蒸汽時代的到來 教學設計_第1頁
蒸汽時代的到來 教學設計_第2頁
蒸汽時代的到來 教學設計_第3頁
蒸汽時代的到來 教學設計_第4頁
蒸汽時代的到來 教學設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14課“蒸汽時代”的到來 吉林大學附屬中學 于明禾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上冊的第14課,本課包含三個子目,即“珍妮機的故事”、“瓦特和蒸汽機”和“火車的誕生”。本課主要講述了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工業革命。工業革命是從工場手工業發展到大機器生產的一個飛躍。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首先發生在英國。在工業革命過程中,瓦特發明改良的蒸汽機,把人類帶入了“蒸汽時代”。到19世紀上半期,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繼英國之后,法國、美國等資本主

2、義國家也先后進行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不僅創造了巨大的生產力,使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同時也引起了生產關系的巨大變化,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的階級;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工業革命以后,英、法、美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強國,加緊向外侵略擴張,對殖民地人民進行瘋狂的掠奪,造成了殖民地的日益貧窮和落后,使東方從屬于西方。          本課在教材的編寫中充分尊重了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認知規律,從機器的發明、利用的感性認知到工業革命深遠影響的理性認知。二、教學對象分析  

3、      (一)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初中的學生處在青少年時期,具有強烈的好奇心、較強的感知能力,這一時期的學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抽象思維能力較弱,感性認識重于理性認識,對豐富多彩的活動和新奇的事情特別感興趣。因此教學過程中,如果多采用圖片、動畫、影音資料等呈現方式,將會產生很好的教學效果。    (二) 在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九年級的學生

4、已經過兩年的歷史學習,對歷史知識的學習有一定的基礎,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在能力上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很多學生仍然是在感性上認識歷史,在教學中不能全面的多角度的分析歷史,對問題的分析也不夠深入。對歷史知識的傳授是歷史教學的基礎,最終還是要使學生學會分析理解歷史,并在學習中感悟歷史。把在歷史課堂上學習的知識應用到生活中去,把在課堂中培養的能力運用到現實的生活中,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對九年級歷史的教學要堅持大量篩選歷史內容,逐步培養學生的各種能力,做到既學習知識又培養興趣,還要提高學習能力。三、教學目標      課標要求:1、講述發明珍妮機

5、的故事,了解英國工業革命開始于一系列工作機的發明。2、知道瓦特改進蒸汽機的史實,認識蒸汽機在大工廠生產中的作用。3、簡述發明"旅行者號"機車的基本史實,認識鐵路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影響。 (一)知識與技能1、使學生知道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瓦特改良蒸汽機,史蒂芬孫發明“旅行者號”機車的基本史實。2、理解工業革命最先從英國開始,后擴展到歐洲、北美的基本線索。3、理解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巨大影響。(二)過程與方法  1、學生學習歷史要進得去,出得來。學會從歷史中看現實,從現實中看歷史的方法。比如本課涉及的發明家及其發明的機器,如果同今天的機器相

6、比,當然算不了什么,甚至落后,但學生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有明確的時空觀念,理清現實與歷史的關系,認識現實是歷史的發展,歷史是現實的起源。       2、工業革命與以往學生學習的炮火硝煙的革命在理解上有些不同,是生產領域的變革,為減輕學生理解難度,指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注重學科知識的滲透。比如利用初中政治學科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基本原理來幫助理解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和影響。再如為理解蒸汽機成為動力之源就可以利用物理課上學習的熱能轉化為動能的工作原理。       3、指導學生學會橫向、

7、縱向聯系的方法,比較、對照歷史,使學生能夠比較靈活、系統、全面地感知、理解、運用歷史知識。比如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面貌,學生較難理解,可以指導學生橫向聯系,結合中國近代史分析工業革命后的英國是如何將閉關自守的中國轉變為英國殖民侵略對象的。(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學生認識:偉大的發明創造來源于親身實驗、刻苦鉆研、虛心學習、大膽探索和不懈努力,加強對學生進行情感毅力教育。2、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使國力增強必須大力發展科學技術。 四、教學重點、難點及解決方法(一)重點、難點 1.重點1、工業革命的概念及其重要發明2、瓦特改良蒸汽機對工業革命的推進2.難點工業革

8、命的影響。工業革命和社會革命的區別。(二)解決方法1、工業革命的概念本課的主題是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是資本主義時期由工場手工業階段到大機器生產階段的一個飛躍,它是生產領域里的一場變革又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次革命,是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工業革命的完成對資本主義國家,對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 瓦特改良蒸汽機對工業革命的推進 教材講述了珍妮紡紗機的發明、瓦特對蒸汽機的改良、使用蒸汽為動力的輪船和火車機車的發明制造。在這一系列環節中,“珍妮機”的發明是這場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但這時期機器動力主要是使用人力、風力、畜力、水力,這使得機器的工作效力受到限制。瓦特改良蒸

9、汽機后,以蒸汽為動力的機器應運而生,隨之交通運輸等部門使用蒸汽動力后,生產效率獲得飛速發展。因此在這一系列發明制造中,動力問題的解決是關鍵。所以美國史學家羅伯特·E·勒納在西方文明史中說:“如果沒有蒸汽機,就不會有像我們描述的那樣大規模的工業擴展。”因此說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人們從手工操作時代過渡到“蒸汽時代”。這一時期一直持續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新能源的發明和應用。(石油、電能) 3、 工業革命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發明創造者以一線操作的工人、技師為主,瓦特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這是我們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最好素材。一系列機器的發明和制造,不是偶然的,而

10、是勤于思考、敢于實踐探索的結晶。教師應以此為依托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幫助學生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堅強的意志和團結協作勇于探索的精神。        工業革命在世界歷史中地位很重要,它不僅使社會主義生產力獲得巨大飛躍,而且使社會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可以說影響到一個時代。此后一系列歷史事件的發生如果追溯歷史根源,都要歸根到工業革命,如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斗爭,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和斗爭,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等,均與工業革命有一定的因果聯系。只有正確理解了工業革命的影響,才能準確把握第一次工業革命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

11、和作用。教材雖然對此表述高度濃縮,但教學中決不可忽視,可用圖示幫助學生理解。 “工業革命”不同于社會革命,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其時限至少有一個世紀。就每一個單個國家而言,也不是在同一時間、同一地區發生。初中生因其社會閱歷和知識結構的限制,對這一概念難以理解。講這一問題時,建議在前面略講,不要深化,當工業革命的影響分析透徹后,學生對這一要領便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教師應抓住兩個關鍵點即:一是它引起生產技術的巨大變革,二是使社會關系發生了革命性的變化。西方文明史(美·羅伯特·E·勒納)這樣寫道:“在西方文明歷史中,工業領域中曾有過很多次革命,無疑以后還會很多,急速的技術變

12、革時期,常常被稱之為革命,這是正確的。但是在歷史上只有一次工業革命,它發生在1780年以后的一百多年中。它顯示出第一次從主要是農業的、手工業的經濟突飛猛進地進入一個由城市的、機器開動的制造業占統治地位的經濟;更進一步,技術革命和新的生產方法觸發了社會和政治的大變動,這種變動對人類社會產生了革命性的后果。” 五、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資源:出示幻燈片問題什么是革命?提示:我們在前面學習過那些革命?引發學生思考,并回答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教師歸納出:革命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我們前幾課學到的資產階級革命采用的是狹義的定義,指的是:被壓迫階級用暴力奪取政權,摧毀舊的腐朽

13、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進步的社會制度。其實從廣義的角度,凡是能夠推動生產力和社會發展的根本變化都是革命。資源:出示第二張幻燈片恩格斯反杜林論,閱讀材料后,教師提問:你認為材料里說的“變革”指的是什么事件?你能給這件事下一個定義么?教師歸納出:工業革命的定義,并出示第三張幻燈片。 補充:       導課方式不是唯一的,應更具實際需要靈活設計,這里提供其他導課以供參考。   導入新課可以從學生們自身所穿衣服的質地、成衣工序和成衣方式說起,能激發師生共同探究學習的興趣。收到使學生輕松、興奮入

14、題的效果。接著可以提問:你知道人類歷史上第一臺紡紗機器是什么時候、在哪個國家、由誰發明的?再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閱讀學習、解決以上問題,然后師生共同確認:人類歷史上第一臺紡紗機是1765年由英國織布工哈格里夫斯發明的,命名為珍妮機。 (二) 講授新課、 學生自主探究回答工業革命相關知識的問題資源:教師出示第五張幻燈片,請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問題。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對學生的答案進行點評和規范。、珍妮機的故事資源:教師出示珍妮機的圖片。教師提出問題:珍妮機發明的時間及發明者。并提問:為什么珍妮機的發明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教師根據工業革命的定義引導學生回答出珍妮機是工業革命中最早發明的機器。提示:最

15、早期的紡紗工具十分簡單,只包括一個紡錘和一根卷線棒。使紡錘象陀螺那樣旋轉,就可以把松散的纖維捻緊成紗,然后纏繞在卷線棒上。這種原始的工具經印度人改良后制成了紡車,以機械替代手工旋轉紡錘,但還是只能紡出一根紗。 現代紡紗機最先出現在英國。1764年的一天,英國紡織工哈格里沃斯夫婦正在家中勞作,一個紡紗,一個織布。當時他們使用的就是手搖紡車。哈格里沃斯無意中碰翻了紡車,只見那紡錘由水平狀態變為直立,卻依然轉動不停。這個現象引起哈格里沃斯的思索:既然紡錘能垂直轉動,那就讓幾具并排的紡錘同時轉動,不就可以紡出好幾根紗嗎?于是,哈格里沃斯按照自己的設想,親自動手制作,經過反復試驗,改進,終于造出了一部由

16、4根木腿組成,機下有轉軸,機上有滑軌,帶有8個豎立紡錘的紡紗機。 哈格里沃斯以愛女 “珍妮”的名字為這臺新機器命名。以后,又經多次改進,使紗錠從8個逐步增加至18個、30個、80個、效率極大地提高了。 “珍妮紡紗機”很快被 各工廠采用,從根本上緩解了一度困擾著英國紡織業的 “紗荒”。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在紡織史上占有重要,恩格斯曾把它稱之為 “使英國工人的狀況發生根本變化的第一個發明”。、瓦特與蒸汽機  提示:教師在從第一目過渡到第二目時,可以引導學生從珍妮機發明的歷史中回到現實,從身邊熟悉的工廠機器談起,比如最早的機器是棉紡機器,隨后各行各業形形色色的機器誕生了,機器誕

17、生的價值是更大限度地創造社會財富,推動時代進步,其關鍵是機器能轉起來,是什么力量驅動機器的轉動呢?學生的答案可能是多樣的(如人力、風力、水力、電力等等),教師可根據學生的答案靈活應變,巧設懸念,自然地將學生帶回到二百多年前瓦特與蒸汽機的改良,幫助學生理解“蒸汽時代”。    資源:教師出示蒸汽機圖片教師在處理重點目內容時,可采用談話法教學。從蒸汽機改良前后驅動機器的動力及其利弊開始對話,從師生對話中使學生感受瓦特改良蒸汽機的時代價值,激發學生意氣風發的積極情感。在此基礎上,教師進一步大膽揣測學生心理,也許有些同學心想:“我要是生活在二百多年前多好啊,說不準我也像瓦

18、特先生一樣有偉大的發明,將人類帶入一個新時代”。教師質疑后,學生的聲音可能有兩種:一種是認可,一種是不一定。教師在引導的基礎上確認:也不是所有的生活在二百多年前與瓦特同齡的人個個都像瓦特那樣有偉大的發明,瓦特之所以有偉大發明雖然是時代的產物,但跟他個人努力分不開。    、火車的誕生 資源:教師出示英國早期紡織廠圖片接下來教師可調動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想象一下當時英國工廠的生產情景:轟隆隆的機器聲不分晝夜,各種各樣的商品堆積如山,步履蹣跚的人力畜力車輛能不能滿足機器生產運輸的需要?應該怎么辦?教師層層推進地提出問題后,引導學生循序作答,有利

19、于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資源:教師播放音頻資料:斯蒂芬森和旅行者號機車,并出示火車、輪船圖片及發明者圖片。在學生知道有關輪船、火車發明的基本史實后,教師根據教學對象的實際情況適當點撥兩個問題:指導學生讀火車想象圖,啟發學生對圖像和現代火車的印象形成對照,明白事物發展都有一個漸進過程。組織學生討論:史蒂芬孫發明“旅行者號”機車后,鐵路交通得到迅速發展。目前我們的生產和生活無時無地不在享受火車為我們提供的便利,除此以外,鐵路給人類社會還帶來了哪些影響?教師參與討論,主要由學生自由發揮。 、工業革命的影響資源:教師出示幻燈片、,英國生鐵和棉紡織品產量增長示意圖及英國社會中資本增長與工人工資增長對比

20、圖提示:工業個革命的影響是本課的難點,學生比較難于理解和掌握,建議教師應該從感性的數字和材料入手,通過引導分析讓學生最終得出結論。(三)鞏固練習動腦筋 1.請你想一想,如果當時珍妮機在中國被發明出來情況會怎樣?為什么? 答案提示:如果當時珍妮機是在中國發明出來有兩種可能即:可能是曇花一現,也可能成為中國第五大發明而被歐洲人充分利用,但絕對不可能像當時英國人發明珍妮機那樣引發了棉紡織生產領域一系列的發明,出現更多更先進的紡織機器,促使其他如冶金、采礦等生產部門也紛紛發明和使用機器,帶來了一場生產領域革命性的變化。原因是當時的中國還處在封建專制統治時期,政治經濟文化制度不能為新事物提供適宜的溫度、

21、充足的陽光和足夠的水分。(從工業革命的條件入手) 2.據說,瓦特小時候看到水壺中的水燒開時,蒸汽頂開壺蓋,受到啟發,激起了他的探索欲望,最終促成他的偉大發明。你對這一說法怎么看? 答案提示:圍繞本課教學目標答題。學生也可從觀察與思考、現象與本質、習慣與成功等方面自由發揮。 練一練 A 活動與探究 以班級為單位,分成四組,從衣、食、住、行等方面,探討一下工業革命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提示:略 參考資料 工業革命 又稱產業革命(industrial revolution)。這個術語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階段。它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關系上引起了根本性變化。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

22、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到19世紀上半期,連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以后歐美各國也相繼進行。工業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階段。 英國首先出現工業革命的原因 首先,英國工場手工業迅速發展。1718世紀,英國工場手工業不僅在傳統的毛織業,也在冶金、金屬加工、制鹽、釀酒、絲織、棉織等工業中進一步發展,擁有歐洲第一流的手工工場。它們規模大而集中,如:1736年,一家大呢絨工場擁有600臺織機。生產技術有很大提高,如:18世紀中葉,金屬加工已有500種以上不同形狀的錘。分工十分精細,勞動生產率大為提高,1776年,亞當·斯密(英國著名經濟學家,17231790)在

23、國富論中寫道:“分工的結果,已經使針的制造,成為一種特殊的職業。計抽鐵線者一人,直者一人,截者一人,磋鋒者一人,鉆鼻者又一人。但要鉆鼻,已須有二三種不同的工作。搓之使利,擦之使白,乃至以針刺于紙上,納入匣中,皆須一人分任。綜合全部作業,可依此分為18種業務。有些工場,這18種業務,是分別由18個特殊的職工擔任。固然,亦有時一人兼任二三門。我看見一個小工場,只雇用10個工人,各種業務,遂由彼等兼任。像這樣一個小工場的必要機械設備,雖不甚完全,但他們如果勤勉努力,一日也能成針12磅。以每磅中等針4 000枚計,這10個工人,每日就可成針4.8萬枚,即一人一日,可成針4 800枚。如果他們各自獨立工

24、作,不專習一種特殊業務,那么,他們不論是誰,漫說一日制造20針,就連一針,也不易制成。”在這種手工工場內,生產過程被分解成一系列簡單的操作,生產工具也日益專門化,為把手工生產轉變成為機器生產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條件。同時,也培養出一支熟悉生產過程,了解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具有發明和使用機器能力的熟練工匠隊伍,成為工業革命的技術骨干。 其次,英國通過殖民掠奪和販賣黑奴,賺取大量錢財。通過殖民掠奪和奴隸貿易,英國到底得到了多少財富,無從精確計算,但是,據英國劍橋1962年出版的英國經濟的發展,16881959年一書稱,早在1688年,英國的國民收入就已經有10來自海外。18世紀中期,英國在七年戰爭中,打

25、敗了法國,法國被迫將加拿大、俄亥俄河流域密西西比河以西的路易斯安那、非洲塞內加爾的法國商站及除5個商站以外的印度法屬殖民地割讓給英國,英國一躍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英國在殖民地大肆掠奪,據統計,英國在北美建立的哈得孫公司,16701720年間的財產額增加了8倍。英國東印度公司在17571815年間,從印度掠奪了高達10億英鎊的財富,印度因而被稱為是“英國王冠上最明亮的寶石”。其間,1770年,英國人在孟加拉地區,竟用囤積全部大米的辦法榨取更大的利潤,因而導致約一千萬人餓病而死。1741年,英國人克萊武赴東印度公司任職員時,年工資只有5英鎊,但全年的開支卻要40英鎊;他在印度想方設法進行搜括

26、,1760年回國時,已經成為一名大富翁,攜帶25萬英鎊的巨款。回國后,他以賄賂手段進入議會,甚至還取得了爵位,以后,他被英國政府委任為孟加拉總督、駐印度英軍總司令。為了鼓勵英國人去殖民地掠奪更多的財富,英國議會下院還通過決議:“羅伯特·克萊武勛爵為我國立下了豐功偉績”。 英國人還積極參與奴隸貿易,早先,英國只是向北美等地販運黑奴,1713年,英國取得了向西屬拉丁美洲販賣黑奴的權利,一躍成為最大的奴隸貿易國,據1981年出版的英格蘭史(J.Ridley著)統計,英國從開始販運奴隸到18世紀的大約兩個半世紀的時間內,共向美洲販賣了五百多萬名黑奴。通過奴隸貿易,英國大發其財。僅利物浦在17

27、831793的11年間,就向西印度群島出售了三十多萬名奴隸,平均每年獲利111.8萬英鎊。許多奴隸販子把賺來的錢用于國內投資,如英國著名的冶鐵業大老板安東尼·培根,就曾在17681776年間,靠販奴賺了7.6萬英鎊;他用這筆錢投資冶鐵業,成為冶鐵業巨頭。同時,由于奴隸販子主要是把本國的工業品,如紡織品、玻璃制品、煙、酒、刀劍、槍枝和其他金屬制品運到非洲出售,擴大了國際市場;然后把黑奴運到美洲出售,運回本國和歐洲需要的棉花、靛青和木材等工業原料,這也在客觀上促進了英國國內工業的發展。因此,可以說,奴隸貿易在英國等國家的資本原始積累時期所起的作用是無可估量的。 第三,圈地運動也對英國工業

28、革命起了推動作用。15世紀末以來,英國貴族地主用暴力手段把農民從小塊租地上趕走,還霸占原來公用的草地、山林,趕走農民,用籬笆圈起大片土地,作為牧場,用來養羊,這就是著名的圈地運動。圈地運動雖然對農民很無情,但它在客觀上卻有利于英國社會的進步。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 (1)促進了農業的發展和農村資本主義的興起。首先,在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期間,英國王室、教會和封建貴族的大量土地被拍賣,其中,有很大一部分落入富有的資產階級手中。此后,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通過議會頒布了一系列圈地法令,據不完全統計,通過這些圈地法令,英國有六百多萬英畝的土地被圈占。地主奪得土地以后,或是把土地租給資本主義農場主經營,或是自己

29、進行資本主義經營。所謂資本主義經營,也就是農場或牧場生產的產品基本上是為了在市場上銷售,即商業性農業或商業性牧業。于是,經營農場或牧場的人也就成為農牧業資本家。他們雇用工人,利用大農場的資金、場地等方面的優勢,改進耕作制度,用四圃輪作制代替休耕制,對土地實行深耕細作,增施有機肥料,提高產量;同時,牛羊由放牧改為圈欄飼養,改進牲畜品種。資本主義農業的發展,為工業和出口提供了日益增多的原料和糧食。如一位名叫威斯康特的英國人在自己的農場上采用輪耕法,把每英畝小麥產量從10蒲式耳(1英式蒲式耳等于36.37升)提高到24蒲式耳。又如羅伯特·貝克威爾采用科學飼養方法,17101795年間,使初

30、生牛犢的體重平均從50磅增加到148磅,菜牛從370磅提高到800磅。據統計,17001750年,英國小麥和面粉的出口增加了近一倍。 (2)迫使大批農民失去土地,離鄉背井,到處顛沛流離,很多人流入城市,成為自由勞動者,這就為資本家提供了大量廉價的雇傭勞動力。正如馬克思指出的:“使小農轉化為雇傭工人,使他們的生活資料和勞動資料轉化為資本的物質要素的那些事件,同時,也為資本建立了自己的國內市場。”(資本論第一卷,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816頁)在傳統的農業經濟中,農民家庭自己進行手工業生產,生產自己需要的大部分生活資料,現在農業由農業資本家雇用農業工人生產,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雇傭工人,農

31、村就變成了原料產地和工業品的銷售市場。 同時,英國良好的自然條件也起了重要作用。英國是位于太平洋航線上的島國,擁有很多優良港口,去歐洲大陸和非洲、美洲等地都很方便,便于擴大海外貿易,為國內生產提供更廣闊的市場,同時,英國國內的資源也很豐富。英國擁有煤、鐵、錫、銅、石料和鹽等寶貴資源,煤田分布很廣、質量好,約克諾丁漢至今還是世界十大煤炭基地之一。鐵礦儲量高,且多靠近煤田。(現在錫、鐵礦已枯竭或無經濟價值。)英國四周大洋環繞,擁有適于航行的河流:克萊德河、泰晤士河、塞文河、特蘭特河、烏斯河、亨伯河,有不少良港:倫敦、布里斯托爾、利物浦、泰恩河畔的紐卡斯爾。水路運輸便利,價格也便宜,使國內外市場聯系

32、密切。英國憑借海上霸權,從海外殖民地掠取廉價原料。 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出現于棉紡織業 棉花最早在印度種植,后來傳到地中海各國,14世紀又傳到了佛蘭德斯。16世紀末,佛蘭德斯的一些工人移居英國,才把棉紡織業傳到英國。18世紀以前,英國的棉布主要從印度進口,被認為是奢侈品,包括王后在內的上流人士都喜愛它。而英國棉紡織業是在17世紀后經尼德蘭(今荷蘭)移民引進才建立起來的。由于蘭開夏郡的氣候,其溫度和濕度,都非常適合棉紡織工業,于是,許多棉紡織業手工工場紛紛在蘭開夏開辦;同時,棉紡織業是一個新興工業部門,受行會和政府法規的束縛比較小,這使得棉紡織業相對較易發展起來。但是,它遭到毛紡織業的排斥,又受到

33、進口貨的競爭,原料還需要從美洲進口,處境艱難,為求生存,迫切要求提高生產率,降低成本,也就是必須革新技術。它本身投資少、規模小,所需不過一個小工場和若干臺花費不多的機器,像(著名的英國空想社會主義代表人物)羅伯特·歐文,只借200英鎊就辦起工場。1700年,為了防止外國商品的競爭,議會頒布法令,嚴格禁止從印度、波斯和中國輸入印花布。棉織品受到英國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普遍歡迎,市場需求量不斷增長。為了提高生產率,滿足市場的需要,許多人都在努力從事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在棉紡織業領域出現了一個技術革新的熱潮。1733年,織工和機械師約翰·凱伊發明了飛梭,這是棉紡織業中出現的一項重要發

34、明。它用手拉動繩子,使梭子在滑槽上來回滑動,既省力,又加快了速度,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這只是改革了手工工具的一個部件,并不是機器的發明。1765年,哈格里夫斯發明了可以同時紡出8根紗線的紡紗機珍妮機,經過繼續改進,可以同時紡出更多的紗線,由此揭開了工業革命的序幕。 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 棉紡織業包括紡和織兩個相關的部門。長期以來,紡紗工人工資低于織布工人,生產積極性不高,造成紡紗落后于織布的現象。1733年,機械工約翰·凱伊為織寬面的布,而發明了飛梭,結果出現了一個織工所需棉紗,得五至六名紡紗工供應的“棉紗荒”。“藝術與工業獎勵協會”甚至建議設獎金給予發明紡紗機者。據說織工

35、兼木匠哈格里夫斯(約17201778)因為偶然受到妻子的紡車翻倒在地的啟發,約在1765年發明了手搖紡紗機。它包括一個手搖輪和一排并列的紗錠,輪子轉動時,棉花可以不用手指幫助同時紡成1618根棉紗。他用女兒的名字珍妮稱呼這架機器。“珍妮機”是棉紡織業中第一項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一般以此為工業革命的起點。本課插圖珍妮機就是18世紀的珍妮機。 騾機 由于水力紡紗機紡出的紗比較粗,塞繆爾·克隆普頓將“珍妮機”的一部分和水力紡紗機結合,于1779年,發明了繆爾紡紗機(音譯,英語mule,即騾,喻結合兩種機器的優點。意譯為“騾機”。)它可以推動300400個紗錠,紡出細致而又牢固的紗線(見插圖)

36、。他說:“我在四年半以上的時間內,花費了我所有的時間、所有的智力以及我能以勞動得來的一切資財,其唯一的目的就是為織工們紡出好紗。” 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機 瓦特(17361819)出生于蘇格蘭,祖父是教師,父親曾是熟練的造船裝配工。瓦特從小身體虛弱,但酷愛學習,在學校里他的數學成績特別優秀,因病退學后,堅持自學,鉆研天文、化學、物理、解剖學,還學會多種外語。后來,因父親經商失敗,他被迫去一家鐘表店當學徒。21歲時,到格拉斯哥大學當修造教學儀器的工人。1764年,大學委托他修理一臺紐可門蒸汽機的教學模型,這是鐵匠紐可門在18世紀初制成,只可用于礦井抽水的蒸汽機(也不是第一臺蒸汽機),雖被歐洲各國使用

37、,但燃料消耗量大,效率低。瓦特決心改進它。他租了間地下室,四處借貸,利用舊機器,夜以繼日地工作,屢屢失敗,直到1768年,終于制造出耗煤量僅為紐可門蒸汽機1/4,效率卻高出5倍,仍只適用于礦井抽水的蒸汽機。這部蒸汽機不但吞吐煙火,而且動作古怪,被稱為“惡魔”。以后,又經過20來年的不斷改進,瓦特使蒸汽機變成適用于一切工業部門的動力機械。他曾被選為倫敦皇家學會會員。威斯敏斯特教堂為他立了塑像。直到今天,人們仍以“瓦特”作為計算功率的一種單位。本課插圖瓦特和他發明的蒸汽機展現的是瓦特正在思考問題的形象和他發明的蒸汽機模型。 富爾頓 17651815,祖籍愛爾蘭的美國發明家、藝術家,出身農民家庭,曾

38、做首飾店學徒。在英國學習繪畫時,結識了瓦特和一些對機械工程有興趣的人,開始對有關船舶推進的新發明產生興趣。1803年,他的第一艘汽船在巴黎塞納河下水,還展出一艘潛水魚雷快艇。由于沒能引起拿破侖重視,1806年回紐約,1807年造出一艘長45米的蒸汽機船,用一臺英國的博爾頓瓦特發動機驅動兩舷直徑4.5米的明輪,由紐約溯哈得孫河,抵奧爾巴尼。240千米航程歷時32小時,而帆船需4晝夜。這艘船經加固加寬后,就是著名的“克萊蒙號”,是第一艘正式使用的蒸汽機船。 史蒂芬孫 17811848,英國鐵路機車主要發明家。出身礦工家庭,沒受過學校教育,19歲時操作紐可門蒸汽機,工余參加夜校學習并堅持自學。1814年,研制了一臺蒸汽機車,能以每小時六公里多的速度牽引八輛裝有30噸煤的貨車。經過不斷改進,1825年,他駕駛自己設計的機車,運載450名旅客,以每小時24千米的速度從達靈頓駛到斯托克頓。后來,各界人士請他修建利物浦至曼徹斯特的鐵路,64千米鐵路建成后,曾舉行一次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