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歷史地理教學大綱中國歷史地理學教學大綱、課程基本信息中文名稱中國歷史地理學英文名 稱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課程類別必修課開課單 位適用專業總學時72、課程的性質、地位和任務中國歷史地理學是歷史學的一門基礎必修課,主要講授歷史時期地理 環境變遷,及環境與人類和人類社會的關系的科學,并培養學生盡全時空、人 地互動的理念。三、課程的教學指導思想本課程以歷史唯物主義為理論指導,以盡全時空和人地互動為學科核心, 從人地與時空角度研究中國歷史發展的趨勢,不僅為歷史教學提供空間舞臺的 支持,而且在復原過去各個時間斷面的空間分布演變規律基礎上從唯物主義角 度討論歷史現象的
2、環境成因機理,為歷史現象尋求原動的起始因素,對于我們 深化中國歷史的學習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四、課程的教學目的本課程為歷史系必修課,其它專業學生可以作為非學位課程選修。通過本 課程的學習,使學生較全面透徹地了解中國歷史地理的學科性質、研究內容、 方法,使學生對中國歷史地理有用于世的作用有一個清晰化的認識,并能掌握 一定程度的識圖能力,并結合學生的考古學的知識,利用豐富的地理學、歷史 學的知識和方法,解決歷史學和地理學學習中遇到的難題,撰寫出一定程度的 歷史地理學專業的文章,達到歷史學學士應具有的專業水平。其教學的具體目標如下:(一)加強基礎理論知識和原始材料的學習,要求對學科性質、歸屬有認 識,
3、了解主要的歷史地理文獻,特別是閱讀部分古代地理文獻。(二)對歷史自然地理的氣候變化和人文地理中的政區沿革要重點掌握, 然后對歷史植被地理、歷史經濟地理和歷史文化地理重點學習。(三)對一些重要的歷史地理名詞要掌握。四、課程的教學方法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在實際講授中歸納與演繹相結合,并以多媒體和 網絡為輔助教學手段。五、課程內容導言(2學時)教學目的本章主要學習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研究內容與方法,研究現狀。通過教學,要求學生理解中國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了解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方法,認識歷史地理學的研究現狀和研究意義。教學重點和難點: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盡全時空和人地互動觀念
4、教學內容一、現代歷史地理學的性質、歸屬和學科發展問題歷史地理學學科性質問題的爭論,中國歷史地理學由傳統歷史地理學向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發展轉變,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特點。二、現代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方法和手段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內容,歷史地理學的資料,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具體研究方法與手段三、現代歷史地理研究的現狀歷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成果,歷史政區地理研究的成果,歷史經濟地理研究的成績,城鎮與古都研究的成果,歷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成果,歷史人口和移民地理研究的成績,歷史文化地理研究的成績,歷史軍事地理研究的成績,區域歷史地理研究的成就,歷史地理理論研究的建樹,歷史地理文獻與資料整理與檢索方面的成績。四、現代歷史地
5、理學的研究意義現代歷史地理學在社會發展與防災減災中的作用,現代歷史地理學在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現代歷史地理學在文化建設中的作用。現代歷史地理學對學術思維和觀念的影響:盡全時空觀念,人地互動觀念。復習思考題1. 名詞解釋:歷史地理學、禹貢學會、盡全時空、人地互動2. 談談現代歷史地理學的學科性質和學科歸屬?第一章 歷史時期的氣候變遷( 8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主要學習歷史時期氣候變遷及對社會歷史發展走向的影響。通過教學,要求學生掌握中國歷史氣候波動的階段性,分析氣候變遷對中國歷史社會發展走向的影響。教學重點與難點1. 中國歷史氣候變化的趨勢和特征2. 氣候變化與中華文明演進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教學內容一
6、、氣候波動周期中國近 5000年來氣候變化趨勢; 4 個暖期和四個冷期二、第四紀氣候變化與人類產生第四紀初期中國氣候變化,氣候變化與從猿到人的轉變。三、冰后期的環境與新石器時代文化繁榮冰后期,氣候地理與黃河流域新石器文化繁榮的關系。四、黃河文明產生的氣候機理文明的定義,黃河文明產生的地理氣候、土壤、地貌條件,長江流域文明的萌芽與氣候。五、漢唐盛世與氣候波動西周寒冷期,春秋戰國秦朝西漢溫暖期,東漢、魏晉南北朝氣候由向冷到相對寒冷的變化,唐代溫暖濕潤期( 8 世紀中葉以前),漢唐盛世與溫暖濕潤氣候的關系。六、宋元氣候變化與宋元歷史發展趨勢8 世紀中葉以后氣候由相對寒冷期到相對溫暖濕潤期再到寒冷干燥
7、期的轉變,氣候變化與北方游牧民族的南遷,氣候變化與中國經濟文化重心的南移。七、明清小冰期與社會波動明清小冰期含義,氣候變化與明清社會大災荒、大動蕩、大遷移。復習思考題1. 簡述近 1 萬年來中國歷史氣候變化的過程2. 舉例說明歷史時期氣候變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第二章歷史時期森林植被變遷( 4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學習歷史時期我國森林植被分布變遷與人類社會的關系。通過學習,要求學生了解歷史時期我國森林分布變遷的基本格局,理解森林植被分布變遷與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因素影響的關系,認識森林植被分布變化對人們生產、生活的影響。教學重點與難點1 .歷史時期我國森林植被變遷的大致過程2 . 人類活動對森林
8、植被變遷的影響教學內容一、歷史時期我國森林分布布變遷的基本趨勢自北向南,從中原向邊區逐步推移二、黃河流域文明的推移發展與森林分布變遷隋唐以前和唐宋以來黃河流域的森林植被,黃河流域森林資源喪失的原因。三、明清皇木采辦與南方森林資源的損耗明清以前南方的林木資源,明清皇木采辦與南方森林資源的損耗。四、近 300年來南方山地墾殖與森林資源的損耗山地墾殖運動的出現,山地墾殖與森林面積的大量喪失。五、近現代人口膨脹對森林資源的損耗人口膨脹,墾殖、燃料用材對森林的摧殘。復習思考題1. 簡述我國森林植被變遷的大致過程2. 舉例說明歷史時期人類活動對森林植被變遷的影響第三章 歷史時期野生動物分布變遷( 2 學時
9、)教學目的本章主要學習歷史時期中國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的過程和成因。通過學習,要求學生對歷史時期我國主要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的情況有所了解,理解野生動物分布變化與氣候、人類行為等的關系,認識保護生態平衡所面臨的矛盾和歷史意義。教學重點與難點1 .主要野生動物變遷的過程2 . 野生動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教學內容一、重要珍奇野生動物分布變遷亞洲象與犀牛的分布變遷,揚子鱷、馬來鱷的分布變遷,孔雀、鸚鵡的分布變遷,長臂猿與大熊貓的發布變遷,野馬、野驢和野駱駝的分布變遷,麋鹿的分布變遷,華南虎和東北虎的發布變遷。二、野生動物分布與中國社會發展生物鏈的變化與人類經濟活動,保護野生動物與社會發展的關
10、系復習思考題1. 簡述我國歷史時期主要野生動物分布變遷的大致過程2. 舉例說明野生動物變遷與中國社會發展的關系第四章 歷史時期江河湖沼演變( 6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主要學習歷史時期中國的江河湖沼演變情況及其與人類的關系。通過學習,要求學生了解重要的湖沼的興衰、盈縮情況,深入認識黃河流域的河湖演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總結人類在用水問題上的經驗教訓。教學重點與難點1. 黃河下游河道的變遷過程2. 長江中下游河道的變遷過程3. 歷史時期我國水文狀況的變化與中國社會發展的關系教學內容一、歷史時期中國主要江河湖沼演變概況二、黃河的變遷黃河下游的改道過程及流路,黃河下游的湖泊沼澤的演化,歷史時期黃河流域洪災
11、和改道頻繁的原因及影響。三、長江的演變云夢與云夢澤的變遷,荊江河道的演變過程,鄱陽湖與洞庭湖的興衰,太湖的形成與演變,長江流域洪水的主要原因和影響。四、歷史時期中國主要江河水文變遷的思考歷史時期中國江河水文變遷的總趨勢,中國北方湖泊減少與干冷氣候的對應關系,長江流域河流支流、湖泊的畏縮,西北干旱地區河流水文的變化與自然大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復習思考題1. 簡述歷史時期黃河下游河道的變遷過程2. 簡述荊江河道的變遷過程3. 舉例說明歷史時期水文變化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第五章 歷史時期的沙漠( 4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學習中國歷史時期沙漠化變化趨勢與交通和農牧業發展的關系。通過學習,要求學生了解歷
12、史時期我國主要沙漠的分布變遷情況,了解沙漠移動的方向,正確認識沙漠化的成因,充分認識沙漠化的危害,并總結阻止沙漠化進一步推移的歷史經驗。教學重點與難點1. 沙漠化與西北絲綢之路和綠洲國家的興衰。2. 沙漠的變遷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教學內容一、歷史時期中國沙漠的分布與移動中國西北和北方主要沙漠沙地歷史時期的分布與演化: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科爾沁沙地、呼倫貝爾沙地、河西走廊沙漠區、塔克拉瑪干沙漠二、西北絲綢之路的興衰與沙漠化漢唐西北絲綢之路的走向變化,沙漠化與西北絲綢之路及綠洲國家的興衰。三、沙漠化與農牧界限的推移沙漠化與西北干旱地區綠洲農業文明的衰退,北部和東北草原地區的墾殖與沙漠化,農牧業界
13、線的推移與沙漠化,對耕稼文明過度擴張的反思。復習思考題1. 簡述我國歷史時期沙漠化演變的趨勢2. 舉例說明沙漠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第六章 歷史時期的海岸線變遷( 4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學習歷史時期中國海岸變遷的情況以及近現代城市發展與海岸變化的關系。通過學習,要求學生認識歷史時期海岸變遷的趨勢,并探討海岸變遷對沿海地區社會發展影響。教學重點與難點1. 渤海灣西海岸、長江河口三角洲海岸、珠江三角洲海岸的變遷過程2. 海岸線的變遷與沿海城市的發展教學內容一、主要河口、海灣海岸線的變化趨勢及成因遼東灣海岸,長江三角洲海岸,珠江三角洲海岸。錢塘江口和杭州灣,渤海灣海岸和黃河三角洲,蘇北海岸諸海岸的演化過
14、程二、天津成陸與城市發展黃河沖積與天津成陸過程,天津的城市發展史三、上海成陸與城市發展上海成陸的六個階段,長江在上海成陸中的作用,近現代上海城市發展四、珠江三角洲的發育與廣州城市的發展珠江與珠江三角洲地區的成陸,廣州附近海岸變化,廣州城市發展史復習思考題1. 簡述我國海岸線的變化趨勢。2. 從自然和社會角度分析海岸變化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第七章 歷史時期疆域與民族分布( 2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學習中國歷史疆域(包括中原王朝和邊疆地方政權)的變遷歷程。通過學習,要求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時期疆域變化大勢,掌握近代中外邊界分歧的歷史原因。教學重點與難點1. 我國東北、西北、北部、西南、東南疆域的變遷過程2
15、. 近代中外邊界分歧的歷史原因教學內容一、歷代王朝疆域變遷概況秦漢疆域、隋唐疆域、遼金兩宋疆域、元明清疆域二、西北邊疆的歷史演變與現代國際爭端古代中原王朝對西北邊疆的控制,沙俄侵占、割占中國西北領土。三、北部邊疆的歷史演變與現代國際爭端古代中原王朝和北部地區少數民族政權對邊疆的控制,沙俄、蘇俄侵占外蒙古部分地區。四、東北邊疆的歷史演變與現代國際爭端古代中原王朝對東北廣東地區的管理,近代沙俄侵占東北大片地區。五、東南沿海境土的歷史演變與現代國際爭端古代中國政府對臺灣、琉球群島、南海諸島的管理,香港、澳門主權的喪失與回歸,釣魚島爭端的由來,南沙群島問題。六、西南邊疆的歷史演變與現代國際爭端古代對西
16、南邊疆的控制,近代英、法對西南邊疆的侵占。中印邊界問題。復習思考題1. 簡述我國疆域變遷的歷史過程2. 舉例分析中國疆域演變與現代我國與周邊國家邊界分歧的關系。第八章 歷史時期政區沿革( 8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學習中國歷史時期政區沿革的歷程,政區演變與自然環境、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以及政區地名的淵源。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政區沿革各階段的基本情況,認識政區演變與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教學重點與難點1. 我國歷史時期政區演變的歷史過程2. 政區變化與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3. 政區變化與中國的地名演變教學內容一、歷代基本的行政區劃制度西周分封制時期,戰國至南北朝的州郡制時期,隋
17、唐兩宋道路制時期,元明清行省制時期。二、政區演變與中國自然環境的關系歷代政區劃分中對“山川形便”原則的運用三、政區演變與中國政治制度的關系一級政區的劃分和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政區劃分中“犬牙交錯”原則的運用。四、政區演變與中國經濟發展的關系行政區劃分與經濟區的關系,政區劃分與經濟發展程度的關系、政區的空間分布與經濟的關系。五、政區演變與中國文化發展的關系區域文化對行政區劃的影響,行政區劃對區域文化的影響。六、政區演變與中國地名中國各級政區的地名演變,政區變化與地名的關系復習思考題1. 簡述我國行政區劃演變的歷史過程2. 分析中國政區變化與自然、政治、經濟、文化等的關系。第九章 歷史時期的軍事地理
18、( 2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主要學習中國歷史時期戰爭的地理分布和軍事活動對自然條件、軍事設施的利用。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長城的發展過程,了解歷史時期重要的關隘,分析中國古代戰爭分布演變趨勢及原因。教學重點與難點1 .歷史時期我國長城的發展過程2 . 歷史時期戰爭分布的變化及其原因教學內容一、長城、關隘、城防等軍事防御體系的產生與發展長城的興筑史:秦長城、漢長城和明長城;城墻的作用二、長城的興筑與中國北方放牧民族的南下壓力農業文明與畜牧文明的對立,長城的歷史作用。三、冷兵器時代的重要關隘的發展變化關隘的功用,中國歷史上重要的關隘。四、中國古代戰爭的地理分布變遷歷史時期相對穩定的戰爭分布區域,戰爭
19、集中分布區域由北到南的變化。復習思考題1. 簡述中國歷史時期長城的發展過程2. 簡要分析長城的歷史作用3. 分析中國古代戰爭分布演變趨勢及其原因第十章 歷史時期經濟區域變遷( 4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主要學習中國歷史時期經濟區域的分布演變與東移南遷趨勢形成的過程和原因。通過教學,要求學生了就古代中國各大時期基本經濟區域的構成,理解經濟區域形成的原因,并對掌握經濟重心東移南遷的過程和原因。教學重點與難點1 .歷史時期我國經濟重心的變化的過程2 . 歷史時期我國經濟重心東移南遷的自然和社會原因教學內容一、歷史時期經濟區域變遷概況先秦各地經濟開發,秦漢經濟區域的出現,南方經濟開發的發展,北方經濟地位的
20、下降,經濟重心東移南遷的格局。二、原始農業起源與早期農業發達區原始農業耕作方式的地理差異,黃河流域河谷、平原農業文明產生,南方地區的早期農業,史記說載的經濟區,永嘉之亂后南北經濟發展的差異,唐代主要經濟區的發展。三、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東移南遷及原因經濟重心東移南遷的開始,人口南遷與經濟重心南遷,長江中下游地區經濟地位的上升,經濟重心東移南遷的必然性。四、近現代中國經濟區的演變農業區,東南沿海經濟區,新中國經濟區域的劃分。復習思考題1. 簡述我國經濟區域重心變化的基本趨勢2. 分析我國古代經濟重心東移南遷的自然和社會原因第十一章歷史時期農作物的分布變遷( 4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主要學習中國歷史時
21、期農作物的分布變遷及其與中國社會發展的關系。通過教學,要求學生了解歷史時期重要農作物的分布、變化,了解農作物引進的基本情況,理解農作物分布變化與中國社會發展的關系。教學重點與難點1 .主要農作物的種植與分布變遷2 . 主要農作物分布變遷與中國社會發展的關系教學內容一、歷史時期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變化先秦以粟黍為主的五谷時期;漢唐稻麥發展時期;宋元占城稻的引進和棉花的推廣;明清美洲高產作物的引種和種植制度的變革二、歷史時期水稻分布變遷與社會、環境制約歷史時期水稻分布變遷,自然、社會因素對水稻分布的制約。三、高產旱地農作物的引進對農業生態和社會發展的影響高產農作物的引進,農作物引進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影響
22、。四、歷史時期中國蠶桑業的發展與絲織業中心的推移蠶桑業中心的變遷,絲織業中心的推移,絲織業中心南北大移位的原因。五、歷史時期中國重要農副業作物分布變遷原生重要經濟作物的發布變遷,主要引進經濟作物的發布變遷。復習思考題1. 簡述我國重要農作物分布變遷的大勢2. 分析農作物的嬗變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第十二章歷史時期都城與工商城市分布變遷( 8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學習中國歷史時期都城和工商業城市分布變遷的情況。通過教學,要求學生了解中國歷史時期城市建設的幾次高潮,了解都城和城市、市鎮空間分布變化的基本情況,認識都城與工商業城市發布變遷的政治、經濟原因。教學重點與難點1. 我國古代都城的分布演變及其原
23、因2. 我國古代經濟都會的分布演變及其原因3. 中國古代城市形制與傳統文化的關系教學內容一、都城與工商業城市發布變遷概況歷史上的三次城市建設高潮西周、春秋戰國和明代,宋以前和宋元以來都城與城市分布,近代工商業城市的分布。二、中國古代都城分布演變與原因傳說時代的都城,五代以前都城的分布,五代以后都城的分布,都城發布變遷與氣候、經濟重心推移、北方游牧民族活動的關系。三、中國古代城市的選址、形制與中國社會城市選址的影響因素,中國古代筑城的幾次高潮,城市形狀與規模,古代都城平面布局的特點,城市形制與傳統文化。三、農村市鎮分布變化與中國社會草市的興起,市鎮的形成,北宋草市,明清小城鎮的分布,近代沿海、沿
24、江城市的發展。復習思考題1. 簡述我國古代都城分布演變的過程及其原因2. 分析中國古代城市形制與中國傳統文化的關系第十三章歷史時期交通通道變遷( 4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學習歷史時期中國水陸交通通道變遷及其與經濟、政治的關系。通過教學,要求學生了解主要朝代交通通道布局情況,理解水陸交通通道變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掌握大運河、絲綢之路發展對中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教學重點與難點1 .歷史時期我國大運河的發展過程2 . 西北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教學內容一、歷史時期交通通道變遷概況秦漢的交通網絡,唐宋的交通網絡,元明清的交通通道,絲綢之路。二、中國水陸路交通路線發展與經濟區域的演變東西交通路線,南北交
25、通路線,交通通道地位升降與經濟、政治核心區變化的關系,水路與陸路交通地位升降與自然環境變遷和生產力發展變化的關系。三、大運河的發展與中國社會經濟發展隋以前的人工運河,南北大運河的興衰,大運河與中國政治經濟。四、西北絲綢之路的興衰與中國傳統社會西北絲綢之路的形成,絲綢之路興衰與中國北方地區經濟地位的變化。五、南方海上絲綢之路與南方陸上絲綢之路的發展南方海上絲綢之路,南方路上絲綢之路。復習思考題1. 簡述我國南北大運河的發展過程及其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的影響2. 簡要分析西北絲綢之路的發展過程及其興衰原因第十四章歷史時期人口與移民( 4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學習歷史時期中國人口的發展與空間分布。通過
26、教學,要求學生了解歷史上人口遷移的類型,掌握古代中國人口重心空間分布的趨勢,認識人口分布變遷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教學重點與難點1. 歷史時期我國人口分布演變的大趨勢2. 歷史時期重要的幾次人口大遷移3. 人口空間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教學內容一、人口分布變遷概況主要朝代人口數量變化與空間分布變化,中國人口的變化特征的趨勢,中國歷史幾次人口大遷移,移民的類型。二、中國人口空間發展與中國社會發展人口分布與氣候和經濟發展的關系,宋元以來南北人口比重易位,清代人口向邊疆地區和海外的遷移,現代人口分布格局。三、典型移民事件與中國社會橫斷山民族大走廊與東南亞文明,北方移民大遷徙與中國南方客家文化,主要移民事件“江西填湖廣”與“湖廣填四川”,闖關東、走西口、跑口外、移臺灣的歷史背景、移民過程和社會影響。復習思考題1. 簡述歷史時期我國人口分布變遷的基本趨勢及其原因2. 舉例說明移民對我國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影響第十五章歷史時期文化重心演變與風俗區特色( 4 學時)教學目的本章學習歷史時期中國文化重心演變與風俗區域特色。通過教學,要求學生了解歷史時期各階段文化教育發達地區的地理分布概況,掌握中國文化重心東移南遷的過程及原因,以及風俗文化區的分區和形成差異的原因。教學重點與難點1 .歷史時期我國文化重心的變化趨勢2 . 歷史時期我國文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主題六 時間都去哪了》(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三年級下冊綜合實踐活動遼師大版
- 第四單元《11~20的認識》(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一年級上冊數學人教版001
- 2024年秋新人教PEP版三年級上冊英語教學課件 Unit 2 Part B 第4課時
- 高處作業安全操作規程
- 采購合同技術保密變更糾紛重點基礎知識點
- 船舶結構專利分析報告專利評估設計重點基礎知識點
- 餐飲創業計劃書:從零到一的創業指南
- 二零二五保險中介合同
- 二零二五不動產抵押合同模板
- 出差協議合同
- 國內反向保理業務協議書
- 北師大版小學三年級數學下冊《有多重》練習
- YYT 1579-2018體外診斷醫療器械體外診斷試劑穩定性評價
- Q∕SY 1671-2014 長輸油氣管道維搶修設備及機具配置規范
- 七版教材中藥學教學內容
- 實驗報告3(PN結工藝制備)
- DB44∕T 1988-2017 廣東終身教育資歷框架等級標準
- 巧用EXCEL建立合同管理臺帳并動態管理合同
- 汽車吊接地比壓計算
- 基于單片機的環境監測系統PPT演講
- 三相異步電動機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