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在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滲透方法與實施策略_第1頁
傳統文化在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滲透方法與實施策略_第2頁
傳統文化在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滲透方法與實施策略_第3頁
傳統文化在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滲透方法與實施策略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傳統文化在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滲透方法與實施策略如何將數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充分發揮傳統文化獨特而強大的功能,引導學生在感受、感悟我國豐富的民族數學文化遺產的過程中,同時培養數學文化素養、開發智能?是每一位數學教師都在思考的問題,基于此我覺得傳統文化在數學學科教學中的滲透方法與實施策略有如下一些:首先我們可以做以下幾個方面的嘗試:走近數學名人運用教材中反映我國歷代數學家對數學研究作出巨大貢獻的實例教育學生,如:戰國時代的莊子?天下篇中的“一尺之植,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背錆M了極限思想,墨子學派所著的墨經中,把“圓”解釋成“一中同長”與歐氏的提法基本一致,但比歐氏要早100多年,古代數學家劉徽利

2、用出入相補的原理計算面圖形的面積、運用割圓術算到圓內接正三千零七十二邊形,得出圓周率數值是3.1416,沈括用自己制定的奉元歷代替舊歷,提出十二氣歷代替農歷,著名數學家祖沖之在世界上第一個求得圓周率小數點以后的七位數字,他和他的兒子祖恒延解決了關于球體體積的計算,得出了球體積的公式就是現在的公式V=4/3兀r3等。在數學教學中結合教材,介紹和研究其中數學家的成就和歷史故事,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對人類文明成果的熱愛,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如在學習三角形面積的計算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對課本中提到的古代數學家劉徽進行了研究。學生們通過查閱圖書資料、上網搜索等方法了解到劉徽不僅是中國數學史上

3、一個非常偉大的數學家,在世界數學史上,也占有杰出的地位.他的杰作九章算術注和海島算經,是我國最寶貴的數學遺產。劉徽在對九章算術中一些問題的補充證明中,顯示了他在多方面的創造性的貢獻。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進小數概念的人,并用十進小數來表示無理數的立方根。在代數方面,他正確地提出了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的法則;改進了線性方程組的解法。在幾何方面,提出了“割圓術",即將圓周用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窮竭的一種求圓面積和圓周長的方法。他利用割圓術科學地求出了圓周率兀=3.14的結果。劉徽在割圓術中提出的“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則與圓合體而無所失矣;這可視為中國古代極限觀念的佳

4、作。通過研究還知道了劉徽一生剛直不阿,在任何條件下都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敢于修正前人的錯誤。他在研究數學的過程中,不僅重視理論研究,而且也很注意理論聯系實際。他的治學精神是大膽、謹慎、認真。他對自己還沒有解答的問題,把自己感到困難的地方老老實實地寫出來,留待后人去解決。劉徽的一生是為數學刻苦探求的一生.他雖然地位低下,但人格高尚。他不是沽名釣譽的庸人,而是學而不厭的偉人。通過這樣對古代數學家、名人的研究,使學生懂得我國不但有燦爛的古代文明,我國人民也富有聰明才智。在原古落后的時代,便有如此偉大的數學家,有如此偉大的數學成就,而今科學這樣高度發達,我們若不努力學習,真是愧對古人。從而讓學生以他們

5、為榜樣,從小樹立起為國家富強、為民族振興而發奮讀書、頑強拼搏、積極奉獻的責任感。搜集數學史料教材中的“你知道嗎?”其中多為數學史料,介紹我國古代數學家對數學研究的突出貢獻。教師在教學中,適時地介紹一些數學史知識,充分挖掘出教材中蘊含的數學史料并將這些內容與數學課堂教學緊密聯系起來,不但能豐富學生的學習內容,還能引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責任感,從而達到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如在學習圓的周長時,學生通過實驗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這時教師適時引出圓周率,然后向學生介紹,很早以前,人們就開始研究圓周率到底是多少。約2000前,中國的古代數學著作里周髀算經中就有“

6、周三徑一”的說法,意思是說圓的周長是直徑的3倍。約1500年前,中國有一位偉大的數學家和人文學家祖沖之。他計算出圓周率應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值的計算精確到7位小數的人。他的這項偉大成就比國外數學家得出這樣精確數值的時間,至少要早一千年!通過這段話的學習激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這時再向學生布置一項拓展作業:查閱資料,了解圓周率的歷史、古人圓周率的計算方法、圓周率的計算歷史、祖沖之的生平及故事等,利用專門時間組織學生匯報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了解了我國古代數學家計算圓周率的方法和圓周率的計算歷史,更體會到了我們古代數學家的偉大和他們所創造

7、的輝煌的歷史成就。再比如學習圓的認識,向學生介紹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國古代就有對圓的精確記載,墨子是我國偉大的思想家,在他的一部著作中有這樣的描述“圓、一中同長也”,這個發現比西方整整早了1000多年。我國古代對于圓的記載還遠不止這些。在周髀算經里有這么一句話“圓出于方,方出于矩”。通過這樣的介紹和研究,激起學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達到了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目的,從而讓學生從小樹立起為國家富強、為民族振興而發奮讀書、頑強拼搏、積極奉獻的責任感。欣賞傳統圖案我國傳統圖案種類繁多,內容豐富,它既代表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社會的發展進步,也是世界文明藝術寶庫中的巨大財富。從那些變幻無窮,淳樸渾厚的傳

8、統圖案中,我們可以看到各個時代的工藝水平和中華民族一脈相承的文化傳統。在數學教材第十冊圖形與變換一課,展示給學生的有戰國時期的銅鏡、唐代花鳥紋錦、瓷器、年畫、臉譜等等一些吉祥圖案。在學習之前,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五個小組,分別去查找了解戰國時期的銅鏡、唐代花鳥紋錦、瓷器、年畫、臉譜的有關資料,每副圖案的出處,年代、以及代表的含義或者所蘊含的數學思想。學生積極參與其中,收到了不錯的效果。如唐代花鳥紋錦的紋飾是由大紅、粉紅、白、墨綠、蔥綠、黃、寶藍、墨紫等八色絲線織成的斜紋緯錦,構圖繁緡,形象生動,配色華麗,組織嚴密,不論在組織技法上,還是在花紋描繪技巧上,都反映了唐代中期織造斜紋緯錦的高度水平。經

9、過對資料的了解和觀察,學生發現圖案的設計用到了數學知識中的旋轉和對稱的手法,力求體現完美和諧,追求美好的生活。學生在欣賞精美絕倫圖案的同時,感受到中國燦爛的紡織繪畫藝術,感受到了數學中的美。解答千古名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這樣一部分數學題目是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的、流傳于世的千古名題,如“雞兔同籠”、“長繩測井”、“藏題詩”等。通過對此類有趣題目的解答,可以激發起學生對祖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拔覀儌ゴ笞鎳哂形迩甑奈拿魇罚跉v史的長河中,為科學知識的創新和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在數學領域有九章算術、孫子算經等古代名著流傳于世,如一千五百年前的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的“雞兔同籠”問題,漂洋過海傳

10、到日本等國,對中國古文明史的傳播起很大的作用?!薄巴瑢W們,今天我們與古人一起經歷了雞兔同籠問題。其實,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像雞兔同籠這樣經典的數學問題還有很多,同學們不妨上網或到閱覽室查查資料,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與古人一起遨游數學的海洋,使我們變得更加聰慧?!边@是我校一教師在教學思維訓練“雞兔同籠”時的導入語和結束語。在結束“雞兔同籠”這一課時以后,教師又找了幾個與傳統文化緊密相連數學題目,再加上學生查到的一些題目,上了一節拓展課,如“一繩測井,若將繩三折測之,繩多5尺;若將繩5折測之,繩少1尺.求繩長和井深!”這樣的“長繩測井”的題目,如藏題詩“李白大街走,提壺去買酒。遇店加一倍,見

11、花喝一斗。三遇花和店,喝完壺中酒。試問壺中酒,原有多少斗?”和“幾個老頭去趕集,半路買了一堆梨,每人一個多一個,每人兩個少兩梨,幾個老頭幾個梨?”等,此類題目都是千古流傳的古題、名題,集古文或詩歌與數學問題于一身,學生在題目的閱讀理解和解題方案的設計與實施的探索交流中興趣盎然,也領略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古代計算工具人類在其文明進步中總有必要時時回頭看看走過的路,以便從中發現自己遺失掉的智慧,為開拓未來添些目力和精神。對于新的科技發現和成果,我們當然要學要用,還要力爭超越,然而惟其如此,我們就更應該珍惜古老文明為我們搭就的文明階梯,使我們攀登文明新高有更堅實的基礎。大數的認識是人教版四

12、年級上冊的第一單元的內容。在這一單元中,學生第一次系統地了解了各種計算工具:算盤、計算器、以及各種類型的計算機。對于算盤這種計算工具,學生比較陌生。教材中也只是簡單地介紹了算盤產生的年代以及算盤算珠的簡單認讀。但是,我們認為算盤作為一種古代發明而今天仍在使用的工具來說,有必要讓學生進行廣泛而深入的探究。于是,教師便組織學生對古代的計算工具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如算盤的產生、發展、結構、如何用算盤進行簡單的計算;什么是算籌、算籌的產生、怎樣用算籌表示數、算籌與籌算等。通過調查研究,學生不僅了解到算盤是中國古代發明的計算器,享有中國“第五大發明”的美譽,而且還了解到算籌是中國獨特的一種計算工具,它是一

13、種竹制、木制或骨制的小棍。把算籌放在地面或盤中,就可以一邊擺弄小棍,一邊進行運算,算籌有縱式和橫式兩種不同的擺法通過學生的真實研究,學生對這兩種起源于古代的計算工具,學生有了較為深刻的認識,豐富了學生傳統文化方面的知識,充分感受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另外,在四年級下冊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主要通過路線圖讓學生學會辨認路線圖,并會畫出路線圖。說起辨認方向,學生最先可以想起辨認方向的工具指南針。作為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的“指南針”,早已為我們所熟知,但關于“指南針”一些背后的歷史,我們的學生卻知之甚少。于是,結合本單元內容,教師設計了兩項內容:(一)、現在我們認識到的方位名詞有:東、南、西、北。那么,古代表示方位的名詞又有那些呢?通過調查,學生了解到:古代除了用東南西北等表示地理方位以外,大致還有以下10種方法:1.以陰陽表示、2.以五行表示3、以五色表示4.以四季表示5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