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動物生態學思考題第一章一、名詞解釋1. 生態學(Ecology)研究有機體與其環境的全部關系的科學 二、問答題1. 簡述生態學的定義類型。Ecology 源于希臘文,Eco-表示住所或棲息地,Logos表示學問,原意是研究生物棲息環境的科學。生態學與經濟學(economic)具有相同的詞根。 研究有機體與其環境的全部關系的科學(赫克爾E. Haeckel, 1869)。 研究科學的自然歷史(埃爾頓C. Elton,1927) 研究生物形態、生理和行為上的適應(克什卡洛夫, 1954) 研究有機體的分布和多度的科學(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 1954) 研究動物的生活方式與生
2、存條件的聯系,以及動物生存條件對繁殖、存活、數量及分布的意義(納烏莫夫HayMoB, 1955, 1963) 研究決定有機體的分布與多度相互作用的科學(Krebs, 1972, 1978, 1985, 1994, 2001)2.按照研究對象的組織層次劃分,經典生態學應包括哪幾個分支學科?概括各分支學科的主要研究內容。 按組織層次(levels of organization)劃分: 個體生態學(Individual ecology): 個體對生物和非生物環境的適應。 種群生態學(Population ecology): 多度和種群動態。 群落生態學(Community ecology): 決定
3、群落組成和結構的生態過程。 生態系統生態學(Ecosystem ecology): 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穩態和調節功能)。第四章一、名詞解釋1. 法爾規律(Farr rule) 人口密度越大,越集中棲居在一個地方,許多流行病就越容易擴大和暴發。2. 種群生態學(Population ecology) 研究種群內各成員之間、它們與其他種群成員之間、以及它們與周圍非生物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 3. 進化(evolution) 是種群中個體基因頻率從一個世代到另一個世代的變化過程。進化過程中的決定性階段為物種形成(speciation)。物種進化通過種群表現出來;從進化論觀點看,種群是一個演
4、化單位(evolutionay unit)。4. 構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 由一個合子發育成一套構件組成的個體(例如高等樹木、珊瑚、藪枝螅等) 。5. 標志重捕法 在調查地段中,捕獲一部分個體進行標志,然后放回,經一定期限后進行重捕,根據重捕中標志數的比例,估計該地段中個體的總數。6. 樣方法 在若干樣方中計數全部個體,然后將其平均數推廣,來估計種群整體數量。7. 去除取樣法 在一個封閉的種群里,隨著連續地捕捉,種群數量逐漸減少,因而花同樣的捕捉力量所取得的效益就逐漸地降低。同時,隨著連續的捕捉,逐次捕捉的累積數就逐漸增大。如果將逐次捕捉數單位努力(作為y軸),對著捕獲累積
5、數(作為x軸)作圖,就可以得到一個回歸線,當單位努力的捕捉數等于零時,捕獲累積數就是種群數量的估計值。8. 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 指種群處于理想條件(即無任何生態因子限制作用,生殖只受生理因素所限制)的出生率。9. 生命期望(life expentancy) 進入某一齡期的個體平均還能存活多長時間的估計值10. 集合種群(matapopulation) 由經常局部滅絕,但又定居而再生的種群組成的種群。 二、問答題1. 簡述生物因子作用的基本特點。(1) 通常非生物因子對整個種群的影響是相等的,而生物因子的影響,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涉及種群中一部分個體。(2) 生
6、物因子對種群的影響,通常與種群本身的密度有關。法爾規律(Farr rule) :人口密度越大,越集中棲居在一個地方,許多流行病就越容易擴大和暴發。(3) 雖然有機體與非生物因子的關系也是相互的,但生物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更加密切和復雜。2. 簡述研究種群生態學的意義。(1) 指導實踐 有益種類的利用 有害種類的防治(2) 理論上的意義 完全獨立的典型的生態學分支科學3. 簡述種群絕對密度測定的主要方法。(1) 總量調查(total count):計數某地段中全部生活的某種動物的數量。(2) 取樣調查(sampling methods):計數種群一部分個體,然后用它估計種群整體數量。 樣方法(us
7、e of quadrats)在若干樣方中計數全部個體,然后將其平均數推廣,來估計種群整體數量。樣方的設計,樣方法,數據的分析 標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s)在調查地段中,捕獲一部分個體進行標志,然后放回,經一定期限后進行重捕,根據重捕中標志數的比例,估計該地段中個體的總數。方法:該地段全部個體數記作N,其中標志數為M,再捕個體數為n,再捕中標記的個體為m,根據總數中標志的比例與重捕取樣中比例相同的假定,就可以估計出N,即:N: M=n: m 去除取樣法(removal sampling)在一個封閉的種群里,隨著連續地捕捉,種群數量逐漸減少,因而花同樣的捕捉力量所取得
8、的效益就逐漸地降低。同時,隨著連續的捕捉,逐次捕捉的累積數就逐漸增大。如果將逐次捕捉數單位努力(作為y軸),對著捕獲累積數(作為x軸)作圖,就可以得到一個回歸線,當單位努力的捕捉數等于零時,捕獲累積數就是種群數量的估計值。4.簡述標志重捕法使用中的假設及這些假設受到破壞時結果估計的負面影響。(1) 標志重捕法使用中的假設 標志個體在這個調查種群中均勻分布 標志個體和非標志個體具有同樣被捕的機會 調查中沒有遷入或遷出 沒有新的出生或死亡(2)受到破壞時結果估計的負面影響:受到破壞時,如某些受標志的野鼠,有時變得更易重捕,或者相反,更不易捕;在海洋魚類標志中,有時標志者有更高的死亡率;有時標志物易
9、于丟失,這些對結果的估計都有影響。5. 簡述相對密度測定的主要方法。(1) 捕捉(trapping)(直接數量指標)(2) 糞堆計數(pellet count)(3) 鳴叫計數(call count)(4) 皮毛收購記錄(pelt records)(5) 單位漁撈努力的魚數或生物量(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6) 計數動物活動所遺留的痕跡6. 了解種群的4個基本參數。(1) 出生率(natality)(2) 死亡率(mortality)(3) 遷入(4) 遷出7. 簡述種群的三種空間分布型及其判別依據。(1) 隨機型:資源分布均勻或豐富;個體間彼此獨立(2)
10、 聚集型:資源斑塊狀分布;個體間相互吸引。(3) 均勻型:資源分布均勻或豐富;個體間相互競爭。8. 簡述典型的集合種群應滿足的四個條件。(1) 適宜的生境以離散斑塊形式存在;(2) 即使最大的局域種群也有滅絕的風險;(3) 生境斑塊間的距離不能太遠以致阻礙個體的遷移和定居(4) 各個局域種群的動態不能完全同步第五章一、名詞解釋1. 猖獗 (又稱大發生或暴發(population outbreak):種群在短時間內迅速增長,也稱為猖獗。2. 種群崩潰(population crash) 種群大發生后出現的大批死亡,種群數量急劇下降。3. 生態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 某些生
11、物,由于人類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帶入某一適宜于其生存和繁衍的地區,它的種群便不斷地增加,分布區便會逐步穩定地擴展的過程。4. 尼科森的平衡學說 種群是一個自我管理系統,為了維持平衡,當密度高時,調節因素的作用必須更強,當密度低時,調節因素的作用就減弱,因此調節種群密度的只能是密度制約因素。5. 多衡點(multiple stable points) 較低密度下,種群有一個平衡點,它受捕食者調節;當種群脫離捕食者控制而達到非常高的密度時,則出現另外一個平衡點,它受食物因子的調節。二、問答題1. 邏輯斯諦模型的假設。模型的假設:(1) 存在一個環境條件所允許的最大種群值,稱為環境容納量(K) 。(2)
12、 使種群增長率降低的影響是最簡單的,即其影響隨著密度上升而逐漸地、按比例地增加。即,種群中每增加一個個體就對增長率降低產生1/K的影響,或者說,每一個個體利用了l/K的空間,若種群中有N個個體,就利用了N/K的空間,而可供繼續增長的剩余空間就只有(1N/K)了。2. 邏輯斯諦方程生物學含義。邏輯斯諦方程微分式的基本結構與指數增長方程相同,但增加了一個修正項(1N/K)。指數增長方程所描述的種群增長是無界的,或可供種群不斷增長的“空間”是無限大的,是沒有任何限制的。而修正項(1N/K)所代表的生物學含義是“剩余空間”(residual space)或稱未利用的增長機會(unutilized op
13、portunity)。即:種群尚未利用的,或為種群可利用的最大容納量空間中還“剩余”的、可供種群繼續增長用的空間(或機會)。對修正項(1N/K)的分析(1) 如果種群數量N趨于零,那么(1N/K)項就逼近于1,這表示幾乎全部K空間尚末被利用,種群接近于指數增長,或種群潛在的最大增長能充分地實現。(2) 如果種群數量N趨向于K,那么(1N/K)項就逼近于零,這表示幾乎全部K空間已被利用,種群潛在的最大增長不能實現。(3) 當種群數量N,由零逐漸地增加到K,(1N/K)項則由1逐漸地下降為零,這表示種群增長的“剩余空間”逐漸變小,種群潛在最大增長的可實現程度逐漸降低;并且,種群數量每增加一個個體,
14、這種抑制性定量就是l/K。這種抑制性影響稱為擁擠效應或環境阻力。種群增長率(種群潛在最大增長)×(最大增長可實現程度)3. 邏輯斯諦增長曲線的五個時期。A 開始期B 加速期C 轉捩期D 減速期E 飽和期4. 邏輯斯諦增長模型的評價。(1) 一定條件下,自然種群在短期中可以出現邏輯斯諦增長,甚至指數增長;(2) 邏輯斯諦增長以后,種群穩定在K值,對于這方面,沒有充分的證據。相反,種群達到K值后仍有數量變動;(3) “J”型和“S”型種群增長只能代表2種典型情況;(4) 提供了有關種群增長的某些機制;(5) 沒有考慮時滯對種群增長的影響 ; 5. 氣候學派早期的主要觀點。(1) 種群參數
15、受天氣條件強烈影響;(2) 種群的數量大發生與天氣條件的變化明顯相關;(3) 強調種群數量的變動,否認穩定性。安德列沃斯(Andrewartha)和伯奇(Birch)對薊馬的研究。6. 自動調節學派的三個共同特點。(1) 自動調節學派強調種群調節的內源性因素;注重種群內個體質的差異。(2) 種群密度自身影響本種群各種特征和參數。種群的自動調節學說是建立在種群內部的負反饋理論的基礎上。(3) 種群自動調節是各物種所具有的適應性特征,它對于種內成員整體來說,能帶來進化上的利益。7. 簡述溫·愛德華(Wyune-Edwards)學說的主要內容。社群等級和領域性等社群行為限制了生境中的動物數
16、量,把剩余的個體從適宜生境排擠出去,使之成為“游蕩的儲存者”(floating reservior)或者剩余部分(surplus)。這部分個體不能進行繁殖,或者繁殖行為受到具領域者的限制,或者缺乏營巢繁殖場所。這部分個體由于缺乏保護條件,也最容易受捕食、疾病、不良天氣條件所侵害,死亡率較高。種群的上述社群行為限制了種群的增長,并且這種作用是密度制約的。8. 對內分泌調節學說的批評主要有那些方面?(1) 籠養密度在自然條件下不大可能達到;(2) 野外調查結果不十分一致;(3) 僅適用于獸類,對其它類群是否適用還不清楚;(4) 是否錯誤的將已經死亡的個體(而不是死亡前的個體)作為采血對象;(5)
17、密度的影響往往具有時滯。9. 種群調節與種群限制的主要區別是什么?(1) 限制過程使種群數量減少或不致出現過渡上升;(2) 調節過程是當種群偏離平衡密度時使種群回到平衡密度。(3) 氣候學派討論的是種群限制和限制因素問題;生物學派討論的是種群調節和調節因素問題。第六章一、名詞解釋1. 基因庫(gene pool) 種群中全部個體的所有基因的總和稱為基因庫(gene pool)。2. 哈文定律(Hardy-Weinberg law) 指在一個巨大的、隨機交配和沒有干擾基因平衡因素的種群中,基因型頻率將世代保持穩定不變,而且x=p2, y=2pq, z=q2。3. 遺傳漂變(genetic dri
18、ft) 基因頻率在小的種群里隨機增減的現象。 4. 漸變群(cline) 選擇壓力地理空間上的連續變化導致基因頻率或表現型的漸變,形成一變異梯度,稱為漸變群。漸變群研究的一個中心問題是基因頻率梯度變化的陡度是否與生態選擇壓力的梯度變化的陡度正確地平行。5. 地理亞種 是指一個種內的亞群異域分布,不存在生殖隔離,但有可辨的形態特征差別,在分布區的交界處存在過渡類型,這樣的亞群稱為地理亞種。6. 生態對策(bionomic strategy) 生態對策又稱生活史對策 life history strategy ):生物在進化過程中,對某些特定的生態壓力所采取的生活史或行為模式,稱生態對策。7. r
19、-K連續體( r-K continuum ) r-選擇 和K-選擇是兩個進化方向的不同類型,從極端的r-選擇到極端的K-選擇之間有許多 過渡類型,有的更接近于r-選擇,有的更接近于K-選擇,兩者間有一個連續的譜系, 稱r-K連續體。8. 雜草對策 低嚴峻度,高干擾的生境有利于具有較高的生殖力的,這是雜草具有的特征,稱為雜草對策。9. 協同進化(coevolution) 一個物種的性狀作為對另一物種性狀的反應而進化,而后一物種的這一性狀本身又是作為對前一物種性狀的反應而進化。因此,物種間的協同進化,可產生在捕食者與獵物物種之間、寄生者與宿主物種之間、競爭物種之間等。二、問答題1. 自然選擇模型預
20、測的步驟。(1) t世代各基因型的個體數量;(2) 各基因型個體存活到交配時的數量;(3) t+1世代各基因型個體總數的估算;(4) t+1世代A1和A2基因的總數的估算;(5) t+1世代基因庫中A1和A2基因頻率的估算。2. 試比較兩種進化動力在自然選擇中的作用。進化動力:自然選擇和遺傳漂變。(1) 選擇系數(s):相對適合度(w)間的最大差值。s=1-w(2) 遺傳漂變強度:種群大小的倒數。(3) 如果選擇系數s大于遺傳漂變強度10倍或更多,通常遺傳漂變的作用可以忽略不計,反之亦然。3.關于遺傳變異進化動力的假說。(1) 中性說: 認為遺傳變異完全是突變和遺傳漂變的結果,不包括自然選擇。
21、 (2) 篩選說:認為遺傳變異是突變、遺傳漂變和自然選擇的聯合結果。 (3) 平衡選擇說:認為遺傳變異完全是自然選擇的結果。4. 簡要介紹三種自然選擇的類型。作用于表現型特征的自然選擇,按其選擇結果可分為三類:(1) 穩定選擇(2) 定向選擇(3) 分裂選擇5. 地理物種形成學說的三個步驟。地理物種形成學說認為:物種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過程大致分三個步驟:(1) 地理隔離;(2) 獨立進化;(3) 生殖隔離機制的建立。6. 試比較r-對策和K-對策的優缺點。(1) r-對策的優缺點: 優點:生殖率高,發育速度快,世代時間短,因此,種群在數量較低時,可以迅速恢復到較
22、高的水平;后代數量多,通常具有較大的擴散遷移能力,可迅速離開惡化的環境,在其他地方建立新種群,因此,常常出現在群落演替的早期階段;由于高死亡率、高運動性和連續面臨新環境,可能使其成為物種形成的新源泉。 缺點:死亡率高、競爭力弱、缺乏對后代的關懷,高的瞬時增長率必然導致種群的不穩定性,因此,種群的密度經常激烈變動。(2) K-對策的優缺點: 優點:種群的數量較穩定,一般保持在K值附近,但不超過此值,因此,導致生境退化的可能性小;具有個體大和競爭能力強等特征,保證它們在生存競爭中取得勝利。 缺點:由于r值較低,種群一旦遇到偶然的災難,種群恢復困難,有可能滅絕。7. 物種形成的三種方式。(1) 異域
23、性物種形成(allopatric speciation )(2) 鄰域性物種形成(parapatric speciation )(3) 同域性物種形成(symptric speciation ) 第七章一、名詞解釋1. 自私基因(selfish gene)是指基因在生物進化過程中的絕對自私性,是對動物行為功能的基本解釋。2. 廣義適合度( inclusive fitness )一個個體在后代中傳播自身基因的能力。這種傳播不一定是通過自身繁殖實現的,當遺傳上與某一生物有親屬關系的個體存活并進行繁殖時,該生物便會得到繁殖上的成功。3. 進化穩定對策(Evolutionary Stable Stra
24、tegy)凡是種群中大部分個體所采用的,其它策略與之相比是較差的某種最佳策略就是進化上的穩定策略。4. 隱蔽(crypsis)動物通過偽裝使得自己身體與背景環境相接近,使得自己不易被捕食者發現。分為保護色和行為偽裝,行為偽裝又分為警戒色和擬態5. 婚配制度(mating system)指種群內婚配的各種類型,婚配包括配偶如何獲得,配偶的數目,配對聯系的特征,配偶的持續時間,以及每一性別對后代的撫育等。分為單配偶制(monogamy)和多配偶制(pologamy)6. 領域行為 領域的占有者向入侵者顯示其領域的方式以及驅趕入侵者或搶占領域的爭斗。7. 家區(home range)和領域(terr
25、itory)家區(home range):能夠保證單個動物或家族的生活需要,并且動物經常在該空間中進行日常活動的區域。領域(territory):家區中受到嚴格保護,不允許同種其它個體入侵的核心部分。8. 利它行為(Altruism)一個個體以犧牲自己的適應來增加、促進和提高另一個個體的適應。9. 親緣選擇(Kin selection)有利于近親(包括子代和非直系親屬)存活的行為特征會受到自然選擇的青睞。10. 回報(reciprocity)無論何時只要利它行為者給予接受者的利益大于其損失時,并且這個幫助在將來的某個時候能夠得到報答,這樣兩個參與者都可以得到好處,那么這種行為在進化上可以得到加
26、強。如吸血蝙蝠(Desmodus rotundus)回報的實例 二、問答題1. 成為自然選擇單位的要素。(1) 這種單位具有自我復制能力;(2) 新產生的單位數超過其替代的需要;(3) 它們的存活決定于某些具有遺傳傳遞機制的特征。2. 性選擇的特點。(1) 性選擇與為了獲得資源而進行的生存競爭無關;(2) 競爭的結果不是使失敗的個體死亡,而是使其繁殖較少或者不繁殖;(3) 并不是所有的動物都有性選擇;(4) 性選擇中,通常最強壯的雄性最適應其生存環境,它們留下的后代最多。3. 集群反捕食對策的優點。集群以抵御天敵(1) 不易被捕食者發現(2) 及時發現捕食者(3) 集體防御(4) 減
27、輕捕食壓力:稀釋效應(dilution effect)4. 遷移的生物學意義。(1) 防止近親繁殖;(2) 使種群適應有季節性不宜氣候條件的地區;(3) 維持正常分布區以外的暫時性分布區的種群;(4) 擴大種群分布區;(5) 保持種群穩定。5. 雌雄繁殖策略。(1) 雄性繁殖策略:通過與多個雌性交配而增加其繁殖的成功。(2) 雌性繁殖策略:選擇具有好的資源或好的基因的配偶,使子代具有性的吸引力,盡快地生殖并培育后代。6. 多配偶制(pologamy)的主要類型。(1) 一雄多雌(polygyny) 保衛資源型一雄多雌; 保衛雌性型一雄多雌; 雄性優勢型一雄多雌艾草榛雞的求偶集會(lek)(2)
28、 一雌多雄(polyandry)一雌多雄(polyandry):比較少見,雌性從孵卵和育幼束縛中解脫出來,雌性比雄性個體大或者更具進攻性或者羽衣更鮮艷。 保衛資源型一雌多雄; 雌性控制型一雌多雄;(3) 混交制無論雌雄都可以與一個或更多的異性交配,而不形成相對固定的婚配關系。(爆發性繁殖集會:蛙類的合唱會)7. 動物通訊的主要方式。(1) 視覺通訊(visual communication)(2) 化學通訊(chemical communication )(3) 聽覺通訊(auditory communication )(4) 觸覺通訊(tactile communication )第八章一、
29、名詞解釋1. 偏利共生:對一個物種有利,對另一個物種無關緊要(海產蛤與豆蟹);2. 他感作用(allelopathy) 異種抑制作用 又稱他感作用(allelopathy)是植物分泌一種能抑制其它植物生長的化學物質的現象。 3. 似然競爭(apparent competition)競爭作用不是由于共用相同的有限資源而產生的。4. 競爭排斥原理 生態位上相同的兩個物種不可能在同一地區共存,如果生活在同一地區,由于劇烈的競爭,它們之間必然出現棲息地、食性、活動時間或其它特征上的生態位分化。5. 性狀替換 兩個親緣關系密切的種類如果異域分布則特征往往相似,而同域分布時則區別明顯,彼此之間必然出現明顯
30、的生態分離6. 中度干擾假說 如果擾動速率太低,少數競爭力強的物種將在群落內取得完全優勢;如果擾動速率太高,只有生長速度快、侵占能力強的物種才能生存下來;只有當擾動率中等時,物種生存機會才最多,群落物種多樣性才最高。7. 理想自由分布(Ideal Free Distribution) 每一資源斑塊里的覓食者數量最終形成一種平衡,使得任何一個覓食者無論走到那個斑塊都只能獲得同樣的適合度收益,這種平衡狀態稱為理想自由分布。 二、問答題1.自然種群中捕食者和獵物的數量動態關系的主要類型。(1) 捕食者對獵物種群具致命性影響(吹棉介殼蟲-澳洲瓢蟲)(2) 捕食者對獵物種群沒有多大影響(麝鼠-
31、鼬類)(3) 捕食者種群數量穩定(小型哺乳類-灰林鸮)(4) 捕食者與獵物種群聯合性周期振蕩( 旅鼠-北極狐;美洲兔-猞猁)2. 洛特卡沃爾泰勒模型的結論和評價。洛特卡沃爾泰勒方程dN1/dt=r1N1 (1-N1/K1-N2/K1)dN2/dt=r2N2 (1-N2/K2-N1/K2),物種2對物種1的競爭系數;,物種1對物種2的競爭系數。(1) 模型結論: 競爭結局取決于種內競爭強度和種間競爭強度的相對大小 1/K1和1/K2:物種1和物種2的種內競爭強度 /K2 :物種1(對物種2)的種間競爭強度 /K1 :物種2(對物種1)的種間競爭強度(2) 模型評價: 盡管模型將種間競爭過程過分簡
32、單化了,但模型至少對于分析像競爭這樣的生物學問題,可以提供概念結構和思路; 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競爭結局; 構成其它更加復雜競爭模型的基礎; 模型可以擴充而應用于更多物種的競爭。3.微寄生物傳染病模型的數學表達式及各個參數的生物學意義 。 Rp: 平均每個染病個體在傳染期內能傳染其它寄主個體數 N : 易感群體密度Rp =N· B · f · L B: 疾病傳播速率 f: 存活到傳染期的寄主比例 L : 感染者的平均傳染期NT =1/BfL NT : 宿主臨界種群密度 NT =第十一章一、名詞解釋1.景觀(Landscape) 由若干生態系統組成的異質區域,這些生態
33、系統構成景觀中明顯的斑塊, 這些斑塊稱景觀要素。2.景觀生態學(Landscape ecology) 研究景觀單元的類型組成、空間格局及其與生態學過程相互作用的綜合性學科。其研究對象和內容可概括為3個方面,即景觀結構、景觀功能和景觀動態。3.斑塊(patch) 泛指與周圍環境在外貌或性質上不同,但又具有一定內部均質性的空間部分。4.廊道(corridor) 廊道指景觀中與相鄰兩邊環境不同的線性或帶狀結構。5.模地(matrix) 基底指景觀中分布最廣、連續性最大的背景結構。第九章一、名詞解釋1. 群落(community) 特定時間和空間(或特定生境)下,生物種群有規律的組合,它們之間以及它們
34、與環境之間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具有特定的形態結構與營養結構,執行一定的功能,這種多種群的集合稱群落。2. 生態等值種(ecological equivalent )由于趨同進化,世界各大洲相似環境區域生活著具有相同生活型的植物,這些植物稱為生態等值種。3. 群落交錯區(ecotone):兩個或多個群落之間的過渡地帶。4. 個體論學派(individualistic school): 群落在自然界中并非一個實體,而只是生態學家從一個呈連續變化著的植被中收集來的一組生物而已。5. 機體論學派(organismic school):群落是一個真實的、有機的實體,它是組成群落的各個種群的有組織的集體。
35、6. 同資源種團(Guild):以相同方式利用相同資源的物種集團。 二、問答題1. 簡述邊緣效應產生的原因及時間意義。(1) 邊緣效應產生的原因: 在群落交錯區往往包含兩個重疊群落中的一些種以及交錯區的特在種; 群落交錯區的環境比較復雜,兩類群落中的生物能夠通過遷移而交流,能為不同生態類型植物定居,從而為更多的動物提供食物、營巢地和隱蔽所。(2) 邊緣效應原理的實踐意義: 利用群落交錯區的邊緣效應增加邊緣長度和交錯區面積,提高動物的產量。 人類活動形成的交錯區有的有利,有的是不利的。2. 簡述群落的時間格局。(1) 晝夜相:與環境因子的晝夜節律有關 陸地群落的晝夜相變化 水生群落的晝
36、夜相變化(2) 季節相:與環境因子的季節節律有關 溫帶群落的季節相變化 熱帶群落的季節相變化(3) 年際間變化3. 試述Mac Arthur的島嶼平衡理論。島嶼上的物種數目決定于遷入物種和遷出物種之間的動態平衡,即不斷滅絕的物種由同種或異種的遷入而得到補償,從而島嶼上的物種數目保持相對穩定(p431)。(1) 島嶼上的種數不隨時間而變化。(2) 這是一種動態平衡,即滅絕物種不斷被新遷入物種代替。(3) 大島比小島能維持更多的種數。(4) 隨島離大陸距離的由近到遠,平衡點的種數逐漸降低。第十章一、名詞解釋1. 生態系統(ecosystem) 一定空間內棲居的所有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由于不斷進行物質循
37、環和能量流動過程而形成的統一整體。2. 營養級(trophic level) 食物鏈上的每一個環節稱為營養階層或營養級,即處于食物鏈某一環節上的所有生物種的總和。3. 生物量(biomass)某一特定觀察時刻,某一空間范圍內現有的有機體量(個體數量、重量或含能量),因此它是一種現存量(standing crop)。通常現存的數量以N表示,現在的生物量以B表示。4. 生產量(production) 是在一定時間階段中,某個種群或生態系統所新生產出的有機體的數量、重量或能量。通常以P表示。5. 生態平衡(ecosystem stability)生態系統處于成熟期(頂級群落)的相對穩定狀態。 二、問
38、答題1. 生態系統的基本結構。 2. 食物鏈和食物網概念的意義。(1) 食物鏈是生態系統營養結構的形象體現。(2) 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進行的。(3) 食物鏈和食物網揭示了環境中有毒污染物轉移、積累的原理和規律。3. 生態系統發育過程中系統結構和功能的變化規律。(P512-514)(1) 生態能量學特征;(2) 食物網特征;(3) 營養物質循環特征;(4) 群落結構特征(物種多樣性和均勻性);(5) 選擇壓力(r-選擇者與k-選擇者);(6) 穩態。第十二章一、名詞解釋1. 最大持續產量(maximum sustained yield 簡稱 MSY):使得產量達到最大
39、,但又不危害持久利用的產量。 2. 有害生物(pest)與人類競爭食物或隱蔽所、傳播病原體、以人類為食或用不同的方法威脅人類健康、舒適或安寧的生物。3. 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 生物多樣性是生物及其與環境形成的生態復合體以及與此相關的各種生態過程的總和。它包括數以百萬計的動物、植物、微生物和它們所擁有的基因以及它們與生存環境形成的復雜生態系統。包括物種多樣性、遺傳多樣性(基因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4. 生態系統多樣性 指生物圈內生境、生物群落和生態過程的多樣化以及生態系統內生境差異和生態過程變化的多樣性。二、問答題1. 對最大持續生產量基本原理進行簡要總結。 (1) 最大持
40、續產量原理:dN/dt = rN(1-N/K) 當NK2時, dN/dt 最大, d(K/2)/dt = rK/4(2) 總結: 假如一個未受人類利用的資源種群數量是穩定的,那么在按最大持續產量的策略進行捕獵前,首先要將種群的數量降低,降低以后才能使種群增長率提高,才能有持續產量; 種群數量降低到每一水平,都有一個相應的持續產量,這個持續產量等于該數量水平(N)下的增加量dN/dt; 每一個持續產量都有相應的兩個種群數量能提供這個持續產量; 只有在一個種群數量水平下,才能有最大持續產量,理論上講,這個數量是N=K/2水平; 按邏輯斯諦增長數學模型的原理,最大持續產量為 MSY=rK/4,而能提
41、供最大持續產量的種群數量為 NMSY K/2。2. 近代生物多樣性喪失加劇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 過度利用、過渡采伐和亂捕亂獵;(2) 生境喪失和片斷化;(3) 環境污染;(4) 物種入侵;(5) 農業、牧業和林業品種的單一化。3.有害生物防治的原理與目標。(1) 防治的原理:防治有害生物的過程往往成為一個獵取“持續產量”的過程,因此,如果每年去除一個“最大待續產量”,那么既不能將危害動物種群消滅掉,也不能把它的數量壓到K2的水平以下,所以,只有當每年的去除數量大于“最大持續產量”,才能使種群趨向滅亡。(2) 防治目標:降低有害生物到某一水平,在這個水平上進一步降低是無利可圖的。19一、名
42、詞解釋:1.生態學(Ecology)2.法爾規律(Farr rule)3.種群生態學(Population ecology) 4.進化(evolution)5.構件生物(modular organism)6.標志重捕法7.樣方法8.去除取樣法9.最大出生率(maximum natality) 10.生命期望(life expentancy)11.集合種群(matapopulation)12.猖獗13.種群崩潰(population crash)14.生態入侵(ecological invasion)15.尼科森的平衡學說16. 多衡點(multiple stable points)17.基因庫(gene pool)18.哈文定律(Hardy-Weinberg law)19.遺傳漂變(genetic drift)20.漸變群(cline)21.地理亞種22.生態對策(bionomic strategy)23.r-K連續體( r-K continuum )24.雜草對策25.協同進化(coevolution)26.自私基因(selfish gene)27.廣義適合度( inclusive fitness )28.進化穩定對策(Evolutionary Stabl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母豬護理標準及規范試題及答案
- 醫學知識考試復習指南試題及答案
- 全科助理醫師考試核心主題試題及答案結合
- 癲癇填空考試試題及答案
- 深入解析育嬰師相關法規試題及答案
- 最佳復習方案2025年公共營養師考試試題及答案
- 家政結業考試題及答案
- 2024年系統規劃與管理師考試各類題型介紹試題及答案
- 物聯網環境下的網絡安全試題及答案
- 初級會計師在財務中的關鍵功能試題及答案
- 遠離手機班會課件
- 2019最新中小學校安全管理制度匯編
- 心理治療師考試復習重點筆記匯總
- 《中西醫結合概論》期末考試題
- 高速鐵路知識.ppt課件
- 吹灰器檢修三措兩案
- ROHS等有害物質削減計劃
- 產品推介會策劃方案
- sch壁厚等級對照表要點
- 石頭峽水電站水利樞紐工程壩體設計說明書畢業設計
- 淺談石油化工建設項目的工程造價管理與控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