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潮的教案面試教案_第1頁
觀潮的教案面試教案_第2頁
觀潮的教案面試教案_第3頁
觀潮的教案面試教案_第4頁
觀潮的教案面試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觀潮的教案面試教案【篇一:人教版觀潮教案】1 觀潮學習目標:寬闊、1 學習 7 個生字,會寫13 個生字,能正確讀寫下面詞語:薄霧、籠罩、沸騰”等。2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3、 4 段落。3 有邊讀這想象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4 感受祖國山河之美,熱愛自然景觀。學習重點:背誦第3、 4 段,想象潮來時的景象,體會觀潮人的驚喜之情。積累詞句。 學習難點:抓住重點句想象理解“潮來前 ”、潮來時“、潮過后”的景象。學習準備:1 收集有關錢塘江的圖片和文字資料。學習時間:兩課時第一課時教學目標:1. 初讀課文,了解大意。2. 學會文章中出現的生字、新詞。3. 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段意。教學重點:1

2、.學會文章中出現的生字、新詞。2 . 理清文章的結構。教學難點: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段意。教學過程:一、單元整體教學同學們,我們從今天開始要學習四篇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每一篇文章就像一幅瑰麗壯美的圖畫,學完之后一定會讓你感到大自然的奇妙。請同學們打開第一組課文提示,看看書中給我們介紹什么方法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呢?1 .學生自讀,畫批。2 . 監控兩點:一邊讀課文,一邊想象畫面。搜集相關自然奇觀的資料。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課件出示:“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蘇軾)、“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范仲淹)、“千里波濤滾滾來,雪花飛向釣魚臺。”(毛澤東)這些優美的詩句都是對前塘秋潮的詠贊。同學

3、們你們對錢塘江有哪些了解呢?(介紹資料)三、初讀課文,了解大意1 .錢塘江大潮如此壯觀、雄偉、氣勢磅礴,那么我們一起來觀看這個奇觀吧。齊讀課題觀潮。2. “觀潮 ”和 “天下奇觀”,兩個詞語中都有一個“觀 ”字,這兩個“觀 ”字意思一樣嗎?“奇觀 ”是什么意思呢?“天下奇觀”又是什么意思?3 師:昨天,你們回家預習了課文,自己再把課文讀一遍,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文章主要向我們介紹了什么內容?(學生自讀課文)四、檢查預習情況(1)檢查預習情況。讀準多音字:易讀錯字( 2)出示“罩、薄、崩、霎”,說說特點:上下結構的形聲字。組詞:籠罩、薄霧、山崩地裂、霎時?“薄 ”是上下結構,不是左右結構。“

4、貫 ”上部分共4 筆。( 3)說說你還有哪個字記不住?哪位同學愿意幫助他?如 “罩 ”字,口訣:“桌 ”子缺兩腿,上邊變“四 ”蓋。籠罩:像籠子似的罩在上面。五、默讀課文,理清層次1. 默讀課文,看看第2 至第 5 自然段是按什么順序寫的,第1 自然段與下文是什么關系?(時間順序,潮來前,潮來時,潮過后;總分關系)2. 小組討論分段,并概括段意。第一段(1 ):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第二段(2):潮來前的景象。第四段(5):潮過后江面的景象。3. 結合自己搜集的資料或課后的資料袋,再認真地讀課文,你會有更多的收獲。五、作業1. 選擇正確的讀音。2. 根據意思寫詞語。( 1 )形容聚集的人極多。

5、()( 2)形容隱隱約約。()( 3)沒有風浪,比喻平靜。()3. 用直線將搭配恰當的詞語來起來。山崩地裂的江面橫貫涌來若隱若現的響聲人聲翻滾風平浪靜的堤岸余波江面人山人海的景物白浪鼎沸六、板書一( 1 )天下奇觀總二(2)潮來前1 觀潮三(3 、 4)潮來時分(時間順序)四(5)潮過后第二課時教學目標1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錢塘江大潮的雄偉、壯觀,激發學生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2 學習作者有順序、抓特點的觀察方法,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3 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學過程一、引入談話錢塘江大潮自古被稱為“天下奇觀”。我們盼望著能親眼看到這一奇景。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觀

6、潮。在這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通過閱讀課文,展開想像的翅膀,來感受大自然創造的奇異景象。二、通過預習,我們讀懂了什么?提出預習中不懂的問題。三、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一)精讀課文,深入理解1 播放課件中潮來時的聲音教師:聽!這是什么聲音?你聽到了什么?(學生自由說)2 深入學習課文3、 4 段,體會錢塘江大潮( 1 )教師:潮來時的壯觀景象,課文中也有描寫,現在請你認真默讀課文 3、 4 自然段,看看課文是怎樣把錢塘江大潮這一“天下奇觀 寫具體的?可以邊讀邊畫出你喜歡的、感受深的語句,還可以在旁邊做批注。(學生邊默讀,邊畫批)( 2)小組內交流,邊讀邊想象,把你感受到的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3)

7、全班交流,深入體會。教師引導學生體會以下的內容: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在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說:“潮來了!”我們踮著腳往東望去,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過了一會兒,響聲越來越大,只見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人群又沸騰起來。重點體會:人聲鼎沸教師:怎么沸騰的,能表演一下嗎?學生表演:跳著叫著,揮手喊著:潮來了,潮來了教師:剛才的場面可以用一個詞語來形容:人聲鼎沸,人們說話的聲音就好象開了鍋的水一樣。那條白線很快地向我們移來,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再近些,只見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重點體會:橫貫江面、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

8、色城墻,同學們,這時你們的心情怎么樣?激動,讀出這種感受,讀到這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面對這么壯觀的潮水,你還有什么樣的心情?吃驚、驚喜體會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引入范仲淹的詩句: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橫)比較句子a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白色戰馬飛奔而來。b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飛奔而來。c 浪潮越來越近,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來。(小組討論:體會潮來時聲音之大,形態之壯觀。)( 4)引入文字資料:錢塘江大潮來臨時,另外一位作家這樣寫到(課件出示文字資料):潮頭已經帶著雷鳴般的聲響鋪天蓋地的來到眼前,后浪推著前浪,前浪引著后浪,浪拍著云,云吞著浪,云和浪絞成一團,水

9、和天相撞在半空,好象千萬頭雪獅踏江怒吼,亂蹦亂跳,撕咬格斗你撞我,我撞你,一起化為水煙細沫,付之流水,波濤連天,好象要和九天銀河相匯,大浪淘沙,好象要淘盡人間的污染,【篇二:觀潮教案】觀潮教學設計觀潮教學設計之七一、素質教學目標德育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的錢塘江大潮壯麗、奇特的自然景觀,激發他們的愛國主義感情。能力目標理解作者聽其聲、觀其形、思其序的觀察方法,從而掌握觀察事物必須有順序的規律。知識目標學會生字新詞,重點理解天下奇觀、橫臥、水天相接、橫貫、浩浩蕩蕩、猶如、如同、山崩地裂等詞語的意思。會用“逐漸 ”“ 恢復 ”造句。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二、教學重點認識塘江

10、大潮的壯觀情景,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三、教學難點理解作者聽其聲、觀其形、思其序的觀察方法,掌握觀察事物必須有順序的規律。四、教學用具1 錢塘江大潮的軟件片。2對比重點句的幻燈片。3 錢塘江大潮的錄像片。五、教學方法:變序式。六、課時安排:三課時。七、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言同學們,今天老師帶領你們去浙江省杭州灣錢塘江口看一看那里壯麗、奇特涌潮,好嗎?(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2 讀后釋題課題觀潮的“觀 ”什么意思?“潮 ”指什么地方的潮水?(觀:觀看。潮:指錢塘江大潮。觀潮:觀賞錢塘江大潮。)3 交流自學字詞的情況。教師檢查、指導。教師用生字卡片檢查“亭、屹、罩、昂、盼、崩、鎮、若、逐、顫

11、、余、吼、恢、漲”的讀音,并組詞語。字音難點:多音字“顫 ”在本課讀(ch4n ),避免讀成(zh4n ),“鎮、罩、若、逐、顫、漲”為翹舌音,注意讀準確字形難點:“昂 ”的左下方不要加撇,“若 ”的下半部不要錯寫成“古 ”。 “罩 ”的上半部是“四 ”不要錯寫成“日 ”。理解詞義。天下奇觀:奇觀、奇異、少見而又壯觀景象。本課是指錢塘江大潮是世界上少見的壯觀的景象。橫臥:橫躺著。原是表示人的動作的詞語,課文里用來描述錢塘江展現在人們面前的樣子,這里把錢塘江比作人。水天相接:水和天連接在一起。形容水域廣闊。橫貫:橫著通過去。課文里是說大潮滾滾而來,橫著漫過整個江面。浩浩蕩蕩:課文里是講大潮滾滾而

12、來,水勢很大的樣子。山崩地裂:“崩 ”是倒塌。“裂 ”是裂開。真正的“山崩地裂”多半發生在強烈地震的時候,用來形容很響時,便帶有夸張的意味。頓時:立刻。人聲鼎沸:形容許多人在一起大聲講話,聲音喧鬧,像開了鍋一樣。若隱若現:若,好像,仿佛。隱:藏起來,看不見。現,表露在外面,使人可以看見。本課指幾座小山在云霧中一會兒看得見,一會兒又看不清。余波:本課指潮頭過去后,剩下的波浪。漫天卷地:本課指遠遠看去,潮水像連著天地卷滾過來。形容聲勢大,來勢猛。風號浪吼:狂風在號叫,波浪在怒吼。形容風浪大,叫聲響。(三)再讀課文,理清段落層次1 先按自然段閱讀,弄清每個自然段的意思。再按“潮來之前”、“潮來之時”

13、、 “潮來之后”劃分段落層次。2 請按作者觀潮的過程給課文分段第一段(第1自然段)概括介紹錢塘江大潮是 “天下奇觀”。第二段(第2自然段)潮來之前,作者觀潮的時間、地點及觀潮人的心情。第三段(第3、4 自然段)潮來之時,作者聽到的聲音和看到的景象。第四段(第5自然段)潮過之后江面上的情景。全文也可分為兩段。第一段(1自然段)寫錢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觀。第二段(25 自然段)寫觀潮的經過。分三層:第一層(2 自然段)寫潮來之前。第二層(3、4 自然段)寫潮來之時。第三層(5自然段)寫潮過之后。(四)布置作業1 學生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后面第1、 2 兩個問題。2 抄寫詞語。第二課時(一)導言今天上觀潮

14、的第二節課,在上節課我們分了段,列舉了提綱,哪位同學能上黑板前來板書?(二)講讀課文第一段1 齊讀第一段課文。2 教師講解:錢塘江大潮自古以來,被稱為天下奇觀,所以吸引了許多人來這里觀潮,這個“觀 ”是什么意思?(看)看什么?(潮來時的景象)(三)講課課文第二段1 觀潮這部分分幾層?每層都寫了什么?2 講讀第一層3 1 )自由讀課文。思考:江面上是什么樣的?人們的心情是什么樣的?(畫出來)4 2)學生議答。(江面很平靜,越往東越寬,在雨后的陽光下,籠罩著一層蒙蒙的薄霧。)給人什么樣的感覺?(靜的感覺)作者寫“江面越往東越寬”是什么意思?(這涉及到“潮汐 ”的形成問題,可作如下點撥:潮從哪個方向

15、來?從書中找出句子來說明。(從 “大家昂首東望”“ 東邊水天相接的地方”看出潮從東邊來。)潮從東邊來,江面越往東越寬,那越往西呢?(越往西越窄)潮水越往西,就會產生什么現象?(潮水越往西越急)。出示錢塘江口地形圖,補充錢塘江大潮形成的有關知識:錢塘江口是喇叭形,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水底還有一道人們看不見的“沙坎 ” ,迫使潮水上升,因此潮波傳來,受到很大的約束,這是地理因素。另外是引力的因素,八月十八,太陽、地球、月亮三球的引力對漲潮影響最大。再有是八月中旬這段時間海面上常常刮東南風,所以潮波來勢特別猛烈。人們的心情怎樣?(大家昂首東望,等著盼著。說明非常著急心情十分迫切。)急到什么程度?(昂

16、首東望,學生可做一做動作。)3 講讀第二層( 1 )談話:要是你在人群中,你急不急?想不想看這天下奇觀?好,老師就領你們去看看。( 2)放潮來時的錄像片。思考:潮來時,給你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聲音大,浪大)( 3)默讀第二層,邊讀邊畫出描寫潮水樣子和聲音的詞語。( 4)學生自由發言。(找出三處描寫聲音的句子,讓學生上黑板板書,找出四處描寫樣子的句子后,也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板書:悶雷一條白線越來越大橫貫江面白色城墻山崩地裂千萬匹白色戰馬(5)提問:大潮是從哪個方向來的?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具體寫潮水到來時的樣子和聲音的?(由遠至近)你能把潮來時聲形有條理地說一說嗎?( “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

17、,好像悶雷滾動”,寫遠處的聲音。“江面還是風平浪靜,看不出有什么變化”,是此時此刻的景象。過了一會兒,聲音“越來越大”, “凍邊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現了一條白線 ” , “ 那條白線很快地向前移動,逐漸拉長,變粗” ,這是描寫稍近時潮水的聲音和樣子。“移動 ”、 “拉長 ”、 “變粗 ”便很快出現了橫貫江面的情況。一瞬間,“白浪翻滾,形成一道兩丈多高的白色城墻”這是再近前時潮聲的樣子。大海來到近前時,那樣子“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浩浩蕩蕩飛奔而來”,那聲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動得顫動起來”潮水越來越近,潮水越來越大,潮頭越來越高,潮勢越來越猛。)( 6)學生回答過程中教師適當點撥。

18、作者用一條線、白色的城墻、白色戰馬來比喻由遠到近的浪潮的不同樣子,說明潮大、雄偉。水來時是直立而行的,像白色城墻,氣勢雄偉,聲勢浩大。板書:浪罕見,聲巨大。( 7)談話:如果你就在這觀潮的人群中,當你聽到像悶雷的隆隆響聲,看到一條白線逐漸拉長、變粗、橫貫江面,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并進時,你的心情怎樣?會說什么?會怎樣做?(再放潮來時的錄像片。)( 8)學生議答。(人聲鼎沸,都在喊:“潮來了,潮來了!”都踮起腳往東望去,人群又沸騰起來。當人們看到眼前的一切,真是又高興,又驚嘆不已。)(9)指導有感情地朗讀第二層。4 講讀課文第三層。( 1 )自由讀課文。思考:潮來之時,聲勢浩大,潮過之后呢?(2)學生談自己的想法。(一眨眼的功夫,潮頭就向西奔去。可是余波還在漫天卷地地涌來,江面上依舊風號浪吼。過了很久,江面才恢復平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