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散文閱讀與考點2_第1頁
中考散文閱讀與考點2_第2頁
中考散文閱讀與考點2_第3頁
中考散文閱讀與考點2_第4頁
中考散文閱讀與考點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尹老師高中語文輔導:專題 文學類文本閱讀散文 2快速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題目。如果你為四郎哭泣龍應臺 經濟學家、社會學家、 人類學家可能找得出 100個方式來回答“文化為什么重要”這 個問題,但是我可以從一場戲說起。 有一天臺北演出四郎探母,我特別帶了 85歲的父親去聽。 遙遠的 10世紀,宋朝漢人和遼國胡人在荒涼的戰場上連年交戰。楊四郎家人一一壯烈陣亡,自己被敵人俘虜,娶了敵人的公主,在異域茍活15年。鐵鏡公主聰慧而善良,異鄉對兒女已是故鄉, 但四郎對母親的思念無法遏止。 悲劇的高潮就在四郎深夜潛回宋營探望 老母的片刻。卡在“漢賊不兩立”的政治斗爭之間,在愛情和親情無法兩全之間,在個人

2、處 境和國家利益嚴重沖突之間,已到中年的四郎跪在地上對母親痛哭失聲:“千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 我突然覺得身邊的父親有點異樣,側頭看他,發現他已老淚縱橫,泣不成聲。 父親 16 歲那年,在湖南衡山鄉下,挑了兩個空竹簍到市場去,準備幫母親買菜。路 上碰見國民黨政府招兵,這 16 歲的少年放下竹簍就跟著去了。此后在戰爭的炮火聲中輾轉 流離,在兩岸的對峙中倉皇度日, 70 年歲月如江水漂月,一生不曾再見到那來不及道別的 母親。 他的眼淚一直流,一直流。我只好緊握著他的手,不斷地遞紙巾。 然后我發現, 流淚的不只他。 斜出去前一兩排一位白發老人也在拭淚, 隔座陪伴的中 年兒子遞過紙巾后,將一只手環抱

3、著老人瘦弱的肩膀。 謝幕以后, 人們紛紛站起來, 我才發現, 啊,四周多是由中年兒女陪伴而來的老人家, 有的拄著拐杖,有的坐著輪椅。他們不說話,因為眼里還有淚光。 中年的兒女們彼此不識,但是在眼光接觸的時候,沉默中仿佛已經交換了一組密碼。 是曲終人散的時候, 人們正要各奔東西, 但是在那個當下,在那一個空間, 這些互不相識的 人變成了一個關系緊密、溫情脈脈的群體。 從四郎探母,我如醍醐灌頂似的發覺,是的,我懂了為什么伊底帕斯王能在 星空下上演兩千年仍讓人震撼,為什么李爾王在 400 年后仍讓人感動。文化,或者說,藝術,做了什么呢?孤獨的個人為自己說不出的痛苦找到了名字和定義。 少小離家老大失鄉

4、的老兵們, 從四 郎的命運里認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處境, 認出了處境中的殘酷和荒謬, 而且,四郎的語言“千 拜萬拜,贖不過兒的罪來” ,為他拔出了深深扎進肉里無法拔出的自責和痛苦。藝術像一塊 沾了藥水的紗布,輕輕擦拭他靈魂深處從未愈合的傷口。藝術使孤立的個人,打開深鎖自己的門,走出去,找到同類。他發現,他的經驗不是孤 立的面而是共同的集體的經驗, 他的痛苦和喜悅, 是一個可以與人分享的痛苦和喜悅。 孤立 的個人因而產生歸屬感。零散的、疏離的各個小撮團體找到聯結而轉型成精神相通、休戚與共的社群。四郎探母把本來封鎖孤立的經驗變成共同的經驗, 塑成公共的記憶,從而增進了相互的理解,凝 聚了社會的文化認

5、同。 白發蒼蒼的老兵、 若有所感的中年兒女, 或者對這段歷史原本漠然的 外人,在經歷過四郎探母之后,已經變成一個擁有共同情感而彼此體諒的社會。珠子, 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弱又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而公民社 會,因為不倚賴皇權或神權來堅固它的底座,因此文化便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黏合劑。【思維導引】1 借助有效信息抓主旨看題目:“如果你為四郎哭泣”是假設復句的 部分,它引發我們思考會有怎樣的結果。看開頭:由開頭可知文章中心是談 的問題。看結尾:結尾照應開頭,通過打比方,形象地回答了“文化為什么重要”的問題:文化便是公民社會最重要的 。【答案】 條件 文化為什么重要 黏合劑2抓住關鍵語

6、句理思路(1)文章思路非常清晰,一目了然。第段敘述 的故事,表現了戲劇藝術強大的感染力。然后從第段開始,集中論述 ,回答文章開頭提出的問題。(2)第 ? 兩 段 , 第 ? 段 寫 , 第 ? 段 談【答案】 (1) 父親看戲流淚 文化的重要性 (2) 文化藝術使孤立的個人找到同類 文 化能使零散的、疏離的小團體聯結并轉型成精神相通、休戚與共的社群3分析形象畫面悟意境 如果你為四郎哭泣是因事見理。具體描述的情景,寫父親流淚,寫流淚,寫 ,形成動人的藝術畫面,突出表現四郎探母的藝術魅 力,為后面論述文化的重要性做了很好的鋪墊,增強了文章的說服力和感染力。【答案】 看戲 許多看戲的老人 父親與他的

7、母親的生離死別4品味局部語言析含意如果你為四郎哭泣結尾一段以 設喻, 形象地說明了文化的重要性。而 “柔弱”和“強韌”準確地寫出了文化的特點: 。從而突出了本文的主旨:文化重要。【答案】 “細絲”“黏合劑” 文化作為一種精神現象看起來是柔弱無力的,但文化 具有強大的凝聚力,能使人具有歸屬感考點一分析作品結構考向一 分析結構思路1 整體構思(布局謀篇)整體構思包括文章結構的安排和材料的組織。文章在結構上有三種層次關系。第一種是相承, 它包括承接關系和遞進關系, 通常表現為:由敘事到議論或抒情, 由寫 景到議論或抒情。第二種是相并,它包括并列關系和對照關系,通常有并列式、對比式等。第三種是相屬,它

8、包括總分關系和分總關系。材料組織的方式有以下幾種: 從時間上組織材料; 從空間 (場面)上組織材料; 以 物件(觀察點 )為中心組織材料; 以情感 (或認識 )過程來組織材料; 由實到虛, 層層深入, 組織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組織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線索本身;有時材料組織的呈現形式可 以從全文的表現手法的角度考慮,如抑揚、虛實、對比等。構思篇章的技巧有開門見山、首尾呼應、卒章顯志、伏筆照應、層層深入、過渡渲染、 設置線索、烘托鋪墊、設置懸念、制造波瀾、起承轉合、曲折有致等。2 行文線索散文的常用線索有感情線索、事物線索、人物線索、思緒線索、景物線索、行程線索、 時間線索、空間線索等。復雜的文章,

9、線索不止一條。抓線索,一要了解文章的體裁分類和表現手法。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對“物”的 理解或情感為線索, 寫景散文一般以游蹤或某一景物為線索, 敘事記人散文一般以事情發生、 發展的過程或與人物交往的過程為線索, 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為線索。 閱讀時抓住線索有助 于我們了解文章的立意, 把握文章的主旨。 二要注意文章標題 (有的標題直接揭示線索 )。三 要注意文中反復出現的詞語、 句子。四要特別注意文中的議論、 抒情部分,因為散文中的“情”, 通常是文章組織材料的重要線索。線索不明的文本,往往直接考查思路。理清思路, 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寫的,文章各段 寫的是什么內容,是從哪個角度來寫的;段與

10、段之間是什么關系,它們之間是如何照應的, 又是如何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的。 只要把作者起承轉合的行文思路分析出來, 把文章的領起 段、過渡段、中心段、結語段分辨清楚,文章的脈絡層次就一目了然了。所以,首先要對文 章的層次有一個大致的劃分,然后再對內容進行概括。 典例剖析 (2012 重慶高考)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題目。太陽夢 曉浩朋友老劉說起他做的一個夢, 激動得滿臉通紅。 他夢見自己駕著一葉小舟, 劃行在太陽 里。那境界好動人啊。太陽大得無邊無沿, 透明的漿液, 把世界漫溢成一片紅色, 岸,在哪里?船槳輕輕一撥, 濺起一串火紅的水珠,落下時,它們忽然凝結成一座座山,千姿百態。老劉是個畫家

11、,那時候,畫山畫得正苦。聽了老劉的話, 我放眼望去,但見群山在我周圍有節奏地起伏著, 群山之上是藍天,一 輪碩日,漂泊在藍天上,永恒地照耀著。記得剛到拉薩的時候,我被驚呆了, 一片明晃晃的陽光, 鋪天蓋地而來,拼命地往身體 里滲透,我覺得身后的影子都透著亮兒。是不是在夢里? 我走向那些經幡。五顏六色的經幡,在陽光下舞蹈著,似乎一頭連著天,一頭接著地, 天地之間一派和諧寧靜。 一幢幢別致的藏式樓房和現代建筑, 從綠樹鮮花中冒出來, 寺廟的 金頂間雜其中,香火繚繞,放生羊和野狗昂著哲人般的頭顱,在大街上踱步。向生活深處走去,我知道這不是夢。 遠方的親朋好友非說這就是夢,神秘,朦朧,可想而不可即。一

12、位女友,曾在拉薩生活 數月,后移居加拿大,她來信說: “想到拉薩我就想大哭一場,那真是一個夢,溫暖而又明 亮,它在我睡著的時候來了,醒來,它卻飛走了。 ”對于我來說, 拉薩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實, 在我那間常搖曳著燭光的小屋里, 我認識了一 群又一群的尋夢人。 你見過一步一叩, 跋涉千里而來的朝佛者嗎?從某種意義上說, 尋夢者 的精神更為感人,他們為了追尋一個美麗的夢,翻越了無數精神意義上的大山,微笑著,走 向太陽。盡管,他們的身心遍體鱗傷。一位年輕的戰士,常年駐守在某個四季冰封雪鎖的哨卡上,一天, 下哨歸來, 邁過一個 半米多的土坎,他跌倒了,再沒爬起來,過度缺氧導致了他的犧牲。一位大學生,為了

13、搶救 別人,被洶涌的泥石流吞沒。一次,在我出去采訪的途中,車翻出十五六米,車棚碎了,我 安然無恙還有啊還有,無數惡魔張開大嘴,要吞沒我們這些尋夢者。我常常仰望太陽,流著無法抑制的淚水, 感情的大堤在瞬間決口了。想到夸父,他沒追 趕上太陽,卻不是也為后人稱頌么?幸福在于追尋這種過程本身。朋友老劉實現了自己的夢。他獨創了一種畫派,叫西藏山水畫,得到國內外普遍承認, 臺灣三原色藝術中心還專門為他搞了個人畫展。我不止一次地為他的畫所感動。畫面上,塞滿了山,絕少人間氣息,那山洶涌呼嘯,奔 騰流動著,下降,再升騰,勢不可擋。他的畫里沒畫過一個太陽,然而,每幅畫都能讓人感 到眾山之上,那輪太陽充滿理性的跳躍

14、。最近,我又見到了老劉。只見他熊腰虎背,一搖一晃,整個一座山在晃動。他說他又陷 入了苦悶期。他想在藝術上再上一個高峰。是啊。太陽只有一個,夢,是無數的。文章主要寫了畫家老劉的“太陽夢” ,請就此梳理作者的寫作思路。【解析】 第一步,閱讀全文,找出寫畫家老劉的語段。 第二步,理清線索。文章采用“縱貫式”結構,圍繞“夢”而談,前四段為“找夢”,中間寫自己的夢,倒數第三、四段寫老劉找到“夢” ,最后老劉又尋“新夢” 。第三步,根據題干, 分類合并寫老劉的內容。 文章開頭四段主要寫老劉畫山畫得苦,第 二次集中寫老劉在倒數第三、 四段, 主要寫其獨創了西藏山水畫派, 第三次集中寫老劉在文 章最后兩段,

15、“最近”,老劉又陷入了“苦悶期” 。第四步,采用分條或表次序的詞語組織答案。【答案】 (1) 艱辛尋“夢”畫山畫的苦。(2) “夢”的實現從太陽夢中獲得靈感,獨創“西藏山水畫派” 。(3) 再尋新“夢”陷入苦悶期,想再上一個藝術高峰。 方法歸納 分析文章思路“五字訣”1. 明一 I明確文體,把握全貌通過閱讀,明確散文內容,是寫人敘事、寫景狀物,還是闡發哲理,概括文章主要敘述 了什么事情或者談的是什么問題,不同的文章類型,行文思路應該有所不同。2. 圈一|圈點勾畫,抓關鍵句在閱讀過程中,要特別關注文章的開頭、結尾,每一段的起始句、收束句,這些地方往 往被作者安排上中心句,以起到總領或收束內容的作

16、用。3. 標一一|標示段意,顯露脈絡在找出中心句后,分析綜合一個自然段表達的意思, 給每一個段來一個總結, 用一句簡 明扼要的話標示出文段的段意。 這樣做的目的是把幾百上千字的文章濃縮成幾句話,顯露出文章內在的脈絡。4. 理|理清思路,把握結構分析段落之間的內在聯系,劃分文章層次。重視具有前后銜接、勾連、照應作用的語言標志;重視有區分層次作用的標點符號,如分號、冒號、句號等。5. 通一|通讀全段,合成段意無明顯信息的段落, 應該通讀全段,找出概括性語句或關鍵詞語, 分析合成段意。這些 都沒有時,要考慮句間的關系。先劃分層次,概括出各層意思,再綜合考慮。對型訓練閱讀下面文字,完成 14題。一片樹

17、葉日東山魁夷當我把京都作為主要題材來創作我的組畫的時候,想起了圓山聞名的夜櫻。 我多想觀賞一下那綴滿枝頭的繁盛花朵,同那春宵的滿月交相輝映的情景啊!我急匆匆趕到圓山公園, 稍稍松一口氣。所幸,這兒靠近山巒,一時還望不見月亮的姿影。東山浸在碧青色的暮靄里,山前面一株枝條垂掛的櫻樹, 披著緋紅色華美的春裝, 仿佛將京都的春色完全凝聚于一身似的。地面上,不見一朵落花。山頭一片凈明,月亮微微探出頭來,靜靜地升上絳紫色的天空。這時,櫻花仰望著月亮,月亮俯視著櫻花。剎那之間,消 盡了游春的燈火和雜沓的人影。四周闃無人聲,只給月和花留下了清麗的好天地。這也許就是常說的奇緣巧遇吧,花期短暫,難得碰上朗照的滿月

18、;再說,月華的勝景,也只限于今宵,要是碰上陰雨天氣, 就什么也看不到。此外, 還必須有我這個欣賞者在場才 成。如果花兒常開不敗, 我們能永遠活在地球上, 那么花月相逢便不會引人如此動情。這不只限于櫻花,即使路旁一棵無名小草,不是同樣如此嗎?自然景物令人賞心悅目, 這個體驗是我在戰爭中獲得的。過去在我的眼里,這些景物都是平淡無奇,不堪一顧的。戰爭結束以后,在貧困的年代里,我也陷入苦難的深淵。冬天, 我佇立在凄清寂寞的山巒上,大自然和我緊密相連, 這才使我的心境感到充實和滿足,我心中產生了對生活的切實而純真的向往。打那時起,我便開始了一個風景畫家的生涯。我所喜歡描繪的不是人跡罕至的景致,而是富有生

19、活情趣的自然風物。然而,在我所描繪的風景里,可以說,幾乎沒有人物出現。其中一個理由是,我描繪的風景是人們心靈的象征。我常常揣摩畫面的內容,創作散文,這是我接觸了清新的自然和素樸的形象之后引起的感動所致。在戰后的時代急流勇進中,我有很多時候,是走著同時代相游離的道路的。現在看來。這條路算是對了。而且,我決心繼續走下去。人應當謙虛地看待自然和風景。為此,固然有必要出門旅行,同自然直接接觸,或深入異鄉,領略一下當地人們的生活情趣。然而,就是我們住地周圍,哪怕是庭院煌一木一葉, 只要用心觀察,有時也能深刻地領略到生命的含義。我注視著院子里的樹木, 更準確地說,是在凝望枝頭上的一片樹葉。而今, 它泛著美

20、麗 的色,在夏日的陽光里閃耀著光輝。我想起當初它還是幼芽的時候,我所看到的情景。 那是 去年初冬,就在這片新葉尚未吐露的地方,吊著一片干枯的黃葉,不久就脫離枝條,飄落在 地上。就在原來的枝丫上,你這幼小的堅強嫩芽,生機勃勃地誕生了。任憑寒風猛吹, 任憑大雪紛紛, 你默默等待著春天,慢慢地在體內積攢著力量。一日清 晨,微雨乍睛,我看到樹枝上綴滿粒粒珍珠,這是一枚枚新生的幼芽凝聚著雨水閃閃發光。 于是我感到百草在催芽,春天已經臨近了。春天終于來了, 萬木高高興興地吐翠了。 然而,散落在地面上的陳葉, 早已腐爛作泥土 了。你迅速長成一片嫩葉,在初夏的太陽下浮綠泛金。 對于柔弱的綠葉來說,初夏,既是生

21、 機旺盛的季節, 也是最易遭受害蟲侵蝕的季節。幸好,你平安地迎來了暑天,而今正同伙伴 們織成濃密的青蔭,遮蔽著枝頭。我預測著你的未來。 到了仲夏, 鳴蟬將在你的濃蔭下長嘯,等一場臺風襲過,那啾啾蟬 鳴變成了凄切的哀吟, 天氣也隨之涼爽起來。 蟬聲一斷, 代之而來的是樹根深處秋蟲的合唱, 這唧唧蟲聲,確也能為靜寂的秋夜增添不少雅趣。你的綠意, 不知不覺黯然失色了,終于變成了一片黃葉, 在冷雨夜里垂掛著。夜來秋風 敲窗, 第二天早晨起來, 樹枝上已經消失了你的蹤影。 只看到你所在的那個枝丫上又冒出一 個芽。等到這個幼芽綻放綠意的時候,你早已零落在地下,埋在泥土之中了。這就是自然, 不光是一片樹葉,

22、 生活在世界上的萬物, 都有一個相同的歸宿。 一葉墜地, 絕不是毫無意義的。 正是這片片黃葉, 換來了整個大樹的盎然生機。 這片樹葉的誕生和消亡, 正標志著生命的四季不停地轉化。同樣,一個人的死關系著整個人類的生。死,固然是人人所不歡迎的。但是,只要您珍 愛自己的生命,同時也珍愛他人的生命,那么,當你生命漸盡,將回歸大地的時候,你應當 感到慶幸。 這就是我觀察庭院里的一片樹葉所得的啟示。 不,這是那片樹葉向我娓娓講述的 生死輪回的要諦。( 有刪節 ) 1下列對文章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 )A. 作者以他的繪畫和散文創作告訴讀者,生活中哪怕是那些微不足道的一木一葉,只 要細心觀察

23、,就可以從中領略到生命的含義。B. 作者是當代著名風景畫家,他能在作品中揮灑自如地繪出一幅幅美麗的圖畫。在描 形繪景時,他刻意做了色彩的變換,做到了文中有畫,極大地加深了作品的意境。C. 一片樹葉是一篇富有哲理的敘事散文,作者以優美的文筆,通過對夜櫻、月色、 樹葉等景物的描寫,表達了自己對生命的深刻認識。D. 一片樹葉從微不足道的一點綠展開聯想,層層推進,逐步深化,從自然到人生, 揭示出深刻的哲理,增強了作品的深度。E作者以一片樹葉為線索貫穿全文,將畫面與議論緊密聯系起來,寓情于景,借景抒 懷,情感含蓄而深沉。【解析】 本題考查體會重要語句的豐富含意, 品味精彩的語言表達藝術和賞析作品的 內涵

24、的能力。A項,說法過于絕對,原文是“哪怕是庭院的一木一葉,只要用心觀察,有時 也能深刻地領略到生命的含義” 。C項,一片樹葉是抒情散文而非敘事散文。E項,本文是以“我” 的思想感情的流動為線索。解答這種以選擇題形式出現的分析鑒賞題,要結合文本的具體語境, 聯系前后語句、 上下段落和主題進行綜合分析, 要特別注意選項中表述得過 于絕對。【答案】 BD2. 文章題目為“一片樹葉” ,作者卻從遠處落筆,以大量文字描寫“我”去圓山公園 觀看夜櫻和滿月交輝的景色,這樣安排有何用意?【解析】 本題考查把握文章結構思路、 領悟作品內涵、 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對于該 類題目,可首先概括景物描寫的內容,把握畫面

25、本身的特點,然后從文章的結構、 內容和表達效果三個層面展開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 在分析時, 應盡量考慮到景物描寫與文本中心對 象和主旨等之間的關系。【答案】 作者著意描寫觀看夜櫻和滿月交輝的美景, 意在說明美好的景色是頗為難得 的,為下文寫其花開花落方顯生命燦爛光華的心靈感受做鋪墊。3作者在文中敘述自己戰時和戰后的兩段經歷,有何作用?【解析】 本題考查對散文基本特征與表現手法的掌握能力。 解答本題, 應先對文章的 內容層次予以梳理, 進而揣摩作者如此安排的原因。 在分析原因時, 也應考慮到文章的結構、 內容、主旨等。【答案】 戰時, 自然景物旺盛的活力使面對戰爭烈火而心情沮喪的作者意識到生命

26、的 可貴與美好; 戰后, 大自然的和諧讓陷入苦難深淵的作者的心境感到充實而滿足。 兩段經歷 都充分說明自然的美讓人醒悟給人啟迪,為下文寫一片樹葉對生命的啟迪蓄勢。4本文對圓山公園花月交輝的景色和一片樹葉進行了細致的描寫,請探究其中的深刻【解析】 本題考查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掘作品的意蘊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在分析概括 文章的主題時, 務必要注意主旨的多向性。 穩妥的做法是針對文中最主要的對象, 多角度地 梳理內容。 作者的著眼點是什么, 通過發問的形式激發自己的思考, 然后以回答問題的方式 得出答案。如本文, “一片樹葉”作為自然之物,它由生到死這一過程體現出怎樣的自然規 律,由自然規律可以聯想到

27、怎樣的人生哲理,由人生哲理可以折射出一種怎樣的人生態度。【答案】 通過樹葉由嫩芽到凋零的變化, 悟出世界上萬事萬物都同樹葉一樣, 有著 生榮衰敗、新生代替陳腐的規律。作者從一片樹葉的描寫引申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生死輪回” 的規律啟迪著人們珍愛自己的生命, 同時也珍愛他人的生命。 表達作者積極樂觀的 人生態度。考向二 分析句段作用 句段的作用,指某些關鍵語句、語段在表現文章主旨、情感的觀點態度上的作用。 具有特殊作用的句段往往是全文行文思路上的重點句子或段落,結構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或段落,表達上富有特色的句子或段落。句段作用是文章考查的重點和熱點。分析句段作用一般涉及四個角度1內容、主題內容角度

28、就是要考慮該內容對人物刻畫、 情感表達、 基調奠定等方面的作用。 主題角度 可考慮對主題有強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2結構、思路 結構角度可考慮有設置懸念、做鋪墊、伏筆照應、首尾呼應、結構完整、承上啟下等作 用。思路角度可考慮暗示、揭示了什么樣的思路等作用。3表達技巧 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達上的特點。 如果特點較突出, 則要從該技巧出發考慮渲染氣氛、 畫龍點腈、對比襯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達技巧自身的作用。4讀者情感或心理從這個角度可考慮有加深印象、 激發情感、 產生共鳴、 深受啟發、 發人深思、 催人想象、 回味不盡、想象無窮等作用。 典例剖析 (2014 四川高考)閱讀下面的文章,

29、完成后面的題目。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賞郁達夫 自從亞里士多德的文學模仿論創定以來,以為詩的起源是根據于模仿本能的學說, 到現在還沒有絕跡。富有獨斷性者,甚至于說“所有的藝術,都是自然的模仿”。雖則說得太獨斷,太籠統,但反過來說,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對于人生,對于藝術,都有絕大的影響, 絕大的威力,卻是一件千真萬確的事情。所以欣賞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賞藝術與人生的心情。 自然的變化, 實在多而且奇, 沒有準備的欣賞者, 對于它的美點也許會捉摸不十分完 全的。就單說一個天體罷,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 配上云和影的交替, 海與山的參錯, 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園藝

30、,或種植畜牧的產物,如稻麥 牛羊飛鳥家畜之類, 則一日之中,就有萬千新奇的變化, 更不必去說暗夜的群星, 月明的普 照,與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我們人類都有一種特性,就是喜新厭舊,每想變更。一碗最珍貴最可口的菜,若每日 吃著,到了后來, 寧愿去換一碗粗肴淡菜來下飯。 唯有對于自然, 就決不會發生這一種感覺, 太陽自東方出來,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們可沒有聽說有厭看的。還有月亮, 初一出, 月半圓, 月底全沒有, 而無論哪一個人, 看了月亮, 總沒有不喜歡的。 自然的偉大, 自然的與人類有不可須臾離的關系,就此一點也可以看出來了。 欣賞自然景物的本能, 是大家都有的。 不過有些人忙于衣食

31、, 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 景;有些人習以為常,雖在欣賞,也沒有欣賞的自覺。更有些人,將自然范圍限制得很小, 以為能如此這般的欣賞,自然景物就盡在他們的囊中了。 我從前有位同事, 平時只曉得鉆門路, 積私財, 以升官發財為唯一的人生樂趣, 現在居然位至極品, 財積到幾百萬了,但他唯一娛樂, 還是出外則裝學者的假面,回家則翻英國 銀行的存折。對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曉得欣賞,并且還視若仇敵似的。對于這種利欲熏心的人,我以為對癥的良藥, 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涼散。 因為山水自然, 是可以使人性發現, 使人格凈化的陶冶工具。 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極博大、極廣闊的。天地歲時,社會人事,靜而觀之, 無

32、一不是自然, 無一不可以資欣賞, 但這卻非要悠閑自得, 像朱夫子那樣的道學先生才辦得 到。至于我們這種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還是上山水佳處去較為直截了當。 大抵山水佳處, 總是自然景物的美點發揮得最完美、 最深刻的地方。 孔夫子到了川上, 就覺悟到他的棲棲一代, 獵官求仕之非; 太史公游覽了名山大川, 然后才死心塌地,去發憤 而著書。 可知我們平時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 到了山高水長的風景聚處, 就會同電光石 火一樣,閃耀到我們的性靈上來。 我曾經到過瀨戶內海旅行, 月夜行舟, 四面青蔥欲滴, 當時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個半 漁半讀的鄉下農民。 依船樓而四望, 真覺得物我兩忘, 生死全空了。

33、 后來也登過東海的嶗山, 安徽的黃山,更在天臺雁蕩之間,逗留過一段時期,總沒有一次不感到人類的渺小,天地的 悠久。所以要想欣賞自然的人,還是先上山水優秀的地方去訓練耳目,最為適當。 從前有個贊美美術批評家拉斯肯的人說,他在沒有讀拉斯肯以前, 對于繪畫, 猶如瞎子,讀了之后,眼就開了。這話對于高深的藝術品的欣賞,或者是真的,但對于自然美,尤 其是山水美的感受, 也未必盡然。 鄉下愚夫愚婦的千里進香, 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檻栽 花,都是欣賞自然的心情的一絲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憑我們的直覺,也就盡 夠做一個自然景物與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賞者了。( 有刪改 )文章第段寫“我”在瀨戶內海旅行,

34、有什么作用?請簡要分析。【解析】本題考查對作品結構的分析。分析第段寫“我在瀨戶內海旅行”在文中的作用, 可以從對主題表達的作用、 對文章結構的作用等方面組織答案。 作者到瀨戶內海 去旅行, 承接了上文古人游覽的經歷, 過渡到自己的體驗中來, 進一步印證了山水優秀的地 方對心靈陶冶的作用,更具有說服力。【答案】 生動表現物我兩忘的感受, 突出自然的偉大; 以個人體驗進一步印證山 水佳處對心靈的陶冶作用,親切自然,更具說服力;上承古人游覽經歷,下與登臨嶗山等相呼應,行文詳略有致,富于變化。 方法歸納 解答句段作用“三步驟” 第一步,審清題干要求,明確答題方向 審題要關注三點: (1) 句段位置;

35、(2) 答題指向; (3) 提示或暗示性語言。其中“答題方 向”最重要,如籠統地問有何作用(妙處)或為什么要從XX寫起, 這是綜合問,需要從內容、 結構、表達等多個角度進行回答。第二步,看清句段位置,明確具體作用 句段在文中的位置不同,作用也不同。因此要了解不同位置的句段分別有何作用。 1開頭句段的作用作用一:如果開篇即點題,首段的作用往往是總括全文, 點明主旨,或者表達與主旨相 關的某種感情 ( 奠定感情基調 ) 。作用二:如果開篇沒有點題, 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開啟 ( 引出 )下文,或與下文形成對照, 或為下文做鋪墊。作用三:文章開篇如果是景物描寫,那么首段的作用從結構上看,它可能是鋪墊作

36、用; 從景物描寫上看,作用是襯托、勾勒環境、提供背景、營造( 渲染) 某種氣氛等。2中間句段的作用 作用一:中間段如果比較短,那么它在結構上的作用可能是承上啟下( 過渡)。作用二:中間段如果比較長,而且描寫的是選文的主要物象, 那么,它在內容上的作用 一般是擴展思路、豐富內涵、具體展示、深化主題或照應前文。3結尾句段的作用 作用一:一般是總結全文,點明主旨,深化中心,呼應開頭,或兼而有之。 作用二: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發人深思。作用三:有暗示主題或強化作者情感的作用。4反復出現的句子的作用 在文中反復出現的句子, 在內容上有突出主旨、強化情感的作用; 在結構上,有交代線 索、前后呼應等作

37、用。另外,它在表達上運用了反復的修辭手法, 有強化或者一唱三嘆的效 果。第三步,明確思維方向,熟悉答題模式1思維方向(1)先從篇章結構方面思考。作者遣詞造句會著眼于文章結構,因此可以據此分析詞、 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 ( 統領全文、過渡、照應題目、前后呼應等 ) 。(2)再從思想內容方面考慮。首先要理解句段的含意,其次要考慮突出(強調 )了上下文的什么內容,最后考慮對 ( 揭示)本文的中心與作者的態度、感情有什么作用。2答題模式(1) 結構類: 開門見山,總領下文。 引起下文:為下文寫埋下伏筆;為下文寫張本;呼應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情感基調;為做鋪墊;與下文形成對比(反襯),使文章有波瀾。 承上啟

38、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過渡到,由轉而寫到。 總結上文:呼應上文;點明了全文的主旨,并進一步;卒章顯志,表達 了。 線索:是貫穿全文的線索,在文中依次出現,層層遞進;逐層深入,把 的感情推向了高潮。(2)內容類:是為了寫什么或為了說明什么(主要內容或主題),抒發了作者感情,營造了氛圍,奠定了感情基調。(3)表達技巧和表達效果類:一般效果是引入自然,吸引讀者,增強感染力,特殊效果 須結合語段所用的表達技巧來談。讀者角度:設置懸念,吸引讀者;產生共鳴,強化了讀者印象;給讀者留下思 考、回味的空間。 對型訓練 閱讀下面的文章,完成 14題。大運河流淌千年的鄉愁熊召政 鶯飛草長的三月,站在黃

39、鶴樓上,想起李白的“煙花三月下揚州”,便忽發奇想,能否雇一條帆船或者畫舫,帶上弦歌美酒,從胭脂色的波浪上,遇埠則歇,對月而歌,半醉半 醒地航行到揚州去呢?朋友告訴我,偌大長江,再也難找到帆船與畫舫了。再者, 揚州不在長江邊上,即使雇到船只,也到不了那一片令李白癡迷的城郭。我這才 意識到,千年前的優雅與浪漫,早已是沉湮的古典。 數年間, 因各種機緣, 我或者走在京杭大運河已經干涸的河床上, 或者在它尚在流淌 的河段上看夕陽下的浪影。淤塞與疏波,開鑿與廢棄,輝煌與衰落,保護與開發,似乎永遠 都有著訴說不盡的憂傷, 展示不盡的畫卷。 站在杭州的拱宸橋上, 我希望看到從煙波深處搖 來的烏篷船;在無錫城

40、中的清名橋上,我總在想: 為何腳下的流水,再也不能流到幽燕之地 去聽一聽京韻大鼓,洗一洗北國的胭脂? 崛起于歷史, 必寂滅于歷史。 就像寒山寺禪鐘依舊,但客船不再;揚州仍不缺三月的 煙花,但迎送游子的布帆,早已消失在水遠山重的前朝。 如果在歷史版圖上尋找中國古代文明偉大的標志, 應首推長城與運河。 它們一個橫貫 東西,一個牽引南北;一個伴著鐵馬金戈,一個浸于槳聲燈影;一個靜態的陽剛,一個動感 的陰柔。但是, 在世人的文明譜系里,長城卻是要比運河的名氣響亮得多。 長城上的雉堞與 磚堡,至今仍讓世界迷戀;而運河里的船隊與波浪,似乎已經退出人們的視線。 難道, 那一條流動著繁華與錦繡的人造動脈, 只

41、能在屢遭蟲蛀的線裝書中尋找嗎?河 流死去的顯著特征便是消失了槳聲帆影, 這有點像沙漠上的胡楊, 它保留了生長的姿態, 但 再也不能用綠色哺育大地。 但運河是一部大書, 我們在任何一個時代, 任何一種環境下閱讀它, 都會有不同的感 慨。有人問我,可以說“運河文明”這四個字嗎? 從隋代開始, 這條貫穿了幾個龐大王朝的交通動脈, 溝通了五大水系, 串連起數十個 湖泊。淮安、揚州等繁華的都市也因它而生。明代,特別是永樂皇帝遷都北京之后,運河達 到了全盛, 成為大明帝國溝通南北的運輸干線。 運輸物資的數量與種類不斷增加, 一條運河 供養了帝國的首都與遼闊的北國,中國也因此有一支名叫漕軍的高達三十萬人的特

42、別軍隊, 因為一條河流而誕生一支軍隊,或者說一個兵種,這也是運河獨有的人文風景。 運河最燦爛的年代在明朝, 自朱棣遷都之后, 北京便有了第一個漢人士族集團。 作為 帝國的統治者, 他們將江南的生活習慣與民情風俗帶到北京。 為了滿足漢人士族的需要, 必 須有大批江南的物產運到北京。 因此,明代的運河, 發揮的效益最大,它的繁忙程度遠遠超 過長江、黃河。為了增強運輸能力,朝廷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與人力。可以說,沒有任何一個 朝代,像明朝那樣將運河當成不可替代的生命河。 文明一詞,據我理解,是人類某種帶有鮮明特色的生存方式它涵蓋了文化、經濟、制度、 風俗各個方面。如果以此推斷,運河文明的說法是可以成立的。 因為這條地球上最偉 大的人造河流,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對中國的經濟史、水利史、交通史、城市史、軍事史 等方面, 均有深刻的影響與巨大的改變。 不可否認, 運河文明是中華文明體系中的燦爛章節。 運河的急劇衰敗是近一個世紀的事。因為公路、 鐵路以及航空的誕生, 水上交通特別是內河的航運已經日見式微。 曾是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