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呼吸防護用品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GB2626-200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中國國際標準化管理委員會2006-0327發布20061201實施前言本標準為全文強制性標準。本標準自實施之日起代替GB/T26261992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通用技術條件、GB/T6223-1997自吸過濾式防微粒口罩、GB/T6224.1-1986過濾式防微粒口罩總透漏率的試驗方法、GB/T6224.2-1986過濾式防微粒口罩的過濾效率的試驗方法、GB/T6224.3-1986過濾式防微粒口罩死腔的試驗方法和GB/T6224.41986過濾式防微粒口罩對空氣呼吸阻力的試驗方法。本標準與GB/T
2、2626-1992相比主要變化如下: 將標準名稱從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通用技術條件修改為呼吸防護用品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 所規范產品的防護對象從防粉塵擴大到防各類顆粒物,即包括粉塵、煙、霧和微生物。 增加了自吸過濾式呼吸器術語和定義。 在面罩類型中增加了全面罩、以及相關的技術要求和檢測方法。 增加了防顆粒物過濾元件分類,即防非油性顆粒物(以KN標記)和防油性顆粒物(以KP標記),并分別規定了檢測條件。 改變了過濾效率檢測條件,取代醫用滑石粉,用氯化鈉代表非油性顆粒物,用DOP代表油性顆粒物,使用最難過濾的顆粒物粒徑,并將檢測流量從30L/min提高到85L/min,從檢測初始過濾效率改變為
3、加載過濾效率。 增加了過濾元件的過濾效率級別,半面罩有90.0%、95.0%和99.97%3個過濾效率級別,全面罩有95.0%和99.97%兩個過濾效率級別。 增加了對呼吸器面罩總泄漏率(適用于隨棄式面罩)和泄漏率(適用于可更換式面罩)的技術要求和檢測方法。 將吸氣阻力和呼氣阻力的檢測流量從30L/min提高到85L/min。 刪除了對吸氣阻力上升值、濕阻力上升值和面罩質量的技術要求。 改變了呼氣閥氣密性和死腔的技術要求和檢測方法。 增加了對呼吸器頭帶、連接和連接部件、呼氣閥蓋和可燃性的技術要求和檢測方法。 增加了對制造商提供的呼吸器清洗和消毒方法的評價方法。 增加了對制造商應提供的信息的要求
4、。本標準附錄A、附錄B和附錄C為資料性附錄。本標準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提出。本標準由全國個體防護裝備標準化技術委員會(SA。TC112歸口。本標準起草單位:武漢安全環保研究院、防化研究院和3M中國有限公司。本標準主要起草人:余啟元、丁松濤、姚紅、程鈞、張元虎、任輝、劉宏斌、袁曉華。本標準于1981年首次發布第一版,1992年第一次修訂為GB/T26261992。1范圍本標準規定了自吸過濾式防顆粒物呼吸器的技術要求、檢測方法和標識。本標準適用于防護各類顆粒物的自吸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本標準不適用于防護有害氣體和蒸氣的呼吸防護用品。本標準不適用于缺氧環境、水下作業、逃生和消防用呼吸防護用品。2
5、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印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GB/T2891過濾式防毒面具面罩性能試驗方法GB/T5703用于技術設計的人體測量基礎項目GB/T10586濕熱試驗箱技術條件GB/T10589低溫試驗箱技術條件GB/T11158高溫試驗箱技術條件GB/T18664-2002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3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3.1顆粒物particle懸浮在空
6、氣中的固態、液態或固態與液態的顆粒狀物質,如粉塵、煙、霧和微生物。GB/T18664-2002,定義3.1.153.2粉塵dust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固體顆粒,一般由固體物料受機械力作用破碎而產生。GB/T18664-2002,定義3.1.163.3煙fume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固體顆粒,一般由氣體或蒸氣冷凝產生,粒度通常小于粉塵。GB/T18664-2002,定義3.1.173.4霧mist懸浮在空氣中的微小液滴。GB/T18664-2002,定義3.1.183.5微生物microorganism自然界中形體微小、結構簡單、不能用眼直接觀察、須在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下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3.6
7、自吸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non-poweredair-purifyingrespiratoryprotectiveequipment靠佩戴者呼吸克服部件氣流阻力的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GB/T18664-2002,定義3.1.33.7密合型面罩tight-fittingfacepiece能罩住鼻、口的與面部密合的面罩,或能罩住眼、鼻和口的與頭面部密合的面罩。密合型面罩分半面罩和全面罩。GB/T18664-2002,定義3.1.53.8半面罩halffacepiece能覆蓋口和鼻,或覆蓋口、鼻和下頜的密合型面罩。3.9全面罩fullfacepiece能覆蓋口、鼻、眼睛和下頜的密合型面罩。3.10隨棄
8、式面罩disposablefacepiece主要由濾料構成面罩主體的不可拆卸的半面罩,有或無呼氣閥,一般不能清洗再用,任何部件失效時即應廢棄。3.11可更換式面罩replaceablefacepiece有單個或多個可更換過濾元件的密合型面罩,有或無呼吸氣閥,有或無呼吸導管。3.12吸氣閥inhalationvalve呼吸防護用品上的止回閥,只允許可吸入氣體進入面罩,防止呼氣通過它排出。3.13呼氣閥exhalationvalve呼吸防護用品上的止回閥,只允許呼出氣體通過它排出面罩,防止吸入氣體通過它進入面罩。3.14呼吸導管breathinghose用于連接面罩與過濾元件的柔軟、氣密的導氣管。
9、3.15過濾元件filterelement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使用的,可濾除吸入空氣中有害物質的過濾材料或過濾組件。示例:濾毒罐(濾毒盒)、濾塵盒、濾料等。GB/T18664-2002,定義3.1.223.16過濾效率filterefficiency在規定檢測條件下,過濾元件濾除顆粒物的百分比。3.17總泄漏率totalinwardleakageTIL在實驗室規定檢測條件下,受試者吸氣時從包括過濾元件在內的所有面罩部件泄漏入面罩內的模擬劑的濃度與吸入空氣中模擬劑濃度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3.18泄漏率inwardleakageIL在實驗室規定檢測條件下,受試者吸氣時從除過濾元件以外的面罩所有其他
10、部件泄漏入面罩內的模擬劑濃度與吸入空氣中模擬劑濃度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3.19死腔deadspace從前一次呼氣中被重新吸入的氣體的體積,用吸入氣中二氧化碳體積分數表示。3.20頭帶headharness用于將面罩固定在頭部的部件。4分類和標記4.1 面罩分類面罩按結構分為隨棄式面罩、可更換式半面罩和全面罩三類。4.2 過濾元件分類過濾元件按過濾性能分為KN和KP兩類,KN類只適用于過濾非油性顆粒物,KP類適用于過濾油性和非油性顆粒物的過濾元件。4.3 過濾元件級別根據過濾效率水平,過濾元件的級別按表1分級。4.4 標記隨棄式面罩和可更換式面罩的過濾元件應標注級別,級別用執行本標準號及年號與
11、過濾元件類型和級別的組合方式標注。示例1:KN90過濾元件的標記為GB2626-2006KN90。示例2:KP100過濾元件的標記為GB2626-2006,KP100。5技術要求5.1 一般要求5.1.1 材料應滿足以下要求:a)直接與面部接觸的材料對皮膚應無害;b)濾材對人體應無害;c)所用材料應具有足夠的強度,在正常使用壽命中不應出現破損或變形。5.1.2 結構設計應符合以下要求:a)應不易產生結構性破損,部件的設計、組成和安裝不應對使用者構成任何危險;b)頭帶的設計應可調,便于佩戴和摘除,應能將面罩牢固地固定在臉上,且佩戴時不應出現明顯的壓迫或壓痛現象,可更換式半面罩和全面罩的頭帶設計應
12、為可更換;c)應盡可能具有較小的死腔和較大的視野;d)在佩戴時,全面罩的鏡片不應出現結霧等影響視覺的情況;e)使用可更換過濾元件、吸氣閥、呼氣閥以及頭帶的呼吸防護用品應采用方便更換的設計,并且能使使用者隨時和方便地檢查面罩與面部的佩戴氣密性;f)呼吸導管不應限制頭部活動或使用者的行動,不應影響面罩的密合性,不應出現限制、阻塞氣流的情況。g)隨棄式面罩的結構應能保證與面部的密合,且應在使用壽命期內不出現變形。5.2 外觀檢查按照6.1方法檢查。樣品表面不應破損、變形和有明顯的其他缺陷,部件材料和結構應能耐受正常使用條件及可能遇到的溫度、濕度和機械沖擊,頭帶應可調,可更換式面罩的頭帶設計應為可更換
13、,全面罩的鏡片在佩戴時不應出現結霧等影響視覺的情況。按6.2方法經溫度濕度預處理和機械強度預處理后,部件不應脫落、損壞和變形。檢查內容還應包括標識和制造商所提供的各種信息。5.3 過濾效率用氯化鈉(NaCl)顆粒物檢測N類過濾元件,用鄰苯二甲酸二辛酯(DOP,dioctylphthalate)或性質相當的油類顆粒物(如石蠟油)檢測P類過濾元件。按照6.3方法檢測。在檢測過程中,每個樣品的過濾效率應始終符合表2的要求。5.4 泄漏性按照6.4方法檢測。有呼吸導管時,呼吸導管應作為面罩的組成部分進行檢測。5.4.1 隨棄式面罩的TIL隨棄式面罩的TIL應符合表3的要求。5.4.2 可更換式半面罩的
14、IL當以每個動作的IL為評價基礎時(即10人X5個動作),50個動作中至少有46個動作的IL應小于5%;并且,在以人的總體IL為評價基礎時,10個受試者中至少有8個人的總體IL應小于2%。5.4.3 全面罩的IL當以每個動作的IL為評價基礎時(即10人X5個動作),每個動作的IL應小于0.05%。5.5 呼吸阻力按照6.5和6.6方法檢測。每個樣品的總吸氣阻力應不大于350Pa,總呼氣阻力應不大于250Pa。5.6 呼氣閥若有呼氣閥,應符合5.6.1和5.6.2的要求。5.6.1 呼氣閥氣密性應按照6.7方法檢測。只檢測半面罩。各樣品均不得出現下述情況之一:a)抽氣流速已經達到500mL/mi
15、n時,系統負壓達不到1180Pa;b)呼氣閥恢復至常壓時間小于20so5.6.2 呼氣閥蓋按照6.8方法檢測。面罩的呼氣閥蓋在承受表4規定的軸向拉力時,不應出現滑脫、斷裂和變形。5.11 鏡片按照6.13方法檢測。每個樣品的鏡片不應破碎或產生裂紋;然后按6.14方法檢測氣密性,應滿足5.12的要求。5.12氣密性按照6.14方法檢測。在規定檢測條件下,60s內每個全面罩內的負壓下降應不大于100Pa5.13 可燃性按照6.15方法檢測。暴露于火焰的各部件在從火焰移開后,不應燃燒;如果燃燒,續燃時間不應超過5so5.14 清洗和消毒若產品設計使用時間超過1個工作班,面罩材料應能夠耐受制造者推薦的
16、清洗或消毒的處理。清洗或消毒后的樣品應符合5.4要求。5.15 制造商應提供的信息按照6.1方法檢查。應參照GB/T18664的有關規定判斷制造商提供信息的正確性。5.16 .1制造商提供的信息應符合以下要求:a)應隨最小銷售包裝一起提供。b)應有中文說明。c)應包括使用者必須了解的以下信息:1)應用范圍與限制;2)對可更換過濾元件,說明其與全面罩或半面罩一起使用的方法,若為多重濾料,應標明;3)可更換式面罩的組裝方法;4)使用前的檢查方法;5)佩戴方法和佩戴氣密性檢查方法;6)何時更換過濾元件的建議;7)如果適用,維護方法(如清洗和消毒方法);8)儲存方法;9)使用的任何符號和圖標的含義。d
17、)應對使用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供警示,如:1)適合性;2)密合框下的毛發會導致面罩泄漏;3)空氣質量(污染物、缺氧等)。e)信息應明確,可增加解說、部件號和標注等幫助說明。5.16包裝按照6.1方法檢查。銷售用包裝應能保護產品,防止在使用前受到機械損傷和污染。6檢測方法6.1 表觀檢查根據各技術要求的需要(參見附錄A),在進行實驗室性能檢測前,應對樣品進行目測外觀檢查。6.2 預處理6.2.1 溫度濕度預處理6.2.1.1 樣品數量及要求2個樣品為未處理樣;或其他檢測方法所要求的數量。6.2.1.2 檢測設備GB/Tll158的要求;GB/T10589的要求;GB/T10586的要求。a)高溫試
18、驗箱技術性能應符合b)低溫試驗箱技術性能應符合c)濕熱試驗箱技術性能應符合6.2.1.3 檢測方法注:采用的預處理方式應避免產生熱沖擊。將樣品從原包裝中取出,順序按下述條件處理:a而(38±2.5)C和(85±5)%相對濕度環境放置(24±1)h;b)在(70土3)C干燥環境放置(24±1)h;c)在(一30±3)C環境放置(24±1)h。使樣品溫度恢復至室溫后至少4h,再進行后續檢測。6.2.2 機械強度預處理僅適用于可更換式過濾元件。6.2.2.1 樣品數量及要求2個樣品為未處理樣;或其他檢測方法所要求的數量。6.2.2.2 檢測
19、設備振動試驗裝置示意參見圖1。該裝置由放置樣品的鋼制箱體、鋼制平臺、凸輪及驅動、控制系統組成;鋼制箱體固定在可垂直移動的支架上,通過凸輪轉動,使鋼制箱體提升20mm,然后靠自身重量落在一鋼制平臺上,產生一次振動;鋼制箱體質量應大于10kg,鋼制平臺的質量應至少是鋼制箱體質量的10倍;凸輪轉動頻率為100r/min。6.2.2.3 檢測方法將樣品從包裝中取出,非封裝型過濾元件應為最小銷售包裝。將樣品側放在鋼制箱體內;放置方式應保證檢測中樣品不會彼此接觸,允許有6mm水平移動間隔和自由垂直移動的距離。振動檢測持續時間約20min,使總振動次數約為2000次。檢測結束后,再進行后續檢測。6.3 過濾
20、效率6.3.1 樣品數量及要求可更換式過濾元件20個樣品,隨棄式面罩15個樣品。其中10個為未處理樣,5個為經6.2.2預處理后樣(如果適用),另5個為經6.2.1預處理后樣,應放置在氣密性容器中,并在10h內檢測。6.3.2 檢測設備6.3.2.1 NaCl顆粒物過濾效率檢測系統主要技術參數如下:a)NaCl顆粒物的濃度為不超過200mg/m3,計數中位徑(CMD)為(0.075±0.020)科m,粒度分布的幾何標準偏差不大于1.86;b)顆粒物檢測器的動態范圍為(0.001200)mg/m3,精度為1%;c)檢測流量白范圍為(30100)L/min,精度為2%;d)過濾效率檢測范
21、圍為099.999%;e)應具有能將所發生顆粒物的荷電進行中和的裝置。6.3.2.2 油性顆粒物過濾效率檢測系統主要技術參數如下:a)DOP或其他適用油類(如石蠟油)顆粒物的濃度為(50200)mg/m3,計數中位徑(CMD)為(0.185土0.020)科m,粒度分布的幾何標準偏差不大于1.60;b)顆粒物檢測器的動態范圍為(0.001200)mg/m3,精度為1%;c)檢測流量白范圍為(30100)L/min,精度為2%;d)過濾效率檢測范圍為099.999%。6.3.2.3 檢測條件KN類過濾元件的檢測溫度條件為(25±5)C,相對濕度為(30±10)%,NaCl顆粒物
22、濃度不應超過200mg/m3。KP類過濾元件的檢測溫度條件為(25±5)C,油性顆粒物濃度不應超過200mg/m3。檢測流量為(85±4)L/min,若采用多重過濾元件,應平分流量;如:對雙過濾元件設計,每個過濾元件的檢測流量應為(42.5±2)L/min。若多重過濾元件有可能單獨使用,應按單一過濾元件的檢測條件檢測。6.3.3 檢測方法首先將過濾效率檢測系統調整到檢測狀態,并調整相關測試參數。用適當的夾具將隨棄式面罩(若有呼氣閥,應將呼氣閥密封)或過濾元件氣密連接在檢測裝置上。檢測開始后,記錄初始的過濾效率。檢測應一直持續到過濾效率達到了最低點為止,應一直持續到
23、濾料上已經累積了(200±5)mg顆粒物為止;對KP類濾料,若當濾料上累積顆粒物的量達到(200±5)mg,但同時效率出現了下降,檢測應一直持續到效率停止下降為止。應連續記錄過濾效率結果。6.4 泄漏性6.4.1 樣品數量及要求隨棄式面罩10個樣品;其中5個為未處理樣,另5個為6.2.1預處理后樣。若被測樣品具有不同的號碼,則每個號碼應至少有兩個樣品。可更換式面罩2個樣品;其中1個為未處理樣,另1個為6.2.1預處理后樣。若被測樣品具有不同的號碼,則每個號碼應有兩個樣品;其中1個為未處理樣,另1個為6.2.1預處理后樣。6.4.2 檢測設備6.4.2.1 檢測系統示意圖見圖
24、2。6.4.2.2 檢測倉擁有大觀察窗的可密閉倉室,大小可容許受試者完成規定動作;應設計使模擬劑從倉內頂部均勻送入,并在倉的下部由排氣口排出。6.4.2.3 模擬劑發生裝置應符合以下要求之一:1)NaCl顆粒物發生氣量不低于100L/min,顆粒物濃度為(10±2)mg/m3,在檢測倉有效空間內的濃度變化不應高于10%;顆粒物的空氣動力學粒徑分布應為0.02wm-2m,質量中位徑約為0.6科m。2)油類顆粒物對人體應無害,如玉米油、石蠟油等;發生氣量不低于100L/min,顆粒物濃度為(2030)mg/m3,在檢測倉有效空間內的濃度變化不應高于10%;顆粒物的空氣動力學粒徑分布應為0
25、.02科m2科m,質量中位徑約為0.3科m。注:6.4.2.3中2)不適合使用KN類過濾元件的隨棄式面罩的TIL檢測。6.4.2.4 顆粒物檢測器的動態范圍為(0.001200)mg/m3,精度為1%,檢測器的響應時間應不大于500ms。6.4.2.5 采樣泵調節范圍為(0.504)L/min。1氣溶膠發生器;2氣道和導流板;3檢測倉;4排氣口;5檢測倉采樣管樣品;6被測樣品采樣管;7氣泵;8補充新鮮空氣;9顆粒物檢測器。圖2TIL和IL的檢測系統示意圖1.1.3 檢測條件1.1.3.1 檢測前,應按照6.1方法檢查并確認樣品完好,而且對受試者不存在任何危險。1.1.3.2 應選擇熟悉使用這類
26、產品的人員參與檢測。選才i10名刮凈胡須的受試者,其臉型應屬該類產品的有代表性的使用者,并考慮到面型和性別的不同,但不應包括臉型明顯異常者。按GB/T5703的要求測量并記錄受試者的形態面長和面寬數據。1.1.3.3 顆粒物采樣流量應控制為(12)L/min。1.1.3.4 檢測倉內顆粒物采樣位置應位于受試者頭部活動區域;被測樣品內顆粒物采樣位置應盡可能位于受試者口部中心線,采樣管應與被測樣品氣密連接。1.1.3.5 受試者先閱讀被測樣品的使用方法,若被測樣品有不同號碼,應按要求為受試者選擇最合適的號碼。受試者還應了解檢測要求和方法。1.1.3.6 檢測可更換式半面罩和全面罩的泄漏率(IL)時
27、,應采用至少KP100級,且阻力相當的過濾元件替代面罩原過濾元件。1.1.4 檢測方法準備被測樣品,并安裝好采樣管,采樣管的安裝位置應盡可能接近使用者口鼻的正前方位置;對隨棄式面罩,應采取必要措施,避免采樣管在檢測中影響面罩的位置;適用時,連接好KP100等級的過濾元件。檢查檢測系統,確認處于正常工作狀態。將顆粒物導入檢測倉內,使其濃度達到要求。受試者在潔凈空氣區域佩戴好被測樣品,并按使用方法檢查佩戴氣密性,然后連接采樣管至顆粒物檢測器,測定受試者在檢測倉外呼吸時面罩內的本底濃度,測定5個數據,取算術平均值作為本底濃度。令受試者進入檢測室,并在避免顆粒物污染的情況下將采樣管連接至顆粒物檢測儀;
28、然后受試者按時間要求,順序完成以下動作:1)頭部靜止、不說話2min;2)左右轉動頭部(大約15次)看檢測倉的左右倉壁2min;3)抬頭和低頭(大約15次)看檢測倉頂和地面2min;4)大聲閱讀一段文字,或大聲說話2min;5)頭部靜止、不說話2min。在進行每個動作時,應同時檢測檢測倉和面罩內顆粒物濃度;一般只測定該動作的最后100s時間區段域,避免檢測動作的交叉區段。對每個動作,應檢測5個數據,并計算算術平均值作為該動作的結果。在檢測過程中允許受試者調整佩戴的面罩,但該動作的檢測必須重做。采用NaCl顆粒物檢測時,總泄漏率和泄漏率按公式(1)計算:(1)式中:C各動作時被測面罩內顆粒物濃度
29、;Ca被測面罩內顆粒物本底濃度;Co各動作時,檢測倉內顆粒物濃度。采用油類顆粒物檢測時,總泄漏率和泄漏率按公式(2)計算:(2)6.5 吸氣阻力6.5.1 樣品數量及要求4個樣品,其中2個為未處理樣,另2個為6.2.1預處理后樣。若被測樣品具有不同的號碼,則每個號碼應有兩個樣品,其中1個為未處理樣,另1個為6.2.1預處理后樣。6.5.2 檢測設備6.5.2.1 吸氣阻力檢測裝置示意參見圖3。6.5.2.2 流量計量程為0100L/min,精度為3%。6.5.2.3 微壓計量程為01000Pa,精度為1Pa。6.5.2.4 試驗頭模在試驗頭模口部安裝有呼吸管道,主要尺寸應參考附錄B的要求,分大
30、號、中號和小號3個號型。6.5.2.5 抽氣泵抽氣量不低于100L/min。6.5.3 檢測條件6.5.3.1 若適用,被測樣品應包含可更換過濾元件。6.5.3.2 通氣量恒定為(85±1)L/min。6.5.4 檢測方法檢查檢測裝置的氣密性及工作狀態。將通氣量調節至(85±1)L/min,并將檢測裝置的系統阻力設定為0。將被測樣品佩戴在匹配的試驗頭模上,調整面罩的佩戴位置及頭帶的松緊度,確保面罩與試驗頭模的密合。再將通氣量調節至(85±1)L/min,測定并記錄吸氣阻力。6.6 呼氣阻力6.6.1 樣品數量及要求4個樣品,其中2個為未處理樣,另2個為6.2.1預
31、處理后樣。若被測樣品具有不同的號碼,則每個號碼應有兩個樣品;其中1個為未處理樣,另1個為6.2.1預處理后樣。6.6.2 檢測設備6.6.2.1 呼氣阻力檢測裝置示意參見圖3。6.6.2.2 流量計同6.5.2.2。6.6.2.3 微壓計同6.5.2.3。6.6.2.4 試驗頭模同6.5.2.4。6.6.2.5 空氣壓縮機排氣量不低于100L/min。6.6.3 檢測條件同6.5.3規定。6.6.4 檢測方法檢查檢測裝置的氣密性及工作狀態。將通氣量調節至(85土1)L/min,并將檢測裝置的系統阻力設定為0。將被測樣品佩戴在匹配的試驗頭模上,調整面罩的佩戴位置及頭帶的松緊度,確保面罩與試驗頭模
32、的密合。再將通氣量調節至(85±1)L/min,測定并記錄呼氣阻力。6.7 呼氣閥氣密性6.7.1 樣品數量及要求4個樣品,其中2個未處理樣,另2個6.2.1預處理后樣。6.7.2 檢測設備6.7.3 呼氣閥氣密檢測裝置示意圖見圖4。6.7.3.1 定容腔體容積為150±10mLo6.7.3.2 微壓計量程為02000Pa,精度為1Pa。6.7.3.3 流量計量程為01000mL/min,精度為3%。6.7.3.4 計時器精度為0.1So6.7.3.5 真空泵抽氣速率約2L/min。6.7.4 檢測條件6.7.4.1 常溫、常壓環境,相對濕度應小于75%。6.7.4.2 被
33、測樣品應包括與呼氣閥連接的面罩部分,呼氣閥應保持潔凈與干燥。6.7.5 檢測方法用氣密檢查蓋封閉定容腔體后,將系統抽氣至1186Pa負壓狀態,關閉控制閥后2min內不應觀察到壓力變化。將被測樣品安裝在定容腔體上,并確保密合;以不大于500mL/min的抽氣速率使系統達到1250Pa負壓狀態,關閉控制閥。從系統的負壓下降至1180Pa時開始計時,記錄系統恢復至常壓時所需的時間是否小于20So6.8 呼氣閥蓋6.8.1 樣品數量及要求3個未處理樣品。6.8.2 檢測設備6.8.2.1 材料試驗機測量范圍01000N,精度為1%。6.8.2.2 夾具具有適當結構和夾緊度。6.8.2.3 計時器精度0
34、.1s。6.8.3 檢測方法用適當的夾具分別固定被測樣品的呼氣閥蓋和面罩罩體(固定點應合理接近相應的連接部位)。啟動材料試驗機,施加表4規定的軸向拉力,記錄是否出現斷裂、滑脫和變形現象。6.9 死腔6.9.1 樣品數量及要求隨棄式面罩,3個未處理樣。半面罩或全面罩,1個未處理樣,或每個號碼(若適用)1個未處理樣。6.9.2 檢測設備死腔(吸入氣CO2含量)檢測裝置示意圖見圖5。除了呼吸模擬器外,檢測裝置氣路的總容積應不大于2000mLo6.9.2.1 試驗頭模同6.5.2.4。6.9.2.2 呼吸模擬器模擬呼吸頻率調節范圍為(1040)次/min,模擬呼吸潮氣量調節范圍為(0.53.0)L。6
35、.9.2.3 二氧化碳(CO2汽源CO2的體積分數為(5.0±0.1)%。6.9.2.4 CO2流量計量程不低于40L/min,精度為2級。6.9.2.5 CO2分析儀器量程不低于12%,精度不低于0.1%。6.9.2.6 風速儀、電風扇等其他。6.9.3 檢測條件6.9.3.1 檢測應在室溫環境下進行;室溫范圍為16c32C。6.9.3.2 呼吸模擬器的呼吸頻率和潮氣量應分別設定為20次/min和1.5L。6.9.3.3 采取適當通風措施,使檢測環境中CO2濃度不高于0.1%,環境中CO2濃度檢測點應位于被測樣品正前方約1m處。6.9.3.4 若檢測隨棄式面罩樣品,應用電風扇在被測
36、樣品側面吹風,使氣流從面罩前的流速為0.5m/s。6.9.4 檢測方法檢查檢測系統,確認處于正常工作狀態。采取必要措施,以氣密方式將被測樣品佩戴在匹配的試驗頭模上,并防止面罩出現變形。開啟死腔檢測裝置,連續監測和記錄吸入氣和檢測環境中的CO2濃度,直至達到穩定值。隨棄式面罩3個樣品的各檢測1次,半面罩或全面罩每個樣品應重復檢測3次。只有當檢測環境中CO2濃度不大于0.1%時,測試有效,并應扣除檢測環境中CO2濃度。吸入氣中CO2濃度檢測結果取3次測定的算術平均值。6.10 視野按GB/T2891中規定的方法進行檢測。6.11 頭帶6.11.1 樣品數量及要求2個樣品,其中1個為未處理樣品,另1個為6.2.1預處理后樣品。6.11.2 檢測設備檢測設備同6.8.2。6.11.3 檢測方法用夾具分別固定被測樣品的頭帶(非自由端)和面罩罩體(應合理接近相應頭帶扣連接部位)。啟動材料試驗機,施加表6規定的拉力,記錄是否出現斷裂和滑脫現象。應檢測被測樣品的每一頭帶連接部位,并記錄結果。6.12 連接和連接部件6.12.1 樣品數量及要求2個樣品,其中1個為未處理樣品,另1個為6.2.1預處理后樣品。6.12.2 檢測設備檢測設備同6.8.2。6.12.3 檢測方法用適當的夾具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江蘇省濱海縣聯考2025年高中畢業生第二次復習統一檢測試題生物試題含解析
- 山西省晉城市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階段性測試(四)英語試題含答案
- 江蘇省江都國際校2024-2025學年初三考前模擬(一)生物試題含解析
- 合同代理與售后服務2025年
- 山東省濟南市商河縣2024-2025學年初三第一次(5月)聯考物理試題理試題含解析
- 智慧農業農業科技園區的未來方向
- 江蘇省南通市海安市十校聯考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周練九生物試題含解析
- 住宅購房誠意金合同正式版
- 版個人住宅租賃合同
- 四川省瀘州市合江縣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地理試題(含答案)
- 新教科版五下科學1.5《當環境改變了》教學設計
- 鄭州工業應用技術學院單招《職測》參考試題庫(含答案)
- 提醒納米顆粒對環境的影響
- 血液科護士的造血干細胞移植護理
- HGE系列電梯安裝調試手冊(ELS05系統SW00004269,A.4 )
- 護理教學查房組織與實施
- 小學五年級家長會課件
- 機動車檢測站儀器設備日常維護和保養作業指導書
- 立式數控銑床工作臺(X軸)設計
- 萬千心理情緒障礙跨診斷治療的統一方案:治療師指南
- 藏毛竇護理業務查房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