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急救知識_03-04生命體征的觀測與病情的判斷-船上常用急救技術_第1頁
基本急救知識_03-04生命體征的觀測與病情的判斷-船上常用急救技術_第2頁
基本急救知識_03-04生命體征的觀測與病情的判斷-船上常用急救技術_第3頁
基本急救知識_03-04生命體征的觀測與病情的判斷-船上常用急救技術_第4頁
基本急救知識_03-04生命體征的觀測與病情的判斷-船上常用急救技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3生命體征的觀測與病情的判斷n3.1生命體征的觀測n3.2病情的判定和死亡的判定 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使學員掌握生命體征的觀測方法,了解死亡的判斷標準。3.1生命體征的觀測n3.1.1體溫n(1)體溫測量及其正常范圍n我國一般按攝氏法進行記錄。測量體溫的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種:n口測法將消毒后的體溫計置于患者舌下,讓其緊閉口唇,囑患者不用口腔呼吸,5分鐘后讀數。口測法正常體溫值為36.337.2??跍y法測量結果較準確,但不能用于嬰幼兒及神志不清者。n肛測法讓患者取側臥位,將肛門體溫計頭端涂布潤滑劑后,徐徐插入肛門內達體溫計長度的一半為止,5分鐘后讀數。肛測法正常體溫值為36.537.7,一般較口測

2、法讀數高0.30.5。肛測法測值穩定,多用于嬰幼兒及神志不清者。n腋測法將體溫計頭端置于患者腋窩深處,用上臂將體溫計夾緊,10分鐘后讀數。腋測法正常體溫值為3637。注意,腋窩處應無致熱或降溫物品,并應將腋窩汗液擦干,以免影響測定結果。腋測法簡便、安全,且不易發生交叉感染,為最常用的體溫測定方法。3.1生命體征的觀測n(2)體溫的波動n生理情況下,體溫有一定的波動。早晨體溫略低,下午略高,在24小時內的波動幅度一般不超過1;運動或進食后體溫略高;老年人體溫略低;月經期前或妊娠期婦女體溫略高。n(3)體溫測量的注意事項n測量前應將體溫計的汞柱甩到36以下,否則測量結果高于實際體溫。n采用腋測法時

3、,須用上臂將體溫計夾緊,否則測量結果低于實際體溫。n檢查是否局部存在冷熱物品或刺激,如用溫水漱口、局部放置冰袋或熱水袋等,這些因素將影響測量結果。3.1生命體征的觀測n3.1.2脈搏n正常人的脈搏反映著心跳的情況。隨著心臟節律性地收縮和舒張,動脈內的壓力隨之升降,由此引起血管壁交互出現一次擴張和回縮的搏動稱為脈搏。心跳與呼吸一樣,是生命存在的征象,心跳停止,生命即終止。n正常人脈搏次數與心跳次數一致,而且節律均勻、間隔相等,每分鐘60100次。脈搏在日間較快,睡眠中較慢,體力勞動和情緒激動時較快,發熱時脈搏也增快。n通常用觸摸橈動脈的搏動來觀察心跳的情況。橈動脈搏動在腕關節上2厘米處,靠大拇指

4、一側。方法是,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并列,平放于選定的位置,檢查壓力大小以能清楚感到波動為宜,注意觀察患者脈搏的節律性及每分鐘次數。n在緊急情況下,判斷病人是否停止心跳的最方便方法是觸摸頸動脈的搏動,如果頸動脈停止搏動,說明心跳停止。觸摸頸動脈搏動的位置和方法:救人者用食指和中指感覺喉結的位置,將手指順著自身方向下滑25厘米,感覺頸動脈的跳動,在喉結兩側的凹陷處,向下按壓,可觸摸到明顯的搏動(圖3-1)。3.1生命體征的觀測圖3-1判斷有無脈搏中指和食指置于頸前甲狀軟骨外側;手指向頸動脈溝滑動3.1生命體征的觀測n3.1.3呼吸n正常成年人的呼吸頻率為每分鐘1620次,節律均勻,深淺一致。呼吸頻

5、率超過每分鐘24次或低于每分鐘12次,都是不正常的表現。呼吸是生命存在的征象,呼吸停止,隨之心臟停止跳動,標志著生命的終結。n判斷有無呼吸的方法是一看、二聽、三感覺。一看,即看胸部、腹部區有無起伏;二聽,即聽有無呼吸氣流通過(注意,環境嘈雜時不易準確判斷);三感覺,即用面頰貼近病人口鼻部,體察有無呼氣氣流的吹拂感。n呼吸停止的表現是胸部、上腹部無起伏,口鼻無呼吸氣流通過。n呼吸的計數是在安靜情況下觀察病人胸部或腹部起伏的次數,一起一伏表示呼吸一次。當危重病人的呼吸較淺不易觀察起伏時,可用小棉花放在鼻孔旁,觀察棉花吹動次數進行計數。3.1生命體征的觀測n3.1.4血壓n血壓是流動著的血液對血管壁

6、所施的側壓力。通常所說的血壓是指體循環的動脈血壓。當心臟收縮時,動脈血壓所達到的最高值叫做收縮壓;心臟舒張時,動脈血壓降至最低值,稱為舒張壓。二者之差為脈壓。正常成年人血壓正常值的變動范圍:收縮壓為90140毫米汞柱,舒張壓為6090毫米汞柱。n血壓的測量方法:一般測右上臂,血壓計最好與心臟同高。測量時,打開血壓計,將袖帶內的氣體排除,平整地纏在右上臂的中13處,下緣距肘窩23厘米,松緊適度;將聽診器放在肘窩肱動脈波動處,并向袖帶內打氣;等動脈波動消失時,再將水銀柱升高2030毫米汞柱,緩慢地放出袖帶中的氣體;當聽到第一個動脈搏動聲音時,水銀柱上所顯示的壓力即為收縮壓;待水銀柱漸漸下降至聲音消

7、失,或音調節律突然減弱時,水銀柱所顯示的壓力為舒張壓。一般連測23次,取其最低值。3.1生命體征的觀測n3.1.5瞳孔n兩眼黑眼球正中的圓孔,稱為瞳孔,直徑約34毫米。瞳孔表面覆蓋一層很薄的透明的膜,叫做角膜。正常瞳孔的兩側大小相等,而且是圓形的,對光反射存在。n兩側瞳孔一大一?。涸谀X中風、嚴重顱腦外傷時出現,表明發生了腦水腫、腦疝,病情危重,需要立即搶救。n兩側瞳孔均為針尖大?。涸诩毙灾卸?如有機磷農藥中毒、嗎啡中毒、海洛因中毒等)及腦干出血時出現,表明病情危重,必須立即搶救。n兩側瞳孔顯著擴大,直徑45毫米,表示病人瀕臨死亡或已經死亡。3.1生命體征的觀測n3.1.6意識n意識是指人對周圍

8、環境和自身的識別能力及清晰程度,是大腦功能活動的綜合表現。正常人的意識清晰,對答正確,能夠正確地識別時間、地點、人物,能對環境的刺激作出相應的反應。通過觀察病人的意識狀態,可以判斷病情的嚴重程度。n意識不清的幾種情況:病人倒在地上或床上,睡眠中叫不醒,大聲呼喊病人名字并搖晃身體也毫無反應;將病人從睡眠中叫醒,很快又睡過去;神志恍惚、淡漠,不能正確回答問題,回憶不清楚周圍的人和事。n意識的判斷方法:輕拍病人面部或肩部,并大聲叫喊:“喂,你怎么啦?”也可大聲叫其名字,同時拍打或用力搖晃其肩膀,如果病人毫無反應,說明病人神志喪失。3.2病情的判定和死亡的判定n3.2.1病情判斷的步驟n當病人突然發病

9、時,最先觀察的是意識,其次依次為呼吸、脈搏、心跳、瞳孔。具體步驟如下:n輕輕搖動或呼喚患者,判斷其有無反應,是否清醒;n對不省人事的患者,可用仰頭抬頦的方法使呼吸道暢通;n靠近患者口鼻,判斷其是否有呼吸;n觸摸頸部,判斷其是否有頸動脈搏動。3.2病情的判定和死亡的判定n3.2.2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斷標準n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斷標準如下:n神志喪失;n頸動脈搏動消失;n呼吸停止;n瞳孔散大、固定;n心電圖呈一條直線或其他表示心臟停跳的圖形。3.2病情的判定和死亡的判定n3.2.3死亡的判斷n現場必須由兩人認可的下列現象可判斷為死亡:n心跳停止;n呼吸停止;n瞳孔散大、固定;n尸僵尸斑出現;n眼角膜

10、混濁;n腐敗。n(1)病情判斷有哪些指標?如何判定?n(2)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斷標準是什么?4船上常用急救技術n4.1心肺復蘇術(CPR)n4.2外傷性出血與止血方法n4.3包扎的方法n4.4骨折的固定術n4.5傷員和病人的搬運 通過本章內容的學習,使學員掌握徒手心肺復蘇的操作方法,掌握外傷性出血及止血的各種操作方法和骨折的簡單固定方法,熟悉傷員和病人的搬運方法。4.1心肺復蘇術(CPR)n4.1.1心肺復蘇的開始步驟n心臟驟停的早期識別應基于對病人意識的評估和正常呼吸是否缺失,患者最初可表現為喘氣式呼吸或有癲癇樣發作,這些非典型表現常使施救者困惑而導致呼救或開始心肺復蘇的延擱。n(1)判斷病

11、人意識n首先判斷病人是否存在意識,方法見本書3.1.6所示。救護者應與病人一起離開有危險的場所,搬動病人時不能加重損傷,應盡快開始基本生命支持的操作,如圖4-1所示。n(2)呼救n立即高聲呼救,目的在于呼喚其他人前來幫助;同時盡快撥打120急救電話,向急救中心呼救,使急救醫生盡快趕來。n(3)放置病人于心肺復蘇體位n使病人仰臥在堅實的平面上,頭部不得高于胸部,應與軀干在一個平面上。如果病人躺在軟床或沙發上,應移至地面上或在其背部墊上與床同寬的硬板。施術者站或跪在病人的一側或兩側,操作較為方便。4.1心肺復蘇術(CPR)圖4-1心肺復蘇的開始步驟判斷病人有無意識;呼救;放置病人于心肺復蘇體位4.

12、1心肺復蘇術(CPR)n4.1.2人工循環n胸外按壓是建立人工循環的主要方法,通過胸外按壓可維持一定的血液流動,配合人工呼吸可為心臟和腦等重要器官提供一定含氧量的血流,為進一步復蘇創造條件。人工循環的具體操作步驟和注意事項如下:n(1)判斷心臟有無跳動n根據頸動脈的脈搏來判斷心臟有無跳動,方法見3.1.2。10秒內完成此項檢查。注意,在緊急情況下,不要反復觸摸頸動脈搏動來判斷心跳是否停止,以免耽誤搶救時機。當發現人突然倒下,經評估沒有反應、沒有呼吸或呼吸不正常時,即視其為心臟驟停,而非專業施救者不要作判斷脈搏的嘗試。n(2)胸外心臟按壓時手的位置n胸外按壓的正確部位是胸骨的中下13交界處(兩乳

13、頭連線中點的胸骨下方)。4.1心肺復蘇術(CPR)n(3)按壓n用一只手的掌根部置于胸骨的下半部,另一手掌重疊放在這只手背上,手掌根部橫軸與胸骨長軸確保方向一致,雙手的手指交鎖或平行重疊,手指翹起,不能壓在胸壁上。按壓時,肘關節伸直,依靠肩部和背部的力量垂直向下按壓,切忌左右擺動,使胸骨壓低至少5厘米,隨后突然放松,按壓和放松的時間大致相等,如圖4-2所示。放松時,雙手不要離開胸壁,按壓之間使胸壁完全回彈,按壓頻率至少100次分鐘。搶救者體位及手掌根壓胸方式;下壓(注意手指翹起,不應壓在胸壁上);放松4.1心肺復蘇術(CPR)n(4)按壓效果的評定n按壓時,要密切觀察效果。如按壓有效,則患者膚

14、色轉紅,散大的瞳孔縮小,頸動脈可觸摸到搏動,口鼻輕微喘氣,自主心律恢復。n(5)胸外按壓的并發癥和禁忌癥n胸外按壓時應遵循正確的操作方法,避免并發癥的發生。按壓時力量要適度,切勿用力過猛,以免引起肋骨骨折。胸外按壓的主要并發癥包括:肋骨骨折、心包積血或心臟壓塞、氣胸、血胸、肺挫傷、肝脾撕裂和脂肪栓塞。胸外按壓的禁忌癥主要有:廣泛肋骨骨折、心包填塞、心臟外傷、張力性氣胸等。4.1心肺復蘇術(CPR)n4.1.3開通氣道n(1)清理口腔異物n清理口腔異物前,先解開衣領,松開皮帶。異物包括嘔吐物、痰液、泥沙、雜草等。清理方法是:使病人的頭偏向一側,液體狀的異物可順位流出,還可用食指包上紗布或手帕等將

15、口腔異物掏取出來,并注意取出病人的假牙等。n(2)開放氣道n當病人意識喪失以后,舌肌松弛,舌根后墜,造成氣道阻塞,可采用仰頭抬頦法開放氣道。方法是:術者一手置于患者前額用力加壓,使頭后仰,用另一手的食指、中指抬起下頦,使下頜尖至耳垂的連線與地面呈垂直狀態,以通暢氣道。如圖4-3所示。昏迷病人舌根下墜至咽后壁;仰頭抬頦法開放氣道4.1心肺復蘇術(CPR)n4.1.4人工呼吸n開放氣道后,將耳朵貼近病人的口鼻附近,感覺有無呼氣氣流的吹拂感,同時觀察病人的胸部和腹部有無起伏動作,并仔細聽有無氣流呼出的聲音。若無上述體征,可確定無呼吸,應立即實施人工通氣。判斷及評價時間不應超過10秒(最好控制在5秒內

16、)。n(1)口對口呼吸法n人工呼吸法中,最簡便、有效的方法是口對口呼吸法,如圖44所示。施救者呼出氣體中的氧氣足以滿足患者的需求。具體方法是:術者用置于患者前額的拇指與食指捏住患者鼻孔,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全罩住,然后緩慢吹氣,確保吹氣時有胸廓抬起,吹氣后,放開鼻孔待病人呼氣,搶救者再準備下一次吹氣(圖4-4)。吹氣頻率為每68秒給1次呼吸(810次呼吸/分鐘),每次吹氣為1秒以上,吹氣量以能夠見到患者胸廓運動為標準,避免過度通氣(500600毫升)。不必與胸外按壓同步。4.1心肺復蘇術(CPR)圖4-4口對口呼吸法頭后仰捏緊鼻孔;口對口吹氣;放開鼻孔觀察病人呼氣;捏緊鼻孔再吹氣4.1心肺復蘇術(

17、CPR)n(2)口對鼻人工呼吸法n當病人口腔嚴重外傷、牙關緊閉不宜做口對口人工呼吸時,可采用口對鼻人工呼吸法。該法的操作與口對口呼吸法相似,只是吹氣時應關閉口腔,病人呼氣時應開放其口腔,如圖4-5所示。圖4-5口對鼻人工呼吸法頭后仰,關閉口腔;口對鼻吹氣4.1心肺復蘇術(CPR)n4.1.52010年心肺復蘇(CPR)與心血管急救指南主要內容與注意事項n(1)CPR步驟從氣道呼吸按壓(ABC)更改為按壓氣道呼吸(CAB)。n(2)強調提供高質量CPR的舉措:n快速、用力按壓,按壓的頻率至少應達100次/分鐘,按壓時胸部至少下陷5厘米。n盡可能減少對按壓的干擾或中斷。開始行胸外按壓30次(約18

18、秒完成),而后2次通氣,可使CPR延遲更少;如2人以上急救,每2分鐘輪換1次或5個循環后輪換。n按壓后使胸廓充分回彈,這樣才能造成胸腔內負壓,促使靜脈回流至心臟。n避免過度通氣。吹氣量以能夠見到患者胸廓運動為標準。4.1心肺復蘇術(CPR)n(3)早期識別:2010年指南強調,發現無意識、無反應者立即啟動急救程序,對無呼吸或不正常呼吸(嘆息)的成年患者馬上做胸外按壓。n(4)淡化專業施救者實施脈搏檢查的重要性。在病人血壓異常降低或缺失時,對有無脈搏的判斷常不準確,因此專業人員應用不超過10秒的時間來檢查脈搏。而非專業施救者不要作判斷脈搏的嘗試,當發現成人突然倒下,經評估沒有反應、沒有呼吸或呼吸

19、不正常時,即視其為心臟驟停。n(5)刪除了判斷呼吸的“看,聽,感覺”流程,以避免延誤胸外按壓的施行,更加強調目擊者的現場心肺復蘇行動。4.1心肺復蘇術(CPR)n(6)無論單人還是兩人施救,成人徒手心肺復蘇按壓通氣比均為30 2,如圖4-6所示。n(7)用擔架搬運病人或者是在救護車上進行心肺復蘇時,應不間斷地進行,必須間斷時,間斷時間不超過10秒。n(8)兩人施行心肺復蘇時,可分別站(或跪)在病人的兩側,便于交替進行人工呼吸和心臟按壓,受到空間條件的限制時,也可站(或跪)在同側施救。4.2外傷性出血與止血方法n4.2.1指壓動脈止血法n指壓動脈止血法是根據全身動脈血管的分布情況,臨時用手或手掌

20、直接壓迫傷口近心端的動脈干,將動脈干壓迫在深部的骨面上,使血管被壓閉,以阻斷血液的流通,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圖4-7是全身動脈指壓止血點。4.2外傷性出血與止血方法n本方法是一種臨時有效的措施,其持久性較差,所以凡是大血管出血的傷員,在使用指壓動脈止血法的同時,還要考慮改用其他較持久的止血辦法。n(1)頭面部出血指壓法n如果出血在頭頂部,可壓迫同側顳動脈(耳前動脈)止血。具體做法是,在大耳輪前方有一個動脈搏動處,用拇指或食指壓迫,使血管閉合而止血,如圖4-8所示。n如果出血在口鼻面頰部,則可壓迫頜外動脈(面動脈)止血。急救者一手固定傷員的頭部,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在受傷側的下頜角前153厘米的凹

21、陷處可觸及一動脈搏動點,壓迫此點即可止血,如圖4-9所示。4.2外傷性出血與止血方法n(2)頭頸部出血指壓法n圖4-10頸總動脈指壓法頭頸部出血指壓法適用于頭頸部創傷的動脈大出血情況,用手指壓在氣管旁的頸總動脈止血。方法是,在該側的胸鎖乳突肌和氣管之間有一較強搏動處,用拇指或其他四指將頸總動脈壓在該側的頸椎橫突上即可止血。壓迫頸總動脈時,容易引起病人腦缺氧、昏迷、脈搏變慢、血壓下降等,所以不是特別緊急的情況不宜使用此法,更不宜兩側同時進行,如圖4-10所示。4.2外傷性出血與止血方法n(3)肩與上肢出血指壓法n當肩部、腋窩部、上臂上部發生動脈出血時,可壓迫鎖骨下動脈止血。方法是,用拇指在傷側的

22、鎖骨上窩中部摸到鎖骨下動脈搏動點之后,將拇指向下內后方的第一肋骨施壓即可止血,如圖4-11所示。n如果出血在上臂遠端或在前臂及手部位,則可壓迫肱動脈止血。壓迫點在傷側上臂肱二頭肌內側的溝處,將肱動脈壓于肱骨的骨干上即可止血。方法是,用一只手將傷側的前臂提起,使傷側的前臂與肩平行,再用另一只手的拇指或其他四指壓住肱動脈止血,如圖4-12所示。4.2外傷性出血與止血方法n手指出血時,可先讓病人將受傷的手高舉過胸,然后壓迫手指根部兩側即可止血,如圖4-13所示。n(4)下肢出血指壓法n當大腿或小腿外傷造成動脈出血時,可壓迫股動脈止血。方法是,在傷側的大腿上端腹股溝中間稍下方的搏動處,用兩手的拇指或雙

23、手掌重疊壓迫,將股動脈用力壓在恥骨上止血,如圖4-14所示。n動脈出血的指壓法只能起到暫時止血的作用,如果傷員需轉送醫院,則需采用比較有效的止血方法,如加壓包扎止血法、止血帶止血法等。4.2外傷性出血與止血方法n4.2.2止血帶止血法n止血帶止血法是利用有彈性的膠皮管、較軟的布帶或三角巾折成的布帶等在出血部位的近心端將整個肢體進行綁扎,以阻斷通向肢體的動脈血流,使末端沒有血液供應,從而達到止血目的。止血帶止血法適用于四肢較大動脈出血的止血。有時,在現場找不到膠皮類止血帶時,可用聽診器膠管或三角巾、繃帶、手帕等代用,但不可用繩索、電線或鐵絲等物品代替止血帶。n(1)橡皮止血帶止血法n首先,在綁扎

24、部位用毛巾或衣服墊好,用左手的拇指、中指、食指持止血帶的一端(距上端810厘米),然后用右手拉緊止血帶的另一端繞傷肢纏兩圈,將止血帶的末端放入止血帶下面左手的食指、中指之間,最后兩指夾住止血帶拉回固定,如圖4-15所示。4.2外傷性出血與止血方法n(2)絞緊止血法n將繃帶卷或將毛巾、紗布折成繃帶卷大小放在傷口近心端的動脈干上,用布帶子放在其上繞肢體兩圈后拉緊,待兩端合攏后打一活結,將絞棒插在后一圈的下面提起絞緊,然后將絞棒的一端插入活結內,最后將活結拉緊固定絞棒,如圖4-16所示。4.2外傷性出血與止血方法n(3)使用止血帶的注意事項n止血帶止血法使用不當會引起或加重肢端壞死、急性腎功能不全等

25、并發癥。因此,使用止血帶應注意如下事項:n止血帶主要用于四肢的動脈出血,如果不是較大的動脈出血,可不必使用止血帶止血。n必須記住或記錄開始使用止血帶的時間,如果時間較長,應每一小時內放松一次,每次13分鐘,使肢體在短時間內恢復血液的循環。松解期間,傷口可作加壓包扎,加壓包扎能夠止血時,則可不必再上止血帶。若有大血管損傷,出血已很多時,不要輕易松解止血帶,以免引起嚴重后果。4.2外傷性出血與止血方法n止血帶的松緊,以不流血為度。過松時,起不到止血效果;壓迫過緊時,易損傷神經和引起組織壞死。n上止血帶前,先將傷肢抬高片刻,使靜脈回流。止血帶應安置在距離傷口近些的地方(近心端),但又不要直接接觸傷口

26、。n上臂不應扎在中13處,以免損傷橈神經,引起遠端的肢體麻痹,應扎在上臂的上13或前臂的最上部。前臂和小腿有兩根骨骼,止血帶對動脈壓迫不緊時,止血效果不好;遇此情況時,止血帶可安置在上臂或大腿的下1/3部位。n安放止血帶時,應在肢體上用繃帶或布類物品如棉花、毛巾、衣服等包裹在止血帶的下面,再將止血帶扎緊在繃帶等物品的上面,以免損傷神經。4.2外傷性出血與止血方法n4.2.3加壓包扎止血法n(1)敷料加壓包扎止血法n敷料加壓包扎止血法是在傷口處填塞以干凈的紗布后,再用繃帶進行加壓包扎的方法。該方法主要適用于較小的血管引起的出血或滲血,有骨折或有異物存在時則不適用。n止血時,除在傷口處填塞紗布外,

27、有條件時可在創口處撒上止血藥物的粉末,如云南白藥粉或明膠海綿等,然后再加壓包扎以取得更好的止血效果。要注意的是,創口一定要保持清潔,不得任意用黃土、棉花或香灰等止血。(2)屈肢加墊止血法肢體的關節部位下端出血時,首先在關節屈側加棉墊、毛巾團或折疊好的三角巾,然后將傷肢關節屈曲后進行固定,以達到止血的目的,如圖4-17所示。4.3包扎的方法n4.3.1包扎的注意事項n(1)常用的包扎材料有三角巾、繃帶和毛巾等。如果沒有這些現成材料,情況緊急時可就地取材,如撕開衣服進行包扎或利用其他材料包扎。如有條件,最好用消毒敷料,敷料要蓋住傷口并最少超出傷口邊緣3厘米。n(2)包扎前,要先暴露傷口,判斷傷情,

28、并對傷口做初步的處理。沒有條件時,傷口不必敷藥,一般簡單包扎即可。n(3)禁止將傷口內脫出的組織、內臟、骨骼等塞回傷口內,以免引起深部嚴重污染及進一步損傷。n(4)條件許可時,首先進行傷口消毒,然后再用消毒敷料包扎。一般用2碘酒、75酒精進行傷口周圍皮膚消毒后,再用消毒敷料蓋上并包扎固定。包扎要牢固可靠,松緊恰當。n(5)包扎傷口時,先用肥皂水將傷口周圍的污泥等洗凈,然后用碘酒、酒精消毒,要注意無菌操作,避免用手指直接接觸傷口。4.3包扎的方法n4.3.2三角巾包扎法n三角巾的各部分名稱如圖4-18所示。三角巾包扎應用方便,包扎法容易掌握,包扎面大,適用于身體任何部位。使用三角巾包扎時,要求邊

29、固定、角拉緊、中心伸展及與敷料貼實。常用的三角巾有三角式、燕尾式和條帶式,三角式與燕尾式的三角巾如圖4-19所示。4.3包扎的方法n4.3.2.1頭面部三角巾包扎法n(1)頭部包扎法n首先,將三角巾底邊反折34厘米,放于前額兩眉的上方;然后,將三角巾的頂角放在頭后部,三角巾的兩端經兩耳上方拉向頭后部交叉,再返回前額部打結;最后,將后部多余的三角由頂角部分掖入頭后部的交叉處,如圖4-20所示。4.3包扎的方法n(2)頭部風帽式包扎法n首先,在三角巾頂角和底邊中點各打一結,使三角巾類似風帽;然后,把三角巾的頂角結放于前額,底邊結放于枕骨結節下方,包住頭部;最后,將三角巾的兩底角往面部拉緊,在下頜處

30、交叉包繞下頜后,拉至枕后打結固定,如圖4-21所示。4.3包扎的方法n(3)面部面具式包扎法n首先,在三角巾頂角處打結,并用結兜住下頜;然后,將兩底角緊緊拉向頭后部,壓住底邊,并交叉繞至前額打結。包扎后,在眼、口、鼻處各剪開一小孔,如圖4-22所示。4.3包扎的方法n(4)下頜包扎法n將三角巾疊成長約10厘米的寬帶,兜起下頜,繞過頭頂到對側,在對側顳部將兩頭絞成十字,于頭部橫行包扎至對側打結固定,如圖4-23所示。4.3包扎的方法n4.3.2.2上肢三角巾包扎法n上肢任何部位損傷時,都可用三角巾將傷肢固定于胸前。方法是:先用一塊三角巾攤開于胸前,一角置于傷肢對側頸旁,將傷肢置于胸前,肘關節屈曲

31、呈90或略小的角度,折起三角巾使其下角自傷側頸旁搭過,并在頸后將兩角結扎;另用一塊三角巾疊成寬帶,將傷肢固定于胸壁上。上肢三角巾包扎法如圖4-24所示。4.3包扎的方法n4.3.2.3胸部三角巾包扎法n將三角巾對折成燕尾式后置于胸前,將其底邊繞到腰背部打結,再將兩燕尾角繞過頸后打結,如圖4-25所示。4.3包扎的方法n4.3.2.4腹部三角巾包扎法n首先,將三角巾頂角向下,底邊橫放在腹部;其次,拉緊三角巾兩底角,繞到后腰打結;最后,把頂角系帶后繞過會陰部到臀部與底角打結,如圖4-26所示。4.3包扎的方法n4.3.2.5下肢三角巾包扎法n將三角巾斜放在傷側臀部,頂角接近臀裂處,一底角置對側髂前

32、,用頂角帶子繞大腿纏繞;將另一底角反折向上,由臀后繞到對側髂前,與前一底角結扎,如圖4-27所示。4.3包扎的方法n4.3.2.6手部和足部三角巾包扎法n將三角巾一折為二,把手部或足部放在三角巾上,指尖或趾尖對準三角巾頂角,將頂角上翻蓋在手背或足背上,拉緊兩側底角,在手背或足背交叉,圍繞手腕或踝部打結,具體包扎方法如圖4-28、圖4-29所示。4.3包扎的方法n4.3.3繃帶包扎法n繃帶包扎比較方便,應用也較廣泛。如果現場搶救時沒有繃帶,可將衣物等撕成布條代替。n(1)環形包扎法n環形包扎的方法是,每圈重疊,環繞數圈,主要用于繃帶包扎的開始和結束,以固定帶端,如圖4-30所示。4.3包扎的方法

33、n(2)螺旋反折包扎法n螺旋反折包扎的方法是,先用環形法固定一端,再按照螺旋法進行包扎。螺旋包扎時,每周反折一次,反折時以左手拇指按住繃帶上面的正中處,右手將帶向下反折,并向后繞,同時拉緊,注意反折處不要在傷口上或骨隆起處,如圖4-31所示。螺旋反折包扎法主要用于粗細不等的部位,如小腿和前臂等處的包扎。4.3包扎的方法n(3)“8”字形包扎法n“8”字形包扎的方法是,先用環形法固定一端,然后按一圈向上、一圈向下的包扎順序包扎,每一圈在正前面和前一圈相交,并壓蓋前一圈的12,如圖4-32所示。該方法多用于肘、膝、踝、肩、髖等關節處的包扎。4.3包扎的方法n(4)回反包扎法n回反包扎為一系列的來回

34、反折,第一圈從中央開始,以后各圈分向左右,直到該端全部包蓋后,再做環形包扎固定,如圖4-33所示?;胤窗ǔS糜陬^部和斷肢包扎。4.4骨折固定術n4.4.1臨床表現n(1)局部疼痛和壓痛n這是骨折最常見的癥狀,骨折處有局部疼痛和壓痛,移動傷肢時疼痛加劇。n(2)局部腫脹與淤斑n這是由于軟組織挫傷,骨折端及周圍軟組織血管破裂出血所致。n(3)功能障礙n因肢體內部支架的斷裂及疼痛引起肌肉反射性痙攣,使受傷肢體部分或完全喪失其活動功能。如上肢骨折不能舉臂,下肢骨折不能站立和行走等。n(4)畸形、異?;顒蛹肮遣烈艋蚬遣粮衝這是骨折的三種專有體征,只要發現其中之一就可確診。骨折后,其斷端可能發生重疊、

35、成角、旋轉、側移或分離等畸形,并可出現異?;顒?。骨折斷端互相摩擦可以發出骨擦音或骨擦感,這些都是骨折的特征,但不應故意搖動傷處去找尋這些特征,以免加重傷員的痛苦,并造成更多的軟組織損傷和骨折移位。n(5)休克n多見于股骨干、骨盆、脊椎及顱骨等重大的骨折及多發生性骨折的傷員,且常伴有較嚴重的軟組織損傷和較廣泛的內出血,以及內臟破裂或顱腦損傷等。4.4骨折固定術n4.4.2骨折的現場急救n骨折的現場急救目的在于用簡單有效的方法,搶救生命,防止休克,保護傷肢,減少痛苦,避免組織再損傷和再污染,并創造運送條件。凡有骨折可疑的病人,均應按骨折處理,首先搶救生命,抗休克。對開放性骨折要進行創口包扎,最后進

36、行妥善固定,迅速轉運。n(1)骨折臨時固定的原則n就地固定,不要隨意移動傷員和傷肢,防止加重傷員傷情和痛苦。固定物可選用木條、竹片及書本、雜志或硬紙盒等。n對骨折伴有傷口或出血者,應首先作局部止血包扎,然后再固定骨折。n對骨折斷端穿出皮膚外者,禁止將其納回傷口內,以免引起嚴重深部感染和血管、神經損傷,局部可用消毒敷料或干凈布料覆蓋包扎后再固定。4.4骨折固定術n固定用夾板的長度和寬度最好能與傷肢相稱,長度必須能包括上下兩關節。如用木夾板做固定,夾板不能直接與皮膚接觸,要在皮膚和夾板之間,尤其在夾板兩端、骨突起和空隙部位用棉花或衣物等墊好,防止皮膚受壓與組織壞死。n四肢骨折固定時,要露出手指、足

37、趾,以便觀察四肢末梢血液循環情況。發現指、趾蒼白、發涼、麻木、疼痛、浮腫和青紫色等癥狀時,應松開重新固定。n固定時松緊要適當,不應過松或過緊。過松則骨折固定不良,過緊則妨礙血液循環,引起肢體腫脹或產生壓迫性潰瘍,甚至發生缺血性肌攣縮或肢體壞疽等不良后果。4.4骨折固定術n(2)骨折固定方法n指骨骨折:用一與手指等寬、長度為由指尖至手腕的小夾板放于掌側,用繃帶由指纏至手腕做固定。n掌骨骨折:用一長度為由指至前臂中部、寬度相當于手掌的夾板置于掌側,用繃帶固定,再將肘關節屈曲,用三角布或繃帶懸吊于胸前。n前臂骨折:夾板由肘到指,長寬與前臂相稱,掌心內放一團棉花讓病人握住,夾板放于掌側固定,如有兩塊夾

38、板,可于掌、背兩側各放一塊固定,再用三角巾將肘關節屈曲吊起,如圖4-34所示。如不能就地取材,上肢骨折可用三角巾或繃帶懸吊和固定在胸前,如圖4-35所示。4.4骨折固定術n上臂骨折:用長、寬與上臂相當的夾板置于骨折處外側固定,再用三角布將前臂吊于胸前,最后用三角巾將上臂固定于胸廓上。n小腿骨折:用12塊長度為由大腿中部至足跟的夾板置于傷肢內、外側固定。只有一塊夾板時,可放在小腿后面托住骨折做固定,亦可將夾板放在小腿外側,足與小腿固定成直角,如圖4-36所示。4.4骨折固定術n若下肢骨折,又無固定材料時,可臨時用健側肢體固定。方法是:于兩腿之間塞入棉花或枕頭、衣服等物后,將兩下肢合并,在膝關節上

39、下和踝關節處各扎一條三角巾,打結在健肢外側,踝關節用“8”字形固定,如圖4-37所示。4.4骨折固定術n大腿骨折:用一長度為由腋下至足跟的夾板固定于外側,另用一長度為由腹股溝至足跟的夾板置于內側,用繃帶或三角巾固定,足與小腿固定成直角,如圖4-38所示。若下肢骨折,又無固定材料時,可臨時用健側肢體固定,如圖4-37所示。n鎖骨骨折:用三角巾懸吊前臂,另用一條三角巾將患肢上臂固定在胸廓上,亦可在兩側腋下放置棉花后,用“8”字形繃帶固定。n肋骨骨折:肋骨骨折時除有骨折的局部癥狀外,還可能有呼吸時劇痛,呼吸表淺,嚴重時有呼吸困難、咳血等情況。n固定方法:用棉花墊住患側胸部,囑咐病員盡量呼氣,并在呼氣

40、時用繃帶將胸部由下而上包纏固定。4.5傷員和病人的搬運n4.5.1正確搬運傷員和病人的方法n病人發生急病或受傷,在救護之前盡量在原地少動,除非留在原地會有危險。通常是在現場進行初步的急救之后,將病人送到醫院進一步檢查和治療,這個送往醫院的過程,就是搬運病人的過程。n搬運病人是一門很重要的技術,危重病人必須躺在擔架上搬運,對預后有利。n擔架是運送病人最常用、最適宜的工具。在現場可臨時就地取材,用木板、床板等制作簡易擔架,但是,除非萬不得已,應使用正規、標準的擔架。(1)上下擔架的方法 將病人抬上或抬下擔架,至少需要23人,一人用手托住病人的頭部、肩部,一人或兩人用手托住病人腰部、臀部、膝部、腿部,兩人或三人同時將病人抬起,輕輕放在擔架上或從擔架上移到病床上,見圖4-39。4.5傷員和病人的搬運n抬擔架的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