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_第1頁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_第2頁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_第3頁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_第4頁
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記教案教學目標:1、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處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2、引導學生體會作品獨特的韻味,品味其語言特色。3、通過文本研習領會作品體現出的人與自然的關聯。(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式:文本研習,課堂討論。教學過程:導語略說寫作背景“永貞革新”失敗貶逐蠻荒故交斷絕貧病交迫老母病故居處遭火滿懷憂懼之情(抓住第一段中“僇人”二字)“詩家不幸”往往卻是文學和讀者的幸事。和蘇軾一樣,柳宗元在貶謫期間寫下了大量精彩的詩文,成就了其文學創作的高峰永州八記。解題引導學生分析文題中“宴游”“始得”等字在文中的體現(文章照應文題的地方)。題目中對于理解文意最關鍵的字眼應該是什么?為什么?/(

2、“始得”二字,文中凡四見,構成行文的線索。)文本研討就“始得”二字引出對文本的分析研讀。分析時圍繞一個大問題:如何理解“游于是乎始”一句?(為什么說這才是真正的“游”的開始?西山之游與此前之游有什么區別?)重在比較此前之游與西山之游的區別,讓學生從一、二段中提取有價值的信息做比較。在討論比較的過程當中,就學生發言的情況,隨文分析一些小語段和子問題。西山之游與此前之游的比較(可從游的過程、對象、結果,或游的外在表現、內在精神等角度去比較)始前游西山游1、施施而行,漫漫而游(隨意任情)過、緣、斫、焚、攀援(積極主動)2、覺而起,起而歸(來也隨意,去也隨意)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陶醉其中,眷戀不舍)3

3、、深林、回溪、幽泉怪石(幽深、拘束)雄奇特立(境界開闊、蕩滌心胸)4、恒惴栗(無法擺脫的苦悶)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身心的解脫與自由)(立足于學生的發言來歸納總結)隨文分析一:品味文章語言句式與內容情調的結合。始前游用頂真句法,接字鉤句,續續相生,傳達“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的神韻。而西山游,則以短句排比,有急促之勢,體現西山之吸引力及主動迫切之情狀,與前者迥然有異。(可補:動賓搭配之巧妙。西山之游的前與后也可以做句式的對比一者節奏急促,一者節奏松緩,正對應了不同的情調。)隨文分析二:圍繞西山之“特立”。1、西山的哪一點吸引了作者,以至于披荊斬棘,不顧勞頓,孜孜以求?/(高峻雄奇,特立不群。)2

4、、作者是如何表現西山之高峻雄奇的?/(烘云托月的手法,用西山上的所見,即四圍的環境來進行襯托。可借柳宗元江雪一詩做補充說明。這里也有視角由俯視到遠眺的變化,視角的變化伴隨著境界的進一步開闊,而境界的進一步開闊又伴隨著作者胸懷的進一步開闊)3、為什么西山的高峻雄奇如此吸引作者?/(首先,原先游覽的深林、回溪、幽泉怪石之景,大都幽遠深僻,給人以坐井觀天的拘囚壓抑之感,強化了作者原有的孤獨;而西山的高峻雄奇、開闊壯美則給人以豁然開朗的感覺,使人的身心放松解脫。此處可聯系學生初中學過的小石潭記“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以作比較。也可聯系岳陽

5、樓記中遷客騷人面對不同景致產生不同感受的描寫。更重要的是,自然中的西山其“不與培塿為類”、特立不群的品格正與作者身受打擊卻不甘沉淪的人格精神相互照應,兩者在精神上達成契合;故而作者能忘卻自我,忘卻煩惱,人格精神與宇宙自然合一,達到“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的境界。此處言及柳宗元的精神人格,亦可聯系江雪。)隨文分析三:從文中兩種游覽的情形來看人與自然的關系。兩種游覽,其人和自然景物的關系是否相同?如果不同,是怎樣的不同?在始前游中,自然是排遣苦悶的對象,自然外在于人,與人隔了一層,這樣人當然就難以領悟到自然的精神,因而只能獲得短暫的快樂、暫時的解脫,“恒惴栗”的“恒”字就是這種狀態的體現。(可引與

6、李翰林建書:“永州于楚為最南仆悶即出游,游復多恐。涉野有蝮虺大蜂,仰空視地,寸步勞倦。近水即畏射工沙虱,含怒竊發,中人形影,動成瘡痏。時到幽樹好石,暫得一笑,已不復樂。”)而西山之游是人與自然的統一。此等“同是天涯淪落人”的山水,遠不只是觀賞或排遣的對象,更是千載難逢的“知音”。此種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嘆不遇,還有體悟山水的幽懷。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認識了山的精神,山也引發了人的胸襟,從而達到一種超越與解脫的境界(“悠悠乎與顥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窮。”“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在這里山與人、物與我、情與景、形與神達到了統一,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記超出于眾人的地方。將

7、自然對象化,往往會把人與自然放在不平等的立場上,或拜倒在自然腳下奉其若神靈,或居高臨下妄圖操縱自然駕馭自然,或把自然看成包容一切情感的容器,這樣就難以進入自然、領略其內在精神;將自然人格化,可以和自然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自然,用澄澈的心懷去聆聽自然的話語,這樣可以發現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而如果能與自然融為一體,則不但能發現自然的美,感受自然的精神,更能超越小我的局限塵世的束縛,達到思想與精神的解脫自由。柳宗元正是達到了這一境界。)這一部分有一定深度,可根據學生的情況做隨機性的處理。總結:至此,“為什么說游于是乎始(西山之游是真正的游的開始)?”這一大問題應該可以解決了,請

8、學生歸納概括。/(一方面西山之游給了作者不同于以往的新的生命體驗自由、放松、超越、解脫,一方面西山之游也達到了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天人合一的境界。)整合遷移:1、比較蘇軾赤壁賦與本文的異同異:柳宗元文章重在刻畫描摹,風格清新峭拔,其人與自然之同側重在精神人格層面上;蘇軾的文章重在議論,風格瀟灑飄逸,其人與自然之同側重在哲理層面上(不但認識到物與我的同,還從更高的角度來審視物我的關系)。(可補:柳氏游記的幽深取徑于“騷”,而宋六家文的曠達則得益于“莊”。宋人游記佳妙之處,不在“牢騷”與“刻畫”,而在“瀟灑”與“議論”。(陳平原中國散文小說史)就學生發言情況來處理,不過分追求全面和深入。同:兩文都寫

9、于貶謫期間,都寫出了作者情懷的變化,最后都陶醉于自然之中,樂而忘返,都在自然山水中獲得了解脫與超越。2、引申遷移:遷客騷人的山水文學的共性融入個人的情感體驗與生命體驗。聯系赤壁賦,請同學們關注文學史上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優秀的作品都產生于作者被貶謫期間。思考:為什么這段時期容易產生優秀的作品?為什么被貶謫的文人最容易和自然山水相交融?中國古代士大夫中,遷謫文人可謂是一個規模龐大而又特殊的群體。他們都曾積極仕進,并取得了一定功名,但或由于忤逆權貴、犯顏直諫,或由于無辜蒙冤、遭受牽連,被謫遠徙,顛沛流離,經歷人生坎坷。由于遷謫,文人們大多被削去官職,沒有了公務羈絆,因而更容易將精力集中于文學創作。同時,由于遷謫,文人們深入到更廣闊的社會生活底層,更有機會受到江山風物的激蕩,以促進他們杰出藝術才華的表現。于是,其文學創作便有可能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高潮期。遷謫期間的文人,其生活與思想往往處于激劇變動狀態。由于政治理想破滅,生活條件惡劣,親人生離死別,朋友疏遠和政敵落井下石等,各種感情激流般沖撞他們敏感的心靈。他們驚懼于前途的不可知,怨憤于自己的不幸遭遇,極端懷戀失去的一切,并以異常陌生的眼光和復雜的情緒面對新環境。因而他們更能與同樣被冷落的自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