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初中語文文言文虛詞總結隨著中考改革的逐步深入,對文言虛詞的考查將更加注重理解和運用,不再考查那些煩頊的詞法、句法等古漢語知識??v觀近年各地中考試題,文言虛詞的考查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虛詞在語境中的意義;二是虛詞在朗讀中的作用;三是文言句子的翻譯。前兩種是對文言虛詞的顯性考查,后一種是對文言虛詞的隱性考查。 要掌握常用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識記常用文言虛詞的基本意義和用法;結合語句翻譯確定該文言虛詞在句中的意義;根據文言虛詞在語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現代漢語中的詞語來替代;先多朗讀,體會語氣,再進行判斷。
2、0; 還有一點同學們要特別注意,一個虛詞有多種用法,而相同的用法又可以用不同的虛詞來表示。在平時學習中應注意打好基礎,勤練多思,把握規律,這樣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考點梳理 在初中階段常用的文言虛詞大致有四類:一類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第二類是起組合作用的,如“以、于、為”;第三類是起連接作用的,如“而、則、乃”;第四類是起語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有“之、其、而、以、于”。為便于同學們復習,現就初中常見的文言虛詞中最為重要的文言虛詞,結合具體實例對其用法作簡要分析。之1
3、、代詞,代人,譯為:他,他們。例:愿陛下親之信之。(出師表) 2、代詞,代事,譯為:這,它。例:肉食在者謀之。(曹劌論戰3、代詞,代物,譯為:它,它們。例:太醫以王命聚之。(捕蛇者說) 4、指示代詞,譯為:這。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桃花源記) 5、助詞,用于定語和中心語之間,譯為:的。例: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陳涉世家) 6、助詞,用于主謂結構之間,無實在意義,不譯。例: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愚公移山) 7、
4、助詞,作賓語倒裝標志,無實在意義,不譯。例:何陋之有。(陋室銘) 8、助詞,用于湊足音節,無實意,不譯。例:公將鼓之。(曹劌論戰) 9、動詞,作謂語,譯為:去,往。例:吾欲之南海。(為學)(注:此處作實詞)以1、介詞,與后面的詞或短語一起構成介賓短語,充當狀語或補語,其譯意較多。 譯為:把,拿。例: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扁鵲見蔡桓公) 譯為:用,拿。例:以刀劈狼首。(狼) 譯為:憑,靠。例:何以戰。(曹劌論戰)
5、60; 譯為:根據,按。例:策之不以其道。(馬說) 譯為:因為。例: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岳陽樓記) 2、作連詞,表示順承、目的、結果等。 可譯為:來,而。例:屬予作文以記之(岳陽樓記) 也可譯為:以致。例: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出師表) 3、作副詞,表示時間,譯為:已,已經。例:固以怪之矣。(陳涉世家) 4、動詞,用作謂語,譯為:以為,認為。例:愚以為宮中之事(出師表)(注:此處作實詞)而1
6、、作連詞,表示并列、順承、轉折、假設關系。 表示并列關系,譯為:并且,而且。例: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表示順承關系,譯為:就,然后。例: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曹劌論戰) 表示轉折關系,譯為:但,卻,可是。例: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馬說) 表示假設關系,譯為:如果,假如。例:而吾蛇尚存,(捕蛇者說) 2、副詞,常依附在表示時間的詞語后面,無實意,一般不譯。例:既而兒醒,大啼。(口技)于文言文中“于”一般用作介詞,表示處所、時間、
7、對象、被動、比較等。 1、表示處所,譯為:從,在。例:舜發于畎畝之中。(孟子) 2、表示時間,譯為:到。例:積于今,六十歲矣。(捕蛇者說) 3、表示對象,譯為:對,向。例:貧者語于富者曰。(為學) 4、表示被動,譯為:被。例:則人之食于虎也。(說虎) 5、表示比較,譯為:比。例: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說)其1、作人稱代詞,代人,與后面的動詞、形容詞一起作賓語。譯為:他,他們。例:百姓多聞其賢。(陳涉世家)
8、 2、作人稱代詞,代人,作定語。譯為:他的,他們的。例: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捕蛇者說) 3、作人稱代詞,代物,與后面的動詞、形容詞一起作賓語。譯為:它,它們。例:安求其能千里也。(馬說) 4、作人稱代詞,代物,作定語。譯為:它的,它們的。例: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岳陽樓記) 5、作指示代詞,近指。譯為:這(種)。例:專其利三世也。(捕蛇者說) 6、作指示代詞,近指。譯為:其中。例:其一犬坐于前。(狼)
9、0; 7、作指示代詞,遠指。譯為:那。例:其中往來種作(桃花源記) 8、作副詞,常用于句首,表示委婉語氣、反問語氣等。譯為:恐怕,大概,難道。例:其真無馬邪。(馬說) 文言文閱讀分析、概括和評價題的解題策略發布時間:2008-03-05 12:53:44 來源:初中文言文學習網作者:佚名 【打印】 【評論】 1.掌握歸納內容要點的常用方法 信息提取法。準確地歸納核心信息:人、事、景、情、理等。
10、60; 題面驗證法。利用試題題面快捷地幫助自己從整體上把握文意。 2.把握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觀點態度的具體方法 借助整體閱讀歸納主旨。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先要整體上解讀文章內容、感受作者思想,力求知道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最想要告訴讀者的是什么,讀者閱讀了從中受到怎樣的啟發,從而推知作者的觀點態度。 借助文體特征分析觀點。史傳散文中作者觀點態度寄托在人物形象上,作者可能有簡略的評價;詠物散文中作者觀點態度寄托在所詠的事物上,關鍵在于理解該物的形象特征;說理散文
11、的觀點態度一般為文章的中心論點。 借助關鍵信息分析觀點。文章的關鍵信息有:標題、開頭、結尾和注解;關鍵詞、點睛筆、文眼;中心句、關鍵句、過渡句等。通過提取這些關鍵信息歸納分析出文章觀點。 借助知人論世,提取要義,分析觀點。近年湖南卷文言文閱讀材料常選用非傳記類文章,作者一般為教材介紹過的作家,可以借助知人論世理解觀點。作者的寫作背景、動機等是我們解讀所供文言要義的一把鑰匙。 辯證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其表現方式是多種多樣的,要做好“分析概括”的工作,還要學會辯證的分析方法,切忌片面
12、性。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一方面要肯定其積極意義,另一方面也要實事求是地看到其消極因素。判斷積極與消極因素,可從五個方面考慮:作者的人民性、作品的社會性、思想的進步性、歷史的局限性、文章的現實性。要注意的是,對文章中作者欠當的觀點及消極因素,還要視答題的實際情形來作出恰如其分的評析。 3.明確答題步驟 首先通讀原文,了解大意。其次,對照原文,排查錯誤。將備選答案中的相關內容,逐條與原文相關部分比較,看被選項的表述是否與原文一致,凡是對原文內容故意夸大、縮小、曲解、混淆的選項,都是命題者設置的陷阱,應該特別小心。由于題干
13、常常設計為從四個選項中選出不正確的一項,如果我們能夠充分利用這正確的三項,運用比較法、排除法,選出錯誤的一項應該是有把握的。此類題的錯誤常常是張冠李戴、無中生有或故意曲解。中考語文:課外文言文閱讀解題四步驟發布時間:2008-03-12 10:29:31 來源:東方網-新民晚報作者: 郭龍場 【打印】 【評論】 中考文言文閱讀必然會考到課外語言材料。面對從未讀過的語段或文章,又無工具書可查,怎么辦?在解答這類題目時,很多同學感到束手無策。我根據教學實踐總結出解題四個步驟,僅供同學們參考。 第一步
14、60; 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于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后的題目。 第二步 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教師要指導學生留意并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因為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
15、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 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于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于同學們準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
16、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 “對癥下藥”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于不同的題目則采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系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
17、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后,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后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
18、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四是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笨砂堰@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朱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采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的準確率一般會比較高。 中考文言文翻譯失誤面面觀發布時間:2008-01-17 11:02:34 來源:轉載作者:陳錦才 【打印】 【評論】
19、160; 一、文言文翻譯的要求翻譯文言文要做到“信、達、雅”三個字?!靶拧笔侵缸g文要準確無誤,就是要使譯文忠于原文,如實地、恰當地運用現代漢語把原文翻譯出來?!斑_”是指譯文要通順暢達,就是要使譯文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及用語習慣,字通句順,沒有語病?!把拧本褪侵缸g文要優美自然,就是要使譯文生動、形象,完美地表達原文的寫作風格。二、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在翻譯過程中,必須遵循“字字有著落,直譯、意譯相結合,以直譯為主”的原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翻譯時,對句子中的每個字詞,只要它有一定的實在意義,都必須字字落實,對號入座。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
20、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的現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語意不暢,還應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三、文言文翻譯的失誤形式(一)不需翻譯的強行翻譯在文言文中凡是國名、地名,人名,官名、帝號,年號、器物名、度量衡等,在翻譯時,可以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不用翻譯,因為這些詞一般都無法與現代漢語對譯。如:晉侯、秦伯圍鄭,以其無禮于晉。譯成:晉國侯王和秦國霸主包圍鄭國,因為鄭國對晉國無禮。(二)以今義當古義有的詞語隨著社會的發展,意義已經變化了,有的詞義廣大,有的詞義縮小,有的詞義轉移,有的詞感情色彩變化,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要根據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且不可以今義當古義
21、。下面幾例翻譯均是不妥的。1、是女子不好得要求好女。西門豹治鄴譯成:這個女子品質不好應該再找個品質好的女子。2、使者大喜,如惠語以讓單于。蘇武傳譯成:使者聽了很高興,按照?;菡f的來辭讓單于。3、(虎)斷其喉,盡其肉,乃去。譯成:老虎咬斷驢子的喉嚨,吃完驢子的肉,才到樹林中去。4、先帝不以臣卑鄙。譯成:先帝(劉備)不認為我卑鄙無恥。這四句翻譯均犯了以今義譯古義的毛病。例1的“好”屬于詞義擴大。在古代是指女子相貌好看,而現在指一切美好的性質,對人、對事、對物都可以修飾限制。譯句應改成“這個女子長得不漂亮”。例2的“讓”屬于詞義縮小,在古代漢語中既可以表“辭讓、謙讓”之意,又可表“責備”之意,而現在
22、只用于“辭讓、謙讓”的意思。譯句中的“辭讓”應改為“責備”。例3的“去”是詞義轉移,由古義“離開某地”的意思,后來轉移為“到某地去”。意義完全相反。譯句中的“才到樹林中去”,應改為“才離開”。例4的“卑鄙”屬于感情色彩變化。在古代這個詞是中性詞,指地位低下,見識淺陋?,F在是貶義詞,指人的行為或品質惡劣。譯句中的以今義當古義,應改為古義。(三)該譯的詞沒有譯出來例如:以相如功大,拜上卿。譯成:以藺相如的功勞大,拜他為上卿。譯句沒有把“以”譯出來,應當譯成“因為”,也沒有把“拜”譯出來,應當譯成“任命”才算正確。(四)詞語翻譯得不恰當例如:不愛珍器重寶肥饒之地。譯成:不愛惜珍珠寶器肥田沃土。譯句中
23、把“愛”譯成“愛惜”不當,“愛”有愛惜之意,但在這個句子中是“吝嗇”的意思。(五)該刪除的詞語仍然保留例如:師道之不傳也久矣。譯成:從師學習的風尚也已經很久不存在了。譯句中沒把原句中的“也“刪去,造成錯誤。其實原句中的“也”是句中語氣助詞,起到舒緩語氣的作用,沒有實在意義。在翻譯時,完全可以去掉。在文言文中有些只表示停頓、湊足音節,或者起語氣作用的助詞,或者起連接作用的虛詞,它們沒有實在的意義,雖然在原文中是必不可少的,但在翻譯時,因為沒有相當的詞可以用來表示它,應該刪除不譯。比如表示判斷的“者”和“也”或“者也”“者也”,在翻譯時應該從譯句中去掉,并在適當的地方加上判斷詞“是”。(六)省略成
24、分沒有譯出。文言文中,有的省略成分沒有必要翻譯出來,但也有的省略成分必須翻譯出來語意才完全如:權以示群下,莫不響震失色。(司馬光赤壁之戰)譯成:孫權給群臣看,沒有誰不嚇得改變了臉色的。句中的“以”后面省略“之”,指代曹操的書信,而譯句中沒有譯出來,應該在“孫權”的后邊加上“把曹操的書信”,語言才顯得清晰完整。(七)該增添的內容沒有增添在翻譯時,有時為了文句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必須增添一些內容,才算恰當,如:今劉表新亡,二子不協。譯成:現在劉表剛剛死亡,兩兒子不團結。在數詞“兩”后邊加上量詞“個”,語氣才顯得流暢。再如: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譯成:因此,先主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
25、次),才見到他。譯句中在數詞“三”后加上量詞“次”字。(八)無中生有地增添內容一般說來,文言文翻譯必須要尊重原文的內容,不能根據個人的好惡增添一些內容,以至違背原文的意思。否則,就會造成失誤,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譯成:很多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并且可以當我老師的人在里面。譯句中的“品行高潔、學有專長,樂于助人的人”原句中沒有這個內容,是翻譯者隨意加進去的,應刪去,才符合原句的意思。(九)應當譯出的意思卻遺漏了沒有把全句的意思說出來,只說出了一部分意思。例如: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譯成:孔子說:“學習后要復習,不也是很高興的事嗎?”譯句把“時”的意思漏掉了
26、,應該在“復習”前加上“按時”二字,才是意思完整的譯句。(十)譯句不符合現代漢語語法規則在古代漢語中,有一種倒裝句,這種句子在翻譯時,一般說來,要恢復成現代漢語的正常句式,例如: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譯成:尋找人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沒有找到。這個句子翻譯的不妥,因為原句是定語后置,在翻譯時必須把定語放回到中心詞前邊,正確的翻譯是:尋找可以出使回報秦國的人,卻沒有找到。再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譯成:蚯蚓沒有爪子和牙齒的鋒利,筋骨的強壯。這個譯句沒有按定語后置的特點來譯,正確的翻譯應該是:蚯蚓沒有鋒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壯的筋骨。中考文言文三要點發布時間:2008-04-10 16:13:53&
27、#160; 來源:互聯網作者:佚名 【打印】 【評論】 實詞,文言文教、學、考中的重中之重。文言文中經常出現的實詞分兩類。 一類是在現代漢語中仍有生命力,有的用法與現代漢語相同、相近,有的在現代漢語中習慣用作雙音節詞,但基本含義不變。 如:1、親賢臣,遠遠小人;2、夫大國難測測也;3、后遂無問津津者;4、臣本布布衣衣,躬耕于南陽。第1句“遠”作“疏遠”講。第2句“測”作“猜測”講,這兩個詞生活中還在用,只是由古之單音節詞變為今之雙音節詞而已。第3句“津”
28、為“渡口”;第4句“布衣”為“平民”,這兩詞出現在成語和書面語言中,是現代漢語的組成部分。 這類實詞在文言課文中占了大多數,復習時要一篇篇課文,每課一句句地落實理解,然后在此基礎上突破原課文加以歸類整合,例如: 還有一類實詞由于時代變遷、歷史發展的原因,它與現代漢語中詞的含義有所不同,如古今異義、通假、詞類活用,還有一詞多義。 一、古今異義。 例:“率妻妻子子邑人來此絕絕境境”,這里“妻子”作“妻子兒女”講,與現代漢語中的“丈夫的配偶”不同。“絕境”指
29、與外界隔絕的地方,今指沒有出路的境地。文言中還有“走”、“涕”、“犧牲”、“交通”、“無論”、“物理”等均與今解釋不同。 二、通假。 例:“下見見小潭”,“見”通“現”。經常遇見的還有“被”通“披”、“反”通“返”等。 三、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例“神弗福福也”,名詞“?!弊鲃釉~“賜福”講,可引申為“保佑”。2、形容詞作動詞,如“有所廣廣益”,形容詞“廣”作動詞“擴大”、“增加”講。3、名詞作狀語,如“斗斗折蛇蛇行”、“斗”、“蛇”都是名詞作狀語
30、來修飾“折”、“行”,意思是“像北斗星那樣曲折”、“像蛇爬行那樣彎曲”。4、使動用法,例“汗汗牛牛塞屋”,“汗牛”應解釋為“使牛出汗”,這是名詞的使動用法,但有的考生卻回答“牛出汗”或“出汗的牛”,顯然沒有掌握使動用法。5、意動用法,例“漁人甚異異之”,“異”是“以為驚異”的意思,是形容詞意動用法。 四、一詞多義。 一篇課文內同一字兩種解釋,如捕蛇者說中的“若毒毒之乎”與“賦斂之毒毒”,前者是“怨恨”,后者卻是“毒害”。也可將不同課文的實詞放在一起作比較,如“然然天子讀書者有幾”(“然”作“然而”講):“非讀書為然然”(“
31、然”作“這樣”講):“則弛然然而臥”(“然”作“的樣子”講)。 高效理解背默6法 背誦是默寫的基礎,其先決條件是理解。有的考生沒有理解內容,為背而背,前后割裂地“死記”,支離破碎地“硬背”,背得吃力,效果也差。只有理解了,背出的文章才是屬于你的東西。有幾種背誦方法可供參考。 一、情景對比法岳陽樓記鮮明地描畫了“霪雨霏霏” 和“春和景明”兩種截然不同的場景。前者由風浪起,上至日星,下至山岳,旁及商旅,其情必是“去國還鄉,憂讒畏譏,滿目肅然,感極而悲者矣”
32、。后者從天光湖色始,動有沙鷗游魚,靜有小草蘭花,其情必是“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中考語文文言文斷句 三、高考試題回放 (1)用“/”給第一部分文言文閱讀材料的最后一個自然段斷句。(3分) 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多矣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吾觀杜環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恒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人哉 參考答案:(1)史官曰/交友之道難矣/人當意氣相得時以身相許/若無難事/至
33、事變勢窮/不能蹈其所言而背去者多矣/況既死而能養其親乎/吾觀杜環事/雖古所稱義烈之士何以過/而世俗恒謂今人不逮古人/不亦誣天下士子哉(2006年高考廣東語文卷第12題) 從試卷的得分情況可以看出,考生文言文的斷句能力較差,這實質上是缺乏文言文的語感。缺乏語感的原因無疑是平時只做題不讀書,誦讀得太少,而沒有必要的積累。語文學習在很大程度上要靠積累,靠感悟,靠熏陶,對文言文的學習更應如此。 四、方法指津 不少考生畏懼文言文斷句題。那么,給文言文斷句有沒有規律可循呢?其實,給文言文斷句有時是有
34、方法可循,有關鍵可抓的。筆者在文言文斷句教學中,查閱大量資料,經過不斷摸索,總結出了一套較為實用的斷句方法。請大家先記住下面的口訣: 古文斷句莫畏難,仔細琢磨只等閑。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最易被發現。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習慣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打牢基礎看課本,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35、#160; 1.文段休問長與短,熟讀精思是關鍵。內容大意全理解,始可動手把句斷。 考生給文言文斷句時,常犯的一個毛病是一邊看一邊點斷,看完了文章,斷句也結束了,待回頭檢查時,又覺得有許多不妥之處。其實這種“一步到位”的方法是行不通的。理解內容和斷句是緊緊相關聯的,熟讀精思,理解大意是正確斷句的前提,因為讀不懂就點不斷,不理解就點不好。馬馬虎虎不行,似懂非懂不行,讀一遍兩遍一晃而過也不行。我們拿到一篇沒有標點符號的古文,首先要通讀全文,反復鉆研,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遍數讀多了,其意義自然就理解了。然后根據文章的內容,先斷出幾個
36、大的段落或層次,把確有把握的地方斷開來。 2. 聯系全文前后看,先易后難細分辨。 給一段文章加標點,往往有易有難。我們可以在大致掌握了文章的意思之后,憑語感將能斷開的先斷開,逐步縮小范圍,然后再集中分析難斷的句子。這是一種先易后難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一些明顯的標志(如下面講到的虛詞、對話等),把容易分辨的句子先斷開。 另外,我們還要有全文意識,對不易斷開的地方,要聯系上下文的意思,認真推敲,確定在適當的地方斷句。 3. 緊緊抓住“曰”“云”“言”,對話
37、最易被發現。 文言文在敘述人物的對話時,經常用“曰”“云”“言”等字,這為正確斷句,提供了方便。遇到“曰”“云”“言”等字,我們很容易根據上下文判斷出說話人以及所說的內容。如廣東卷中的 “史官曰”。 4. 常用虛詞是標志,更有規律供參看。 文言文中“之乎者也”之類的虛詞特別多,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通篇用了二十七個“也”字,幾乎每句句末都用了“也”字,傳為美談。文言虛詞的主要作用是表示語法關系和語氣,往往是明辨句讀的重要標志。我們在學習中熟悉各類常見虛詞的用法,尤其是它們在句中常處的位置有助于
38、斷句: 句首的語氣詞“其、蓋、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斷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對獨立的嘆詞,如嗟夫、嗟乎、嗚呼等,前后都可斷句; 句末語氣詞“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斷句; 有些常用在句首的關聯詞,如“茍”“縱”“是故”“于是”“向使”“然而”“無論”“至若”“是以”“繼而”“縱使”“然則”等前面大多可以斷句; 常在句首的時間詞,如“頃之”“向之”“未幾”“已而”“斯須”“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幫助斷句。
39、0; 例如清人彭端淑的為學一首示子侄:“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吾資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而亦不知其昏與庸也。吾資之聰倍人也,吾材之敏倍人也;屏棄而不用,其與昏與庸無以異也。然則昏庸聰敏之用,豈有常哉?” 這段文字相當典型。全段共有十七個句子,用了十七個標點符號。其中成為斷句標志的句末語氣詞共十一個(“乎”“矣”“也”“焉”“哉”),連詞和凝固結構共三個(“則”“而”“然則”),代詞兩個(“之”),句首語氣詞(“豈”,也有人稱之為情態副詞)一個。
40、160; 當然,我們在抓虛詞標志斷句時,也要注意靈活性,如“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一句,“乎”用在句中同“于”,是介詞,詞性變了?!耙病保迷诰渲惺婢徴Z氣,可點斷,也可不點斷。 5. 特殊句式掌握住,固定結構莫拆散。 記住下面幾種文言文的習慣句式,如:“何之有” (宋何罪之有?):“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馬首是瞻):“非唯抑亦”(非唯天時,抑亦人謀。):“不亦乎”(不亦說乎?):“何之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無乃乎(無乃不可乎?):”可得歟“(可得聞歟?):”得無乎“(得無異
41、乎?)等,可以幫助斷句。 記住文言文習慣上較為固定的詞組,不要把它們拆散,可以減少斷句失誤。如“有所”“無所”“有以”“無以”“以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得無”“無乃”“何以”“于是”“然則”等。 6. 詞性詞義要精研,語法結構幫助判。 古人不知道語法結構,只是憑著模糊的語感去斷句。我們可以利用語法知識,對文言文的句子進行語法分析,根據語法分析確定該如何斷句。文章中有些詞語是屬上還是屬下,有時難以斷定,而當運用語法知識劃分主、謂、賓時,則容易解決。 &
42、#160; 同現代漢語一樣,文言文中主語和賓語一般由名詞或代詞充當,謂語大多數是由動詞充當,而謂語又是構成句子的核心,我們只要抓住謂語動詞,根據動詞位置及和前后詞語關系,進行推斷,就能提高斷句準確率。 另外,文言文語序和現代文語序基本相同,即主語在前,謂語、賓語在后,修飾語般在中心詞前。如掌握了文言語序規律,就會為準確標點文言文奠定基礎。可見,語法分析能夠幫助準確斷句。 7.排比對偶與反復,修辭提供好條件;相同詞語緊相連,一般中間要點斷。 古人寫文章,十分講究對仗工整,講究對應,講究互相
43、照應,好用對偶句、排比句、反復句,這也為我們正確斷句提供了條件。我們利用這一特點進行斷句,常常是斷開一處,接著便可斷開幾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文中兩個相同詞語連用,如果不屬于形容詞、名詞的重疊形式,一般來說,它們分屬兩句話,應當從中間斷開。例如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160; 8. 題目做完回頭看,根據要求細檢驗。 題目做完后,通讀一遍,用語法分析或憑借語感,根據文言文斷句的基本要求,
44、來檢驗斷句是否正確合理。 文言斷句的基本要求,即應該做到點斷后的字句都能講得通,如果有的句子講不通,那就可能有斷句錯誤的地方;做到點斷后的每一句話的內容都符合情理、符合邏輯。如果內容不合情理,就有可能點錯。例如:“諸壘相次土崩,悉棄其器甲,爭投水死者十余萬,斬首亦如之。”(資治通鑒卷十六)這段話中,雖然每句話本身都講得通,但“爭投水死者十余萬”一句有悖情理:營壘崩潰,打了敗仗,棄甲逃命的兵士,為什么“爭投水死”呢?他們爭著投水,是為了活命,而不是自殺。因此,正確的標點,應在“爭投水”后加上一個逗號。 9. 打牢基礎看課本,
45、培養語感讀經典;操千曲,觀千劍,斷句也要常實踐。 方法只是登堂入室的階梯,有了它還不能確保走進科學的殿堂,因為進入本身是需要行動的,也就是需要自身的能力。能力從何而來?以課本為本,掌握實詞、虛詞、句法、詞法,培養扎實的文言功底;熟讀一些典范的文言文,培養語感。此外,就像古人說的“觀千劍而后識器,操千曲而后曉聲”,要適當做一些專題練習。這樣,正確斷句的能力就會在閱讀中形成,在實踐中成熟,在運用中提高。文言文固定詞語翻譯難點點撥 文言文中的一些固定詞語有固定的意思,表現古代文化特征或某些特殊稱謂。這里輯錄
46、高考常用的一些固定詞語作些解釋,以供參考。 1.表示官職授予、提升的詞語 征:由君王征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員。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薦、舉:由地方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拜:授予官職。 除:任命,授予官職。 起:起用人任以官職。 擢:在原官職上提拔。
47、 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 2.調動官職的詞語 遷:調動官職,一般是提升調用。 轉、調、徙:調動官職。 補:補充缺職。 改:改任官職。 3.兼職、代理的詞語 兼:同時掌管,兼任。 領:兼任。 署:代理,暫時擔任。 權:暫代官職。&
48、#160; 4.降職、罷免的詞語 貶:降職。 謫:被罰流放或降職。 出:離開京城外調(與“入”相對)。 左遷:降職。 罷、免:罷黜,免去官職。 黜、廢:廢棄不用。 5.還有一些不表示職官的變動,但常常與職官結合在起,可靈活翻譯為執掌、主持的意思。 知。如:調清河丞,尋知大谷縣。 行。如:遷左丞,行徐州事。 主。如:“太尉絳侯勃不得入軍中主兵?!保ㄊ酚??呂太后本紀) 6.一些不需翻譯的固定稱謂 武官。一般稱呼為將軍、尉、將、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模具設計計算方法試題及答案
- 深入了解體育經紀人考試的核心理念 試題及答案
- 智慧汽車產業園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生活污水處理廠及配套管網新建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模板)
- 高標準農業設施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模板)
- 深度理解農業植保員考試評估標準試題及答案
- 農作物種子繁育員技能與理論結合試題及答案
- 辦公區內裝與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
- 國際視野下的體育經紀人試題及答案
- 常見模具故障排查試題及答案
- 茶百道結業試題及答案
- 2025屆安徽省合肥市高三二模語文試題(解析版)
- 2025年濮陽職業技術學院高職單招語文2019-2024歷年真題考點試卷含答案解析
- 農田水土保持的技術與治理策略研究試題及答案
- 2024農業考試重要措施試題及答案
- 甲亢病人護理講課
- 2025年安徽滁州中鹽東興鹽化股份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2024年陜西高中學業水平合格考試化學試卷真題(含答案詳解)
- 2025年金麗衢十二校高三語文第二次模擬聯考試卷附答案解析
-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2023-2024學年六年級下學期英語期中試卷(含答案)
- 國際貿易實務與案例教程題庫及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