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shelters and resettlement places2021 - 06 - 15 發布2021 - 07 - 15 實施浙江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 布DB33/T 21582021 PAGE * ROMAN II目次 HYPERLINK l _bookmark0 前言II HYPERLINK l _

2、bookmark1 范圍1 HYPERLINK l _bookmark2 規范性引用文件1 HYPERLINK l _bookmark3 術語和定義1 HYPERLINK l _bookmark4 選址要求2 HYPERLINK l _bookmark5 建設要求2 HYPERLINK l _bookmark6 物資儲備要求5 HYPERLINK l _bookmark7 管理要求6 HYPERLINK l _bookmark8 附錄 A(規范性) 視頻監控設備要求9 HYPERLINK l _bookmark9 附錄 B(規范性) 應急生活包物品10附錄 C(規范性) 浙江省避災安置場所 L

3、OGO 及浙江省避災安置場所標識牌示意圖12附錄 D(規范性) 避災安置場所指示牌示意圖14前言本標準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 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標準代替DB33/T 2158-2018避災安置場所內救災物資儲備和管理規范、DB33/T 2158-2019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與管理規范,除編輯性修改外,主要技術變化如下:將DB33/T 2158-2018避災安置場所內救災物資儲備和管理規范中救災物資儲備相關內容整理并入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與管理規范中(見第6章);修改了避災安置場所建設和管理主管部門(見第7章,2018年版的第6章);增加了避災安置場

4、所建筑安全檢查和評估的要求(見5.1.7);增加了測定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規模的參考依據(見5.2.2);修改了場所內各類設施配置的要求(見5.4.2,2018年版的5.4.3);修改了救災物資儲備的要求(見6.3.1,DB33/T 2158-2018的5.2.1);增加了避災安置場所命名規定(見7.3.3);增加了對功能分區牌、宣傳牌等擺設的要求(見7.3.4)。增加了對視頻監控設備的要求(見附錄A)修改了對應急生活包物品的要求(見附錄B,DB33/T 2158-2018的附錄A、附錄B) 本標準由浙江省應急管理廳提出。本標準由浙江省安全生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浙江省應急管理數

5、字與技術中心、浙江省應急管理科學研究院。本標準主要起草人:黃曉和、邵琦、石永國、方恒、毛樹懷、徐騁、陳星、王鵬飛、羅壯、王俊。本標準所代替的標準的歷次版本發布情況為:DB33/T 2158-2018、DB33/T 2159-2018;本次為第一次修訂。DB33/T 21582021 PAGE 15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與管理規范范圍本標準規定了避災安置場所的選址要求、建設要求、物資儲備要求和管理要求等內容。本標準適用于新建(含新造、新掛牌)、改建(含改造、擴建)的避災安置場所及運行管理。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內容通過文種的規范性引用而構成本標準必不可少的條款。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僅該日期對

6、應的版本適用于本標準;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標準。GB/T 10001.1 公共信息圖形符號 第1部分:通用符號GB 18306 中國地震動參數區劃圖GB/T 24439 救災物資儲備庫管理規范GB 50011 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 50016 建筑設計防火規范GB 50223 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分類標準DB33/1066 村鎮避災場所建設技術規程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3.1避災安置場所 shelters and resettlement places由政府確認或組織建設,為受自然災害等突發事件影響、需要轉移安置的當地群眾及外來人員,無償提供臨

7、時性避護和基本生活保障的場所。3.2避災安置人員 shelter and resettle people因受到自然災害風險威脅或自然災害襲擊以及突發事件影響,由危險區域轉移到安全區域,需要臨時安置的避災人員。3.3自然災害 natural disasters給人類生存帶來危害或損害人類生活環境的自然現象,包括洪澇、干旱災害,臺風、冰雹、雪、沙塵暴等氣象災害,火山、地震災害,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暴潮、海嘯等海洋災害, 森林草原火災和重大生物災害等自然災害。選址要求避災安置場所選址時應考慮覆蓋區域內需要轉移安置的人員數量、空間分布和公共設施狀況,合理布局,確保選址安全。避災安置場所

8、的選址應符合當地建設規劃,且交通便利、轉移便捷,避開下列地段、建筑物和線路:地震斷裂帶、不穩定斜坡或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地質災害易發地段;江堤、海塘或溪灘邊、舊有河道或山口、谷口;工礦排污污染源、病源、大氣污染源、水污染源等的下風、下游或下坡;生產、儲存易燃易爆危險品的工廠、倉庫;高壓輸電、輸油或輸氣線路。避災安置場所應避開自然災害高發地帶,選址要求如下:臺風多發地區的避災安置場所不應選擇建造在風口地帶的建筑,所選建筑宜與周圍房屋集中成片;避災安置場所選擇室內公共場所的場、館,應達到當地抗震設防要求;蓄滯洪區以及洪水威脅的地段,避災安置場所選址時應考慮最高洪水位的影響,選擇地勢高的平坦區域,且

9、應避開蓄滯洪期間漂浮物易于集結的地區及進洪或退洪主流區。建設要求基本要求避災安置場所的抗震設防應符合 GB 18306、GB 50011 和 GB 50223 的相關要求。避災安置場所建筑設計防火規范應符合 GB 50016 相關要求。避災安置場所主體建筑宜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樓(屋)蓋。臺風多發地區的避災安置場所,屋蓋應采取措施與相鄰構件可靠連接,屋頂不應設置天窗。避災安置場所分為縣(市、區)、鄉鎮(街道)和村(社區)三級,可以新建確認、改造、修繕等方式建設,可利用以下公共資源:縣(市、區)級避災安置中心可利用人防疏散基地、體育館、影劇院、會場、學校和社會福利院等公共建筑物

10、和公園、廣場、綠地等公共場所進行建設;鄉鎮(街道)級避災安置中心可利用鄉鎮敬老院、文化中心、學校等符合避災要求的公共設施進行建設;村(社區)級避災安置點可利用社區服務中心、老年活動中心、居家養老照料中心、文化禮堂、黨群服務中心及中小學校等公共設施進行建設。選擇已有公共建筑物設立為避災安置場所時,使用單位應做好場所房屋質量安全鑒定工作,必要時應進行加固。鄉鎮(街道)、村級避災安置點建設應符合 DB33/1066 的要求。避災安置場所應定期做好安全評估工作:每年汛前應對避災安置場所進行安全檢查,每隔 2 年3 年應委托有資質的專業機構對避災安置場所的安全性進行評估和鑒定。避災安置場所若使用教育用房

11、、醫療衛生用房、文化場館、體育場館、養老服務用房、交通站場、商場等公共建筑,應在其實際使用年限達到設計使用年限三分之二的當年委托房屋安全鑒定;若避災安置場所使用建筑未通過安全鑒定,應協調該建筑的使用單位和產權單位進行房屋修繕, 或更換使用建筑。建設規模避災安置場所其建設規模由容納受災群眾所需的建筑面積確定。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規模見表 1。測定避災安置場所建設規模(規劃安置人口數、建筑面積等) 可參考以下標準:以服務責任區范圍內的常住人口為基準核定,規劃安置人口數不宜低于常住人口數的10%,人均有效避災面積不宜低于 3m2。表1 避災安置場所規模分類表規模分類規劃安置人口數(人)總建筑面積()縣(

12、市、區)級200600鄉鎮(街道)級100300村(社區)級50150功能設置避災安置場所應兼顧平時使用和災時避災、救災、臨時指揮的功能。避災安置場所宜分設男女休息室、特殊人員休息室、管理人員辦公室、救災物資儲備室、廚房間和衛生間(必要時也可采用移動式簡易廁所替代),宜設置醫療室。男、女休息室在災時可根據實際情況以家庭或性別進行區分安置。衛生間不應獨立于主體建筑外。各類功能分區構成按表 2。表2 避災安置場所各類功能分區構成詳表項目級別縣(區)級鄉鎮(街道)級村(社區)級救災物資儲備室管理用房男休息室女休息室特殊人員休息室辦公室監控(保安)室表 2 避災安置場所各類功能分區構成詳表(續)項目級

13、別縣(區)級鄉鎮(街道)級村(社區)級附屬用房廚房食堂衛生間注:“”表示應具備該用房;“”表示可具備該用房。設施配置避災安置場所設施配置應符合如下要求:避災安置場所應有與場所規模相匹配的物資倉儲設施,供存放救災物資;避災安置場所應有完善的給水、照明、通訊設施,宜設置應急燈和凈水器;避災安置場所應在保護轉移安置人員個人隱私的基礎上配置至少 1 個視頻監控設備,首選安裝在公共活動區域,場所主要出入口通道、登記處,場所物資儲備室,場所外全景等區域;視頻監控相關要求和設備參數按附錄 A;淋浴設施設置宜區分男女,可設置于場所衛生間等區域;淋浴設施使用時段應在場所管理制度中明確;鄉鎮級以上避災安置中心宜配

14、置指揮通信、發電、醫療急救等設備。各類設施配置按表 3。表3 避災安置場所內各類設施配置項目級別縣(區)級鄉鎮(街道)級村(社區)級物資儲備設施供水設施照明設施通訊設施溫度調節設施消防設施環衛設施廣播(指揮)系統表 3 避災安置場所內各類設施配置(續)項目級別縣(區)級鄉鎮(街道)級村(社區)級臨時供電設施醫療急救設施淋浴設施視頻監控無線網絡注:“”表示應具備該設施;“”表示可具備該設施。物資儲備要求基本要求避災安置場所內救災物資儲備應合理確定儲備種類和數量,建立和完善救災物資儲備體系,滿足災害救助和應急指揮所需物資的儲備和管理需要。避災安置場所內救災物資使用情況的監督檢查應參照浙江省救災物資

15、儲備管理辦法要求。應建立救災物資儲備管理制度,包括物資臺賬和管理經費會計賬等內容。救災物資入庫、保管、使用應有完備的憑證手續。儲備要求救災物資分為生活類和食品類二類。救災物資的種類與數量應根據沿海、山區和其他地區的不同情況儲備,實施差異化管理。避災安置場所內救災物資應實行封閉式管理,設立專門房間存放,專人負責。存放場所應避光、通風良好,有防火、防盜、防潮、防鼠、防污染等措施。儲備物資應分類存放,碼放整齊,留有通道,嚴禁接觸酸、堿、油脂、氧化劑和有機溶劑等。應保障儲備物資質量合格,食品類物資在保質期內、無損壞變質。應保障儲備物資賬物相符,定期盤庫,及時補充。儲備物資的維護應按照 GB/T 244

16、39 中的規定執行。品種要求生活類救災物資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種類包括洗漱用品、餐具、床鋪和其他必要用品。各類避災安置場所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配置見表4,救災物資質量要求、報廢期限參照應急管理部、省應急管理廳相關文件執行。應急生活包內容按附錄B,應急生活包外包裝應標注產品名稱、生產日期等信息。表4 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配置物資品種場所類別沿海易災地區交通不便易災山區其他地區床鋪(行軍床、折疊床等)餐具應急燈(手電)帳篷凈水器棉被防潮墊應急生活包注:“”表示應具備該物資;“”表示可具備該物資。食品類救災物資食品類救災物資應儲備餅干、方便面等方便食品和飲用水,宜增加儲備大米、食用油等。避災安置場所內有廚

17、房等配套設施或有協議儲備,保證在2小時內供應食品類救災物資,可不儲備方便食品。數量要求避災安置場所內救災物資儲備的數量應根據規劃設計可安置人數確定。避災安置場所內生活類救災物資儲備的數量應符合以下要求:沿海易災地區的避災安置場所,應按照規劃安置人數的50%儲備;交通運輸不便、易災的山區避災安置場所,應按照規劃安置人數的40%儲備;其他避災安置場所,應按照規劃安置人數的20%儲備。食品類救災物資儲備量按每人每日所需數量計算。避災安置場所內方便食品和飲用水儲備的數量應符合以下要求:沿海易災地區的避災安置場所,應按照規劃安置人數每日所需數量的50%儲備;交通運輸不便、易災的山區避災安置場所,應按照規

18、劃安置人數每日所需數量的40%儲備;其他避災安置場所,應按照規劃安置人數每日所需數量的20%儲備。管理要求基本要求避災安置場所實行屬地管理,場所的建設與管理應參照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避災安置場所規范化建設的意見中共浙江省委辦公廳 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印發浙江省應急管理廳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的通知等有關規定要求,產權單位協助配合日常維護管理。避災安置場所權屬單位應做好避災安置場所管理工作,簽訂避災安置場所管理使用協議,指定專人配合做好避災安置場所的日常管理工作,確保救災物資和避災設施安全。避災安置場所使用單位應做好各類救災物資管理,定期檢查,及時更新、補充。避災安置場所的

19、主體建筑、電線電路、消防設施等要定期檢查維護,并予以記錄。避災安置場所內應張貼懸掛有關圖片資料、運行管理制度,或以展架、易拉寶等形式設置,宣傳防災減災救災科普知識。宣傳資料、場所運行制度等標牌平時可統一存放于救災物資儲備室,災時應及時取出設置于相應區域。避災安置場所應嚴格進行衛生、防疫和食品安全管理,及時醫治或轉送受傷、患病人員,防止疾病傳播,保障群眾身體健康。啟用管理啟用條件符合下列條件之一的應及時啟用避災安置場所:當地人民政府發布自然災害救助應急響應時;當地人民政府視情發布緊急轉移指令時;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面臨威脅時;其他條件需要啟用時。啟用方式避災安置場所的啟用應參照浙江省自然災害救助應急

20、預案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避災安置場所規范化建設的意見等有關規定要求,及時啟用,認真做好接收轉移安置群眾的各項準備工作。服務保障避災安置場所啟用后,避災安置場所管理單位應實施對避災安置人員的管理和服務,對避災安置人員進行登記,做好食物等基本生活保障物資的發放、登記,安排好群眾的基本生活,安撫受災群眾情緒,掌握避災群眾的動態,維護好避災安置場所秩序。避災安置場所啟用后,向轉移安置群眾提供的第一餐可為方便食品,之后避災安置場所應自行選擇方法制作熱食,購買熱食并提供。響應終止當地人民政府或有關部門發布撤離回遷指令后,管理服務人員應組織避災人員有序撤離。避災人員撤離后,管理服務人員應及時對避災安

21、置場所物品、設施進行整理和補充。標志管理避災安置場所建筑外墻應明顯設置全省統一的“避災安置場所”、“避災安置中心”、“避災安置點”標識牌(按附錄C),便于引導群眾轉移安置。通往避災場所主要路口的醒目位置應設置全省統一的“縣(市、區)、鄉鎮(街道)避災安置中心、村(社區)避災安置點”指示牌(按附錄 D)。若該避災安置場所為多個村(社區)提供服務保障,應在其建筑外墻、多個路口或路邊建筑上設置引導路標,其標識牌、指示牌應表述為“XX 村(社區)、XX 村(社區)避災安置點”。縣(市、區)、鄉(街道)級避災安置場所名稱統一為“相應級別轄區名稱+避災安置中心”, 村(社區)級避災安置場所名稱統一為 “X

22、X 村(社區)避災安置點”。轄區有 2 所以上避災安置場所的,可以采用“轄區名+第一(第二、第三)+避災安置中心(點)”,或“轄區名+所在地點具體名稱+避災安置中心(點)”的方式命名。避災安置場所各功能分區和人員疏導的標牌、安全警示標志齊備明晰,符合 GB/T 10001.1 的要求,在啟用時及時將標識牌設置在相應位置。功能分區和人員疏導的標牌平時可統一存放于救災物資儲備室,災時應及時取出設置于相應位置。物資管理物資購置避災安置場所內救災物資應通過縣級救災物資儲備庫調運、各級人民政府采購等方式進行購置。避災安置場所內救災物資購置經費保障應參照浙江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避災安置場所規范化建設的

23、意見浙江省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要求。物資發放發放使用救災物資時,應做到賬目清楚,手續完備。臺賬內容要求具備使用時間、使用種類、使用數量等內容。避災安置場所內救災物資使用臺賬需與避災安置場所啟用記錄相對應。在確保質量的前提下,救災物資的發放和使用,應做到用舊存新、用零存整,減少損耗和浪費。避災安置場所管理單位應對救災物資使用者進行技術指導。愛護救災物資,使用者不應出售、出租和拋棄救災物資。物資補充救災物資每次使用后,需及時進行補充。汛期(每年 4 月10 月)使用后,應在 2 周內通過倉庫調運、緊急采購等方式按儲備要求補充到位。其余時間應在 3 個月內補充到位。報廢處置嚴重損壞或超過儲

24、備年限無法使用的救災物資,避災安置場所管理單位應及時向所屬應急管理部門報告,經應急管理部門、財政部門、糧食物資部門審核批準后方可進行報廢。對報廢物資的處置(包括可利用部分的再利用等),可參照浙江省救災物資儲備管理辦法執行。避災安置場所內儲備救災物資報廢處置的殘值收入,按照國庫集中收繳制度,全部上繳當地財政。鎮(街)、村(社區)自行出資購買的避災物資殘值收入,由鄉鎮介入指導,并按照相應制度進行處理。附 錄 A(規范性) 視頻監控設備要求視頻采集設備須滿足的要求監控攝像機必須能夠全天候工作,白天和夜間都可以拍攝清晰的視頻。所配云臺解碼器應具有開放的兼容的控制協議以及標準控制接口。攝像機的技術參數應

25、滿足的要求筒型網絡攝像機:支持H.264、H.265、MJPEG視頻編碼格式;分辨率應不小于1920 x1080 25fps;內置白光補光燈,最遠可達30米,白天或夜晚均可輸出彩色視頻圖像;最低照度彩色:0.0004 lx;同一靜止場景相同圖像質量下,在H.265編碼方式時,開啟智能編碼功能和不開啟智能編碼相比,碼率節約85%;防護等級IP67。半球型網絡攝像機:支持H.264、H.265、MJPEG視頻編碼格式;分辨率應不小于1920 x1080 25fps;內置白光補光燈,最遠可達30米,白天或夜晚均可輸出彩色視頻圖像;最低照度彩色:0.0005 lx;同一靜止場景相同圖像質量下,在H.265編碼方式時,開啟智能編碼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