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專心-專注-專業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簡介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歷史背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亦稱巴黎手稿簡稱手稿,是馬克思在1844年48月在法國巴黎寫的一部手稿。是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即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中的一部重要著作。該著作標志著馬克思已最終地實現了兩個轉變,即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由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的轉變,并開始了向辯證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接近。手稿的寫作是馬克思旱期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在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中,曾經歷了兩次決定性的轉折。第一次是在萊茵報被查封
2、后,馬克思回到克羅茨納赫。為了反思在萊茵報期間親身接觸到的現實社會的政治斗爭,解決因現實與黑格爾理性哲學的矛盾所產生的“苦惱的疑問”,他閱讀并研究了有關法國、英國、德國的20多部歷史著作,寫出了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得出了法的關系如同國家形式一樣決定于“市民社會”,而“市民社會”的解剖側應求之于政治經濟學的結論。這既標志著馬克思開始由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轉變,也說明轉向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是馬克思思想深化的必然結果。第二次是1843年10月底,馬克思遷往當時資本主義經濟比較發達的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中心巴黎。在這里,馬克思親自參加了工人的革命活動,在實踐中認識到物質力最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決定意義,寫出了論
3、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標志著馬克思完成了兩個轉變,為了進一步揭開在導言中提出的“市民社會”的秘密,馬克思搜集了大量的材料,細心地研究了法國革命的歷史,打算寫一部國民公會史然而,這種研究使他認識到,社會革命是階級斗爭發展的結果,而階級斗爭又是由經濟發展所決定的。這時,恩格斯發表在德法年鑒上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也給馬克思很大啟發,使他進步認識到只有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的基礎上,才能認識資本主義社會的本質及其改造方式。于是,馬克思放棄了國民公會史一書的寫作,并改變了他原定的既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和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又批判黑格爾哲學的龐大計劃,開始系統地研究從布阿吉爾貝爾和魁奈經過斯密
4、和李嘉圖到薩伊、穆勒的政治經濟學的發展,從對政治法律的批到深入到對經濟的批判。這期間,馬克思共做了9本摘錄札記,即通常所說的巴黎筆記,手稿則集中體現了這時期馬克思進行政治經濟學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手稿由一個序言和三個手稿組成,每個手稿中又包括幾個片斷。第一手稿包括工資、資本的利潤、地租和異化勞動四個片斷;第二手稿包括私有財產的關系一個片斷;第三手稿包括國民經濟學中反映的私有財產的本質、共產主義、需要、生產和分工、貨幣、對黑格爾的辯證法和整個哲學的批判五個片斷,其中只有工資、資本的利潤、地租是馬克思的原標題,其它標題包括書名、序言和三個手稿的區分,都是在出版時由編者加的。書中的段落也有某些調整
5、。因此,現在的手稿可以說是經過編輯的。中心思想手稿雖篇幅不長且是一部未完成的作品,但內容十分豐富。書中通過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和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為創立以實踐為基礎的唯物辯證法和歷史唯物主義進行了可貴的探索,使正在醞釀形成的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初步匯合在一起。基本內容(一)批判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確立異化勞動理論馬克思的經濟學研究是從對英國古典經濟學的研究、批判開始的。在分析批判中,馬克思雖然吸收了古典經濟學派的合理思想,但是遠遠地超過了他們。通過對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批判,馬克思對一些重要的經濟問題進行了闡述。1.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財富分配的三種重要形式的分析
6、,揭示了工人、資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對立的經濟根源。(1)通過對收入來源和工資變化的分析,揭示了資本家和工人對立的根源,提出了無產階級貧困化思想。馬克思肯定了亞當斯密從收入來源的不同看到了資本家和工人的利益不絕對一致。但馬克思沒有停留在這個水平上而是從中看到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即資本、地產、勞動三者的分離,并指出這種分離“對工人說來是致命的”。(全集第49頁)這不僅表明世界觀和政治觀徹底轉變后的馬克思對工人處境的無限同清,而且表明馬克思看到了資本家和工人對立的根源在于資本主義私有制,要改善工人的狀況不能單純著眼干分配,只是爭取提高工資,而是要消滅這種分離即消滅資本主義私有制。另外,馬克思還分
7、析了工資的實質,進一步深化了對勞動與資本對立根源的認識。他指出,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工資不過是“為了保持車輪運轉而加的潤清油”,是“資本和資本家的必要費用之一,并且不得超出這個必要的界限。”(第105頁)工人之所以在資本主義社會成為一種活的,因而是貧困的資本,他之所以只要一瞬間不勞動便失去自己的利息,從而失去自己的生存,是由資本主義私有制造成的。勞動與資本對立的關系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必然結果。此外,亞當斯密還研究了社會衰落、繁榮、繁榮達到頂點這三種狀況下的工資變化,認為只有在社會衰落時,工人才會失業淪為乞丐和罪犯在社會經濟停滯時,工資下降但還能維持生活;而當社會繁榮、財富持續增長時,工資會不斷
8、提高,工人的狀況會繼續改善。由此引出的政治結論是把工人的前途和命運寄托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馬克思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從整個工人階級、從工人淪為機器的奴隸,過渡勞動造成工傷事故和縮短工人的壽命,從相對過剩人11增加的狀況著眼,得出了與亞當斯密相反的結論:“在社會的衰落狀態中,工人的貧困日益加劇在財富增進的狀態中,工人的貧困具有錯綜復雜的形式;在達到繁榮頂點的眾態中,工人的貧困持續不變。”(第53頁)這是馬克思關于無產階級貧困化思想的最早論述。(2)通過對資本的分析,揭示了資本的本質、資本的利潤、資本的動機和資本積累與競爭的關系。亞當斯密認為資本就是“積累的勞動”。馬克思則認為資本不是一般勞動
9、的積累,而是積累起來的別人的勞動,是異化勞動的積累。說資本是積累的勞動并沒有揭露資本的本質。薩伊認為資本的占有是由于繼承,而擁有資本的人之所以能夠占有別人的產品是由于法律(成文法)。馬克思則指出,資本的繼承只能是在資本形成以后由誰來繼承的問題,法律、成文法只能解決資本家占有別人的勞動產品是否合法的問題,而它們都不能夠創造資本。所以,資本并不是繼承或法律的規定而“是對勞動及其產品的支配權。資本家擁有這種權力并不是由于他的個人的或人的特性,而只是由于他是資本的所有者。他的權力就是他的資本的那種不可抗拒的購買的權力。”(第62頁)這表明馬克思不是把資本簡單地看作物,看作對物的占有,而是接近于把資本看
10、作一種生產關系。馬克思還研究了資本的利潤,通過分析利潤和資本的比例,探討了最低利潤率和最高利潤率問題。馬克思通過對資本和資本家的分析,指出其唯一的動機就是追逐利潤,因此這些人的利益同整個社會的利益是敵對的。馬克思還用辨證的觀點看待競爭,既指出了競爭的破壞消極作用,如在競爭中商品質量普遍低劣、偽造、假臂、普遍有毒和導致破產的一部分人貧困等,又指出了競爭也是反抗資本家有利消費者的唯一手段。通過對競爭的分析,馬克思還揭示了競爭和資本積累的內在聯系,看到了資本積累是必然規律。積累通過競爭開辟道路,積累的加強反過來又加強了競爭。在競爭中,大資本對小資本具有優越性。更為重要的是,馬克思根據對資本主義經濟規
11、律的分析,已經預見到競爭和壟斷的關系,即資本競爭可能導致集中的趨向。(3)通過對地租的分析,揭示了地租的本質、農業競爭及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趨勢。馬克思批判了古典經濟學派特別是亞當斯密認為土地所有者收取地租的數量取決于土地的肥沃程度,如果土地肥沃程度相同,則取決于土地的位置的觀點,指出其錯誤在于國民經濟學把土地肥力變成上地所有者的屬性的概念的顛倒。(第76頁)土地肥沃程度是土地的自然屬性,不是土地所有者的社會屬性,而地租問題則是社會關系問題。地租同工資一樣,其數量取決于租地農場主與十地所有者的斗爭,而土地所有者與租地農場主又都想聯合起來壓低農場下人的工資,以提高地租和利潤,所以,地租是土地所有者
12、、租地農場主和農場工人之間的斗爭關系。另外,馬克思還指出了在農業競爭中,土地所有者之間的利益相矛盾;大地產的積累,大地產對小地產的兼并及部分土地所有者成為工業家、資本家成為土地所有者的結果,最終導致資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間差別的消滅,分致階級關系簡單化,簡化為有產者和無產者的對立:再有,馬克思運用辯證法的觀點從現實發展進程中出現的資本與地產的對立中,考察r資本主義約發展史,揭示了由于大小地產的競爭即地產的集中化,必然導致封建十地所有制向資本主義所有制轉變同時,馬克思通過分析地產分割預見到了農業發展的趨勢是達到聯合,即土地“通過自由的勞動和白由的享受,重新成為人的真正的自身的財產。”(第86頁)就
13、是土地私有制的消滅和公有制的建立,(4)通過對國民經濟學的整體批判提出了無產階級經濟學的任務。馬克思在從個別觀點上批判國民經濟學之后,義在整體上分析了它的階級立場和思想方法。指出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的事實出發,但是它沒有真正說明這個事實。其原因在于,它的基本立場是“把資本家的利益當作最后的根據”,第89頁)是資產階級的一門發財致富的科學。國民經濟學的階級立場又決定了它必然采用唯心主義的思想方法。“它把私有時產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物質過程,放進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后又把這些公式當作規律。它不理解這些規律,也就是說,它沒有指明這些規律是怎樣從私有財產的本質中產生出來的。”匯第89頁)正因為此,馬克思認
14、為“國民經濟學沒有給我們提供一把理解勞動和資本分離以及資本和土地分離的根源的鑰匙。”(同上)通過對國民經濟學的整體批判,馬克思提出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的任務。首先,針對國民經濟學把競爭僅當作偶然的外部情況而沒有看到這是一種必然的發展過程的表現的錯誤,指出了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應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發展規律為研究對象,“必須弄清楚私有制,貪欲同勞動、資本、地產三者的分離之間的本質聯系,以及交換和競爭之間、人的價值和人的貶值之間、壟斷和競爭等等之間、這全部異化和貨幣制度之間的本質聯系。”(第90頁)其次,針對資產階級國民經濟學的唯心主義鈴誤,指出無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研究的應是社會的現實關系,而不是
15、純粹抽象的概念。因為經濟范疇不是純抽象的概念,而是現實關系的反映(這時馬克思尚未使用“生產關系”這一概念)。總之,馬克思在對工資、利潤和地租的分析中,不是囿于分配形式,而是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不是強調三者的一致,而是揭露了各個階級對立的基礎和隨者對立的發展必然走向聯合的趨勢其中的橫心問題是資本主義私有制問題2異化勞動理論的確立(l)闡述了異化勞動理論的內容。馬克思針對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只看到勞動的積極方面,而忽視了其消極方面的局限,提出了異化勞動理論。異化勞動理論是馬克思從哲學轉向經濟學的巨大成果,是德國古典哲學的傳統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進行經濟分析相結合的產物。在手稿中除了題為“異化勞動
16、”的片斷外,從第一手稿的工資、利潤和地租開始,到最后對黑格爾的辯證法的批判改造都在不同程度上論述了這問題。在“異化勞動”的片斷中馬克思是從勞動者和非勞動者兩個大的方面來考察異化勞動的。在勞動者方面,馬克思是從四個方面進行考察的第一,從生產的結果方面,即從勞動者同他的勞動產品的關系方面進行考察。馬克思提出異化勞動問題,不是從概念出發,而是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即從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者所生產的產品為資本家占有,無產階級處于貧困地位這一現實出發,揭示出在資本主義杜會,勞動者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窮;勞動者創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是變成廉價的商品。這一事實表明:“勞動所生產的對象
17、,即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子生產者的力t,同勞動相對立。”(第91頁)在論述勞動產品同勞動者的異化時,馬克思特別強調要把異化同對象化區分開來。對象化是指勞動都要物化為一定的對象即勞動產品,通過勞動產品體現出來:因此勞動的實現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對象化是任何社會物質生產的共同內容。然而,在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狀態下對象化同時也就是異化因為在這種狀態下,“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占有表現為異化、外化。”(第91頁)所以對象化不等于異化,而異化則包含著對象化。馬克思作這種區分的目的在于說異化是一種歷史現象。第二,從生產活動本身進行考察。勞動者之所以同自己生產的勞動產品
18、相異化,其根源又左于勞動者在生產中同白己的生產活動本身相異化。勞動本來是人的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人類的生命活動的表現,是人的本質。但是,在資本主義雇傭制度下,工人要聽從資本家的支配,因此,生產活動便成了不依賴于工人、不屬于工人的,并反過來反對工人自身的活動。盡管資本主義的勞動在形式上是自愿的,但實際上并不自愿,而是強迫的。勞動者在勞動中不是感到在自由地發揮自己的肉體力量和精神力量,而是感到身體和精神受到摧殘;勞動者在不勞動時如釋重負,而在勞動時則如坐針氈;勞動不是需要的滿足,而是賺取工資的手段。只要這種強制一消失,工人就會象逃避鼠疫一樣地逃避勞動。因此,人在實現自己的動物機能吃、喝、繁殖時,才
19、覺得自己是幸福和自由的,而在實現人所特有的機能一勞動時,反而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這表明,勞動者的勞動不是屬于他自己,而是屬于別人。在這里馬克思又區分了物的異化與自找異化。物的異化指的是勞動產品同勞動者相異化,而自我異化指的是勞動者同自己生產活動本身相異化。馬克思作這種區分的目的在于,說明異化勞動的本質主要的不在于工人的勞動產品為資本家占有,而在于生產過程同勞動者相異化。因此,要解決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的異化,必須首先解決勞動與勞動者相異化,即消滅雇傭勞動,第三,從人的類本質方面進行考察。馬克思從前兩個異化中又進一步分析了人的類本質同人相異化。“類本質”是費爾巴哈的用語,用以表示人的意識同動物意識的
20、區別。馬克思在此處沿用了費爾巴哈的概念,但是賦于了其不同的內涵。馬克思肯定人是類存在物,但認為人與動物的區別即人的類本質在于人能夠進行自由自覺的實踐活動,有些動物如蜜蜂、海貍、螞蟻也能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即也能進行生產,但它與人不同。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進行生產,而人則可以擺脫肉體的需要,并且只有在擺脫了這種需要時,才能夠真正地進行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則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系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按它本身的尺度進行生產,而人則按美的規律進行生產。可是在資本主義社會,人的勞動是被迫的,因而這種勞動就喪失了人所特有的自由自覺的特性,而成為維持
21、個人生存的手段。正如馬克思所說:“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存的手段。”(第97頁)第四,從人與人的關系方面進行考察。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同自己的勞動活動本身、同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因為在社會中,“人的異化,一般地說人同自身的任何關系,只有通過人同其他人的關系才得到實現和表現”(第98頁)異化勞動的任何表現,不可能離開人與人的關系。勞動者的勞動對象、勞動本身和類本質之所以同勞動者相異化,之所以不屬于他自己,正因為它們屬于別人“只有人本身才能成為統治人的異己力量”,(第9
22、9頁)而這個與勞動者相對立的別人就是不勞動的資本家階級。就象馬克思所說:“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同這個勞動的關系。工人同勞動的關系,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雇主起個什么別的名字)同這個勞動的關系。”(第100頁)這樣,馬克思透過物的關系看到了人的、階級的關系、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對抗。從非勞動者方面,馬克思主要是從非勞動者同勞動者、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系來進一步揭示異化勞動本質的。對此,馬克思沒有作詳細的論述,只是提綱式地指出了三點:首先凡是在勞動者那里表現為異化活動的,在非勞動者那里也都表現為一種異化狀態其次,凡是在勞動者
23、那里表現為一種現實的、實踐的關系,在非勞動者那里表現為一種理論的關系。再次,在異化中,凡是勞動者所做的不利于自己本身的事,非勞動者對勞動者都做了,但他對自己卻不做。(2)闡述了異化勞動與私有制的關系,揭示了私有制的根源。在剖析異化勞動之后,馬克思又分析了異化勞動和私有制的關系。馬克思從靜態和動態兩個方面對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的關系進行了分析。從靜態即既成形態看,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是相互作用的關系。私有財產是異化勞動的產物,又是勞動發生異化的條件。這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非常明顯的,資本家通過異化勞動剝削工人,又通過異化勞動的積累不斷擴大私有財產。從動態即歷史的發展過程看,異化勞動產生私有財產,異化勞
24、動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根源。而無論是私有制還是異化勞動的產生,都應從生產力的狀態來解釋。在揭示了異化勞動是私有制產生的根源之后,馬克思又提出了勞動在最初是怎樣發生異化的問題。他說:“淺們已經承認勞動的異化、外化這個事實,并對這一事實進行了分析。現在要間,人怎么使他的勞動外化、異化?這種異化又怎么以人類發展的本質為根據?”(第102頁)在手稿中馬克思沒有具體回答這一問題但為解決問題指出了道路,“我們把私有財產的起源問題變為異化勞動同人類發展的關系問題也就為解決這一任務得到了許多東西。”(同上)(二)批判粗陋的共產主義,科學地論證共產主義關于共產上義的論證在此之前,馬克思已經對共產主義進行了某些論證
25、,如在德法年鑒發表的文章中,提出了人類解放和無產階級歷史使命問題,這是馬克思關于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的最初萌芽。但當時的論證是建立在哲學的基礎上。手稿的不同之處在于它是在批判粗陋共產主義的基礎上,第一次以經濟學為基礎來論證共產主義的,從而將共產主義置于現實的基礎上,即建立在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分析的基礎上,使共產主義由空想六科學邁出了決定性的一步。當然,馬克思在對共產主義的經濟學論記中,還交織著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殘余表現了還沒有完全成熟時期的特點。1批判粗陋的即平均的共產主義馬克思指出,粗陋的共產主義的要害是對私有制問題,即是徹底消滅私有財產還是平分私有財產問題沒有作出正確回答。粗陋的共產主義雖然也
26、要求否定私有財產,但他們并沒有認識私有財產的本質,因此他們實質上并不是消滅私有制而只是用普遍的私有財產即均分私有財產來反對個別的私有財產,企圖使人人都成為私有者。所以馬克思批判說,“粗陋的共產主義不過是這種忌妒和這種從想象的最低限度出發的平均化的頂點。”(第118頁)這種共產主義是“對整個文化和文明的世界的抽象否定”,是“向貧窮的、沒有需求的人他不僅沒有超越私有財產的水平,甚至從來沒有達到私有財產的水平的非自然的單純倒退”。這種對私有財產的揚棄“決不是真正的占有”。(同上)2對共產主義初步的科學論證(l)關于共產主義實現的現實根據問題。手稿中,馬克思從資本主義私有制出發,分析了資本主義私有制運
27、動的特點是使階級矛盾簡單化,即簡化為無產者與有產者的對立,因此,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即勞動和資本的矛盾,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根本性矛盾。而“勞動和資本的這種對立一達到極限,就必然成為全部私有財產關系的頂點、最高階段和滅亡。”第106頁)這表明馬克思把資本主義私有制既看作是無產者和資產者對立的基礎,又看作是這種矛盾得以解決即共產主義得以實現的根據。另外,馬克思在講到人的“復歸”的性質時說,這種復歸是完全的,是在迄今發展的全部財富范圍內自覺形成的。(參見第120頁)這說明了共產主義的建立要以在長期歷史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為基礎。(2)關于共產主義實現的途徑問題。馬克思在分析農村的階級斗爭
28、狀況時指出,由于競爭,一部分上地所有者破產了淪為無產階級而農業工人的工資又會降低到最低點。“這就必然導致革命。”(第87頁)也就是說,私有制運動的結果、階級斗爭的發展必然導致革命。由此,馬克思提出共產主義問題不僅是宣傳的問題,而且是革命行動的問題,因為“要消滅私有財產的思想,有共產主義思想就完全夠了,而要消滅現實的私有財產,則必須有現實的共產主義行動。”(第140頁)(3)關于共產主義實現的步驟問題。馬克思說“共產主義是最近將來的必然的形式和有效的原則。但是,這樣的共產主義并不是人類發展的目標,并不是人類社會的形式。”(第131頁)在這里馬克思主要說明兩個問題:其一是共產主義取代資本主義是歷史
29、發展的必然。因為只有共產主義才能使資本主義私有制造成的人和自然之間、人和人之閉的矛盾得到解決,使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白我確立、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抗爭真正解決。其二是馬克思當時把共產主義的實現理解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是以私有財產的初步揚棄作為中介,即粗陋的共產主義,第二步是揚棄這個中介,在自身基礎上達到人的解放和人的復歸,即真正的共產主義引文中的“共產主義”是指馬克思設想的實現共產主義的第一步。(4)關于共產主義特征和內容的設想。馬克思指出:“共產主義是私有財產即人的自我異化的積極的揚棄,因而是通過人并且為了人而對人的本質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白身、向杜會的(即人的)人的復歸,這種復歸是
30、完全的、自覺的而且保存了以往發展的全部財富的。這種共產主義作為完成了的自然主義,等于人道主義,而作為完成了的人道主義,等于自然主義,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問的矛盾的真正解決,是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間的斗爭的真正解決,“是歷史之謎的解答”。(第120頁)這里雖然明顯地反映出費爾巴哈人本主義的影響,但與費爾巴哈抽象的人道主義有著原則的區別,它實質上表明了共產主義是私有制的徹底鏟除,是在生產高度發展的基礎上,不僅達到產品的極大豐富,人們能夠充分地擁有和支配產品,而且人本身也獲得了徹底的解放和全面的發展,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從而達到真正實現或占有人的本質。(第123
31、頁)同時,馬克思還預見到共產主義的實現不是一帆風順的,它“將經歷一個極其艱難而漫長的過程”。(第140頁)(三)新世界觀基本觀點的初步闡發手稿中,馬克思闡發了新世界觀的一些荃本觀點,這集中體現在對科學實踐觀的初步探索和把這一探索運用于認識論和社會歷史觀之中,為創立科學的辯證的和歷史的唯物主義奠定了基礎。1對科學的實踐概念的探索在手稿中,馬克思對實踐的理解較之他以前的認識產生了質的飛躍,如在德法年鑒中,馬克思把實踐還只是理解為實際的革命活動。而在手稿中則將實踐理解為人類最基本的社會活動一物質生產活動,理解為改造自然界的客觀物質活動,他說:“全部人的活動迄今都是努動,也就是工業,就是自身異化的活動
32、”。(第127頁)2對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闡述平稿中,馬克思第一次集中地閱述了以實踐為基礎的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l)馬克思指出人的認識來源于“人化的自然界”。在手稿中,由于馬克思開始用實踐的觀點認識主體和客體的關系,因而沒有停留在一般反映論的水平上,即肯定感覺來源于客觀存在的相應對象上,而是從主體與客體辯證關系的角度,從主體對客體改造的角度來說明認識的來源。認為感覺的對象不是直接存在的自然界而是受過主體改造的、人化的自然界,“是人的現實的自然界”,是“通過工業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類學的自然界”。(第128頁)由于馬克思重視實踐在認識中的作用,因此他特別強調工業發展對認識發展的意義,他甚
33、至把工業發展史和工業產品看成是“感性地擺在我們面前的人的心理學”,(第127頁)即認識論,這樣,馬克思就同包括費爾巴哈在內的一切舊唯物主義的直觀的認識論區別開來。(2)馬克思指出人的認識的社會制約性。馬克思認為,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主體的感覺,不僅受“人化的自然界”的制約,而且受個人的社會地位和人與人之問的社會關系的制約。他舉例說,販賣礦物的商人只看到礦物的商業價值,而看不到礦物的美和特性,他沒有礦物學的感覺;憂心忡忡的窮人甚至連最美麗的景色都沒有什么感覺;而且從味覺來說,對于一個忍饑挨餓的人說來,并不存在人的食物形式,并不把烹調當作藝術、飲食當作品味,而是塞飽肚子。這種飲食和動物的飲食沒有不同
34、。馬克思待別強調私有制關系對人的感覺的制均,提出了“私有制使我們變得如此愚蠢而片面”(第124頁)的重要論斷,并指出其原因在于,在私有制統治下,“一切肉體的和精神的感覺都被這,切感覺的單純異化即擁有的感覺所代替”。(同上)由此馬克思得出結論“私有財產的揚棄,是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的徹底解放”,“這種揚棄之所以是這種解放,正是因為這些感覺和特性無論在主體上還是在客體上都變成人的”。(同上)這一論述實際上是把認識論問題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結合在一起,從而顯示了馬克思關于認識學說的革命性質。(3)馬克思指出了人的感覺能力隨著實踐活動的深入而發展。馬克思認為,人的五種感覺“都只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
35、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五官感覺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第126頁)因此,“人的眼睛和原始的、非人的眼晴得到的享受不同,人的耳朵和原始的耳朵得到的享受不同”。(第125頁)馬克思還認為,感覺能力的發展必須依賴于人們物質生產活動的發展。他說:“一方面為了使人的感覺成為人的,另一方面為了創造同人的本質和自然界的本質的全部豐富性相適應的人的感覺,無淪從理論方面還是從實踐方面來說,人的本質的對象化都是必要的。”(第126頁)(4)馬克思指出理論依賴于實踐。在(共產主義)片斷中,馬克思指出:“理論的對立本身的解決,只有通過實踐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實踐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這種對立的解決決
36、不只是認識的任務,而是一個現實生活的任務,西哲學未能解決這個任務,正因為哲學把這僅僅看作理論的任務。”(第127頁)在(需要、生產和分工)片斷中,馬克思更明確地指出,理論難題的解決是實踐的任務并以實踐為中介,真正的實踐是現實的和實證的理論的條件。(第139頁)3對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闡發對科學實踐觀的探索,使馬克思找到了正確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鎖鑰”,從而接近了“歷史之謎”的正確解答。(1)闡發了物質生產活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社會歷史發展的最終基礎和最根本動力的思想。在手稿中,馬克思從縱向和橫向兩個角度揭示了物質生產活動對社會歷史的決定作用指出:“整個所謂世界腸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
37、而誕生的過程”,(第131頁)“宗教、家庭、國家、法、道德、科學、藝術等等,都不過是生產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產的普遍規律的支配。”(第121頁)雖然在這里馬克思還沒有達到闡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辯證關系的理淪高度,也沒有把上層建筑領域內的政治法律制度與社會意識形態區分開來,但是已經明確指出,物質生產活動決定著人類的其他一切活動,決定著社會歷史的形成與發展。(2)闡發了自然科學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和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統一的思想。手稿中,馬克思批評了以往的哲學疏遠自然科學、歷史學輕視自然科學對社會發展的作用,“僅僅把它看作是啟蒙、有用性和某些偉大發現的因素”,(第128頁
38、)強調自然科學的發展在社會發展和人類解放中具有重要作用。指出,自然科學“通過工業日益在實踐上進入人的生活,改造人的生活,并為人的解放做準備,盡管它不得不直接地完成非人化。”(同上)自然科學被應用于生產過程之中,便會形成并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的狀況又最終地決定著人類社會生活的狀況及發展水平。當自然科學不很發達,從而生產力有了定程度的發展但又未高度發展時,必然出現“非人化”現象,即人剝削人、人壓迫人的社會現象。當自然科學高度發展,從而生產力亦高度發展時,“非人化”的社會現象必然被消滅,人類將最終獲得解放。正因為此馬克思將自然科學看作是“真正人的生活的基礎”,“人的科學的基礎”。(同上)另外,馬
39、克思還從實踐是科學的基礎出發,強調自然科學同人的科學的統一。自然科學以自然界為研究對象,但這是按人的要求改造過的即人化的自然界人的科學以人為研究對象,但這是作為自然界一部分,在改造自然界的過程中得到改造的人,因此,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自然科學往后將包括關于人的科學,正像關于人的科學包括自然科學一樣這將是一門科學。”(同上)(3)闡發了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統一的思想。手稿中,馬克思針對唯心主義在哲學基本問題上本末倒置的錯誤,指出:“我的普遍意識不過是以現實共同體、社會存在物為生動形式的那個東西的理論形式,而在令天,普迫意識是現實生活的抽象,因此,我的普遍意識的活動本身也是我作為社會存在物的理論
40、存在”。(第122頁)還指出,“作為類意識,人確證自已的現實的社會生活,并且只是在思維中復現自己的現實存在”,(第123頁)這里的“普遍意識”、“類意識”就是社會意識。馬克思不僅明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而且指出兩者的關系是對立的統一;“思維和存在蘭有區別但同時彼此又處于統一中。”(同上)(4)闡發了個人與社會相統一的思想。馬克思立足實踐,把生產勞動作為人的本質不僅正確地解決了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正確地解決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馬克思認為,生產活動是社會性的活動。個人只有從事生產才形成社會,而只有在社會中才能從事生產,個人的勞動和消費,“無論就其內容或就其存在方式來說,都是社會的是社會的活動和社
41、會的享受。”(第121-122頁)不僅物質生產是這樣,即使從事腦力勞動、進行科學研究之類的活動,形式上是純個人的活動,實際上也是社會性的活動。因為不僅我的活動所需要的材料,甚至進行活動的語言本身,邵是作為社會的產品給予我的。因此,馬克思反對把社會問個人對立起來,指出:“個人是社會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現,即使不采取共同的、同其他人一起完成的生命表現這種直接形式,也是社會生活的表現和確證。”(第122123頁)(5)闡發了革命的必然性及革命運動的客觀基礎的思想。在分析了基于經濟利益根本對立的兩大階級的基礎上,馬克思得出了隨著階級矛盾日趨尖銳“必然導致革命”,(第87頁)而“整個革命運動必然在私
42、有財產的運動中,即在經濟中,為自己既找到經驗的基礎,也找到理淪的基礎”(第120121頁)的結論。(四)對黑格爾哲學體系的第一次全面批判1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是馬克思主義形成過程中的必要環節,也是手稿的重要內容。手稿中對黑格爾哲學的批判,是馬克思繼1843年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在國家和法等問題上批判黑格爾,實現了同黑格爾哲學的決裂而轉向唯物主義之后的又一次批判。這次批判的特點是馬克思在完成了兩個轉變的基礎上,對黑格爾哲學體系所作的第一次全面的批判,是對黑格爾唯心主義辯證法的唯物主義改造。在批判中,馬克思以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為靶子。因為他認為精神現象學旁是黑格爾析學的“真正誕生地和秘密”,(第15
43、9頁)是“黑格爾的圣經”,(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1845一1846年)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163頁)全面地批判分析黑格爾哲學,“必須從黑格爾的現象學”開始。馬克思對精神現象學的批判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分析批判黑格爾的哲學體系,即從意識、自我意識、理性到精神、絕對精神的發展過程來揭露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實質。第二部分是分析精神現象學的“絕對知識”一章。在分析批判中主要闡述了以下幾個問題:第一,揭露了黑格爾主客體統一理論的唯心主義實質。在精神現象學這部書中,黑格爾闡述了其客觀唯心主義的主體與客體統一的理論。該理論實際上包括了黑格爾以后整個唯心主義的雛形。因此,在手稿中馬克思首先對
44、此進行了批判。馬克思指出,黑格爾的哲學全書是從邏輯的、從純粹的思辨的東西開始的,而以絕對知識,即理解自身的哲學的或絕對的精神結束。“所以整整一部哲學全書不過是哲學精神的展開的本質,是哲學精神的自我對象化;而哲學精神不過是在它的自我異化內部通過思考理解即抽象地理解自身的、異化的世界精神。”(第160頁)因此,在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中,全部外化的產生和外化的揚棄,不過是抽象的、絕對觀念的生產史,即邏輯的思辨的思維生產史。馬克思還指出,在黑格爾哲學中,作為主體的是絕對觀念,客體是絕對觀念的外化。人們在客體中認識的無非是絕對觀念的自身,認識的客體即是主體。因此,對象本身對意識來說是正在消逝的東西,自我意
45、識的外化就是設定物性,這種外化和揚棄,肯定了自我意識的創造力,肯定對象是意識的外化,肯定意識把自己設定為對象,因而意識在對象中也就是在自己本身。全部外化和揚棄無非是意識的運動,是意識的各個環節的總和。因此,在黑格爾的哲學中,主客體的對立,實際上是抽象思維同感性的現實在思想本身范圍內的對立,這是典型的唯心主義馬克思對黑格爾把絕對觀念作為主體,把現實的人和現實的自然界看作是被設定的觀念的敬法進行了批判,指出在這里,“主詞和賓詞之間的關系被絕對地相互顛倒了,這就是神秘的豐體一客體,或籠翠在客體上的主體性,作為過程的絕對主體,作為使自己外化并且從這種外化返回到自身的、但同時又使外化回到自身的主體,以及
46、作為這一過程的主體”。(第176頁)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唯心主義的主客體統一論的同時,運用唯物辯證法肯定了對象的客觀性。他以饑餓和太陽與植物的關系為例說明這個何題。饑餓是個自然的需要,為了得到滿足,得到食物,它需要在它之外的自然界,在它之外的對象。饑餓是裁的身體對于存在于我的身體之外的、為了保全自己、為了自己生存不可缺少的對象的公開的需要。太陽是植物的對象,是植物所不可缺少的,保證它的生命的對象,同樣,植物也是太陽的對象,是太陽具有的喚醒生命力,具有哺育萬物的力量的表現。因此馬克思說:“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參加自然界的生活。一個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沒
47、有對象,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物。一個存在物如果本身不是第三者的對象,就沒有任何存在物作為自己的對象,也就是說,它沒有對象性的關系,它的存在就不是對象性的存在。洲非對象性的存在物是非存在物。”(第168頁)黑格爾的絕對觀念就是這種既不是對象,又沒有對象的虛無其實,抽象思維者在神靈的辯證法中以為是從無、從純抽象中創造出來的那些本質,“無非就是自然界諸規定的抽象”。(第179頁)此外,馬克思還批判了黑格爾把自我意識和人等同起來的觀點。黑格爾把人和自我意識等同起夾,因此把人的本質的一切異化都看成是人的自我意識的異化二馬克思從唯物主義觀點出發,認為自我意識的異化,是客觀現實的異化在知識和思維中的反映。人是
48、感性存在物,自我意識是人的感官的特性,而不是相反,正如馬克思指出的:“自我愈識是人的自然界即人的眼睛等等的質,而并非人的自然界是自我愈識的質。”(第164頁)馬克界認為人是現實的、有形體的、站在穩固的地球上呼吸著一切自然力的實體,而不是自我意識,因而人的異化也不是純主觀的、所謂自我意識的異化,可是人通過實踐把自己的本質力量設定為異己的對象。現實的人之所以能夠創造或設定對象,是因為人本身是被對象所設定的,是一個實實在在的自然界。人的異化產物的對象件,證明了人們活動的物質性。這表明,馬克思當時的觀點,既超出了唯心主義,也超出了機械唯物主義,它是從唯物辯證的觀點看待主客體的關系的。第二,揭示了黑格爾
49、哲學的保守性質。馬克思認為,由于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本質,決定了在其范圍內克服異化是不可能的。因為在黑格爾看來,自我意識的外化產生的不是具體的、感性存在物,而是沒有內容的、缺乏感性實在的“物性”因此揚棄異化,并不是真正改變客觀對象,而是純思辨的過程。馬克思以黑格爾對待宗教、國家和法為例加以說明。在黑格爾看來,宗教是自我意識的異化,對宗教的揚棄,并不是消滅宗教,而是過渡到真正的宗教即宗教哲學。同樣,揚棄國家和法,并不是改變現存的法律、國家制度,而是認識自己在法、政治中過著外化的生活,這樣,就是在這種外化生活中過著真正的人的生活,就是真正地揚棄了異化。這種觀點是極端保守的,是為現有的政治制度和宗教
50、作辯護的。第三,指出黑格爾否定之否定觀點的唯心主義實質。否定之否定是構成黑格爾哲學體系的杠桿。在手稿中,1.馬克思著重揭示了它同黑格爾異化觀的聯系。在黑格爾看來,人和自我意識是等同的;自我意識的外化,這是第一個否定;而對這個異化的揚棄,是否定之否定,這個過程,不是現實的發展過程,而是“超脫任何內容同時又正是對任何內容都通用的,脫離現實的精神和現實的自然界的抽象形式、思維形式、邏輯范疇”。(第176頁)在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里,揚棄是一個重要范疇因為在黑格爾哲學中:”把否定和保存即肯定結合起來的揚棄起著,一種獨特的作用。(第172頁)可以說,沒有揚棄,就沒有黑格爾的辯證法。黑格爾哲學的發展過程就是
51、通過后一個范疇對前一個范疇的揚棄實現的。但是,黑格爾哲學中的揚棄,只是純邏輯的范疇,而沒有觸及到客觀對象本身。2馬克思在批判黑格爾精神現象學唯心主義實質的同時,也肯定了其的合理因素。在手稿中,馬克思把黑格爾哲學的唯心主義體系同辯證法區分開來,充分肯定了“作為推動原則和創造原則的否定性的辯證法”,認為這是精神現象學的“最后成果”,也是最偉大的成就。(第163頁)馬克思的肯定主要體現在:第一,黑格爾異化觀中的辯證法思想。馬克思認為在異化觀中黑洛爾辯證法的偉大之處在于,他把人的自我產生看作一個過程,把對象化看作失去對象,看作外化和外化的揚棄。這表明黑格爾既看到了人的本質即自我意識的對象化或外化的一面
52、又看到了這種對象必然被占有或這種外化必然被揚棄的一面。第二,黑格爾抓住了勞動的本質。馬克思充分肯定了黑格爾把對象性的、現實的區而是真正的人理解為他自己的勞動的結果,“把勞動看作人的本質,看作人的自我確證的本質”(同上)的偉大功績并把這看作是黑格爾辯證法的根源所在。同時馬克思也指出了黑格爾勞動觀的局限:一是他站在現代國民經濟學家的立場上,只看到勞動的積極方面,而沒看到其消極方面二是黑格爾是“在抽象的范圍內把勞動理解為人的自我產生的行動”,(第175頁)即他“唯一知道并承認的勞動是抽象的精神的勞動。”(第163頁)第三,“揚棄”是黑格爾辯證法的“積極環節”。在黑格爾哲學中,揚棄是使外化返回到自身的
53、對象性的運動。馬克思肯定了這種揚棄的積極意義,在于黑格爾“主張人通過消滅對象世界的異化的規定、通過在對象世界的“異化存在中揚棄對象世界而現實地占有自己的對象性本質”。(第174頁)即揚棄是既有克服又有保留,有關手稿的爭論及學習的意義手稿是馬克思早期思想形成的關鍵時期,即舊哲學的影響和新思想形成的交錯時期,創作的一部未完成的手稿,因此它必然帶有過渡性和不成熟、不完善的特點。另外,在手稿中,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進行了全面性的批判,而對費爾巴哈哲學則基本上是肯定的,有的地方的評價甚至過高,如他說,“只是從費爾巴哈才開始了實證的人道主義的和自然卞義的批判:費爾巴哈越不喧咦,他的著作的影響就越扎實、深刻、
54、廣泛而持久;費爾巴哈著作是繼黑洛爾的遙現象學和邏輯學以后包含昔真王理論革命的唯一著作。(第46頁)同時,馬克思對黑格爾的批判是借助費爾巴哈進行的。因此,在手稿中馬克思雖然闡述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在許多方面超過了費爾巴哈,但在不少地方仍保留著費爾巴哈的痕跡,影響正是由于以上特點,使得這部手稿自1932年首次全文發表以后,就引起了國際理論界的廣泛注意,圍繞這部著作展開了激烈的爭論。爭論主要圍繞著兩個馬克思的斗爭即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恩、人道主義馬克思與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的斗爭進行。早在20世紀30年代即手稿剛剛發表時,德國右翼社會民主黨人,也就是手稿德文版的最初出版者朗茲胡
55、特和邁耶爾在他們編的卡爾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早期著作第1卷的“導言”中,第一次把手稿與馬克思后期的著作對立起來,那把青年馬克思與老年馬克思對立起來。他們認為手稿是“新的福音書”,是“真正馬克思主義的啟示錄”,是“馬克思的中心著作”,并說手稿對于論證“新的馬克思主義觀”具有“決定的意義”它是“包括了馬克思的全部精神視野的唯一文獻。”手稿的所渭“中心思想”是把“人的本質的全面實現和發現”當作“歷史的真正目的”。其后,他們的贊同者德曼在其新發現的馬克思中也鼓吹,在手稿中“馬克思思想的哲學前提找到了完全成熟的完美表達”。井宣稱手稿是“馬克思成就的頂點”手稿的特殊作用就在于“清楚地揭示了他的社會主義情緒背
56、后的倫理的、人道主義的動機”。他還揚言發現了兩個馬克思,即早期的“人道主義者馬克思”同晚期的“唯物主義者馬克思”。在吹捧早期思想的同時,他又竭力貶低馬克思成熟時期的思想,說馬克思晚期的著作如資本論表現出“創作能力的某種衰退和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經過戰爭的創傷,社會動蕩不安,使人的問題突出起來。隨之,以人為研究中心的現代西方人本主義思潮興起。人本主義,其中特別是存在主義的代表人物也從手稿中尋求理論根據認為手稿中的馬克思就是存在主義、人本主義的馬克思,手稿以后的馬克思是忽視了人的、“有一個人學空白”的馬克思。西方資產階級學者抬高手稿的實質,是試圖在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的一些難點上蓄意制造混亂和
57、進行歪曲以使用未成熟的馬克思代替成熟的馬克思,用人道主義取代歷史唯物主義。這股企圖利用“青年馬克思”把馬克思主義人道主義化的思潮,在近幾年內已越出西方,成為具有廣泛滲透力的一種國際思潮。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方剛)關于卡爾馬克思(18181883)的生平事跡,相信大家都已經有很多的了解了。他的一生正如他在中學畢業論文中所說的那樣,是“為全人類的事業而獻身”的。手稿一書的寫作背景這部手稿大致寫于1844年48月間,因為寫于巴黎,所以又稱巴黎手稿。巴黎時期是馬克思政治思想進入決定性轉折的時期。我們來看一看1844年前后馬克思的生活軌跡。1837年,馬克思參加了青年黑格爾運動。1841年撰寫博士
58、論文。1842年4月開始為當時德國民主派機關報萊茵報撰稿,由對宗教的哲學批判轉向對普魯士專制制度的批判。1843年3月萊茵報被查封,使馬克思認識到單靠空洞的理論批判不可能解決社會現實問題。于是,他在批判黑格爾法哲學的同時開始更深入地研究歷史與政治。這一時期他還閱讀了費爾巴哈的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這使馬克思超越了青年黑格爾派。為了更進一步研究市民社會、社會經濟關系和政治經濟學、弄清人的異化問題,馬克思1843年10月來到巴黎,他滿懷激情地說,“那么,到巴黎去吧,到這個古老的大學和新世界的新首府去吧!”我們從燕妮的回憶錄動蕩生活簡記了解到,1843年6月19日他們舉行了婚禮。這以后,燕妮始終陪
59、伴在馬克思身邊,患難與共,共同度過38年的艱苦、動蕩的生活。在巴黎,馬克思廣泛接觸了各個流派的思想家。在燕妮的回憶錄中記錄有海涅、盧格、海爾維格、托爾斯泰、莫伊勒、父爾奈斯、巴枯寧、蒲魯東等人的名字。他還深入工廠,和工人廣泛交流,并參加工人的革命活動。他被工人階級的善良所打動。他曾寫信給費爾巴哈說,這些受盡勞動折磨的人純潔無瑕,心地高尚,他相信歷史是會把我們文明社會的這些“野蠻人”變成人類解放的實踐因素的。在巴黎,馬克思和盧格籌劃出版了德法年鑒,并在雜志上發表了論猶太人問題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兩篇文章,強調只有進行暴力革命,才能消滅私有制,實現人的解放。這表明馬克思通過對政治經濟學、法國歷史
60、、德國現狀以及法國社會主義者的研究,轉向了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在巴黎,馬克思與燕妮的第一個孩子小燕妮誕生了。這是他們愛情的結晶和見證。在巴黎,馬克思和恩格斯相遇,開始了他們的友誼與合作,他們的這種革命友誼一直為后人所仰慕和稱頌。巴黎也容不下這樣的革命者。1845年,基佐在普魯士政府慫恿下發出驅逐令,“卡爾馬克思必須在二十四小時內離開巴黎”。不過,對于馬克思來說,“我是世界的公民,我走到哪兒就在哪兒工作。”在比利時,在英國,馬克思始終積極參與和領導無產階級革命斗爭,為共產主義運動建立理論基礎。后來我們還知道,正是在巴黎期間,馬克思寫下了這部重要的手稿。套用馬克思評價黑格爾的精神現象學的話,我們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電力買賣安裝合同協議
- 疫情期間供貨合同協議
- 畫師合同協議書范本
- 2025至2030年中國男式光頭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玻璃清潔防霧劑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烤肉盤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海綿清潔球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正方鐵罐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柔潤美白滋養晚霜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木制吊床支架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競爭優勢:透視企業護城河
- 教學課件:《新時代新征程》
- 【蘇州市冷鏈物流發展現狀、問題和優化建議分析(后后附問卷)11000字(論文)】
- 旋極信息:北京旋極百旺科技有限公司資產評估報告
- 婦產科學-第九章-妊娠合并內外科疾病
- 【基于杜邦分析法的寧德時代企業財務分析案例報告13000字(論文)】
- 空調維保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幼兒園中班語言繪本《來喝水吧》微課件
- 允許一切發生:過不緊繃松弛的人生
- 三農產品直播帶貨策劃方案-
- 《囊螢夜讀》-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