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專用)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隋唐宋時期(581—)課時6 隋唐宋時期的政治課件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課件_第1頁
(天津專用)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隋唐宋時期(581—)課時6 隋唐宋時期的政治課件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課件_第2頁
(天津專用)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隋唐宋時期(581—)課時6 隋唐宋時期的政治課件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課件_第3頁
(天津專用)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隋唐宋時期(581—)課時6 隋唐宋時期的政治課件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課件_第4頁
(天津專用)高考歷史一輪復習 第三單元 隋唐宋時期(581—)課時6 隋唐宋時期的政治課件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高三全冊歷史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三單元隋唐宋第三單元隋唐宋時期時期 (5811276 (5811276年年) )-2-時空坐標階段特征-3-時空坐標階段特征隋唐宋時期(5811276年)是中國古代文明的繁榮與成熟時期。隋唐時期形成了三省六部制、科舉制,標志著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農耕經濟全面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取得了輝煌成就。但是商業發展仍受時代限制。隋唐時期,科舉制度擴大了知識分子隊伍。宋代,知識分子地位提高、市民階層壯大、商品經濟發展都推動了文化的發展。1.政治方面:中央集權制度在隋唐時期得到發展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較為成熟的中樞權力體制。在此基礎上,宋朝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加強。2.經濟方面:隋唐宋時期,農耕經濟

2、全面繁榮,中國經濟重心逐漸轉移到南方,海上和陸上的對外貿易空前繁榮。-4-時空坐標階段特征3.文化方面:思想上,儒學完成復興,建立了新的理學體系;科技上,火藥、活字印刷術等的發明應用使中國科技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文藝上,科舉制度的推行及商品經濟的發展深刻影響著文學藝術的發展方向。課時課時6 6隋唐宋時期的政治隋唐宋時期的政治-6-知識點一知識點二知識點三君主專制的演進君主專制的演進(一)隋朝隋文帝即位后,建立起以三省六部為核心的新的中央集權體系。門下、內史兩省是中央的決策機關,國家事權集中于此。尚書省以尚書令為長官,是政務的執行機關,其下設六部。三省長官并為宰相。-7-知識點一知識點二知識點三

3、(二)唐朝三省六部制1.內容:唐襲隋制,又有所變革。三省職權也基本延續隋制,中書取旨決策,門下審議封駁,尚書負責執行,三省共同負責中樞政務的制度日臻完備。尚書省分為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2.作用:分散了宰相及中央機構的權力,把相權“一分為三”,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提高了決策的正確性和行政效率。同時,加強了皇權與中央集權、削弱了相權,影響深遠。微點撥1.三省六部制較好地處理了分割相權、減少決策失誤與提高行政效率的關系,它是中國古代中央官制成熟的標志,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2.三省六部制下,三省之間分工明確、相互牽制,防止大臣專權。但從本質上看,這一制度仍然是君主專制

4、制度的一部分,該制度的實施加強了君主專制。-8-知識點一知識點二知識點三(三)宋代二府三司制1.宋代設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2.中央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權。-9-知識點一知識點二知識點三中央集權的發展中央集權的發展(一)唐朝藩鎮割據1.背景: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設節度使,節度使名為朝廷藩鎮,實際上擁有較大權力,后發展為割據勢力。2.問題:“安史之亂”后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二)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1.措施(1)軍事:把主要將領的兵權收歸中央,抽調各地精兵強將,充實中央禁軍。(2)行政: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長官,同時設通

5、判負責監督。(3)財政:地方賦稅一小部分作為地方開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10-知識點一知識點二知識點三2.影響(1)積極:改變了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加強了中央集權。(2)消極: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費的局面,為北宋埋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微點撥1.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1)重文輕武,文人治國。(2)分割地方權力,加強中央權力;分割相權,加強皇權。(3)按照“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的原則部署兵力。2.唐朝中后期,形成藩鎮割據局面。北宋為加強中央集權,規定在地方上,州郡直屬中央,州郡長官之下設通判,派文臣出任州郡長官,改變了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局面。-11-知識點一知識點二知識點三科舉制

6、的形成和發展科舉制的形成和發展(一)隋朝時期1.背景:魏晉南北朝時期,實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門第步入仕途;隨著世家大族的沒落,九品中正制已無法繼續下去。2.形成: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隋煬帝時,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3.意義:有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人才來源,提高官員文化素質;將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集中到中央政府,加強了中央集權;這一制度為歷朝沿用,影響深遠。-12-知識點一知識點二知識點三(二)唐宋時期唐代科舉制日臻完善。貞觀時增加了考試科目,其中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人數,還首創了武舉和殿試。北宋前期,科舉考試的科目

7、、內容基本沿襲唐制,重進士輕經生,進士重詩賦,諸科重帖經、墨義。北宋中期及其后的科舉改革,則力求以義理代替記誦,重議論先于聲律。有助于考查知識分子對于歷代興衰及當代時事的把握,這對于選拔經世治世人才有重要意義。-13-知識點一知識點二知識點三(三)明清時期明清時期,采用八股取士的方式,嚴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微點撥科舉制作為唐宋以后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雖然存在缺陷,但它能延續千年之久,證明了其存在的合理性與必要性。在一定的歷史時期,它的積極作用遠遠大于消極作用,其體現的公平、公正原則對我們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我們要辯證地看待科舉制。-14-主題一主題二唐宋君權的加強唐宋君權的加強材料解讀材

8、料一漢代宰相是首長制,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決議,送進皇宮劃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下。沒有政事堂蓋印,即算不得詔書,在法律上沒有合法地位。摘編自錢穆國史新論材料二(宋代)三師、三公不常置,宰相不專任三省長官,尚書、門下并列于外,又別置中書禁中,是為政事堂,與樞密對掌大政。天下財賦,內庭諸司,中外筦(管)庫,悉隸三司。(元)脫脫等宋史-15-主題一主題二解讀(1)材料一以第一個句號為界分為兩層,從第一層可以看出,唐代宰相由首長制演變成委員制,從第二層可以看出宰相之間分工明確。(2)根據材料二中的關鍵信息“三師

9、、三公不常置”“又別置中書禁中,是為政事堂”,可知宋代采取虛置三公和增設新機構的方式,制約宰相的權力。-16-主題一主題二材料運用(1)材料一中,唐代宰相制度與漢代相比有什么變化?起到了什么作用?(2)有人說:“傳統相權的衰落,宋代是一關鍵。”請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分析說明這一觀點。提示:變化:由一相制變為多相制。作用:三省之間既相互牽制,又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了辦事效率,同時避免了權臣獨攬大權,有利于加強君權。提示:這種說法是正確的。宋代通過增設官職、分化事權的方式削弱相權,特別是將宰相的軍權、行政權、財權進行分割,進一步削弱了相權,加強了君權。-17-主題一主題二史論歸納唐朝和宋朝加

10、強君權的異同之處(1)相同點:通過分割相權,加強君權。唐朝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權被一分為三。宋朝設樞密使分割宰相的軍權;設三司管理財政,分割宰相的財權;設參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權。(2)不同點三省設置:唐朝加強三省的職能,三省長官都是宰相;宋朝三省有名無實,增設中書門下,其最高長官行使宰相職權。后為制約相權,設樞密使、三司使、參知政事分割了宰相的軍權、財權和行政權。最高行政機構設置:唐朝以三省為最高行政機構;宋朝以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18-主題一主題二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古代選官制度的變化材料解讀材料一科舉之善,在能破朋黨之私前此選舉,皆權在舉之之人,士有應舉之才,而舉不之及,夫固無如之

11、何。是不能應試者,有司雖欲循私舉之而不得;茍能應試,終必有若干人可以獲舉也。此實選舉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呂思勉中國制度史材料二作為一種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舉顯然有其客觀的歷史合理性,否則我們就無法解釋其存在的持久性科舉的創新之處就在不僅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而且將其制度化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這種相對“公平”的機制,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薛明揚主編中國傳統文化概論-19-主題一主題二解讀(1)抓住材料一中的關鍵信息,通過概括“前此選舉”的弊端,認識科舉制的進步性。(2)閱讀材料二時注意省

12、略號對材料分層的作用,從中提取“為社會底層的知識分子提供了持續流動的可能”“機會均等”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等信息,從而概括科舉制的創新之處。-20-主題一主題二材料運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漢晉時期的選官制度,并通過與漢晉時期選官制度的比較,說明科舉制的歷史進步性。(2)根據材料二,簡要概括科舉制的“創新之處”。提示:選官制度:察舉制、九品中正制。進步性:有利于破除結黨營私之弊;限制了徇私舞弊的發生;打破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特權;擴大了官員的來源;提高了從政人員的文化素質。(3)綜合以上材料,說明科舉制對現代人才選拔制度的歷史借鑒價值。提示:推動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提供了“機

13、會均等”的機制;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提示:人才流動機制;客觀公平理念;人才激勵機制。 -21-主題一主題二史論歸納科舉制的主要影響-22-主題一主題二-23-1.唐宋時期中央行政制度的變遷(1)唐朝前期:沿用三省六部制,在三省制下,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執宰相之職。三省議政場所叫政事堂。唐太宗時期常以品級較低的官員同三省長官共議國政,加以“參知政事”“參預朝政”“參議得失”等名號,執行相職。(2)唐玄宗后:中書門下體制逐漸取代三省體制,成為新的中樞體制。中書門下體制建立后,使職差遣體制逐漸定型,形成了不同于三省六部制的使職差遣體制。(3)宋代:唐朝中期以來形成的中書門下體制逐漸形成中書門下與樞密

14、院對掌文武的二府體制,在二府體制下,戶部、鹽鐵、度支在唐代財政使職的基礎上得到進一步發展。-24-2.隋唐門閥士族的衰落南北朝后期,門閥士族已經顯出衰落的跡象,至隋唐時期,終于退出了歷史舞臺。(1)門閥士族衰落最重要的原因在經濟方面。南北朝后期至隋唐時期,商品貨幣關系的發展削弱了農民對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緣紐帶,聚族而居走向分戶析產,士族經濟不再像以前那樣相對穩定,從根本上動搖士族的政治地位和社會聲望。門閥的盛衰和土地所有制的變化有著密切關系。唐朝中葉,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統治地位的動搖,均田制崩潰,以致不能保證士族繼續占有大量土地和蔭客、部曲等勞動人手,士族因此失去了往日的經濟地位和

15、特權,其社會、政治地位也必然隨之下降。-25-(2)文化的發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優勢,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士族與平民之間的差距。隋唐時期,學校教育得到迅速發展,文化得以在更廣泛的空間內普及,學術的中心由家族轉向社會,這使得士族漸漸喪失了以往的文化優勢,社會政治地位也逐漸下降,最終導致士族的衰落。(3)隋唐時期科舉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將選人、用人大權收歸中央,剝奪了門閥士族壟斷官吏選拔的政治特權。(4)商品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士族失去了在禮法門風上的優勢。一方面,寒庶地主中也出現了很多“名節風教”之人;另一方面,一些士族門風日趨敗壞,士庶區別日趨縮小,動搖了士族賴以生存的等級特權。-

16、26-3.大唐盛世的奠基人唐太宗(選修4)(1)貞觀之治政治方面: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任用賢良,虛懷納諫;完善三省六部制;慎用刑法,制定唐律。經濟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強調“存百姓”的思想。文化方面:文德治國,崇儒尊孔;完善科舉制。-27-(2)促進民族團結和發展 -28-(3)開放的對外政策政策-29-作用a.唐太宗對外來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針,為中國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b.日本的遣唐使、僧侶陸續來到中國學習,推動日本“大化改新”,促進了日本的封建化進程。-30-1234567 8 91.(2018課標全國,25)據學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亂”后百余年間的藩鎮基本情況如下表所示。“安史

17、之亂”后百余年間唐朝藩鎮基本情況表由此可知,這一時期的藩鎮()A.控制了朝廷財政收入B.彼此之間攻伐不已C.注重維護中央的權威D.延續了唐朝的統治 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本題考查唐朝藩鎮割據。唐朝“安史之亂”后,形成了藩鎮割據的局面,但從材料圖表看,各地區的藩鎮情況不盡相同,直接參與“安史之亂”的河朔地區地方勢力明顯強大,但在藩鎮中所占比例并不大;中央對中原、邊疆和東南地區的藩鎮仍有較大控制力,對河朔藩鎮形成制約,維護邊疆安全,使唐朝政權得以延續,故D項正確;在經濟重心南移的條件下,材料中東南型藩鎮要上供賦稅,保證了政府財政收入,故A項錯誤;邊疆型和東南型藩鎮的任務分別是守邊疆、防盜賊,由此不能得出

18、彼此攻伐不已的結論,故B項錯誤;藩鎮割據整體上威脅了中央的權威,故C項錯誤。 答案解析關閉D-31-1234567 8 92.(2018課標全國,26)武則天時期,將中書、門下二省名稱分別改為鳳閣、鸞臺,通過加授“同鳳閣鸞臺平章事”頭銜,使低品級官員得以與鳳閣、鸞臺長官共同議政,宰相數量大增,且更替頻繁。這一做法的目的是()A.擴大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B.為官員提供迅速晉升的機會C.便于實現對朝政的全面控制D.強化宰相參政議政職能 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本題主要考查武則天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從題干來看,武則天增加了行使宰相權力的官員的數量,這實際上降低了原來中書、門下二省的職權,故A項錯誤;作為最高

19、統治者的武則天,她的主要目的應當是加強自身的統治,并非為官員提供晉升的機會,故B項錯誤;武則天增加宰相數量的主要目的是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故C項正確;題干只反映出宰相數量的變化,并不能反映宰相參政議政職能的強化,故D項錯誤。 答案解析關閉C-32-1234567 8 93.(2018課標全國,25)宋代宰相祖輩任官情況表上表據學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兩宋時期()A.世家大族影響巨大B.社會階層流動加強C.宰相權力日益下降D.科舉制度功能弱化 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本題考查兩宋時期的選官制度。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兩宋時期出身于“無官職記錄”(即平民)家庭的宰相數量所占比重最大,且從北宋到南宋人數增加,

20、說明宋代科舉制促使社會階層流動加強,故B項正確。從表中數據可以看出出身于高、中級官員家庭的宰相數量在減少,說明世家大族的影響在減弱,故A項錯誤;題干中未涉及宰相的權力,故C項錯誤;題干中表格數據的變化是宋代科舉制發展的結果,反映了科舉制度的功能在增強,故D項錯誤。 答案解析關閉B-33-1234567 8 94.(2017北京文綜,13)北宋名臣包拯清正廉潔、剛直不阿,民間尊稱他為“包相爺”。他曾擔任過轉運使、兵部員外郎、開封府知府和樞密副使等職務,其中“位同宰相”的是()A.轉運使B.兵部員外郎C.知府D.樞密副使 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本題考查宋代官員職務。轉運使是中央派往地方的官員,負責地方財

21、政;兵部屬于六部之一,是宰相的下屬官員;知府屬于地方官職。三者都不可能“位同宰相”。樞密院屬于中央機構,主管軍政,樞密副使“位同宰相”,故選D項。 答案解析關閉D-34-1234567 8 95.(2016課標全國,26)史載,宋太祖某日悶悶不樂,有人問他原因,他說:“爾謂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誤失,史官必書之,我所以不樂也。”此事反映了()A.重史傳統影響君主個人行為B.宋代史官所撰史書全都真實可信C.史官與君主間存在尖銳矛盾D.宋太祖不愿史書記錄其真實言行 答案解析解析關閉從材料信息看,宋太祖之所以悶悶不樂,是因為他顧忌史官對其言行的記載和由此產生的后世的評價。此事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重史傳統對

22、君主個人行為的影響,故選A項。史官所撰寫的內容不可能全部可信,排除B項;史官與君主之間有矛盾,但史官主要是為皇權服務的,且題干材料沒有反映兩者之間存在尖銳的矛盾,排除C項。從材料信息看,宋太祖明顯不愿意史官記載對自己不利的言行,而非所有言行,排除D項。 答案解析關閉A-35-1234567 8 96.(2016北京文綜,13)中國古代某一時期,朝廷與地方矛盾尖銳。某節度使派人到中書省辦事,因其態度惡劣,遭宰相武元衡呵斥。不久,武元衡在靖安坊的東門被該節度使派人刺殺。此事發生在()A.漢長安B.唐長安C.宋汴梁D.元大都 答案解析解析關閉本題考查唐代藩鎮割據。節度使是唐代設置的地方軍政長官,唐朝三省六部中中書省負責草擬詔令;根據題干材料中“節度使”和“中書省”信息可推斷為唐代,故B項正確。漢代沒有節度使,北宋初年通過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已剝奪了節度使的權力,此后再無節度使擅權的局面。因此,A、C、D三項不符合題干中的信息,可排除。 答案解析關閉B-36-12345678 97.(2015北京文綜,13)某朝官員王鍔通過賄賂企圖兼任宰相。皇帝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