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九年級上人教新課標第22課《唐不辱使命》文本素材_第1頁
語文九年級上人教新課標第22課《唐不辱使命》文本素材_第2頁
語文九年級上人教新課標第22課《唐不辱使命》文本素材_第3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語文九年級上人教新課標第22課唐不辱使命文本素材唐不辱使命賞析劉桐孫唐雎為安陵君劫秦王的題目為后人所加,“劫”不是“劫持”,這么講不符合原文,應講為“脅迫”。內容是寫唐雎奉安陵君之命出使秦國,與秦王展開面對面的激烈斗爭,終于保全了安陵國土的故事。當時,靠近秦國的韓國、魏國相繼滅亡,其余山東六國中的趙、燕、齊、楚,在連年不斷的戰爭中,早已被秦國日削月割,奄奄待斃了,又過幾年,秦就統一了天下。安陵在它的宗主國魏國滅亡之后,一度還保持著獨立的地位,這一次,秦王就想用欺騙的手段輕取安陵。出小餌而釣大魚以騙取利益,是秦君的故伎。秦惠文王曾派張儀入楚,把商於之地六百里許給楚懷王,條件是讓楚與齊斷交,結果傻

2、頭傻腦的懷王上了當。秦昭襄王以十五城請易趙惠文王的和氏璧,結果騙局被藺相如識破,偷雞不成蝕把米。這些事距唐雎出使,不過幾十年的時間。這一次,秦王嬴政又故伎重演,安陵君和唐雎是重蹈楚懷王的故轍,還是學藺相如的榜樣,與虎狼之秦作針鋒相對的斗爭呢?唐雎選擇了后者。作為區區五十里的小國之臣,在孤立無援的危難情況下,面對強大兇惡的敵人,居然臨危不懼,置個人生死于不顧,折服秦王,不辱使命,這種精神確是難能可貴的。這是一篇記敘文,寫唐雎忠于使命,不畏強暴,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英雄氣概,揭露秦王的驕橫欺詐,外強中干,色厲內荏的本質,雖不假修飾,卻十分鮮明生動,在刻畫人物性格方面,取得很高的成就。首先,最引人注

3、意的是人物的對白。除了很少幾句串場的敘述,幾乎全是對白;用對白交代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局,重點突出,層次清晰;用對白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安陵君的委婉而堅定,唐雎的沉著干練,口鋒銳利,義正辭嚴,秦王的驕橫無理,無不躍然紙上。開頭一段是秦王使者和安陵君的對話。使者轉達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純屬詐騙。“使人謂”三字,劈頭即自稱寡人(只有對下,諸侯才可自稱寡人),見出秦王對安陵君的輕慢,“安陵君其許寡人”,著一命令副詞“其”,活現出秦王的盛氣凌人。安陵君識破騙局,婉言拒絕。“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態度和言辭都十分婉和,但不是卑躬屈膝,而是婉辭,是面對虎狼之敵的斗爭藝術。“受地于先王,愿終守

4、之”,陳理為據,無容置喙。“弗敢易”,于委婉中透出堅決的態度,必然會使“秦王不悅”。秦王先設騙局,以強凌弱,以大欺小,首開禍端。安陵君婉辭堅拒,有理、有利、有節,不失明君風度。“秦王不悅”,矛盾趨于激烈,安陵前程險惡。這時,唐雎出場,“使于秦”,系國家人民的命運于一身,深入虎穴狼窩,令讀者不能不為他捏一把汗!以下唐雎出使到秦國的文章分三個段落來做,也是唐雎與秦王面對面斗爭的三個回合。唐雎如何到達秦國,怎樣拜見秦王,與本文中心無關,一概略去不寫,而直接寫會見時的對話,作者剪裁材料的眼光和膽識值得我們學習。第一個回合,基本內容貌似是第一段的重復,其實不然,細細讀來,有三點不同:其一,地點不同了,是

5、在虎狼之秦的朝廷上;其二,背景不同了,是在秦王碰了釘子,生了氣之后;其三,人物不同了,作為區區小國的使臣所面對的卻是洶洶然不可一世的秦王。三點不同,使得唐雎比起安陵君所處的境地更加百倍地難于應對,國家命運,個人生死,全在此一舉。我們進而體會秦王與唐雎的語言,其意趣和從前也迥然不同。“秦王謂唐雎曰”之前,已經“不悅”,這時,他是壓住火氣說話,不像秦使者那樣“簡而明”,而是亦拉亦打,于委婉中露出威脅,儼然是勝利者的口吻:“安陵君不聽寡人,何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輕寡人與?”這是質問。“秦滅韓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純屬威脅。話中句句不離“寡人”如何,還偏要說“以君為

6、長者,故不錯意也”“吾以十倍之地,請廣于君”,秦王的狡詐驕橫之態不言自明。唐雎早已胸有成竹,并不多與之周旋。“否,非若是也”,態度沉著明朗。接著再用一句,提要復述安陵君的答辭,但卻把安陵君的“弗敢易”換做一個反問句,并以“千里”對“五百里”提出,就遠比安陵君的回答更為堅定有力,不給對方一點便宜。這必然引起“秦王怫然怒”,由“不悅”到“怫然怒”,矛盾發展了,尖銳了,唐雎如何應付呢?于是展開了第二個回合的斗爭。第二個回合是斗爭的高潮,從寫作來說是全文重心,因此寫得最細最詳。“秦王怫然怒”一句,籠罩全段。一個小國的使者如何治服大國暴君的盛怒,固然很難;作者如何在短短的文字中把這個場面寫出來,寫得入情

7、入理,令人信服,也非易事。但戰國策的作者有這本領,而且勝任愉快,把這個場面寫得波瀾起伏,有聲有色,令人仿佛親臨其境。這一段作者分兩個層次來寫。第一層,秦王怒氣沖沖,施以恐嚇,“公亦嘗聞天子之怒乎”,公然自稱“天子”,全不把一個小國及其使者放在眼里。“天子之怒,伏尸百萬,流血千里”,如果聯系“滅韓亡魏”的背景,委實令人不寒而栗。唐雎“臣未嘗聞也”一句,沉著冷靜,不為秦王的恐嚇所動,實際上是按兵待敵。因而這一層猶如兩大浪峰中的一個浪谷。第二層,唐雎先是反唇相譏,“大王嘗聞布衣之怒乎”,照用秦王口吻,以“布衣”對“天子”,真是寸步不讓。然后又用“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一正一反兩個判斷句,斷然駁掉

8、秦王“免冠徒跣,以頭搶地爾”的誣蔑,于是條件成熟,反攻開始。先用三個排比句擺出專諸刺王僚、聶政刺韓傀、要離刺慶忌的事實,又說“與臣而將四矣”,打掉秦王的氣焰,再用“若士必怒”等五個四字短句,像滾木擂石般對準秦王打過去,以“二人”對“百萬”、“五步”對“千里”,不給他一點喘息時間,氣氛之緊張,令人屏息。最后唐雎“挺劍而起”,緊緊逼住秦王,這更是秦王所始料不及,于是精神防線完全被摧毀,只有繳械投降。這段文章之所以有說服力,還在于唐雎采用了完全正確的斗爭策略。無論是以秦國和安陵,還是以秦王和唐雎來說,如若較力,簡直不可同日而語,因此只可斗智。從總體上來說,秦國和秦王當然是強大得多,但在某一個小的局部

9、,在秦王的朝廷上,又是二人面對面,近在咫尺之間,秦王的一切有利條件都無濟于事了;反之,秦王怕死,而唐雎舍生取義,敢于斗爭,這時的優勢在唐雎一邊。唐雎抓住了這種優勢,并且懂得這種優勢稍縱即逝,所以用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取勝于秦王。作者也是十分聰明睿智的,他深深懂得寫好唐雎這段臺詞的重要,于是全力以赴,讓他來作這個回合的斗爭的主角,給他大段的獨白,用排比,用節奏鮮明的短句,讓他痛快淋漓,激昂慷慨地大講特講,賦予他狂風掃地的氣勢,而風過氣清,秦王已是一敗涂地了。秦王的心理活動抽不出筆墨來寫,或者更準確地說,是沒有必要寫,因為秦王早已被這意外的一擊打昏了,他來不及思考一下眼前發生了什么,而結局已經擺在他的

10、面前,只有俯首就范而已。明寫唐,突出了他大義凜然的鮮明形象,虛寫秦王,也更符合這一特定情景。第三個回合(第四段),是事情的結局,其實已沒有什么斗爭,只不過是在風過氣清之后,于眾目睽睽之下,讓秦王來請降。寫法上反過來了,虛寫唐雎,因為唐雎的形象已經完成,再寫則會畫蛇添足;實寫秦王,讓他自己把自己靈魂中長期被驕橫兇殘掩蓋著的另一面卑躬屈膝、懦弱無恥展露給人們看。從“色撓”至于“長跪而謝”,這是此時此刻秦王的所做;“先生坐,何至于此”,這是此時此刻秦王的所言,簡直讓人難以相信還是剛才那個秦王干的。“寡人諭矣: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一方面,君王的架子并不能完全放下,又一

11、方面,對唐雎的恭維顯然言過其實,這種自相矛盾之中,真是奴顏卑膝之態可掬。秦王的這種兩面性表現無遺,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站起來了,文章也就戛然而止。唐雎為安陵君劫秦王的寫作特點之二,是用多種形式的對比和襯托來刻畫人物。兩種人物、兩種思想和行為的對比,可以突出他們各自的特征,讓讀者認識得更清楚,這是一種廣泛使用而且行之有效的表達方法。同樣,俗話說,“紅花雖好,還需綠葉扶持”,襯托在很多種情況下,也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把這兩種有效的表現方法結合起來,相輔相成,收到了顯著效果。我們先說本文中對比手法的運用。首先,本文中唐雎和秦王是對立而存在的,他倆之間生死不容、唇槍舌劍的斗爭,為作者充分運用對比的手法,提

12、供了堅實的生活基礎,因而作者緊緊抓住這一點,對比著來寫兩個人物。秦王和唐雎一會面就展開了針鋒相對的斗爭。秦王是大國君主,盛氣凌人,又是質問,又是威脅,卻偏又擺出一副關心弱小之邦的虛偽面孔,力圖把自己的意見,強加于唐雎。唐雎是弱小之邦的使者,卻是從容鎮定,據理力爭,你有強權,我有正義,處在矮檐下,偏偏不低頭,絲毫不為秦王的威脅所屈。一個先倨而后恭,“使人謂”“不悅”“怫然怒”“色撓,長跪而謝之”,這是秦王在事件全過程中態度的變化過程;另一個先恭后倨,臨危出使沉著應對針鋒相對“挺劍而起”,這是唐雎在事件全過程中態度的變化過程。處境不同、態度不同、結果不同,表現出不同的性格。一個是色厲內荏、外強中干

13、的紙老虎;一個是臨危不懼、機智果敢的伏虎英雄。唐雎先恭后倨,是因為他一開始就胸有成算,但由于處境危險,不可魯莽草率,故意含而不露,待機而發。秦王先倨后恭則根本不同。先倨,是因為自己是大國、強國,有恃無恐,誤以為可以放膽作惡;后恭,是迫于眼前處境,黔驢技窮,不得已而為之,并不能改變他的本性。一倨一恭,也形成對比,但這是另一種形式的對比,藝術上叫做相反相成,更有力地揭示了秦王這一復雜性格既是兇惡的,又是虛偽的。再看本文中襯托手法的使用,突出地表現在用安陵君來襯托唐雎。安陵君是作品的次要人物,但又是必不可少的人物。他是君,唐雎是臣,他的態度決定著唐雎的態度,他不失為明君,但有了唐雎才稱得上是錦上添花。“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這種話只能出自安陵君之口,他比唐雎軟弱,更缺乏才干,大敵當前,他有見識,會應對,卻拿不出解決問題的辦法,找不到走出險地的途徑。而唐雎出使秦國,面對秦王,一開口便勝安陵君一籌,“否,非若是也”,不卑不亢;接下去則一句比一句更有鋒芒。他看透了秦王的色厲內荏,只要掌握時機,就能一舉而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