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經》第一章(章節課程)_第1頁
《易經》第一章(章節課程)_第2頁
《易經》第一章(章節課程)_第3頁
《易經》第一章(章節課程)_第4頁
《易經》第一章(章節課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易經文學鑒賞 1教育課先天八卦圖片乾、兌、離、震、巽、坎、艮、坤。2教育課后天八卦圖片乾、坎、艮、震、巽、離、坤、兌。3教育課八卦符號4教育課六十四卦圖片5教育課先天六十四卦之組成次序乾順行:乾、夬(guai)、大有、大壯、小畜、需、大畜、泰;兌順行:履、兌、睽(kui)、歸妹、中孚、節、損、臨;離順行:同人、革、離、豐、家人、既濟、賁(bi)、明夷;震順行:無妄、隨、噬嗑(shi、he)、震、益、屯(zhun)、頤、復;6教育課巽逆行:姤(gou)、大過、鼎、恒、巽、井、蠱、升;坎逆行:訟、困、未濟、解(xie)、渙、坎、蒙、師;艮逆行:遁(dun)、咸、旅、小過、漸、蹇、艮、謙;坤逆行:否

2、、萃、晉、豫、觀、比、剝、坤。7教育課后天六十四卦歌乾坤屯蒙需訟師,比小畜兮履泰否, 同人大有謙豫隨,蠱臨觀兮噬嗑賁,剝復無妄大畜頤,大過坎離三十備;咸恒遁兮及大壯,晉與明夷家人睽,蹇解損益夬姤萃,升困井革鼎震繼,艮漸歸妹豐旅巽,兌渙節兮中孚至,小過既濟兼未濟,是為下經三十四。8教育課易經傳統典籍 - 簡介 易是變化的意思,經為方法或說經典。即闡述變化的經書易之經,易經是一部嚴謹的哲學著作,并能在科學的范圍內用作術數占卜。只是非常深奧難懂,才會有眾多牽強附會之說。易經是中國文化最古老的典籍。歷代正統派的學者,用許多不同的文字贊揚它,大致說來,推崇它為“群經之首”,致予無上的敬意。9教育課相反的

3、,認為僅是古代的一部卜筮之書,近于巫祝的誣詞,卑不足道。只是經過孔子的傳述周易以后,又加上歷代許多學者穿鑿附會,才有了后世的盲從和崇敬。甚之,近代以來,還有許多類似輕薄的譏刺。無可否認的,易經原是上古卜筮的學術,但到了商、周之際,經過文王的整理和注述,把它由卜筮的范圍,進入天人之際的學術領域,由此周易一書,便成為中國人文文化的基礎。 10教育課自東周以來,再經過孔子的研究和傳述,同時又散為諸子百家學術思想的源泉,這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因此,如要研究中國文化,無論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墨和諸子百家,乃至唐、宋以后的儒、佛、道等諸家之學,不從易經探研,便有數典忘祖之概了。11教育課第一章 緒論第

4、一節 “易”的認識易系辭傳曰:“生生之謂易。”又曰:“天地之大德曰生。”以上說明了天地生化萬物,它的本能就是“生生”,就是“變化”。所以易就是指更換與變化。根據東西方學說的的論證,宇宙的創始源于氣化,本乎自然。12教育課老子的哲學老子的自然哲學也提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天地自然現象來講,如日升月恒、朝夕晴雨、春生秋實、滄海桑田;以社會演進來講,如國家興亡、社會盛衰、政治興革、經濟起伏;以人事際遇來講,如得失成敗、悲歡離合、吉兇悔吝、否極泰來。這一切事事物物,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中,所以虞仲翔注曰:易字上日下月,以正易之名。道藏云:日月為易,象陰陽也。參同契曰:日月為易,剛柔相

5、推。這些注釋,都是取象于日月往來、寒暑更迭的作用,以闡明陰陽絪缊、盈虛消息的道理。13教育課佛學佛學說:世事無常,成住壞空。總之,天道、地道的演化,直接間接,無形有形,都影響著人道的精神、思想、修養、學問、事業、家庭、婚姻、壽夭、得失、成敗。是錯綜復雜,變幻莫測的。換言之,天道、地道、人道,在生生不息、周而復始之下,隨時隨地都在變化。不過天理無或有,大道本自然。14教育課學易的目的所有的一切事事物物,雖然在萬千變化之中,然而有其不變的法則,以支持其變。故易之為易,除“變易”意外,尚有“不易”之易,及“簡易”之易。變易是現象,不易是法則,學易在探求變易的現象,尋求不易的法則,以確定人類做人處事的

6、方針,指導應變的方法。易之主旨在此,學易的目的也在于此。15教育課第二節 易學的淵源三圣治易 漢書藝文志云:“易,人更三圣,事歷三古。”這說明易經是由伏羲、文王、孔子三位圣人的集禮創作(孟康注曰:伏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曰下古),乃中華文化之,是學術思想的根源。是從舊石器時代開始,到現在傳說已經有六千四百多年了。在時間上來說,是歷史悠久,事歷三古。輪其傳承系統與派別,也極為復雜,對易理的主張和解釋,或各有所宗,或各從其緒,雖是見仁見智,各抒己見,但對易學本身的價值與意義并無影響。限于篇幅,不做考據,僅就前賢所述,略志如下:16教育課伏羲畫卦 伏羲氏,是古代傳說中的部落酋長,姓風,又名太昊氏

7、。昊就是日月光明的意思。一說他生于距今約六千四百多年,建都于陳,古稱陳國。即今河南省開封東部地區。一說伏羲氏出生于我國大西北之文化古城天水,古稱成紀,即今甘肅省天水市(在其附近之麥積山石窟中,仍有早期之石碑、雕塑古物,此類史跡仍待考據)。為中華文化之始祖,秉承天縱之智,仰則觀象于天,俯則察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天地之宜,如是一畫開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易經之創始者。17教育課文王作卦 文王姬姓名昌,乃周代始祖后稷十五世之后,相傳生于涿州,即今陜西省以西地區,殷商時代為西伯侯,因勤政愛民,尊老愛賢,為商紂所忌,被囚于羑(you)里達七年之久,感于時艱,由于憂患意識,乃專

8、心一志,鉆研羲皇所畫之卦象,并系之以辭,以闡明每一卦象之意義。18教育課孔子贊十翼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魯國昌平鄉之陬(zou)邑,即今山東省曲阜縣附近。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精通六藝,注重禮文,敏而好學,有教無類,乃儒家學派之創始人。孔子晚而習易,孜孜不倦,竟至韋編三絕,足見其精研之深。孔子鉆研伏羲八卦之卦象及文王所系之卦辭,認為意境高深,彌綸萬千,惟文字古奧,艱澀難懂,乃立志撰述十翼(后譯),闡釋易理,以輔助后之學者。本諸象數,根據義理,探晦索隱,深入淺出。中華文化之輝煌,易學之昌明,實賴于孔氏之弘揚。19教育課第三節 三易的解釋一、名稱的區分 根據史籍,周禮春官太卜掌三易,

9、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其出書之名稱與年代雖不相同,但其內容皆以八卦為基礎,再由八卦重而為六十四卦,且其卦象之次序亦各不相同,茲略舉如下: 20教育課(一)連山易 孔穎達(唐朝經學家)云:連山起于神農。邵雍(易圣,北宋哲學家)曰:夏易曰連山。按伏羲王朝傳十九帝而至神農。神農氏姓姜,起于烈山,即今之桐柏山區湖北省隨縣,故又稱烈山氏或炎帝。當時人類活動,已由漁獵而轉換為農耕,神農氏乃發明農具,教民種植生產;又嘗百草以為醫藥,開市場以利貿易,造福人民,足衣足食。繼先哲之啟示,闡揚易學,其所用卦象,以艮卦為首,蓋取象于山脈之綿亙起伏不絕,云氣內出于山,故云為連山易。21教育課(二)歸

10、藏易 杜子春(東漢經學家)云:歸藏黃帝。黃帝之名由黃土而起,生于軒轅之野,即今河南新鄭縣。黃帝又稱軒轅氏或有熊氏,以土德王。黃帝利用八卦原理,發明衣裳、舟車、弓矢、杵臼、指南針,并創造甲子、津呂、算數、文字、書契。中華文化因而歸藏與土,以坤象為地,為土,為用,亦即萬物之本體,故曰歸藏易。22教育課(三)周易 周易之名稱,有二說:一、鄭玄謂:“易道周普,無所不備,有周遍、周匝、周而復始、周流六虛之涵義”,其理亦通。二、孔穎達謂:“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辟,陰陽運行,寒暑更迭,日月往來,莫不基于變易的作用。文王系卦辭,周公作爻辭,時在周代,故曰:周易。”后之學者,多采此說。按周易以乾

11、、坤兩卦為首,取乾坤開闔,陰陽和合,有天德生生、變化不息之義。文王所演之易,乃窮變化之趨勢,研吉兇之入微,欲以顧天應人,創造發明,以安生民者也。23教育課二、義理的解釋鄭康成氏作易贊及易論云:“易,一名而含三義,易簡一也,變易二也,不變三也。”崔覲、劉貞簡等并用其義云:“易者,謂生生之德。有易簡之易。不易者,言天地定位,不可相易。變易者,謂生生之道,變而相續。”周簡子云:“不易者,常體之名。變易者,相變之名。”今用鄭氏說,分述如次:24教育課(一)簡易 朱子正義曰:“夫易者,變化之總名,改換之殊稱,自天地開辟,陰陽運行,寒暑更迭,日月更出,孚萌庶類,新新不停,生生相續,莫非資變化之力,換代之功

12、。”此釋易也。系辭傳曰:“夫乾,確然示人易矣。夫坤,聵然示人簡矣。”這是用易簡以釋乾坤之德,而非釋易之名。后人因見“道在邇而不在遠”,宇宙間極平常的道理,就寓有極高深的學問,萬有化生,以表象視之,確是錯綜復雜,然究其實質,則是平易而簡單,遂援系辭易簡以釋易,此其所以為簡易也。25教育課(二)變易 易云:“變易者,大氣也。天地不變,不能通氣,五行迭運,四時更易,君臣取象,變節相移,能消者息,必專者敗,此其變易也。”此即說明宇宙萬有變化的道理。就天道而言,如系辭上云:“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因為宇宙萬有是變動不居、周流六虛、上下無常、剛柔相易的。以人道而言,如系辭下云:“是故變化云

13、為,吉事有祥,象事知器,占事知來,天地設立,圣人成能,人謀鬼謀,百姓與能。”故無論言天道、地道或人道,皆不離變易之理。26教育課(三)不易 系辭傳曰:“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動靜有常,剛柔斷矣。”此即說明天地萬有,張設布施,恒常不易的法則。因為宇宙生化,固然錯綜復雜,瞬息萬變,但在變易之中,也含藏不變之理。就天道而論,如日月往來,寒暑相推,在現象的過程上看,是在不斷地變化,可是以本質而論,是往者復來,息者比消,這一基本法則是永恒不會變化的。在人事而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長幼尊卑,父慈子孝,朋友往來,守信重義,這都有其不易的道理。27教育課第四節 研究易經的范疇 易學博大

14、精深,彌綸萬有,變化多端,為中華文化之源頭,是哲學的,也是科學的;是理學的,也是數學的。考其內涵,不外三者,一曰象,二曰數,三曰理,蓋物生必有象,象從數出,象繁數滋。揆之于理,窮理推數。因此無論講到任何其中之一,必然也要涉及到其中之二,三者發生連鎖作用,相互顯其功能,關系至為重要,茲分述于下:28教育課一、象卦象 天地萬有,生而有象,象之構成,必先有形。古人設卦,即在推演萬有之現象,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風云雷雨,火炎水濕,鳥飛獸走,男女居室,各有其象,是故古人仰觀俯察,遠取近譬,一畫開天,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在易例而言,有大象、本象、廣象、逸象、補象、參象、五行象、意象、畸象

15、、內外象。以現代語釋之,即利用千變萬化之卦象符號邏輯,以征象并推演事事物物之變化、發展、得失、成敗、吉兇、禍福,以求即物窮理、人定勝天之境界。29教育課二、數氣數 左氏傳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蓋“數”者,所以紀“象”也,接自然演生法則,在空間而言必有大小、剛柔之區分,在時間而言亦有長短、緩急之等差,在數量而言則有多少、眾寡之計算。而宇宙萬有皆原于氣化,故在易則稱之曰“氣數”。不過易之為數,非僅一二三四五之計數,乃指消息盈虛、吉兇禍福之數,如奇數、偶數、陽數、陰數、生數、成數、天數、 地數等。且數由心生,事在人為,天地萬物之消息、盈虛,雖本乎自然之規律發展,但吉兇禍福、得

16、失成敗之數,其計算籌謀則在人類自己心念之運籌與操縱也。30教育課三、理義理 理者治也,通也,道理也,事理之情由也。系辭傳曰:“易簡而天下之理得矣。”而理源于“道”。研究易經的態度,就是觀象知數,推數窮理,三者相互為用。因為天地萬有,事事物物,其生成變化皆有其原由,有其法則,有其條理,有其本然(在佛學而言,即為因果)。人類生存于天地之間,應敏于觀察一切現象,仔細揣摩盈虛之氣數,且必須順應天地之常理,循乎倫理綱紀,所謂“窮理盡性以至于命”,做一個俯仰無愧、頂天立地的完人,來追求常理、倫理、真理。所謂:順理成章,合乎天意。31教育課第五節 易經的重點易以道陰陽 宇宙萬有,源于氣化,易為高深致遠,探本求源,故從氣化著眼,其所作之卦爻,無非都是氣化的指標。太史公曰:“易以道陰陽也。”因為陰陽可以概括整個宇宙兩大類型的氣化。陽,是指的陽氣化,而為“輕清之氣上浮于天”,以成萬有之“能”。陰,是指的陰氣化,而為“重濁之氣下墜于地”,以成萬有之“質”。陽之所以成能,由于陽的性質是揮發的、向外的、進展的,亦即天道左旋。陰之所以成質,由于陰的性質是凝聚的、向內的、收斂的,即地道右旋。32教育課易之精髓 易道雖然深邃精微,彌綸萬有,但博而約之,則易學的主要支柱就是陰陽兩種氣化絪缊變化的作用。系辭傳曰:“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見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