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知錄教案(共6頁)_第1頁
日知錄教案(共6頁)_第2頁
日知錄教案(共6頁)_第3頁
日知錄教案(共6頁)_第4頁
日知錄教案(共6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日知錄三則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2、積累文言知識和文言詞語。 3、了解顧炎武“文須有益于天下”、著書貴獨創、立身貴務實等思想,體會其“經世致用”學術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教學重、難點:1、字詞積累,詞句翻譯。2、體會“經世致用”學術精神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教學方法:講讀法、設疑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步驟及內容: 第一課時一、導入設計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一名言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這話誰說的?(梁啟超)出自哪? “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 日知錄 正始:(清末維新運動領袖梁啟超將顧

2、炎武這段話,歸納成八個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顧炎武認為,朝代的更替是君與臣統治階層的事,國對他們而言,代表著君臣權力與地位,以及對財富分配的規則。保天下,保的是一個民族生存的權力,以及民族文化倫理的延續,那是民族中每一個布衣匹夫的權力和責任。 日知錄是顧炎武從青年時代開始積累資料,花了30多年心血完成的讀書筆記。 集中反映了顧炎武的學術思想,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部偉大的作品,去領略其中的真味。二、顧炎武及日知錄的相關介紹和“經世致用”思想的介紹: 1、顧炎武和日知錄“清學”開山始祖“通儒”顧炎武原名絳,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稱亭林先生,字寧人,學者尊為亭林先生。他為國家做出了巨大貢獻。參

3、加抗清斗爭,后來致力于學術研究。顧炎武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他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開創一種新的治學門徑,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思想家。他提倡經世致用,反對空談,注意廣求證據。著有日知錄、肇域志、音學五書、亭林詩文集等。日知錄是一部經年累月、積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學術札記,是顧炎武“稽古有得,隨時札記,久而類次成書”的著作。日知錄書名取之于論語·子張篇。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可謂好學也已矣”。其內容大體劃為八類,即經義、史學、官方、吏治、財賦、典禮、輿地、藝文。關于寫作此書的目的,顧炎武本人說得很明白

4、,他說:“別著日知錄,上篇經術,中篇治道,下篇博聞。”經術,是對儒家經典所做的詮釋考訂;治道,談經世濟民之術;博聞,廣泛論列文史知識及社會風俗。2、經世致用經世:治理國事。其內涵是“經國濟世”,強調要有遠大理想抱負,志存高遠,胸懷天下,側重“形而上”;致用:付諸實用。其內涵是“學用結合”,強調要理論聯系實際,腳踏實地,注重實效,側重“形而下”。經世致用就是關注社會現實,面對社會矛盾,并用所學解決社會問題,以求達到國治民安的實效。這一思想體現了中國傳統知識分子講求功利、求實、務實的思想特點以及“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 經世致用思想源于儒家積極入世的精神。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說:“誦詩三百,授之以政,

5、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在孔子看來,學以致用是最重要的。如果誦讀詩經,卻不會處理政務,不會開展外交活動,那么,讀得再多也是沒用的。他還說:“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也就是把對倫理道德的實踐看得比知識學習更為重要。 北宋以后逐漸形成的實學思想,始于二程(程顥、程頤)。他們發揮了孔子上面的論述,主張“窮經,將以致用也”(二程遺書卷四)。南宋時期浙東學派的呂祖謙極力主張治經史以致用,反對理學的空談之風。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和以陳亮為代表的永康學派更是猛烈抨擊義理之學,提倡以適用為主的經世思想

6、。明末清初,經世致用之學因為有顧炎武、黃宗羲、王夫之、李颙、傅山、顏元等人的提倡,蔚為大觀,形成了一股有著廣泛而深刻影響的社會思潮,發出了“高論百王,不如憲章當代”(徐孚遠明經世文編序)的呼喊。這些學者有感于明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深切意識到徒講義理的書生不研究社會現實問題給國家民族造成的巨大災難,因而大力提倡經世致用之學,主張鉆研經書要與研究當代社會問題結合起來,在闡釋古典經義的同時,升華出自己的社會見解,提出解決社會問題的方案,進而改造社會。他們在政治上反思或批判封建專制制度,在經濟上反對土地兼并,在教育上抨擊科舉考試和八股文,在哲學上提出了各自的觀點,成為中國啟蒙思想的先驅。朱舜水(明末清初

7、)把經世致用思想概括為“經邦弘化,康濟艱難”八個字。這種社會思潮,經魏源、龔自珍延及近代的張之洞、梁啟超,具有濃厚的憂患意識和救國救民精神。 三、研習課文: (一)第一則“文須有益于天下” 1、朗讀全文,讀準字音,讀清句讀。諛佞(yú nìng)無稽(j)剿(jio)襲2、知識盤點:(見學案導學設計知識盤點)詞類活用 曰明道也(形容詞活用為動詞,闡明) 察民隱也(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傷痛) 樂道人之善也(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善行) 多一篇之益矣(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增加) 多一篇之損矣(動詞活用為名詞,危害)文言句式 文之不可絕于天地間者(狀語后置句) 有損于己,無益于人(狀語后

8、置句)3、內容探討:(1)本則觀點是什么?(文須有益于天下)(2)如果劃分層次,可劃分為幾層?(有益之文、無益之文) (3)本則使用什么論證方法?(正反論證)作者先從正面立論,一口氣說出“文之不可絕于天地之間”的四個理由,即明治亂之理、紀政治得失、察民間隱情、彰美德善行。這四個方面,可謂層次分明,執筆為文,若能有以上功用,才稱得上“有益于天下”,這樣的文章,才可以多多益善。這種觀點,是作者一貫堅持的。明了這些,我們才能真正理解作者在下文中所作的反面陳述。如果寫文章涉及“怪力亂神”的內容,或者是荒唐無稽之論,或抄襲剽竊,或阿諛奉迎,于人于己都是有害的,這樣的文章,多一篇就“多一篇之損矣”。對于無

9、益之文,作者也從四個方面列舉其弊端。從以上分析可見,作者雖然立論為“文須有益于天下”,卻從正反兩個方面加以論述,而且把重點稍稍落在了對寫無益之文的批判上。 小結:作者先從正面立論,一口氣說出“文之不可絕于天地之間”的四個理由。后從反面申述,對無益之文,作者也從四個方面列舉其弊端。(主張作文要經世致用)(二)第二則“著書之難” 1、朗讀、了解大意 。舛(chun)漏2、知識盤點詞類活用:此子書之一變也(動詞活用為名詞,變化)文言句式:此子書之一變也(判斷句) 至呂氏春秋淮南子,則不能自成3、內容探討: (1)本則論述的問題是什么?(著書之難。)著書之難,難在何處?(著書難在自成一家之言。)(2)

10、作者推崇的著書原則是什么?(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3)作者強調著書之難的真實用意是什么?(縱議“著書之難”意在強調“著書貴創新”的觀點。)(4)舉司馬溫公和馬貴與的例子有何用意?明確:引用古例借以與當代著書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一為司馬光(主編)的資治通鑒,一為馬端臨撰寫的文獻通考,贊賞它們都是畢作者“一生精力成之,遂為后世不可無之書”。作者舉這兩部書,看似隨意,實有深意,潛隱著他自己的價值尺度。這兩部書都是經世致用著作的典范,是史學巨著,在作者眼里顯然高于一般的文人作品,哪怕是杜詩韓文。因為有情感的傾向寓注其中,作者竟避開質量問題不談,卻對兩位作者著書態度大加稱揚,對其書的“小有舛

11、漏”寬宏大量,可謂愛之也深,責之也輕。最后,作者又把目光移回近世今世,指出后人著書,產量越高、速度越快,錯誤也就越多。之所以會如此,是因為后世作者,人心不古,把寫書看得太容易,成名成家之心迫切歸根結底,還是創作態度誠實與否的問題,可以稱之為動機決定一切。(5)主要論證的方法是什么?(事例論證、對比論證。)著書之難是日知錄卷十九的第三篇,以考察子書演變的軌跡為緣起,縱議“著書之難”,意在強調自成一家的獨立創作的可貴。作者首肯孟荀,后及老莊管商諸書,不難看出他以儒家著作為上的評價準則;孟荀而外,列老莊于管之前,不以年代列次,亦見出他對老莊的稱賞。然后捻出呂氏春秋淮南子,指出它們是雜取諸子,“匯而成

12、書”的,所以不能自成體系,子書因此“一變”,遂流毒千古,成為后代沒有獨創性個人著述的濫觴。由此,作者提出了一個著書原則,即“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實際上,作者在日知錄題辭中為自己寫作確立的原則,也是這個意思。這樣的要求是不是太高了呢?時人能達到嗎?作者自己又能做到多少呢?對此,顧炎武避而不談,又轉而援引古事,繼續申說。小結:作者析古剖今,提出“必古人之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無”的著書標準,主張獨創,反對急功近利,實際上還是提倡治學不為空言,要切合實際,期于有用。 第二課時(三)第三則“文人之多” 1、朗讀、疏通文意。潢(huáng)潦 襟裾(j) 葘畬(z sh) 摭(z

13、hì)2、知識盤點詞類活用:然則以文人名于世(名詞活用為動詞,出名)摭我華而不實我實(名詞活用為動詞,落實)文言句式:何文人之多也(定語后置句)然則以文人名于世(狀語后置句)3、內容探討: (1)論述的問題是什么?(文人之多。)(2)作者認為唐宋以來文人太多了嗎?明確:起筆以感嘆開端,直揭主題,融入了強烈的情感:“唐、宋以下,何文人之多也!”這一開頭,多少會讓人覺得有些莫明其妙:“文人之多”有什么不好?為什么單說“唐宋以下”?再往下讀,就會明白作者的本意。他說“文人之多”,是因為有些“不識經術,不通古今”的人,濫竽充數,“自命為文人”。顯然,在作者心目中,“文人”這一稱呼是有其特定意

14、義的,作為“文人”,不可或缺的條件就是“識經術”“通古今”。作者用苛刻的眼光審視“唐、宋以下”的元明清時代,即對于他來講的“近現代”,表明了他關心社會現實的精神,也表現出他尊古復古的思想。(3)作者認為,作為文人,不可或缺的條件是什么?(“識經術,通古今”。)(4)主要論證的方法是什么?(引用論證)(5)引用韓愈、劉摯、揚子云、黃魯直的話是為了說明什么? 明確:議論過后,作者接連引用古人詩文話語,反復申述上面的意思。首先引用的是韓愈的符讀書城南詩。這是一首家庭版“勸學詩”,是韓愈寫給他兒子韓昶的。大意在于論說學習的重要性。小孩稚幼之時,嬉戲玩耍,看不出差別。長大以后,或龍或豬,高下不一,取決于

15、“學與不學”,“人之能為人,由腹有詩書”。本文引用的幾句,意義相對獨立,強調“經訓”是學問之根本,博古通今為治學之基石,舍此不但學問做不成,而且還可能在安身立命上陷于困境。文章是浮華空虛的,經術是切實有用的,這是顧炎武引詩借以傳達的主要意思。引完韓詩,作者未即作評論,又引宋人劉摯訓示子孫的話,作進一步申述。行文至此,作者又跳出文面,慷慨激昂,直言“以文人名于世”的無足輕重,把議論推向高潮。劉、顧二人如此崇尚經術,重視器量見識,輕蔑文采華章,和他們經世致用的思想是分不開的,雖然不免偏激,但也切中流弊。接下來,作者又引述西漢揚雄和宋代黃庭堅的話,繼續說明務實與尚華的關系。揚雄的話以草木為喻,對別人

16、賞其文辭(辭賦作品)不賞其義理(學術著作)痛心疾首;黃庭堅的話更是直截了當地指出以文才的高低作為提拔獎掖后生的標準,是鼓勵助長了華而不實的社會風氣。這種風氣,到了顧炎武的時代仍有延續,無助于國計民生,只增加浮飾虛華,是很可悲的。為了說明這一點,作者引用本朝掌故,不無痛心地指出“嘉靖以來,亦有此風”。下面的文字,涉及了當時的三個人物。他認為,作詩就是作到李白、杜甫的地步,也無濟于世,李杜不過是兩個醉漢。 (6)最后引用宋史中的記載說明了什么?明確:最后一段,引用宋史歐陽修本傳中的話,再次表明顧炎武崇尚實用的思想。歐陽修對政事的關心,也可看做他對“文章止于潤身,政事可以及物”觀念的踐行。小結:這則文字,引用古人論述,核以當時社會風氣,對唐宋以下文人泛濫,世風浮華表示了極大的憂慮,作者融入了他對于立身處世的深沉思考,總歸于為學要通古今之變,要經世致用。(當時文人的思想觀念出了問題,要端正創作態度) (四)總結:課文節選的日知錄三則,并見于該書卷十九,集中體現了他關于作文、著述及立身處世的觀點,從中我們也能感受到他“一以貫之”的經世致用思想。 四、課堂延伸。1、辯論A、讀書人應該做到“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B、讀書人就是要“以天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