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祥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考研輔導班內部講義資料課件筆記-日本研究_第1頁
新祥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考研輔導班內部講義資料課件筆記-日本研究_第2頁
新祥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考研輔導班內部講義資料課件筆記-日本研究_第3頁
新祥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考研輔導班內部講義資料課件筆記-日本研究_第4頁
新祥旭北京大學國際關系考研輔導班內部講義資料課件筆記-日本研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二講 自然風土與日本民族國家 一、日本的自然風土 二、人口與民族 三、行政區劃與地方特性日本列島印象一、日本的自然風土1、地理位置與國土2、日本的地形與山川3、日本的氣候特點4、自然資源日本全圖1、地理位置與國土l 日本的國土除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個主要島嶼以外,還有6800多個沿海小島。l 整個日本列島呈狹長的弧形,從東北向西南延伸,全長約3500公里;日本列島最寬處寬度不超過300公里。 l 日本國土的最北端是擇捉島,位于北緯45度33分;最南端是沖之鳥島,位于北緯20度25分;最東端是南鳥島,位于東經153度59分;最西端是沖繩縣與那國島,位于東經122度56分。l 日本陸地面積

2、包括北方四島(國后、擇捉、齒舞、色丹)在內,約37.8萬平方公里。l 本州島最大,面積約23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總面積的60%。四大島嶼的面積占日本國土的95%以上。 l 日本是島國,自然海岸線漫長,且蜿蜒曲折。海岸線總長約3萬4千公里,是世界上單位面積海岸線最長的國家之一。l 日本周邊有12海里領海,同時沿岸向外200海里有專屬經濟水域。但是,其專屬經濟水域,在釣魚島群島(尖閣列島)附近和日韓獨島(日本稱竹島)附近分別與中、韓兩國的專屬經濟水域重疊,成為有待解決的爭議問題。 日本的國土面積與世界主要國家比較l 日本的國土面積占世界陸地總面積的0.25%,但是,和世界很多國家比較,日本并不是一個

3、小國。日本國土的變遷l 1880年,日本國土面積約38萬平方公里。l 1895年甲午戰爭后,臺灣及澎湖列島割讓;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國土面積達到67.5萬平方公里。l 1945年,日本的國土面積達到68萬平方公里,為最大。l 今天的國土面積大體上是根據1951年舊金山和約確定的,是戰前的54.7%。l 填海造地:關西國際機場;東京臺場等。2、日本的地形與山川l 日本孤懸海上,有日本海與太平洋環繞。l 日本與大陸之間的日本海屬淺海,有大陸架相連;但太平洋是世界最深的海,有日本海溝和伊豆小笠原海溝(深1000-2700米)。l 多山國家。山地、丘陵占陸地面積的76%l 兩大山系:“北彎山系”與

4、“南彎山系”。l 北彎山系:從北海道、東北和本州北部南北走向的山脈。包括蝦夷山脈、奧羽山脈、關東山地等。l 南彎山系:飛騨 山脈、木曾山脈、赤石山脈-“ 日本阿爾卑斯” ;以及紀伊山地等。 l 兩條山系在本州中部相匯,稱為“ 中央山結” ,為全國地勢最高點- 富士山(3776 米)日本“阿爾卑斯”山脈箱根蘆湖森林與河流l 日本的森林面積占全部國土面積的66%,平原和低地只占陸地面積的25%,其中農業用地14%,住宅用地3%,工業用地0.4%。l 河流眾多,少大河;河流流程短,落差大,多激流、瀑布。l 最長的河流是信濃川,全長367公里。l 流域面積最大的河流是利根川,約1.68萬平方公里。l

5、流域平均寬度最大的河流是淀川,寬110公里。信濃川利根川平原l 日本的平原多為沖積平原。l 最大的平原是利根川流域沖積而成的關東平原;其次是石狩平原(北海道)和新潟平原,以及濃尾平原(名古屋)、畿內平原(京阪地區)。火山與地震l 日本列島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l 七大火山帶:千島、那須、島海、富士、乘鞍、白山、霧島。200多座火山,其中60座是活火山。世界活火山的110集中于日本,故有¡°火山國¡±之稱。l 富士山、阿蘇火山、淺間山、櫻島、云仙岳、三原山、霧島火山等。l 溫泉資源豐富;多¡°山中湖¡±。琵琶湖;

6、田澤湖;中禪寺湖。l 地震頻繁。阿蘇火山阿蘇火山噴火口琵琶湖(海崎大津)中禪寺湖(日光)3、日本的氣候特點l 日本位于北緯45度到北緯24度之間,跨亞寒帶、溫帶、亞熱帶,屬溫暖、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但受地形、海流影響,地域差異顯著。l 北海道和本州北部屬季風型溫帶針葉林氣候;北緯35度以南屬季風型熱帶森林氣候;北緯35度以北的中部地區屬季風型闊葉林氣候。l 與同緯度其他國家、地區相比,降水量大。日本列島年平均降水量1700-1800毫米,南部可達2500毫米。降水量比較“表日本”與“里日本”l “北彎山系”和“南彎山系”將本州島分為東向太平洋的一面和西向日本海的一面。l 日本人將面向太

7、平洋一面稱為“表日本”(日本) ;面向日本海一面稱為“ 里日本”(日本) 。 4、自然資源l 日本自然資源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資源進口國。l 礦產;l 木材;l 稻米-“大米文化”;l 漁業:臺灣暖流(黑潮)與千島寒流(親潮)交匯處,形成世界著名大漁場-西北太平洋漁場。l 動植物資源。二、人口與民族1、人口l 日本人口總數約1.27億人,占亞洲人口的3.6%;人口總數居世界第8位。l 日本的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337.6人,在人口規模超3000萬的國家中居第3位。l 90年代后,日本人口平均增長率急劇下降。目前的人口增長率為0.21%。l 日本人平均壽命為男性78歲,女性85歲,居世界第一位。

8、“老齡少子化”問題l 按照日本標準,65歲以上人口超過總人口7%為“老齡化社會”;占14%時為“老齡社會”。目前65歲以上人口已占日本總人口18%,預計2015年將達到25%(每4個日本人中有一位65歲以上老人)。l 人口分布極不均衡-人口高度都市化。首都(東京)、阪神(大阪)、中京(名古屋)三大都市圈各自50公里范圍內,集中了全國人口的43%。城市人口占日本總人口的80%2、民族l 日本民族種族構成極為復雜,但歷史形成的同質性較強,“大和”民族占99%以上。l 2萬阿伊努人是日本的少數民族。l 在日韓國、朝鮮系僑民60-70萬人;中國人30-40萬人;南美及海外日裔;其他國家地區僑民等,他們

9、不被看作“少數民族”,入籍即為“日本人”。l 2003年,日本國際婚姻比例達到120。三、行政區劃與地方特性1、自然環境與島國內部差異性2、日本的行政區劃與地方特性1、自然環境與島國內部的差異性l 海流、季風影響,催發出不同的地域差異l 地形的復雜,富有隔斷性,形成天然阻隔的自然區域,孕育出不同的地區特色。l 日本人對自己國土的方位感覺:“東”與“西”l 樋口清之關東人,關西人:把日本地方差異分為12種類型:東九州型、西北九州型、南海型、內海型、山陰型、畿內型、東海型、中部山岳型、關東型、東北偏西型、東北偏東型、北海道型。2、行政區劃與地方特性l 全國行政區:都、道、府、縣制。即1都(東京都)

10、、1道(北海道)、2府(京都府和大阪府)、43縣。l 按日本傳統習慣,1都1道2府43縣劃分為8大地方:北海道地方、東北地方、關東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中國地方、四國地方、九州地方。日本行政區劃l 日本是實行地方自治制度的單一制國家。l 中央政府即中央各省廳。l 地方政府在法律上稱“地方公共團體”(地方自治體)l 地方自治體分都、道、府、縣和市、町、村兩級。都、道、府、縣為平行的一級行政區,稱為“廣域地方公共團體”;市、町、村一級稱為“基礎地方公共團體”,屬于“廣域地方公共團體”的管轄范圍。地方自治體l 地方自治體各自有議會。l 都道府縣執行首長稱“知事”;政府機構稱為“廳”。l 市町村執

11、行首長稱為市長、町長、村長;辦事機構為“役所”。l 從實質上說,都道府縣為一級行政區,直屬中央政府。但在法律上,地方政府不是設在地方上的“國家機關”;地方自治體首長需由居民直接選舉產生,地方政府的公務員為“地方公務員”,不是“國家公務員”。首都東京l 東京都下轄23區、28市及小笠原群島。l 東京都政府為“都廳”,位于新宿區西新宿。都政府在小笠原群島設“小笠原支廳”。l 東京都為中央政府所在地。中央政府集中于千代田區霞關,稱“官廳街”;首相官邸、國會及各政黨總部集中在永田町。l 皇居位于東京丸之內。地方特性(九州型)l 九州地方:九州島及周圍1400個島嶼組成。包括福岡、佐賀、長崎、大分、熊本

12、、宮崎、鹿兒島、沖繩8縣。前4縣合稱“北九州”;后4縣合稱“南九州”。歷史上屬于筑前、筑后、肥前、肥后、豐前、豐后、日向、大隅、薩摩9國,故而得名。l 北九州是日本最早的工業地帶。l 南九州有筑紫平原,是著名產糧區。l 漁業發達。l 東九州人性格封閉;西北九州人進取、開放。l 沖繩。地方特性(內海、山陰、南海型)l 以“四國地方”、“中國地方”等為中心。l 四國地方:由四國島及周圍小島構成。北臨瀨戶內海,南瀕太平洋。包括德島、香川、愛媛、高知4縣。歷史上為阿波、贊岐、伊予、土佐4國,故而得名。l 中國地方:本州島西南部。包括鳥取、島根、岡山、廣島、山口5縣,以東西走向的中國山脈分為山陽、山陰兩

13、地區。地方特性(內海、山陰、南海型)l 內海型:瀨戶內海沿岸地區。古代通商要道、文化動脈;現代工業地帶。內海型具商業氣質。l 山陰型:大部分為中國地方的日本海一側,積雪地帶。山陰型性格封閉、陰郁、利己。l 南海型:從鹿兒島為中心的南九州到高知縣、南和歌山,一直到千葉縣南部,即黑潮直接沖擊地帶。南海人性格粗獷、封閉。地方特性(畿內型)l 近畿地方:亦稱“關西地方”。位于本州島中部。包括京都、大阪、滋賀、兵庫、奈良、和歌山2府4縣。l “畿內”是日本文明發展最古老的地區之一,歷史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代重要經濟地區。阪神工業地帶是日本第二大工業地帶。文化發達。l 畿內人具備各種素質,表現了日本

14、人的一般性格特征。特點是精明。西陣織地方特性(東海型、中部山岳型)l 以“中部地方”為中心。l 中部地方:本州島中部。分為東山、東海、北陸三個地區。包括新潟、富山、石川、福井、山梨、長野、岐阜、靜岡、愛知、三重10縣。是日本列島最寬處,也是最高處,有“日本屋頂”之稱。富士山為最高峰。沿海有新潟平原、濃尾平原、富山平原。以愛發、不破、鈴鹿三關將本州島分為關東地區和關西地區。地方特性(東海型、中部山岳型)l 東海型:中部地方的平原部分,大體上為古代伊勢國(三重縣)至東京以西地區。東海型為中間類型,兼有中部山岳型和南海型特點。l 中部山岳型:中部地方的山區部分。高山寒冷地帶。閉塞;強健;表現出逆境中

15、努力改變環境的性格。地方特性(關東型)l 關東地方:本州島中南部,日本國中心地帶。分為南關東和北關東兩個地區。包括東京、神奈川、琦玉、千葉、群馬、櫪木、茨城1都6縣。鎌倉、江戶兩幕府所在地。1869年遷都東京后,成為日本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京濱工業地帶是全國最大工業地帶。是由150多座城市組成的城市群。l 語言、性格粗獷;強調自我;不如大阪人開放;賭徒性格。少有成功人士。地方特性(東北型)l 東北地方:本州島北部。包括青森、巖手、宮城、秋田、山形和福島6縣。古稱“奧羽地方”。多山,富森林,沿海有仙臺、秋田等平原。人口稀疏,為日本經濟相對落后地區。l 平原地帶為水稻產區,有日本“糧倉”之稱。人

16、口多為近畿移民。l 非耕農居住地區,稱“黑蝦夷”,多有阿伊努血統。l 東北型性格樸素,異乎尋常的努力,但封閉。地方特性(北海道型)l 北海道地方:由北海道與周邊小島構成,原稱“蝦夷地”。日本海、太平洋、鄂霍次克海、津輕海峽環繞。多火山,積雪期4個月。森林、煤炭、漁產、乳制品加工為四大富源。l 開拓精神。性格兩極分化。第三講 民族起源民族性格與日本文明關于“文明”l “文明”(civilization)一詞源于拉丁文“civis”。l (1)羅馬公民身份;l (2)比蠻族原始生活狀態優越。l 18世紀見于歐洲正式文獻;20世紀廣泛使用于人文社會科學各領域。l 學術界關于“文明”概念的定義各種各樣

17、。l 人類在物質和精神兩方面創造的成果基礎上形成的生活狀態和生活方式。主題:一、日本的民族起源二、日本國家與國旗國歌三、日本的原初文明與民族性格一、日本的民族起源(一)關于日本民族起源的學說(二)關于日本的民族起源(三)民族起源研究的意義日本民族:單一民族?(一)關于日本民族起源的學說小熊英二l l 1962年生于東京。1998年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綜合文化研究科國際社會科學專業博士課程修了。l 慶應義塾大學綜合政策學部副教授。單一民族神話的起源l 新曜社,1995年版。l 1996年度三得利學藝獎。l 到2003年,重印16次。其他著作l 日本人的“境界”(新曜社,1998年)l 世紀轉換期的國

18、際秩序與國民文化的形成(柏書房,1999年)l 印度日記(新曜社,2000年)l 面向異文化理解的倫理(名大出版會,2000年)l 近代日本的他者像與自畫像(柏書房,2001年)l Nation的軌跡(新世社,2001年)l “民主”與“愛國”(新曜社,2002年),等。江戶時代的民族起源學說l 新井白石(,1657-1725)l 江戶中期儒學者、政治家。曾任幕府侍講并參與幕政。l 1712年后專心著述 ,屬朱子學派。l 提出日本民族起源“肅慎說”。菲力浦弗朗茨馮希波爾德l Philipp F.Von.Siebold(1796-1866)l 德國醫生、博物學者。1823年任駐日本荷蘭商館醫官。

19、1826年隨商館赴江戶。1862年歸國。l 著有日本、日本動物志、植物志等。l 提出 “大陸韃靼系民族征服說”。愛德華莫斯l Edword S.Morse(1838-1925)l 美國生物學家。哈佛大學畢業。1877來日,發現并發掘東京大森貝塚,成為日本考古學的開創者。l 其后受聘在東京帝大講授動物學和生物學,介紹達爾文進化論,給當時日本學術界以巨大沖擊。l 在日期間收集陶器,后收藏于波士頓博物館。“內地雜居”論爭 l 近代探討民族起源的動因: (1)“日本人”、“日本民族”觀念的形成; (2)甲午戰爭后“日本帝國”的形成。l “內地雜居”論爭即圍繞是否保留外國人居留地的爭論。l “國體論”源

20、流之一。 “帝國”形成前,對歐美強烈的劣等感; “帝國”形成后,對歐美的劣等感和對亞洲的優越感。l “混合民族說”成為“日本帝國”多民族結構的理論依據。“單一民族說”在戰前并不占主導地位。井上哲次郎l (1855-1944)l 哲學家。畢業于東京帝大。1884-1890年留學德國。回國后擔任東京帝大哲學教授。l 1891年發表敕語衍義,強調國民道德。高山林次郎(高山樗牛)l (1871-1902)l 文藝評論家。1893年進入東京帝大哲學科。太陽雜志文學欄主筆。鼓吹日本主義,“君民一致”,發揮“建國精神”。l 1897年與井上哲次郎等創辦日本主義雜志,宣揚狹隘的民族主義。日本民族的自我認識l

21、戰前:“混合民族”說家族國家l 戰后:“單一民族”說l 20世紀90年代以后:“單一民族”? “混合民族”?(二)關于日本的民族起源民族學的主張(1)“人種更替說”:阿伊努人是日本列島原住民,被外來種族驅趕至北海道。外來種族成為現代日本人的祖先。 -江上波夫“騎馬民族說”。(2)“混血說”:現代日本人是“原日本人”(繩紋人)與外來種族混血而成。(3)“演變說”(“連續說”):繩紋人隨生活方式改變,體質逐漸演變,成為彌生人、古墳人乃至現代日本人。從各時代日本人的體質結構看,日本人屬于蒙古利亞人種。江上波夫與“騎馬民族說”繩紋人(舊石器時代)繩紋人模型彌生人渡來系彌生人日本人種遺傳距離(三)民族起

22、源研究的意義單一民族?l “島國封閉的坩堝”。l 現代日本民族是一個同一性、均質性相當高的民族集團,在社會性上具有明顯的單一民族特質。l 從近代到戰后,日本的民族起源論,并不是人類學的問題,而是一個政治理論。l “外發”模式的近代國家建立過程中,由精英制造的民族神話。l “混合民族說”或“單一民族說”,均是樹立近代國家認同的旗幟。l 戰前的“混合民族說”是“大日本帝國”民族結構的依據,是“國體論”、“家族國家論”的注解。l 戰后左派的“單一民族說”,是對“大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否定,但仍然是戰后民族認同的旗幟。l 戰后對民族主義的否定,并不等于對民族歷史的反省。l 天皇與日本人-日本的民族主義

23、l 90年代后,“混合民族論”回歸的傾向。二、日本國家與國旗國歌關于“大和(倭)國”l 日本古時稱“大和(倭)國”或“日之國”。 (1)“倭國”是中國漢代以來對日本的稱呼。“倭國”()=“和國”。原意為“多山之地”。 (2)九州肥后“山門”一詞的訓讀。 (3)從朝鮮傳入的稱呼。l “日之國”,既有“肥河之地”()之意,也有“火之國”之意,后演化為“日之國”。關于“日本” (1)“日之國”(“火之國”)的羅馬式注音為hinomoto,大量采用漢字后成為國號。 (2)公元1-2世紀,九州出云地方稱“日出之國”(hino-kuni);近畿地方出現“大和”(yamato)以后,兩地的地名組合(hino

24、-kuni+yamato)成為“hinomoto”。 (3)中國唐朝贈予的國號。l Japan:一說為16世紀從漢語讀音Jih(日)和Pung(本)而來;一說為“漆器”之意。日本國旗l 日章旗(日丸)。l 續日本紀記載,大寶元年(701年)元旦,文武天皇朝賀之禮:“于正門樹烏形,左日象青龍朱雀幡,右月象玄武白虎幡”。l 1853-1863年,幕府規定準許將日丸形作為代表國家的標志,船艦統一標志為“白地日丸旗”。l 1870年3月和10月,分別頒布太政官第57號、第651號布告,宣布日本國旗為日章旗:長與寬之比為3:2,“太陽”中心點與旗面中心重疊。日本國歌l 君代。l 歌詞為古今和歌集的賀歌。

25、稱“君王的朝代”。l 曲調為雅樂調。1880年由宮內省雅樂課林廣守創作。l 日本國花 -櫻花皇室徽章-菊紋靖國神社的菊紋神門日本的國鳥-雉日本的年號l 明治維新以后,制訂元號法。l 明治(1868-1912)l 大正(1912-1925)l 昭和(1925-1989)l 平成(1989-今):取自尚書大禹“地平天成,萬世永順”。l 2005年為平成17年。三、日本的原初文明與民族性格 (一)日本的原初文明 (二)日本的民族性格 (三)關于日本民族性的研究(一)日本的原初文明“森林文明”l 梅原猛()l 哲學家。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顧問、原所長。l 森林思想-日本文化的原點(中譯本),中國國

26、際廣播出版社,1993年版。l 原著出版于1987年。“海洋文明”l 川勝平太()l 原早稻田大學教授、現京都國際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l 文明的海洋史觀,中央公論社,1997年版。日本原初文明的形成l 同一個民族,生活在大致相同的自然風土及歷史和社會條件下,培育出大致相同的民族性格特征,成為原初文明形成之源。l 一個民族的基本性格及其文明形態的形成,是經過悠久的歷史和復雜的風土,包括自然環境以及政治、經濟、社會環境的鑄造,與文化、宗教等精神形態同時構成和發展起來的。日本原初文明的特征l 在冰河時代最后一個“冰期”(約25000至15000年前),由于 “海退”現象,日本海被對馬陸橋隔斷。其后

27、氣候變暖,日本列島降水增多,森林增加。日本列島上的人類開始制造陶器,主要生活依賴森林的動植物資源。-“森林文明”特征。l 約1萬年前,冰河時代結束,海面上升,陸橋消失,日本列島與大陸隔絕。日本列島上的人類開始向海洋尋求食物來源。“海洋文明”由此發生。l 今天所見日本列島的自然風土,大致形成于8000年前。這是日本原初文明的基礎。日本原初文明的特征-人與自然的共生l 日本列島的自然環境,沒有提供內發出農耕文明的條件,但卻形成了人與自然的特殊緊密關系。l 日本人最初的文明意識,不是從宗教式的倫理道德和哲學思考當中產生出來,而是從人與自然的共生、人與自然密不可分的民俗式思考當中產生的。l 人與自然的

28、親和與一體感,人與自然的共生,成為日本原初文明一大特征。阿伊奴人為熊“送靈”(二)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和”的意識和性格l 自然風土的柔和是日本人自然觀、生命觀的起點。l 日本民族神話:缺少英雄神。l 所謂“和”,即表現在事物觀察上的一如性和相對性。即萬事萬物皆可融合為一體,沒有對立和分裂,異質的事物也可調和共存。-相對主義。l “和”意識來自原初文明的順從自然。是日本文明在精神層面的重要范疇,也是“日本精神”的力量所在。l 調和與統一的性格是日本民族性的第一大特征。大國主神與眾神纖細簡素淡泊“枯山水”(三)關于日本民族性的研究“日本人論”l 在中、日、韓三國中,日本人最熱衷探討自己的民族特性。l

29、 迄今為止,在日本出版的“日本人論”著作,已有1300余種。l 日本人關于民族性的探討,始于明治維新。l 1891年,三宅雪嶺真善美日本人、偽惡丑日本人。l 1907年,芳賀矢一國民性十論。l 1916年,津田左右吉我國國民思想的研究。l 大町桂月剖析日本人的民族性。戰前的研究l 1935年,和辻哲郎風土l 1935年,坂口安吾日本文化私觀l 1938年,長谷川如是閑日本的性格、續日本的性格。l 1940年,西村直次日本人及其文化。戰后的研究l 南博日本人的心理、日本人論l 山本七平日本人與猶太人l 會田雄次日本人的意識結構l 土居健郎依賴心理的結構l 中根千枝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l 深作光貞日

30、本文化及日本人論l 鶴見和子好奇心和日本人l 宮城音彌日本人是誰?l 荒木博之日本人的行動方式l 中村元日本人的思維方式,等。中根千枝及其著作第四講 宗教與日本人信仰特點l 2000年日本文化廳編纂宗教年鑒統計,日本的宗教信徒總計2億3千萬人,遠遠超過日本人口總數。l 在日本,用宗教劃分人群是沒有意義的。l 日本主要的三大宗教:神道教、佛教、基督教。l 日本宗教的根干是本土宗教-神道教,也是日本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基礎。傳統婚禮(神社)西式婚禮(教堂)本講主題一、本土宗教與佛教儒學二、日本的宗教與武士道天皇制三、新興宗教與日本社會一、本土宗教與佛教儒學主要內容(一)神道教的起源(二)“佛主神從

31、”的“本地垂跡說”(三)從“反本地垂跡說”到復古神道(一)神道教的起源所謂“神道教”l 神道教,一般稱“神道”(),是日本本土宗教。l “神道”一詞最早見于中國典籍周易;日本書紀是最早出現該詞的日本史籍。(第31代用明天皇即位前紀:“天皇信佛法、尊神道”。l 神道教起源于巫術等原始宗教。無創始人、無人為創教動機,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也無系統的學理教義和規范化、制度化的宗教儀軌。l 神道教屬于自發宗教的范疇。卑彌呼()萬物有靈觀與靈魂信仰l 古代日本人信仰特點: (1)靈魂崇拜:“鎮魂”; (2)自然神信仰:對天地萬物感謝報恩的信仰準則。l 日本人信仰特點:泛神論、泛靈論。l 梅原猛:諸神流竄

32、(經濟日報出版社,1999年版)。l 神道教是一種以祖靈(天照大神)崇拜為基礎的泛神宗教。它是在受到佛教、儒學等影響以后才理論化、體系化的。稻荷神祝豐收舞千代田稻荷神社招福貓(招貓)七福神信仰:大黑天與惠比壽 ()()弁財天與福祿壽神()()毗沙門天與壽老人()()布袋和尚()(二)“佛主神從”的“本地垂跡說”l 日本在沒有完全形成和鞏固自己的哲學思想體系時,即受到大陸文明主要是中國文明的強烈沖擊,這給日本文明帶來深遠影響。l 5-6世紀,儒學和佛教先后傳入日本。l 儒學帶給日本的是政治統治理念和社會道德觀念。l 4-5世紀,大和朝廷完成統一。其時,大王也是最高祭司,形成所謂“祭政一致”。l

33、儒學對日本古代天皇制和古代國家的建立具有重要影響。大國主神與須勢理比賣l 圣德太子()“推古朝改革”足利學校習合思想()l 外部文物、思想與本土文物、思想的并存融合。“和”意識的理論化。l 佛教的寬容性與“祭政合一”的體制是“習合思想”的基礎。l 儒學和佛教最初是以皇室和宮廷貴族為主體吸收的,神道教在民間有足夠的生存空間。l 儒學與佛教對本土神道教的“包容統攝” 。神道教與大陸文明l 鐮倉時代為分界線,分為前后兩個階段。 (1)平安時代中期至鐮倉時代(8世紀末至14世紀30年代):“佛主神從”階段。佛教包容統攝神道教。 (2)鐮倉時代到室町時代(14世紀30年代至16世紀70年代):“神儒佛一

34、致”,但否定“佛主神從”,建立神道對佛教和儒學的優越地位。亦即宗教的本土化,即以神道教為主體,包容統攝佛教、儒學等。“神佛習合”-“本地垂跡”l “佛主神從”時期兩階段:(1)“神佛調和”、“神佛一體”:神道教被佛教統攝,吸取了佛教的養分,提升了神道教的層次。(2)“本地垂跡”():“佛是神的本體,神是佛的權現”。神佛同一,神是佛在日本的“垂跡”,即將神道教的“神”比附為“佛”的化身。l “兩部習合神道”:以佛教真言密宗兩部教義為基礎的理論化神道。l “山王神道”:以佛教天臺宗為教義基礎的神道。l “兩部神道”和“山王神道”即成為神道教發展的基礎。湯島圣堂隨神門湯島圣堂孔廟湯島神社日本文明的本

35、土化l 平安時代出現了回歸古典,對漢學的“反撥”,即對中國文明的吸收消化,亦即本土化的過程。l 民族思想體系和文化傳統的形成過程-“和魂漢才”。l 清少納言枕草子;紫式部源式物語;l 源隆國今昔物語;l 古事記、日本書紀l 在日本文明形成過程中,由于沒有徹底建立自己完整的哲學思想體系,故文學藝術以及在文學藝術中表現的深層文化精神,實際上取代哲學起著推動日本本土思想形成的作用。古事記(真福寺本)(三)從“反本地垂跡說”到復古神道宗教的本土化l 鐮倉時期(1183-1333)至江戶時期(1603-1867),是日本宗教本土化發展時期。l 佛教的本土宗派:凈土宗、凈土真宗、時宗、日蓮宗等。l 反“佛

36、主神從”、反“本地垂跡說”的伊勢神道(度會神道)形成。l 伊勢神道力圖守衛神道的本體性,力圖改變神道教被佛教包容的局面;主張清凈修為,強調在清心正直、追求自然神明的境地中簡樸生活。l 伊勢神道尊崇象征天皇無上地位的“三種神器”;l 神道與皇國一體、神明與天皇一體、神器與皇位一體的“神皇一體”思想。伊勢神宮外宮(正宮)伊勢神宮內宮(別宮)神道教的理論化l 吉田兼俱(1453-1511)的吉田神道;l 吉川惟足(1616-1694)的吉川神道;l 山崎闇齋(1618-1682)的垂加神道。l 18世紀“復古神道”的出現:l 代表人物:本居宣長(1730-1801)、平田篤胤(1776-1843)本

37、居宣長l l (1730-1801)l 江戶中期的國學者。23歲在京都學醫,又學儒學。l 1763年開始研究古事記,宣揚復古思想。l 門下弟子近500人,平田篤胤為其最重要弟子。l 著述90余部,最重要者為古事記傳。復古神道的特點(1)天照大神是日本列島的最高神,即祖神(皇祖神);“傳于皇國之道,正是神代所傳來”。(2)“神道之安人心,就在于人死后不論善人惡人統統進入冥府”。否定死后靈魂的幸福及極樂世界。(3)世上一切事物均是眾神所為,不良現象起于惡神,但惡人未必受懲罰,善人未必享福。批判因果報應、陰德陽報說,即將試圖從神學中排除道學因素。(4)“天照大御神這個名稱即普照世界的太陽之意”,日本

38、乃“普照四方的天照大御神出生的本國,因而是萬國之本源的國家”,“至于本朝的皇統,乃是普照世界的天照大御神的后嗣,直到萬世后代也不動搖,只要有天有地,就一直下去。”復古神道與日本的近代化l 復古神道不僅為明治維新時期倒幕運動和“王政復古”提供理論根據,且成為近代天皇制思想體系的重要基礎。l 復古神道也是近代“國家神道”的起點。l 復古神道的神道觀中,是否有萌芽狀態的“國權主義”觀念?l 從儒學的理性主義返回古典,返回原始自然宗教的傾向,對日本近代道路的影響?二日本的宗教與天皇制武士道(一)關于神道教與天皇制神道教宗教體系的形成l 神道教定型為一個宗教體系,是在奈良時代到平安時代之間;在江戶時代趨

39、向成熟。前期主要受佛教教理影響,江戶時代儒學思想影響上升到第一位。l 神道教教理的進化過程特點:l (1)堅持本土文化的主體作用;l (2)多層面引進吸收外來宗教文化。神道教與天皇l 天皇的精神權威來源于日本的建國神話;明治維新給天皇賦予了世俗權威,成為“萬世一系、神圣不可侵犯”的國家元首,從而神道教隨之獲得舉足輕重的地位。l 古事記、日本書紀等史籍關于天皇開國傳世的敘述,是由當時史家利用民間流傳已久的天照大神信仰,結合中國大陸傳來的宗教神話,比附天皇家族及其他貴族沿襲相傳的歷史譜系,人為編造出來的神話體系。“天皇”與天皇制l 古代天皇制建立過程中,曾受道家影響。l “天皇”稱號最早見于推古朝

40、建筑的法隆寺金堂內藥師佛像背面:“池邊大宮治天下天皇”。此后大量見于文獻。l 據日本歷史學家津田左右吉考證,“天皇”稱謂出自中國道教“天皇大帝”的說法;日本書紀中天武天皇謚號“天汀中原瀛真人”,顯然來自道教。l 象征天皇執掌天下的神器,與道家作法神器相同。l 圣德太子做“冠位十二階”,以“德”為尊,以紫為上,亦為道教影響。所謂“三種神器”l 八咫鏡()l 天叢云劍()l 八坂瓊曲玉()“國家神道”l 明治維新后,天皇作為國民統合、國家認同的象征被極端化;l “家族國家觀”的樹立:(1)教育:教育敕語(2)神道教:國教化l 信奉神道教、參拜神社成為國民義務;l 利用國家行政手段對全國神社進行一元

41、化組合;神社定位于“國家的宗祀”。l 神道教成為凌駕于其他宗教之上的“超宗教”,獲得了“祭政一致”的“國家神道”地位。l 國家神道是宗教性的政治制度。二戰后被廢除。 (二)靖國神社問題靖國神社正門參道靖國神社的建立l 1869年(明治2年)始建。最初為“東京招魂社”。(東京九段坂上)l 創建主持人為日本陸軍創始人(兵部大輔)大村益次郎。l 1869年6月,舉行第一次合祀。l 1872年5月,神社本殿竣工。l 1874年1月,明治天皇首次行幸“東京招魂社”。l 1879年西南戰爭后,明治天皇為“東京招魂社”命名為“靖國神社”。l 靖國神社是國家神社,是為國家戰爭中戰死的軍人而建立的。l 明治天皇

42、l 靖國神社正門參道上的大村益次郎雕像l 二戰結束后,美國占領軍發布“神道指令”,廢除國家神道;l 戰后日本國憲法宣布政教分離;l 1952年8月,靖國神社正式成為普通宗教法人。l 1978年,東條英機等14名A級戰犯被放入靖國神社合祀(名薄)。l 1985年,中曾根康弘首次以公職身份參拜靖國神社,從而引起“靖國神社問題”。靖國神社 文化問題?靖國神社游就館八九式加農炮(游就館)零式艦上機(游就館)九六式榴彈炮(游就館)(三)神道教的現狀與日本人信仰特點“神社神道”l 以神社或神宮作為存在根基,以祭祀維系人們精神信仰的神道派系。現存神道教主要派系。l 神社是祭祀的場所;祭祀是人們向神靈表達崇敬

43、之情的外在宗教行為。神道教稱“祭祀宗教”。l 祭祀:民間信仰型儀式神道神社的祭祀活動神社祭祀一般程序:l 修祓潔齋l 供獻幣物l 誦讀祝詞l 參拜祈禱l 共食祭品l 神興儀式l 神道教是“儀式的宗教”l 一般沒有偶像l 沒有創立者、正式教義和經書l 神道教不是基于教義基礎上的宗教,而是以精心編排的禮節性儀式為基礎的大眾化宗教。出云大社位置(島根縣)“教團神道”l 亦稱“教派神道”。l 以信仰共同體形態立足的神道派系。l 有自己的教祖、教義和組織,但脫離或遠離神社。l 派生宗派,歷史短。l 教團神道的出現,推動神道教的多元化。l 二戰后發展快,與“新興宗教”聯系密切,“國際化”。日本人信仰特點l

44、 行動主義。不善于抽象思維,較少傾向體系化的思想。l 現實主義或實用主義的傾向。 (1)追求現世幸福,不憧憬死后的世界,故神道教無葬禮。 (2)本土化的日本佛教的來世思想也不完整。神社神棚普通家庭中的神龕(盂蘭盆節)現代家庭中的神龕(盂蘭盆節)(四)禪宗與武士道關于禪宗l “禪”,亦稱“禪那”(Dhyana),原為古印度婆羅門教修行梵境的兩種方法(瑜珈Yoga)之一,目的是通過苦修達到“梵我合一”的理想境界。l 在佛教中,禪定被看作認知佛教般若智慧的方法,即用冥想和感悟來體驗佛性。l 傳說西土二十八祖菩提達摩運用禪法開宗立教,創立了不立文字、以心傳心的禪宗。l 就其精神實質而言,禪宗蔑視權威,

45、屏棄煩瑣的邏輯思辨和深奧難懂的復雜教義,主張自我修煉達到解脫境界。禪宗的日本化l 禪宗精神與日本文化精神頗為相通,故傳入日本后,不僅對日本人的心理結構、人生態度,而且對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均產生了深刻的影響。有西方學者認為,日本文化的性格就是“禪”。l 禪宗自奈良時代傳入日本,至平安時代晚期武士階級崛起,伴隨南宋理學在日本的傳播,禪宗逐漸興盛。榮西 (1141-1215)l 榮西為天臺宗學問僧,1168年后兩度赴宋朝求法,被認為是禪宗流布日本的開端。l 開創日本禪宗臨濟宗,鐮倉幕府時期,臨濟宗正式與幕府結合,成為新的政治佛教。l 榮西著作:興禪護國論、出家大綱等,成為武家與進行抗衡的理論根據。道

46、元 (1200-1254)l 榮西的弟子。曾赴宋朝學習曹洞宗禪法,創立日本曹洞宗。l 道元有弟子近300人,教勢強大。l 臨濟宗在幕府和武士階級中流行;曹洞宗則在民間流行。-“臨濟將軍,曹洞土民”。l 17世紀后,形成臨濟宗、曹洞宗、黃檗宗三派格局。關于“武士道”l “武士道”()一詞是江戶時代才出現的,但是“武士道”的思想是從鐮倉和室町時代發展起來的,其時稱為“武者之習”、“兵之道”或“弓矢之道”。l “武士道”即武士的道德規范和行為規范。其思想來源有神道教、佛教的影響,但儒學和禪宗的影響越來越強。江戶時代“武士道”主要以儒學和禪宗為基礎。l “武士道”尊崇忠誠、犧牲、信義、廉恥、禮儀、潔白

47、、質素、儉約、尚武、名譽及情愛等精神。儒學與武士道l 武士群體是一個相對封閉的集團,內部人際關系最重要,(1)主從關系;(2)家族關系。l 對主君的“忠”和對親長的“孝”,即是規范上述兩種關系的道德觀念。l 儒學觀念中的“忠”、“孝”與日本武士“忠”“孝”觀念的區別:l 中國儒學的原始觀點認為,君臣關系不只是臣下單方的絕對忠誠義務,“忠”是有條件的。“臣事君以忠”的前提是“以道事君”、“君使臣以禮”(孔子);l “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孟子)。l 日本武士階級的主從關系中,最初也并非對主君單方面絕對的忠誠義務,但其前提

48、條件不是“禮”或“道”,而是主君的“恩”。l 隨著主從關系世代相襲,又形成“情”的關系。-“情勝過領地,愿為高名而粉身碎骨”。l 為主君之名而獻身的精神,是從有條件的忠向無條件的絕對忠誠演變的橋梁。l 戰國時代以后,儒學道德觀理論化,成為武士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禪宗與武士道l 禪宗適合武士階層的生活狀態和心理狀態。l 生死觀:“死生一如”。只要否定作為執迷根源的自我,進入無我境地,即可完全斷絕生死羈絆,“見性成佛”。l 鐮倉、室町時代,武士提倡“忘我”、“忘親”、“忘家”; “本來無一物,生死皆妄念”;欣賞“生為夢幻,死為常駐”的“生死一如”、“物我兩忘”、“生不可喜,死不可悲”的境界。-“死

49、的覺悟”。l 禪宗不主張苦修,認為只要直指本心,做到心地“無非”、“無亂”、“無癡”,就是“戒、定、慧”,外在的行跡是次要的。l 武家禪的形成-武士心中“不是宗教的宗教”。江戶時代的武士道l 幕藩體制建立后,武士的社會機能和生活方式發生了重大變化。l “兵農分離”和嚴格的士、農、工、商四民等級制,武士的主要職能轉化為行政官僚。l “死的覺悟”+“道的自覺”,-“士道論”,儒學思想成為江戶時代武士的主要生活指導原理。l 所謂“道的自覺”,即“職分論”。l 近代以后,“武士道的惡用”。山鹿素行(1622-1685)l l 江戶時代古學派儒學者。l 用儒學改造原有的武士道理論,提出“士道論”。l 日

50、本禪宗在封建晚期達到相當成熟的高度,某些教義和做法甚至超過作為母體的中國禪宗。l 禪宗亦可泛化為日本的禪文化,在日本民族文明的鑄造上,有相當重要的影響。l “藝道”:茶道;花道;能樂、墨繪、枯山水等。-“空寂”、“閑寂”的精神。京都建仁寺枯山水三、新興宗教與“創價學會”關于“新興宗教”l 所謂“新興宗教”,指相對佛教、神道教、基督教等傳統既成宗教的稱謂。傳統既成宗教以外的教派,均為“新興宗教”。l 日本的“新興宗教”出現于江戶時代末期,迄今為止有“新宗教”及“新新宗教”之分。l 新興宗教誕生于民間,不同程度上脫離傳統宗教常軌,有創新的教義和禮儀,一般均簡單易懂。l 新興宗教教團規模不一,甚至有

51、極小的教團。l 一般而言,新興宗教多取“在家”形式,即所謂“在家主義”、“信者主體主義”。l 幕府末期至明治時期,新興宗教以神道教系統居多;20世紀后,佛教系統新興教團比例上升;二戰后是新興宗教大發展時期。l 戰后的新興宗教以佛教系統居多,基督教系統較弱。基督教系統的新興宗教大多外來,源頭均在國外,以美國居多。l 在日本的新興宗教群體中,較少信仰單一、教義純粹的教團,幾乎均表現為主體信仰與多種宗教要素的融合。l 據統計,新興宗教信徒約5000萬,主要新興宗教教團有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靈友會、天理教、真如苑、PL教團、不動宗、出云大社教、佛所護念會8個教團。“創價學會”()l 日蓮宗:1253

52、年天臺宗和尚日蓮創立。l 供“御本尊”;誦讀妙法蓮華經經題“南無妙法蓮華經”-唱題。l “創價學會”原為日蓮宗教團,戰前創立(“創價教育學會”)。初代會長:牧口常三郎;第二代會長:戶田城圣。l 1946年正式成立“創價學會”,1951年戶田城圣擔任會長,創辦教團報紙圣教新聞。l 1952年在東京都登記正式成為宗教法人。l 1960年,池田大作繼任會長。其時創價學會有信徒70-80萬戶,由此開始大發展時期。至1970年,擁有信徒755萬戶。l 目前,創價學會在日本國內號稱擁有信徒超過1000萬人,占日本人口110;同時在海外有¡°國際創價學會¡±(SGI)

53、,分會遍及世界115個國家,擁有2000萬國際會員。l 池田大作目前擔任國際創價學會會長、日本創價學會名譽會長。l 創價學會有嚴密組織系統;子弟有幼、小、中、高、大一貫制教育體系。創價學會的發展l 創價學會大發展時期是20世紀60-80年代,即經濟高速增長時期。l 日本經濟、社會結構巨大變動時期,農村流入城市人口成為城市邊緣群體和弱勢群體。l 日本傳統制造業工人是社會黨的基礎,但60年代第三產業興盛,大部分農村流入城市的人口均進入第三產業,成為“無組織工人”,創價學會成為這一群體的“受皿”。l 60-80年代創價學會的“折伏運動”,伴隨人文關懷,大量吸引城市下層。創價學會對政治的參與l 1964年,池田大作創建公明黨,提出“進軍眾議院”。l 公明黨最初綱領:建立“國立戒壇”,“王佛冥合”;與政教分離原則抵觸,1967年宣布脫離創價學會,放棄“國立戒壇”主張,宣布實行“中道政治”。l 1967年公明黨當選眾議員25名;1983年59名。l 80年代以后公明黨放棄反自民黨政策,1999年與自民黨、自由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