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點入路相關解剖和標準手術技術PPT課件_第1頁
翼點入路相關解剖和標準手術技術PPT課件_第2頁
翼點入路相關解剖和標準手術技術PPT課件_第3頁
翼點入路相關解剖和標準手術技術PPT課件_第4頁
翼點入路相關解剖和標準手術技術PP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表面標志 翼 點 位于顴弓上方4cm及額骨顴突后方3cm處,是額骨、頂骨、顳鱗部與蝶骨大翼的銜接處。 額骨顴突 額骨向眼眶外緣突出并與顴骨眶突相連接的角,又稱外側角突。 顴 弓 由顴骨外側與眶下緣平行向后至外耳道上緣0.5cm的骨弓,其深面平行于中顱凹底。 眉 弓 額骨眶上緣上方1.5cm的隆嵴,兩側眉弓內側深面內有額竇。 顳 線 由額骨顴突外緣向上后至冠狀縫的弧形線,上下顳線并行,分別是顳淺、深筋膜的附著緣。第1頁/共28頁第2頁/共28頁肌肉 枕額肌 前方為額腹,后方為枕腹,兩者之間通過帽狀腱膜相連。 枕腹起自枕骨,額腹止于眉部皮膚。 枕腹可向后牽拉帽狀腱膜,額腹收縮可提眉并使額部皮膚產生

2、皮紋。 眼輪匝肌 位于眼裂周圍,分為眶部、瞼部和淚腺部。 其中瞼部纖維可眨眼,與眶部纖維共同收縮使瞼裂閉合。 顳肌 起自顳窩,肌束呈扇狀向下匯聚(前部纖維呈垂直位,后部纖維呈水平位),通過顴弓深面,止于下頜骨的冠突第3頁/共28頁第4頁/共28頁 血管 顳淺動脈 起自頸外動脈,走行于顴弓淺面,約在顴弓上方2-3cm(眶上緣平面)分為額支和頂支,位于皮下,供應額頂區皮膚。 位置恒定,管徑粗大,具有較大擴張性,頂支為主干型多見。 顳深動脈 發自上頜動脈,分為前、中、后三個主支。 顳前深動脈供應顳肌前部 顳中深動脈及顳后深動脈供應顳肌中后部。第5頁/共28頁面神經顱外段 主干走行于腮腺實質內,在腮腺

3、前緣呈分支狀輻射穿出,支配面部表情肌。 主要的分支: 顳支:眼輪匝肌和額肌 顴支:眼輪匝肌 頰支 下頜緣支 頸支第6頁/共28頁第7頁/共28頁第8頁/共28頁第9頁/共28頁筋膜 帽狀腱膜 覆蓋了包括顳淺動靜脈在內的所有皮下組織。 顳淺筋膜 顳淺筋膜的前1/4分為深、淺兩層。 顳淺筋膜淺層內有脂肪、面神經額支以及較大的顳靜脈 。 顳淺筋膜深層下有顳肌以及顳深動靜脈。 顳淺筋膜淺層和深層以弓狀形式附著在顳線前部、額骨顴突和顴弓內外面。 在顳淺筋膜下方是一層薄層的筋膜覆蓋整個顳肌,這層筋膜維持著顳肌的形態。 顳深筋膜 在顳肌深方,雖然很薄,但能使術者將顳肌從深面的骨板上完全分離。第10頁/共28

4、頁第11頁/共28頁第12頁/共28頁頭位 后仰20度,向對側偏30度 將額骨隆突置于術區最高點 額葉在手術過程中可以自然下垂,使得額葉與額底骨板分離 蝶骨嵴垂直向下,使得顯微鏡能夠無任何阻擋的觀察到蝶骨嵴至前床突的任何解剖結構第13頁/共28頁第14頁/共28頁體位 上半身抬高15-20度 雙下肢微屈曲并抬高5-10度 病人身體呈V字形 利于顱內及下肢的靜脈回流第15頁/共28頁切口設計 取決于病變的部位、病人的發際以及顱骨的形態。 通常的原則: 起自顴弓上耳屏前1cm,盡可能的貼近耳屏,垂直向上達顳線水平后,即轉向前內側,終止于發際內、中線旁開1-2cm。第16頁/共28頁開顱步驟 將帽狀

5、腱膜自骨膜及顳筋膜上分離,在顳肌的前1/4、距眶緣4cm時,將皮瓣向眶部牽拉。 在顳肌的前1/4部分進行皮瓣分離時,應當在顳淺筋膜深淺層之間進行分離。其解剖標志是顳淺筋膜深淺層之間潛在的脂肪層。 顳淺筋膜淺層切開從其在顳線的附著部直至接近其在顴弓的附著部,并將其與顳淺筋膜深層分離,與皮瓣一起翻開。 顳淺筋膜深淺層間的分離起于額骨的顴突,終止于顴弓的外表面。第17頁/共28頁開顱步驟 經過上述分離,我們可以看到前1/4部分鐮狀的顳肌仍被顳淺筋膜深層及部分的脂肪組織所覆蓋。 顳淺筋膜深層切開起于額骨的顴突,終止于顴弓的內表面。 骨膜及顳深筋膜的切開起自額骨顴突內側,顳線上5mm平行其呈半弧形向后,

6、止于冠狀縫后的皮膚切口緣。第18頁/共28頁開顱步驟 向前方切開額部的骨膜,使其能呈三角狀向眶部翻起。顳上線上方的骨膜切口向顳窩對側翻起。 顳肌及其筋膜向下分離至與顴弓平行,以接近中顱凹底,將其沿肌腱附著的方向向后下方牽拉。 骨性結構的顯露包括翼點、顳鱗的大部分、蝶骨、顴骨,外加額骨及頂骨向顳窩延伸的部分。第19頁/共28頁第20頁/共28頁開顱步驟 顱骨鉆孔: 第一孔:靠近額骨顴突部位,額顴縫上方,顳線下方。 第二孔:位于額骨,第一孔上方3-4cm,眶緣上方1-2cm,盡可能防止額竇開放。 第三孔:位于頂骨,依據動脈瘤的部位沿顳線選擇。 第四孔:位于顳鱗部,第三孔下方約4cm、第一孔后方約3

7、cm的蝶顳縫后方。 顱骨鉆孔時采用自停式電鉆或氣鉆,骨末保留以備骨瓣復位后填塞骨孔。第21頁/共28頁開顱步驟 除第一四孔外,其他骨孔間可以應用線鋸或銑刀鋸開。 利用高速磨鉆或咬骨鉗在第一四孔間形成與顴弓走行平行的骨槽,折斷蝶骨大翼,取出骨瓣。 可進一步向下咬除顳鱗及蝶骨大翼,達中顱凹底及小腦幕緣,這使得顳葉前部的活動性增加,能夠起到減壓的效果。第22頁/共28頁第23頁/共28頁開顱步驟 利用剝離子分離蝶骨嵴周圍的硬膜,應用咬骨鉗或高速磨鉆去除蝶骨嵴的部分骨質直至前床突。 蝶骨嵴殘余的骨性結構不能在垂直線上影響顯微鏡的視野。 咬/磨平蝶骨嵴過程中容易遇到眶腦膜動脈的滲血,采用電凝、骨臘填塞及明膠海綿壓迫的方式很容易止血。如果遇到穿硬膜進入蝶頂竇的靜脈分支,可逐一電凝切斷。第24頁/共28頁第25頁/共28頁開顱步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