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性詳細規劃說明書_第1頁
控制性詳細規劃說明書_第2頁
控制性詳細規劃說明書_第3頁
控制性詳細規劃說明書_第4頁
控制性詳細規劃說明書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勐海縣勐遮鎮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說明書云南大學滇池學院建筑工程學院2014城鄉規劃一班2017年12月10日專心-專注-專業目錄第一部分 背景分析1、規劃背景勐遮鎮位于云南省西雙版納州勐海縣中部偏西,雖然勐遮鎮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由于邊疆、民族、歷史等因素,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得不到較好的合理開發和綜合利用,勐遮鎮產業結構及產業布局不甚合理,生產力水平還有待繼續提升,社會事業發展也有較大的拓展空間,勐遮鎮經濟社會發展仍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推進西雙版納州統籌城鄉發展進程,在云南省建設“面向西南開放的重要橋頭堡”和西雙版納州

2、“六大戰略”等戰略目標指導下,勐遮鎮迎來了難得的歷史發展機遇,勐遮鎮在鄉鎮定位、發展方向等許多方面都發生了較大的改變。2、 區域位置和規劃范圍勐遮鎮地處勐海縣中部偏西,地跨東經98°28100°10,北緯21°6221°91之間,距勐海縣城22公里,東鄰勐海鎮,東南連勐混鎮,南與打洛鎮交界,西南和西面與西定鄉接壤,北依勐滿鎮,是西雙版納州第三大壩子。勐遮鎮是壩區、山區結合的鄉鎮。鎮區位于鎮域中部的勐遮村委會,鎮政府位于烏龜山腳下的勐遮街,區位優勢明顯。勐遮鎮人民政府駐地的現狀建成區和規劃建設發展控制區域。北至黎明農場建設用地邊界,南至南哈河,西至黎明農場

3、加工房,東至建材市場,外加黎明科技中心,規劃總用地面積為602.46公頃,其中規劃建設用地為378.09公頃,非建設用地為224.4公頃。3、現狀條件分析3.1 現狀概況和鎮域發展分析(1)現狀概況 行政區劃及人口情況全鎮共有13個村民委員會,分別為勐遮、曼根、曼洪、曼掃、曼燕、曼倫、曼勐養、曼嶺、南楞、景真、曼弄、曼恩、曼央龍。全鎮共有170個村民小組,鎮域國土面積462平方公里。勐遮鎮是勐海縣人口大鎮,至2015年末,鎮域人口11685戶56713人(不含黎明農場)。其中,農業人口10841戶53806戶,非農業人口625戶2252人,外來務農人口219戶655人。鎮域人口以傣族為主,居住

4、著哈尼、拉祜、漢、布朗、佤、回等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鎮人口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長率常年控制在7以內。 自然條件1) 地形地貌勐遮鎮地處山間平壩,境內地貌為山間寬谷盆地地貌類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起伏緩和,中間平坦。海拔最高點2147米,最低點為流沙河流入勐海鎮的交界處,海拔1172米,海拔相對高差975米。勐遮鎮政府所在地海拔1255米,是壩區、山區結合的鄉鎮。境內山脈為橫斷山系怒山山脈,周圍有仙人腳、南雙嶺、廣澀撞、曼弄山、廣塔香勐等山梁。勐遮壩子面積約156平方公里,壩區用地較大,是版納州第三大壩子,素有“滇南糧倉”、“版納糧庫”、“漁米之鄉”之稱。2) 氣候勐遮鎮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

5、候,由于受來自勐加拉灣的潮濕氣候和干暖的西風支急流的季節交替和控制,形成了“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多霧日,雨量充沛,干濕分明,四季如春”的特點。全年平均氣溫18.4,年平均最高溫26.1,年平均最低氣溫13.3,極端最高氣溫36,極端最低氣溫-5.8。年平均降雨量1201.9毫米,年霧日約100天,相對濕度80%。年平均日照時數19802330小時。冬春少雨,夏秋多雨。 資源狀況1) 土地及林業資源勐遮鎮鎮域總面積462平方公里,其中,壩子面積約156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33.77%,是西雙版納州第三大壩子。2015年末,全鎮有耕地面積畝,其中水田面積 畝,旱地面積38832 畝,農民人均占有

6、耕地2.86畝。勐遮土地資源豐富,適宜種植水稻、甘蔗、茶葉、玉米、蔬菜、豆類、薯類、油料等農作物。至2015年末,全鎮有林地24002公頃,森林覆蓋率為44.82。2) 水資源鎮域水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南哈河與南央河,其中南哈河與南開河交匯后稱流沙河,屬瀾滄江水系。水利設施便捷,壩子四周有中型水庫2個、小(一型)水庫2個、小(二型)水庫16個、魚塘遍布,適宜發展水產養殖。3) 生物資源境內動植物資源豐富,主要植物有樟、松、椿、刺考、毛葉青岡、毛木荷、榕樹(大青樹)、菩提樹,還有人工種植的按樹、鐵刀木(核心樹)、臺灣相思、銀樺、龍竹、蕃木瓜、蕃石榴等。動物有野雞、野鴨、野豬、野貓、馬鹿、麂子、野

7、牛、穿山甲、烏龜、布谷鳥、油雀、山雀、喜雀、白鷺鷥、畫眉鳥、八歌、莽蛇等;水產類有草魚、鯉魚、鰱魚、羅非魚、泥鰍、本地江鰍、黃鱔、螃蟹、螺螄等;食用竹筍有甜筍、小苦筍、黃筍、刺竹筍、大竹筍等;野生菌類有大紅菌、奶漿菌、米湯菌、雞樅、菇堆菌、掃把菌、木耳、磨菇等。4) 礦產資源有豐富的錳、鐵等礦藏資源待探和開發利用。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鐵礦、錳礦、錳鐵礦、建筑用花崗巖、磚瓦用頁巖、砂巖等,礦產資源儲量都比較大,具有相當大的開采價值。5) 旅游資源勐遮鎮是山區與壩區結合的鄉鎮,風景秀麗,民族風情多姿多彩,是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曼搞片區)和大黑山縣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鎮域范圍內有國家級文

8、物保護單位景真八角亭、曼短佛寺,有州級文物保護單位曼宰龍壁畫、景真中心塔。并且,勐遮鎮內有曼壘雙塔、曼冷佛寺、烏龜山戰斗遺址等人文景觀資源,還有曼瓦瀑布(傣語:回大曼瓦)、烏龜山大榕樹(俗稱大青樹)、天鵝湖(勐邦水庫)等眾多自然與人文結合的景觀。6) 產業資源鎮域內自然資源豐饒,氣候條件宜人,利于大規模發展種植水稻、茶葉、甘蔗等經濟作物,也可以憑借自然資源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勐海鎮主要產業有糧食產業、甘蔗產業、茶葉產業、畜牧業、蔬菜種植及水產養殖等,其中糧、蔗、茶是勐遮鎮的三大傳統經濟支柱產業。以“曼根傣貢”、“曼勐養傣壩田園”、“曼央龍魚腥草”、“曼掃稻田養魚”為代表的一大批品牌產業在州內外

9、乃至省內外都享有較高的名氣,勐遮糖業及茶葉產業也形成了相當的規模。(2)鎮域發展分析 發展優勢分析1) 區位交通優勢勐遮鎮距勐海縣城22公里,東連縣政府駐地勐海鎮,東南與勐混鎮接壤,南與打洛鎮交界,西南和西面與西定鄉接壤,北依面向瀾滄的窗口勐滿鎮。國道214線貫穿鎮域而過,依托勐巴線、海岡線的改造提升,勐遮鎮與西定鄉及勐混鎮的聯系將進一步加強。同時,隨著勐海至勐遮一級公路、黎明農場道路四級油路在“十二五”期間的建設,勐遮鎮內多條鄉道、鄉村公路的拓寬硬化工程的實施,農村公路通暢和通達率明顯提高,隨著各條交通道路狀況的逐步改善,區位優勢更加逐步凸顯。2) 資源優勢勐遮鎮擁有豐富的土地及農業資源、生

10、物資源、礦產資源、旅游資源、特色產業資源,并且有中型水庫2個、小(一)型水庫2個、小(二)型水庫16個,南哈河、南央河兩條主要河流,以及縱橫交錯的灌溉渠,為農作物的生產提供了可靠保證。3) 產業基礎優勢勐遮鎮糧食、甘蔗、茶葉三大傳統農業基礎雄厚。以“曼根傣貢”、“曼勐養傣壩田園”、“曼央龍魚腥草”、“曼掃稻田養魚”為代表的一大批品牌產業在省內外都享有較高的名氣,勐遮糖業及茶葉產業也形成了相當的規模。畜牧業、種植業、旅游業發展潛力巨大。加快特色農副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和生物資源的開發是對現有資源最直接有效的利用,原生態、無污染的特色農產品為旅游及勐遮鎮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產業基礎。4) 環境優勢勐遮鎮

11、是壩區與山區結合的鄉鎮,是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曼搞片區)和大黑山縣級自然保護區(二片)的重要組成部分,擁有較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物產資源,適宜多種經濟農作物生長。勐遮鎮以農業為支柱產業,因而使得勐遮鎮優越的生態環境得以保存。高森林覆蓋率、清新的空氣、無污染的環境、優美的自然景觀成為最難得和最寶貴的資源,為綠色經濟發展提供有利條件。5) 文化優勢勐遮鎮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的鄉鎮,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民族民俗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底蘊將得到不斷的挖掘,土地及林業資源、旅游資源、特色農業資源也將得到不斷的開發,農業觀光旅游和生態文化體驗旅游勢必將成為勐遮鎮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限制因素

12、分析1) 區位優勢、資源優勢未得到充分發揮勐遮鎮位于勐海縣中部偏西位置,臨近勐海縣城,國道214線橫穿全鎮,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條件豐厚,但由于長期其區位交通優勢、資源優勢未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勐遮鎮的經濟社會發展壓力不斷增大。2) 基礎設施滯后農業、教育、文化、水利、市政、交通等各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制約著全鎮經濟社會的發展,不利于群眾生產生活條件的改善、長遠和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交通條件較差,雖然行政村、自然村實現了村村通砂石路,但是路況差、等級低、行車難,遠遠不能適應和滿足發展的需要。農業基礎設施薄弱,部分自然村基本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滯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低;此外,住

13、房、人飲安全、通訊不暢等問題不同程度地存在。3) 生態敏感度高勐遮鎮既是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曼搞片區)和大黑山縣級自然保護區(二片)的重要組成部分,境內還有大面積的基本農田,生態敏感度高,資源保護與開發的矛盾日益突出。4) 發展用地嚴重受限勐遮鎮既有生態植被茂密的森林,有山巒起伏連綿、溝谷縱橫交錯的自然景觀,也有優質稻田的平壩。因而在選擇發展用地時既要考慮到基本農田的保護,又要考慮到國家級、省級公益林的保護,發展用地受限。 機遇分析1) 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橋頭堡”建設機遇緊緊抓住國家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和橋頭堡建設機遇,以興邊富民工程和山區綜合開發為突破口,有利于加快勐遮鎮區域經濟發展

14、。2) 西雙版納州“六大戰略”隨著生態立州、科教興州、開放活州、生物富州、旅游強州、依法治州“六大戰略”的深入貫徹,西雙版納經濟總量穩步提升,優勢產業繼續壯大,將與東盟形成“牽手”發展模式。勐遮鎮應抓住這一機遇,全面建設實現生態勐遮、幸福勐遮、文化勐遮、和諧勐遮四個目標。 挑戰分析1) 周邊鄉鎮的競爭勐遮鎮緊鄰勐海縣政府駐地勐海鎮,勐海鎮在區位交通、資源條件等方面都較勐遮鎮有較大優勢,如何與勐海縣城形成聯動的良性發展,并突出勐遮鎮的自身優勢和特色是本次規劃的一大重點和難點。同時,也要避免與周邊鄉鎮的同質化競爭,使勐遮鎮的社會經濟得到快速發展。2) 保護與發展的協調關系勐遮鎮屬于西雙版納國家級自

15、然保護區(曼搞片區)以及大黑山縣級自然保護區(二片)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原始生態資源保留完整、生物資源豐富,但又極其脆弱,如何保護好環境資源,使之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并在保護的基礎上使環境資源為鎮村的經濟發展發揮應有的作用。4、相關規劃概要(1)勐海縣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122030年)綱要在勐海縣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122030年)綱要中,勐海縣域規劃形成“一心、兩軸、三帶、四區”城鎮空間結構,“一心”是指以縣城為城鎮發展中心,做強做精縣城,實施“中心突破”戰略;“兩軸”是指沿國道214線及省道320線構建兩條城鎮發展主軸,實施軸線輻射戰略;“三帶”勐海、勐阿、勐往至普洱市的城鎮發展帶,

16、勐混、布朗山至景洪市的城鎮發展帶,以及西定、打洛、布朗山的沿邊對外發展帶;“四區”指中部城鎮核心區包括縣城、勐遮、勐混三鎮,形成縣域發展的核心區。西南部城鎮協作區包括打洛、布朗山、西定三個鄉鎮,形成沿邊外向型經濟區。北部城鎮協作區包括勐滿、勐阿、勐往三個鄉鎮。東部城鎮協作區包括勐宋、格朗和兩個鄉鎮。總體規劃對勐遮鎮的發展定位為西雙版納州城鎮體系結構中的三級中心鎮,勐海縣域城鎮體系中的綜合型重點鎮,以農副產品深加工和畜牧業為主的集旅游、貿易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城鎮。(2)勐海縣勐遮中心鎮建設規劃(2002-2020年)在勐海縣勐遮中心鎮建設規劃(2002-2020年)中,鎮區用地主要圍繞烏龜山

17、、向北與黎明農場聯動發展,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但對于鎮區發展方向考慮不全,規劃用地占用基本農田過多,并且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此規劃已不能滿足勐遮鎮發展的需求。(3)勐海縣勐遮鎮總體規劃修改(2016-2030年)勐海縣勐遮鎮總體規劃修改(2016-2030年)中,勐遮鎮域規劃形成“一核、一軸、一帶、三區、五點”的自然、人文景觀風貌特色布局。“一核”以勐遮鎮鎮區為中心,形成鎮域特色風貌核心。“一軸”指以國道214線為鎮域自然、人文景觀風貌展示的主軸。“一帶”指沿“南楞曼弄曼根鎮區曼洪”的一條鎮域自然風光帶,主要展示鎮域內的現代農業特色風貌及自然風光特色風貌。“三區”指東部南傳佛教特色文化旅游區

18、、壩區農業觀光特色風貌區、山地風光特色風貌區。“五點”指提升一個自然風景點,開發兩個歷史文化景點,打造兩個鄉村旅游示范點。規劃從尊重自然原貌的角度出發,充分利用自然山水條件,結合勐遮鎮建設的發展要求,展現勐遮鎮民族民俗文化、茶文化、佛教文化等傳統文化,通過建筑風貌、街道空間、開放空間、環境藝術等方面的長期引導與控制,以及產業升級引導,特色產業體系的構建,使勐遮鎮成為地方特色濃郁、文化特色和產業特色并存的綜合型重點中心鎮。5、規劃依據(1) 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2008);(2)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2006);(3) 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實施細則(2006);(4)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19、2004);(5)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1989);(6) 鎮規劃標準(GB501882007);(7)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2004年);(8) 云南省加快建設面向西南開放重要橋頭堡總體規劃(20112020)(9) 勐海縣城總體規劃(2014-2030);(10) 勐海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20102020);(11) 勐海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12) 勐遮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13) 勐遮鎮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14) 勐海縣勐遮鎮總體規劃修改(2016-2030年)(15) 勐遮鎮相關圖件、文字資料;(16) 其他相關的法律、法

20、規、規范與標準。第二部分 規劃設計1、功能定位及規劃重點1.1功能定位勐遮鎮控制性詳細性規劃定位:生態、歷史文化、民族綜合旅游區。勐海縣中部城鎮核心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勐海縣農產品生產及加工基地,以發展綠色農業、畜牧業為主的,兼具有農業觀光旅游、生態文化體驗旅游、旅游服務、商貿物流的綜合型重點中心鎮。1.2規劃重點本著“人居城區”的發展理念,提供優越、舒適、宜人的城市居住生活環境。與之同時,培育集居住、服務、管理、游憩、旅游功能為一體的城區綜合功能,建立城市、經濟與文化之間的互動和依存關系。在勐遮鎮鎮域整體結構框架內研究和規劃各居住區與商業區,促進功能整體布局,形成勐遮鎮鎮區發展的一體化格局。

21、規劃中重點處理好如下幾個方面:(1)確定適宜的組團分區(居住組團、工業組團),并探索契合新區發展目標的用地結構與指標體系。 (2)建構一個支持和引導新區發展的合理道路體系。 (3)建構優越的綠化系統與生態化的高品質環境。 (4)研究建立流沙河合理優質的景觀風貌體系,經營富有地域特色和地方人文特征的空間意境。(5)建立足以支持北部工業園區可持續發展的安全完善、集約高效的基礎設施體系。(6)制定北城工業園區發展建設的合理時序,提出規劃實施的可操作性管理措施建議,為近期建設高效有序的推進提供支持。 2、規劃理念及目標:2.1規劃理念傳承可持續發展理念,構筑新型特色鎮域:城市層面道路系統以混合式為主,

22、規劃有車行道、步行道,部分道路實行人車分離。公建布局考慮合理的服務半徑,且尺度適宜、設施完備,布局緊湊、精致改善舊城區環境,統一規劃建筑外觀、色彩,改變老城城市形象,全面提升老城區整體功能及環境質量。生態層面塑造體現山地特色的生態新區,形成高品質、高檔次的生態旅游接待區域。風景優美,山水環抱,打造具有田園風情的生態宜居區文化層面對現狀規劃區北部的黎明茶廠進行功能提升,打造普洱茶文化體驗加工展示區域。2.2規劃目標對勐遮鎮域各村莊的協調發展進行規劃,提出鎮域城鄉統籌發展戰略,建立合理的鎮村體系格局,合理調整區域產業布局,確定鎮域交通發展策略;明確鎮域空間管制區劃,加強環境建設,合理利用自然資源,

23、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生態系統良性循環;預測鎮域總人口及城鎮化水平,確定鎮區人口規模、職能分工、空間發展方向。構建區域產業發展的經濟紐帶,確定支撐產業結構體系的框架,以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為中心,加強農副產品加工業和生態旅游業,強化優勢產業,拓展旅游等新興產業,增強經濟活力。(1)以“農業強鎮,生態立鎮,科教興鎮,開放活鎮,依法治鎮”為發展思路,充分發揮區位、交通和資源優勢,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和產業空間布局,增強經濟活力,促進產業化進程,深化改革,積極改善落后的生產方式,促進現代生產要素在各級村莊的實施和發展。(2)進一步完善鎮域基礎設施建設和鎮區功能,大力推進勐遮鎮城鎮化的發展步伐和進

24、程,統籌城鄉發展,逐步實現各項公共服務和社會保障與鎮區的城鄉一體化,提高人民生活質量。(3)積極爭取和創造條件,通過招商引資、政府支持等手段大力發展鎮區工業及商貿物流,改變全鎮工業及經濟發展滯后的狀況,帶動鎮域二、三產業的發展。(4)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及區域協調的可持續發展原則,努力把勐遮建設成為生態環境良好、經濟特色顯著、人與自然和諧、人民生活富裕的美麗幸福家園,促進鎮域經濟、社會、環境三大效益的統一和各項事業的健康發展。3、規劃布局3.1布局原則(1) 體現彈性原則研究鎮區內在的,有機的,動態的生長肌理,從規劃結構路網系統諸方面構思具有良好彈性與適應性的布局形式,確定適宜的啟動點與發展軸,適

25、應園區分期發展需求,推動城鎮的開發建設。(2) 體現可持續發展原則規劃預留不同時序開發的用地,使不同階段所投入的資金發揮其最大效益,并能為以后的建設做好充分準備,避免資金、資源、環境的破壞與浪費,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3) 體現人文精神原則從鎮區空間尺度關系、休息場所設計、道路橫斷面細化、街道細部裝飾等角度,強調人的舒適感和愉悅感,即人作為活動主體的主觀感受,充分體現城市建設以人為本的宗旨。(4) 體現生態原則作為現代化的新城區,生態意識應得到強化。規劃應充分利用自然條件,創造人工建設與自然環境相依相生的綠色生態型城市,充分體現人對自然的尊重。3.2功能結構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一定區域內,根

26、據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當地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在空間上、時間上所作的總體安排和布局,是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礎。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國家將土地資源在各產業部門進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農業與非農業之間進行配置,其次在農業與非農業內部進行配置,如在農業內部的種植業、林業、牧業之間配置。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還明確規定:國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定土地用途,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地實行特殊保護。因此,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根據勐海縣

27、城市總體規劃修編(2013-2030)綱要,依托現有空間布局,以鎮區為中心,形成“一心、三軸、六片區”的鎮村居民點空間發展結構。(1)“一心”:主要指以北部新城區為核心所形成的城市綜合服務中心,也是城市功能中心和市民休閑游憩中心,規劃通過新城區的建設、發展和提升帶動周邊區域發展的鎮域空間發展核心。(2)“兩軸”:主要指以勐遮大街和原214國道形成的兩條功能結構主軸,也是片區的生長軸線,各功能區沿軸線發展延伸;即沿聯系“勐海縣城曼恩曼弄景真勐遮曼燕曼掃勐滿鎮”的國道214線所形成的鎮域空間發展主軸,和沿聯系“勐遮曼根曼勐養西定鄉”的勐巴線所形成的鎮域空間發展次軸。(3)“六片區”:北部居住片區、

28、新區經濟片區、西部工業片區、濱水居住片區、中南部老城片區、東南部的經濟貿易片區。3.3用地規劃(1)用地布局原則節約耕地、集約用地,盡量少占或不占平壩耕地和優良耕地,確實無法避免占用耕地的,通過切實可行的補充耕地措施,做到“占一補一、占優補優”。因地制宜,適地適用,根據勐遮鎮是一個壩區、山區結合鄉鎮的特點,結合現狀用地,規劃布局適宜于勐遮鎮資源、環境和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用地規劃。鎮域用地規劃主要參照勐遮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0-2020),對主要用地進行規劃和控制,通過確定用途、分布地點和大致范圍,以引導全鎮土地及資源的合理保護、開發和利用。鎮域土地利用應宜林則林,宜耕則耕,坡度8度以下耕地

29、要盡量少占或不占,坡度25度以上用地應盡量退耕還林。(2)用地布局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是在一定區域內,根據國家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和當地自然、經濟、社會條件,對土地的開發、利用、治理、保護在空間上、時間上所作的總體安排和布局,是國家實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礎。通過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國家將土地資源在各產業部門進行合理配置,首先是在農業與非農業之間進行配置,其次在農業與非農業內部進行配置,如在農業內部的種植業、林業、牧業之間配置。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還明確規定:國家編制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規定土地用途,將土地分為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嚴格限制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控制建設用地總量,對耕

30、地實行特殊保護。因此,使用土地的單位和個人必須嚴格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土地用途使用土地。土地使用強度控制指標一覽表分類用地類型容積率建筑密度綠地率非經營性用地行政管理用地行政管理1.0-1.230%30%教育機構用地中學1.230%35%小學1.0-1.225%40%幼兒園0.620-25%45%文體科技用地文體科技1.0-1.230%30-35%緬寺、寺廟0.2-0.520%40%醫療保健用地醫院、衛生院、計劃生育站1.2-1.530-35%35-40%敬老院、老年活動中心等1.0-1.230%35%經營性用地居住用地低層住宅(村民住宅)多層住宅1.8-2.030-35%30-35%高

31、層住宅2.4-3.025-30%35%商業金融用地1.2-2.025-40%30%集貿市場用地1.2-2.040%30%二類工業用地1.0建筑系數30%20%倉儲用地0.620%20%配套用地對外交通用地客運站0.8-1.025%35%道路廣場用地停車場0.210%20%工程設施用地加油站0.630%30%自來水廠、污水處理廠0.8-1.030-35%35%供電所、電信支局、郵政所1.0-1.230-35%30%環衛站0.6-0.830-35%35%消防站1.230%35%環境設施綠地公園綠地不大于0.2不大于10%不小于60防護綠地不小于80%道路廣場用地廣場不大于0.2不大于10%不小于2

32、0-40% 居住用地R1)現狀概述勐遮鎮鎮區的居住用地現狀主要以原國道214線沿線、烏龜山周邊眾多分散的農村居民點和北部農場居住區為主。各種用地混雜,即使是新建居住小區,生活服務設施尚不完整,其中烏龜山周邊村寨居住密度較高。2)居住用地規劃充分反映“以人為本”的指導思想以民為本,著力考慮民情、民意,首先結合新農村建設,將區域范圍內位置較好的地塊作為拆遷安置戶和原住戶的新農村建設用地。居住安置用地的選擇,一方面充分考慮原有居住較為密集的地區,盡量避免“大拆大建”,從而保留原有村莊居住用地的格局和鄉村社區鄰里的氛圍規劃居住用地135.94hm2,其中一類居住用地(R1)(村民住宅用地)34.77h

33、m2,二類居住用地(R2)101.17hm2。居住用地占鎮區建設總用地35.71%,人均居住用地面積41.16m2/人。勐遮鎮鎮區居住用地規劃需要提供鎮區居民環境舒適、便利的新型鎮區居住環境,堅持居住區規劃建設的高起點,居住建設與環境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同步進行,通過新區開發和舊鎮區功能改造與置換相結合,改善舊鎮區的居住環境,提高居住生活質量。規劃保留鎮區中部的勐遮村、曼宰龍村、曼呂村、鳳凰新寨等村落,其中一類居住用地(村民住宅用地)在符合鎮區風貌的前提下逐步進行改造,并延續當地的民族文化特色,規劃按照分期治理、改善環境的原則,改善道路交通條件,完善公用工程和服務設施,加強環境綠化建設,加強其空

34、間秩序、建筑風貌上的統一協調;在鎮區東側及黎明茶廠南側合理新增二類居住用地,并在其周邊配置相應公共服務設施;優先選用靠近原有居住用地的地段形成一定規模的居住區,便于生活服務設施的配套安排,避免居住用地過于分散。3)鎮域居民點布局規劃勐遮鎮鎮域鎮村居民點布局和建設應著眼于以下幾點:(1)地域分布上的合理。以鎮區為中心,綜合考慮地域分布、交通、現狀規模和發展情況,確定鎮村居民點的不同等級、規模及布局。(2)有利于集聚化發展。通過村莊居民點撤并和有關整合,逐步改變鎮域村莊居民點多、小、散的不利因素,有利于人口和耕地的集中,有利于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的配套建設,有利于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從而加速全鎮的社

35、會經濟發展和城鎮化進程。(3)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關于“保護耕地,建設山地城鎮,轉變城鎮建設土地利用方式”的方針政策,鎮村建設要盡量利用荒山荒坡地,最大限度的保護平壩耕地,對于不可避免占用耕地的,通過加大政府投資力度,做到“占一補一、占優補優”。與此同時也要注意不能占用國家級、省級公益林用地。 公共設施用地C1)現狀概述行政管理全鎮共有13個村民委員會,分別為勐遮、曼根、曼洪、曼掃、曼燕、曼倫、曼勐養、曼嶺、南楞、景真、曼弄、曼恩、曼央龍。全鎮共有170個村民小組,鎮域國土面積462平方公里。(1)教育設施鎮域內現狀有2所縣級中學(黎明中學、勐海縣第三中學)及9所小學和5所幼托園所。其中,在鎮

36、區的學校包括黎明中學、勐海縣第三中學、勐遮鎮中心小學、黎明二小、勐遮幼兒園、六一幼兒園、智慧樹幼兒園、小博士幼兒園及糧管所幼兒園。鎮區共有 110 個教學班,其中:高級中學6個班(黎明中學);初級中學40個班(黎明中學12個班,勐海縣第三中學28個班);小學46個班,包括勐遮鎮中心小學、黎明二小;幼兒園 18個班,包括勐遮幼兒園、六一幼兒園、智慧樹幼兒園。鎮區共有學生5228 名,其中高中生219 名,初中生2191名,小學生2151名,幼兒園 667名。鎮區共有教職員工355名,其中高中32名,初中148名,小學126 名,幼兒園49人。(以上數據不包括在黎明農場轄區的小博士幼兒園、糧管所幼

37、兒園的教職工、班級和學生數字。)(2)文化科技設施鎮域范圍內有綜合文化站1個,現有職工9人。同時設有勐遮鎮文化服務中心、電子圖書閱覽室等設施。建有足球場、門球場、籃球場、戲臺等多位一體的多功能民族體育廣場1塊;集放映、演出、開會為一體的民族小禮堂1個;有水泥籃球場3個,共1800平方米,足球場1個,共7000 平方米。全鎮13個村委會中12個村委會成立了老年協會。2014年,勐遮鎮轄區內有縣級中學2所,小學12所,幼兒園1所。其中勐海縣第三中學有初中教學班26個1495人;勐海縣黎明中學有初中教學班13個619人,高中教學班6個281人;小學有教學班96個3774人;鎮幼兒園教學班5個238人

38、;學前教育班24個1012人。全鎮中小學教職工467人,其中勐海縣第三中學教職工108人,勐海縣黎明中學教職工81人,勐遮鎮小學教職工279人。全鎮小學入學率達99.41%,初中入學率達99.78%。1  勐遮鎮內設有綜合文化站1個,有占地約305的綜合辦公大樓1幢,室外文化活動場地面積達1000多平方米,有標準舞臺1個、健身器材1套(13個)、宣傳板報欄1塊。全鎮有農村業余文藝隊439支,6521人,有業余運動隊276支4939人;室外文體活動廣場32個,農家書屋17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基層站點14個,籃球場等各類運動健身場地189個。所轄13個行政村,170個村民小組實現村村通公

39、路、通電話。(3)醫療保健設施鎮區有中心衛生院一所、黎明農場職工醫院一所、計劃生育服務站一處、敬老院兩處(勐遮敬老院和黎明敬老院)。其中,中心衛生院有職工103名,醫技人員92名,病床床位60個,占地面積13755平方米;計劃生育服務站有職工6名,占地面積690平方米。另外,全鎮共有村級衛生室15個,鄉村醫生45人,有簡易病床30張。(4)商業金融勐遮鎮金融機構存款13842萬元,比2006年增長2276萬元,增19.7%,貸款5308萬元,比2006年增長1528萬元,增40.4%。3  (5)集貿市場設施全鎮共有黎明、勐遮、嘎拱(曼勐養)、曼倫、曼燕、曼掃、曼洪七個集貿市場。其中

40、,黎明、勐遮、嘎拱(曼勐養)三個為綜合型農貿市場,曼倫、曼燕(大牲畜交易市場)、曼掃、曼洪四個集貿市場為村級農產品交易市場。2)商業服務用地規劃規劃公共設施用地73.48hm2,占鎮區建設總用地18.14%,人均公共設施用地面積22.40m2/人。根據鎮規劃標準公共設施用地分類,并結合勐遮鎮公共設施現狀,配置六類公共設施用地為:u 行政管理用地(C1)主要涉及鎮政府及有關鎮級經濟、社會管理機構用地;規劃保留現有鎮政府用地及其他行政管理機構用地,用地作適當調整。規劃行政管理用地5.85hm2, 占鎮區建設總用地1.55%.u 教育機構用地(C2)規劃保留鎮區現狀的中學、小學、幼兒園和托兒所,適當

41、擴大并整治周圍的環境;同時為適應未來鎮區發展的需求,根據服務半徑在東部市場片區和濱水居住片區以及勐海縣第三中學附近新增小學三所,同時在勐遮鎮中心小學附近、黎明二小附近、勐海縣第三中學附近、北部居住片區以及東部市場片區新增幼兒園五所。規劃教育機構用地21.91hm2, 占鎮區建設總用地5.79%。u 文體科技用地(C3)規劃保留現有鎮級文化站、老年協會、緬寺等用地,并結合鎮區的發展,結合居住用地、休閑綠化帶及綠化廣場規劃設置文體科技用地。規劃文體科技用地11.65hm2, 占鎮區建設總用地3.08%。u 醫療保健用地(C4)規劃保留勐海縣勐遮鎮中心衛生院、勐遮鎮中心衛生院、黎明農場職工醫院以及計

42、劃生育服務站用地,保留勐遮敬老院以及黎明敬老院用地,并適當擴建提高其內部環境,不再增設醫療保健用地。規劃醫療保健用地4.16hm2, 占鎮區建設總用地1.10%。u 商業金融用地(C5)根據鎮區的現狀情況和未來發展方向,規劃主要在原國道214線、勐遮大街兩條主要道路兩側沿線布置商業帶,并在原國道214線北側、黎明農場場部對面設置大型商業中心,設置商業步行街區,成為鎮區新的經濟中心。在滿足商業貿易交往需求的同時,強化鎮區的商業氣氛,其它商業金融用地結合居住用地和旅游服務設施進行布置。以點線面相結合,更好的為鎮區居民服務。規劃商業金融用地35hm2, 占鎮區建設總用地9.26%。u 集貿市場用地(

43、C6)對現狀集貿市場用地做適當整合,作為滿足鎮區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內部市場。規劃結合老城區及東部鎮區入口區域,在東部市場片區設置大型專業市場,兼具物流、中轉、批發、存儲功能,以帶動鎮區商業和全鎮農業和經濟的發展。規劃集貿市場用地12.54hm2, 占鎮區建設總用地3.32%。 工業用地M1)現狀概述現狀勐遮鎮工業主要是糖廠、大米加工、以茶葉初制所的形式對茶葉進行初級加工以及竹制品加工生產為主,此外還有部分礦產資源開采。全鎮雖然有豐富的農特產品,但目前大部分以原材料形式出售 為主,產業化程度和生產技術含量較低,經濟實力相對薄弱。而且當前工業產業分布相對集中,產業結構布局不甚合理。2)工業用地規劃

44、規劃保留現狀黎明糖廠、勐遮糧油飼料工業公司及黎明茶廠等二類工業用地,提升產業結構,減少其環境影響。保留勐遮獸醫工作站、農機站等農業服務設施用地,完善其內部環境和配套設施。規劃生產設施用地24.95hm2,占鎮區建設用地的6.60%,人均生產設施用地面積7.61m2/人。 倉儲用地W1)現狀概述規劃在現狀黎明糖廠有一處倉儲用地,為周邊工業用地提供物資中轉和存儲堆放之用。2)倉儲用地規劃規劃在現狀黎明糖廠南側新增一處倉儲用地,為周邊工業用地提供物資中轉和存儲堆放之用。規劃倉儲用地3.09hm2,占鎮區建設用地的0.82%,人均倉儲用地面積0.94m2/人。 道路廣場用地S國道214線路段佛雙公路為

45、勐遮鎮過境公路。勐遮鎮境內有混泥土、瀝青油路42公里,交通網絡四通八達。建有客運站1個,已開通至勐遮公交車。2014年末,養護管理的農村公路約237.212公里,90%為沙石路面,其中鄉道9條共87.212公里,村道約150公里。1)道路廣場規劃規劃將原國道214線鎮區段改線至鎮區西南側,引導過境交通通過,拓寬原國道214線、延長并拓寬原有勐遮大街道路,將這兩條道路作為鎮區主要道路,并對內部交通進行合理組織。根據鎮區功能、景觀、綠化要求,在保留原有勐遮文化廣場的基礎上,在道路節點處設置了3處廣場用地,以滿足人們游憩、聚會及景觀的需要;同時結合客運站、集貿市場以及居住用地等規劃了10處公共停車場

46、,滿足車輛停放要求,減少車輛沿街停放的現象。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占用鎮區道路及廣場用地。規劃道路廣場用地72.36hm2,占鎮區建設用地的19.14%,人均道路廣場用地面積22.06m2/人。 市政公用設施用地U1)現狀概述鎮域現狀有曼令生活垃圾衛生填埋場,位于鎮區規劃范圍以外。2)公用設施用地規劃規劃工程設施用地6.34hm2,占鎮區建設用地的1.68%,人均工程設施用地面積1.93m2/人。公用工程用地(U1)規劃保留現狀勐遮供電所、電信支局、加油站等公用工程用地,并適當擴建提高其內部環境。新建自來水廠一座、污水處理廠一座、郵政支局等設施用地。規劃公用工程用地5.99hm2。防災設

47、施用地(U3)鎮區內現無消防站,規劃在鎮區中部主要干道旁設置了二級普通消防站,負責鎮區和社區的消防任務。規劃防災設施用地0.35hm2。 綠地G1)現狀概述現狀鎮區內無完整的公共綠地。2)綠地規劃規劃主要通過開發整理、優化鎮區各片區內部的零散用地作為街頭綠地,為使公共活動與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結合,提升鎮區的環境品質。在鎮區中心等各片區人流匯集處設置廣場,充分利用現狀水塘、山體、河流等自然要素,靈活布置塊狀公共綠地,增加公共活動空間,形成鎮區景觀節點;同時設置相應的居住區綠化、沿街綠化和附屬綠化來提高綠化水平,豐富鎮區景觀。由此形成點(鎮區中心公共綠地以及各片區街頭綠地)、線(林蔭道及道路綠化)

48、、面(自然山體生態綠化)相結合的綠化網絡,使鎮區發展成為一個與自然有機聯系的生態型綜合城鎮,構建山水林城交相輝映的城鎮綠化景觀系統。規劃綠地42.96hm2,占鎮區建設用地的11.36%,人均綠地面積13.10m2/人。 規劃用地一覽表:用地性質用地代號面積比例(%)人均(/人)(公頃)總用地602.49/建設用地378.09100115.27 居住用地R13535.71 41.16 其中一類居住用地R134.779.20 二類居住用地R2101.1726.76 公共設施用地C91.1124.10 27.78 其中行政管理用地C15.851.55 教育機構用地C221.915.79 文體科技用

49、地C311.653.08 醫療保健用地C44.161.10 商業金融用地C5359.26 集貿市場用地C612.543.32 生產設施用地M24.956.60 7.61 二類工業用地M223.756.28 農業服務設施用地M41.190.31 倉儲用地W3.090.82 0.94 其中普通倉儲用地W13.090.82 對外交通用地T2.280.60 0.70 其中公路交通用地T12.280.60 道路廣場用地S72.3619.14 22.06 其中道路用地S160.415.98 廣場用地S211.963.16 工程設施用地U6.341.68 1.93 其中公用工程用地U15.991.58 防災

50、設施用地U30.350.09 綠地G42.9611.36 13.10 其中公共綠地G140.8810.81 防護綠地G22.080.55 水域和其它用地E224.4/其中水域E112.52/農林用地E2211.88/特殊用地E76.27/ 新增用地分析根據省住建廳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強耕地保護促進城鎮化科學發展的意見云政發2011 185號和省內建設山地小城鎮工作會議的精神要求,勐遮鎮鎮區建設結合現狀情況及城鎮上山政策,集約利用土地。本次規劃新增建設用地面積約197.56hm2,根據勐遮鎮鎮區發展現狀,土地部門提供的山壩界線圖和土地利用規劃圖、林業部門提供的林地保護邊界圖,勐遮鎮最終山壩利用比

51、例控制為0:1,即規劃建設用地中100%屬于壩區用地。4、城市設計引導4.1 城市設計總則:城鎮中心區應是一個復合、活力、生態、文化的城鎮區域。4.2 濱水公共空間設計準則(1) 修整現狀岸線,合理界定濱水空間;(2) 重視濱水區生態要素的保護與利用,強調濱水區在城鎮空間中的生態景觀和休閑娛樂職能;(3) 塑造濱水兩岸良好的眺望視野和城市景觀;4.3 步行街及廣場設計準則(1)實現步行空間與濱水空間、綠色空間的系統整體性;(2)維護步行空間的相對獨立性,創造安全的步行環境;(3)提高步行空間的易達性;(4)建立舒適、親切的人性化空間尺度。4.4 綠色空間設計準則(1)合理界定綠色空間,密切綠色

52、空間與城市生活的關系;(2)建立完整的綠色空間體系,并有機地融入中心區;(3)體現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4) 增加植物造景區,體現自然風貌。4.5 建筑設計準則總則(1)強調體現城市街墻景觀,注意相鄰建筑或組建之間的和諧統一,保持建筑之間的空間連續性和協調性;(2)裙樓盡可能從紅線退讓更多的開敞空間,塔樓盡可能相對裙樓面對開敞空間的方向后退讓以增強空間開敞感;(3)注意建筑物的橫向設計、鼓勵公共建筑之間的空間協調;(4)建筑色彩以柔和的中性色調為主,注意與環境的和諧,不宜大面積使用明亮耀眼的顏色,可用一定程度的對比來突出建筑的特征或特征性部位;(5)靠近交通主干道的建筑設計應采用隔離效果較好的

53、材料或隔音方法以減少噪音的干擾;(6)停車場庫要與建筑物相協調,采用適當的建筑手法和綠化構筑視覺屏蔽,車輛出入口和人流出入口要分開;(7)通過建筑、樹木和其他遮擋視線手法,使貨物裝卸區避開公共活動空間,在滿足功能需求的條件下,盡可能少設置車輛出入口;4.6 建筑平面組合(1)北部商業中心區與流沙河中心景觀區作為城鎮居民的導向坐標。(2)各地塊的建筑布局盡量留出充分的綠化空間,并結合水系設計。4.7 建筑外墻材料 (1)外墻材料的使用應搭配協調,在入口處可采取其它有對比的材料,但必須和整體協調。 (2)高層建筑的墻面可采用任何合適的材料,玻璃應為淺色、低反光,金屬板也應是低反光材料。4.8 建筑形式(1)行政建筑應體現文化特色和現代感,大方規整,體現現代化政府形象。(2)商業建筑形式可靈活,時尚現代感要強,體現當地文化特色。(3)居住建筑的風格應當清新平實,有親切感。4.9 道路交通系統設計準則(1)平衡道路空間的便捷、安全、視覺舒適性的關系; (2)實施機動車與非機動車分流,道路斷面設計必須考慮道路性質與周邊地塊的功能需求;(3)交叉口設計應明顯區別道路路段,交通綠島的布置應有強烈的方向感;(4)減少地面停車場的視線污染,應盡量用綠化進行視線遮擋。4.10 照明設計準則(1)照明景觀系統的設計必須作為專項規劃統一控制;(2)以環保節能、便于施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