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心理學期末復習總結1. 心理學 概念:機體的心理活動與行為規律的科學。 目的 :描述 解釋 預測 控制 分類 基礎心理學 應用心理學(教育 社會 管理 醫學 犯罪 商業)2. 醫學心理學 概念:是研究心理現象與健康和疾病關系的學科 既關注心理社會因素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也重視解決醫學領域中的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或行為問題 分支:臨床心理學 咨詢心理學 護理心理學 變態心理學 心身醫學 神經心理學 健康心理學3. 醫學心理學的發展簡史 德國 洛采 1852 醫學心理學 最早提出“醫學心理學”這一概念。 美國 魏特曼 1896 建立了第一個臨床心理診所,首創“臨床心理學”這一術語,被后人尊稱為
2、“臨床心理學之父”。 1890美國 卡特爾 提出了“心理測驗”的概念。 1908年,在美國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個心理衛生協會。 19世紀末20世紀初,奧地利醫生弗洛伊德(S.Freud)創立精神分析療法。 2 0世紀30年代,美國又成立了心身醫學會。 1950s,美國在醫學院校開設醫學心理學課程。 1976 美國提出了“行為醫學”的概念。 1978 出現了“健康心理學”的概念。5.醫學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研究心理行為的生物學和社會學基礎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 研究心身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制; 研究各種疾病過程中的心理行為變化及其影響; 研究情緒和個性等心理行為因素在健康保持和疾病發生、發展變化 過
3、程中的影響作用及其規律; 研究如何將心理學知識和技術應用于治病、防病和養生保健。 6.醫學心理學研究任務 研究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規律; 研究心理因素對身體生理、生化功能的影響 ; 研究個性心理特征或行為模式在疾病的發生和康復中的意義; 研究運用醫學心理學的原理達到防病治病、養生保健的途徑 。 7. 研究方法 觀察法 調查法 心理測驗法 實驗法8.研究方式 個案研究 抽樣研究 縱向研究 橫向研究9.醫學心理學在現代醫學中的意義 適應醫學模式的轉變 承認心理因素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指導預防疾病戰略的轉變 臨床醫療工作的需要 改善醫患關系 醫學模式:人類在一定歷史時期,觀察和處理醫學領
4、域中各種問題的一般思想和 方法。它是某一時代的各種醫學思想的集中反映,包括疾病觀、健康觀等。 A .生物醫學模式(起源于17世紀) 將人看成是生物的人,在醫療過程中重視軀體的因素而忽視心理和社會的因素特點:單一病因單一方法,方法機械化、絕對化、心身分離、人與環境分離。 B .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1977) 一種系統論和整體觀的醫學模式,它要求醫學把人看成是一個多層次,完整的連續體,也就是在健康和疾病問題上,要同時考慮生物的、心理和行為的,以及社會的各種因素的綜合作用 治療觀:從社會、心理、生物三軸系統全面對疾病進行診斷、預防、治療和護理C .整體醫學模式(1990) 認為健康是整體素質健
5、康,即身體素質、心理素質、社會素質、道德素質、審美素質等多種素質的完美組合。預防疾病戰略的轉變 第一階段環境衛生 第二階段個人衛生 第三階段行為衛生 臨床醫療工作的需要 適應臨床疾病譜變化 美國:軀體疾病、心身疾病、神經癥各占 1/3 中國: 抑郁癥 中國醫療負擔最大的第二號疾病。提高診療水平降低醫療費用現代醫學研究證明,良好的醫患關系本身有治療作用醫學模式需要改變的理由 1人類疾病譜發生變化,心臟病、惡性腫瘤、腦血 管病、意外死亡等已取代傳染病成為主要死亡原因。 2證明心理、社會、行為因素與目前導致人類主要死亡的疾病有關。 3對心理社會因素與軀體疾病的中介機制有較深入的了解和認識。 4隨著現
6、代生活節奏的加快和競爭的激烈,壓力對人健康的影響越趨明顯。5隨著物質文明的發展,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需求不斷增加。 心理學:是一門研究心理現象(包括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征)及其對行為的影響的科學。 個人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心理問題以及各種心理疾病的治療。 當代神經科學研究重點:心理與大腦是如何相互影響的,采取實證科學的研究方法,透過實驗和觀察來檢驗假設。分類:個體心理(認知 動機和情緒 能力和人格)認知 概念:認知是指人們獲得知識或應用知識的過程,或者說是信息加工的過程,這是人的最基本的心理過程,包括感覺、知覺、記憶、想象、思維和語言等。1感覺:是人腦對事物個別屬性的反映 心理學上把能夠引起感覺差別的
7、最小變化量叫差別閾限。 心理學上把能區別出同種刺激最小差別的能力叫做差別感受性2;認知: 是客觀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而在頭腦中產生的對事物整體的認識 知覺的選擇性:人在知覺客觀世界時,總時有選擇地把少數事物當成知覺對象,而把其他事物當成知覺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與對象 整體性 :我們不是將事物的各種屬性、各個組成部分知覺為個別孤立的部分,而是把它知覺為一個有組織的整體。 格式塔心理學將整體知覺的組織原則概括為:接近法則、相似法則、閉合法則、連續法則 理解性: 人對于知覺對象總是以自己的過去經驗予以解釋,并以概念(詞)來標記它。過去的經驗和定勢影響對當前事物的知覺。 恒常性:當外在刺激
8、的物理特性受環境的影響有所變化時,我們的知覺經驗在一定范圍內保持不變的心理傾向。 視知覺中的大小恒常性、形狀恒常性、顏色恒常性 錯覺 :在特定條件下對事物必然產生的某種固有傾向的歪曲知覺,不同于幻覺。(視知覺錯覺最多)區別 感覺是一種生理、心理活動 受感覺器官的生理特性及外界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的影響; 知覺是一種心理活動。 感覺而知覺并非只是單純地對環境中客觀事實的反映,而是其中帶有相當成分的主觀意識和主觀解釋,受一個人的興趣、愛好、價值觀和知識經驗的影響。注意:不能完全分開3. 記憶: 是人腦對過去經歷的事物的反映 , 信息加工過程:感覺記憶、短時記憶、長時記憶 遺忘:對識記過的事物不能再認或
9、回憶,或者表現為錯誤的 再認或回。 遺忘是我們在學習和回憶之間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擾所致。 前攝抑制先學習的材料對后繼學習的干擾作用。 倒攝抑制后學習的材料對回憶先前學習材料的干擾作用 動機性遺忘理論:精神分析理論認為遺忘是由于壓抑。(將意識不愿意接受的、令人痛苦的經驗排斥到意識之外。) 遺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記憶被壓抑4、思維解決問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 提出假設、驗證假設)影響問題解決的心理因素: 動機水平 問題情景的特點 定勢 認知結構的限制 功能固著5.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伴隨各種心理過程的共同屬性。 注意的特點:指向性 集中性注意是心理活動對
10、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伴隨各種心理過程的共同屬性。注意的特點: 指向性 集中性 注意是心理活動對一定對象的指向和集中。它不是獨立的心理過程,而是伴隨各種心理過程的共同屬性。 情緒與意志 1.情緒怎么來? 事件想法心理反應+生理反應行為反應 2.概念:情緒是個體受到外界刺激或內在需求所引起的一種全身激動狀態;這種狀態雖為個自我意識所察覺,但不為其所控制,因而對個體(生理)和心理干擾,及其行為有促動作用,并導致生理、心理與行為產生變化。 3.成因:同一種刺激在不同人身上由于個人的經驗不同會引起各種不同反應。因此情緒反應既受外在刺激影響,也受個人內在因素所影響理論:1.詹姆
11、士-蘭格:刺激引發自主神經系統的活動,產生生理狀態上的改變,生理上的反應導致了情緒。 2.坎農德學說:認為個體引起情緒時,生理變化與情緒經驗系同時產生。 3. 沙赫特辛格學說:認為是個體內在的生理反應與認知經驗歷程交互作用的結果,強調個人過去認知經驗以及對情境之感受與判斷在情緒上扮演極為重要角色。 4. 性質:情緒的組成 (1)認知評估:指對刺激內容的意義進行分析、解釋與推論。 (2)生理反應:自主神經系統的變化 (3)表情反應:面部及肢體的表情反應 (4)行為傾向 5. 解讀:正確性:60 臉部表情帶來最多的信息,其次是身體,聲音的音調居末 但臉部表情最易作假,身體、聲音則易泄漏訊息 女性重
12、視臉部表情,男性則重聲音與身體 臉部表情最能表現快樂、憤怒; 聲音則最能表現悲傷和恐懼; 身體動作則表現情緒的強度,如握拳憤怒,搓手焦慮 6.表情不只是情緒之副產品,有時表情也可以引發情緒經驗 7. 分類:情緒可為為正向與負向兩大類 正向的情緒有喜愛與快樂 負向情緒則有憤怒、恐懼與厭惡 情緒與情感同屬一種基本的感情作用,情緒比情感的反應激烈,它能使個體的身體與生理產生反應。 8.作用:人類行為是由需求促成的,所以每當個體有某些需求時,心理上就呈現緊張而失去平衡,而產生一種驅力,該驅力就使個體引起行為動機,而采取某種行為以達成其動機,來滿足其需求。 9.適應是指個體為滿足其需求,而與環境發生協調
13、作用的過程;亦指個體與環境的互動過程。 良好適應至少要符合兩個基準: (一)依個體而言,個體需求已獲得滿足,緊張情緒已消除。 (二)依社會而言,滿足個體需求的行為是社會認可的。 10、功能 :自我保護功能 人際溝通功能 信息傳遞功能 11.情緒可以激發或增強行為,提升工作的效果;亦可以阻礙或遲滯行為,干擾或消弱工作的成效。 研究發現負向情緒,如緊張、焦慮、憤怒等均會導致身體疾病。 心身疾病與個人的情緒問題或人格特質有密切關系 情緒的抑壓對癌癥出現機率似有較高趨勢 醫學證實部份高血壓、偏頭痛或氣喘等疾病也是長期生活在緊張情緒中所導致者。 個體在發怒時的分泌物具有毒性,如心臟病者因發怒而致死可能性
14、是正常人的五倍,孕婦若經常發怒,流產的機率是正常人的三倍。 12.意志:人自覺地確定目的,并支配行動,克服困難,實現目的的心理過程。 意志品質:是指人們行動中自覺克服困難,以達到預定目的的心理過程。 獨立性(自覺性)、果斷性、自制性、堅持性(堅韌性) 人格1、概念:是構成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及行為的特有模式,這個獨特模式包含了一個人區別于他人的穩定而統一的心理品質。2、本質特征:獨特性 穩定性 整體性 社會性 3.心理結構: 人格傾向性 人格心理特征 自我調節系統 4. 1. 人格傾向性 決定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和行為的基本動力 人格心理結構中最活躍的因素,主要是在后天社會化過程中形成 主要包含需
15、要、動機、興趣、理想、信念、價值觀等 各種成分之間相互影響和相互制約 5、 人格心理特征 個體心理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點,集中反映了人的心理活動的獨特性主要包含能力、氣質和性格 3.自我調節系統 自我認知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 自我體驗伴隨自我認識而產生的內心體驗,是自我意識在情感上的表現 自我控制自我意識在行為上的表現,是實現自我意識調節的最后環節 6、形成因素:人格是在個體先天遺傳素質的基礎上,在后天社會環境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其中教育發揮了主導作用。 7.人格特質理論 1. 卡特爾的特質理論: 特質是指個人的遺傳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對刺激發
16、生反應的一種內在傾向,是人格最有效的分析單元 表 面特質從外部行為能夠直接觀察到的特質 根源特質相互關聯而以相同原因為其基礎的行為特質 2. 艾森克人格維度理論: 外傾性:內傾外傾 神經質:情緒穩定性 精神質:孤獨、冷酷、敵視等偏負面的人格特征 3. 大五人格理論 I 外傾性(健談的、自信的、活躍的) II 宜人性(善良的、合作的、可信的) III責任心(有條理的、負責任的、可依靠的) IV神經質或情緒穩定性(平靜的、非神經質的、不易發怒的) V開放性(明智的、有想象力的、獨立思考的)8、需要:是個體對生理的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人腦的反映,是個體的心理活動與行 為的基本動力。9、 氣質:指表現在
17、心理活動的強度、速度、靈活性與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 特點:先天的,無好壞之分10、 性格 個人對現實的穩定的態度和習慣化了的行為方式。 特點: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同時也受生物學因素影響11;區別12: 氣質類型 膽汁質直率熱情、精力旺盛、反應迅速、脾氣急躁、易于沖動 多血質活潑好動、反應迅速、善于交際、靈活多變、注意易轉移、情緒情感易生易變,體驗不強, 粘液質安靜穩重、交際適度、反應緩慢、寡言少語、善于克制、情緒不外露、注意穩定不易轉移, 抑郁質行為孤僻、多愁善感、體驗深刻、高度敏感、觀察細致、情緒不易外露,13: A型人格的主要特點是,性情急躁,缺乏耐性。 B型人格的特點是,
18、性情不溫不火,舉止穩當,對工作和生活的滿足感強,喜歡慢步調的生活節奏,在需要審慎思考和耐心的工作中,B型人較A型人更適合,他們屬于較平凡之人。14: 能力:是人順利地完成某種活動所必需具備的那些心理特征。 一般能力i智力 特殊能力 如數學能力、音樂能力、繪畫能力、機械操作能力等 關系:一般能力在某種活動中的特別發展,就可能成為特殊能力;特殊能力得到發展的同時也發展了一般能力。15: 液體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問題解決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能力。如注意力、知識整合力、思維的敏捷性 晶體智力獲得語言、數學等知識的能力。如知識的廣度、判斷力 模仿能力和創造能力 認知能力人腦加工、存儲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即一
19、般所講的智力。 操作能力人們操作自己的肢體以完成各項活動的能力。 社交能力人們在社會交往中表現出來的能力。15: 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條件: 遺傳的作用 環境和教育對能力形成的影響 實踐活動的影響 心理學理論1: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 ) 意識:意識層次論是個人所覺知的部分,只占心靈總體的一小部分。 無意識/潛意識:無意識儲存了個人所有的經驗、記憶,以及被壓抑的需求和動機。它無法直接觀察,但可由夢、催眠、等得知有關無意識的線索。 前意識發展理論:口唇期(01歲):肛門期(13歲): 前生殖器期(36歲)潛伏期(611歲)青春期 (11歲開始)自由聯想:使當事人處于松弛的狀況下,立即說出當事人心中所
20、流露出的任何情感或想法,不必經過意識的審察。夢的分析:夢為通往無意識的王道,人一切無意識的欲望、需求和恐懼都會在夢中以歪曲形式間接出現。透過夢的解析能夠揭露當事人的無意識,讓當事人獲得內省某些問題的機會。夢的機制防御機制:合理化、拒絕、投射、轉移、升華、退行、反向形成精神分析理論強調個人的早期生活經驗對人格發展的影響。認為被壓抑在潛意識的心理沖突(主要是幼年時期的精神創傷和焦慮情緒體驗)可以通過某種防御機制以病態方式表現出來。 精神分析理論述評 :有很深、很廣的影響,但缺乏實驗室證據。2:行為學習理論 行為主義,或稱行為論和行為學派, 系由美國心理學家華生,在 1913 年所創立。 主張:1.
21、科學心理學所研究者,只是能夠由別人客觀觀察和測量的外顯行為。 2.行為基礎者是個體的反應,集多個反應即可知行為的整體。 3.行為不是與生俱來的,不是由遺傳決定的,而是受環境因素的影響被動學習的。 4.對動物或兒童實驗研究所得到的行為的原理原則,即可推論解釋一般人的同類行為。 經典條件反射:強化 泛化:反復強化使某些與條件刺激(CS)相近的環境刺激也引起條件反射 消退:取消強化,條件反射可逐漸消失 理論意義:強調環境因素對行為的影響 華生認為心理學是研究行為的科學,而不是心理或意識。 應對環境刺激(S)與人和動物的行為反應(R)之間的關系進行客觀研究(S-R)。 強化對行為的養成很重要。 操作條
22、件反射:究起源桑代克貓的研究 代表人物斯金納及其“斯金納箱”學習實驗 正強化:行為的結果導致積極刺激增加,則該行為增強 負強化:行為的結果導致消極刺激減少,則該行為增強 消退:行為的結果使積極刺激減少,從而使行為減弱。 懲罰:行為的結果使消極刺激增加,從而使行為減弱 社會學習理論班杜拉 理論認為:人可以通過對個具體模型的行為活動的觀察和模仿,學會這一種新的行為類型 意義:人類的個性可以被理解成是一系列習得性行為的綜合。 人類的異常行為多是在日常生活經歷中尤其是在心理創傷體驗中,通過學習并經條件反射固定下來的,既然異常行為和正常行為一樣,是通過學習獲得,那么也可以通過學習而矯正,進而達到治療的目
23、的。 以各種學習理論為依據的行為治療方法。 也存在一定局限性 3:人本主義理論(馬斯洛) 主要觀點: 人是理性的、善良的、值得信任的。人的取向是成長、健康、獨立自主、自我認識和自我實現。 人是具有潛能的,每個人都是有價值的、獨立的個體,有自身的尊嚴。 人有能力認識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核心理論:自我實現理論。 注重對“健康人”進行研究。 困擾產生的原因:嬰幼兒從重要照顧者(父母)內攝入外界的評價,并內化之形成自我評價,當父母親給予有條件的接納時,嬰幼兒便形成有條件的自我評價,不是完全接納自己,同時也不能完全接納他人; 當現實環境的經驗與內在的評價抵觸時,個體感受到受威脅,焦慮便產生,防衛也因
24、之而起。 內攝:硬生生地吞進外界標準,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投射:把自己不承認的人格屬性加諸別人身上,以免自己痛苦或是把對方當成過去曾讓自己不舒服的人,將情緒投注于對方。羅杰斯認為實現自我潛能的關鍵是人與人之間建立真誠相處、相互理解和尊重的關系。 形成“當事人為中心”療法。 4:認知理論認知的概念:是個體對“感覺信號的接受、檢測、轉換、簡約、合成、編碼、儲存、提取、重建、概念形成、判斷和問題解決等信息加工的過程”。Ellies的ABC理論;認為人的情緒主要不是由于刺激所引起,而是基于個體本身的信念、解釋與想法。強調人的思考是決定困擾發生與否的最大關鍵人類天生具有理性與非理性的思考潛能,人有保
25、護自己、追求愛、價值感與自我實現的傾向,也有毀滅自己、逃避責任、扭曲現實、自責的傾向。人會犯錯是很自然的,沒有人必須完美。人的困擾主要來自非理性的信念,源自童年或自己創造。人有能力改變信念為合理性的想法,合理的信念帶來愉快的情緒及適應的行為表現貝克的認知歪曲:心理障礙的產生并不是激發事件刺激的直接后果,而是通過了認知加工(一種反應的基本模式),是在那些具有邏輯錯誤的思維的影響下促成的。 外在刺激要引起行為反應,取決于當事人內在如何思考。 常見的邏輯錯誤思維:任意的推斷、選擇性概括、過度引申、夸大或縮小、“全或無”的思維 不良的認知在腦海中不斷重復時,成了自動化思維遇到事件后的腦子出現的想法稱作
26、自動思維。自動思維沒有好壞之分,只有適應和非適應之分。非適應部分也稱歪曲思維或錯誤思維。5:心理生物學理論 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特征: 1、自我評價正確 2、人際關系和諧 3、社會適應良好 4、意志品質健全 5、情緒積極穩定 6、人格和諧完整 7、心理行為符合年齡特征心理健康的標準: 心理活動強度、心理活動的耐受力、周期節律性、意識水平、暗示性、康復能力、心理自控力、自信心、社會交往、環境適應能力 注意正確對待心理健康: 心理不健康不等于不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是一種連續狀態。 心理健康是動態的。個體心理健康的發展: 胎兒期、嬰兒期、幼兒期、兒童期、青春期、中年期、老年期 心理應激1、 應激及心
27、理應激的概念應激的概念:應激是引起機體發生應激反應的刺激物; 應激是某種威脅性刺激下所產生的反應;應激是應激源和應激反應的中間變量心理應激的概念:心理應激是個體在察覺需求與滿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時傾向于通過心理、生理及行為反應表現出來的多因素作用的適應過程2、 應激源 引起應激反應的各種事件或環境。也就是說對個體有威脅的事件或環境 生理性應激源:直接作用于軀體而產生應激反應的刺激物(物理、化學、生物等刺激) 社會性應激源 :重大的應激性生活事件、生活瑣事、環境因素應激源自然災害 戰爭 空氣污染 噪音 恐怖事件 心理性應激源:是來自人們頭腦中的緊張性信息 心理沖突(“雙避式”、“雙趨式”、“趨避式
28、”、“雙趨雙避式”)挫折文化性應激源:化性應激源主要源于社會文化環境的改變,如語言、風俗、信仰、社會價值觀念的變化等3、 應激的中介變量(影響因素) 認知評價: 指個體對遇到的應激源的性質、程度和可能的危害情況作出估計。的是應激作用過程關鍵性中介因素。社會支持:應對方式:又稱應對策略,是個體在應激期間處理應激情境,保持心理平衡的一種手段。人格特征:A、B、C型4、 應激反應 是指個體因為應激源所致的各種生物、心理、行為方面的變化 生理反應 心理行為反應(情緒反應、行為反應、認知反應、心理防御反應) 壓力與身體健康:壓力狀態下分泌的糖皮質激素,作用在于促進身體的能量應用,增加心血管活動,其結果使
29、得心臟負擔加重,導致心血管疾病;猝死;癌癥;消化功能紊亂;失眠;多夢;早醒 行為反應:逃避;敵對和攻擊行為;退化與依賴;物質濫用;無助5、 應激管理 常見臨床心理與行為障礙1、人類正常的心理活動具有三大功能: 1. 能保障人作為生物體順利地適應環境,健康地生存發展 2. 能保障人作為社會實體正常地進行人際交往,在家庭、社會團體、機構中正常地肩負責任,使社會組織正常運行 3. 能使人正常地、正確地反映、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及其規律性,創造性地改造世界,創造更適合人類生存的環境條件2、 異常心理的概念:個體在遺傳和環境(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下導致身體(尤其是大腦)的損傷或功能異常而表現出來
30、的與所處文化環境不相符的、不恰當的行為、情感或認知方面的功能失調,主要體現為無法擺脫的內心痛苦或明顯的社會功能損害3、 異常心理的判斷標準醫學標準:心理障礙是疾病,是腦功能失調,應該有病理解剖或病理生理變化的根據,也就是說存在病因和癥狀 社會適應性標準:行為給他們帶來情感上的痛苦 行為給他們造成生理上的傷害 行為嚴重妨礙他們的日常生活 脫離現實并無法控制其思想或行為 經驗標準:個體的主觀經驗 觀察者根據自己的經驗對被觀察個體的心理與行為處于正常或者異常狀態的判斷 很大的主觀性和局限性,因觀察者的不同而存在差異 目前精神科醫生常用的方法 統計學標準:4、 異常心理的分類: 按照心理過程分類:認知
31、過程障礙、情感過程障礙、意志行為障礙、意識障礙 按醫學心理學的分類體系:1. 輕度心理障礙 2. 嚴重心理障礙 3. 心理生理障礙 4. 軀體器質性疾病伴發的心理障礙 5. 人格障礙 6. 行為問題和不良的行為習慣 7. 特殊條件下產生的心理障礙5、 神經癥性障礙: 神經癥的定義:神經癥又稱神經官能癥,是一組常見的精神障礙,主要表現為精神活動能力下降、煩惱、緊張、焦慮、抑郁、恐懼、強迫癥狀、疑病癥狀或各種身體不適感 特征:1、起病常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 2、患者人格特征常構成其發病基礎 3、沒有任何可證實的器質性病理改變 4、無精神病性癥狀,如無幻覺、妄想等癥狀 5、社會適應相對良好 6、病人自
32、知力完整常見的神經癥: 焦慮癥 恐懼癥(社交恐懼癥、空間恐懼癥、單純性恐懼癥) 強迫癥(強迫觀念、強迫意向、強迫動作) (藥物療法: 心理療法:系統脫敏療法、厭惡療法、認知療法、森田療法) 疑病癥 神經衰弱 抑郁癥(季節性、產后、更年期抑郁障礙等) 癔癥 (也稱歇斯底里,是一種常見的神經癥,鄉村多見。常由于精神因素或不良暗示引起發病。可呈現各種不同的臨床癥狀。此類癥狀無器質性損害,可因暗示而產生,也可因暗示而改變或消失)(分離癥狀、 轉換癥狀)6、 軀體形式障礙 一類以持久的擔心或相信各種軀體癥狀的優勢觀念為特征的神經癥 心理沖突和個性傾向 患者拒絕探討心理病因的可能(即使癥狀與應激性生活事件
33、或心理沖突密切相關) 常伴有焦慮或抑郁情緒 分類 1、 軀體化障礙 2. 未分化軀體形式障礙 3. 疑病癥 4. 軀體形式自主神經紊亂 5. 軀體形式疼痛障礙7、 人格障礙 是指明顯偏離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為方式病因;生物學因素、心理社會因素、常見人格障礙:反社會性、偏執性、分裂樣沖動性、表演性(癔癥性)、強迫性、焦慮性8、 臨床常見行為障礙 進食障礙(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神經性嘔吐) 過度飲酒吸煙 異食癖 賭博成癮等 心身疾病1、心身疾病的概念 又稱為心理生理疾病,是指主要或完全由心理和社會因素引起、與情緒有關且主要表現為身體癥狀的軀體疾病。 其發病、演變、預后和轉歸都與心理和社會因素密切
34、相關2、 心身疾病的標準 發病原因以心理社會因素為主 有明顯的軀體癥狀和體征 與人格因素、情緒因素關系密切 與生理性薄弱器官有關 單純生物醫學治療,效果不好3、 心身疾病的范圍心血管系統: 冠心病、原發性高血壓、心律不齊等。消化系統: 胃、十二指腸潰瘍、潰瘍性結腸炎、胃痙攣、精神性(心因性)厭食等呼吸系統: 支氣管哮喘、過度換氣綜合征等內分泌系統: 甲狀腺機能亢進癥,肥胖癥等 神經系統: 緊張性頭痛、偏頭痛、痙攣性斜頸、植物神經障礙等。泌尿生殖系統: 肌肉骨骼系統:皮膚科:眼科: 耳鼻科: 婦科:口腔科4、 心身疾病的致病因素 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生理因素、個性因素 5、常見的心身疾病一、原發
35、性高血壓病原發性高血壓病是以慢性血壓升高為特征的臨床綜合癥2. 冠心病是由于冠狀動脈發生粥樣硬化或痙攣而使心肌產生缺血的一種心臟病,故亦稱為缺血性心臟病A型性格;時間緊迫感、爭強好勝、暴躁、敵意3. 支氣管哮喘 支氣管哮喘的發病機理是在氣道高反應狀態下,由于各種因素引起的廣泛氣道痙攣、粘膜水腫、粘膜分泌物增多及纖毛功能障礙等變化。致病因素:生物學因素:遺傳因素、誘發因素(吸入物 、感染、食物 氣候改變、運動、藥物、月經) 心理社會因素:家庭教養方式 心理應激 個性與行為特征 大氣污染臨床心理表現: 1、哮喘發作時的緊張焦慮 2、對哮喘產生多種不良情緒 3、對抗治療心理 4、自卑感和依賴感 5、
36、心理社會層面的交互影響4、 糖尿病 心理社會因素:1 應激性生活事件2、負性情緒和精神障礙 3、個性特征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反應 1型糖尿病,青少年:激動、憤怒、抑郁 2型糖尿病,成年人:煩躁、對生活和未來失去信心。糖尿病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影響人的認知功能、情緒、性格、運動能力等,并影響患者的社會功能心理社會干預 1. 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 2. 改變生活方式 3. 心理治療和精神藥物治療5. 支氣管哮喘 氣管支氣管樹對于不同的刺激源產生呼吸道平滑肌痙攣的反應,依反應程度的強度,產生不等程度的阻塞病變。 臨床癥狀: 身體反應:呼吸急促,喘息,胸悶,咳嗽 心理反應:發作時呼吸困難,使患者產生瀕死感,同時伴焦慮和恐懼,形成“發作恐懼發作”的惡性循環。 誘發因素:個人因素 家庭關系失常的人、敏感強烈、慣于壓抑、容易接受暗示的人、 環境條件 過度緊張或艱苦的運動6. 消化性潰瘍包括胃、十二指腸潰瘍7、 腫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繪畫復習》課件
- 紡織印染廠廢氣處理操作規程
- 《如何應對網絡欺凌》課件
- 2025年雞肉菇購銷合同
- 《登山游戲》(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人教版(2012)美術三年級上冊
- 《工業革命前夕》課件
- 2025年海東貨運從業資格證考些什么內容
- 2025年昆明資格證模擬考試
- 2023-2024學年河北省保定市六校聯盟高一下學期期中數學試題及答案
- 2025施工安全合同協議書 建筑施工安全生產協議書
- 高級財務管理完整版課件
- 怎樣學習初中物理
- DB62∕T 25-3111-2016 建筑基坑工程技術規程
- 大班音樂《水果百變秀》課件
- 婦幼保健院醫療保健服務轉介工作制度和流程
- 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考試題庫1100題【含答案】
- 監察機關執法工作規定學習測試
- 產品鑒定試驗大綱
- 2022職業病防治法宣傳周PPT
- 常州市武進區征地拆遷房屋裝修及附屬設施補償標準
- 民辦教師人員花名冊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