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政治經濟學》練習題(共34頁)_第1頁
個人《政治經濟學》練習題(共34頁)_第2頁
個人《政治經濟學》練習題(共34頁)_第3頁
個人《政治經濟學》練習題(共34頁)_第4頁
個人《政治經濟學》練習題(共34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導論(do ln)練習題一、基本概念生產力 生產關系(shngchngunx) 經濟范疇 經濟規律 科學(kxu)抽象法二、填空1、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 )。2、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出發點是( )。3、生產資料是由( )和( )構成的。4、在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中( )是最基本的關系。5、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是( )性和( )性的統一。三、單項選擇題1、經濟學最早出現在 ( )原始社會 奴隸社會 封建社會 資本主義社會2、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獨立的社會科學 ( )隨著奴隸社會生產方式的產生與發展而逐漸形成的隨著封建社會生產方式的產生與發展而逐漸形成的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與發展而逐

2、漸形成的 隨著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與發展而逐漸形成的3、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是 ( )物質資料生產 生產力 生產關系 經濟基礎4、下列生產資料中屬于勞動資料的是 ( ) 原料 輔助材料 燃料 機器設備5、在紡織廠中勞動對象是 ( )紡織機 廠房 棉紗 運輸工具6、社會生產方式包括的兩個方面 ( )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 生產力和生產關系 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 勞動者和生產資料7、生產關系的基礎是 ( )生產力 物質資料生產 生產資料所有制 勞動過程8、生產力狀況包括 ( )生產力發展和生產力變化 生產力水平和生產力布局 生產力性質和生產力標準 生產力性質和生產力水平9、決定社會經濟制度更替的規

3、律的是 ( )價值規律 生產關系一定適應生產力性質的規律 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的規律 節約勞動時間的規律四、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五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二至五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號碼填在題干后面的括號內)1、人類社會要進行生產必須具備的簡單要素是 ( )貨幣 人的勞動 勞動管理 勞動資料 勞動對象2、構成社會再生產總過程的基本環節是 ( )生產 占有 分配 交換 消費3、在生產力中 ( )包括人的因素勞動者 包括物的因素生產資料 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勞動者 起主導作用的因素是生產工具 生產工具是劃分經濟發展的時期的主要標志、生產關系(shngchngunx)是 ( )人們在物質資料(zlio)生

4、產過程中所結成的相互關系在各種社會關系(shhugun xi)中是最基本的關系 反映了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在階級社會里表現為一定的階級關系 是人們之間的物質利益關系五、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是社會生產中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它經常處于不斷發展變化中,所以生產關系也是經常不斷發展變化的。、任何經濟規律都具有客觀性,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人們必須按照客觀經濟規律辦事,所以人們在客觀經濟規律面前是無能為力的。六、簡答題、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學習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意義。七、論述題、試述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關系八、材料題1958年月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在農村

5、建立人民公社的決議中宣布:“共產主義在我國的實現已經不是什么遙遠將來的事情了?!痹谶@種急于過渡到共產主義的思想指導下,出現了“跑步進入共產主義”等口號,在經濟生活中急劇擴大集體規模,提高公有程度,大力推行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這種空想的理論和實踐,大大超越了整個社會主義階段,結果造成了三年經濟困難,使生產力遭到極大破壞,這是我國社會主義發展中的一次大的挫折。問題:試分析這段話所蘊含的政治經濟學原理。 參考答案一、名詞解釋、生產力,也叫社會生產力,就是具有一定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和他們使用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力量。生產力是生產過程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生產關系,就

6、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也叫經濟關系。在人們的各種社會關系中,生產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生產關系的內容包括人們在一定生產資料所有制基礎上所形成的,在社會生產總過程中發生的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經濟范疇,揭示社會生產關系的本質概念,是對經濟現象的普遍本質的概括,是生產關系的理論表現。經濟范疇是從具體到抽象的研究工作的結果。有了經濟范疇系列,便可以作為進一步認識社會生產關系的工具,揭示經濟關系的本質和規律性,從而形成政治經濟學理論體系。 、經濟規律,就是經濟現象和經濟過程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它體現著經濟過程的必然趨勢。按照經濟規律產生和發生作用的經濟條件不同

7、,經濟規律有三種類型:一切社會經濟形態所共有的經濟規律;幾種社會經濟形態所共有的經濟規律;某種社會形態特有的經濟規律。 、科學抽象法,就是運用人們思維的抽象力,從大量的社會經濟現象中,抽象去外在的、偶然的、非本質的聯系,找出內在的、必然的、本質的聯系,形成科學理論體系的方法。 二、填空題答案 1、社會生產關系 2、物質資料生產 3、勞動資料、勞動對象 4、生產關系 5、階級性、科學性(三)、單項選擇題答案(d n)1、 2、 3、 4、 5、 6、 7、 8、 9、 四、多項選擇題答案(d n)1、 2、 3、 4、五、判斷(pndun)正誤并說明理由1、錯誤。生產力是社會生產方式中最活躍和經

8、常變化的因素。社會生產的發展變化,總是先從生產力的發展變化開始的,而后或遲或早勢必引起生產關系的相應變化。當某種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發展還有充分余地的時候,它決不會退出歷史舞臺,人為地改變這種生產關系只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將生產關系的穩定性和變動性結合起來考察,同時應該看到在一定的社會經濟形態中,生產關系的根本性質不會發生根本的變化,具有相對穩定性,但這并不排除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的具體形式和某些環節必須適時地進行必要的調整和改革,才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2、錯誤。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人們必須尊重經濟規律。但是,承認經濟規律的客觀性,并不是說人們在經濟規律面前無能為力,只能做經濟

9、規律的奴隸。相反,正由于經濟規律具有客觀性,人們才能在實踐的基礎上通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和利用客觀經濟規律,趨利避害,造福于社會和自身。當然這不是輕而易舉的事。為此人們必須掌握豐富的科學知識,系統地搜集齊備的經濟資料,經過周密的調查研究和不斷的總結經驗,才能逐步深化對經濟規律的認識。而人們對客觀經濟規律認識得越深刻、越正確、就越能夠根據客觀經濟規律的變動趨勢,規劃自身的經濟活動,制定正確的工作方針與政策,在實踐中實現預期的目的,并提高經濟工作的經濟效益。六、簡答題1、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什么?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 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是在人類物質資

10、料生產過程中形成和存在的,因此政治經濟學把物質資料生產作為自己研究的出發點。 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必然發生兩方面的關系。一方面是人與自然的關系,另一方面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它們分別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反映出來。生產力,即社會生產力,就是具有相當生產經驗和勞動技能的勞動者和他們所使用的生產資料結合起來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所發生的力量。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結成的相互關系,也叫經濟關系。社會再生產過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四個環節。從而也就使人們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形成了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方面的關系,這是廣義的生產關系。狹義的生產關系指的是人們在直接生產過程中所結成的

11、相互關系。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生產關系,就是要揭示人們在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中的相互關系及其規律性。2、學習政治經濟學的重要意義。政治經濟學是經濟科學中的基本理論學科。在經濟學科體系中處于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學習和掌握政治經濟學具有重要的意義:第一、有利于認識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堅定社會主義理論信念和樹立無產階級世界觀;第二、有利于認識經濟運動的規律性,正確制定和執行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方針和政策;第三、有力于完整地、準確地掌握馬克思主義和堅持鄧小平理論,增強捍衛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自覺性。七論述題、1、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xingh)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有機

12、結合與統一(tngy),構成社會生產方式。二者是社會生產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面,生產力是社會生產的物質內容,生產關系是社會生產的社會形式。()、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發展變化;決定生產關系的部分質變,決定舊的生產關系被新的生產關系所代替,決定著生產關系的變化程度。()、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對其有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生產關系一定適應生產力狀況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無論是過時的生產關系,還是新的生產關系,不能落后或超越生產力的狀況,否則,生產關系必然發生變化。八、材料(cilio)題 生產力

13、和生產關系是對立統一體。這種對立統一關系,首先表現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其次,生產關系并不是消極被動的由生產力所決定。這種反作用表現在,當生產關系同生產力發展的要求相適應,適合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時,就推動生產力的發展。而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狀況時,就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推行“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這種生產關系由于不能適應當時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它是一種超越生產力發展要求的生產關系,破壞和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因而這種生產關系也不可能長久保持下去。 第一章練習題基本概念自然分工社會分工自然經濟商品經濟私人勞動社會勞動填空題1、自然

14、分工首先是反映人們按性別和年齡的差別,在()的基礎上產生的勞動分工。自然分工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氏族部落共同體之間在地域資源的差異性,從而在自然產品差異性的基礎上形成的分工,即()分工。2、原始社會以自然分工為基礎的自然經濟有兩層含義:一是相當一部分產品是從()直接獲取的;二是從事簡單的農業、畜牧業生產只是為了滿足()的生存需要。3、社會分工是在()的基礎上,隨著()的發展而逐步形成的。4、自然經濟是一種落后的經濟形式,它既是()不發展的產物,又阻礙()的發展。、商品經濟作為幾個社會共同存在過的人們相互交換其活動的經濟形式,既可以為()制度服務,同樣可以為()制度服務。三、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的

15、四個備選(bi xun)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號碼填在題干后的括號內)1、自然經濟作為一種人類社會發展(fzhn)交互關系的經濟形式,它最初的形成是()A、原始社會B、奴隸社會C、封建社會(fngjinshhu)D、資本主義社會2、直接的市場交換為目的的生產是()A、物質資料生產B、社會生產C、商品生產D、產品生產3、人類歷史上第一次社會大分工是()A、重工業和輕工業的分離B、畜牧業和農業相分離C、農業和手工業相分離D、商人階層的出現及其與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的分離四、多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備選答案中選出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號碼填在題干后的括號內)人類需要的內容主要包括()A、生存

16、資料的需要B、社會需要C、享受資料的需要D、再生產需要E、發展資料的需要自然經濟在幾個社會經濟形態中都占統治地位()A、原始社會B、封建社會C、奴隸社會D、資本主義社會E、社會主義社會3、人類歷史上三次大分工是()A、農業、輕工業、重工業相分離B、畜牧業和農業分離C、農業和手工業相分離D、商人階層的出現及其與農業和手工業生產相分離E、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相分離五、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1、由于第三次社會分工的出現,于是就有了城鄉分工、腦體分工,這種分工體現了尖銳的階級對立,所以它是一種社會倒退。2、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紀中葉曾說:“資產階級在它不過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

17、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闭驗槿绱?,所以可以說資本主義制度是最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制度。六、簡答題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商品經濟生產的兩個基本條件是什么?商品經濟有哪些基本特征?七、論述題為什么說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社會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歷史階段?八、材料題1、列寧在俄國十月(sh yu)社會主義革命勝利后特別強調要用資本主義的“材料(cilio)”建設(jinsh)社會主義的“大廈”。他說:“如果你們不能利用資產階級世界留給我們的材料來建設大廈,你們就根本建不成它。”“要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和資本主義俄國給我們留下來的一切東西?!痹囄霰静牧现兴N含的政治經濟學

18、原理。參考答案一、基本概念自然分工:首先是反映人們按性別和年齡的差別,在純生理的基礎上產生的勞動分工。另一種表現形式是氏族部落共同體之間,在地域資源的差異性從而自然產品差異性基礎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社會分工:是超越一個經濟單位的社會范圍的生產分工,包括社會生產分為農業、工業等部門的一般分工和把這些大的部門再分為重工業、輕工業、種植業、畜牧業等產業或行業的特殊分工。自然經濟:也叫自給自足經濟,是指為滿足生產者家庭或經濟單位(如原始村社、奴隸主莊園、封建主莊園等)的直接消費而進行生產的經濟形式。自然經濟以自然分工為基礎,主要與較低的社會生產力相適應。商品經濟:是直接以市場交換為目的的經濟

19、形式,它包括商品生產和商品流通。商品經濟是與自然經濟相對應的經濟形式。私人勞動: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私人性質,是商品生產者按照私人打算和私人利益進行的勞動。社會勞動:是指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社會性質,是作為社會總勞動的有機構成部分的勞動。二、填空題1、純生理自然地域2、自然界共同體內部3、自然分工生產力4、社會生產力社會生產力5、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三、單項選擇題1、A2、C3、B四、多項選擇題1、ACE2、ABC3、BCD五、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這一觀點是不正確的。因為第三次社會大分工的出現,手工業和商人的活動集中在城市,逐漸產生了城市經濟,于是就有了城鄉的分工。奴隸主依靠剝削收入,過著奢侈的生

20、活。由于有了奴隸勞動所創造的比較充裕的剩余產品,因而有可能使社會上一部分人完全擺脫體力勞動,依靠剩余產品過活,而自己則專門從事監督生產、管理國家以及進行科學、文化、藝術等等活動。另外,由于這時國家已經出現,科學、藝術等方面的活動也日益增多,又使腦力勞動同體力勞動分工不僅必要,而且成為可能。這樣,最終形成了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分工。這種分工盡管體現了尖銳的階級對立,但它的出現使勞動生產率極大提高,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無疑對當時和以后的社會發展都有著巨大的進步意義。、資本主義社會能夠創造出來現代生產力,是由于資本主義制度取代封建制度對解放生產力起到歷史的進步作用。但要認識到,資本主義制度對解放

21、生產力的能量是具有歷史局限性和暫時性的。因為資本主義解放生產力的主體要素即勞動者,不是生產的主人,他們從奴隸、農奴的人身依附下解放出來變成一無所有的自由人的同時,又陷入實際隸屬于資本的雇傭奴隸。所以,我們對資本主義的發展,要采取科學的分析態度。資本主義制度是有歷史暫時性的。資本主義私有制與社會大生產的矛盾使得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行不可避免地要在經常發作的經濟危機中循環。這種經濟制度的根本(gnbn)缺陷表明,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已經越來越不適應,新的、反映生產力與社會化大生產客觀要求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與發展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六、簡答題1、自然經濟的基本特征是:第一(dy),自然

22、經濟是自給自足的經濟;第二,自然經濟是封閉型經濟;第三,自然經濟是保守型經濟;第四,自然經濟是以簡單再生產為特征的經濟;第五,自然經濟中勞動者的私人勞動直接成為社會勞動的組成部分??傊?,自然經濟是一種落后的經濟形式。2、商品經濟產生(chnshng)的兩個基本條件:一是社會分工,它是商品經濟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產的一般基礎:另一個是生產資料和產品屬于不同的物質利益主體所有,它是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決定性條件。3、商品經濟的基本特征:第一,商品經濟本質上是交換經濟;第二,商品經濟是開放型經濟;第三,商品經濟是開拓進取型經濟;第四,商品經濟以擴大再生產為特征。總之,商品經濟是與較為發達的社會生

23、產力相聯系的經濟形式。七、論述題在經濟比較落后的條件下取得革命成功的社會主義國家,可以逾越資本主義充分發展階段進行社會主義建設,而決不可能逾越商品經濟充分發展階段。這是因為:第一,商品經濟的存在最終與社會生產力有關。商品經濟是社會分工和生產力發展的產物,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尚未達到更高階段的產物。在社會主義現階段,逾越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就是超越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階段。而超越社會生產力發展階段搞生產關系的“窮過渡”,不利于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可能實現社會主義消滅貧窮的奮斗目標,只會敗壞共產主義的名聲。第二,商品經濟作為社會生產的經濟形式,反映社會生產力的連續、繼承和發展的客觀規律性。只有商品經

24、濟充分發展,使生產社會化發展到更高程度,才有可能由商品交換的間接形式實現的生產社會化經濟,進到馬克思、恩格斯所預想的那種“直接社會化”生產和交換的經濟形式,即所謂產品經濟。這是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連續性、繼承性和不斷變化的序列和客觀規律性的過程。第三,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可以促進我國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生產的社會化、商品化、現代化。我國社會主義是脫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建國以來,社會生產力雖然有很大的發展,但商品經濟不甚發達。只有充分發展商品經濟,才能沖破自然經濟的束縛,促進社會分工和生產專業化的迅速發展,在此基礎上實現國家工業化和生產的社會化、商品化、現代化。八、材料(cilio)題在自然經濟

25、(zrnjngj)與“直接(zhji)社會化”的產品經濟之間橫著一個商品經濟充分發展階段。在社會主義條件下,違反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連續性和繼承性,試圖逾越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階段,進入“直接社會化”的產品經濟,如同“跑步進入共產主義”一樣,只能事與愿違,相反卻保護了落后于歷史時代的自然經濟,延緩和阻礙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商品經濟的充分發展是經濟發展不可逾越的階段。我們要充分利用資本主義所造就的發達商品經濟和一切文明成果,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造更高的勞動生產率,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第二章 練 習 題 一、基本概念 商品 使用價值 價值 具體勞動 抽象勞動 個別勞動時間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簡

26、單勞動 復雜勞動 勞動生產率 價值規律二、填空1、商品是用來交換的( )。2、商品具有雙重屬性一是( ),二是( )。3、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 )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4、價值是交換價值的( ),交換價值是價值的( )。5、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 )決定。6、所有商品的價值在( )相同,在( )可以進行比較。7、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下,在社會平均的( )和( )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8、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縮短,意味著-的發展。9、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 ),而與體現在商品中的( )成正比。10、勞動生產率的表示方法

27、:一是單位時間內所生產的( );二是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 )。1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表明,價值規律既是價值( )的規律,也是價值( )的規律。12、價值規律發生作用的表現形式是( )。三、單項選擇題1、商品是( )供別人和社會使用的勞動產品用來滿足自己需要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用來交換(jiohun)的勞動產品2、商品最基本(jbn)的屬性是( )使用(shyng)價值交換價值價值價值形式3、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人類勞動是( )具體勞動抽象勞動私人勞動社會勞動4、生產商品的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是( )A、不同勞動過程中的兩個不同方面B、同一勞動過程中先后出現的兩次勞動C、同一勞動

28、過程中兩個不同方面D、不同勞動過程中相同的勞動形式5、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量成( ),與這一勞動的生產率成( )A、正比 反比 B、反比 正比C、正比 正比 D、反比 反比6、商品的價值量是由( )產品質量決定的 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供求關系決定的 抽象勞動決定的8、個別企業生產商品勞動時間的縮短意味著( )商品價值量的減少 商品價值量的增多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減少 該企業勞動生產率提高9、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是( )A、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統一的理論B、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相矛盾的理論C、生產商品的勞動具有二重性的理論D、資本家剝削工人剩余勞動無償占有剩余

29、價值的理論10、在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經常是通過( )A、價格高于價值得到貫徹的B、價格低于價值得到貫徹的C、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得到貫徹的D、價格與價值始終一致得到貫徹的四、多項選擇題1、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性表現在( )A、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wzh)承擔者,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不可能有價值B、只有使用價值沒有(mi yu)價值的東西,不能成為商品C、使用(shyng)價值的大小決定價值的大小D、價值的大小決定使用價值的大小E、有使用價值的物品必然有價值2、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區別有( )A、具體勞動生產使用價值,抽象勞動形成價值B、具體勞動在質上是相同的,抽象勞動在質上是不同的C、具

30、體勞動在質上是不同的,抽象勞動在質上是相同的D、不同商品的具體勞動不能在量上進行比較,抽象勞動則能在量上進行比較E、不同商品的具體勞動能在量上進行比較,抽象勞動則不能在量上進行比較3、商品是( )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而沒有價值的勞動產品具有價值而沒有使用價值的勞動產品交換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E、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4、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的作用有 ( )A、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B、自發地調節勞動力在各生產部門的分配C、能始終使各生產部門保持按比例發展D、能促進生產者改進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E、會引起和促進生產者的兩極分化5、商品的價格( )是商品價值

31、的貨幣表現形式 會因價值的變化而發生變化是永遠和價值保持一致和貨幣幣值的變化無關E、會受供求關系的影響而圍繞價值上下波動6、使用價值是物品的( )自然屬性社會屬性有用性交換屬性永恒屬性7、抽象勞動是( )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 形成商品的價值反映人們之間的生產關系 是勞動的社會屬性E、是商品經濟特有的范疇8、下面哪幾種說法是正確的( )A、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衡量以簡單勞動為尺度B、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衡量以復雜勞動為尺度C、少量(sholing)的復雜勞動可以換算為多倍的簡單勞動D、復雜程度不同(b tn)的產品無法按比例交換E、復雜程度折算為簡單勞動是在市場競爭中自發(zf)形成的五、判斷正誤并

32、說明理由1、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使單位商品價值量減少。2、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因此,凡是為社會、為別人提供的使用價值都是商品。3、商品的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所以價值的每一變動必然反映在價格的變動上,價格的每一變動是價值變動的體現。4、商品價值的實體是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所以,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都必然形成價值。六、簡答題1、為什么說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2、商品的價值量是由什么決定的?3、為什么價格圍繞價值波動是商品經濟價值規律的實現形式4、價值規律在私有制商品經濟中有哪些作用?七、論述題試述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參考答

33、案一、基本概念1、商品 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它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2、使用價值 是物品能夠滿足人們某種需要的屬性,即物的有用性。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3、價值 是凝結在商品中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即人的腦力和體力的支出。價值體現商品生產者之間相互比較和交換勞動的經濟關系,是商品的社會屬性。4、具體勞動 是指在一定的具體形式下進行的勞動。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反映人和自然的關系,是勞動的自然屬性。5、抽象勞動 是指撇開具體形式的無差別的一般人類勞動 。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是勞動的社會屬性。抽象勞動是商品經濟特有的范疇。6、個別勞動時間 是個別商品

34、生產者生產商品的勞動時間。7、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價值就是該種商品的社會價值。8、簡單勞動 是指不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的一般勞動者都能勝任的勞動。9、復雜勞動 復雜勞動是指需要經過專門訓練和培養、具有一定文化知識和技能的勞動者才能從事的勞動。復雜勞動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簡單勞動10、勞動生產率 是指勞動者生產某種商品使用價值的效率。它有兩種表示方法:一是以單位勞動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數量來表示;二是以生產單位產品所耗費的勞動時間表示。11、價值規律 是商品經濟的客觀經濟

35、規律。其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交換依據商品的價值實行等價交換。價值規律既是價值決定的規律,又是價值實現的規律。二、填空(tinkng)勞動(lodng)產品 使用(shyng)價值 價值 使用價值 基礎或內容;表現形式 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質 量 生產條件 勞動熟練程度 強度 勞動生產率 反比 社會必要勞動量 10、產品數量 勞動時間 11、決定 實現 12、價格圍繞價值上下波動三、單項選擇題1、D 2、C 3、B 4、C 5、A 6、B7、D 8、C 9、C四、多項選擇題1、AB 2、ACD 3、AE 4、ABDE5、ABE 6、ACE 7、

36、ABCDE8、ACE五、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1、正確。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使得單位時間內生產產品的數量增多,但形成的價值總量不變,因而使得單位產品所包含的價值量減少。 2、錯誤。商品是為交換而生產的勞動產品,但并不是說,只要是為社會、為別人提供的使用價值就都是商品。有些勞動產品,雖然是為社會、為別人提供使用價值,但不是通過交換轉到別人手里,而是無償提供的,就不是商品,也沒有價值。3、錯誤。商品的價值是價格的基礎,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但價值的變動不一定都直接反映在價格的變動上。因為一種商品價格的高低,除了受商品價值本身的影響外還受貨幣本身的價值量以及市場供求關系的影響。4、錯誤。商品價值的實體

37、是凝結在商品中的抽象勞動,但這種抽象勞動必須通過商品的交換才能實現。否則,這些勞動就是無效勞動,并不能形成價值。六、簡答題1、(1)商品是用來交換的勞動產品,具有使用價值和價值兩個因素或兩種屬性。使用價值是物品的自然屬性,價值是商品的社會屬性。(2)商品是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統一體:價值的存在要以使用價值的存在為前提,凡是沒有使用價值的東西,就不會有價值;使用價值是價值的物質承擔者,價值寓于商品的使用價值之中。(3)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又是對立的: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不能被一人同時獲得,只有通過商品交換,生產者實現了價值,消費者得到使用價值,商品二因素之間的對立矛盾才得以解決。2、(1)商品的價值

38、量取決于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而不是由個別勞動時間決定。(2)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pngjn)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3)生產(shngchn)商品的勞動有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而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以簡單勞動為尺度的,復雜勞動可以等于自乘的或多倍的簡單勞動。(4)社會必要勞動(byolodng)時間隨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單位商品的價值量,與生產該商品的勞動生產率成反比;而與體現在該商品中的社會必要勞動量成正比。3、(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客觀要求是:商品的價值量由生產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商品的交換

39、依據商品的價值實行等價交換。(2)價格是商品價值的貨幣表現。(3)商品價格與價值不一致,并不違背價值規律。因為:a、從商品交換的總體看,或者從較長時間看,價格和價值是一致的;b、商品價格無論怎樣波動,都是圍繞價值上下波動的。c、價格的波動自發調節商品生產和流通,它使商品按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價值進行交換成為現實。4、在以私有制為基礎的商品經濟中,價值規律的作用主要有三個方面:(1)價值規律自發地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自發地調節、配置社會資源。(2)價值規律促使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社會生產率的發展。(3),價值規律會引起和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兩極

40、分化。七、論述題勞動二重性學說是馬克思的重大貢獻,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1、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勞動價值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馬克思第一次把生產商品的勞動區分為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提出了勞動二重性學說,從而把勞動價值理論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2、勞動二重性學說為剩余價值論奠定了理論基礎。馬克思正是在勞動二重性學說的基礎上,揭示了剩余價值的真正源泉,從而創立了剩余價值理論。3、勞動二重性學說還為其他一系列理論提供了理論基礎。正是從科學的勞動價值理論出發,在剩余價值理論的基礎上,馬克思進而創立了資本有機構成理論、資本積累理論、資本主義再生產理論等。 第三章練習題基本概念:價值形式 貨幣 商品

41、拜物教 貨幣流通規律 紙幣流通規律 通貨膨脹信用二填空:(1)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 )、( )、( )、( )四個不同的歷史階段。(2)貨幣是固定充當( )的特殊商品。(3)貨幣有五種基本的職能,其中( )和( )是貨幣的兩種基本的職能。(4)商品的價格與商品的價值成( )比,與貨幣的價值成( )比。(5)一定時間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與待售商品總量和和商品價格成( )比,與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成( )比。三選擇題:(1)商品內在的使用價值和價值的矛盾(modn),其完備的外在表現形式是( )。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chuxinglodng)之間的對立私人勞動和社會(shhu)勞動之間的對立商

42、品與商品之間的對立D、商品與貨幣之間的對立(2)在“一只綿羊=2把斧子”的等式中,( )綿羊的價值在斧子的商品體上相對地表現出來綿羊是價值被表現的商品綿羊處在相對價值形式上斧子是價值被表現的商品 (3)在簡單價值形式中,處于等價形式的商品具有以下特征:( )使用價值成為價值的表現形式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私人勞動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形式復雜勞動成為簡單勞動的表現形式 (4)在價值形式的發展中,一般價值形式是( )一切商品的價值都表現在惟一的、同一的商品上。一切商品的價值都固定地表現在貴金屬上。一切商品的價值表現在一系列商品的使用價值上一切商品的價值都表現在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的使用價值上

43、(5)貨幣的起源是:( )商品交換自發產生的。價值形式和商品內在矛盾發展的結果。政府強制規定的。D、貴金屬天然具有貨幣的屬性。(6)商品流通和貨幣流通的聯系與區別是:( ) 貨幣流通決定商品流通。商品流通決定貨幣流通。商品經過買賣退出流通領域,貨幣仍然在流通中充當交換的媒介。D、商品和貨幣都同時投入流通和退出流通。(7)在下列行為中,屬于貨幣執行價值尺度職能的是( )。A、顧客用19元錢可購買5斤水果B、顧客購買5斤水果,一周后付款10元C、顧客用19元錢購買了5斤水果D、顧客以每斤2元的價格預定5斤水果(8)()是貨幣用來表現和衡量其他商品價值的職能。A、流通手段B、價值尺度 C、價格標準D

44、、交換價值(9)商品的價格()。A、是商品價值的貨幣(hub)表現B、與市場(shchng)供求關系密切相關C、必須與商品(shngpn)的價值保持一致D、與貨幣價值量的變動成反比(10)貨幣( )A、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B、體現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C、是商品使用價值和價值內在矛盾發展為外部對立的矛盾D、是由國家發行并強制發行的價值符號(11)貨幣充當流通手段,( )打破了商品直接交換在時間上和空間上的限制有可能造成買和賣的脫節使經濟危機的發生具有了形式上的可能性起到貯藏社會財富的作用(12)一定時期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與待售商品總量成正比。與貨幣流通速度成正比D、

45、與物價水平成正比。 四判斷正誤并說明理由1、商品價值的變化必然引起價格的變化。2、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五簡答題:1、貨幣的本質及其職能2、簡述貨幣流通中的貨幣量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六論述題:論述等價形式的三個特點。 參考答案基本概念:1、價值形式:價值形式是指商品價值得以顯現出來的形式。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和商品交換范圍的擴大,它經歷了不同的歷史階段: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一般的價值形式,貨幣形式。2、貨幣: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體現著商品經濟條件下人和人之間的社會生產關系。3、商品拜物教:由于不了解商品的本質,因而對商品以及它的衍生物采取的一種神

46、秘和敬畏的態度,類似于對宗教神像的崇拜,我們把它稱之為商品拜物教。4、貨幣流通規律:決定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的規律?;緝热菔橇魍ㄖ兴枰呢泿帕可唐穬r格總額成正比,和同一單位的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5、紙幣流通規律:紙幣的發行限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6、通貨膨脹:是指紙幣發行量超出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屬貨幣量而引起的紙幣貶值和物價上漲的現象。7、信用:信用是適應商品經濟發展的需要,從商品交換和貨幣流通中產生的,以償還與付息為條件的借貸關系。二填空:1、價值形式的發展經歷了( 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擴大的或總和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四個不同的歷史階段。 2、貨幣是固

47、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3、貨幣有五種基本的職能,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兩種基本的職能。4、商品的價格與商品的價值成(正)比,與貨幣的價值成(反)比。5、一定時間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與待售商品總量和和商品價格成(正)比,與同一單位貨幣的流通速度成(反)比。三選擇題:(1)A (2)ABC (3)ABC (4)AD (5)AB (6)BC (7)A (8)B(9)ABD (10)ABC (11)ABC (12)A四判斷正誤并說明(shumng)理由1、商品價值的變化必然(brn)引起價格的變化。答:第一,商品價值的變化引起(ynq)價格的變化是有條件的,拋開這個籠統地這

48、樣說是不準確的。第二,商品的價值用貨幣表現時,叫做價格。價格是價值的貨幣表現,價格是商品價值與貨幣價值的比率。第三,當貨幣價值沒有變化時,商品價值的變化必然引起商品價格的同方向變化;當貨幣價值與商品價值按同一方向、相同程度變化時,則商品價格并不隨商品價值的變化而變化。2、金銀天然不是貨幣,貨幣天然是金銀。答:首先肯定,此觀點正確。 理由是:金和銀是自然界早已存在的,而貨幣是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商品經濟內在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所以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由于金銀體積小、價值大、便于攜帶、質地均勻、易于分割;耐磨損、抗腐蝕,容易保存等自然屬性,使它們坦然適合充當貨幣材料。所以貨幣天然是金銀

49、。五簡答題:1、貨幣的本質及其職能 答:第一,價值形式的發展過程揭示了貨幣的本質。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它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社會經濟關系。第二,貨幣的本質是通過貨幣職能表現出來的。在比較發達的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有五種職能。在貨幣的五種職能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兩個基本職能。其它三種職能即貯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貨幣,是隨著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而逐漸完善的。 2、 述貨幣流通中的貨幣量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 答:第一,取決于流通中的商品量;第二,取決于商品的價格水平。第三。取決于貨幣本身的流通速度。六論述題:論述等價形式的三個特點。答:(1)等價形式的三個特點:一、使用價值成

50、為價值的表現形式;二、具體勞動成為抽象勞動的表現形式。三、私人勞動直接成為社會勞動的表現形式。 (2)等價形式三個特點概括,揭示了商品生產和交換和一般生產在質上的區別,深刻表明了商品生產的迂回性和曲折性。 (3)等價形式三個特點的揭示了商品拜物教和貨幣拜物教的秘密,從而為人們科學地理解商品經濟(shngpnjngj)和商品交換提供了理論依據。 第四章練習題一、基本概念人類社會的三次大分工 資本(zbn)原始積累 勞動力 資本 剩余價值相對(xingdu)剩余價值 相對剩余價值 超額剩余價值 不變資本可變資本 剩余價值率 資本主義工資成本價格 利潤 生產價格產業資本 商業資本 借貸資本職能資本

51、地租 資本有機構成 資本二、填空1.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階級社會是 ( )。2.封建地租有( )、( )和貨幣地租三種基本形式。3.勞動力成為商品的條件是:(1)勞動者有( );(2)勞動才喪失了一切( )和生活資料4.資本主義生產具有兩重性,它是勞動過程和( )過程的統一。5.價值形成過程,既是活勞動創造( )的過程,又是( )的過程。6.資本家提高對工人剝削的兩種基本方法是:( )的生產和( )的生產。7.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依據是資本的不同部分在( )生產中所起的( )不同。8.在資本主義生產自動化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源泉是( )。9.剩余價值率是( )與( )的比率。10.資本主義工資的

52、本質是( )。11、剩余價值是利潤的( )利潤是剩余價值的( )12、資本有機構成提高,會引起平均利潤率( )13、平均利潤率是_與_的比率14、隨著利潤轉化主平均利潤,商品價值就轉化為15、部門之間的競爭是通過方式實現的16、商業利潤是通過差額實現的17、土地價格與成正比,與成反比18、擴大再生產的源泉是,資本積累的源泉是19、利息率的高低與的供求狀況有關20、資本主義地租的兩種基本形式是和三、選擇題:(一)單項選擇題1.奴隸社會生產關系基礎是:A.奴隸主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和直接占有生產者奴隸B.奴隸主占有基本生產資料和直接占有奴隸本身C.奴隸主占有全部生產資料和不完全占有奴隸D.奴隸主占有基

53、本生產資料和不完全占有奴隸2.整個資本原始積累的基礎是:A.用暴力剝奪農民的土地,把農民變為無產者B.把貨幣轉化為資本C.把勞動力變為商品(shngpn)D.把剩余價值(shngyjizh)轉化為資本3.貨幣和資本的根本(gnbn)區別在于:A.能否作為流通手段 B.能否作為支付手段C.能否購買商品 D.能否帶來剩余價值4.資本的總公式為:A.GWG B.GWG C.WGW D.WGW5.資本價值增值只能發生在:A.GW階段的貨幣上B.WG階段的生產資料上C.GW階段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上D.GW階段勞動力商品的價值上6.勞動力商品使用價值的特點是隨著勞動力的使用或消費:A.只會創造出等于勞動

54、力價值的價值B.能創造出大于勞動力價值的新價值C.勞動力的價值會轉移到新產品中去D.勞動力商品的價值會全部歸于消失7.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是:A.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和轉移舊價值過程的統一B.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和創造新價值過程的統一C.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的統一D.生產使用價值的勞動過程和價值形成過程的統一8.超額剩余價值是:A.商品的社會價值低于商品價值的差額B.商品的社會價值高于商品價值的差額C.商品的個別價值低于社會價值的差額D.商品的個別價值高于社會價值的差額9.生產資本區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根據是:A.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價值周轉方式上不同B.資本不同部分在價值轉

55、移方式上不同C.資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價值生產中起的作用不同D.資本的不同部分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不同10.資本主義的工資是:A.工人的勞動報酬 B.工人的勞動價格C.工人根據自己提供的勞動量參與分配的形式D.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11、平均潤率的高低與部門資本有機構成A、按相同為何變動的B、按相反方向變動的C、按反比例變動地12、部門之間的競爭主要為了A、爭奪商品銷售市場B、爭奪產品的產地C、爭奪更為有利的投資份額13、等量資本投資在資本有機構成(guchng)高的部門獲得平均利潤A、多于(du y)本部門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B、少于本部門工人創造(chungzo)的剩余價值C、等于本

56、部門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14、社會預付資本投資在有機構成低的部門比重越大,平均利潤率A、就越大B、就越低C、保持不變15、商品生產價格高于商品價值表明生產該商品的部門是A、資本有機構成低的部門B、資本有機構成高的部門C、資本有機構成中等的部門16、商業利潤是產業資本家讓渡給商業資本家的一部分剩余價值,所以商業利潤在數量A、少于平均利潤B、多于平均利潤C、等于平均利潤17、借貸資本是A、職能資本B、所有權資本C、高利貸資本18、職能資本家用借來的貨幣資本從事生產經營活動其最終獲得的企業利潤A、等于平均利潤B、小于平均利潤C、大于平均利潤19、土地私有權的壟斷是A、級差地租形成的原因B、絕對地租形成

57、的原因C、級差地租和約對地租形成的條件20、資本主義農產品的社會生產價格取決于A、優等地的生產條件B、中等地的生產條件C、劣等地的生產條件21、租種好地和較好地A、只繳納級差地租B、只繳納絕對地租C、既要繳納絕對地租也要繳納級差地租22、資本積聚意味著A、個別資本和社會資本總額都在增大B、只繳納絕對地租C、既要繳納絕對地租也要繳納級差地租(二)不定項選擇題1.人類歷史上的三次社會大分工是指:A.腦力勞動(nollodng)從體力勞動中分離出來B.城市(chngsh)從鄉村中分離出來C.畜牧業從農業(nngy)中分離出來D.手工業從農業中分離出來E.商業和商人階層的出現2.勞動力商品的特點是:A

58、.在買賣時的強迫性的B.它是按時間買賣的C.它的價值決定包含歷史和道德的因素D.它的使用價值就是勞動E.它的使用價值是價值的源泉3.在價值形成過程中,生產資料價值的轉移是由:A.抽象勞動實現的 B.具體勞動實現的C.工人的剩余勞動實現的 D.工人的必要勞動實現的E.創造新使用價值的勞動實現的4.貨幣轉化為資本的整個過程A.是在流通領域中進行的 B.不在流通領域進行C.既在流通領域進行,又不在流能領域進行D.以流通為媒介,在生產領域中實現價值增值E.在生產過程中生產剩余價值,在流通過程中實現剩余價值5.構成勞動力商品價值的內容是:A.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新創造的價值B.勞動者維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

59、活資料的價值C.勞動者繁衍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D.勞動者接受教育和訓練所支出的費用E.勞動者社會交往所需要的費用6.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是通過:A.縮短必要的時間 B.降低勞動力價值C.降低生活資料價值 D.降低工人實際工資E.提高勞動生產率7.超額剩余價值:A.是商品的個別價值與社會價值之間的差額B.是個別企業采用新技術產生的C.當新技術普及后就消失D.采用更新技術的企業還會獲得E.是暫時的8.超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關系是:A.生產方法基本上相同B.前者是個別企業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后者是整個社會提高勞動生產率的結果C.前者歸個別資本家占有,后者歸整個資本家階級占有D.前者是個別資

60、本家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動機,后者是許多資本家追求前者的結果E.其源泉都是雇傭工人的剩余價值9.區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重要意義是:A.揭露了剩余價值的源泉(yunqun)和資本主義剝削的實質B.為考察資本主義剝削(bxu)程度提供了科學依據C.為加速資本周轉(z bn zhu zhun)找到了途徑D.說明資本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周轉方式E.說明剩余價值是不變資本帶來的10.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會導致A.生產資料價值下降 B.勞動力的價值下降C.必要勞動時間縮短 D.剩余勞動時間延長E.產生相對剩余價值11、影響利潤率高低的因素是A、剩余價值率的高低B、資本周轉速度的快慢C、資本有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