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專題--唐宋變革論PPT課件_第1頁
歷史專題--唐宋變革論PPT課件_第2頁
歷史專題--唐宋變革論PPT課件_第3頁
歷史專題--唐宋變革論PPT課件_第4頁
歷史專題--唐宋變革論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唐宋變革論”若干問題歷史學院 魏晉南北朝隋唐史專題課內容要旨研究現狀日本“唐宋變革論”及其論戰歐美漢學界對唐宋變革論的回應大陸史學界對唐宋變革論的回應1234研究現狀概述性文章:(1)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影響(唐研究2005年第11卷) (2)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中華文史論叢2006年第1輯) 現狀:(1)被視為不正自明的“公理”,以唐宋變革為題目的論文,以及各類學術討論會舉不勝舉。(2)出現一系列“變革論”。唐中葉變革論、唐前期變革論、兩宋變革論、元明變革論等等。(3)大陸熱捧,歐美、港臺反響較平淡,且質疑批判者多。(4)目前大陸真正用“唐宋變革論”為理論指導,寫作的學術專著寥

2、寥無幾。日本的“唐宋變革論”論戰京都學派(京都大學)唐宋之際是中國古代從貴族政治時代向君主獨裁政治時代轉變。唐中葉以前相當于貴族政治時代,宋代則相當于西洋的文藝復興。 歷研派(東京派)魏晉大地主所有制下的勞動者主要是奴隸,唐代均田民是具有國家的半奴隸性質,唐宋之際東亞古代(奴隸制)走向終結。 京都學派標志:1922年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代表人物: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宮崎市定:東洋的近世宇都宮清吉:東洋中世史的領域 。內藤湖南(18661934)本名虎次郎。為日本中國學、東洋史學創始人之一。其研究領域博大,涉及中國上古、中古、近世史,通論中國文化史、史學史、美術史等。有內藤湖南全集1

3、4卷。內藤假說上古:遠古到秦漢 過渡期:后漢-西晉中世(中古):六朝、隋唐 過渡期:唐末、五代近世:宋到清貴族沒落,民眾地位上升貴族全體的奴隸民眾從事行政的官僚階層貴族大臣所有階層之上貴族之一員天子君主獨裁政治時代貴族政治時代隋唐之際宋朝政治隋唐貴族制衰廢君主獨裁制興起經濟實物經濟之終結貨幣經濟之開始文化貴族文化平民文化1922年內藤湖南發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一文,提出“唐宋變革論”,認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質上有顯著差異,唐代是中世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其間包含了唐末至五代一段過渡期。中世結束于唐代,近世開端于宋代的“唐宋變革論”,被歐美學界稱為“內藤假說”(Naito Hypothesi

4、s)。內藤湖南在講義中對中國歷史的分法內藤假說的淵源(一)(一)對日本歷史認識的倒用。理論根源是西方一元式的社會進化模式。認為中國與日本一樣,也遵循西方的社會模式,分為上古、中世、近世等階段,只是具體表現上有所不同。內田銀藏(1872-1919):日本近世史 認為足利時代末期,到江戶時代初期,已經出現了歐洲一樣的 從中世向近世過渡。原勝郎(1871-1921):論足利時代 認為鐮倉時代(約1200-1330),日本完成了宗教改革,而足 利時代經歷了種種動蕩和變化,此后的德川時代(1603- 1863)是日本的近世史。內藤湖南認為中古史和日本史一樣,也采取了中世、近世的時代劃分方式,把宋代放在近

5、世的開端。 內藤假說的淵源(二)(二)內藤的“國民主義” (Nationalism)思想國民主義也是西方近世思潮對日本的一個沖擊。重視平民,是當時日本史學的時尚。日人以貴族為中世的標志,平民為近世的特質。 內藤假說中,特別重視商業興起和“平民”階層的興起,認識根源即在于內藤的“國民主義”思想。內藤假說的理論淵源三(三)對于現實中國政治的關注。 日俄戰爭刺激日本擴張野心,以中國為中心的“東洋史研究”興起,白鳥庫吉等人紛紛轉向,研究中國史,特別是東北史(滿蒙)。內藤本人“經世致用”的色彩非常濃厚。提出“亞洲文明中心漂移說”,多次到中國東北,曾為日本駐華大使顧問。(“內藤假說”要解決的直接問題不是中

6、國古史分期問題,而是討論中國長期落后的歷史根源問題。)京都學派(一)宮崎市定:全面闡釋唐宋變革論,國外稱“內藤宮崎假說”。九品官人法研究科舉前史 論證這一時代的選舉制度和官僚制度始終貫穿著貴族制,其經濟基礎則是地方豪族的生活據點的大莊園式農村。這樣,宮崎便從社會經濟和制度上把內藤中世說更全面地具體化了 。與內藤有所區別: 曹魏至唐末為中世:曹魏屯田制西晉課田制隋唐均田制,一脈相承,都是土地國有制。京都學派(二)宇都宮清吉:創作“時代格”的概念。秦漢:時代格是“政治性”(皇權為中心),六朝:“時代格”是體現貴族階級的“自律性”,隋唐:“時代格”是“政治性”與“自律性”的綜合。東洋中世史的領域點了

7、前田直典的名,引發論戰。京都學派(三)川勝義雄和谷川道雄谷川道雄:隋唐帝國形成史論祖述內藤,以共同體的理論闡述內藤史學的中世貴族社會。 在日本學術界,德國的社會學有很大影響,來自德國社會學的“共同體”概念被用來表示中國農村社會的不變性質。 內藤假說受到的挑戰中國近世說間接為“日本中心論”提供辯護。中國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母體。中國文化中包含有近世的“種子”,由于種種因素受到阻礙,率先在日本落葉結果。內藤湖南:老邁腐朽的中國已經失去了自我復興的能力,只有藉助于日本的引導和提攜,后來甚至提出武力介入,方能再生。(引自張廣達文,出處不明)(日俄戰爭期間內藤是主戰派,屢次到東北實地“考察”)二次世界大戰后

8、,野原四郎、增井經夫、池田誠、五井直弘、增淵龍夫等多人曾撰文批判內藤出自國民主義的文化史觀的言論,指出這些言論為日本軍國主義涂脂抹粉 。歷研派(東京派)“歷史學研究會”的成員通稱“歷研派”,以東京學者為主體。“歷研派”遵奉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理論為研究歷史的指導思想,也就是遵循歷史唯物論一元史觀研究歷史,反省戰前日本的歷史學教育的作用,關心戰后世界的社會主義潮流,消除中國歷史停滯論的影響,按照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的演變研究普世性的歷史發展規律,積極參預中國歷史分期及其社會性質的探討 。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受世界經濟危機影響,日本的馬克思主義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左翼文學和左翼史學在

9、年輕人中比較盛行。蘇聯和中國關于亞細亞生產方式、中國社會史論戰引起日本學界的注意,“講座派”和“勞農派”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影響在日本東洋史學界日益顯著。( 決定了歷研派的理論重心與中國大陸史學家暗合的是明清以后的近代史部分。)1937年由少壯派組織了“歷史學研究會”。主要成員有仁井田陞、牧野巽、山本達郎、周藤吉之 等。歷研派的理論淵源(1)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2)中國大陸二三十年代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3)加藤繁的實證性研究。加藤繁:專攻經濟史,中國經濟史考證(必讀) 隋唐以前官僚豪族的大土地主要使用奴隸耕作,宋代轉化為佃戶耕作。 認為“奴耕”和“佃耕”是中國古代與中世的主要區別。日本近代研究

10、中國經濟史的第一人 1943年出版的絕對的忠誠唐宋時代金銀之研究 中國經濟史考證,對市坊制的研究中鳴敏先生回憶在做學生時,曾向其師加藤繁抱怨說:“像搞(中國)社會經濟史這門學問,外國人總不及通曉實際情況的本國人”。加藤繁即正言厲色地回答說:“不是這樣,那只是在常識方面而已。如果真正進入學問的深處,外國人和本國人,并沒有兩樣” 論戰的開始:1948年前田直典古代東亞的終結。前田承其師加藤繁觀點,認為六朝是奴隸,隋唐是半奴隸,宋以后是佃戶。并站在世界史的立場,把東亞各國的古代社會的下限和封建社會的上限放在9世紀前后,也就是說,中國的古代也在9世紀前后結束。(這也是以西方歷史普遍規律為參照系而判定的

11、“近代”。)前田直典翌年逝世,他委托“歷史學研究會”編輯長石母田正代為完成他的學說。(石母田在大戰末期1944年10月只用了一個來月的時間完成中世的世界之形成一書(刊行于1946年6月),享有盛譽),他依據馬克思主義理論和加藤繁的大莊園制與周藤吉之的宋元時期佃戶制等實證研究,建立了宋代中世說。 歷研派分期說代表人物:石母田正、周藤吉之、仁井田陞、西島定生、堀敏一 。 前田-石母田 :宋代中世封建主義 內藤-宮崎 :宋代近世文藝復興后類似資本主義歷研派:唐宋變革期不是轉向前近代(資本主義)的突破,而是建立在農奴依附地主的基礎上的封建社會的成立階段。 宋元明清封建社會延續,直至西方入侵。歷研派以生

12、產形態作為歷史發展的指標。京都派僅就某些歷史現象的比附而言,其歷史邏輯性顯然遜于歷研派。歷研派是二戰后反思中國停滯論起家的,與京都派最大的分歧點應該是近代中國的社會性質。而此點長期被忽略。 歷研派:中國近代社會是在西洋與革命的雙重打擊下解體。 京都派:具有依靠民眾之力實現近代化的可能性?歷研派人物(一)西嶋定生(1919-1998)“生產關系論”中國古代帝國的形成和構造提出皇帝通過二十等爵制對人民建立“個別人身的支配”觀點。生產關系論: (1)唐末五代生產力變革:江南水田農業超過華北陸田農業,商品經濟引入農村。(2)唐中葉土地制度發生變化:商鞅變法董仲舒限田策曹魏屯田西晉課田隋唐均田,國家限制

13、私有。宋以后,佃田制,進入新紀元。(3)勞動者的性質發生變化:秦漢隋唐,農民的性質是奴隸制性質的、不自由的勞動,國家對農民實行“個體人身支配”。歷研派人物(二)仁井田陞 從法制史上給前田說以論證。唐令拾遺、唐宋法律文書研究、支那身分法史是日本的唐代法制史研究的泰斗。依據周藤吉之的佃戶制研究的成果,從法制史、法社會學、共同體論等方面論證了宋代是中國中世封建主義時期。周藤吉之:宋代的佃戶即是農奴。沒有居住自由,與田主構成封建的、農奴制關系。(京都派:具有自由契約的小佃農)歷研派人物(三)堀敏一 中國古代社會經濟形態研究(1)秦漢至隋唐,最主要的勞動者是小自耕農(2)自耕農的分化產生豪族,豪族與一般

14、農民形成階級對立。(近似大陸的“地主-農民”的對立)(3)專制國家掌握對農民再生產起重要作用的“共同體”,以之對農民和豪族進行統治。豪族擴張、小農沒落,導致漢帝國覆滅,隋唐通過均田制重新確立對小農的統治。京都派與歷研派的理論共識:都承認唐宋之際發生極大的社會變遷,即承認內藤湖南關于“唐宋變革”的觀點,并有所補充。1、唐宋間的社會,最顯著的變動是門閥貴族之沒落與科舉官僚之興起。 2、經濟上大土地的耕作形態,由部曲制到佃戶制的轉型。 3、唐帝國的崩潰,促成周邊諸民族的自立化。京都派與歷研派的主要分歧主要分歧:近世清末民國中世近世前期宋元明清中世六朝隋唐戰國秦漢古代古代殷周歷研派京都派近世論戰結束。

15、80年代以后,“歷研會”逐漸轉向地域社會的研究。唐宋變革論在日本也不受關注。(注意時局變化:大陸文革結束,社會主義運動走向低潮,直至蘇聯解體,東歐巨變)將西歐的歷史發展模式奉為世界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并以此作為研究中國歷史分期的預設進行的東西比較一旦流于牽強,必然造成歪曲和混亂的后果。具體說來,西方的奴隸制度和封建制度模式難以套用于中國,中國前近世資本主義萌芽的探討也證明不了中國會自發地邁入資本主義。 唐宋變革論的理論缺陷(一)其一、“唐宋變革論”不符合中國國情,已為近代中國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斗爭所否定。 在三十年代掀起一場關于中國社會性質的大討論。內藤假說雖然1922年發表,由于沒有真正揭示近

16、代中國貧窮落后的根源,為早期遠涉重洋的愛國知識分子所拋棄,并沒有引起國內學界的共鳴和支持。內藤觀點:中國的唐宋之際轉變的結果是君主獨裁權力的加強。Peter Bol:這種強調是作為唐宋變革論的核心的,目的是為了論證所謂的“中國停滯論”。不少中國學者認為內藤學說為日本正在興起的軍國主義服務。 唐宋變革論的理論缺陷(二)其二、“唐宋變革論”中提出的“貴族制政治時代”、“君主獨裁政治時代”是一組較為模糊的概念。自秦帝國以來,中國一直是君主獨裁的政治體制,每次朝代更迭,君主獨裁的程度一般都會比前朝更為強大,用君主獨裁政治時代專指宋以后的歷史顯然不盡妥當。自西周領主制崩潰后,在中國始終沒有一個穩定的特權

17、等級,也沒有與歐洲類似的貴族政治,即使在士族門閥勢力非常強大的東晉南朝也是如此。田余慶:門閥政治只是皇權政治在東晉百年間的變態,是政治體制演變的回旋。門閥政治的存在是暫時性的,過渡性的,它是從皇權政治而來,又依一定的條件向皇權政治轉化,向皇權政治回歸。 田余慶東晉門閥政治。唐宋變革論的理論缺陷(三) 其三、“唐宋變革論”對“近世”概念的界定缺乏客觀清晰的判斷標準。宋代以后,世襲貴族不復存在,市民社會興起,商品經濟繁榮,市肆等市民文化興起,經濟制度上,土地可以自由買賣。文學藝術上,逐漸由駢體轉為自由表現的散文體。但是東西方社會有著不同的發展軌跡,上述依據只是社會變遷的表象,沒有足夠的邏輯支持我們

18、將這些變化作為判斷社會性質轉變的依據。兩稅法、科舉制等一系列經濟、政治制度確立后,在社會文化上雖然表現出西方“近代”社會的某些特征,但是租佃農民沒有土地等生產資料,接受封建地租剝削的事實并沒有因為身份上的“自由”而發生根本性變化。整體來說,唐宋時期仍然是同質社會,而不是異質社會。 唐宋變革論的理論缺陷(四)其四、“唐宋變革論”者只是揭示歷史表象,始終無法揭示唐宋變革的動力或原因是什么。與近代中日關系密切相關。內藤主張中國存有通過“自身的力量”獨自實現近代化的可能,中日兩國應該“共存共榮”,由于沒有指出擺脫“君主獨裁政體”的方法,容易導致“停滯論”或中國需要日本“幫助”才能近代化。唐宋變革論理論

19、缺陷(五)其五、研究對象是整個中國,忽略中國歷史的地域性和復雜性。內藤框架的一個基本的前提假定,即中國是作為一個整體來看的。其內部的各地域間與整體具有同樣的特征,基本是“鐵板一塊”,很少看到對中國不同地域間發展差異的研究。例如:南北士族的差異等。 唐宋變革論理論缺陷(六)其六、重視后半段,對秦漢以前的夏商周等朝代缺乏理論關注。濱口重國:不認為唐宋之際發生過社會革命,從秦漢至明清是中國的中世。 重點討論中國的奴隸制問題:中國總體上只有私人奴隸,沒有奴隸制度。“歷研派”唐宋變革觀的理論缺陷沒有“歷研派”的論戰,“唐宋變革論”不可能有如此大的影響。受蘇東劇變的影響,唯物史觀被邊緣化。因此,盡管“歷研

20、派”大家輩出,成就斐然,但其理論觀點已被“冷處理”。特別是一些歐美學者、臺灣學者談及 “唐宋變革論”時常將其一筆抹殺。歷研派在近代的劃分上與中國大陸學界基本一致,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京都學派無法解釋近代中國革命的缺陷,但是其將秦漢、隋唐定性為奴隸社會也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大陸的馬克思主義史學“魏晉封建說”也視秦漢為奴隸社會)近代中國在政治經濟上積貧積弱,歷研派重經濟,對古代中國的社會性質評價偏低。 歐美學界對唐宋變革論的反思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Peter K.Bol“This Culture of Ours”:Intell-ecture Transitions in Tang and Son

21、g China(1)單線條西方文明演進模式被否定,唐宋變革論受質疑。(2)主要是宋史研究者,罕有貫通唐宋者。(3)側重于“士大夫”和科舉制,即“精英”文化。(4)地域也就是各個地區的研究就成了重心。 一方面,批判唐宋變革論的目的論,從根本上動搖 了唐宋變革論的立論基礎。 另一方面,又對唐宋變革論加以修補,借用其理論范式,將社會變革下移至兩宋之際。內藤假說的幾個階段(1)二戰前,不占主流地位。加藤繁等主流仍唐宋并稱。(2)二戰前后,此段歷史被學術界故意“淡化”,不詳。(內藤湖南在甲午海戰后有“文明中心漂移論”。一定程度上為日本軍國主義“涂脂抹粉”。)(3)二戰后,日本的失敗及新中國的成立,促使日

22、本反省停滯論,唯物史觀興起,引發日本史學界20余年的論戰。(第一波反駁浪潮)(4)20世紀80年代,歐美開始回應。內藤假說的“目的論”受批判,重心移至地域社會、文化、思想,年限下移至兩宋之交或南宋。(第二波反駁浪潮)(5)21世紀以后至今,成為大陸史學家的熱門問題。美國相關研究者及其論著(1)赫若貝(Hartwell) 區域經濟發展,財富人口增長行政困難,中央權威下放地方:唐代的世襲精英階層北宋的職業精英(官僚) 階層南宋地域精英(士紳家族) 。 (2)包弼德(Peter K.Bol) 斯文:唐宋思想的轉型:批判“唐宋變革論”的目的論 “斯文”(Our Culture)的變化: 首先,是意義和

23、價值的宇宙依據發生了變化,從“天”到“理”。 其次,是意義和價值的歷史基礎也發生了變化,從“上古”作為證明,到“心靈”或“觀念”作為依據。 (3)劉子健 中國轉向內在:兩宋之際的文化內向。 從文學,經學,政治團體等領域集中討論了南北宋之間的轉型,提出了中國在南宋開始逐步轉向內在。 劉子健:為什么在此后的若干世紀中,許多中國人所珍視的傳統都以南宋的方式延續著? 12世紀前、中期在政治上的決定性變化,這種變化的影響甚至覆蓋了此后的中國。美國“唐宋變革論”現狀之批評(1)重點討論地方士紳精英,與日本以君主、官僚、民眾三元素為核心的唐宋變革論論題有較大轉移。(2)概念具有虛偽性.所用的“平民”、“民眾

24、”多數情況下它仍然是精英的,甚至是全國性精英的轉型,而不是普遍的、社會的、整體的轉變。(3)以文學史的變遷代替文化史的變遷。并沒有根本改變哲學史或者和哲學史敘事。中國傳統史家的論述明代學者陳邦基宋史紀事本末敘:“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三:鴻荒一變而為唐虞,以至于周,七國為極;再變而為漢,以至于唐,五季為極;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今國家之制,民國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與宋近乎?” 夏曾佑中國古代史講稿(1900):把唐宋分為兩段。(錢婉約內藤湖南研究)錢穆中國文化史導論(1942): 中國文化分秦漢、漢唐、宋元明清三段。漢唐:“民主精神的文治政府,經濟平等的自由社會”;宋元明清

25、“個性伸展在背融合大全的條件下盡量成熟了”。 錢穆唐宋時代文化: 自春秋戰國至秦朝為一大變動,自唐迄宋又為一大變動,尤其是安史之亂至五代的變動最大”唐以前的中國社會是不平等的,宋以后的中國社會是平等的”。 錢穆理學與藝術 :“論中國古今社會之變,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體可稱為古代中國,宋以后,乃為后代中國。秦前,乃封建貴族社會。東漢以下,士族門第興起。魏晉南北朝定于隋唐,皆屬門第社會,可稱為是古代變相的貴族社會。宋以下,始是純粹的平民社會故就宋代而言之,政治經濟、社會人生,較之前代莫不有變。”論韓愈一文中所論:“唐代之史可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結束南北朝相承繼之舊局面,后期開啟趙宋以降之新局面,關

26、于政治社會經濟者如此,關于學術文化者莫不如此。“唯物史觀對社會變革的態度。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歷史是不斷變化發展的。而且勞動者的身份和地位不斷得到解放。因此,唐宋變革論中佃農身份的變遷等本是唯物主義應有之范疇。唯物主義將經濟基礎視為研究的邏輯起點,特別重視土地制度以及勞動者身份的變遷。這比唐宋變革論以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各種歷史表象作為變革依據邏輯上更為嚴密。歷史唯物主義是一種目的論,特別是斯大林五種經濟形態模式更是把這種目的論推向極致。唐宋變革論也是一種目的論。大陸史學家唯物史觀長期僵化,在很多具體問題上研究遠不如唐宋變革論論者深入。唐宋變革論彌補唯物史觀的研究盲點,具有重要借鑒意義。唐長孺先

27、生將治學方法概括為“求歷史中的變化與發展” 。大陸馬克思主義史學家關于封建社會前后期的論斷侯外廬:中國封建社會皇族土地所有制以安史之亂分為兩個階段,前一階段土地所有制是以軍事的政治的統治形式為主,后一階段是以經濟的所有制形式為主。 中國封建社會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問題,歷史研 究1954年1期胡如雷:以唐中葉均田制的最后破壞為界標,中國封建土地制度可分為兩階段,前一階段國有土地和自耕農的土地占有相當的數量,后一階段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了壓倒的優勢。 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形態研究,三聯書店1979年版。唐長孺先生史學名著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副標題即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形成和前期的變化。當代大陸學界對唐宋變革論

28、之態度相關理論性論文,以復述、介紹國外“變革”理論為主,罕有能理論上有所創建者。唯物主義史觀過時論,迫切需要尋找替代理論。大陸學界的浮躁和急近功利性致使唐宋變革論成為熱門話題。當代大陸鼓吹唐宋變革論,隱含一定的政治目的。(以之影射論證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的必然性)。 直接與“唐宋變革論”對話的著作較少。田余慶等學者的論著對“唐宋變革論”的立論依據提出強有力的挑戰。大陸學界與“唐宋變革” 相關的若干討論(一)對“唐宋變革論”質疑之焦點是對唐代社會的認識。1、唐朝士族門閥是否仍占統治地位?隋唐、尤其是唐前期,是否仍是貴族政治?2、唐宋間農民人身自由問題是否發生重大變化?部曲制到佃戶制的轉型發生于何

29、時?大陸學界與“唐宋變革” 相關的若干討論(二)唐朝士族門閥是否仍占統治地位?隋唐、尤其是唐前期,是否仍是貴族政治?田余慶:從宏觀考察東晉南朝近三百年總的政治體制,主流是皇權政治而非門閥政治。唐長孺:從南北朝后期以來,舊門閥的衰弱是一種歷史傾向,盡管有的已經衰弱,有的正在衰弱。汪篯:隋末農民戰爭給予了大族豪強地主經濟和部曲佃客制以最后的嚴重一擊。閻步克:北朝后期中古士族制度趨于衰微,使官僚政治恢復了活力,周隋王朝在皇權官僚政治的復興與發展之上,有承前啟后的卓越成就。吳宗國:唐初以來各級政府都是由官僚(而非貴族)負責運轉;官吏全部由中央政府按才學標準任命。這與南北朝以前官吏任命以門第為標準、地方

30、佐官由長官辟舉,有根本的不同,而與宋代更為接近。因此,唐代也是官僚體制,而非貴族體制。大陸學界與“唐宋變革” 相關的若干討論(三)唐宋間農民人身自由問題是否發生重大變化?部曲制到佃戶制的轉型發生于何時?張澤咸:唐宋間佃農人身自由問題并沒有發生重大的具有階段性的變革。汪篯:隋末農民戰爭給予了大族豪強地主經濟和部曲佃客制以最后的嚴重一擊。大陸學界與“唐宋變革” 相關的若干討論(四)變革的動力(原因):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勞動者獲得解放,必然生產關系的調整。(1)生產力提高 控制土地上的糧食賦稅,比控制丁口更利于統治 不立田制,不抑兼并。(2)印刷術的發明 普通人有條件讀書 科舉制確

31、立。(3)商品經濟發展 納資代役 、 以資募兵得以成為可能。市井文化逐漸繁榮。封建社會前期(唐以前)封建社會后期(宋以后)土地制度立田制,(國家干涉土地制度)不立田制,(較自由的租佃制占統治地位)軍事制度普遍征兵制募兵制人身依附關系嚴格控制丁口對丁口的控制日漸松弛官僚制度征辟制、九品中正制等,普通民眾入仕受限。科舉制,普通士人得以入仕。社會經濟商品經濟進一步發達。社會文化市井文化興起吸收其合理內核,承認唐宋存在“社會變遷”,而非“唐宋變革”。唐宋變革論概念的混淆柳立言:何謂唐宋變革有詳細論述唐宋變革的時間自中唐到宋初的兩百多年,拿來泛稱初唐(618)至宋末(1279)的662年的唐宋時期。內藤

32、及宮崎沒有將唐宋時期所發生的全部轉變稱作變革。唐宋時期只是一個中性名詞,而變革有歷史學者的判斷。將唐宋時間泛稱唐宋變革期,我們該如何稱呼那些不是發生在唐宋之間,而是發生在唐代或兩宋本身的重大轉變?唐宋變革論的發展趨勢西方中心論的破產在根本上動搖了內藤假說賴以立論的理論基礎,所謂“貴族制社會”及“宋代近世說”等核心概念均遭到廣泛質疑。但是打著“唐宋變革論”旗號的各種理論層出不窮,在今后一短時間內仍是理論熱點問題。(1)去“目的論”后,這一概念仍繼續泛化。 柳立言:談唐宋變革而不理會其中的史觀(中古文化形態近世文化形態),已是奪其魂魄,再不針對其中的史實(根本或革命性的巨變),簡直是尸骨無存,徒具

33、空名。(2)重心由經濟史轉向思想文化史或社會史 社會經濟史是唯物主義史學家的強項,唯物史觀被邊緣化短期內不會改變。美國漢學家更關注思想文化。(必將有一些聰明的中國人想方設法與之“接軌”)唐宋變革論的前景 要研究唐宋變革,向后要將唐和宋連起來作比較,向前則需將唐宋與漢魏南北朝比較,不能回避。必須加強對唐宋變革論本身發展史的研究,特別是正確處理好唐宋變革論與唯物史觀的關系。研究方法:雖以比較法為主,但應擺脫歷史現象上的異同比較比較,應加強對變革動因的理論研究。唐宋變革論的歷史意義 這種以歷史的內容來劃分時代方法,第一次打破了中國歷史研究中的王朝體系,無疑是一大進步。對于中國歷史總體的把握,具有一種

34、運動和發展的觀點,大大推進了對中國古代史的研究。(注:同樣的評價用于歷史唯物主義,似乎更為恰當) 針對“唐宋變革”的總體把握以及對其具體表現的認識,中外學者幾十年來進行了大量研究,雖然沒有形成共識,但是無疑大大推進了學術研究,特別是推進了對中國社會六至十世紀變革內容與性質的認識。 以唐宋變革論的爭論為契機,催生了一大批史學理論和史學大家。歷史理論是當代史的折射! 內藤假說是在二戰前后產生重要影響(為軍國主義服務),然后在與唯物史觀的論戰中逐漸發展壯大。國內學者拋開唯物史觀,單獨討論內藤假說,從認識論來看是非常片面的。拋開王朝體系對中國古代歷史分期的,主要有唯物主義(五種社會形態論)和“唐宋變革

35、論”兩種。吹捧“唐宋變革論”有抵消或替代唯物史觀的意圖。唐宋變革論的產生、發展及其興衰與時事政局密切相關,今日再度成為顯學有其歷史必然性。只是這種早已面目全非的史學理論給中國史學界帶來什么影響,目前尚不可妄下結論。思考題(1)時隔數十年后,唐宋變革論在大陸唐宋史學界成為熱點問題的原因是什么?(2)美國漢學界對“唐宋變革論”的態度與中國大陸有何異同,試析其原因?(3)日本史學界關于“唐宋變革論”的論戰對唐史研究有何意義?僅供參考,歡迎批評指正。郵箱:5、世上最美好的事是:我已經長大,父母還未老;我有能力報答,父母仍然健康。6、沒什么可怕的,大家都一樣,在試探中不斷前行。7、時間就像一張網,你撒在

36、哪里,你的收獲就在哪里。紐扣第一顆就扣錯了,可你扣到最后一顆才發現。有些事一開始就是錯的,可只有到最后才不得不承認。8、世上的事,只要肯用心去學,沒有一件是太晚的。要始終保持敬畏之心,對陽光,對美,對痛楚。9、別再去抱怨身邊人善變,多懂一些道理,明白一些事理,畢竟每個人都是越活越現實。10、山有封頂,還有彼岸,慢慢長途,終有回轉,余味苦澀,終有回甘。11、人生就像是一個馬爾可夫鏈,你的未來取決于你當下正在做的事,而無關于過去做完的事。12、女人,要么有美貌,要么有智慧,如果兩者你都不占絕對優勢,那你就選擇善良。13、時間,抓住了就是黃金,虛度了就是流水。理想,努力了才叫夢想,放棄了那只是妄想。努力,雖然未必會收獲,但放棄,就一定一無所獲。14、一個人的知識,通過學習可以得到;一個人的成長,就必須通過磨練。若是自己沒有盡力,就沒有資格批評別人不用心。開口抱怨很容易,但是閉嘴努力的人更加值得尊敬。15、如果沒有人為你遮風擋雨,那就學會自己披荊斬棘,面對一切,用倔強的驕傲,活出無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