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冊 中圖版(新教材)第六節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_第1頁
2019(秋)地理 必修 第一冊 中圖版(新教材)第六節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六節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課標內容核心素養目標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1觀察、識別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地理實踐力】2.結合各地土壤標本,知道影響該地土壤發育的主要因素。【區域認知】3能夠運用自然要素的相互作用原理,說明土壤的發育過程。【綜合思維】4.認識土壤對生物以及人類生產生活的重要意義。【人地協調觀】知識導學自主學習宰握新知知識清單一觀察土壤1. 概念:扌旨陸地表層具有一定肥力,能夠生長植物的疏松表層,由礦物質、有機質、水分和空氣四種物質組成。2. 土壤觀察內容:土壤顏色、土壤質地、土壤剖面構造等。(1) 土壤顏色:是土壤最重要的外部特征之一,如黑

2、土、紅壤等。(2) 土壤質地黑土主要分布在我國東北地區,紅壤主要分布在我國南方地區。 土壤礦物質顆粒:石礫、砂粒、粉粒、黏粒等。 土壤質地:不同粒級的礦物質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對比例。 分類:砂土、壤土、黏土。(3) 土壤剖面構造 定義:指從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縱剖面,由一些形態特征各異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層所構成。 土層:有機層、腐殖質層、淋溶層、淀積層、母質層、母巖層。 耕作土壤剖面:耕作層、犁底層、自然土層。微思考是不是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越高,肥力就越高?為什么?提示不是。有機質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指標,另外,養分、水分、空氣和熱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響因素。知識清單二土壤形成的影響因

3、素1. 成土母質(1) 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在土壤發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2) 母質的特性決定了土壤的性質,包括土壤的養分與酸堿度等。2.生物(1) 分類:植物、土壤微生物和土壤動物。(2) 影響:是土壤有機質的制造者和分解者,是土壤形成和發育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提高了土壤肥力,推動了土壤的形成和演化。3.氣候(1) 是影響土壤形成的基本因素。(2) 影響巖石礦物風化強度。即風化作用(3) 對土壤有機質的積累和分解起重要作用。4.地形(1) 通過控制成土母質、氣候及生物因素,對土壤的發育和特性產生強烈的間接影響。(2) 主要表現在高度、坡度和坡向上。5.時間:成土母質、生物、氣候、地形等

4、因素對土壤形成的作用是隨著時間的增長而加強的。6人類活動:可以通過改變某一種成土因素或各因素間的關系,來改變和控制土壤發育和演化的方向。微思考比較黃河三角洲沖積土、青藏高原寒漠土、江南丘陵紅壤三種土壤類型中,哪一類發育程度較好?并說明理由。提示黃河三角洲的沖積土是黃河帶來的大量泥沙在入海口處堆積,并在比較穩定的氣候、生物條件下發育而成,發育程度最好。江南丘陵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化學作用和生物化學作用較強,因而紅壤發育程度較好,但在坡度較大的丘陵地區,因地表疏松,物質的遷移速度較快,因而很難發育成深厚的土壤。青藏高原地勢高、氣溫低,因而這里的寒漠土發育程度較差。拓展補遺成土母質和土壤的區別成七母質

5、原搟上壤成熟-I:壤地衣物草年桓物+:服植物成土母質是巖石的風化物,不具備肥力;土壤是在生物作用下形成的,具有肥力,能夠生長植物。有機肥和化肥有機肥是用生物材料(有機物)生成的,化肥是指人工合成的含氮磷鉀等養分的無機鹽類肥料。我國的黑土和紅壤東北地區的黑土是溫帶半濕潤地區草原、草甸植被下發育的具有深厚腐殖質層的黑色土壤。黑灰色腐殖質層厚30100cm,有機質含量3%10%,是在寒冷濕潤的氣候條件下形成的。紅壤的基本特征是呈酸性,肥力較低,有機質含量在2%以下。原因是分布在濕潤和高溫的熱帶和亞熱帶南部,微生物活動旺盛,有機質被大量分解。素養導學任務清單一土壤的組成及分層情境龔自珍的己亥雜詩“落紅

6、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這兩句詩蘊含著土壤有機質的形成。請小組合作探究:探究(1)土壤的有機質是怎么形成的?(2)森林土壤與草原土壤相比有機質含量孰高孰低?為什么?提示(1)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制造有機質,以枯枝落葉和殘體形式,將有機養分歸還土壤。(2)一般來說,森林土壤有機質含量高。森林枯枝落葉和殘體量大,產生的腐殖質多。素養凝練1.土壤組成與其肥力之間的關系2.土壤質地分類粉駕粒/百0仏比仙】黏粒沁比砂上0rfw!.理書*./.JIiItii二lJ_1二=J二IfXI2(1-i(F6L:lHhLOO砂粒百分比砂粒.075mm-2mm粉粒0.005mm-0J)75mm爛粒().UU5m

7、in素養應用例1:(地理實踐力)閱讀圖文資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某同學取四份土壤,在三個花盆中放入較肥沃的土壤,花盆放入細砂石和碎石塊,把長勢相近的同種植物移栽盆中。并將花盆放在盛滿水的水盆中水面與土面相平。同時每天給花盆土壤澆相同的水,花盆土壤不澆水。(1) 從實驗條件上看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不同?有什么不同?(2) 從實驗結果上看比較說明了什么?比較說明了什么?比較又說明了什么?(3) 請幫助該同學預測,哪一盆植株生長最好?并說明理由。提示(1)空氣;水;無機鹽。(2) 通過對比說明植物生長需要充足的空氣;通過比較說明植物的生長需要適量的水分;通過的比較說明植物的生長需要無機鹽。(3)

8、;原因是盆有適于植物生長的條件:充足的空氣、適量的水分、適量的無機鹽。任務清單二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情境探究情境古代用五色土象征中華大地,北京中山公園內保留的明代社稷壇,最上層就鋪墊著五色土。五種顏色的泥土分別代表五個方位:東為青土,南為紅土,西為白土,北為黑土,中為黃土。請小組合作探究:探究黑土、黃土和紅土在我國分布最為廣泛,這三類土壤的典型分布區在哪兒?影響這三類土呈現不同顏色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提示黑土:東北平原;氣候濕潤寒冷,微生物活動較弱,土壤中有機物分解慢,積累較多,所以土色較黑。黃土:黃土高原;由于土壤中有機物含量較少的緣故。紅土:南方低山丘陵地區;高溫多雨的氣候,礦物質的風化作用強

9、烈,分解徹底,易溶于水的礦物質幾乎全部流失,只剩氧化鐵、鋁等礦物質殘留土壤上層,形成紅土壤。素養凝練1. 土壤的形成過程裸露陽光、風、水成土微生物、低等生物原始高等植物母質土壤成熟土壤人類活動f耕作耕作土壤風化巖石2影響土壤發育的主要因素卑瞄土填(毘硯土母質肋吁崖誠堆.WJ曲土母質坡1;,1舉響水熱狀就Ml堆.曲駭J孔廉.陰倶TT換峨黏怖促進豈仃|.異水熱爺T毎響風化花的耳發(1)成土母質(3)生物生物(4)地形(5)人類活動成上母質1諛韌円過程生物活動化學過程一|畀石鳳化過程一1水熱狀況一I外力柞用Ji貌間It:成L聴昭戒過程屮記活躍的因帝有機質來源吒侯,恆被lT卜一陵乘氐變忙FI然I邈坦I

10、改哩上壤的結構、屣朮性、通弐性磁d改變上壤的水乃、溫度狀況些基|炭變上塔的養分循環狀況鯉4改變七地的開養止素組也數笊和議生斷商素養應用例2:(人地協調觀)閱讀圖文資料,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要求。墑”指土壤的水分狀況,受土壤水運動影響,“墑情好”有利于種子發芽和作物生長。土壤在過水后會形成更多通往地表的毛細管,下層土壤水分主要沿毛細管運動到表層。(1) 齊民要術中有“鋤不厭數,勿以無草而中綴”,“鋤”的核心作用是什么?(2) 隴中地區農民在谷子春播后往往采取壓實表土層的方法提高出苗率,原因是什么?提示(1)截斷土壤毛細管,減少蒸發。(2)增加表層土壤與其下層土壤毛細管的接觸,促進下層水分向表層運動,

11、增加土壤含水量。課堂小結考點必背1.土壤的主要組成成分。2. 土壤的形成過程。3.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4. 土壤的主要功能。5. 土壤養護的主要措施。課堂學業達標F圖為小尺度范圍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圖。完成12題。1.圖中至代表了自然地理環境的大氣、生物、地質、地形、水文要素,其中對土壤形成比較穩定的影響要素是()A.B.C.D.2.圖示區域()A. 土壤肥力與生物活動密切相關B. 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C. 土壤的礦物養分主要來自植被D. 林地土壤肥力一般高于草地解析第1題,地質、地形是土壤形成較穩定的影響因素;大氣、生物和水文是土壤形成較為活躍的因素。第2題,土壤巴力與生物活

12、動關系密切,故A正確。山坡上因地形坡度大,土壤易被侵蝕搬運,故土壤厚度較薄,故B錯誤。土壤的礦物養分來自于成土母質,植被是提供有機質的,故C錯誤。草地由于根系密集,利于有機質富集,土壤巴力較森林土壤高,故D錯。答案1.C2.A土壤的淋溶作用與降水有著直接的關系,降水越多,淋溶層越厚。圖a是不同氣候下(濕潤、半干旱、干旱)的土壤剖面發育示意圖,圖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與有機質的質量百分比關系示意圖。讀圖完成34題。地壷甲2HII內虺表有機質的質掘IT仔出1旳0216fllfl3.與土壤有機質的來源密切相關的因素是()A.生物B.地形C.降水D.成土母質4. 能代表草原地區土

13、壤發育情況的組合是()A.甲與IB.甲與IIC.乙與IID.丙與I解析第3題,生物是土壤有機質的主要來源,選A。第4題,甲圖淋溶層最厚,是在濕潤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乙圖無淋溶層,是在干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丙圖淋溶層適中,是在半干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該地區發育著草原土壤。森林表層枯枝落葉多,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草原土壤,下部淋溶作用強,有機質含量少,可以判斷I為草原土壤,故選D。答案3.A4.D5. 讀下圖,完成下列問題。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的主導作用表現為。具體體現為:,。(2) 土壤中有機質包括遺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殘體,如圖中的和經過微生物的生化作用形成的。(3) 土壤中礦物養分的富集,主要是指。

14、(4) 自然土壤的形成,是在生物的主導作用下,加上、等其他因素的參與作用,并經過過程。解析形成土壤的因素眾多,在其過程中,生物通過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對成土母質的不斷改造具有重要意義。生物的主導作用,具體體現在有機質的積累過程和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經過生物作用與氣候、地形等因素的參與作用,再經過長期的發育過程,成土母質就形成了自然土壤。答案(1)通過微生物、低等植物、高等植物對成土母質的不斷改造有機質的積累過程養分元素的富集過程(2) 腐殖質氮素(3) 植物選擇性地吸收營養元素,儲存在生物體內,植物的殘體分解后又回到土壤表層(4) 氣候地形長期的發育課后質量評估合格考小試牛刀一、選擇題(

15、共11個小題,每小題4分,共44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土壤空氣和土壤水分貯存于土壤孔隙中,兩者體積組成比例常因外界因素而此消彼長。下圖中虛線表示土壤中空氣和水分所占比例分別約為4%和46%。讀圖1.適宜多數植物生長的理想的土壤空氣和水分比例變幅在()A. 之間B.之間C.之間D.之間2. 利用遙感技術監測土壤水分含量變化,主要依據土壤()A.溫度B.孔隙C.肥力D.空氣解析第1題,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氣的組成比例常常共同影響著土壤的熱量狀況。當水分過多時,空氣就會受到排擠,造成土溫下降,土壤缺氧,影響植物生長;如果空氣過多而水分缺少,則會造成養分和水分供應不足,

16、植物就會枯萎。性狀良好的土壤,則既能通氣透水,又能蓄水保溫。適宜多數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的空氣和水分組成比例一般在20%30%之間變化。第2題,遙感技術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過傳感器在航空或航天器中接收地面物體反射或輻射的電磁波信息,并以圖像膠片或數據磁帶記錄下來。根據遙感相片上反映的溫度狀況,可以推知土壤中水分含量的變化。答案1.C2.A土壤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下形成的,土壤能夠反映其所在地域的自然環境特征。我國古代用青、紅、黃、白、黑五色來描述我國五個方位的土壤(下圖)。據此完成34題。3.東北黑土比南方紅壤()A. 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強B. 土壤腐殖質的累積作用強C. 降水對土壤的淋溶作用強D

17、. 氣溫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強4.從青到黃再到白,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逐漸減少,其主要原因是()A.水分條件變化B.熱量條件變化C.農業類型差異D.地勢高低差異解析第3題,東北地區比南方地區溫度低,氣溫使土壤的增粘作用弱,土壤中微生物分解作用弱,土壤腐殖質的累積作用強,故A、D錯,B正確;東北地區比南方地區降水少,降水對土壤的淋溶作用弱,C項錯誤。第4題,從青到黃再到白的分布規律,符合從沿海到內陸的降水分布規律,主要影響因素是水分,故選A。答案3.B4.A讀土壤與其他自然地理要素的關系圖,完成56題。0囲化叢巖宵機靈留物5. 圖中影響土壤形成最活躍的要素是()A.風化基巖B.氣候C.地形D.生物6.

18、 圖示區域() 地表徑流量與植被覆蓋率負相關 陡坡上的土壤厚度一般比較淺薄 土壤的礦物養分主要來自植被 地下徑流量受當地氣溫影響大A.B.C.D.解析第5題,生物是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也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土壤肥力的產生與生物作用密切關聯。故答案選D項。第6題,植被覆蓋率越高,水體下滲越多,地表徑流越少,因此地表徑流量與植被覆蓋率負相關,正確;陡坡上由于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水土遷移較快,因此土壤厚度一般比較淺薄,正確;土壤中的礦物養分來自于成土母質,錯誤;地下徑流量受當地降水和植被的影響大,錯誤。因此正確,故答案選A。答案5.D6.A土壤是由固相(礦物質、有機質)、液相(土壤水或溶液)

19、和氣相(土壤空氣)三相物質組成的,土壤容重(pb)是指田間自然狀態下,單位體積土壤烘干后的重量:p二Ms/Vt二Ms/(Vs+Vw+Va)其中M表示物質質量,V表示物質體積,土壤容重與土壤質地、壓實狀況、土壤顆粒密度、土壤有機質含量及各種土壤管理措施有關。有機質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發育良好。下圖為土壤三相物質比例示意圖。據此回答79題。土壤空宅41-一士娜潑T1%7. 土壤容重越大()A.有機質含量越低B.土壤孔隙度越高C.單位體積土壤干重越輕D.越利于作物生長8. 下列四種土壤中,土壤容重最小的是()A.東南丘陵的紅壤B.松嫩平原的黑土C.三江平原的沼澤土D.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水

20、稻土9. 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A.引水灌溉B.秸稈還田C.深耕土地D.紅壤摻沙解析第7題,根據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機質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單位體積土壤干重越重,則越不利于作物生長,選A。第8題,根據材料,“有機質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選項中最肥沃的土壤容重應最小,據此選B。第9題,秸稈還田、深耕土地、紅壤摻沙都可以增加土壤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而引水灌溉使得土壤物質緊實,可能會提高土壤容重,選A。答案7.A8.B9.A研究土壤水分的空間分布特征對農業生產、植被恢復和土地的合理利用等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下圖為黃土高原某溝壑區不同坡度和坡向的土壤水分含量剖面分布圖

21、。讀圖完成1011題。10. 甲圖表明,隨著坡度的增加()A. 土壤剖面相同深度含水量增加B. 土壤總的儲水能力提高十分顯著C. 地表徑流下滲補給的能力降低D. 降水后形成地表徑流減少明顯11. 從土壤水分條件看,黃土高原溝壑區植被生長條件較好的是()A.陽坡緩坡B.陽坡陡坡C.陰坡陡坡D.陰坡緩坡解析第10題,根據甲圖信息可知,坡度越大,土壤含水量總體越小。土壤水分大多來自于地表徑流的下滲,因此,圖示表明隨坡度增加,地表徑流下滲補給的能力降低,選C。第11題,黃土高原植被生長與水分條件息息相關。根據乙圖,同一深度,陰坡的含水量總體較高;根據甲圖,同一深度,坡度緩的地方總體含水量較多,因此,本

22、題選D。答案10.C11.D二、非選擇題(共3大題,含1道附加題,共56分)12.下圖為土壤與成土母質、氣候、生物的關系圖。讀圖完成下列要求。(18分)I道質吸收tZtfhjfMJ*fnjff謐SSe.成I:母質(1) 填寫圖中數碼、代表的地理事物含義:表示綠色植物的作用,表示綠色植物從土壤中吸收。(4分)(2) 氣候對土壤形成的影響主要是通過和來實現。我國東北地區的黑土有機質含量很高,其主要原因是。(6分)(3) 簡答成土母質與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作用。(8分)解析第(1)題,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通過根部吸收礦物質合成有機物質。第(2)題,氣溫和降水影響著土壤的肥力。第(3)題,

23、結合教材即可回答。答案(1)光合礦物質(2)降水氣溫氣溫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緩慢,使有機質積累多(3) 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的物質基礎和植物礦物養分元素(氮除外)的最初來源,成土母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土壤的性質;生物是土壤有機物質的來源,是土壤形成過程中最活躍的因素。13. 土壤是地理環境的一個要素,其形成和發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響。讀圖完成下列要求。(16分)圖例枯袪無葉A3A淀ms蘋原土塩別面圈毋飆*n卜*2喪林土境1面圖(1)在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中,共同具有完整土壤分層示意圖中的土壤層是層和層。(4分)(2)不同的土壤質地存在差異。決定土壤質地的最主要因素是。(2分)(3)分析完整土壤分層示意圖中A層的成因及影響其厚度的因素。(10分)解析第(1)題,根據“完整土壤分層示意圖”可推斷出答案。第(2)題,成土母質是形成土壤的物質基礎。第(3)題,枯枝落葉和動物的遺體被微生物分解,形成腐殖質層。其影響因素主要跟動植物的數量、氣候和人類活動有關答案(1)腐殖質淋溶(2)成土母質(3)枯枝落葉和動物的遺體被微生物分解。影響厚度的因素:枯枝落葉的數量;氣溫高低對微生物活躍程度的影響;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濾強度;坡度大小和人類活動等。等級考大顯身手14. (附加題)下圖是不同氣候條件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