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檔案事業史復習資料_第1頁
中國檔案事業史復習資料_第2頁
中國檔案事業史復習資料_第3頁
中國檔案事業史復習資料_第4頁
中國檔案事業史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檔案事業史】一.原始記事的形式(傳說記事 實物記事 圖畫記事)(作用: 保存 傳遞 備忘 信約 憑證)二.檔案產生的條件1.文字的產生,是檔案產生的前提條件。(文明的誕生和國家的誕生是同步的)2.國家的產生,是檔案產生的社會條件。商朝 神權政治一. 商朝的宗教官員又稱神職官員,是殷代最顯赫的執政官員。 這類人后世稱為史官,也是商朝掌管檔案工作的官員。二. 巫和史 專掌占卜、記事和祭祀, 巫側重占卜,史側重記事三.甲骨文書形成過程取材 整治 鑿鉆 灼兆&#

2、160;刻辭四.甲骨檔案的內容1.占卜刻辭(卜辭)2.卜事刻辭(關于準備占卜材料的記事刻辭。)3.記事刻辭(與卜事無關的記事文字)4.表譜刻辭(干支表 祀譜 家譜)以上四類甲骨刻辭的內容是商王朝統治活動的原始記錄,比較確切而詳細地反映了商朝國家活動,社會生產及其階級關系。五.甲骨檔案的存貯1.集中保管(在宗廟里)2.大體上有朝代可循3.有集中歸檔的做法4.有初步的整理方法5.有專門經管人員商朝甲骨檔案的保管工作已經有一定的規模和水平。六.商朝應有簡冊檔案,而且是重要的公文檔案。 西周一.西周中央政府部門1.卿士寮為軍事司法部門,要保管本職任內形成的各種檔案。2.太史寮(西周

3、史官)起草文書保管典籍 記載史事 掌管天文,歷法,祭祀,教育等事務。西周史官比殷代史官地位有所下降,但還是周王朝中職權顯赫的重要官職。(大史小史掌王朝全局檔案,內史掌王朝中央檔案,御史掌王世檔案,外史掌地方檔案)我國歷史上的史官記注制度奠定于西周。二.史官身份1.重要執政官員2.檔案保管者3.高級知識分子(當時的知識中樞)4.歷史記錄者5.貴族子弟老師三.除太史寮外,王室事務總管的“冢宰”也掌管王室檔案,周公曾任此職。六官皆總屬于冢宰,在冢宰下主管檔案事務的是宰夫 司會 司書等官員。四.西周進行分封的同時,把先進的文化和典章制度推行到各諸侯國。地方也建立有相應的檔案工作 和 丁籍收藏制度。五.

4、西周王朝文書書寫材料西周政府文書簡稱簡牘和簡策1.簡,狹長的竹片和木片(簡與策用于國家重大政事,書寫典籍)2.牘,方形的木片(用于一般公文書)3.策(冊),假設干簡片編在一起六.西周王朝主要文書種類。1.王命文書(誥 誓 命)(誥和命:是王和諸侯為賞賜 任命和訓誡臣數之用,誓:用于對軍旅的告誡)2.各級官府政務文書(版圖:記載王朝是領土和人口的重要材料,盟約:盟書和約劑的統稱,人事文書,邢律)3.譜牒(周王室和貴族的世系記載)4.史官對統治者及國政大事的記注七.西周王朝檔案的管理1.登于天府天府(宗廟收藏機構)是西周王朝寶存重要檔案正本的處所。“祖廟之收藏”包括王室權利象征的鎮國寶器,王室權利

5、憑證的文書典冊。這些檔案的正本均需上呈天府以祭告神靈被神祖考察,祈求庇佑賜福;其作為統治者處理正事,稽查官員,統治臣民的憑證和依據,直接維護了周統治者的利益。2.制作副本副本制度是從西周開始建立的這類副本由各類文書的主管部門和有關部門保存。3.藏于金匱金匱:用金屬封緘的匣子西周王朝重要檔案是藏于金匱的八.西周金文檔案,青銅器銘文1.第一階段自青銅器銘刻出現到西周早期為銘文初起階段。器物特點,花紋復雜,氣魄宏偉,藝術性強,文字少2.第二階段隨著青銅器的發展,銘文起了變化。是銘文的發展階段,特點,字數增多,記事范圍廣泛。(從這一階段開始稱為金文檔案。)3.第三階段春秋戰國時期,為銘文終結時期。特點

6、書史性質逐漸消失,銘文變成了一種紋飾。4.金文檔案產生原因:政治 經濟的必然,重要事件需要物件長期保存和紀念。5.毛公鼎(銘文最長),史墻盤(具有重大歷史價值),利簋銘(發現西周最早)春秋戰國一.春秋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造成檔案的散失與破壞。舊勢力權利憑證的檔案在政治斗爭中不斷被毀棄。階級斗爭也導致檔案被銷毀。二.新文書檔案產生1.刑書(律法檔案)這時期的刑書是我國最早的成文法。2.計書(賦稅檔案)與版圖作用相似3.盟書(在西周就已產生,是維系王和諸侯國關系的重要檔案。)4.璽書(用印文書)5.符、節(用于傳達命令和征調兵將的憑證文書)6.移書(遺書)各國之間的公務往來文書。7.上書(臣下向君王

7、陳述政治見解和主張的文書。)8.檄文(用于征召 曉諭或聲討的文書。)9.券(反映借貸關系的憑證,又稱債券)三.新的文書制度1.出現文書用印制度。印章稱為“璽”始于西周,至春秋后期才開始印封文書。2.文書的擬制有很大進步。文書要經過擬制 修飾 潤色三道手續。四.檔案官員的變化隨著神權的下降封建君權確實立,文書檔案工作逐漸由傳統史官任內別離出來。為一批專掌文書檔案的官員所掌理。由奴隸社會的高級執政官員所主管,退居為專掌記注和典守檔案的專職官員所主掌。是世卿制度瓦解官僚制度產生天道觀念變化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發展職官分工的歷史進步。五.檔案的利用1.檔案的流失為士的需要提供了利用的可能。2.學在官府

8、學下私人3.孔子收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4.尚書是我國歷史上最早的檔案文件的匯編。5.春秋是我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秦朝一秦朝設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地方設郡縣二秦的文書檔案制度在統一文字的基礎上制定的秦為封建專制官僚制度的初創者,建立了一套尊君抑臣并注重政務效能的文書檔案制度君臣專用文書是秦首創1. 皇帝專用文書制:皇帝頒布重大制度時的命令性文書,也用于誥諭和何責讓官吏詔:皇帝頒布命令的文書2. 臣僚專用文書奏:臣僚向皇帝進言陳事的文書議:群臣討論未決政事的文書3. 專門文書檔案:律法、戶籍、輿圖等三秦的文書體式的制定1.抬頭制度 文中有需要表示尊敬的字樣,要回行頂格書寫2.避諱制度在

9、文書書寫中回避君父尊親的名字3.皇帝的璽印制度皇帝印稱“璽”,其他人為“印or章”4.文書用語群臣對皇帝稱“陛下”等四秦朝的文書檔案管理制度注重封建 政務 效率五秦注重律法檔案的保管1.秦律法檔案,出了正本外還有副本多份,其中一份收藏在殿中的中央禁室,封以禁印不準私啟,由少府派遣尚書專司管理,隨時準備皇帝審閱,中央政府丞相和御史大夫公府都各保有副本。2.檔案庫保管有嚴格規定不準帶火進入、有人值夜看守等六秦“以法為教”“以法治國”“以吏為師”1.秦制定了以律法檔案為教育內容的制度2.秦以法為教,決定了其重吏輕儒的統治政策,焚書坑儒七石刻檔案的興起1.鐵制品的發展2.比青銅器更好保存3.取材容易4

10、.可刻字數增多八石刻檔案的內容1.公犢刻石:皇帝或地方需要百姓周知的告示一般都以刻石公布公務文書性質2.記事刻石:歌功頌德、頒布憲令、外交征伐等重大事件。原始記事性質九秦不注重史官記注不符合專制專制統治,燃燒六國典籍兩漢一官員選拔方式1.察舉制 2.考試 3.由主官自行辟除二漢代重視知識分子改造政權的作用,重視儒生,儒家學說專制。三漢代的文書檔案官吏少數地位高;多數淪為具體掌管文書檔案的官吏,作用&地位下降,逐漸從官員群體別離,成為不入流的胥吏四漢代文書檔案種類1.皇帝用文書策書冊書:皇帝用來冊封或罷免諸侯、大臣的王命文書,一般寫在兩片相連的竹簡上。戒書:皇帝教誨訓誡地方軍政長官的文書

11、。對京外各官的詔諭也用戒書。、2.群臣上呈皇帝的公務文書章謝章:臣僚感謝君主的恩賜、封賞表:官員向皇帝陳述事情疏上疏:官員對政事的建議、彈劾官員,特點為分條陳述駁議:臣向皇帝陳述不同意見狀:臣向皇帝分條陳事書:官吏向皇帝報告情況封事:密封的奏章防止事情泄露鐵券:皇帝給臣授予優遇和免罪特權的憑證文書,由“丹書”演變而來露布:不緘封的文書、古代用稱 捷報 緊急文書3.各級官府下行文令:命令性教:誥諭性敕:官員向下屬發出的文書4.各級官府的平行文移文、檄移、品約5.證明身份的文書符、傳過所:發給官吏、平民外出辦公私事務的證明文書棨 :身份較高者持有的證明文書繻:絲織品制成的證明文書,身份高

12、者持有6.專門檔案在內容和數量上有發展五文書處理1.下行文書處理起草、判行、郵遞、執行2.對上行文的處理已相當制度化六文書郵遞制度1.漢代負責文書及書信郵遞的機構是設于全國各地的亭,公文書信也可由亭直接傳送官府,故稱“郵亭”2.驛馬、驛使、驛路以首都為中心向四面放射、道路寬廣可通車馬、有植樹。3.安全措施:有封泥蓋章、注明發信人物時間;有嚴格收發手續;有嚴明的紀律和檢查程序。七漢統治者注重檔案的收集保管利用秦的經驗,大量收集檔案八漢對檔案的保管建立藏書之所1.石渠閣:由蕭何建造,收集秦朝的圖籍檔案,在閣周圍以磨制石塊筑成渠,引水圍繞四周保護。2.蘭臺:漢代中央檔案典籍庫,位于宮中,隸屬御史府,

13、由御史中丞主管。蘭臺典藏檔案最初為檢查彈劾百官之用,故后世有御史臺稱為蘭臺。3.東觀:東漢王朝收貯檔案典籍的處所,位于洛陽南宮。是當時收藏檔案典籍最集中的處所,成為漢代文化學術活動和作者薈萃之地4.漢代檔案處了部分集中以外,其他都是分屬各衙署部門保管。九漢對檔案的利用1.對施政的利用查考前人檔案 借鑒經驗 分封參考 論功行賞褒獎依據等2.編撰史書司馬遷史記,記述了從傳說黃帝至漢武帝前后三千年歷史。通史班固漢書專撰西漢一代斷代史初創4. 當時檔案利用的范圍十分狹窄,可見封建專制制度下檔案利用工作上的御用性和封鎖性十分明顯。十近代出土的漢歷史檔案1.漢代簡策檔案2.縑帛檔案3.漢代帛地圖魏晉一魏晉

14、社會動亂導致檔案工作的變動1.形成三省制中書省始設于魏晉,建立了中央文書檔案工作的系統。2.檔案人員增多3.各國重視檔案典籍的收藏4.社會動亂對各國檔案造成破壞二魏晉文書制成材料的變革1.東漢蔡倫 造紙術,紙代替簡牘成為國家文書的正式書寫材料2.黃紙:黃蘗樹皮的汁液做染料浸染而成,黃色象征尊貴,只有皇帝頒下的文書才能使用三魏晉文書檔案工作制度的變革1.文書的裝訂形式普遍采用“卷軸式”2.隨著紙張的使用,用印制度也有了變化3.文書處理程序更嚴密健全四魏晉文書檔案的名稱種類1.詔敕文書詔、制、策、戒敕,皇太子頒下的文書稱“令書”2.上奏文書沿襲漢的章、奏、表、箋、狀、疏、駁議、封事、露布等,又新增

15、“啟、賀表”3.官府行移文書各國官府不同,關系復雜種類繁多4.官府上行文牒、詳、簽、關、解等5.平行文移、刺、牒6.專門文書戶籍、計帳、訴狀等五魏晉譜牒檔案興盛六魏晉利用檔案編史修志1.各國重視利用檔案修史統治階級穩固統治的手段,總結借鑒經驗,爭取民心,因此各國重視對國家大事的記錄和對檔案的收集保管。2.私家修史盛行魏晉頻繁的戰爭導致大量檔案流散社會,為檔案的廣泛利用提供了條件后漢史三國史晉史,陳壽三國志,王沈魏書隋唐一三省分權制中書出令、門下審議、尚書執行1.中書省下設的文書檔案官員:中書舍人:侍奉進奏、參議表章起居舍人:記錄皇帝的言論、起居、上呈奏章、下發詔令等右補闕:掌供奉諷諫,大事廷議

16、,小事封事2.符寶郎:掌天子八寶及國之符節3.翰林院:除三省外的文書檔案工作機構,做為皇帝參謀,從朝官中選人4.宦官機構5.六部:各項事務的執行機構二文書檔案“官”“吏”別離隋以后1.高級文書檔案官員官:地位高,能參政議政2.一般文檔工作人員吏:地位低3.別離原因:隨著制度的發展變化,國家機構的完備和職官分工的發展文書檔案數量增多,分工愈益專職化4.“記注”和“典守”職掌的別離。三.高級文檔官員的選拔任用途徑1.科舉考試2.名士征召3.低級提拔定期考課,合格4.父祖門蔭5.任用宦官四文書檔案名稱1.下行文:制、敕、冊,皇帝專用、令、教、符2.上行文:表、狀、啟、辭、牒3.平行文:關、刺、移五唐

17、朝專門檔案1.記注檔案:記載封建統治者言行的文字材料2.起居注:古代記載帝王言行的冊籍3.時政記:皇帝和宰相的議政記錄4.甲歷檔案:官員人事檔案5.賦役檔案:即手實戶基本、計帳第二年的預算6.輿圖:地圖六文書檔案工作制度1.“四禁”制度:禁止泄露、稽緩、違失、忘誤2.用紙制度:不同紙的種類給不同種類文書使用黃紙給中書舍人起草詔令文書,白麻紙給翰林學士起草文書等3.貼黃制度唐代首創:公文有錯貼黃紙修改4.一文一事制度5.公文簽押、判署制度公文制作完畢后,文書制作人及主管要簽字畫押,交給監印官審閱蓋印6.文書郵遞制度水、陸、水陸兼有,共三種驛7.文書歸檔制度8.檔案統計制度9.檔案鑒定銷毀制度三年

18、一檢除10.檔案移交制度七文書檔案工作律令1.律:處理刑事犯罪的法律條文2.令:國家政治法律制度的設立廢除更改的詔令3.格:國家機關行政法規4.式:國家公文程式和活動細則古代文書檔案制度發展的特點是與古代封建國家律法的發展結合在一起的。八唐朝文書檔案監督檢查制度1.勾檢制度:檢查文書的處理有無辦錯、辦遲的事,檢查依據是文書處理規定的時日。2.勾檢官吏:中央機關處門下省、中書省外即尚書省均有設置。3.勾檢制度的特點:按制度檢查,而不是看其個人品質能力勾檢官吏普遍存在勾檢方法是本官府內部勾檢和上下級勾檢相結合九唐朝甲歷和甲庫專門性質的檔案庫1.甲歷檔案主要由吏部形成2.吏部銓選:科舉考試、父祖門蔭

19、、考試提拔“身 言 書 判”即“辦文辦事能力”的考試、原官起復3.甲歷:唐代銓選、任用過程中形成的官員人事檔案4.甲庫:是甲歷的主要收藏機構,處保存本機關的甲歷檔案,還保存其他機關的甲歷檔案5.隨著封建官僚政治的腐敗,銓選制度和甲庫檔案管理逐漸弊端叢生十唐朝史官對檔案的收集利用1.官修史書東漢明帝任班固為蘭臺令史開始,只修本朝史書;正式官修史書始于唐太宗李世民,修本朝+前朝2.隨著歷史發展,歷史檔案材料增多,單憑私家個人力量難以完成修史,但紙的發明為編史提供便利。3.為保證修史的基本材料,唐制定了諸司應送史館事例,這是唐代史館征集檔案史料的法律性文件。4.日歷:根據每月封送史館的起居注和時政記

20、修撰的。大唐創始起居注5.實錄:歷代皇帝的編年大事記順宗實錄6.典章制度、政書的崛起興盛是唐代利用檔案編撰的一大發展7.唐代利用譜牒修撰也很盛行。宋朝一宋朝文書檔案官員1.繼承前代,新增押司和貼司2.押司:中央和地方官府中設置的負責辦理案牘事務的吏員3.貼司:在押司之下,承擔文書書寫、謄清等事務4.宋代文書檔案官員,盡管職位不高,但在政權機關中的作用卻比唐朝重要宋朝腐敗,胥吏盛行二宋朝文書檔案種類宋朝文書總稱“文卷”or“案卷”三宋朝文書工作制度1.用紙制度2.貼黃制度,創新引黃制度要將內容要點、日月、道里寫在文書的封面或文首,提高辦事效率3.一文一事制度4.嚴格了公文簽押、用印、判署制度5.

21、沿襲公文郵遞制度6.繼承發展公文移交制度以下為新增7.公文的裝封、編號制度8.公文折疊制度9.加強公文收發登記和催辦制度10.補充公文擬寫制度11.強化保密制度四宋朝注重集中收集保管各國檔案五.王朝中央檔案庫和皇帝檔案庫的建立1.王朝中央檔案庫:崇文院、秘閣2.皇帝檔案庫:龍圖閣六架閣庫保管裝具方面的大變革1.架閣庫:以架閣形式保存文書檔案的機構保管現行檔案的專職機構2.架閣:由數閣構成,多層放置,平面排列,分門別類充分利用空間,便于查找利用,增加保存數量3.設置原因:宋朝統治者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紙質文書急劇增長需要擴大貯藏的要求4.架閣庫管理:守當官、勾當官,為典守檔案的吏員稱“官”實為“

22、吏”5.架閣庫有嚴格詳細的管理制度,然而宋朝腐敗,不重視檔案保存6.架閣庫的意義:它開創了廣泛范圍內普遍保存文書檔案的途徑,未提供政務利用和日后編史創造了有利的條件。七宋朝檔案編史1.宋朝編撰檔案文件機構增多2.利用檔案編撰史書的范圍更加廣泛3.宋代有一些重要機構都設有“編修司”,負責本機構檔案文獻的匯編。4.司馬光資治通鑒編年體通史5.鄭樵通志元朝一元朝吏員出職制度1.元朝官吏相通并無嚴格界限2.吏員出職制度:是指吏員任職期滿,無過錯,可以脫離吏職升為官員,由吏升官的制度。3.吏員出職制度是元朝選拔官員的主要途徑30個月為一考,90個月為三考,三考即為考滿4.元朝官員部分不通文墨,吏員出職制

23、度是一種有效的補救措施,培養了大量專職文書事務官二元朝文書名稱1.蒙古新字:八思巴文字僅用于璽書,并要以“畏兀兒”字副之,元朝文書早期主要使用畏兀兒字,世祖以后,主要使用蒙、漢兩種文字書寫。2.新文書種類:省札、札付、咨付等三元朝公文書寫特點1.多用簡筆字和俗字2.多用趙孟頫的字體3.很少有避諱四元朝文書管理制度1.文卷等級和勾銷制度朱銷文簿,把辦理完畢的公文用紅墨消去2.行移公事程限和催辦制度限定辦事期限,小事7日,中事15日,大事30日辦完,又根據路途遠近詳定催辦期限3.園僉文書制度:一切公務,官員必須圓坐議處,自上而下圓書圖押簽字或蓋章4.照刷磨勘文卷制度:對征服問卷的定期檢查審核上下半

24、年各一次,要標注結論無錯“照過”;有錯“違錯”;超時“稽遲”,對照刷完畢無錯的標注“已絕”,有錯的標注“未絕”,提高了工作效率5.文書立卷制度只有照刷“已絕”的文卷才能送交存儲新舊文卷以“生熟之事”區分6.公文驛傳制度全國驛站由通政院管理職能區分:一普通驛站,傳遞一般性文書;二急遞鋪,專門傳遞中書六部宣慰司及沿邊軍事文書;三海清站,戰時設立,專門傳遞軍事緊急情報,位非常設式軍事驛站小回歷是公文交接的憑證五元朝檔案管理制度1.架閣管理制度2.區別文字分別架閣制度3.當面交卷制度4.制定一系列檔案保護措施元朝檔案的利用1.修宋遼金三史2.編修實錄國史元史元朝秘史3.編撰政書元典章大元通制條格4.私

25、人利用檔案修史:元朝檔案不準私人查閱,私人修史很少明朝一明朝文書機構權利排行:司禮監地位最高,和皇帝關系最密切內閣六科通政使司一內閣:1.廢除宰相,內閣學士官品不斷提升,能參與重大國政的研討,提出意見供皇帝參考。2.內閣權力提高主要表現在“票擬權”上3.票擬:群臣百官的奏章再呈送皇帝批閱以前,先由內閣學士“用小票墨書” 起草處理意見貼在奏書封面上再交給皇帝。內閣實際權力的大小就在票擬被皇帝采用多少4.明中期后,皇帝寵信宦官,把批紅權交給宦官,內閣權利受到宦官限制5.內閣具體負責文書工作機構中書科、誥敕房、制敕房二通政使司又稱“銀臺”1.職能:收文機關,參預議決大政各方章奏上書必須通過通政使司,

26、是皇帝與臣民間的聯系機構2.因為明朝宦官橫行,另一項沒實權,所以其主要職掌為授受文書而已。三六科1.各科設“給事中”,掌一科事務等2.給事中官品雖小,但實權頗大,六科不僅是皇帝控制六部的工具,還是皇帝打擊異己的勢力四司禮監、文書房兩者都由太監掌管1.司禮監是宦官二十四衙門中的一個,原掌管宮內禮儀、刑名事務。后隨著宦官地位提高,太監有能力從事文書工作,明中葉以后,皇帝貪圖享樂,把奏章交由宦官代為閱讀,閱讀奏章便由司禮監承擔。2.批紅:太監代替皇帝用朱筆批閱奏章,批紅之后交給內閣抄錄,并頒布施行。3.文書房與司禮監關系密切,為司禮監提供人才4.翰林院為內閣提供人才二明朝建立健全文書工作制度1.用紙

27、制度,公文字體規定:統一規格用紙2.貼黃制度3.文書郵遞制度4.文書保密制度5.文書的票擬、批紅制度6.照刷磨勘文卷制度以下為新增7.禁繁文即禁廢話8.行移勘合制度9.文書書寫制度:寫錯有處罰,修改符號三明代專用文書1.黃冊和魚鱗圖冊:黃冊是記錄土地、人丁和賦役的文書;魚鱗圖冊田畝冊、丈量冊是登記土地所有權的文書2.軍冊:明代控制軍土和軍戶以保障軍隊兵員補充的文書明代創立了“衛所制度”。為了保障士兵來源,形成了世代為兵的軍戶,世襲,并不得改變3.貼黃和制度不同:明代的人事文書,隨職位變動產生變化。四明朝檔案工作的建立1.重視本朝檔案的積累2.重視對元朝檔案的收集3.重視各級檔案機構的建立朱元璋

28、命令:置天下諸司架閣庫4.明初加強檔案工作的措施加強照刷文卷制度;對元朝原有檔案記載進行了考核矯正工作;規定官吏上任必須要對檔案進行驗點工作。五明朝檔案庫王朝中央檔案庫一大本堂:既是皇子讀書之處,有時保存前朝典籍圖書和本朝檔案的地方二后湖黃冊庫:保管全國賦役檔案的專門檔案庫1.明代的黃冊制度是在歷代管理戶籍和賦役方法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2.黃冊直接關系明王朝集權統治和經濟命脈,朱元璋對此十分重視3.后湖黃冊庫建在湖中島嶼上,便于防火防衛,前后有窗便于通風日曬有定期晾曬制度、放置規定、查閱嚴格、保衛嚴密4.黃冊庫的經費是人民沉重負擔5.后湖黃冊庫是一個保管專門檔案,有獨立經費、人員、制度的檔案庫。

29、其庫房規模之大,貯藏黃冊之多,人員之眾,管理制度之嚴是當時罕見的。三皇史宬:皇家檔案庫的集中代表1.皇史宬主要收藏皇帝的實錄、圣訓和玉牒均收于金匱內2.建造目的:強化皇權、以適應其穩固統治的需要,當時常有火災,所以建立了專用磚石壘砌的皇史宬。四文淵閣庫樓:收藏明王朝中樞機要檔案六明朝檔案的利用利用檔案編撰皇帝實錄、大誥、典章制度,在明代較為突出1.實錄編撰2.匯編大誥作為教本加強思想控制的措施3.匯纂典章制度:明會典清朝一文書檔案機構一內閣1.輔佐皇帝處理政務,為皇帝辦理文書,草擬諭旨,票擬起草處理意見,內閣事務最繁,內部設置的辦事機構多。2.內部辦事機構:典籍廳、滿本房、漢本房、蒙古房、滿票

30、簽處、漢票簽處、誥敕房、稽察房、批本處、收發紅本處、副本庫、內閣大庫清中央最重要的檔案庫,保存著內閣和宮廷重要檔案文獻、皇史宬原內存明代檔案移到內閣書庫,現做為清代實錄、圣訓、玉牒的貯存之地二軍機處1.初為辦理軍機事務的臨時機構,但由于其辦事速度秘密,利于皇帝獨攬大權,所以其權勢逐漸擴大,最終取代內閣權力,成為總攬軍國大政的中樞機關。2.具體職掌范圍:輔助皇帝處理奏折、撰擬諭旨;審辦大獄案件;負責重要文武官員的任免;考察熟悉山川兵馬錢糧情況,以備皇帝行軍狩獵之用;考察大典禮舊案和考證歷史事件;稽查各省各部院衙門會奏事件。3.軍機處雖然地位顯赫,但其本身沒有獨立性,沒有自主權,只是皇帝的秘書機構,沒有獨立行動的余地。三直接為皇帝辦文宣諭的機關1.通政使司:掌受各省題本,檢查審閱其書寫格式及到京期限,再送內閣處理2.奏事處:御前呈遞文書,傳宣諭旨的文書機構2.稽察欽奉上諭事件處:專掌稽查各部院衙門所奉諭旨特交事件的辦理情況,督其期限。4.中書科:專司繕寫冊文、誥、敕等事宜四官府文移的稽查機構1.六科2.十五道:按省區劃分的監察機構稽查各省刑名案件、衙門事務、主要是注銷文卷五中央各部分、地方各級內部文書檔案機構清朝地方政府分置“省、道、府、縣”四級機關政府二清初文書檔案工作特點1.中央集權君主專制到達頂峰,內閣、軍機處的“執宰”職能被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