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學碩士學位授權點 -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內蒙古(共8頁)_第1頁
動物學碩士學位授權點 -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內蒙古(共8頁)_第2頁
動物學碩士學位授權點 -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內蒙古(共8頁)_第3頁
動物學碩士學位授權點 -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內蒙古(共8頁)_第4頁
動物學碩士學位授權點 - 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內蒙古(共8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PAGE 8動物學學科(xuk)基本建設概況內蒙古師范大學動物學學科的教學(jio xu)和科研于1994年被批準為自治區重點學科,經過十多年的建設(jinsh),本學科在科學研究、人才培養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本學科是內蒙古師范大學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的重要科研與教學內容,1986年就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并一直有力支撐著自治區本科品牌專業生物科學和生態學本科新專業。在動物學學科建設為基礎,建立了昆蟲標本館、脊椎動物標本館,設有昆蟲學研究所和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承擔完成了各級各類科研項目。在能乃扎布、鳳凌飛等老一代動物學家所奠定的基礎上,目前本學科培養了一支結構合理、實力較強、精誠合作、可持續發

2、展的研究和教學團隊,形成了昆蟲系統分類學、蛛形學、動物生態學、土壤動物學等具有顯著地區特色的研究方向。本學科點與國內外同行建立了廣泛的交流與協作關系,尤其在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方面與蒙古國和俄羅斯相關大學和研究機構建立了長期協作關系,共同舉辦國際學術研討會,合作培養碩士和博士生。本學科能夠使用蒙、漢兩種語言和文字進行動物學教學和學術研究,為全國八省區培養和輸送了大量的少數民族專門人才。動物學學科建設規劃完成情況1、本學科建設目標的完成情況1994年被評為自治區重點學科后,制訂了較為詳細而具體的發展目標,包括隊伍建設、昆蟲標本館建設、科學研究、課程及專業建設等方面,分為兩個階段(1994-2000

3、、2001-2008),具體目標及其完成情況如下:(1)在教學與科研隊伍建設方面,第一階段中期目標為逐步擴充動物學學科教學與科研人員。截至2000年,從事動物學學科教學和科研人員由原來的12人增加到18人。2001年,再次制訂第二階段建設目標,把重點放在培養和引進具有博士學位人員方面。截至2006年底,本學科教學科研隊伍中具有博士學位人數已達到6人。(2)在昆蟲(knchng)標本(biobn)館建設方面(fngmin),鑒于當時的昆蟲標本室容量小,設施簡陋,數量較少,保存條件較差等情況,制訂了擴建、改善、升級等具體發展目標。經過近十年的建設,把原來的昆蟲標本室擴建為昆蟲標本館,購進了新型標本

4、柜,采集和保存了大量的昆蟲標本。現在,昆蟲標本館保存標本40多萬號,已成為在中國北方標本數量最多、種類最全的標本館。(3)在科學研究方面,制訂了保持傳統優勢方向,重視培育新方向,不斷取得更多、更高檔次成果的長期建設與發展目標。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本學科在內蒙古乃至全國很好地保持了傳統研究方向昆蟲系統分類學同時,培育出蛛形學、動物生態學及土壤動物學等新的研究方向。在科研成果方面,學術成果檔次有了顯著的提高,在全國核心期刊及SCI收錄期刊上發表了一定數量的學術論文。(4)在課程及專業建設方面,制訂了有利支撐本科生物科學專業,積極建設動物學課程的長期目標。2005年,生物科學專業被評為自治區品牌專業,

5、“無脊椎動物學”被評為自治區級精品課程。2、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的進展情況及取得的突破昆蟲系統分類學研究方向形成于上世紀70年代。在內蒙古及我國北方地區昆蟲學,特別是半翅目異翅亞目昆蟲的系統分類學研究方面積累了大量的昆蟲標本,產生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明顯的區域優勢和地方特色,在國內外半翅目昆蟲系統分類學研究領域具有一定的影響和地位。與國內外昆蟲學研究機構和學者進行了廣泛的合作和交流,成立了昆蟲研究所,建立了儲藏標本種類豐富的昆蟲標本館并對國內外昆蟲學者開放,成為內蒙古昆蟲學研究的中心,也成為我國在半翅目昆蟲系統分類學研究方面有影響的中心之一。在內蒙古動物學界,昆蟲系統分類學研究主要在內蒙古師

6、范大學,具有顯著的學科優勢。蛛形學(xn xu)研究(ynji)方向形成(xngchng)于上世紀80年代初。目前在內蒙古及我國北方地區蜘蛛分類學,特別是草原蜘蛛的系統分類學研究方面已積累標本近10萬號,收集了大量生物學和生態學的第一手資料,并進行了形態學、生物學和生態學、生物地理學、系統分類學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發現和記述了大量蜘蛛新類群、新分布(整理記述分布于內蒙古地區的蜘蛛352種,包括新種25種,中國新紀錄14種,內蒙古新紀錄124種和4種的單性新發現。在內蒙古動物學界,蛛形學是我校所特有的特色方向。動物生態學及土壤動物學研究方向形成于上世紀80年代。近20年來,在內蒙古

7、及我國北方地區土壤動物生態學、土壤金龜子生態學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工作,積累了關于內蒙古草原帶、沙漠生態系統、科爾沁沙地生態系統土壤動物生態學、生物多樣性、與放牧和火生態因子等人為活動關系的基本資料,積累了內蒙古典型草原蠐螬生態學和內蒙古中部地區糞食性金龜子的主要種類、生態分布、季節動態特征和與放牧之間的關系和內蒙古中部農牧交錯區退耕還草工程中不同退耕管理方式下土壤動物群落特征的變化研究等基本資料,為內蒙古草原地區土壤動物生態學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礎。體質人類學及人類遺傳學研究方向形成于上世紀80年代。通過實施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內蒙古自然科學基金、內蒙古高等學校科研項目,已對內蒙古的蒙古族(

8、9個群體)、漢族(4個群體)、回族、朝鮮族、鄂倫春族、鄂溫克族和達斡爾族,總計7個民族18個群體的13項形態特征、7項行為特征和5項舌運動類型的遺傳學特性進行了較系統的研究,首次全面報道了這7個民族25項人類遺傳學指標在各類群體中的表現型、基因頻率、基因的相互作用、特征間的相關關系等,并對目前尚未確定遺傳方式的特征性狀提出了可能的遺傳方式。在蒙古斑、膚紋特征、苯硫脲味覺特征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目前在雙生子兒童青少年體格發育和性發育方面的成果也受到人類學、兒少衛生學和體育界相關專家的好評,在運動員選拔、營養干預、臨床診斷發育異常兒童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3、本學科學術團隊建設(j

9、insh)情況通過多年(du nin)的建設,動物學科已經形成(xngchng)一支水平較高、能夠承擔本科及研究生培養工作和主持承擔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的教學科研隊伍,培養了一批學術水平較高、在自治區知名、在國內較有影響的學科帶頭人。目前該學科共有教學科研人員26人,其中60歲以上1人,56歲-60歲2人,46歲-55歲8人,36-45歲9人,35歲以下6人;教授7人,副教授11人,具有博士學位的8人,具有碩士學位的10人,具碩士以上學位的人員占69%,碩士生導師12名,在校研究生28名。人員、職稱、學歷、年齡結構等基本合理。此外,本學科還有4名長期聘用的兼職教授。他們為本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已經做了

10、很多工作,而且,目前仍在本學科中起著重要作用。4、本學科人才培養情況,其中碩士、博士生情況本學科從1986年起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到2006年已經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65人,已取得碩士學位的35人,其中23人獲得碩士學位后繼續在國內外考取攻讀了博士學位,占畢業碩士研究生的65.7%,目前多人已成為教學科研的骨干和學科帶頭人。在研究生培養過程中,本專業具有成熟的培養方案和科學的課程設置,包括公共學位課、學位基礎課、學位專業課、補修課、專業選修課、跨專業課、野外考察及調研、學術講座和學術會議、教學實踐等。本學科研究生畢業論文題目有89.48%來源于導師所主持承擔的國家和自治區自然科學基金課題,研究生

11、在校期間曾在包括動物學研究、蛛形學報、遺傳等核心刊物在內的學術刊物發表研究論文。從以上情況可見本學科具有較好的培養碩士研究生的儀器設備條件和師資力量,具有完備的培養方案,積累形成了豐富的培養經驗。在碩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注重專業基礎知識的培養、重視專業技能和獨立從事科學研究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培養出的人才質量較高。目前本學科正在積極準備申報博士學位點。5、本學科科學研究情況動物學科具有濃厚的科研氛圍和積極的科研態度。2001-2006年間主持各級各類科研項目18項,科研經費合計73.8萬元;本學科人員參加的項目共6項,涉及經費78萬元;目前主持承擔科研項目12項,擁有科研經費57.2萬元。20

12、01-2006年間動物學專業教師共發表學術論文114篇,其中在學術刊物上發表107篇,學術會議論文7篇,被SCI收錄7篇(附錄6),獲內蒙古師范大學優秀科研成果獎多項。在教學研究方面, 本學科成員在2003-2005期間主持完成內蒙古教育廳項目”生物教育學課程建設與改革”。6、本學科國內外學術交流情況(qngkung)動物學科在科學研究方面積極與國內外相關院所進行廣泛地交流(jioli),已經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并且取得了良好(lingho)的成效。2001年,與蒙古國自然科學院合作,在烏蘭巴托舉辦了“首屆蒙古高原及鄰近地區生物多樣性國際研討會”;2004年,與蒙古國教育大學合作,在烏蘭巴托舉辦了

13、“歐亞大陸濕地生物多樣性國際研討會”。昆蟲系統分類學方向多年來與俄羅斯科學院圣彼得堡動物研究所I. M. Kerzhner教授等、美國康奈爾大學生態學與發育生物學系 C. W. Scheafer教授等、南開大學生命科學院鄭樂怡、劉國卿教授、中國農業大學彩萬志教授等國內外高校和研究院所的半翅目昆蟲學家保持著密切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關系,曾赴俄羅斯、德國、澳大利亞、蒙古國、香港、澳門、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行學術交流訪問和合作組織國際性會議并發表學術論文。動物生態學及土壤動物學研究方面也正在與中科院、北京林業大學、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合作進行蒙古高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研究項目。7、本學科教學科研基礎

14、條件建設情況動物學學科目前具有1260多平方米的實驗室,價值300多萬元的實驗儀器設備和價值數百萬元的教學科研標本材料,積累了大量的專業研究圖書和文獻資料,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具有一定數量的科研經費支持,在加上自治區和學校投入的重點學科建設經費的支持,該學科已經具備了從事本科生和研究生培養和進行科學研究、承擔各級各類科研課題以及進行廣泛科研合作的基本條件,能夠保證完成該重點學科的教學科研任務以及人才培養和社會服務功能的要求。8、本學科資金投入和使用(shyng)情況本學科的資金投入主要有以下幾方面。一是學校(xuxio)對重點學科的投入。本學科的教學科研儀器設備以及(yj)基礎設施絕大部分是

15、由學校投入的,僅2003年學校就投入了300多萬元進行了實驗室的改裝建設和儀器設備的增加補充。多年來學校在師資培養和學術隊伍建設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經費,使本學科教師的學歷結構有了明顯的改進。另一方面是自治區對重點學科的建設投資,本學科主要利用這部分經費進行了教學科研標本、文獻資料的補充和師資培養等方面。第三部分是教師們所爭取到的各級各類科研經費,用于科研儀器設備、圖書文獻資料的購置、學術交流、科研業務等方面。在此同時,學院多年來也通過各種形式投入了大量的經費支持,用于教師的培養深造、人才培養過程中所需實驗材料、課時津貼、科研配套、成果獎勵等。動物學學科建設成效1、本學科在2001-2006年間

16、取得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本學科在此階段共發表學術論文114篇,其中在學術刊物上發表107篇,被SCI收錄7篇,被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組織專家評審鑒定通過并進行成果登記的成果1項。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鑒定登記成果盲蝽科昆蟲綜合分類研究(登記號:MK-20050198);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廳鑒定登記成果牧區防災系統研究(內科鑒字2003第134號)、牧區防災學(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SCI收錄論文Mirdae (Heteroptera) Recorded from China since the 1995 World Catalog by R.T. Schuh. Proc.

17、Eentomol. Soc. Wash. 2003,105(2): 424-429 、A Taxonomical Study on Isometopinae from China, Including Myiomma qinlingensis sp. nov. (Hemiptera: Heteroptera: Miridae). Canadian Entomologist 2005,137:1-7、A review of Deraeocoris from the mainland of.China, including D.qinlingensis sp.nov. (Hemiptera: He

18、teroptera: Miridae:Deraeocorinae). The Pan-Pacific Entomologist 2006, 83(3/4):351-361 、A review of the spiders of the genus Clubiona Latreille, 1804 (Araneae: Clubionidae) from Inner Mongolia, China. The Pan-Pacific Entomologist,2005,81(1/2):76-93、Notes on the genus Barcinus Stl 1873 (Heteroptera: Aradidae) from China, with the 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ZOOTAXA,2006,1317 、First record of the genus Libiocoris Kormilev 1957 (Heteroptera: Aradida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