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S5U解析】湖北省荊、荊、襄、宜四地七校考試聯盟2019-2020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聯考歷史試題 Word版含解析_第1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0年春“荊、荊、襄、宜四地七校考試聯盟”高一期中考試歷史試題一、選擇題1.西漢氾勝之書記載了“強土弱之”、“弱土強之”的辦法:過于堅硬的土壤(強土),可以在開春時犁過,然后再耙,等上面草長起來,再翻一遍,下過小雨之后,又再犁過,使土里不見硬塊為止。據古農書上說:“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這主要說明當時a. 鐵犁牛耕技術得到推廣b. 精耕細作生產有所發展c. 農業科學體系己經形成d. 小農生產的優越性明顯【答案】b【解析】材料中“耙土”“再翻一遍”“又再犁過,使土里不見硬塊為止”說明對于土地進行精耕細作,b正確;材料主旨信息是精耕細作,不是耕作方式,a錯誤;c中科學體現顯然不符合古代農業特

2、點;d中優越性不符合材料主旨。2.“就如中國的農民,歐洲使用木制農具時,他們已經用鐵犁耕田。而當歐洲也使用鐵制農具時,他們仍在使用鐵制農具。中國人把一種經濟體制和社會結構運用到很高的水平,卻沒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材料說明的本質問題是a. 小農經濟的停滯性b. 經濟體制的穩定性c. 鐵犁技術更新緩慢d. 歐洲經濟后來居上【答案】a【解析】【詳解】中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是小農經濟,材料“而當歐洲也使用鐵制農具時,他們仍在使用鐵制農具”反映了小農經濟與歐洲的農業生產相比具有停滯不前的特點,故a正確;b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d表述材料反映的本質,排除。故選a。3.明清時期,山東東昌府、江蘇松江

3、府是著名產棉區,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煙草專業戶集中的地區,北京豐臺草橋一帶各村莊都種花并,被譽為“花鄉”。據此可知,明清時期a. 政府已放棄重農抑商政策b. 長途販運貿易繁榮c. 農業生產呈現專業化趨勢d. 工商業市鎮蓬勃興起【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江蘇松江府是著名的產棉區,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煙草專業戶集中的地區,北京豐臺草橋一帶各村莊都種花”可知此時農業生產呈現專業化趨勢,c正確;封建政府一直推行重農抑商政策,a錯誤;長途販運貿易繁榮的說法材料未體現,b錯誤;工商業市鎮蓬勃興起的說法材料未體現,d錯誤。故選c。4.有學者認為,西班牙艦隊的失敗把帝國的秘密送進了英國人的耳中。在一

4、個商業的時代,贏得海洋要比贏得陸地更為有利,也許在1588年,對這一點還并無太明確的認識,可是在下一個世紀,終于成為了每一個英國人的呼聲。這表明a. 英國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b. 海洋的重要性日益深入英國人心c. 西班牙失去了海外殖民地d. 海洋的重要性日益超過陸地【答案】b【解析】【詳解】材料“贏得海洋要比贏得陸地更為有利”表明16世紀末,英國人已經認識到海洋的重要性;18世紀英國確立了海上霸主地位。所以答案選b。5.稱號是一個國家特色和實力的體現,17世紀的荷蘭被稱為“海上馬車夫”,19世紀的英國被稱為“世界擺渡人”。這些稱號反映出英荷兩國成為當時世界的a. 工業中心b. 貿易中心c. 金融

5、中心d. 科技中心【答案】b【解析】【詳解】“海上馬車夫”和“世界擺渡人”都是指在加強世界各地的貿易往來中發揮著中心和重要的作用,b正確;ad不符合荷蘭,因為題干是在考查兩國的共同點,排除;c雖然是兩國的共同之處,但是不符合題干中的稱號,排除。故選b。6.、18世紀,歐亞大陸東西兩端的封建國家推行了兩種甚至截然相反的經濟政策重農抑商和重商主義。對其理解正確的是a. 都體現國家對經濟的干預b. 都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c. 都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d. 都加強了封建勢力的力量【答案】a【解析】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根據所學可知17、18世紀中國在此階段是由于封建制度的限制,國家實行重

6、農抑商,維護封建統治;而此時西方則是為了資本原始積累,提倡重商主義,兩者都有國家因素在干預, a項正確;17、18世紀中國因實行重農抑商,一定程度阻礙了經濟的發展,排除b;中國重農抑商政策一定程度上抑制資本主義發展,而西方重商主義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排除c;西方重商主義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掀起反封建浪潮,排除d。所以選a點睛:概念選擇題解題技法,每一歷史概念都有客觀存在的特定的歷史時間、特定的歷史空間、特定的歷史內涵(本質屬性)和特定的歷史外延(結果、作用、影響、意義等)。解決本題的關鍵是了解“重農抑商”和“重商主義”這兩個概念,然后聯系所學知識解決問題。7.據湖南口岸貿易情

7、形的記載,“自近年設立洋船稅關,生意頓盛。洋紗一縱,尤為暢銷。業此者現有四十五家,而每日所獲,各不下三四百金。惟本地所產之棉花,其價日賤,且無人問津。”由此可得出的結論是( )a. 近代民族紡織業發展緩慢b. 洋紗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銷售c. 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d. 進口洋紗在中國銷售萎縮【答案】c【解析】【詳解】洋紗在暢銷的同時,本地棉花滯銷,外國商品的沖擊下,傳統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小農經濟進一步瓦解,故c項正確;材料中涉及“棉紡織貿易經營者增多,獲利頗豐”,與民族紡織業并不相關,故a項錯誤;材料中以湖南口岸為例介紹,得出“洋紗洋布主要在通商口岸銷售”是以偏概全,洋布在材料中并未涉及,故b項錯

8、誤;“洋紗一縱,尤為暢銷”,故d項錯誤。故選c。8.1929年頒布特種工業獎勵法,1930年公布特種工業獎勵標準,1934年又將其修改為工業獎勵法,積極鼓勵民間投資創辦新式工業。這段材料可直接用來研究a. 洋務運動中民用企業創辦的原因b. 國民黨統治前期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c. “短暫春天”出現的歷史背景d. “實業救國”思潮對民族工業的影響【答案】b【解析】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近代中國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的經濟狀況,旨在考查解讀材料、靈活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根據題干中“1929年”、“1930年”、“1934年”年,可知題干揭示的是國民黨統治前期(19271937年)的法律,b項符合史實和題

9、意,正確;洋務運動的民用企業創辦于19世紀后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c項揭示的是“一戰”期間(中華民國初年),不符合題干時間段,排除;d項中“實業救國”思潮出現在19世紀末,在近代長期存在,排除。故選b。考點:近代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動與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的狀況9.農業興,基礎牢;農村穩,天下安;農民富,國家昌。吸取歷史經驗,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思路,對解決“三農問題”有著重要意義。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業政策的主要特點是a. 重視農業生產的投資,努力發展農業生產力b. 主要致力于改革生產關系,以發展生產力

10、c. 強調發展農村鄉鎮企業d. 重視工業反哺農業,實現工農業協調發展【答案】b【解析】【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建國初進行土地改革,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農業合作化運動進一步解放農村生產力。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提高了農民生產的積極性,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因此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業政策的主要特點是主要致力于改革生產關系,以發展生產力。故選b。10.下圖四條曲線反映了近代中國四種經濟力量的發展趨勢,其中最能體現時代進步潮流的經濟形態是a. b. c. d. 【答案】a【解析】【詳解】線條是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19

11、世紀60年代產生,1956年三大改造結束,是近代中國進步的經濟因素,a正確;線條是帝國主義在華的經濟,隨著新中國成立而結束,它阻礙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排除b;線條是中國的自然經濟長期占主導地位,它是落后的經濟成分,排除c;線條是南京國民政府的官僚資本主義,它阻礙我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排除d。故選a。11.1997 年召開的中共十五大是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又一次思想解放和認識深化,主要是因為這次會議: 明確了黨在新時期的工作重心 明確了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明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所有制結構問題 解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問題a. b. c. d. 【答案】b【解析】【詳解

12、】明確黨在新時期的工作重心是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來的。錯誤;明確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在1992年黨的十四大會議上提出來的,錯誤;明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問題是在十五大提出來的,正確;解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問題是在十五大提出來的,正確。綜上可知正確,故選b;acd不符合題意,排除。12.1873年1月22日上海縣令發出曉諭,通知各制鞋店不得在鞋上用文字標寫店號,同年12 月3日兩江總督李宗羲通知各紙坊鋪“不準于草紙等項紙邊加蓋記號戳記,更不許將廢書舊賬改造還魂紙。”材料反映了a. 官員勸誡百姓敬惜字紙的良苦用心b. 工商業者具有了商標品牌意識c. 商品意識對

13、傳統倫理意識的挑戰d. 工業化推動了社會風尚的變革【答案】c【解析】【詳解】“不得寫店號、不準加蓋記號戳記”等反映的是商品意識的增強對傳統的倫理意識的否定和挑戰,c符合題意,正確;a在材料中并沒有明確的表述,不符合題意,排除;材料未強調商標品牌意識問題也不涉及工業化,bd均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c。13.1929年大公報刊登一則離婚法論賣書廣告,稱:“本書共二十余萬言,有學說、有法條、有判例、有軼聞,足為解決離婚問題之圭臬,足供改進法律之參考。”對此解讀最準確的是a. 中國傳統婚姻觀發生變化b. 中國深受西方文明影響c. 南京國民政府重視法治建設d. 國人婚姻法律意識淡薄【答案】a【解析】

14、材料反映的是1929年大公報的廣告,材料中的離婚法論的廣告屬于民事內容,可以看出婚姻觀念中法律意識增強,傳統婚姻觀念發生變化,故a項正確、d項錯誤;中國深受西方文明影響在此過于絕對,因此b項錯誤;這只是一部書,并未提到南京國民政府修改法律,重視法治建設。因此c項錯誤。 點睛:在中國傳統思想的束縛下離婚法論打廣告正是說明了中國傳統婚姻觀開始發生變化。人們不再強調三從四德等傳統思想,而更關注用法律來維護權利。14. 據1927年出版的中華影業年鑒統計,1925年前后華商共投資開設175家電影公司,其中有141家在上海。這一現象說明a. 國內政局的相對穩定b. 文化產業投資推動了上海電影業的出現c.

15、 觀看電影成為市民的主要娛樂方式d. 上海已成為中外經濟文化交匯中心【答案】d【解析】本題可用排除法。1925年前后正處于國民革命時期,國內反帝反封建運動高漲,排除a項。材料所涉內容是電影業的發展,不是電影業的出現,排除b項。c項依據題干材料不能直接得出結論,排除。故d項符合題意。15.1933年5月7日,羅斯福在著名的“爐邊談話”中說:“黃金,在一定程度上還有白銀,都是通貨的完美無缺的基礎。這也就是我決定現在不允許美國持有的任何黃金外流的原因。”1933年6月5日,國會決議限定過去和未來一切公司契約均禁止用黃金支付,至此美國最終放棄了金本位制。他這樣做的目的是a. 刺激通貨膨脹,推動經濟復蘇

16、b. 降低物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c. 進行幣制改革,推動工業發展d. 刺激通貨緊縮,改革銀行體系【答案】a【解析】【詳解】羅斯福新政所采取的一切措施的終極目標是為了挽救經濟危機,美國最終放棄了金本位制,結果導致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其目的是通過刺激經濟,促進經濟復蘇,挽救經濟危機,a正確;羅斯福新政需要提高物價水平,b錯誤;幣制改革屬于金融方面與工業關系不大,c錯誤;通貨緊縮導致物價持續下降,與羅斯福新政需要提高水平不符,d錯誤。故選a。16.日本學者林直道在現代日本經濟中說:“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特點,不是每個企業的經濟活動的簡單累加,而是政府親自定調,采取一切手段來協調經濟高積累。”這一材料說明

17、二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基本模式是a. 混合市場經濟b. “統制經濟體制”c. 計劃指導型經濟模式d. 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答案】d【解析】【詳解】混合市場經濟的特征是私人企業與國有化相結合、國家計劃與市場經濟相結合、國家干預與自由競爭相結合,故a項錯誤;統制經濟體制是指政府推行的“強制性干預”和“管制”經濟的體制,故b項錯誤;計劃指導型經濟的特征是政府通過提高國有企業比重和制定經濟計劃,對社會經濟進行全面指導和調節,并且利用財政、稅收、價格等手段,使計劃達到預期目的,故c項錯誤;政府主導型經濟的特征是政府對經濟的干預遠遠大于市場調節。根據材料信息“政府親自定調,采取一切手段協調經濟高積累” 可見

18、屬于政府主導型市場經濟,故d項正確。17. 某西方大國曾采取以下措施處理經濟問題:把40的國有企業出售給私人,削減住房、醫療、失業等各種福利開支,減少稅收,提高利率。這是為了a. 促進工業革命后經濟的發展b. 克服20世紀30年代的經濟危機c. 解決二戰后初期的經濟困難d. 緩解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滯脹【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結合材料所給信息“削減住房、醫療、失業等各種福利開支”,判斷是70年代經濟危機后的措施。18.斯大林認為,新經濟政策實施后,農村產生了很多富農,已經形成一個階級了。要搞大農業,必須消滅富農的莊園,而且不是消滅個別的富農,要“全盤集體化”,各方面、各個地區都集體化

19、。據此分析,斯大林意在a. 調整農村階級關系b. 擴大國營農場自主權c. 優先保護農民利益d. 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答案】a【解析】【詳解】材料表明,斯大林認為要消滅農村的富農階級,實現農業的集體化,a正確;材料強調在農村實行集體化運動,即建立公有制經濟,由國家、集體統一計劃,b錯誤;c項不是本質,排除;集體化之后的土地屬于國家和集體,并不是農民所有,d錯誤。故選a。19.1979年7月,勃列日涅夫出臺工業管理體制,“建立長、中和短期相結合的計劃經濟體系,使企業經營活動有較大的余地;把企業的物質利益形成指標;將科技人員的物質利益和科技進步的經濟效益掛鉤。”這一舉措a. 打破傳統的斯大林模式b.

20、 極大地調動企業自主性c. 認識到科技的重要價值d. 使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強調了對科技人員的重視,也就體現了勃列日涅夫認識到科技的重要價值,選c是符合題意的,正確;勃列日涅夫并未打破傳統的斯大林模式 ,選項a不符合題意,排除;勃列日涅夫也未實現企業自主,選項b不符合題意,排除;使蘇聯成為了超級大國是勃列日涅夫的軍事措施而非經濟措施,選項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本題選c。20.1977年10月,蘇共中央通過了關于新憲法的決議,隨后舉行的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通過了蘇聯新憲法。勃列日涅夫勝利的宣告:世界上第一個全民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大法通過了,蘇聯建成

21、發達社會主義社會的事實已經由憲法固定下來。“新憲法”通過表明蘇聯a. 全面進入共產主義社會b. 擺脫了思想僵化的斯大林模式c. 人民的利益得到全面保障d. 政治經濟體制的改革受到束縛【答案】d【解析】“新憲法的決議”“蘇聯建成發達社會主義社會的事實已經由憲法固定下來”說明勃列日涅夫改革受到蘇聯高度集中計劃計劃經濟體制束縛,故d正確;a中不符合事實;b中擺脫說法錯誤;c中全面保障不符合事實。點睛:赫魯曉夫改革和勃列日涅夫改革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局部改革,而戈爾巴喬夫改革則是對“斯大林模式”的徹底否定,放棄了社會主義制度。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改革的側重點不同,赫魯曉夫改革側重于農業,勃列日涅夫改革

22、側重于工業;戈爾巴喬夫改革則側重于政治體制改革。21.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期間,經過多方商討國際貨幣基金事項,談到最終決定美國、英國、蘇聯、中國和法國的基金份額的分配為:27.5億美元、13億美元、12億美元、5.5億美元和4.5億美元。此份額分配a. 體現參與國的地位平等b. 說明法國比中國獲得更多利益c. 表明美國擁有很大優勢d. 加重了中國在基金份額的負擔【答案】c【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信息“1944年,布雷頓森林會議期間”、“基金份額的分配為:27.5億美元、13億美元、12億美元、5.5億美元和4.5億美元”,從中可以看出美國的絕對優勢地位,c符合材料主旨和史實,正確;a明顯

23、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屬于對題干信息的錯誤解讀,排除;d結論僅從題干信息看不出來,排除。故選c。22.20世紀60年代世界出現了第一次區域化浪潮,如石油輸出組織、歐共體和東盟先后建立。80-90年代出現了第二次區域化浪潮,如亞太經合組織、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立等。與第一次相比,第二次區域化浪潮的特點是a. 以政府或政策導向為主要動力b. 區域集團成員不存在重疊現象c. “南南合作”成為主要組建模式d. 突出非歧視性或開放性的原則【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第二次區域化浪潮,即亞太經合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等都體現了合作成員政治、經濟的多樣性,甚至還有社會制度不同的成員,

24、這反映了非歧視性或開放性的原則,d項正確;20世紀80-90年代的亞太經合組織和北美自由貿易區等主要突出了非歧視性或開放性的原則,而不是以政府或政策導向為主要動力,a項錯誤;根據所學可知,美國是北美自由貿易區成員國,也是亞太經合組織成員國,因此存在重疊現象,b項錯誤;南南合作是指發展中國家間的經濟技術合作,20世紀80-90年代出現的區域化不僅僅是南南合作,c項錯誤。23.研究表明,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后,加拿大的兩個省之間的貿易量,大約是加拿大的一個省與另一個同等距離、同樣人口的美國州之間貿易量的20倍。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最有可能是a. 兩國地理環境存在明顯的差異b. 在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內部矛

25、盾重重c. 加拿大的經濟發展水平遠超美國d. 主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兩國貿易【答案】d【解析】【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存在較大差別,說明主權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際貿易發展,d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北美自由貿易區成立后,國內貿易和國際貿易存在的差別,兩國地理環境不是主要原因,a項錯誤;材料反映出北美自由貿易區內部有一定的制約因素,無法體現北美自由貿易區內部的矛盾重重,b項錯誤;加拿大經濟發展水平遠超美國不符合史實,c項錯誤。24.二戰后,歐美地區專業技術人員、經理階層、學校教師、辦公室工作人員等“新中產階級”日益增多,逐漸取代小企業主、小農場主等“老式中產階級”而居主導地

26、位。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a.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新發展b. “福利國家”的普遍建立c. 科技進步與第三產業的發展d. “新經濟”在美國的出現【答案】c【解析】試題分析:材料反映了二戰后歐美國家生產方式和產業結構的變化直接相關,也與第三次科技革命密切相關,應選c項;選項a、b不是造成這一變化的原因; 美國“新經濟”的出現是在20世紀90年代,從空間上也不符合題意,故排除d項。考點:羅斯福新政和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等國本主義的新變化·科技進步與第三產業的發展二、非選擇題25.留美學者黃仁宇,提出大歷史觀,主張要“從技術上的角度看歷史”,而不能簡單地以道

27、德評價籠罩一切。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華文明發源于黃河沿岸黃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嘆為觀止在帝制時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經常是彼此分開的封建國家之間發生紛爭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的出現,這個問題才得以解決。在中國,降雨的季節性很強導致中國頻發水旱災害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數個世紀里農民因饑餓和食品短缺而參加戰爭。大自然還給中國設置另一個難題,即北方邊疆的安全問題。解決此類問題的方案,也與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相關。黃仁宇現代中國的歷程(1)依據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國出現中央集權統一國家的原因?材料二 況且提到這一段史實,尚要顧慮到一種歷史名詞的問題。我們無法忽略趙宋王朝期間,中

28、國開展了一種“商業革命”和“文藝復興”的說法。這些名目由少數日本學者發起,漸有西方即中國歷史家效尤。黃仁中國大歷史(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宋代中國“開展了一種商業革命”的主要表現。材料三 我們再問:為什么中國不能產生資本主義?其答復則是“一只走獸,除非脫胎換骨,否則不能兼任飛禽”。中國是大陸型國家,重農抑商已久,是傳統政策,重生產而不重分配。不僅整個領域自給自足,而且各府縣也要遍種桑稻。加以中央集權,長期實行科舉取士,使中國這個國家與社會表現出它獨特的性格,所有知識分子的人生觀也要根據這個高層機構之需要而調整。黃仁宇資本主義與二十一世紀(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中國不

29、能產生資本主義的原因?【答案】(1)原因:黃河流域水旱災害的治理需要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長期混戰使人民渴望統一;北方游牧民族對中原農耕民族的襲擾。(2)表現:宋代的“市”打破坊市界限,形成繁華的“商業街”;“草市”已經具有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商業活動不在受到官府的直接監管;夜市繁榮,營業時間延長;海外商運發達(海上絲綢之路),海外貿易稅成為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之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3)原因:重農抑商政策抑制資本主義經濟和生產方式的產生與發展;勢力強大的封建自然經濟的壓抑;封建制度不適應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需要;海禁政策扼殺了對外貿易推動經濟進步的可能等。【解析】【詳解】(

30、1)原因:由材料“黃河的淤沙含量令人嘆為觀止在帝制時代以前,各自修建的治水工程經常是彼此分開的封建國家之間發生紛爭的原因直到公元前221年統一中國的出現,這個問題才得到解決”可歸納為黃河流域水旱災害頻繁需要中央集權國家治理;由材料“在公元前221年之前的數個世紀里農民因為饑餓和食品短缺而參加戰爭”可推斷出諸侯國之間長期混戰使人們渴望統一;由材料“大自然還給中國設置了另外一個難題,即北部邊疆的安全問題”可歸納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2)表現:結合所學可商業的發展概括入手分析。首先是市的發展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包括坊市分離和夜市繁榮;其次是最早紙幣“交子”的產生;第三是政府對重農抑商政策

31、的松動,包括商業活動不再受到政府的直接監管和商業稅收成為政府收入的重要來源;最后是海外貿易的發達。(3)原因:由材料“中國是大陸型的國家,重農抑商已久,是傳統政策,重生產而不重分配”可知其原因為重農抑商政策抑制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由材料“不僅整個領域自給自足,而且各府縣也要遍種桑稻”可知其原因為自然經濟根深蒂固,長期占據主導地位;由材料“加以中央集權,長期實行科舉取士,使中國這個國家與社會表現出它獨特的性格,所有知識分子的人生觀也要根據這高層機構之需要而調整”可知封建專制和傳統儒家思想觀念都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嚴重束縛了社會的經濟發展。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表為20世紀中后期

32、中國青年人擇偶標準的變遷(單位:%)擇偶標準19481966年19671976年19771986年19871996年家庭出身、社會關系26.628.812.6515.6本人成分、政治面貌30.523.515.513.9學歷10.611.712.625.3職業17.825.828.240.7籍貫4.24.96.74.1上表反映了我國青年人擇偶標準變化的多種趨勢,請指出其中一種變化趨勢并說明形成的歷史原因。【答案】正確指出材料反映的一種變化趨勢,如:擇偶標準由注重政治出身向個人能力傾斜;擇偶標準越來越重視個人的能力;擇偶標準對個人政治身份的關注日趨減少;等等。根據史實對變化趨勢原因的說明充分恰當。

33、示例:趨勢:擇偶標準由注重政治出身向個人能力傾斜。原因:新中國成立初期,為鞏固新生的國家政權,國家開展了一系列的政治運動;文革期間,國家更是以階級斗爭作為工作重心,“左”傾錯誤思想嚴重,政治出身受到重視。實行改革開放之后,國家把工作重心轉移到了經濟建設上來,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解放,個人能力更受到人們的重視。(“示例”只作閱卷參考,不作為唯一標準答案。)【解析】本題為開放性試題,首先要結合圖表進行縱向和橫向的分析,得出擇偶標準變化的各種趨勢,如家庭出身、社會關系和本人成分和政治面貌從高到低,說明對個人政治身份的關注減少,根據學歷一欄的數字變化可知重視個人的能力等等。然后選取一

34、種趨勢進行說明,說明形成的原因要充分結合材料所提供的各個發展階段的社會發展狀況,如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進行分析說明,要做到史論結合,邏輯清楚。【考點】中國近現代社會生活的變遷·物質生活和社會習俗的變化·婚俗的變遷2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從總體上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在國民經濟中起著重要作用,主要表現在國家提供巨額科研經費,組織大規模的科研活動,將其成果無償地提供給全國使用,如美國對發展原子能工業的投資,從1945年到1970年共計175億美元;宇航工業從20世紀60年代末起,每年耗費50多億美元。國家為私人壟斷組織擴大國外市場。從20世紀50年

35、代中期起,為加強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政府對一些出口產品進行補貼。材料二據戰后調查,由于戰爭的破壞,(聯邦德國)有30%40%的工廠不能開工經濟部長艾哈德實施“社會市場經濟”,包含以下幾個方面:(1)保護自由競爭。艾哈德認為,切身的物質利益能夠激發人的積極性,社會經濟的發展只能依靠每一個經濟細胞的作用,因此必須通過競爭發揮個人和企業的作用。(2)國家的干預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場規律的手段,通過貨幣、信貸、財政、稅收和外貿政策進行總體調節(5)建立社會保障體系,以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公平。1950年,聯邦德國經濟進入高速發展時期其中20世紀50年代經濟呈現飛躍狀態,年平均增長率達7.2%8.8%,被國內外譽為“經濟奇跡”。材料三 日本政府為經濟開發提供了各種計劃和情報等多項服務。1956年日本政府制定經濟自立五年計劃,從此進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