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主要符號a圍護結構兩側溫差修正系數th b一傳熱阻修正系數、導熱系數的修正系數 c 一比熱容;D 一熱惰性指標;d 一直徑、厚度;F 一面積;f 一單件面積;G g一公稱噸位、重量、加工能力;H 一含熱量、蒸汽滲透阻;h 一高度;k 一傳熱系數;L 一長度;N 一電動機額定功率;P 一負荷系數、壓力;Q q 一熱量、冷負荷、熱負荷、水量;Qq冷卻設備負荷;Qj 一機械負荷;Q1冷凝負荷;R。一圍護結構的總傳熱阻;R一熱阻、冷損耗補償系數;S 一材料的蓄熱系數;t 一攝氏溫度;tw 一室外計算溫度;tR 一室內計算溫度;V 一體積(變積)、吸氣量、送風量V 一氨液比體積;w 一流速;a 一換熱系
2、數;B 一氨液充滿度;Y 一重度;y0 一冷藏間內空氣重度;Y 一容積利用系數;N一導熱系數、氨壓縮機輸氣系數P一電動機運轉時間系數;T 一時間;&一貯氨器的容量系數;w 一負荷裕度。第一章 總 則第 101 條 冷庫設計應滿足食品冷藏的技術要求和衛生要 求,作到技術先進,經濟合理,安全適用,確保質量。第 1 02 條 本規范適用于公稱容積為 500 立方米及以上新 建、擴建的食品冷庫,不適用于山洞冷庫、石拱覆土冷庫。本規 范制冷部分適用于以氨為工質的制冷裝置。第 103 條 冷庫設計應在總結實踐經驗和科學實驗的基礎 上,積極慎重地采用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和新材料,使生產 而程合理,節約能源
3、,操作維修方便。第 104 條 冷庫設計除應符合本規范的規定外,尚應符合 國家現行的有關標準、規范的要求。第二章 計算的一般規定第 201 條 冷庫的設計規模應以冷藏間或儲冰間的公稱容 積為計算標準。公稱容積為冷藏間或儲冰間的凈面積(不扣除柱、門斗和制 冷設備所占的面積)乘以房間凈高。第 202 條 冷庫貯藏噸位可按下式計算。G=刀 V. Y. N(2 02)式中G-冷庫貯藏噸位(噸);V-冷藏間或貯冰間的公稱容積(立方米);1000n冷藏間或儲冰間的變積利用系數;Y食品的計算重度(公斤/立方米);1000一噸換算成公斤的致值(公斤噸)。第 203條 冷藏間容積利用系數不應小于表 203 的規
4、 定值。冷藏間容積利用系數 表 20 3注:1. 對于僅儲存凍結食品或冷卻食品的冷庫 , 表內公稱容積為 全部冷藏間公稱容積之和 ; 對于同時儲存凍結食品和冷卻食品 的冷庫 , 表內公稱容積分別為凍結食品冷藏間或冷卻食品冷藏 間各自的公稱容積之和 .2.蔬菜冷庫的容積利用系數應按表203 數值乘以的修正 系數.第 204條 儲冰間容積利用系數不應小于表 204的規定值。儲冰間容積利用系數 表 204第 205 條食品計算重度應按表 205 的規定采用。食品計算重度按表 2 05第 206 條冷庫設計的室外氣象參數除應采用現行的采暖通用和空氣調節設計規范的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規定:、庫房圍護結構
5、傳入熱量計算的室外計算溫度,應采用夏季空氣調節日平均溫度; 計算庫房圍護結構最小總傳熱阻時的室 外空氣相對濕度,應采用最熱月平均相對濕度;、開門熱量和冷間換氣熱量計算的室外溫度,應采用夏季通風溫度,室外相對濕度應采用夏季通風室外計算相對濕度。第 2 07 條 冷間設計溫度和相對濕度應根據各類食品冷藏 工藝要求確定。一股可按附錄一規定選用。第三章 建 筑第一節 庫址選擇及庫區布置第 311 條 選擇冷庫庫址時除應遵守選擇廠址的一般要求 外,還應符合下列規定:一、肉類、魚類等加工廠的冷庫應布置在城市居住區夏季風 向最小頻率的上風側;、庫址應選擇在交通運輸方便的地方;三、庫址周圍應有良好的衛生條件,
6、并應避開產生有害氣體、煙霧、粉塵等物質的工業企業及傳染病醫院、火葬場等;四、庫址必須具備可靠的水源和電源。第 312 條 冷庫在廠區內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滿足生產工藝流程的要求; 、庫房應沿廠內鐵路布置或另近碼頭;三、冷庫應按夏季最大頻率風向布置在廠內牲畜、家禽、魚類等原料區和鍋爐房、煤場、污水處理站的上風側;四、庫區布置應做到近遠期結合,以近期為主,適當考慮今 后擴建的可能。對于設有鐵路專用線的新建冷庫,其擴建庫房位置宜留在專 用線的兩側。第 313 條 庫房與廠內建(構)筑物的衛生防護距離應符合表 313 的要求。庫房與廠內建(構)筑物的衛生防護距離 表 3 13注: 冷庫公稱容積小于
7、 2000 立方米時 , 防護距離可適當縮小.第 314 條 氨壓縮機房的位置應靠近冷負荷最大的冷間,并應有良好的自然通風條件。第 315 條 變配電室應布置在機器間的附近。第二節 庫房布置第 321 條 庫房布置應符合下列要求:、應滿足生產工藝流程要求,運輸線路要短,避免迂回和交叉;二、冷藏間柱網尺寸和凈高應根據建筑模數和貨物包裝規格、 托盤大小、貨物堆碼方式以及堆碼高度等因素確定;三、冷間應按不同的設計溫度分區、分層布置;四、冷間建筑的設計應盡量減少建筑的外表面積。三、站臺長度一般為 220 米。當受地形等條件限制時,可適應符合表 322 的要求。冷間建筑內防火墻應將外墻、屋面、 樓面和地
8、面的可燃隔熱材料截斷。冷間建筑的耐火等級、層數和面積 表 322注: 本表不適用于輕型預制隔熱板裝配冷庫。第 323 條 冷藏間的分間應符合下列規定:、按食品的特性及冷藏要求分間; 、有異味的食品應單間儲存;三、凍結物冷藏間宜采用大房間;儲存水果、蔬菜和鮮蛋的 冷卻物冷藏間宜適當采用較小房間。第 324 條 庫房宜采用常溫穿堂,必要時可采用有冷卻設 備的特定溫度穿堂。第 325 條 庫房的公路站臺設計宜符合下列規定:、公稱容積大于4500立方米的冷庫的站臺寬度為 68米;公稱容積小于或等于 4500立方米的冷庫的站臺寬度為 46米;、站臺邊緣頂面高出站臺下地面 0 9 1 l 米。第 326
9、條 庫房的鐵路站臺設計應符合下列規定:、站臺寬度: 79米;二、站臺邊緣頂面應高出軌頂 11 米,站臺邊緣距鐵路中心 線的水平距離為 175米;當縮短,但不應少于 128 米;四、站臺邊緣距站臺柱凈距不應小于兩米。第 327 條 庫房的電梯應設置在常溫環境內。電梯橋箱的 選擇應充分利用電梯的起重能力。第 328 條 庫房設置電梯的數量宜按下列規定計算:一、三噸型電梯運輸食品的能力,按每小時 20 噸計;兩噸型 電梯按每小時 13 噸計;、以鐵路進出貨為主的冷庫及港口中轉冷庫應按進出貨噸位和裝卸允許時間確定設置電梯的數量;三、在已為鐵路、水運進出貨設置電梯的情況下,不宜再為 日常生產和汽車運輸另
10、設電梯。第 329 條 多層庫房的樓梯應設置在靠穿堂處,用非燃燒 材料建造。如只設一個樓梯時,禁用螺步或扇步,樓梯口應靠近 穿堂外門。 如在同一穿堂有兩個以上樓梯, 允許其中一個樓梯用 螺步或扇步。第 3210 條 晾肉間、冷卻間等水分多的房間,不宜與凍 結物冷藏間毗連。第 3211條 面積在 1000 平方米以上的冷藏間應至少設兩 個門,面積在 1000 平方米以內的冷藏間可只設一個門。第 3212 條 擴建庫房的冷間與原有庫房的冷間毗連建設 時,中間不得采用承重墻體。d1、d2一圍護結構除隔熱層外各層材料的厚度系數(米);第 3213 條 庫房的過磅設備、烘衣室、辦公室、更衣室 及廁所等輔
11、助房間宜布置在穿堂附近。第三節 庫房建筑熱工(I)隔熱第 331 條 隔熱材料的選擇宜符合下列要求:一、導熱系數小;二、不散發有毒物質或異味,不易變質;三、塊狀材料不易變形,易于切割加工,并便于與基層粘結;四、地面、樓面采用的隔熱材料,其抗壓強度不應小于25公斤平方厘米;五、難燃或非燃燒的材料。第 332 條 圍護結構隔熱材料的厚度應按下式計算:1 d1d2d二入R0 -( 一 + 一 +)(3 . 3. 2)aw 入1 入2 an式中 d 一隔熱材料的厚度米);入一隔熱材料的導熱系數(千卡/米小時,C)R0圍護結構總傳熱阻(千方米小時C/千卡);aw 一圍護結構外表面的換熱系數(千卡/平方米
12、小 時Y);an 一圍護結構內表面的換熱系數(千卡/千方米小 時Y);入1、入2一圍護結構除隔熱層外各層材料的導熱系數(千 卡/米小時C)。第 333 條 冷庫隔熱材料設計采用的導熱系數值應按下式 計算確定:入二入 b ( 3. 3. 3)式中:入一設計采用的導熱系數(千卡/米小時C);入正常條件下測定的導熱系數(千卡/米小時C);b 一導熱系數的修正系數。第3.3.4條 隔熱材料導熱系數的修正系數 b值可按表3.3.4規定采用。隔熱材料導熱系數的修正系數b值 表3. 3. 4第 335 條 圍護結構總傳熱阻可按附錄二的規定確定。第 336 條 庫房圍護結構外表面和內表面的換熱系數(a wa
13、n)和換熱阻(Rw Rn)可按表3. 3. 6規定米用。庫房圍護結構外表面和內表面的換熱系數a wan和換熱阻Rw Rn表3. 3. 6第 337 條 圍護結構的總傳熱阻必須大于按( 337)公式計算出的最小總傳熱阻。tg-tdR0min=bRw (337)tg-t1式中ROmin-圍護結構最小總傳熱阻(平方米小時 C/千卡);tg一圍護結構高溫側的氣溫td一圍護結構低溫側的氣溫t1一高溫側空氣的露點溫度b 一傳熱阻的修正系數,圍護結構熱惰性指標D4時,b=l .2;其它圍護結構 b=l O。第 3 38 條 圍護結構熱惰性指標口可按下式計算:D= R1s1 + R2s2+(3. 3. 8)式
14、中R1、R2一各層材料的傳熱阻(平方米小時C/千卡);S1、 S2一各層材料的蓄熱系數(千卡/平方米小時Y)。第 3. 3. 9 條 相鄰同溫凍結物冷藏間的隔墻可不設隔熱層。上下相鄰兩層均為同溫凍結物冷藏間時, 其兩層間的樓板也可不 設隔熱層。第3. 3. 10條 冷庫底層冷間設計溫度低于 0C時,地面應采取防止凍脹的措施。注:地面下為巖層或礫層,且地下水位過低時可不作處理。第3. 3. 11條 冷庫底層冷間設計溫度等于或高于 0C時,地面雖可不采取防凍脹措施, 但應設置隔熱層。 此時在冷風機基座F部及周圍一米范圍內的地面總傳熱阻(R0)應采用3. 7平方米小時C/千卡。第 3. 3. 12
15、條 冷間圍護結構熱惰性指標不大于 4 時,其隔 熱層外側宜設通風層。第 3 . 3. 13 條 庫房屋面及外墻宜涂白色或淺色。(n)隔汽和防潮第3. 3. 14條 圍護結構兩側設計溫度等于或大于 5C時,應在溫度較高的一側設置隔汽層。第 3. 3. 15條 圍護結構蒸汽滲透阻可按下列經驗公式驗算:H01. 6 (Paw Pan)( 3. 3. 15)式中H0-圍護結構隔熱層高溫側各層材料(隔熱層以外)的 蒸汽滲透阻之和(平方米小時毫米汞柱/克);Paw圍護結構高溫側空氣的水蒸汽分壓力(毫米汞柱);Pan 一圍護結構低溫側空氣的水蒸汽分壓力(毫米汞柱)。第 3. 3. 16條 庫房隔汽層和防潮層
16、的構造應符合下列規定:一、磚外墻外側應抹面;二、外用的隔汽層應與地面隔熱層上下的隔汽層或防潮層搭 接;三、冷卻間或凍結間隔塔的隔熱層兩側均宜設置防潮層;四、隔墻隔熱層底部應設防潮層;五、樓面、地面的隔熱層上、下、四周應作防潮層或隔汽層。第 3317 條 庫房閣樓屋面上宜設置通風層或隔熱層;無(m)構造要求閣樓的庫房屋面隔熱層上宜設通用層。第 3 318 條 僅用作用設松散隔熱材料的閣樓,設計應符 合下列規定:一、閣樓樓面采用預制構件時,其板與板、板與梁之間縫隙 應用實;、松散隔熱材料上面如設置隔汽層時, 應設置牢固的基層,隔汽層應與外用隔汽層搭接。松散隔熱材料上如不設置隔汽層 時,隔熱材料厚度
17、宜比計算厚度增加 50;三、閣樓柱應自閣樓樓面起包 l 215 米高度的板裝隔熱 材料,其熱阻不小于1. 6平方米小時 C/千卡。隔熱材料 外側應設置隔汽層,隔汽層外面不得再行抹灰。第 3. 3. 19 條 庫房圍護結構隔熱層應防止在下列部位形成 冷橋:一、外墻、隔墻、地面及樓面隔熱層的相互交接處;二、門洞和管孔的四周;三、冷藏門門洞外面局部地面和樓面;四、柱子與地面或樓面的交接處。第 3. 3. 20 條 塊狀隔熱材料的粘結嚴禁采用含水粘結材料。第 3 . 3. 21 條 帶水作業的冷間應有保護墻面、樓面和地面 的防水措施。第 3 3 22 條儲冰間的圍護墻和柱應有防止冰塊沖撞的保護設施。3
18、 23 條庫房屋面排水宜設置外天溝和墻外明裝雨水管。3 24 條冷間建筑的地下室或地面架空層應防止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浸入,并應有排水設施。第 3325 條 外墻與閣樓樓面均采用松散可燃隔熱材料時, 其相交處宜設防火帶; 外墻內每層樓面處宜用非燃燒隔熱材料作 水平防火帶。第四節 氨壓縮機房和變配電室第 341 條 氨壓縮機房的防火要求應符合現行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中火災危險性乙類建筑的有關規定。第 342 條 氨壓縮機房凈高應根據設備高度和采暖通風的要求確定,一般不宜高于六米。第 3 43 條 氨壓縮機房的自動控制室或操作值班室應與機器間隔開,并應設固定觀察窗。第 344 條氨壓縮機房屋面應采取隔熱或
19、保溫措施。第 345 條機器間的墻裙、地面和設備的基座應采用易于清洗的面層。第 346 條變配電室與氨壓縮機房毗連時,共用的隔墻應采用耐火極限不低于 4 小時的非燃燒體實體墻, 并應抹灰。 該墻 上只允許穿過與配電室有關的管道、 溝道,其孔洞周圍應采用非第 34 7 條 氨壓縮機房和變配電室的門應向外開啟,不得燃燒性材料嚴密堵塞。用側拉門。 配電室可通過走廊或套間與氨壓縮機房相通, 走廊或 套間門的材料應為難燃燒體, 并應有自動關閉裝置。 配電室與氨 壓縮機房共用的隔墻上不宜開窗; 如必須開窗時, 應用難燃燒的 密封固定窗。第四章 結 構第一節 一般規定第 411 條 庫房結構應考慮溫差作用下
20、產生的變形,相應 地采取減少溫差及其對結構破壞的措施。第 412 條 庫房長向兩端邊柱中心線距離不大于 50 米時, 現澆鋼筋混凝土樓板可不設伸縮縫。第 413 條 庫房頂層為閣樓時,閣樓屋面宜采用裝配式結構;當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屋面時,不論屋面上有無通風層均應按表 413 規定設置伸縮縫。現澆鋼筋混凝土閣樓屋面邊柱間伸縮縫距離表 4 13第 414 條 當庫房閣樓屋面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樓蓋,且 相對邊柱中心線距離等于或大于 30 米時,邊柱柱頂或柱底應采用鉸接。庫房閣樓屋面梁(板)底與外墻頂之間必須留30 50第 415 條 庫房外墻與庫內承重結構之間,每層均須設置毫米高的空隙,并采用瀝青麻
21、刀填嵌。錨系梁。錨系梁間距一般為 6 米,靠墻角第一個錨系梁至外墻軸 線距離宜采用69米。墻角磚砌體應適當配筋。第 416 條 當庫房底層為架空地面時,其地面結構宜采用 預制梁、板。第 417 條 冷間內鋼筋混凝土構件的鋼筋保護層厚度應符 合表 4l 7 的規定。冷間內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 表 4l 7注: 鋼筋混凝土預制插板墻的柱和板的保護層厚度不受此限第 418 條 鋼筋混凝土結構及混合結構的庫房投產前必須 逐步降溫,每日降溫不得超過 3C。當庫房溫度降到4C時,應保持 34 天,然后再繼續降溫。第二節 荷 載第 421 條 庫房樓面和地面結構計算的載應根據房間用途 按表 421 采用。庫
22、房樓面和地面均布活荷 表表 42 1注:1.單層庫房凍結冷藏間堆貨高度達 6米時, 地面均布活荷載 可采用 3000 公斤/ 平方米3.本表第25項適用于堆貨高度不超過5米的般庫房,并已為堆冰高度 , 按米計包括鏟車運行荷載在內 ; 儲存冰蛋和桶裝油脂等重大的貨物時 其樓面活荷載可按實際情況確定 ;4. 樓板下有吊重時 , 按實際情況另加 ;第 422 條 冷庫吊運軌道結構計算的垂直活荷載應按表42 2 采用。冷庫吊運軌道活荷載 表 42 2注:1. 本表數值包括吊軌和吊具重量 ;2. 當吊運軌道直接吊在樓板下 , 設計預制樓板時 , 本表數值 應折算成集中荷載 ;設計現澆無梁無梁樓蓋時 ,
23、可折算成均布荷載第 423 條 四層及四層以上的庫房及框架結構的穿堂,其梁、柱和基礎活荷載的折減系數宜按表 423采用。庫房及框架結構的穿堂梁、柱和基礎活荷載的折減系數 表 423第三節 材料第 431 條 冷間內使用的水泥和混凝土應符合下列規定:一、冷間內不得使用火山灰質水泥和摻有火山灰質材料的礦 渣水泥;二、不同品種水泥不得混合使用,同一構件不得使用兩種水 泥;三、凍結間、凍結物冷藏間、儲冰間、負溫穿堂應優先使用 高于 325號的普通硅酸鹽水泥, 亦可使用高于 325 號的礦渣水泥; 冷卻間、冷卻物冷藏間應使用高于 325 號的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 渣水泥;四、冷間用的混凝土標號不得低于 2
24、00 號。配制混凝土時, 水灰比不得大于 06,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得少于 275公斤; 凍結間用的混凝土標號不得低于 300 號,水灰比不得大于 055,每立方米混凝土的水泥用量不得少于300 公斤。第 432 條 冷間用的混凝土抗凍標號應不低于50 次凍融 循環。注: 50次凍融循環即 28天齡期的試件經凍融循環 50 次,其 強度損失應小于 25。第 433 條 冷間內磚砌體應采用標號不低于 100 號的粘土 磚,井應用水泥砂漿砌筑和抹面。第 4 34 條 在冷間內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混凝土中不得使用 對用有腐蝕作用的外加劑。第4.3. 5條 冷間內鋼筋混凝土受力鋼筋宜采用I、n級熱
25、軋鋼筋。冷間用結構構件應按現行鋼結構設計規范中的規定選用 鋼材。第五章 制 冷第一節 冷卻設備負荷和機械負荷的計算第 511 條 冷間冷卻設備負荷應按下式計算:QF Q1+PQ甘Q3十 Q4+ Q5( 5. 1. 1)Qq冷間冷卻設備負荷(千卡/小時):Q1 一圍護結構傳熱量(千卡小時);Q2貨物熱量(千卡/小時);Q3通風換氣熱量(千卡/小時);Q4電動機運轉熱量(千卡/小時);Q5操作熱量(千卡/小時);P 一負荷系數(千卡/小時)。第5. 1. 2條 冷卻間和凍結間的負荷系數 P應取1. 3,其它冷間取 1。第 513 條 冷間機械負荷應分別根據不同蒸發溫度按下式 計算:Qj=(n1 刀
26、Q1+N2ZQ2+NEQ3+NCQ4+NEQ5)R ( 5. 1. 3)式中 Qj 一機械負荷(千卡/小時);n1 一圍護結構傳熱量的季節修正系數;n2 一貨物熱量的機械負荷折減系數;n3一同期換氣系數,一般取0. 5- 1. 0 (“同時最大換氣量 與全庫每日總換氣量的比數”大時取大值);n4 一冷間用的電動機同期運轉系數;n5 一冷間同期操作系數;R一制冷裝置和管道等冷損耗補償系數,一般直接冷卻系統取 l 07,間接冷卻系統取 112。第5. 1. 4條 圍護結構傳熱量的季節修正系數(n 1), 一般 應根據生產旺季出現的月份, 按附錄三規定采用。 當全年生產無 明顯淡旺季區別時,應取 1
27、。第5. 1. 5條 貨物熱量的機械負荷折減系數(n2)應根據冷 間的性質確定,冷加工間和其它冷間應取 1;冷卻物冷藏間宜取 03 06 (按表 203冷藏間的公稱容積為大值時取小值)凍結物冷藏間宜取 0508(按表 203 冷藏間的公稱容 積為大值時取大值)。第5. 1. 6條 冷間用的電動機同期運轉系數(n4)和冷間的同期操作系數(n5),應按表5.1 6 規定采用。冷間用的電動機同期運轉系數n4和冷間的同期操作系數 n5 表516注:1本表中“冷間用電動機同期運轉系數”n4),冷卻間、凍結間中的冷風機,其值取 1;其它冷間則按本表取值。2“冷間總間數”應按同一蒸發溫度且用途相同的冷間間數
28、計算。第 517 條 圍護結構傳熱量應按下式計算:Q1=kFa( tw-tn )( 51 7)式中k一圍護結構的傳熱系數(千卡/平方米.小時.C);F 一圍護結構的傳熱面積(平方米);a 一圍護結構兩側溫差修正系數, 可按附錄二附表 21 采用;tw 一圍護結構外側的計算溫度(C);tn 一圍護結構內側的計算溫度(C)。第5. 1. 8條 圍護結構的傳熱面積(F)計算應符合下列規定:、屋面、地面和外墻的長、寬度應按圖 5l8l 中 I1 、l2 、l3 、l4 計算;二、樓板和內墻長、寬度應按圖5 1 81 中 l5 、16、 17、l8 計算;三、外墻的高度:地下室應按圖5182中 h1、h
29、2 計算;底層應按 h3 計算;中間層應按 h4、h5 計算;頂層應按h5、h7計算四、內墻的高度:地下室、底層和中間層,應按圖5182中h8、h9計算;頂層應按h10、h11計算。第5. 1. 9條 圍護結構外側的計算溫度(tw)應按下列規定 取值:一、計算外墻、屋面和頂棚時,圍護結構外側的計算溫度應按第 208 條規定采用;二、計算內墻的樓面時,圍護結構外側的計算溫度應取其鄰 室的室溫。 當鄰室為冷卻間或凍結間時, 應取該類冷間空庫保溫 溫度。空庫保溫溫度,冷卻間應按 10C,凍結間應按一 10C計算;三、冷間地面隔熱層下設有通風加熱裝置時, 其外側溫度按 1度2C計算;如地面下部無通風等
30、加熱裝置或地面隔熱層下為通用架空層 時,其外側的計算溫度應采用夏季空氣調節日平均溫度。第 5110 條 貨物熱量應按下式計算:51 l0 )式中Q2a一一食品熱量(千卡/小時);Q2b一包裝材料和運載工具熱量(千卡/小時);Q2C一一貨物冷卻時的呼吸熱量(千卡/小時);Q2d一一貨物冷藏時的呼吸熱量(千卡/小時);G一冷間的每日進貨量(公斤);H1 貨物進入冷間初始溫度時的含熱量(千卡/公斤);H2一一貨物在冷間內終止降溫時的含熱量(千卡 /公斤);T 一一貨物冷卻時間(小時),對冷藏間取24小時,對冷卻 間、凍結間取設計冷加工時間;B一一貨物包裝材料或運載工具重量系數;Cb一一包裝材料或運載
31、工具的比熱容(千卡/公斤C);t1 一一包裝材料或運載工具進入冷間時的溫度(C);t2 一一包裝材料或運載工具在冷間間終止降溫時的溫度, 般為該冷間的設計溫度(C);q1貨物冷卻初始溫度時的呼吸熱量(千卡/公斤小 時);q2貨物冷卻終止溫度時的呼吸熱量(千卡/公斤小 時);Gn一一冷卻物冷藏間的冷藏量(公斤)。注:1僅鮮水果、鮮蔬菜冷藏間計算 Q2C、Q2b;2如凍結過程中需加水時, 應把水的熱量加入公式 (5l 10) 值內。第5. 1. 11條 冷間的每日進貨量(G)應按下列規定取值:、冷卻間或凍結間應按設計冷加工能力計算;二、存放果、蔬的冷卻物冷藏間按不大于該間冷藏噸位的8計算;三、存放
32、鮮蛋的冷卻物冷藏間, 應不大于該間冷藏噸位的 5;四、有從外庫調入貨物的冷庫,其凍結物冷藏間每間每日進 貨量應按該間冷藏噸位的 5計算;五、無外庫調入貨物的冷庫,其凍結物冷藏間每間每日進貨 量一般宜按該庫每日凍結量計算; 如該進貨的熱量大于按該冷藏間噸位 5計算的進貨熱量時, 則應按本條第四款的進貨量計算;六、凍結上大的水產冷庫,其凍結物冷藏間的每日進貨量可 按具體情況確定。第5. 1. 12條 貨物包裝材料和運載工具重量系數(B)應按 表5. l . 12規定取值。貨物包裝材料和運載工具重量系數 B 表 5l 12第 5 1 13 條 包裝材料或運載工具進入冷間時的溫度應按列規定取值:一、在
33、本庫進行包裝的貨物,其包裝材料或運載工具溫度的 取值應按夏季空氣調節日平均溫度乘以生產旺月的溫度修正系 數。該系數見表 5l l3 ;包裝材料或運載工具進入冷間的溫度修正系數 表 5l l3二、自外庫調人已包裝的貨物,其包裝材料溫度應為該貨物 的進入冷間溫度,其運載工具溫度按本條第一款“運載工具溫 度”計算。第 51 14 條 貨物進入冷間時的熱量,應按下列規定的溫 度計算:一、未經冷卻的鮮肉溫度應按 35C計算;已經冷卻的鮮肉溫度按4C計算;二、從外庫調入的凍肉溫度按一8C: 10C計算;三、無外庫調入的冷庫,進入凍結物冷藏間的貨物溫度按該冷庫凍結間終止降溫時的貨物溫度計算;四、冰鮮魚蝦整理
34、后的溫度按 15C計算;五、鮮魚蝦整理后進入冷加工間的溫度按整理魚蝦用水的水 溫計算;六、鮮蛋、水果、蔬菜的進貨溫度,按當地食品進入冷間生 產旺月的月平均溫度計算。第 5115 條 通風換氣熱量應按下式計算:Q3=Q3b+Q3b(Hw-Hn n. V.Yn+30 . nc.Y n(HWHN)24式中Q3d冷間換氣熱量(千卡/小時);Q3b操作人員需要的新鮮空氣熱量(千卡/小時);HV一室外空氣的含熱量(千卡/公斤);Hn室內空氣的含熱量(千卡/公斤);N一每日換氣次數,一般可采用 23次;V 一冷藏間內凈容積(立方米);yN冷藏間內空氣重度(公斤/立方米);24 一每日小時數(小時);30一每
35、個操作人員每小時需要的新鮮空氣量(立方米/小時);nc 一操作人員數量。注:1本條只適用于已存有呼吸的食品的冷藏間。2有操作人員長期停留的冷間如加工間、包裝同等,應計算操作人員需要新鮮空氣的熱量 Q3b其余冷間可不計。第 5 116 條 電動機運行熱量應按下式計算:Q4-860刀p( 5. 1. 16)式中 N 一電動機額定功率(千瓦);S 熱轉化系數。電動機在冷間內時應取1;電動機在冷間外時應取 075;P 電動機運轉時間系數。對冷風機配用的電動機取1,對冷間內其它設備配用的電動機可按實用情況取值,一般可按每晝夜操作八小時計,則 p=24860 一電動機功率每一千瓦小時換算為熱能的數值 (千
36、卡/千 瓦小時)。第 5117 條 操作熱量應按下式計算:式中Q5d照明熱量(千卡/小時);Q5b開門熱量(千卡/小時)。當每間的冷藏門超過兩樘時,應按兩樘門的開門熱量計算;qd一每平方米地板面積照明熱量。冷藏間可取1. 5-2. 0Q5C操作人員熱量(千卡/小時);千卡/平方米小時;操作人員長時間停留的加工間、 包裝間等可取5千卡/千方米小時;F 一冷間地板面積(平方米);n 一每日開門換氣次數,見圖 5.丨.17;V 一冷間內凈容積(立方米);Hn Hw冷間內外空氣的含熱量(千卡/公斤);M空氣幕效率修正系數,可取:如不設空氣幕時,則取1 ;24 一每日小時致(小時);Ya 冷間空氣重度(
37、公斤/立方米);每日作時間系數,按每日作三小時計,24nr 一一操作人員數;qr 一每個操作人員每小時產生的熱量(千卡/小時),冷間 設計溫度高于或等于-5 C時,取240千卡/小時;冷間設計溫度低于-5 C時取340千卡/小時。注:冷卻間、凍結間不計此項熱量。第二節 庫 房(I)冷加工能力第 521 條 設有吊軌的冷卻間和凍結間的冷加工能力應按第 524 條 設有排管擱架的凍結間,其冷加工能力應按下下式計算:1*g 1*g24G=n二(5 2 1)1000 1000式中G冷卻間、凍結間每日冷加工能力(噸);1 一吊軌有效總長度(米);g 一吊軌單位長度凈載貨量(公斤米);n一每日冷卻或凍結的
38、周轉次數;T 一冷卻或凍結一周轉的時間(小時);24 一每日小時致(小時);1000一噸換算成公斤的數值(公斤噸)。第 5 22 條 吊軌單位長度凈載貨量 (g) 應按下列規定取值:肉類:人工推動g = 200 230公斤/米;機械傳動g= 170 210公斤/米;魚:15公斤鐵盤裝g = 400公斤/米;20公斤鐵盤裝g = 540公斤/米;蝦:g= 270公斤/米。第 523 條 吊軌的軌距及軌面高度,應按吊掛食品和運載 工具的實際尺寸、 通風間距及必要的操作空間確定, 一般可按表52 3 選用。吊軌的軌距及軌面高度 表 523式計算:式中G凍結間每日的冷加工能力(噸);n 一擱架利用系數
39、;F 一擱架各層水平面積之和(不包括彎頭部分)(平方米);f 一每件(盤、聽或箱)凍結食品容器所占面積(平方米);g 一每件食品凈重(公斤);24 一每日小時數(小時);1000一噸換算成公斤的數值(公斤噸)。第 525 條 擱架利用系數(n)可按下列規定采用:一、凍盤裝食品n= 0.85090;二、凍聽裝食品n= 0.700.75;三、凍箱裝食品n= 0.700.85。(n)冷卻設備第 5. 2. 6 條 冷卻設備的選型應根據食品冷加工或冷藏的要 求確定。一般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冷卻間、凍結間和冷卻物冷藏間的冷卻設備應采用冷風 機;、凍結盤裝、箱裝或聽裝食品時,可采用擱架式排管或平板凍結器等
40、凍結設備;三、凍結物冷藏間冷卻設備宜選用墻排管、頂排管。當食品四、包裝間的冷卻設備當室溫低于一 5C時應選用排管;當室有良好的包裝時,也可采用冷風機;溫高于-5 C時宜采用冷風機。第 527 條 冷間中冷卻設備的布置應有利于提高庫房容積 利用系數,便于安裝、檢修和除霜。排管與墻面的凈距離不應小 于 150 毫米,與平頂或梁底的凈距離一般不宜大于 250毫米。落地式冷風機水盤底應與地面保持一定的架空距離。第 528 條 冷卻設備的傳熱面積應按下式計算:式中 F 一冷卻設備的傳熱面積(平方米);k 一冷卻設備的傳熱系數(千卡/千方米小時C) t 一冷卻設備的計算溫度差(C)。第 529 條 滑頂排
41、管和光滑墻排管的傳熱系數應按下式計 算:k=k c1 c2 c3 (5 . 2. 9)式中k一光滑管在設計條件下的傳熱系數(千卡/平方米小 時Y);k 一光滑管在特定條件下的傳熱系數,按附表 4. 14. 3的規定采用;c1 一構造換算系數, 為管子間距 s 與管外徑 dw 之比,按附表44的規定采用;c2 一管徑換算系數,按附表 44 的規定采用;c3 一供雙方式換算系數,按附表 44 的規定采用。第5210條 氨擱架式排管的傳熱系數應按表 5210的規定采用。氨擱架式排管的傳熱系數 表 52 10第 5211 條 冷卻設備的計算溫差應根據減少食品干耗、 提高制冷機效率、 節省能源、 降低投
42、資的要求通過技術經濟比較 確定。一般可按下列規定采用:、墻排管、頂排管和擱架式排管的計算溫度差宜按算術平均溫度差采用,并不宜大于10C;二、冷風機的計算溫度差應按對數平均溫度差確定。冷卻間、 凍結間和凍結物冷藏間宜取 10C,冷卻物冷藏間宜取 810C;三、當凍結物冷藏間與凍結間的冷卻設備為同一蒸發溫度同路時,凍結物冷藏間冷卻設備的計算溫度差不應大于10C。第 5212 條 冷卻設備每一通路的壓力降應控制在飽和溫 度降低1C的范圍內。(m)氣流組織和通風換氣第 5213 條 凍結間的氣流組織應符合下列要求:、吊掛白茁肉的凍結間,氣流應均勻下吹,肉片間平均風速應為 1 5 20 米秒;二、盤裝食
43、品凍結間的氣流應均勻橫吹,盤間平均風速應為13米秒。第 5214 條 使用冷風機的冷藏間。一般應采用均勻送風風道;貯藏無包裝食品時,貨垛間平均風速不宜大于03 米 秒。第 5215 條 冷藏物冷藏間的通風換氣應符合下列要求:一、冷卻物冷藏間宜按所貯貨物的品種設置通風換氣裝置, 換氣次數每日不宜少于23次;二、面積大于 150 平方米的冷卻物冷藏間宜采用機械送風,進入冷間的新鮮空氣應先經冷卻(或加熱)處理;三、冷間內廢氣應直接排至庫外,出風口應設置便于操作的 保溫啟閉裝置;四、新鮮空氣人口和廢氣排出口不宜在同側開設。若在同側 開設時, 排出口應在進空氣口的下側, 兩者垂直距離不宜小于兩 米,水平
44、距離不宜小于四米。第 5216 條 冷間內的通風換氣管道、通風管穿越圍護結構處及其外側 l 520 米長的管段、常溫穿堂內排氣管均須 保溫。排氣管道應坡向庫外;進氣管冷間內的管段應坡向冷風機;風管最低點應有放水措施。第三節 氨壓縮機和輔助設備第 531 條 氨壓縮機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要求:、氨壓縮機應根據各蒸發溫度機械負荷的計算值分別選定;一般不應設備用機;二、選用的活塞式氨壓縮機,當冷凝壓力(P1)與蒸發壓力(P2)之比大于8時,應采用雙級壓縮;當冷凝壓力與蒸發壓力之比小于或等于 8時,應采用單級壓縮;三、選配氨壓縮機時,其制冷量宜大小搭配;四、氨壓縮機房內壓縮機的系列不宜超過兩種。如僅有兩臺
45、 機器時,應選用同一系列。第 532 條 制冷裝置中的中間冷卻器、油分離器、冷凝器 和貯氨器等輔助設備的選擇, 均應與設置的氨壓縮機制冷量相適 應。第 533 條 制冷設備的設計注氨量宜按表 533 規定選 用。制冷設備的設計注氨量 表 5 33注:1. 注氨量的氨液重量按公斤 / 升計算2. 洗滌式油分離器、中間冷卻器和低壓循環桶的注氨量, 如 有產品規定時 , 則按產品規定取值第 534 條 中間冷卻器的選擇應根據其直徑和蛇形管冷卻面積的計算確定。第 535 條 中間冷卻器的直徑按下式計算:式中 d 一中間冷卻器的直徑(米);Y一氨壓縮機高壓級的輸氣系數,應按產品規定取值V 一氨壓縮機高壓
46、級的理論吸氣量(立方米/小時);w一中間冷卻器內的氣體流速,一般宜取 0. 5米/秒;3600一小時換算成秒數(秒小時)。第 536 條 中間冷卻器蛇形管冷卻面積應按下式計算:F=Qzj536)k tm式中 F 一中間冷卻器蛇形管的冷卻面積(平方米);Qzj 一中間冷卻器蛇形管的熱負荷(千卡/小時);k 一中間冷卻器蛇形管的傳熱系數, 應按產品規定取值。 若無 規定時,一般宜采用400 500千卡/平方米小時C; tm 一對數平均溫差(C)。第 537 條 中間冷卻器蛇形管的對數平均溫差應按下式計算:式中t1-冷凝溫度(C);tzj-中間冷卻溫度(C);t 一中間冷卻器蛇形管的出液溫度,應比中
47、間冷卻溫度高 3度 5C。第 538 條 油分離器的直徑應按下式計算:d=L 一氨壓縮機的輸氣系數 (雙級壓縮時取高壓級的輸氣系數)式中 d- 油分離器的直徑(米);應按產品規定取值;V一氨壓縮機的理論吸氣量(雙級壓縮取高壓級的吸氣量),立方米小時);w一油分離器內氣體流速,填料式油分離器宜采用0. 3-0. 5米秒,其它型式油分離器宜采用不大于 08 米秒。第 539 條 洗滌式油分離器的進液口應低于冷凝器出液總 管 250- 300 毫米。第 5. 3. 10 條 冷凝器的選擇應符合下列規定:一、立式、臥式、淋水式、組合式和蒸發式冷凝器,其冷凝 溫度應按現行 采暖通風和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中
48、規定的相應冷 凝溫度取值;、冷卻水進出口的溫差對立式冷凝器應取1. 5 3G對臥式冷凝器應取4 6C;三、冷凝器的傳熱系數(K)和單位面積傳熱量(qF)應按產品 規定和考慮投產后產生水垢油污的影響確定。第 5. 3. 11 條 貯氨器的容積應按下式計算:第5. 3. 12條 貯氨器的容量系數(W)應按下列規定米用:、當冷庫公稱容積小于或等于 2000立方米時,應為1 2;二、當冷庫公稱容積為 200110000立方米時,應為 1;四、當冷庫公稱容積大于 20000 立方米時,應為 05;五、如冷庫有部分蒸發器因生產淡季或檢修而常需抽空時, 上述的容量系數()可酌情增大。第 5 313 條 排液
49、桶的容積應按最大一間冷間內各冷卻設 備注目量的總和計算確定。排液桶的充滿度宜取 70。314 條 低壓循環桶的選擇應根據其直徑和容積的計算確定。315 條 低壓循環桶直徑應按下式計算:式中:d 低壓循環桶的直徑(米);入-氨壓縮機的輸氣系數(當雙級壓縮時取低壓級的輸氣系數),應按產品規定取值;W低壓循環桶內氣體流速。立式低壓循環桶宜采用0. 5米秒,臥式低壓循環桶宜采用 08 米秒;低壓循環桶截面積系數。 立式低壓循環桶宜采用1,臥式低壓循環桶宜采用 0 3;n-低壓循環桶汽體進汽口的個數。第 5316 條 低壓循環桶容積應按下式計算:、上進下出式供液系統計算公式:式中:Vd一低壓循環桶的容積
50、(立方米);0q 一冷卻設備設計注氨8容積的百分比;Vq 一冷卻設備的容積(立方米);Vh 一回汽管容積(立方米)。、下進上出式供波系統計算公式:式中:Vq-各冷間中,冷卻設備注氨量最大一間的蒸發器總 容積;Vb 一一臺氨泵的流量(立方米/小時);Tb-氨泵由啟動到液體自系統返回低壓循環桶的時間,可采用 0l5 02 小時。注:當下進上出式供沿系統的頂排管或墻排管為光滑管且其 沖霜排液量小于或等于0. 2Vq加0. 6Vh時,低壓循環桶可兼作排液桶使用。第 5. 3. 17 條 氨泵的選擇應滿足下列要求:、氨泵進波處壓力應有不小于 0. 5 米液柱的裕度;二、強制供液方式的氨泵流量,冷藏間宜采
51、用蒸發量的34倍,凍結間或負荷波動較大的冷卻設備宜采用蒸發量的56倍。第 5. 3. 18 條 重力供液方式的回汽系統屬下列情況之一時, 應在氨壓縮機房內增設氨液分離器 (氨液分離器內的汽體流速應 為 0. 5 米秒):、兩層及兩層以上的庫房;二、設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制冰地時;第 543 條冷風機宜設自動除霜裝置,并應有風機故障報第 5 319 條制冷裝置中的輔助設備,其潤滑油的排放應通過集油器。第 5 320 條制冷裝置中不凝性氣體的排放應通過空氣分離器。第 5 321 條氨壓縮機房的布置應符合下列規定:一、機器間內主要通道的寬度應為 1525 米,非主要通 道的寬度不應小于 08 米;、設備
52、間內主要通道的寬度不應小于 15 米。第 5322 條 水泵和濾油設備不宜布置在機器間或設備間內。第四節 安全保護和自動控制第 541 條 制冷設備應設下列安全保護裝置:、氨壓縮機應設排氣壓力過高吸氣壓力過低油壓差不足和電動機負荷超載等自動停機的裝置;二、氨壓縮機和冷凝器應設斷水報警裝置,蒸發式冷凝器應 增設風機故障報警裝置;三、氨泵應設斷液自動停泵裝置;四、各種壓力容器應設安全泄壓裝置;五、低壓循環桶、低壓貯氨器、氨液分離器和中間冷卻器應 設液位報警裝置。第 542 條 庫房宜設溫度自控、遙測裝置,溫度自動記錄裝置。警裝置。44條氨壓縮機房內宜設置專用的自動控制室或操作值班室。第五節 管道鋼管。51條制冷裝置的管材宜采用 A10 或 A20 炭素鋼無縫52條制冷管道系統應采用氨專用閥門和配件,其公稱壓力不應小于 20 公斤力平方厘米,并不得有銅質和鍍鋅、 鍍錫的零配件。第 55 3 條 制冷裝置的壓力表應采用氨專用壓力表,其量 程不得小于工作壓力的 15 倍,精度不低于 25 級。用于低壓 側的壓力表應采用真空壓力表。第5 . 5. 4條 制冷管道管徑的選擇,其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