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學主要流派介紹_第1頁
犯罪學主要流派介紹_第2頁
犯罪學主要流派介紹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犯罪學理論發展及其流派一、理論概述犯罪學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形成、發展起來的,其內容和范圍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犯罪現象研究的逐步深入而有所變化。從語源上說,首先使用犯罪學一詞的是意大利的R加羅法洛(18511934)。他在1885年問世的一本著作就叫做犯罪學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犯罪學成為獨立的學科,始于19世紀中葉,它是以資本主義的發展為其社會歷史條件的。在長期的研究中,有的學者側重研究犯罪者生理的或心理的特征,試圖探明什么樣的人會成為犯罪者,這方面的學說有犯罪人類學、犯罪生理學、犯罪心理學等,統稱犯罪生物學;有的側重研究大量的犯罪現象,分析什么樣的社會環境條件會導致犯罪發生,這方面的學說就是犯罪社

2、會學。在這種學說中,犯罪統計學起著重要的作用。上述兩類學說都有其側重點。其中,從個人和社會環境諸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尋求犯罪原因而又有所側重的學者也不少。二、犯罪學理論發展及其流派在十八世紀中葉,犯罪學隨著社會哲學家對犯罪和法律概念的興趣而興起,各犯罪學學派亦漸次出現。古典學派在十八中紀中葉的古典學派是建基于功利主義哲學。CesareBeccarial、邊沁及其它的古典學派思想家指出:人擁有決定自己行動的自由意志。人是快樂主義者,他尋求快樂避免痛苦,一種理性盤算會在行動前計算為此所負出的、和從中得到的,然后才決定行動與否這種觀點明顯源于功利主義的哲學;但它同時忽略了行為的非理性及無意識的因素。而(

3、嚴重的)懲處會增加一個行為的成本,驅使人遠離犯罪。所以越快速和越確定的懲罰,越能阻止犯罪。古典學派的思想出現時正逢了刑法學的改革,監獄被設計出來作為懲處方法。斯時,很多法律上的變革相繼出現,法國大革命所導致的、美國的法制的發展等。實證主義學派認為犯罪是出于一些個人所不能控制的因素,無論是內在的還是外在的。他們運用犯罪社會學科學方法去研究人的行為。犯罪學上的實證主義由生理實證主義、心理實證主義和社會實證主義三者構成。1、生理實證主義其中一個被認為是犯罪學之父的是一個19世紀末的監獄醫生切薩雷龍勃羅梭(CesareLombroso)。他是生理實證主義的主要奠基者。他堅持以經驗證據來審視犯罪,并建議

4、用觀察一些物理特征諸如顴骨、發線等如果有返回尼安德特人的返祖現象,則標示著犯罪的可能。這種進路可能受著骨相學(Phrenology)或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影響。這理論已經被后來針對基因特征及營養攝取對犯罪的研究所取替。龍勃羅梭的學生恩里科菲利(EnricoFerri)相信社會與及生理都在犯罪行為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他相信罪犯不需要為其罪行負責,因為犯罪的原因并不是他們所能控制的。但因為龍勃羅梭的研究缺乏實驗對照組,故此未能在學界中取得認受。2、心理實證主義英國心理學家鮑爾比(HansEysenck,1964-1977),認為個性和神經機能更可能導致犯罪行為犯罪學研究。他為犯罪行為設定了類似克列萊(

5、HerveyM.Cleckley)及RobertHare界定的社交退縮(Pychopathic)的標準。他的模型則借鑒于關于兒童社會化的理論。他的理論為犯罪學的生理解釋和社會學習的結合鋪平了道路。3、社會實證主義社會實證主義認為諸如貧窮、次文化與及低教育水平是驅使犯罪行為的深層原因。凱特勒透過統計分析審視犯罪和社會因素的關系。他發現年齡、性別、貧窮、教育和酗酒是犯罪的主要因素。RawsonW.Rawson從統計中發現人口密度和罪案率之間的關系,擠擁的城市誘導著罪行的發生。JosephFletcher和JohnGlyde也在倫敦統計學會(StatisticalSocietyofLondon)中發

6、表關于犯罪的地區分布的研究。亨利梅休(HenryMayhew)則使用經驗主義及人種學的方法探索社會問題和貧窮,研究結果發表于“倫敦工人和倫敦貧民”。迪爾凱姆則以為犯罪是社會不可避免的。西方社會實證主義犯罪學的三大理論為:差異交往理論(DifferntialAssociationTheory),緊張理論(又稱“失范理論”AnomieTheory)和社會控制理論(SocialControlTheory)0薩瑟蘭(Sutherlard)與差異交往理論。根據這一理論,薩瑟蘭認為一個人的行為主要是由他的社會交往所決定的,一個人犯罪行為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同有犯罪行為的人交往的結果。根據薩瑟蘭的這一理論,青

7、少年的犯罪行為如其它行為一樣,是從其他人那里學來的。這種學習的過程完成于關系密切的群體中,再加上群體具有的環境影響力,當一個人學習犯罪行為時,也學到了犯罪的技能,同時還學到了犯罪的動機、理由和態度。迪爾凱姆與“失范理論”。迪爾凱姆的失范理論,是在“機械連帶”和“有機連帶”二分的社會模式理論之下展開的。其認為,在機械連帶的社會中,幾乎沒有社會分工,社會的團結是以其成員的一致性為特征;社會中的每個社會群體都與其他社會群體相對隔離,基本上是自己自足的。而在有機連帶的社會中,社會勞動高度分工,不同的社會組織相互依賴;社會團結不再以成員的一致性為基礎,而是以社會各個部分的不同功能為基礎。而失范,正是發生

8、在由機械連帶的社會向有機連帶的社會的轉變過程中。迪爾凱姆在社會勞動分工論中首先使用了這個概念,認為法國社會的工業化以及所引起的勞動分工,破壞了以一致性為基礎的傳統的團結。但是由于這種工業化過于迅速,社會還不可能及時形成足夠的調整其活動的機制。正是這種狀況導致了社會異常現象的產生。在自殺論中,其又擴大和推廣了失范的概念,認為社會不僅有調整其各個部分的經濟互動的功能,也有調整個人如何認識自己需要的功能。失范狀態就是社會不能調整人們正確認識自己的需要并用恰當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的狀態。可見,“按照失范的觀點,犯罪是在缺乏合適的社會規范調整的狀態下,個人欲望或需要無限膨脹和用不恰當方式加以滿足的產物。

9、”默頓與“緊張理論”。其發展和修正了迪爾凱姆的失范理論,將之運用于分析美國社會,提出了社會結構與失范理論。其認為任何社會的文化都有兩個共同特征,即確立一些它認為值得追求的目標,并以規范、制度等形式規定了達到目標的手段。盡管社會認可的目標在整個社會中是一致的,但是達到這種目標的合法手段卻因階層和地位的不同而有差別,因此,當下層階級的人們無法用合法的手段實現社會承認的目標時,就會產生挫折感、憤怒等緊張情緒,這種緊張情緒在那些缺乏合法機會的人中造成一種失范狀態,使他們有可能用犯罪或少年犯罪的手段去實現目標。犯罪和少年犯罪就是用非法手段去實現合法目標的結果。但是與迪爾凱姆不同的是:首先,迪爾凱姆把失范

10、看成是只在急劇的經濟變化期間才發生的現象,這種現象均勻地發生在當時的整個社會中,而默頓則把失范看成是美國生活中的比較持久的特征,它對最下層的階級有最大的影響;其次,迪爾凱姆認為犯罪行為的驅使力量是人性中所固有的欲望和沖動,失范是調整個人的自然欲望的社會力量的瓦解,而默頓的理論則是一種社會性更充分的理論,認為犯罪行為的驅使力量在于外在文化,而不在于固有的人性。從而,默頓的失范理論比迪爾凱姆的失范理論具有了更廣的解釋范圍和更強的解釋力。赫希(Hirschi)與“社會控制理論”社會控制理論是犯罪學上一個很重要的理論。社會控制理論認為人和社會的連結力量不夠,即社會控制力量太弱,是導致偏差犯罪行為的主因。此理論主張人性是追求利益和立即快樂,而犯罪行為通常可帶來利益或立即快樂,所以犯罪是自然而不需解釋的,反而服從社會規范的行為需要解釋。赫希認為當個人與社會的連結力變弱時,社會對其成員的約束力量變少,犯罪就可能因此產生。他提出四個連結要素:涉入或承諾(commitment)、參與(involvement)、信念(belief)以及依附(attachment)。其中,依附指個體對他人意見的敏感和重視程度。個體愈重視他人的期望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